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关系;发展

1、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关系

1.1建筑技术

从广义上讲,建筑技术几乎囊括了建筑行业的全部技术,优秀的建筑产品通常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产物。基于建筑史角度,每每建筑行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多以新材料、新技术的问世为主要标志。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相辅共生,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立于建筑技术的发展之上。

纵观建筑史可知,建筑艺术的发展往往落后于建筑技术的发展,有时还会成为阻碍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破坏力量。以举世闻名的法国艾菲尔铁塔为例,从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出发,改变之前的石拱形式是时代要求,但受传统形式影响太深,巴黎人一时还不能接受新的造型,导致设计师最终只在底部徒增了毫无实用功能的铁拱。

1.2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是人类本性更高级别的独特表达方式。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观点。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特别注意技术与艺术的二者统一,为了使城市更具有代表性,往往将特殊建筑设为地标建筑,由此,有必要提高建筑技术,使建筑产品在造型优美的同时还兼具环境友好的特点。

建筑艺术的影响因素众多,不仅只有建筑技术,而且还有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环境等等,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建筑思潮这一因素。在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风格迥异且炫彩纷呈。建筑艺术往往以颠覆性的观点及独创性的理念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因此其要想在更高层次上发生根本性改变,必须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依据,此时的建筑技术既是实现建筑美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建筑艺术走向的决定性要素。

1.3两者关系

在当代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技术是各种科技融合的结果,其表现极其活跃。而建筑艺术是一门集合了造型艺术在内的感性学科,通过理性学科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结构与施工材料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将建筑产品所包含的抽象美具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建筑产品包含多重属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只是其中两个属性。技术是理性的、物质的,艺术是感性的、精神的;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体现。时代不同导致建筑技术水平不同,相应地,建筑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能忽视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因为建筑技术同样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影响,例如罗马人因不满足简单粗糙石柱抬石梁的结构技术,便创造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大柱式一样。

2、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

飞速发展的现代建筑对建筑外观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建筑师始终致力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探索道路上。正如奈尔维在总结古代建筑发展到现代建筑时所言:“结构化的建筑导致出力与美感,技术知识与艺术手法的综合是建筑创造的真谛”。

2.1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

社会风气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深。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历史,盛唐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到了鼎盛,人们的审美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能在建筑产品上寻得到印记。现阶段,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美感的存在。因此,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监督管理,有利于保证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现代建筑施工中,人们通常首选施工工艺为一次浇筑成型的清水混凝土进行施工。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外观大方,施工结束后只需在混凝土表面涂上一层保护剂,无需其他修饰即可将一次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当作装饰面,这种方便快捷的建筑技术因符合现代人们对实用性和美感的追求而备受追捧,并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建筑技术水平。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

建筑产品成型需要建筑技术,离开了建筑技术,其他都无从谈起,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还会有心思去想精神层面的活动么?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用石头简单堆砌而成的石屋,以木梁柱式结构形式呈现,彼时的建筑技术是打石、砌石、砍树、架梁;到了奴隶社会,建筑技术在有所发展的生产力下也有了很大进步,罗马人意识到原来石材、天然混凝土也能用来建造,此时的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相对成熟并稳定,催生了建筑艺术的出现。拿我国明后期建造的紫禁城来说,当时的建筑技术日臻完善,皇城修建得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这与建筑师总结先人优秀的建筑技术经验脱不了关系,因而其艺术价值也更有研究意义。

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每个时代的建筑多多少少都会对当时的技术与艺术有所呈现,因为技术与艺术历来就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反技术、反艺术的行为都是在与时代对着干,脚跟自然也站不稳。真实存在的技术能造福人类,是实现社会目标、增加一切可能的手段方式之一。针对人的存在来说,艺术的进步既包括物质的改善与丰盈,也包括这种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与进步。从1990年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先进思想,而生态可持续建筑正是这种思想通过建筑技术实现的产物。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要求是将建筑技术视为改善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人性化方法,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的建设性手段。

3、结语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离,不能因当前技术水平限制艺术创作,也不能为了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无视建筑技术。只有建立在建筑技术基础上的建筑艺术才能体现建筑艺术的真正特色。纪念碑与纪念建筑群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宫殿富丽堂皇不禁会使人追忆昔日帝王的权威,小小的亭台楼阁会使你静静地欣赏诗情画意的乐趣,这是建筑艺术的魅力,也是建筑技术的呈现。如何正确运用最贴近时代气息的建筑技术完成令人满意的建筑造型,使人们日益增长的功能要求得到满足,是建筑师们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俞樟南:《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3(07)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艺术;技术;结合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其外观不仅可以法应一个时代的进程,同时也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建筑技术作为建筑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生产技术以及建筑设备等内容,材料与结构是建筑空间环境的骨架,而建筑所使用的设备是限制建筑水平的技术条件。建筑的艺术性就是在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当下的施工技术水平以及时代美学法则的条件下,将艺术与建筑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过程。二者在现实的发张中体现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其结合的程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的变迁步伐。

1 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关系概述

广义的建筑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涉及到建筑业应用到的所有技术,而一座成功的建筑必然是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建筑的发展史表明,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出现可以极大的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是在技术层面进行探索,同时也是在艺术方面的不断创新。

1.1 技术的进步来源于艺术的挑战

早起的建筑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并没有考虑到建筑的艺术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不单单的要求建筑停留于满足基本需求的层面,更多的是体现建筑美。建筑美不仅关系到建筑的面貌,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市容,甚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活力,给市民带来艺术的享受以及心灵上的抚慰。

因此建筑中越来越多的体现出艺术美的概念,为了增加建筑物的美感而增设里斗拱、屋顶的翘角飞檐等,或者是在建筑的表面雕刻兽纹。当现实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于现实建筑的不满足时,就会想到新的建筑形式,而新的建筑形式需要更高的建筑技术,而这就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去发现如何实现提升美的建筑技术。

1.2 建筑技术与艺术相互支撑

建筑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没有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再完美的艺术也只能停留于纸面或者头脑;而建筑业经常出现的情况却是建筑艺术的发展滞后于技术的进步,致使建筑艺术的水平受到限制。建筑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是技术与艺术最为直观的体现。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于建筑艺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建筑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了美感,给一个地方树立了标志性的符号。但这也不断的要求建筑设计人员以及施工技术人员在建筑的艺术性设计以及建筑技术方面不断的提高,其目的是既满足建筑物安全、耐久、适用以及经济的建筑特性,同时也剂量的体现艺术性,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而这也是对于建筑艺术的基本要求。

影响建筑艺术的因素除了技术的局限性和艺术的发展外,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还受到例如文化、地域气候、政治、环境、哲学等因素的影响。而也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导致了世界各地出现了风格各异、形态万千的建筑艺术形象。建筑艺术可以说是一门造型艺术、感性学科,是在一定的建筑技术支撑下所达到的功能的合理化,使得结构逻辑、材料逻辑以及施工的科学性最终转化为具体的建筑以及抽象的美。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仅仅是记住具有的多重属性的主要体现,同时建筑技术是理性的、物质的、功能的基础。而艺术是感性的、精神的、更高层次的追求。艺术的发展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建筑的技术的发展。

2 建筑美的基本要素

建筑美的基本要素主要的包括以下这么几点:

2.1 空间。建筑主要是通过空间构造来麻子实际需求的,建筑设计中应用空间的转换可以达到很好的艺术表现性。实际中可以通过设计住宅中不同房间的大小,公共建筑中设计各个建筑的占用面积等。

2.2 比例。通过调整建筑物的各部分的比例,例如虚实的比例、长宽高的比例以及凸凹的比例等,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视觉印象,达到增强审美性的目的。

2.3 均衡。均衡主要指的是建筑物构图上的对称性,可以理解为建筑物上下、左右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我国建筑的均衡方式主要是在中轴线上实现左右的对称,最典型的就是北京的故宫。

2.4 形体。形体即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或者理解为外形,是通过形体与线条,空间和实体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并且有意识的凸显个性特色以及艺术性,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色彩在此发挥的作用。

2.5 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之美最为重要的是与周围、自然的和谐,即不能显得突兀。设计中不能仅考虑建筑个体而忽略了与其它建筑整体性,而这也是当今建筑设计的弊端,很多的建筑单独看很具艺术性,但是和其它建筑放在一起就显得不协调了。

3 将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结合发展

现代建筑的发展与人们对于建筑物审美要求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经常的情况是人们感觉已有的建筑水平不能满足审美的要求,并且希望通过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达到更为理想的情况。

3.1 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

一个国家的社会、固有观念、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影响着建筑艺术的发展。而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都要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为前提进行建造,以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是促使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这也就要求家住施工中加强技术的改造与监督,达到建筑物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协调。例如当下流行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由于施工工艺简单,并且浇筑成型的混凝土平整、有光泽,外观大方、优美,后期的装修使用较为的简洁,因此得到了众人的青睐。

3.2 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

如上文所述,建筑技术是建筑物的支持与保障,没有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艺术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例如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期间技术的进步极大的促进咯哦建筑艺术的产生及发展,而技术的发展也只有在建筑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成熟。

3.3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要充分的采用当时的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水平,艺术与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必须是共同成长的整体,任何反技术或者反艺术的思想就是与人类的文明为敌。技术作为造福人类的主要支撑,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不仅仅指物质的丰裕或者改善,而是要看建筑的进步方向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9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资源的危机的加重,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被关注,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要求技术不能看作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实现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手段。

4 结束语

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矛盾而又统一的结合体。建筑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的给人们以建筑艺术形象,而建筑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建筑形象的更新,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将二者的联系理清,让二者相互的促进,做到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具有艺术性的建筑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与此同时建筑的技术和艺术也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降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MI.黄运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俗风俗;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稳定性;民族性;文化性

1 中华建筑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点,建筑是表现人们精神文化的主要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表现的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某个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建筑艺术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模式、情趣的写真照,建筑能综合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艺术特色、设计水平以及技术的发展情况[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为中国文化填充了别样的色彩,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有壮族的陶瓷文化、苗族的图腾文化、四川的山区文化等,每个地区的文化都能体现出我国各民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打造属于自己地区的文化特质。

2 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各民族乃至各地区之间的民族风俗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特点有着鲜明的对比,但是,众多不同的民族特点又有着共同的民族形式,如,民俗风俗的稳定性、民族性、敏感性、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文化性、历史性等[2]。

2.1 稳定性

民俗风俗是一个民族的习惯,同时也是民族历史留下来的文化产物,很难改变这种习惯,而且民俗风俗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很难被磨灭的。因此,只要民族以及形成民俗风俗习惯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继续存在,那么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也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而且,一旦民俗风俗形成,就会跟随着历史的根源继续流行下去,民俗风俗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共同情感的基础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但是,人们的这种民俗风俗的习惯却是一成不变的,已经深深的定格到民族群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2 民族性

民俗风俗的形式,是对该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的一种刻画形式,同时也体现出民族的信仰,反映出民族的群众心理素质、感情境界,是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文化的一种传统理念,充分体现出各民族的不同民族性质[3]。

2.3 敏感性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别,有的表现在生活上,有的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的表现在社会上等,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是一个民族较为敏感的方向,因此,要学会尊重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习惯。

2.4 地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的地理变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地理变化较大的自然环境下,各民族间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情况都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也有很多民族虽然同属于一个民族,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其民俗风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比如我国最大的民族“汉族”,汉族生活的地区较多,而且每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有差别。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根据地域性形成的差别主要分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风俗差异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风俗差异。

2.5 社会性和群众性

民族的民俗风俗是民族群众的共同感情,同时也是代代相传的一种习惯,已经深入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及各个行业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已经渗入民族群众的心理。因此,民俗风俗具有共同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2.6 文化性

民俗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并且是经过该民族很长时间积累下的精神财富,民俗风俗深入到民族的各个行业,如餐饮、教学、建筑、婚礼、节日、服装等,尤其是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2.7 历史性

民俗风俗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从很多方面都能反映出民族的历史传统观念以及文化,尤其是在很多民族的节日是古代传承下来的。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苗族的龙船节等。

3 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的结合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不是不劳而获的,是经过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中用劳动获得的成果,形成的民俗风俗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涵义,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保留住正在淡化的优秀的民俗风俗,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地区之间的民俗风俗习惯是反映出各个人群的生活、爱好、饮食等习惯。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建筑设计以及一些其他方向的优秀传统设计和相关的历史文化都反映出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同时还对创造适用地区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民俗风俗对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和谐发展,这是民族的一种习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民族风俗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发展的表现,还能将这种民俗风俗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品味,而且通过实用功能还能将民族文化用自己的表述形象流传下去,尤其是在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可以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风俗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虽然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设计也不断在提高,但是,不管社会如何的发展,建筑设计提高到什么程度,在任何地区的建筑设计都要体现出当地文化,要求建筑艺术设计必须本土化的特征,这是当今社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俗风俗传承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各民族的民俗风俗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对于现代的建筑艺术设计者来说,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又需要用自己的建筑艺术设计将民俗风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要不断的发扬优秀的民俗风俗,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将具有民俗风俗内涵的建筑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有助于建筑设计工作的良好进行和建筑设计行业的良好发展。

4 民俗风俗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结合的意义

作为世界三大建筑艺术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中华民族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优秀的具有民俗风俗文化内涵的建筑。建筑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从生活上讲建筑是生活实用的一种物质价值,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用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以及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等充分的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民俗风俗搭建而成,而将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结合到建筑艺术设计中,实现民族风俗的传承之外,还对现代建筑艺术设计进行创新。

结论:

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一门艺术工程,除了需要在设计中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建筑的艺术要求。而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设计进行良好的结合,使建筑设计能够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有助于实现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良好融合,也有助于建筑的良好使用,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得亚,方拥班,张一兵.东西民俗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J]. 中外建筑. 2009(05).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范文第4篇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强、艺术水平要求高的系统工程,主要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规划和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主要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等。环境艺术设计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美术、雕塑、园林、灯光、建筑学、材料学、景观学、装饰设计等多个领域。同时,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其专业技能的深度发展必不可少。由此可见,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技能多样化、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其目的旨在保证建筑的合理创意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特征以及设计要求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既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人文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创造出质量与艺术兼备的高品质生存空间。通过探究分析,其设计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既要彰显时代特征,又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其整体性,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的风格保持一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符合“崇尚自然”的人性审美观,强调“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破坏了人们追求人性与情感的行为,“回归自然”的设计思想正是彰显时代特征的一面旗帜,体现的是追求自然审美情趣的环境艺术设计。比如巧夺天工的云南大理石、美轮美奂的景德镇瓷器、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以及中国古典建筑中斗拱、飞檐、柱廊、彩绘等设计元素,都是追求自然审美艺术的设计素材。建筑也要追求设计的艺术个性。创造力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保证与周围建筑的和谐统一,还要体现出建筑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这要求设计师紧跟开放的时代潮流,开拓视野,丰富经验,全方位、多角度、用求异思想寻找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从设计思想中凸显出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

2.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相结合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是复杂的科学与审美艺术的高度结合体,它不仅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合理运用现代科技,还要符合人文历史发展的规律。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城市规划、平面功能划分、结构体系的确定等等,它是高技术与高艺术的统一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成了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比如,灯光在设计中的各种运用。科学技术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建筑的实用功能,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内涵。将高科技丰富的实用功能,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断地将高科技向艺术设计的空间推进,使环境艺术设计实现多样化,不断探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局面,实现新的飞跃。

3.注重环境设计的整体性与建筑的实用性

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多伯的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整体性与实用性的关系,说明了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建筑与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要统筹兼顾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设计要素,巧妙地衔接、组合、运用,实现设计目标的最优化,凸显出设计的和谐美与个性美。比如,雕塑与灯光的完美结合,陶瓷与彩绘的完美碰撞,都是环境艺术设计整体美的表现形式。另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应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生理需求以及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建筑艺术的最终目标。

三、总结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造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00-01一、当地建筑概况

朱家峪古村落为典型的北方古村落,建筑布局不是传统的座北朝南,方方正正,而是顺山就势,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呈现一种自然分布的态势。朱家峪古村落以明清建筑为主体,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韵味,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洗礼,但保留下来的实物依然清晰可观,居住单元,是建筑环境的基本元素,又因生活形态的不同形成独特的印象。明清以来,民居按传统模式营造,融宗法文化、书院与耕读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为一体,交相辉映。这些不同格局的建筑,构成了朱家峪古村建筑的主体,而因其绝大多数房舍都是石木建筑,营造精美风格古朴,是鲁中山区聚落的典范之作。

朱家峪古村落将这种重视教育的思想寓于地景之中,体现了本地居民“耕读传家”的文化传承。据说在清末民初教育繁盛时期,朱家峪古村落里有近20处私塾,可见村里人对教育文化的重视程度非常一般。村中保留最完整的学堂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山阴学堂。学堂依地势而建,高高的青石根基,灰瓦白墙,透有江南民居的素雅,四进院落格局对称,南北展开,遂级递进,每个院落布置有精细的植物、小品。山阴学堂作为一组建筑形制较高的建筑组群,错落有致,章法严谨而又和谐统一。

二、民居结构形式

济南朱家峪古村落做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古村落,在结构形式上发挥当地的建造智慧,形成一套较为合适朱家峪古村落当地的结构形式。在公共建筑的建造上多采用北方较为传统的抬梁式结构形式,例如文昌阁,采用石柱与木屋架榫卯结合的结构形式,建造使用维护,虽然这种结构形式与传统官式建筑不尽相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很少见,但依然属于柱、梁、仿称重的抬梁式结构形式,而且石柱石墙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建筑承重结构的防水防潮。与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是,朱家峪古村落的大量居民基本上采用的是形势较为简单的墙承重结构,而并非传统官式建筑的梁、柱、枋等构件承重的抬梁式结构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家峪古村落的居民建筑坍塌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保护的难度。

从现存的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可见,一般民居的结构都是砖木结构,主要做法是土坯砖、煤灰砖、石墙加盖茅草或者青瓦屋顶。墙体使用朱家峪当地原产的大块石材作为基础,然后使用规整的条石、煤灰砖或土坯砖砌筑墙体,从下至上层层过渡,最后加盖屋顶。除此之外,在朱家峪古村落一些沿主要街道的民居建筑中我们还可以看见另一种结构形式,使用石材替代土坯砖和煤灰砖,山墙完全是使用石材砌筑承重,内部才使用煤灰砖或者土坯墙体分割空间。

三、民居装饰艺术

《楚语·上》中记载“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可见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朱家峪古村落居民建筑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是民居建筑的屋面、大门、照壁等。由于古代等级制度严格,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只能通过对这些建筑细部的装饰艺术来体现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

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屋面传统做法是满铺茅草或者麦秸,利用小青瓦剪边,所以屋面不能檐下悬挑很深,也就没有形成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面,但在屋脊和檐口的装饰艺术上还是体现出了朱家峪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正脊处用白灰膏嵌缝铺砌大平瓦将两侧的茅草屋面或者将两侧的盖瓦屋面覆盖紧密,之后再立坐青砖,然后再堆砌小青瓦,层层叠叠拼砌图案,最后用白灰填实空隙用青砖压顶,正脊头处用方砖或者平瓦叠砌翘起。锤击做法同正脊相似,沿正脊顺延向下三分之一处,青砖上不再用小青瓦拼砌图案,而只用方砖压顶,所以从下往上看去垂脊是遂级抬高的,不仅美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檐口位置多在石板望板上斜砌方砖,然后铺设石板或者平瓦叠涩形成出挑,最后在白灰之上砌筑制作精美的瓦当,形成花边滴水。

总体来看,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建造技术展现了结构、构造、装饰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充分的体现了朱家峪人长期建造房屋历史中的成熟技艺和聪明智慧的运用和积淀,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契合了朱家峪人质朴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形成了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民族建筑和乡土建筑文化的重要资源,这也正是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对发展具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景元华.朱家峪.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