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儿声乐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改革是在新的教学理念和职业教育的要求下进行的,该模式的实施倡导的是以企业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办学理念。以服务于高职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教学中,探索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改的新思路,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未来职业的要求,我们需要研究本专业存在的问题,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并形成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改革的意义,就是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进行重新的定位,生源质量不高,课时不足及学生需求等问题。在较短的教学周期内,深入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学习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一、“周期循环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步骤及内容
“周期循环式”声乐教学模式按其内容和学期的划分,可分为“大循环模式”和“小循环模式”两种模式体系:大循环模式 即用四个学期完成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小循环模式 即把一学期分成四个教学周期(每月为一周期),大循环模式教学周期长,学时充分,便于学生搜集、整理、熟悉教材和深入自学。学习内容完成的质量较高,小循环模式教学周期短,学习内容联系紧凑,有利于学生保持集中积极的学习情绪,教学见效快,两种循环模式均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使用;可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和整体教学计划或按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选择使用模式类型,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第一教学周期(实践内容一):在课前查阅资料书籍、教材,从中选择旋律优美流畅,音乐形象鲜明的,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少儿歌唱曲目8-12首,并熟悉曲目体裁,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课,使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互动、和谐、热烈的课堂探索的学习氛围。要求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内容表现、情绪情感及音乐形象进行细致分析。会课时可提出问题,大家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特点谈各自的想法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提出指导性建议,最终完成曲目的确定。
第二教学周期(实践内容二):布置学生对选定的曲目进行自学,完成对曲目的整体分析和把握,并能达到自弹自唱、声情并茂的演唱作品。为更生动的表现歌曲内容设计适当的表演动作。要求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
第三教学周期(实践内容三):学习幼儿唱歌活动教案的编写,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规定曲目写出唱歌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践教学演示。以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为主,包括查找资料设计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设计。教师只起辅助作用。
第四教学周期(实践内容四):交流学习体会,通过自评、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修正完善设计方案,形成规范教案作为实践积累。
二、“周期循环式”声乐教学模式的功能
经过我们在学生中进行的四个教学周的实践教学,在不断探索和观察中总结经验,体验效果,探索出“周期循环式”的教学模式在学前声乐教学体系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的有效途径,论证该模式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的实用价值,总结出“周期循环式”的教学模式的七个教学功能。
1、分散教学难点,可有效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把课上与课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课上的学习内容在课下得以延伸和展开,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可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2、强调学习重点,目标明确,有助于计划和步骤的稳步进行。3、该模式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开阔的思考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4、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参与意识。学做结合,可有效的解决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和就业需求。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5、更关注学生音乐文化视野的拓展,以及和音乐教学相关的文化知识,形成自己合理的、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歌唱方法和弹奏方法的基础上,锻炼自己理解、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的能力,提高指导幼儿学习歌唱的能力。6、提前接触教材、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并学会如何使用教材,为学生今后从事教学活动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充分准备。7、突出了专业的教学特色,学生可提前进入角色,体会角色,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达到高职院校对职业人才目标的培养和质量的要求。
三、“周期循环式”教学模式应用的预期效果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舞蹈 教学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舞蹈课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仅仅是为辅助专业课程教学而设置的基本形体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舞蹈教育快速普及,走向社会,开始成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师资、音乐表演人才、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者及音乐专门人才的使命。面对当今中小学舞蹈教育改革的图景,该如何来加强和完善舞蹈课程的建设,这已成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现在大多数普通中小学没有专门开设舞蹈课程,但是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载歌载舞的节日庆典以及各种文艺竞赛中,舞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将成为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尤其是发达地区中小学招聘音乐教师,往往将舞蹈表演乃至舞蹈创编能力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这又给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了一个门槛,值得我们重视。
一、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正不断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生源质量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呈下滑趋势
首先,招生考试对舞蹈的要求降低了,一些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方面的相关考试要求。如江汉大学2011年音乐学专业招生简章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满分100分,其中声乐、钢琴(器乐)两科中高分占45%、低分占30%,视唱练耳占15%,乐理占10%。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测试这一项,甚至连以前在专业面试中还能见到的律动测试也被取消。
其次,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生源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短时间的集训效果在假期过后已经恢复如初,加之年龄较大,身体的软开度与柔韧性未曾开发,不少学生的身体条件又较差,仅凭自身具备的身高、五官等基本条件得以升学,这无疑会给舞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二)从课程设置看,舞蹈课课时比例小
就目前各大院校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所占比例极小,大概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次,也就两堂课。如何发挥舞蹈的教育功效?如何使舞蹈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如果仅仅只靠一周的两课时而没有其他形式和途径给予延伸和补充,舞蹈的教育功效无从谈起,更不要谈舞蹈的普及。
(三)从课程结构看,艺术实践的比重远远不够
在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分布在每个学期,最大程度上也就是为学校的重大演出排练节目,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办法探讨
基础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使学生实现对象与自我双向建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必须通过课程改革这一重要手段作为改革先锋,要统一指导思想,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要将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和《标准》的课程理念渗透到舞蹈课程改革中。
(一)从生源质量抓起
近年来,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都为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师范院校舞蹈学、舞蹈表演等舞蹈专业的扩招,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已非常现实地摆在每位毕业生的面前。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前都经过一些培训,但多数是以声乐、器乐、乐理等在艺术高考中比例较大的课程为主,而对舞蹈课程很少涉及。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舞蹈基础相当薄弱,加之舞蹈训练本身就比较辛苦,学生由此会产生紧张、烦躁等不良反应,这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面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从艺术高考做起,提高舞蹈课程在艺术高考中的比例,让考生在高考前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要严把艺术高考关,选优质的生源进入高校学习。
(二)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舞蹈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尤其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有很大区别,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注重高技能性和表演性。根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实践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同时有很强的师范性。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声乐、键盘等基本技能,还要有编排舞蹈、策划文艺活动等基本技能,也要熟练掌握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所以,我们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设置舞蹈课程尤其重要。合理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主要是让学生对整个舞蹈体系有总体认识,课程设置应相对全面,让学生了解每个舞种的特点。逻辑性即课程的安排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1.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它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属性是教育。它的目标设定与专业舞蹈院校课程目标不同,舞蹈专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艺技能精湛娴熟的专业艺术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专业的舞蹈课程,应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音乐学习、舞蹈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舞蹈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动作技能训练,向生理、心理、师范三维舞蹈观转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师范能力综合发展的全面效用。
课程目标以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按照舞蹈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逻辑进行设计。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的舞蹈体态和基本的舞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面向市场,开设相应课程
当前,热门专业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成为专业招生的噱头,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也成为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的优先手段。各高校在招生工作中都亮出了自己的“招牌”扩大招生规模,敞开“入口”,而忽略了“出口”的质量,也不够了解市场的需求。
流行音乐、街舞、爵士舞、国际标准舞等方面的社会办学力量已经走在多数高校前面。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艺人、机构投资办学,培养音乐舞蹈艺术人才。而高校音乐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规范校本教材的制定、了解学生的需求、课时量的多少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一些市场因素:目前,学生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教师自身的优势又是什么,学校条件和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怎样,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应该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充分了解这些问题之后,再因材施教地组织教学内容。一些私立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如四川天一学院每年都派专人负责做社会调查,各系部每年都根据调查报告对教学计划加以修订,培养的人才能很快融入市场。而一些公办学校在这些方面较为滞后,有的教学计划多年不变,有的参照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计划,忽略了培养目标。 转贴于
3.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教授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鉴于高校音乐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相对特殊性——“课时少、任务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如专业院校那样将舞蹈学科的课程安排得更为系统化,因而一堂课往往不限于一个任务,而同一任务也不限于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将基训与身韵、身韵与民族民间舞、少儿舞蹈的学习与创编、舞蹈剧目欣赏与舞蹈理论的理解、生活体验与舞蹈小品的创作等相糅合,避免课堂教学单一化,也使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学生所喜爱的舞蹈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如用简单的现代舞动作组合或极富动感、酷劲十足的街舞做热身运动,以饶有兴趣的即兴舞蹈小品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不仅避免了单一舞蹈训练所造成的枯燥和乏味,而且开阔了学习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课题。比如,在身韵课的“眼睛”训练中,要求学生将不同情绪的眼神(如含情脉脉、怒目圆睁、眉目传情等)以舞蹈即兴的方式,结合老师所给的音乐设计情境表演。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即兴反应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四)增加艺术实践
舞蹈社团是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最重要的阵地。参加舞蹈社团活动的学生一般都对舞蹈有较大兴趣,他们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创作,对学生本身来说是兴趣的提高、技能的磨练,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对其他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影响和吸引,给那些“徘徊在舞蹈边缘”的学生发出了一盏盏耀眼的信息灯。随着社团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们会越来越成熟,舞蹈的发展空间也随之广阔起来,进而对技能的要求也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这样的艺术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例如,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期间,须参加舞台演出不少于8次才能获得学分。
毕业实习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除了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文艺活动外,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也都成为学生舞蹈实践的课堂。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他们不仅是演员也是老师,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我,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比如,组织幼儿、少儿编排节目,参加教师或单位的节目演出等。经过一次次实践的磨练,学生们无论是舞蹈的技术能力、创造力,还是组织能力都成长非常快。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研究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高度重视音乐及舞蹈课程的设置,按照师范性与时代性、结合创造性与实用性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体系。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艺术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谭桂琴.走出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困境[J].艺术教育,2005 (4) .
[3]杜薇薇.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探究[J].硅谷,2009(13).
[4]黄明珠.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3(8).
【关键词】五年制高师 增设 音乐剧表演课程整合课程 构想 实践
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它是一门以戏剧结构为基础,以音乐、歌唱、舞蹈形式为手段,以戏剧表演为中心,通过戏剧行动过程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舞美等多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新兴的舞台艺术,被称为20世纪璀璨的艺术瑰宝。
相对于歌剧培养“会演戏的歌唱家”,舞剧培养“会表演的舞蹈家”,话剧培养“语言艺术表演家”而言,音乐剧表演培养的是能歌善舞会演戏的“全能型”的表演家。这位“全能表演家”仅仅表演课程就必须涉及素质训练课、创作技巧课、形象创作课等;声乐课程必须涉及声乐基础课、声乐技巧课、独唱课和合唱课等;音乐理论课必须涉及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音乐剧作品赏析等;台词课必须包括台词基础课与台词技巧等;形体课必须涉及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现代舞以及中外代表性舞蹈与礼仪,每一门课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学习内容。这一艺术精品横跨流行与古典两大领域,歌、舞、剧、场景、舞美、灯光、音响等等丰富、创新要素的完美综合,不断冲击每个学习者的感官,对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所谓学习需要动机,产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音乐剧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给了笔者很多的启发,联想到笔者目前执教学校――五年制高师的音乐教学现状,不禁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
一、现状分析
五年制高师是未来小学、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学校,教育对象是处于15至17岁左右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师五年的职前教育,使其毕业后能够胜任小学或幼儿园教学工作。出于对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也由于幼儿园及小学存在着教育科目综合性强,教师经常跨学科教学等问题,所以师范学校音乐课程的安排比较多,也比较细。音乐系除了必不可少的文化课之外,其他的课程自然都是音乐专业科目,如:声乐、钢琴、舞蹈、理论、合唱……幼师专业除了文化课程及幼儿教学法之外,每周也有五节音乐课,分类也较细:声乐、钢琴、舞蹈、理论和视唱。即便是普通(文理、英语)师范班,每周也有两节音乐课(视唱、唱歌与欣赏)。然而,这种看似丰富的课程安排,在笔者看来,却并未如的预期的那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最明显的表现是:每年要在音乐专业班学生中选拔、排练优秀节目,常常觉得十分困难。事实上,学生对各音乐科目的学习兴趣平淡,平时的自觉练习不多,更谈不上刻苦训练、研究创新。仔细分析,除去生源状况的不理想,现行的音乐教育模式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时代脱节: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旋律优美、语言质朴、贴近心灵、亲切随意、通俗易懂、音乐表现形式独特而丰富的流行音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毕竟,歌者最终是用时代的唱法,唱时代的歌,为时代歌唱。进入高师,一个个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正值青春活泼、对一切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之际。可一般学校的教学特点往往是:不论哪种声音条件,不论哪种兴趣取向,教师只能根据大纲和教材,教授美声和民族唱法、芭蕾和民族舞蹈。尽管近年来,教材曲目一改再改,但还是远没有跟上当代音乐的发展速度。笔者认为,古典唱法要学,民族舞蹈要学,但优秀的经典流行音乐、风趣时尚的舞蹈作品也不可或缺。笔者希望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正是想把学生从流行带入经典,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与教改脱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中构建智慧、技能,是遵从了学生认知的规律;过分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是违反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于是,设置“儿童音乐剧” 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崭新理念被提了出来。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提及这一纲要中的新理念,缘于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学生将来在为谁服务?他们正在为将来的工作做着相应的学习准备吗?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同样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早在二十年代,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作家黎锦晖先生就创作了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以及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等十三部儿童歌舞剧。这些剧目语言生动、明快,词曲通俗易懂、采用当时流行的民歌音调,深受少年儿童喜欢,多少年来影响、教育了几代人。这一综合艺术形式至今仍因其“人文精神”而富有教育意义,值得继承和发展。这一教改新要求的提出,进一步证明了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的必要性。
3、各学科脱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偏好声乐、偏好舞蹈、偏好器乐的学生大多比较注重本专业自身表现力的训练,不太注重综合表演和表现能力的训练。因此,往往喜爱声乐的学生缺乏形体和表演的训练,喜爱舞蹈的学生缺少歌唱表达能力的锻炼……所以,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实践载体使得高师音乐、幼师专业类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的训练,对他们自身的素质提高和将来所从事的教学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
4、与实践脱节:基于对学前及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目的认识,以及对幼儿、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了解,可以想象,高师音乐专业及幼师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学对象还不具备学习专业声乐、专业舞蹈的能力,他们如果能通过巧妙设计的“综合艺术实践课”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少儿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就是音乐艺术课的最大成功了。但目前高师的音乐课程设置,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脱节,往往令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无从入手,在综合性极强的教学岗位面前显得能量不足。
二、客观优势
“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这一想法是否真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实施这一做法,高师至少具备两大优越条件。
1、时间充裕:根据“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笔者认为音乐专业班与幼儿师范班可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原因是:以上两个学科的音乐专业课程多于其他文化类课程,因此,用于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程的自修课时安排就比较多。因此,学生完全可以从自修课中拿出两课时的时间,用作音乐剧表演课。
2、系科齐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音乐系中就有二十名优秀的不同专长的教师,至于其他音乐剧表演的要素,如英文、台词、舞美等,都有相应系科(如:外文系、中文系、美术系等等)的教师给予帮助指导。齐备的系科、优异的师资为音乐剧表演的教学指导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三、教学实践
为了证明自己构想的可行性, 2008年9月份,笔者在幼师三年级某班跨出了实践的第一步。4个月后的2009元旦晚会上,我指导的小型音乐剧《白雪公主》诞生了,并在校园取得了“轰动效应”,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尽管现在再来回顾当时的表演,可以发现很多的缺憾,但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在剧目一点一滴的成型过程中,笔者初步验证了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的构想的可行性,并梳理了教学、排演中的一些重要环节:
1、构建新的整合教学模式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因此,音乐剧表演课程的教学就属于一种整合教学。由于五年制师范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教学模式就必然与专门培养音乐剧演员的戏剧学院或音乐学院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将高师的音乐剧表演教学模式称为“临时整合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又分为纵向整合教学与横向整合教学。纵向整合是指声乐、舞蹈、表演等要素的整合;横向整合是指台词、舞美、场景等要素的整合。所谓“临时整合教学”模式,也就是不独立成立自己的“音乐剧表演系”,而是依据教学计划,轮到纵向整合课或者横向整合课,就由各自相关的教师进行排练指导。教师们平时依然属于自己的专业系科,轮到哪一种整合方式,就安排相对应的专业教师前去指导。然而,不论纵向整合课还是横向整合课,都离不开平时所有专业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否则是不可能齐心协力排演出一出剧目的。由此,又可看出这一课程的设立,对各系科间、各教师间的教研合作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2、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剧目
设置了课程,就要安排教学内容,由简到难,从理论到实践,选定观摩研习剧目与舞台排演剧目。在这里,笔者主要谈一谈如何确定排演剧目?排演剧目,导演(教师)可以照搬经典音乐剧作品,即所谓的“描红”,也可以自己编创新题材。“描红”不一定代表排演过程就简单轻松,“自创”也不一定就表示排演过程复杂困难。选择音乐剧剧目,导演(教师)首先要冷静审视自己的团队,你的团队成员都是专业音乐剧演员还是业余音乐剧表演爱好者?他们能否胜任剧中角色?能否圆满完成剧中歌唱、舞蹈、表演、台词等等方面的任务?其次,导演(教师)还要考虑到当前具备的排演条件、受众的喜好等等因素。简单说来,就是你的团队的编创能力如何?舞美、场景等制作能力如何?演出受众是热爱音乐剧的成人爱好者还是对音乐剧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以笔者此次的剧本选择为例:当时考虑,“描红”虽然相对轻松,但照搬《音乐之声》、《猫》等音乐剧中的经典段落,一是没有新意;二是在技术层面上,学生也达不到要求;三是想尽量排演适合学生表演的题材。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大胆决定,自编自导音乐童话剧《白雪公主》。在查阅了多个版本的儿童读物,观看了真人版和动画版的电影《白雪公主》之后,师生共同选择了童话中大家熟知的几个典型情节,精编了我们自己的剧本,尽管有些方面不够“专业”,但饱含着师生的心血。
3、制作有个性的剧目音乐
制作剧目音乐是一项大工程,它有照搬经典剧目音乐、创作新音乐或选择现有音乐三种方式。导演(教师)要根据客观条件,选择恰当的操作方式。以我们这次学生的排演为例:虽然是自己创编的新剧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邀请专业音乐人为剧本创作音乐,也更没有能力自己创作,于是我们只能寻找现成的音乐和歌曲为剧情配乐。为了能尽量找到最切合剧情的音乐,我们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例如:白雪公主出场时,背景音乐设计了北欧歌手空灵、飘渺、纯净的哼唱声,宛若仙女降临凡间;恶毒的皇后在准备残害白雪公主时,突然响起了陈小春“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毒毒……”的歌声,并在其间用电脑叠加了恐怖的打雷声,现场演出时,笑声、掌声、惊叹声响成一片;七个小矮人出场时,配上了一段木琴演奏的乐曲片段,凸显出小矮人滑稽可爱、单纯善良的特点……以上所举例子只是全剧中的几个片段,整部音乐剧的音乐选择和电脑合成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4、有“纵”有“横”整合排练
这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导演(教师)根据学生的音色、性格、体态等等特点合理分配角色,然后就进入了实质性的排练阶段。
所谓纵向排练:即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表演要求,每天接受声乐、舞蹈、表演等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所谓横向排练:即每周一次,到设计布置好的舞台上,分章节进行集体彩排。由导演(教师)和其他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台词、走位、化妆、服装等进行指导。至于演出前连续几天的整合连排,所有的指导教师必须到场。每一个学生的唱歌、跳舞、表演、台词、走位、化妆、服装,包括舞台灯光、场景变化等等细节都在一群专业教师的仔细审视、认真指导之下不断完善。最后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部通过集体努力,充满智慧、充满爱的音乐剧作。
四、教学效果
演出结束后,笔者趁热打铁,立即组织学生进行了学习反思,学生们反响热烈,纷纷踊跃发言。综合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思考,笔者对音乐剧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出如下的评估:
1、歌唱理念更完善:这是令学生大有收获的部分,也是笔者作为声乐教师最满意的部分。其一、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往往只注重高音的发声练习,忽视了中低音区的训练,导致中低音区声音发虚或完全没有声音。在音乐剧中,歌唱音区的跨度较大,但其中更多用到的是自然声区的演唱,学生由此发现,打好中低声区的发声基础极为重要。通过这次排演及排演前对经典音乐剧的观摩学习,学生还明白了一个歌唱的道理,即:歌唱不是为唱而唱,也不是为华彩技巧的展示而唱,是为情感的表达而唱。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把声音唱出来,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工匠而已。”所以,这次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自己重视了自然声区的练习,注重了歌唱基本功的练习,也明白了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重要性。其二、学生通过表演实践,真正理解了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一种唱法多种风格”的教学理念。同一个演员,在同一部剧中,会使用到古典唱法与流行唱法。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得苦练内功,拥有科学的、自然的、畅通的歌唱通道,并随着不同风格作品的表达要求,,恰当地微调自己各个发声器官的状态。其三、为适应音乐剧表演的需要(如:边跳边唱、边演边唱),在这四个月里,一向不太喜欢运动的音乐专业的学生,也终于听从了笔者的建议,每天自觉安排一定的时间,加强体力、耐力方面的训练。令他们惊喜的是,一段时间后,果然体能有了变化,肺活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歌唱时气息的控制、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
2、学习态度更积极: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在剧中分配到了角色,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活干,每个人都为了塑造好角色而努力着。学生在整个学习、排演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兴奋度与专注度。
3、艺术素养更全面:除了声乐、舞蹈这一类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书籍、创作实践,对台词、表演、服装、化妆、灯光、舞美等学生原本涉猎不多,或完全陌生的艺术相关领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灵活了思路。
4、师生感情更融洽:在学习、排演的四个月里,师生几乎每天都要抽时间在一起研究剧本,切磋表演。彼此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我相信,随着大家对现代音乐的理解和接纳,随着大家与音乐剧更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随着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学习和实践,笔者的构想最终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 金铁霖 邹爱舒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2]音乐剧教育在中国中国音乐剧研究会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关键词:学前英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11 -04
通过对江苏省79所高职院校[1] (包括公办院校57所,民办院校22所,不包括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查,共有64所高职院校开设英语专业,占调查院校总数的81%。未开设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为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视觉艺术学院、江苏健康职业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学校共有15所,占调查总数的19%。在全省79所高职院校中,有5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占江苏省高职院校总数的70%,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另有9所院校开设应用英语专业,方向各异,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应用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应用英语(酒店商务英语)方向;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应用英语(人力资源方向);南通职业大学开设应用英语(商务方向),应用英语(翻译方向)等。这些数据说明英语专业已成为我省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招生红火,招录比例也非常高。
与红火的招录情况相比,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和《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本科英语专业已成为红牌警告专业,而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已成为黄牌专业。[2] (红牌专业指失业率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即失业率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3] 英语名列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而在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7个高职高专专业中,商务英语位列其中。
社会上需要大量的英语专业人才,每年我国有数以万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踏入职场。社会有需求,供应也较为充分,但为什么英语专业连续三年成为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呢?此问题已引起有关学者和有识之士的深思。究其原因,其一是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设置雷同且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一味忽视市场吸纳能力与市场需求,致使劳动力市场上英语人才供大于求,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失业量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待遇较低,就业困难日趋严重。原因二是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毕业后不能迅速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换言之,从数量上来说,供大于求;从质量上来说,则供不应求。
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社会评价指标。大学生就业状况既反映了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状况,也反映了大学生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对于英语专业我们是不是该考虑开设不同的方向呢?广开思路,对地方和全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跟踪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改革传统的英语专业,科学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拓宽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我省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一、开设学前英语专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人口大国,0~6岁儿童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70%,新增1400万幼儿入园,这就需要配备大量训练有素的教师。从江苏省来看,截至2010年,全省有幼儿园9564所,3~6岁幼儿总数为152万人,3~6岁在园幼儿数量为136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9.65%,苏南地区已达到95%以上。几乎每一所幼儿园都开设英语课程,幼儿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受到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广泛重视,社会迫切需要具备幼儿英语教学能力的幼儿教师。按现有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规模计算,“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幼儿专任教师数约为89784人,缺口数约为3万人左右。幼儿教师是否“科班”出身已经成为家长们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的重要指标。但很多幼儿园的英语教师非科班出身,多是本园老师。有的幼儿园聘请外教,但外教多为外国在华留学生,他们工作不稳定,经常更换。而早教机构中的英语教师,其英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实践证明,在学前教育这个岗位上,高职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由此可见,培养合格的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的英语教师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从全省范围看,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自身成熟的英语专业优势,与幼教专业相结合,开设学前方向的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英语幼教人才。现在许多师范类学校纷纷设置了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幼儿英语师资培养质量,已经初见成效。如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的学前教育(师范类)(幼儿英语),目前已开设此方向的职业院校有江苏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的办学经验可以为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学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框架体系
(一)学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高职院校学前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见图1)符合高职院校的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标准的英语语音、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较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在各类性质的幼儿园、早教机构、英语培训机构或托幼机构从事幼儿英语教学、培训和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是既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又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英语方面,需要具备良好的语音发音,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语言表述得体,较强的模仿力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有一定的感染力。学前教育专业方面,需要掌握系统的幼教知识与技能,包括幼儿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及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扎实的美术功底,并通过必要、充分的教学技能实践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方面和谐发展。
图1 学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前英语教育的特点,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英语专业方面首先应突出“英语听与说(含唱)”的要求,其次是外语教学理论的掌握与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而对其他方面则相对降低要求。而在幼教专业方面则应坚持以游戏、歌谣、故事、舞蹈、表演剧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幼儿英语教育的新方法,注重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开发。
(二)学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体系
课程设置是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更需要的是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职业技能,也有相当的实践能力与实际经验的毕业生,这些对高职院校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体系(见图2)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体现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符合学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图2 学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体系
1、学前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
根据图2,学前英语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翻译,写作,幼儿教师英语口语、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及办公室自动化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现代幼儿英语教学法、幼儿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卫生与保健、幼儿游戏理论与设计、钢琴、声乐、键盘乐器及演奏、形体及舞蹈、手工制作、幼儿舞蹈创编、儿童美术、儿童文学、普通话训练等。
通过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初步掌握幼儿英语教学法,培养学生幼儿英语教学能力。
2、教学时间安排和就业方向
教学时间安排:学习形式采用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转到幼儿园实习,全部安置就业。
幼儿教师以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要强调实践取向,加强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进而实现从“工具化”教师培养到“成人”的教师培养的转向。该专业学生在两年半的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英语和幼教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学院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跟班实习,另有半个月的校内实训,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见,合理的教学时间安排可以有效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逐步建立学前英语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模式。这种一体化模式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趋势,其紧密结合对于培养出色的学前英语教育师资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教师资格证(幼师、小学),(或GPST-PT国际幼儿教师资格证书),PEPC注册心理咨询师证书,营养师,育婴师,剑桥少儿英语培训资格证书,以及钢琴、舞蹈、声乐等应用水平证书。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各类幼儿园、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语言培训机构等单位从事幼儿素质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学生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从而实现优质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状况。
三、我省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我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学前英语专业的优势就在于,第一,利用政策优势,国家和地方纷纷推出政策,大力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在2012年3月1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标志着江苏学前教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种种利好消息表明学前英语专业毕业生缺口大,就业前景看好。
第二,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远高于中西部。可以利用江苏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理优势,吸引优秀毕业生前来就业,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
第三,“全国教育看江苏”,利用江苏教育资源优势,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全面提高学前英语专业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特色鲜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未来几年内,江苏省将新建幼儿园1545所,改扩建幼儿园1960所,新创建省级优质幼儿园1920所。[4]而就江苏省会南京而言,在3年内新建180所省级优质公办园。[5]学前英语专业恰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就业前景广阔。
学前英语专业办学特色鲜明,紧紧依靠江苏近万所标准幼儿园和省内近两千所示范性幼儿园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和幼儿园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向一线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领导者学习,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状。同时聘请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到高职院校做讲座,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发展动态。学生毕业时既能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又能满足个体需求,实现“双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院专业特色的体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师资队伍适应开设本专业的需求,改变现有的师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构建合理的师资结构。
(一)大力引进师资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新专业的建设中必须有雄厚的、专业对口的师资力量,在专业不对口、教师数量不充足的情况下开设一门新专业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极端不负责。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所在,合理的师资结构表现在年龄、职称、学位、专业教育的合理。高职院校要积极、大力引进符合本校定位、适应学前英语教学需要、适应高职院校学前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职称的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的学前英语方向的教师,大力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全力打造优秀学前英语师资队伍。
(二)鼓励本院系的英语教师进行学前教育的深造和学习
1、英语教师加强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展多种形式的进修和培训,推荐并鼓励英语教师到本科院校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努力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这是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师资来源的最稳定且很有保障的措施。英语教师缺乏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到本科院校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能有效且系统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历结构和跨专业知识。
对于这类教师,高职院校应在本校的政策上予以倾斜,从制度上保障教师进修和学习的权益,如对他们进行课时、科研工作量的减免,教学时间安排灵活等,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政策,减少这部分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如期回到原高职院校,为高职学前英语专业的学生授课。
2、英语教师应加强幼教实践技能的学习
同时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还应进一步完善英语教师定期到各级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的实践制度,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广泛开展与师范类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本专业师资素质
利用江苏高等学府数量众多的优势,可以同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合作,对现有的英语教师进行幼教知识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它的学前教育专业蜚声全国,此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既有着陈鹤琴这样的先辈开创历史,又有全国唯一一个学前教育国家级重点学科作为发展平台,拥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拥有全国第一个学前教育博士后流动站。[6]同这样的高等学府进行交流和合作,将极大提高本专业师资的素质,优化学前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也可以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如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的学前教育(师范类)(幼儿英语),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已有多年,师资力量不可小视。另外同为高职院校,其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相似性和参照性,在开设新专业时它们的师资队伍建设有许多可贵的可取之处。
(四)从各类幼教机构中广泛聘请兼职、外聘专业教师
学前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教师队伍的构成可能长期存在兼职、外聘教师。
从省级优质示范幼儿园招聘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高职院校,承担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性(下转第17页)(上接第113页)较强的课程,如幼儿园教师技能训练、幼儿园手工制作、见习与实践指导等课程,这些兼职、外聘教师长期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熟悉幼儿的特点,动手能力强。通过将幼儿教师“请进来”的方式,能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结合,优化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教育师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快速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以上三种方法与措施,拓宽了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来源,多渠道结合实现了英语教师幼教化,为开设本专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结论
专业课程框架体系和专业特色研究是我省高职院校学前英语专业设置应该考虑的重点,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打造优质专业品牌,培养服务江苏区域经济符合学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运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139-140.
[2]张晖,叶小红.江苏省幼儿园教师规模现状及其“十二五”需求预测[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49-54.
[3][4]汤丹.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的特殊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8,(07):20-21.
[5]虞翔.TPR 教学法在学前( 英语) 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7):99-100.
[6]黄芳.学前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2011,(02):123-124.
[7]王正胜,丁素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6):79-85.
[8] [9]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夯实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基础——第五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64-66.
[10]刘满堂.关于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2):61—64.
[11]彭晋祁.高专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长沙师范学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98-100.
[12]刘存刚,宋占美.高职学前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教时空,2007,(14):40-41.
[13]李常玉,蔡召义,程根银.安全科技英语专业设置的可行性探索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03):51-54.
[14][15]张庭辉.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11,(06):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