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美术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个性化、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是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从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生活化课堂构建的意义出发,提出了打造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个性化和生活化的策略方法,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学 个性化 生活化
近年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发展,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生活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目前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性的挖掘,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重要方法。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以及道德生活、人格修养,提倡教师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个性和生活化美术课堂的意义
(1)个性化教育的意义
个性对于人来说指的就是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因素综合起来所造成的个人行为、观念和思想, 它具有独特性和可变性。人的个性受到了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来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当今社会趋势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既要培养个人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大的共性,更要关注人的个性培养, 在美术课中要求学生最重要的就是个人观念的形成, 这是与学生的个性直接相关的。在初中美术课上运用个性化教育方式, 可以是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没有凸显美术的学科特征。很多学生感觉学习美术没意思,对美术课感到迷茫和困惑,总是哀叹自己画得一团糟,声称自己没有“ 美术细胞”。这些问题出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前美术教育疏离了生活,主要表现在:第一,美术教学过于强调对美术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第二,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功利化。在评估美术教学时,把学生参加美展与竞赛获奖多少作为教学业绩,迫使美术教师热衷于对少数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以求显效。家长对孩子掌握一技之能存在着虚荣与期盼,使得孩子学习美术逐渐从兴趣变成负担。第三,教师忽视了社会文化资源的作用。社会文化资源和视觉信息可以促进学生对美术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美术灵感。第四,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术,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二、打造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个性化和生活化的可行性建议
1.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接受教育获得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智和身体发育最快的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非常强, 同时他们的个性也处于成形以至稳定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具体情况, 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借鉴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同行们的教学方法, 摸索出一套适合初中美术教学的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 从而为学生创造出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使学生的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美术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为将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拓展课堂资源,体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贴近生活的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上,除了利用常规的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应发掘教材的新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并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去当地的美术馆、图书馆或民族文化遗产园等地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二,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活画面再现于课堂。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中获取大量的有参考、借鉴价值的美术资料,然后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美好生活。第三,在当前视觉文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大众艺术、多媒体视觉艺术等学习内容也应该及时地被增加到美术教学中来,如媒体广告、漫画等。
2.创设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发展,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创设“个性化、生活化”情境是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遵循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努力营造出相应的情感和氛围,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从而感受到愉悦并且唤起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使其自觉地投入美术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要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第二,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第三,要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第四,要与学习过程形成有机的整体。
传统的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都会采用分等级评价的方法,这样的评价方法会严重挫伤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活跃,各种奇思妙想都有可能产生在他们的脑海中,因此, 教师要学会用鼓励式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业, 试着寻找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发光点。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就是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与合适的指导,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性的点评,找出学生的发光点,这样的评价方式可能会加大教师们的工作负担,但是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取得的效果却是不容忽略的,因此, 教师应担负起这份责任,努力做好,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把学生的个性化和生活化的经验与美术教学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表现生活的美,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总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生活化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使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调动起来, 美术学科特点才能展示出来,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向艺术殿堂迈出的脚步更加坚实。
参考文献:
[1]彭文勇.个性化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参花,2013,15(7):34-36.
[2]仲泉.美术教学改革体会点滴谈[J].新课程(上),2012(2).
[3]罗才泉.浅谈初中美术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3(8):53-5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美术教学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当中的必修课程之一便是美术课程,美术课程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推动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全面响应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针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形式开展初中美术教学活动,拓展初中生的知识面,从根本上帮助初中生逐渐地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指导初中生多元化、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初中生对事物的判断力、认知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在充分认识新课标要求和教育形势的情况下,初中美术教师还必须有效地挖掘其审美意识和能力,培养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关心,提高其对美的追求,陶冶其艺术情操。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美术家或者艺术家,而是借助于美术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美的教育,进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新课程改革下加强初中美术教学的措施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以往美术教育被认为是学生的一种特长,是为今后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打基础,因此造成部分学生侧重于文化课,再加上教师的不重视,最终导致初中的美术课成了走马观花的课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符合现代化教学的需求,美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他们能发现美、感受美。因此,现在的美术教育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对比得出情感体验。比如,达.芬奇的经典名作(蒙娜丽莎),体会画家在文艺复兴时期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对待时代的变革,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欣赏(蒙娜丽莎)色调和画面形式,学生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讨论、感悟其人文精神,从中提高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二、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的初中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育不应该再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发现问题的主体,还应该是创造问题的主体!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初中学生的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促进学生身心更健康的发展和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推进。例如,在欣赏画作“静物”时,霍达按照科学而精确的结构与透视规律,借助细腻丰富的色调转换,塑造出质感强烈、若可触摸的、逼真的静物形象。在欣赏画作时,学生看到的还是平面的图画,教师可以对应画作找到相似的静物,按照画作呈现出的角度和光线将静物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可以进行对比观察,更直观、更具触动性地领略画家独到的画功。美术不仅是理论和创作,更重要的是观察,通过观察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使学生能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地思考问题,感知生活。创新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和美术教育事业都有积极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
三、美术课堂要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形成主体人格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关系,在这个关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师生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自由、民主的情感关系。”受新教学理念的影响,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个性化的主体人格。这些理想的教学目标,需要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及氛围来完成,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或是自主探索的舞台,确保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大胆的想象、充分的论证,尽情地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和幸福,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得到个性化发展。
四、注重对学生作品的评定,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学生的作品是美术教学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的表达。初中学生的美术课不是单一强调专业技能,也要普及生活性的美术知识。因此面对学生的作品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找出作品的闪光点始予肯定,同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给予学生指导使其少走弯路。教师要将创造形象生动、别致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原则变得十分重要。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五、结语
美术教学是一种多元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及时地反思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当积极且全面地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切实地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不断地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才能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一、巧用动漫元素,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与方法,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角度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术造型在美术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造型是美术的基础,对学生的基本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同时,美术造型也是检验学生想象力和艺术天赋的重要媒介。动漫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美术造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动漫角色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造型,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物品上的花廊”一课,这一课是初中美术新课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重点课程,同时,这一课也具有强烈的“造型表现”元素。结合该课的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设计”与“造型”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动漫形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课堂开篇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人物模型,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四个人的动画片段,继而提出问题:归纳这些形象的特点,说一说是哪些因素才使他们如此传神?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模型后,总结动漫人物特点,并让学生对比动漫形象与真实的人物形象,说一说两者之间具有哪些差异。创设情境后,再次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用总结人物特点的方式,对一些植物花卉的特点进行总结?随即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牵牛花、、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当学生发现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总结植物花卉的方法是想通的,即对形象的分析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最后笔者再次以问题引导:同学们能否借鉴动漫形象的表现方法,任选一种花卉,用夸张的手法画出它的动漫形象?
严格来说,动漫造型是一种艺术形象,它在课堂教学中仅起到了媒介的作用,重点不在于学生是否画得像,而是在于学生能否画出个人特色,掌握美术的灵魂。因此,以动漫元素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关键在于“造型”,而不是动漫。
二、巧用动漫元素,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
兴趣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两种需要都极其强烈,但生活和学习中富含了太多能够激发初中生兴趣的元素,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然而,动漫正是很多初中生喜欢的艺术形式,其以生动、活泼、夸张的造型,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乐趣。结合初中生对动漫的心理需要,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潜移默化地转移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对动漫的兴趣转化为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动漫是以美术为基础,我国有许多动漫作品也很好地融合了美术元素,如《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牧笛》,是与中国画的结合;但也有一些动漫作品是与民间艺术结合,如《葫芦兄弟》和《海螺姑娘》,则是与剪纸相结合。如此,这就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要,在学习中,也给予了学生不同的选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动漫元素,来调动学生创作的欲望。如“情感的记录”一课,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葫芦兄弟”和“海螺姑娘”喜、怒、哀、乐的表情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图片是如何用动漫元素来表现情感的;继而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是怎样表现喜怒哀乐的,这些情绪与动漫形象有哪些差异?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为学生布置绘画任务:模仿动漫形象,每人画一组(3张)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不限体裁,不限形式;最后由师生共同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思想、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的关系,如同理学家思想,是“一本”与“万殊”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一切的基石,在此基础之上才有了礼、乐、射、御、书、数,衍生出了建筑、书法、音乐、绘画、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影响着古人的审美理念,并通过建筑、雕塑、绘画等美术形式得以呈现和发扬,而诸形式的美术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这些美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其中的思想、精神、情感等人文因素。
二、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全面开放、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关键阶段的初中生,他们的思想意识变得混乱,价值取向迷茫。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想、精神和追求,具有极强的人文因素,这对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通过传统文化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教育形势的需要,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另外,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更有利于青少年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
三、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结合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要深度挖倔初中美术课程内容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要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上,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全面的审美能力。其次,初中美术教师应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结合美术教育的前沿动态,使自身的美术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都得到有效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尝试,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并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思维,为他们美术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量的古代绘画佳作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中反映了不同历代时期的社会形态、民俗习惯。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古代绘画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风貌,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传统文化。如,教学《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一课时,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教师不仅要跟学生讲解其中的绘画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所描绘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以及作品中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感受到绘画作品中的内在美,从而有效地提升审美意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巧设情境;善于引导;顺水推舟;精益求精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初中美术课堂渗透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陶冶高雅情趣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更加热爱美好的生活。本人以新课程标准为航标,也尝试着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无穷的审美情趣
一堂生动的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曲悠扬的动听的音乐,或者是震撼人心的童话故事,因为它主要靠教师创设的美丽情境所至。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而融入角色,参与体验,唤起兴趣,激发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趣。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譬如采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和故事情境等。总之,教师要不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做好充实的课前筹备,课尽量上得活跃、活跃、心旷神怡,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形,使教室内布满协调、轻松和欢愉的空气,并运用说话、教态和各类形象教学手段,诸如投影、录像、什物展示、范画和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密乐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
学生对美妙事物的直观后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初中生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真正分辨生活中的美仇、善恶。其实,不同的审美观点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而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都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一般能使欣赏者得到积极的审美愉悦的感化作用。实践证明:实施初中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寓教于乐既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又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只有选择比较优秀的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探究,才能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三、顺水推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初中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审美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让他们将来学以致用地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反之,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初中学生充满幻想,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既要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因此,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积极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和构 图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延伸到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所以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目前,我们使用的美术新教材中罗列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和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当然,作为基础教学的初中美术课标并不要求学生将来成为的设计师或者画家,但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断激发他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
四、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是依赖形式而存在的,学生学习美术必须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各种艺术语言因素),诸如线条、色彩、质感和肌理等;当学生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时,也总是要接触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方面,从而感悟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真谛。因此,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也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疏密、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和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和不同的质感,从而使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作为初中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学生素描训练中,线条既用来勾画轮廓,又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线条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