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的基本范畴

哲学的基本范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的基本范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哲学的基本范畴

哲学的基本范畴范文第1篇

1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分析

恩格斯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有三种,一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对存在以及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对于这种论断,学术界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不同的见解。国内对哲学的问题表述主要基于马克思注意哲学的存在范畴,国内使用的教材,对哲学范畴的逻辑序列尤其是对存在的定义为最高普遍性。所以我们提出的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已经显现出被规定性,因此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同在一个范畴。所以国内的哲学教学中,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作为哲学最为基本的问题而表述。

孙正聿主张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主要是针对恩格思对哲学问题的表述,他认为存在这个范畴不等同于物质这个范畴,物质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精神和物质等同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那么对于思维和存在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忽视,甚至是将哲学自身的丰富理论内涵肤浅化了,使丰富的哲学内容变得简单了。但是恩格斯对于哲学的问题表述是统一的和一致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只是抽象和具体的区别而已。在这里黑格尔的影响也是不能小觑的。因为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的起点便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也正是这一组对立的矛盾构成了哲学思想体系的全部。黑格尔也曾经将哲学的原则确定为思维与自然的确立,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自由地把握和理解自己和自然是哲学的本质问题,哲学是探索自然界普遍规律的科学。

2哲学的根本转向

哲学起源于西方,本体论就是最为显著的代表。西方的哲学家确定了本体论这个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哲学是探讨实是之所以实是的问题,哲学家应该探讨和总结事物所依据的基本问题,事物也是依照这样的基本性质而确定其名词,因此在哲学领域中称之为本体之学。自哲学出现以来,哲学家们就一直在探讨实是的诸多性质。当然,西方的哲学还是将精神性的存在作为世界本体,把更多的研究触角延伸到人的认识发生中。唯物论学说的立场是把经验看做主要的知识来源,形成了统治欧洲长达十个世纪之久的哲学理论。本体作为世界理念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帝所造,这也是西方哲学某个阶段发展的趋势。但是在近代的西方哲学界,已经把哲学关注的重点转移了,从人的生理结构、认识结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认识过程等方面着眼研究和探讨,把研究的重点建立在了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探究上。西方的哲学之父弗雷格把存在的区域分为物理领域、心里领域和思想领域,这是最为普遍的观点,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哲学的基本范畴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语义;语法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

    “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2]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 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 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 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 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 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 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信奉的是所谓非客观主义的哲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第二代认知科学坚决反对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客观主义认知观忽视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人的生理基础在形成概念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9]: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范畴、心智来自身体经验,那些不是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一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语法、句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语义不只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是通过身体和想象力获得的,而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这与客观主义语义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 两者的划分具有深远意义, 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认知科学理论, 不至于将其间的不同流派混为一谈。”[10]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

    (一)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Fillmore指出:“框架语义学提供观察词语的一种特别方式,同时也努力描写一种语言新词的产生和已有词语里新意义的增加,或将一段文章中各部分的意义组合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意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11]。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或认知结构,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一个“框架”作为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 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11]。以Fillmore着名的“商业交易”框架为例。这一框架涉及的概念包括: 拥有、给予、交易、钱。这样一个场景图式中的元素包括:钱、商品、买方、卖方。其他元素还包括:价格、时间、找钱等。根据这些概念, 我们就可以对一系列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语法结构进行对比描写。例如,英语中的buy, sell, spend, cost, charge, price等等。如果我们把商业交易框架与其他框架进一步结合起来, 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描述和解释像tip, bribe, fee, honorarium, taxes, tuition这样的词语。由此可见, 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结构。语言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和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要理解词义必须将其放置于人们的经验与社会文化的习俗框架中,理解人们的经验与社会习俗。

    (二)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Langacker的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该理论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详尽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描述框架。认知语法对语法和语言意义的本质提出了新的理论[12]: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2.语法结构(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它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语义结构的规约象征化(conventional symbolization);

    3.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 句法(和词法)在本质上和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4.基本真值的形式逻辑用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显然,这些基本假设跟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基本假设是针锋相对的。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只有三类单位:语音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语音单位和语义单位是构成象征单位的两极,两极之间的联系是象征联系。例如,英语单词cat 作为一个象征单位就是[[CAT]/[cat]],其中大写字母代表语义极,小写字母代表语音极。象征单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一定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代表是约定俗成的。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结构式都是象征单位,只有具体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别。语法研究不可能脱离语义。因此认知语法打破了词汇和词法、句法的界线,认为词汇、词法和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可借用象征关系对这一连续体作穷尽性描述。也就是说象征关系高度概括性使得认知语法能对语言不同层次作出统一性解释。    (三)认知语义学

哲学的基本范畴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早在古希腊哲学 发展 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 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例如,在说明一个个别人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说某某是“人”或说某某是“动物”。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只有“第一实体”存在,其他性质,属性才能存在。他对“有”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有好几种意义,“有”是指一样东西的那个“什么”,或一个“这个”;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指一个性质或数量等等。“有”固然有这一切意义,但是最基本的“有”却是指那个“什么”,这是标志一样东西的“实体”的,这是因为当我们说一样东西是什么时,我们不说它是“自的”“热的”或“三尺长”,而说它是“一个人”。

三、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运用“实体”概念来概括一切特殊具体事物的共同本质是客观独立的存在,这表明他在寻求物质的一般概念。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把“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区分开来,认为“种”“属”等东西是一种共相,是不能离开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第二实体”是后于“第一实体”的。在这里,他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一般的东西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不能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柏拉图理念论唯物主义的克服。

亚里士多德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谁是最根本的问题出发,来揭示“实体”的意义和实质,认为根本事物是第一实体,它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根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希腊早期 哲学 家用具体物质形态来说明事物本源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也包含了一些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作为实体本身是不变的,但是实体的性质可以变化。例如:同时一个人可以有时白,有时黑;有时冷,有时热:有时好,有时坏等等。实体所以会发生这种相反性质的变化,是由于一个实体在自身里面包含着相反的东西,比如一个人本身就存在健康和疾病,黑和白,好和坏。而且他还认为,通过实体变化过程,使先前白的现在变成黑的,先前热的变成冷的,先前好的变成坏的等等。亚里士多德还把实体的变化看成是由对立东西中的一方变成另一方,而不能发生在互相不是对立的事物之中,例如白能变成黑,但声音不能变成白,因为声音和白不是互为对立的东西。因此,亚里士多德不仅把“实体”同事物的运动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而且从“实体”的变化中多少看到了对立面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这些思想虽然是偶然出现的,但毕竟是可贵的。

哲学的基本范畴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辩证法;总体性;述评

《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西方哲学的开山之作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界许多关注和争议,了解青年卢卡奇的思想也主要是从此著作入手。通过《历史与阶级意识》,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年卢卡奇逐渐转向立场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一步地了解到在西方者那里的本质所在。

青年卢卡奇的思想是从反对第二国际将机会主义化和教条主义化而开始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特征。这个进程是采取黑格尔主义的进路的,选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总体性范畴来阐释,因而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可以看出青年卢卡奇思想中的黑格尔主义色彩。

在真正本质的问题上,卢卡奇坚决反对第二国际对于教条主义式的理解,认为“的正统就是辩证法”,认为我们理解并不能将其单纯地当作一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适用于一切场合的公式来对待,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方法,不仅着眼于解释世界,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方法论来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正统的问题上,卢卡奇认为,“正统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只是一种方法,是辩证的,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而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卢卡奇力图通过复活为第二国际理论家打入冷宫的历史‘总体’范畴来重构马克思的真精神”。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做了不恰当地阐释,尤其是《自然辩证法》的问世,使得许多马克思以后的学者将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理解为自然辩证法,从而忽略了实践的色彩,忽略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忽略了总体性的思想,因此,应该把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更多地理解为历史辩证法,而总体性思想则是这个辩证法的核心原则。

“卢卡奇是最注重总体性研究的思想家”。总体范畴来源于黑格尔哲学,表示真理就是整体。总体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思维的最完善的形式是高度系统的,绝对理念是一个高度系统的体系,“现实世界中一切具体存在的运动都不过是这一绝对主体的有限定在”。青年卢卡奇认为,黑格尔通过总体性思想解决了历史问题,“即从内容生成的角度把历史理解为主体的行为,从而消解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这个概念拿来并做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使得的辩证法不仅来源于黑格尔,而且还超越了黑格尔。“辩证法不顾所有这些孤立的和导致孤立的事实以及局部的体系,坚持整体的具体统一性”。不仅如此,卢卡奇还认为,在历史领域中对事实的认识并不是直接对现实的认识,那样就等同于唯心主义的直观了,“要从对事实的认识前进到对现实的认识,决定性的前提是辩证法的历史的和总体的观点”。只有在历史的总体中,对事实的认识才能真正成为对现实的认识,“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在考察历史现象时,我们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全面的理解,不能单纯以自然因素来解释历史,而是要将主体与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作为历史的基础,突出人类物质存在活动的实践性、社会性。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提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努力。纺纱机是纺棉花的及其。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一定的关系”在这里就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交往关系。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时,就必须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整体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来看待。“一切社会现象的对象性形式在它们不断的辩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始终在变”。比如,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被异化为人的活动,人也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发生了异化,只有用总体性的方法才可能明了这些内在的原理。“只有辩证的总体观能够是我们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过程”。

这样,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范畴就成为了的核心本质,从而也就成为了西方哲学整个思想理论运动的基本原则,对西方的发展影响深远。这样,卢卡奇就从哲学的层面反对了第二国际坚持的经济决定论和宿命论,反对了新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把世界分割成部分进行研究的机械决定论方法,从而树立了系统的方法论,在他看来,这才是辩证法的本质要求和所在。

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涉及的范围很广,目前学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总体性既作为本体论原则,又作为认识论上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又作为辩证法原则。总的来说,主要含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第一,总体性着眼于总体,消除了现象中以部分来窥视总体的片面性,使孤立的事物之间获得了普遍的联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哲学方法论。“辩证法的本质在于:全部的总体都包含在每一个被辩证地、正确地把握的环节之中,整个方法可以从每一个环节发展而来”。的科学性在于将孤立的人或事物看作是历史进程或全局中的一部分来分析,并且并不是将事实简单相加来等同于现实,是一种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的非同一性的统一,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将总体性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核心的,否则就成为了简单的感性直观方法,是一种倒退。

第二,总体性只在社会历史领域有效,总体指的是唯一的社会总体或历史总体。“辩证法不管讨论什么主题,始终是围绕着同一个问题转,即认识历史过程的总体”。总体性的规定有其自身的有限性和规定性,“是历时性视角中相对有限历史存在的过程总体,这使社会生活的具体发展显示出特殊的规定性”。总体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围绕这儿社会实践展开,是一种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方法论,这也是哲学作为实践哲学中的应有之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几个概念都指的辩证法,因此,辩证法等于。由于历史本身是在社会存在层面上发生的,因此,辩证法只能与一个向度发生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不是科学,不是规律、范畴,而是对现实的批判,是革命的、批判的学说。卢卡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旨在批评第二国际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历史在此是社会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但卢卡奇在走进辩证法实质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地依赖于黑格尔主义,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又使产生倒退,逐渐背离了的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很矛盾的过程。再如,正如前面所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非常接近黑格尔的“绝对”。“卢卡奇由此反对市场的孤立原子性,反对经济的自发总体,强调自觉的主体性的总体性。他也由此反对主客体分裂的二元论,强调内在的总体性,即作为本体存在的总体性。也由于总体性等于绝对,所以现实的一切不过是总体的因素,任何社会历史现象和定在只有与整体相联系才有意义。因此,卢卡奇指认当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历史性的东西。总体性这一规定集中反映出黑格尔(经过马克思)对卢卡奇哲学话语的深层控制与影响”。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目前学界对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所阐明的总体性范畴的研究基本上是一致的,分歧很少,这也恰恰说明了西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特殊和重要阶段,是对传统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扬弃,从而也为其在危机后找到了一个出路,那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出路,在方法论上则是综合考察主客体关系的总体性辩证法出路。笔者认为,西方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助于我们从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的角度反观哲学、的发展,从而更加深入和真是地把握的本质,以便将其更好地作为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张亮等 编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卢卡奇 著,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版1999年版.

[4]许恒兵:《论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走进与背离》,《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孙承叔:《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西方的辩证法观论析》,《学习与探索》,2012(1).

[6]张一兵 胡大平:《西方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张一兵:《深度解读:西方与卢卡奇》,《哲学动态》,1999(8).

注 释:

张亮等 编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卢卡奇 著,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版1999年版,第47—48页.

许恒兵:《论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走进与背离》,《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孙承叔:《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西方的辩证法观论析》,《学习与探索》,2012(1).

张一兵 胡大平:《西方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卢卡奇 著,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版1999年版,第54页.

《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

卢卡奇 著,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版1999年版,第5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张一兵 胡大平:《西方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哲学的基本范畴范文第5篇

作为一种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认知语言学在近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认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学英语的词汇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词汇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从概述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认知语言学概述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形成,80年代在西方语言学的得到迅速发展,语言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方面,认知语言学从人的认知的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找出语言中的语言现象和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体验哲学的三大基本原则是: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这里我们从认知体验的角度来分析词汇多义性的形成,从而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词汇的多种含义,灵活运用。

思维的隐喻性是体验哲学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首先,我们从认知的角度去了解隐喻的概念和其认知方式。隐喻,在传统观念中,它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自从Lakoff&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后,与传统观念不同,隐喻不再只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映。隐喻可以分为死隐喻和活隐喻,死隐喻指的是人们早已意识不到其曾经是隐喻,人们毋需修辞性联想就可以从字面上直接对它进行阐释。例如:山脚,山头,桌脚等,活隐喻指的是新鲜的人们还需联想的隐喻。在一词多义的意义中,很多意义就是基本词义的死隐喻。另外一种词义的引申方式是转喻。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的一种认知方式,Lakoff对转喻下的定义是:转喻是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义理解的部分代表整体或者整体其它部分。例如:生手,大肚子(大肚子)等等。隐喻和转喻的区别在于是否在同一域内进行映射,隐喻是两个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则是同一域的映射。

三、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但同时也是学习者难过的关,这一点对中学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中学学校的教师应在哪些理论指导下备课,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中学词汇教学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无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词汇的学习都是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才有足够的“资本”来组句、组篇。在中国,英语已经成为最广为认知的第二外语,学生大多数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小学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词汇。走进书店,关于英语词汇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清楚知道学习词汇的重要性,甚至有些教师不断向学生强调词汇量应该越多越好,越偏越好。

通过观察,发现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但由于中学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一进中学,就不得不被逼学习专业相关的内容,其中不乏商务英语的专业术语。教师们的教学,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大部分教师也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来讲解,一股脑地将大量的商英词汇传授给学生,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就能达到听说读写样样精通的目标。但结果却经常是事与愿违,教师的教学热情常常被现实浇灭,学生背了大量的专业词汇,但是真正让他们进行对话,与人交流,这些词汇却常常没有用武之地,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口语对话都操作不来。

语言学家D.A.威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能说的话很少;没有词汇,人们一句话也说不出”,主张词汇在语言教学中应占重要地位。词汇是任何语言大厦的基石,也是语言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的提高都和词汇息息相关。与此同时,学生对这些词汇书籍的学习多半都是半途而废,对所记忆的单词也是今天背明天忘不能将其应用到口语和写作中,或者就是用了不恰当的词。这是由于词汇的记忆不是单纯的重复达到熟练的过程,而是一个输入―理解―与原有知识重组―强化―记忆的认知过程。

四、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1.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末趋于成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范畴化、原型理论、隐喻概念和认知语法等等,认知语言学使人们加深了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对教师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下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范畴理论、原型理论及隐喻概念理论的角度谈谈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原型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事物被划分为不同的范畴。范畴系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呈金字塔状,位于塔尖的范畴高度概括、相对抽象,而越向下的层次越具体。在这些范畴层次中,中间的层次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可以最直观地观察事物,这就是基本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词汇一般都是常用词,多数词形简单,音节较少。人们说话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基本范畴词汇。由此可见,更多的关注基本范畴词汇将会使英语词汇教学变得简单化。根据原型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词汇的原型意义作为讲解重点,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培养其根据上下文推断具体意义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融会贯通,最终灵活掌握。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词汇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3.概念隐喻理论及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通过隐喻挖掘词的深层含义,提高词语活用能力。隐喻义丰富的词经常是基本范畴词:人的身体部位、颜色、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山川河流和日月星辰等。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基本词汇隐喻意义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该词隐喻意义和基本含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层次掌握该词的词义。所以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可以从认知角度分析语义引申机制,重点讲解词的原型义项以及一些词的具体义项与抽象义项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英语中的多义现象,从而扩展词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