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用建筑统一技术标准

民用建筑统一技术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用建筑统一技术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用建筑统一技术标准

民用建筑统一技术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急疏散 网络通讯方案优化 集成施工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客流量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交通客站越来越多,建筑物的通道更长、更复杂,一旦发生火灾,如何在人员密集条件下,有序组织不熟悉建筑环境的人员安全、快速、准确地撤离火灾现场,对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现行规范对疏散照明的要求

现行对疏散照明的设计及施工国家标准有《民用建筑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9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1995)、《消防应急照明和火灾疏散指示系统》(GB17945-2010)、公安部《消防应急照明灯具通用技术条件》(GA54-93)等,涉及的设计及施工标准主要体现如下几点:

2.1 应急疏散照明灯具设置部位及安装要求;

2.2 应急疏散照明灯具供电可靠性、备用电源切换时间及系统供电时间的要求,包括蓄电池的技术标准;

2.3 应急疏散照明灯具文字和图形标志的要求;

2.4 疏散场所照度要求;

所有现行规范及标准中,仅在《消防应急照明和火灾疏散指示系统》中首次提到集中型控制灯具,但未明确提出对智能化应急疏散照明系统进行规范要求。

大型建筑智能疏散照明系统的必要性

传统的照明疏散系统对建筑工程规模小、逃生线路单一、人员流量不大的住宅及小型公共建筑应急逃生能发挥一定引导疏散作用,但对客流量大的城市综合体及交通客站,存在如下局限性:

3.1 指示方向固定,疏散路线不能改变,火灾发生时,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吸入人体会导致缺氧、呼吸困难、思维迟钝,且保持清醒的时间大致只有50秒,一旦在疏散路线上有着火点,将误导人员进入危险环境。

3.2 没有集中监控疏散设施的系统,一旦设施故障,需人工监测及排查,且疏散指示灯自备电源需每年维护更换,管理维护成本高。

3.3 指示效果不理想,在大型建筑中,空间开阔,仅在墙面安装的疏散指示灯在烟雾条件下,指示效果差。

3.4 火灾报警系统、广播系统与疏散指示系统各自独立,不能充分发挥报警系统、广播系统与疏散指示系统的协调、统一疏散功能,效果较差。

由于传统的照明疏散系统难以适应大型建筑的疏散要求,智能疏散系统在大型建筑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大型建筑智能疏散照明系统的现状

目前国内众多厂家开发了基于不同通讯类型的智能疏散照明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有:

4.1系统内灯具有独立地址码,在中央控制主机能对灯具进行巡检,诊断灯具工作状态,故障时能自动报警;

4.2 应用通讯技术,能对灯具进行实时控制,调整疏散指示灯的指示方向,自动播报语音疏散信息;

4.3 与消防报警系统联动,火灾或紧急情况下实时调整人流最佳疏散路径;

4.4 疏散标志动态显示,疏散视觉感官效果好。

各产品按通讯总线类型分为3S总线、485总线、CAN总线、BUS总线、LONWORKS总线;按应急供电形式,分为自带电源型、集中电源型;按应急控制方式分为集中控制型、非集中控制型。

智能疏散照明系统的优化

某站房工程是国家铁路网沿海大通道的重要客运站, 工程总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站房建筑层数为3层,地下 1层,地上2层,建筑最高点53m, 高架候车厅建筑面积2.9万平米,设计客流高峰每小时5000人,为综合大型站房。为解决客流量大条件下火灾快速应急疏散,该工程采用了智能疏散照明系统。

5.1 原设计概况及分析

在原设计方案中,采用的某品牌集中控制型消防疏散系统,在消防中控室设置消防疏散控制主机,并集中设置10台路由器,现场根据消防分区及消防出口,在消防出口设置智能控制型语音出口指示灯,在走道墙面智能型方向可调疏散指示灯,在候车厅区域地面设置智能型导向光流母灯及子灯,通过BUS总线将各控制设备连接控制。

通过系统比较和对施工条件分析,该系统存在如下局限:

(1) 应急疏散灯具自带蓄电池,需定期进行维护及更换,尤其是地埋指示灯,维修更换蓄电池工作量大;

(2) 路由器设置在中控室,每台路由器控制的智能型灯具数量为63台,对现场近1000套带地址码的灯具布设10条总线,通讯线缆路由长,投入大,后期维护工程量大;

(3) 系统通过建筑物所有防火分区每一末端出口为一个对应联动接点,通过火灾报警系统输出模块的干接点信号实现联动,火灾报警信息采集可靠性、准确性差,现场布线复杂;

(4) 地面光流母灯安装需在地面石材放线定位后才能定位安装,管路在铺装垫层下施工,除了灯具电源管路外,需单独敷设控制线管路,造成管路超高,对石材铺装质量造成隐患,如结构面误差过大,造成管路敷设困难。

5.2 系统选型

通过对国内同类现有成熟产品考察,从技术先进性、性能稳定性、施工便利性及效益最大化综合分析,选用基于LONWORKS总线技术智能照明疏散指示系统,整个站房 LONWORKS智能疏散系统包括一台中央监控主机(含LONTALK通讯协议、应用软件、应急疏散预案)、三条LONBUS-PL通讯总线、6台区域路由器、消防应急疏散照明灯、消防疏散标志灯、消防应急导向光流灯等组成。所有消防应急疏散照明灯具均具有独立地址,自带电池,可向控制器发送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并接收控制指令等功能。

中央监控主机通过通讯网络对系统在线巡检,对系统内的所有设备故障进行实时报警,避免火灾时产生逃生盲区;并将应急灯具联结成智能应急疏散照明系统,并采用协议方式与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连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根据火灾发生的地点提供联动信号,智能应急疏散照明系统执行相应的疏散预案,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整个智能疏散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5.3 平面设计及系统优化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验收规范》(GB50116-1999)及通讯系统性能,要求系统最远端现场路由器距离消防疏散控制主机的连线距离小于2700米,疏散照明灯具支路自配电箱至末端灯具总长小于2200米,各回路中所接带地址码的智能灯具的数量小于127个。根据要求绘制现场语音出口指示灯、可调方向疏散灯、大空间光流母灯及子灯布置图,候车厅、进站广厅部位的光流母灯及子灯的布置在地面石材铺装图纸定稿的基础上进行,既保证导光流子、母灯的间距要求,又要保证灯具在单块石材面上居中布置,以保证美观效果;在灯具平面布置图定稿后,按配电分区及消防分区,绘制平面管线图;系统采用基于LONWORKS网络控制技术,现场灯具采用电力载波通讯,因此,从照明应急配电箱直接敷设电力管线,无需单独敷设控制管路。从智能疏散控制主机至路由器间的通讯线路从弱电竖井敷设。

原设计方案中,疏散照明灯具采用双路电源供电,灯具本体自带蓄电池,为降低维护成本及施工成本,将灯具自带应急电源系统更改为集中应急电源供电,本工程应急照明系统采用EPS作为消防应急后备电源,因此将应急疏散系统应急后备电源并入EPS电源供电,只需对安装在电力竖井内的EPS系统进行维护,既降低了灯具造价,又大大减少了后期运营时对灯具电池的更换维护成本;为便于管理,同时保证电力竖井施工成型的美观效果,将采用LONWORKS网络控制技术用于通讯的滤波器、三相耦合路由器、直流应急电源模块集成在应急照明配电柜内,不再单独设置模块箱,在应急照明配电柜订货加工时,向设备生产厂家提出柜体预留尺寸大小,修改后的应急照明系统图如(图2)所示:

图2

为建立应急照明系统预案,将原设计从建筑物各防火分区每一末端出口为一个对应联动接点调整为由火灾报警系统主机提供通讯接口,通过通讯协议实现火灾自动报警主机与消防疏散系统主机之间直接进行通讯,并在火灾报警系统主机招标采购时提出接口需求。

5.4 系统调试及预案编制

系统调试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调试按照明回路和通讯回路分别进行,各自调试完毕后,进行系统带载调试。语音出口指示灯、方向可调疏散灯、导向光流母灯的地址已在出厂检测时进行了设定,现场更换后应及时校正地址码;对各控制器上电之前,应首先检查控制器内部各接插线是否连接牢固,有无断路情况,再对控制器通电,观察控制器在空载下的运行状况,如出现异响或有异味发出时,应立即切掉主、备电源,检查故障原因,在未查明故障原因的情况下严禁再次开机。

智能疏散照明系统调试完毕后,将消防报警系统与应急疏散系统进行接口联网,编制接口程序,实现智能疏散报警系统与消防报警系统同步通讯。

根据建筑消防分区及安全出口设置,分别模拟各区域、各部位发生火灾的情形,依据“向火灾点相反方向最近出口疏散的原则”编制消防应急疏散预案,并进行可靠性评审。

5.5 系统改进方向

系统应急疏散预案需针对现场进行分区分段编制,易产生疏散误区,需反复验证评审,工作量大,需改进软件算法,研究基于系统的自适应计算软件,简化预案编制工程量,提高系统可靠性及自适应性。除光流子灯外,所有灯具安装前需对灯具进行地址编码,安装时需按地址码安装,并按安装部位逐一录入软件系统平台,工作量大,应研究系统自动识别编码功能,简化安装及编程工程量。

技术经济对比

6.1该系统自2010年11月验收完成投入使用,历经两年多的运行,产品性能可靠,系统运行稳定,年度消检顺利通过。系统优化前、后技术先进性对比如下(表1)所示:

表1 优化前后技术分析对比

通过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准确性,便利了现场的施工,后期维护工程量得到了降低,减少了硬件投入,离线式集中设置的EPS节约了能源消耗。

6.2系统优化前、后经济性对比如下(表2)所示:

表2 优化前后经济分析对比

7结束语

智能疏散照明技术作为新技术,应综合分析研判各系统技术先进性和稳定性、施工便利性和可行性、建造成本和全寿命周期成本,针对具体工程特点,通过多方案必选,最终确定最佳方案。智能照明疏散系统目前国家尚未制定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应尽快推进规范出台,统一技术经济需求,提供系统验收依据,从而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9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1999)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民用建筑统一技术标准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发挥质量工作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政发〔2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质量强县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县、社会和谐为主旨,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和“四大攻坚行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县”的总目标,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坚持宏观着眼、实体入手,全面提升我县质量总体水平,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

2、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质量观,努力实现由产品质量向发展质量、由质量监管向质量建设转变,通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突出抓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重点领域的质量建设,促使全县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质量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部分重点领域的质量水平达到全省或国内先进水平。

二、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增强质量竞争力

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质量创新。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切实增强我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标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技术创新推动标准创新,实现质量创新。2015年,培育2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创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以上,建成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3家,创业基地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厂房面积9万平方米,吸纳小企业入园发展,孵化器孵化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提高专利的有效持有量和实施率,促进专利产业化,培育市级以上专利试点(示范)企业10家以上;商标注册总量达到2000件以上。

4、实施标准化战略,夯实质量基础。加快构建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制修订,争取标准“话语权”。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推进特种纸、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建立和推广联盟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地方服务、环境、能耗等标准制修订,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到2015年,为主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5项以上,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以上;建设省标准创新型企业3家以上,建设3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制(修)订县级以上农产品地方标准12项以上,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新增“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25个以上。

5、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质量竞争力。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领域,制订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设立县政府质量奖并有效实施,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到2015年,新增名牌产品5个、衢州名牌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10件、衢州著名商标20件,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家,评定县政府质量奖企业或组织6家以上,争创衢州市政府质量奖2家以上。

三、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增强质量管理基础

6、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增强质量安全防控能力。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落实责任、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快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理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

7、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增强质量技术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检验检测、标准信息、计量测试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块状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投入,建设提升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鼓励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咨询服务。

8、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增强质量行为约束能力。以“信用”征信系统为载体,不断完善企业相关数据信息,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制度与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注重质量信誉,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树立质量信用形象。

9、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增强质量建设引导能力。以建立和实施质量状况调查为基础,研究建立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统计指标体系。运用检验检测、市场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和方法,客观反映全县四大实体质量的变化情况,作为区域和行业发展质量的依据。

四、狠抓四大实体质量建设,提升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10、提升产品质量。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有关部门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质量诚信、标准化和计量检测体系,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开展质量安全预警工作,落实质量安全区域监管。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获证企业监管制度,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确保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产品和特种设备的质量安全。结合全县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巩固深化“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活动。加快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将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我县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大各类技术机构投入,增强检验检测能力,扩展检验检测领域,大力夯实技术基础性工作,为质量强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力开展质量强业、质量强企活动,及时总结经验,主导产业中全面推开。2015年,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工业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省级以上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2%以上,市级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3%以上,其中地产食品、药品、农产品分别达到93%95%96%以上,药品评价性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出口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率达到85%以上,力争5家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通过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按4%比例逐年增加。

11、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四项制度,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量及资金不足、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为重点,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工程招投标和质量、安全监管联动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严格实施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大管理机制。实施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国家节能技术标准,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开展工程质量惠民行动,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狠抓重大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管,抓好工程建设全过程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等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减少住宅工程投诉。大力提高林业水利工程质量,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建立健全林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林业标准化示范区,抓好重点公益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重要堤防加固等重点工程。加强新农村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到2015年,全县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住宅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得到推广应用;争创省级优质工程“钱江杯”工程1项。

12、改进服务质量。重点解决服务企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开展服务质量惠民行动,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旅游行业要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广泛开展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评比活动,积极参加品质等级创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形成设施完善、服务规范、游客满意的良好旅游环境。现代物流业要积极进行物流技术标准化建设,统一规划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推行统一的物流服务标准,要建成布局合理、体制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规范的标准化服务体系,提高运输组织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货运物流化、服务多元化。商贸流通业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开展诚信建设,建立商贸企业诚信档案,塑造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人员素质培训和再教育的服务质量体系规范,要针对培训质量建立全程绿色服务标准。到2015年,建立完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力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服务企业15家以上,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服务业综合用户满意度指数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加快培育一批省、县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初步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行业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服务质量管理科学化、程序化、标准化;力争培育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3个以上,服务业标准化试点3个;新增国家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1处,力争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1家。

13、改善环境质量。以实施《县“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为契机,开展环境质量惠民行动,重点解决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等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强化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的治理淘汰工作。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不断提高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水平。强化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污管网配套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抓好衢江、灵山江及主要支流水环境治理,确保全县饮水、用水安全。通过有效开展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充分发挥环保政策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环境质量提升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全县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水平。以“美丽乡村”创建和生态县创建为抓手,巩固“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成果,扎实推进“312”城乡绿化运动,切实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特别是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整治提升。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十一五”期末下降10%,县内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率达到85%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低于55分贝;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工业园区实现集中供热,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6家集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城镇建成区和各工业园区污水管网覆盖率、污水纳管率、处理率大幅提高,医疗废物实行无害化集中处置;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5%以上;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14、加强组织领导。县质量强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全县质量强县建设工作。县质监局、建设局、发改局、环保局等四个主要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切实抓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提升的分行业牵头、协调、落实工作。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切实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县质量强县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和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领导小组主推的责任落实机制,层层开展质量强镇(乡、街道)、质量强企业活动,确保质量强县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15、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并实施县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以争创政府质量奖为导向,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创建活动,推进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等有效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发展新跨越的若干意见》(县委〔2010〕34号),不断完善质量政策支撑体系和激励机制,为质量强县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特种纸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特种纸的检测检验服务平台;加大对质量安全、民生计量等工作的财政投入,保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民生计量强检、基层监管机构日常办公等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动质量强县各项工作开展。

16、发挥主体作用。企业要在质量强县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完善内部质量分析、质量问题报告以及质量事件应急处理等环节,落实主体责任。企业应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控制,履行质量检验检测义务,落实售后服务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质量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违法排放行为。

17、加强人才培养。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一线员工;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开展职工操作技能及企业经营者管理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能力。加强质量工作的对外合作与人才交流,着力培养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加快推进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重要产品生产企业的关键质量岗位,应当配备必要的质量工程师和具有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的技术人员。

18、优化质量环境。进一步完善质量法制环境,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质量违法行为。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畅通12315、12365、12369等质量投诉举报渠道。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开展全民质量法制教育。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为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制修订、科学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