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学经验

美术教学经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学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教学经验

美术教学经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课堂;分层次教学;兴趣;创造力;色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06-01

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按照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小学艺术教育中必须重视的要素,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这时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认识兴趣应以一定的情境为特征,只有掌握学生年龄特点,才能了解小学生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低年级学生有学前期进入学龄初期由于从松散的家庭生活或者从欢乐的幼儿园生活进入正规的学校生活,与前迥异的作息制度,有组织纪律的行为规范。高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各个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应该根据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力

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兴趣也应该跟随社会的发展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人们也在不断的运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的特有优势,利用电脑教学将教师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情感深深地倾注于美术作品之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才能进一步让小学生产生爱画、喜欢画的动力,并为学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美术绘画课中,那些有趣生动的形象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促使他们形象思维发展的主要意象。学生作画只凭头脑中记忆的表象作画,往往大略地看了事物对象后,有个大概的记忆,就开始作画。针对学生喜欢观赏一事一物,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别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形状、颜色、结构、姿态等,并注重在观察中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色彩方面则多凭主观映像。因此,指导儿童观察和向儿童指出观察任务时,首先让其观察形状,当纸面上画出形状再考虑着色。观察能力的提高在于锻炼,经常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其观察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勤学多练、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常言道:眼明手快、心灵手巧,这说明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要想低年级学生积极开展美术活动需调动他们学习、练习的主观能动性,其积极性在于兴趣的驱使,兴趣的浓厚必然勤练,表现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又带动兴趣递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运用形象化的声情画意,设置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打开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在创作课上强调每个学生都要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构思过程中,最为忌讳就是雷同。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敢于超越自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图画资料等进行组合画面或添画环境、情节的再造现象。

四、让学生在玩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色感

对于学生色感的培养,我认为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游戏导入,巧设情境。上儿童画《吹泡泡》一课,开课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彩泡泡王”,向空中吹出许多泡泡。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也拿出自备的吹泡泡用具,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做“吹泡泡”游戏。在游戏中学生既看到了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泡泡,又观察到了吹、扇、跳等人物动态。游戏结束后,教师立即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游戏,并趁热打铁提出作业要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儿童画创作。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上的世界真精彩。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新课程最主要的突破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这些理念,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而努力地开发相关的美术课程资源。

五、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术教学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学 色彩静物课程 “参与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07-02

色彩静物课程是美术考生在高考时的主要测试课程,也是高校美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可见这门课程对于美术专业学习的重要程度,所以对其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 “参与式”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参与式”最初是英国的社会学理论,后来被引入到教学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俗来讲,“参与式”是一种合作式或者协作式的教学法。主要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入参与教学全过程,并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分,师生共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不论学习者的背景和智能有何种差别,都能够被一视同仁。学生的主体性被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只起到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全面调动,教师能马上收到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使教学成果最优化。

2 美术学专业教学倡导“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 美术学的专业性质决定倡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

首先,美术学的专业性质决定,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绘画实践,而不是被动接受。

其次,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目前色彩静物教学重在“以技入道”,其教学内容非常局限。在教学方法上,也基本用统一的方法要求学生,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所以,我们要打破现状,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重“导”而轻“灌”,重“学”而轻“教”,真正作课堂的“主体”。

2.2 美术专业学生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倡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

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普通的美术专业学生,更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学生毕业后将承担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是美术教学的一线力量。那么,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将决定了毕业生能否胜任这一教学工作。“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相信会促使美术学专业学生转变学习思路,以“准教师”的身份去学习与实践。这将直接优化绘画专业的师资人才结构。

3 在美术学专业色彩静物课程中,如何实施“参与式”教学模式

3.1 改变传统的色彩静物教学方法,实施“参与式”教学方法

首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置。将学生从教师已有经验的控制之中解救出来,改变以往由教师设置好教学环境,学生被动参与的状态。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例如:让学生参与到布置光源和色调、摆放静物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枯燥的色彩理论的理解,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其次,建立专业基础课和创作课的有机联系。美术学专业色彩静物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色彩静物写生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审美和表现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教给学生相应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后学习中更得心应手。

3.2 优化自主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的“参与式”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预期达到的基本教学标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这就决定了,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都停留在教师提供教学方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案的方式上,“参与式”教学法提倡“自主学习设计”,也就是说,学生要参与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的设计中。但是这个过程中,必须反对任何强加的思想,必须缩小教师的规定性,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美术学专业课程结构很特殊,既要有理论的学习,又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绘画技法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实践性。由于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在色彩静物教学中,需要引进色彩学理论,进行系统的色彩学知识讲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高考时的培训基本只关注绘画技法的学习,忽视了对色彩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对色彩理论知识有系统、深入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指导色彩静物写生实践。由于学生的基础强弱不等,而色彩理论学习既枯燥又难以消化和理解,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目标和总任务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设计”,参与设定教学目标,自行设计学习进度。这样,学生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养成对自身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做必要的监督和引导,做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者和激励者,必要的时候,对知识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自主学习设计”更能体现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身份,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都将会是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让学生在参与解决问题中进步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预先设置教学障碍,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综合运用交谈法、讨论法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教师的前期工作要做好,设置障碍不能过于简单或者超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畅谈,各抒己见,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分析,得出最优解决方案。当学生出现思维停滞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在这种轻松而有教学目的的气氛中理解和吸收知识。

《学记》中早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去获得新知识。在色彩教学中,由于色彩理论的枯燥性和真实色彩的抽象性,讨论和交谈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最初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展开思路,之后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通过研讨解决问题,教师应适当的引导思维陷入瓶颈的学生,并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和指导。师生共同为教学目标的完成、相应效果的达成作出努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也有利于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这也是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必备的素养。

3.4 色彩静物课程“参与式”作业评价机制

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中,作业的评价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反馈的重要方式,更具实效性,是一种学习绩效的形成性动态评价。要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面,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评价的机制。第一,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在该段课程中的整体表现作以拓宽知识面的指导性评价,提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要做到以后基本杜绝,个性问题要给出合理建议。第二,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身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办法,要有明确的评价,不能含糊不清。第三,学生之间互评机制的引入,引导学生能够客观、公正的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看别人的问题,关照自身,以达到举一反三、共同进步的效果。最后,教师作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作以总结,并和学生一起提出解决方案。

3.5 学生参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是指教师根据课前的设计目标和教学方案,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完成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进行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在过去,教学反思过程通常都是教师独立进行。“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这种反思活动,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机械听讲、死记硬背,变为自觉地探索与思考。学生参与教学反思活动,具有双向调节功能,能够促使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师生一起评价教学活动利弊、获益知识多少、教学效果等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记录学生见解,以利于日后设计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在课堂教学中,会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碰撞出来灵感的火花,也会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变数,所以更要求教师激发自身的创造性,灵活机智的控制教学节奏,做好课堂的主导。

总之,通过对美术学专业色彩静物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是优化美术学专业色彩静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积极分子,更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并能以“准教师”的身份去重新审视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

在美术学专业色彩静物课程中,推广“参与式”教学,能够优化色彩静物教学模式,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它的实质就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将对美术学专业学生走向教师岗位后的教学理念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角度讲,其影响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姚建光.用“参与”迎来教育的注目礼[J].江苏教育周刊(原成才导报),2007(4).

[2] 姚便芳.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参与式教学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11.

[3] (美)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美术教学经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环境教育;体系研究

近年来,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在注重环境问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将环境问题和美学问题结合起来,并将此作为美术教育改革的新契机。除此之外,《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新的美术教育改革需要将环境教育真正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有鉴于此,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体系、教育方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对环境教育的体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体系

当前环境背景下,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总目标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培养他们的综合环境素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通过准确了解环境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得以提升;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环境科学知识,在实际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端正自身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在环境实践活动中能够自觉以正确的态度、情感以及行为模式对待自然,在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自我责任感。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

前文提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该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美术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善学生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使其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两种授课方法:

1、渗透式讲授法

所谓渗透式讲授法是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材中的环境基础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以达到提高学生环境认知能力的目的。但是,在使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要切记“照搬照抄”,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授课过程中将环境意识加以适当的穿插,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漫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具体到为学生讲授装饰画制作的时,教师可以将“变废为宝”的循环保护理念融入课堂的讲授过程,引导学生将家里废弃不用的彩色废旧挂历或者穿旧的花色衣服,通过独特的艺术思维将这些色彩丰富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用以装饰教室,通过这样的动手能力,将环保理念融入他们的创作思维。

2、辩论式教学法

所谓辩论法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存在的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不同的观点相辩驳,并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辩论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具体在课堂实践中就是,教师将不同的美术作品陈列,并且让学生就该作品存在的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随堂设置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就此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当前我国水污染的资料片段,让学生意识到水质污染的严重性。就此,让学生进行讨论“面对这样的水质污染,我们应该怎样做”,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以自己的真实体会进行相应的画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以海报的形式进行粘贴、宣传。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评价体系

明确了小学美术环境教育的目标机授课方法之后,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以此来了解教师的教授是否实现了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的适应程度、学习效果以及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该评价系统主要是针对教师、学校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授课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观察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而针对学校的评价就应该是综合性的评价,包括教育的环境、氛围以及相应的设施设备等。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且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授课方法,达到教育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前文中已经进行阐述,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以及他们的环境素养,最终能够将我国环保事业从源头抓起,将环保的理念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学生之间的辩论,深深埋藏于他们的脑海。因此,此处谈到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防止个别教师将这一新的授课理念形式化,需要学校和社会双管齐下,将评价制度落到实处。例如,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对授课效果良好的教师适当的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他们的授课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好的环境保护习惯提升他们的环境素养,而且从长远来说有利于我国环保绿色事业的稳步进行,真正的实现绿水青山。当然这也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需要教师、学校和学生的有力配合,真正做到创新式的美术教学,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注重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够生动的向学生展示美术与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提升自我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学校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多进行交流学习,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设施设备,并且适时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教学完成后及时进行教育评价。相信通过以上努力,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玲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马军.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J].才智,2013,36:123.

美术教学经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新课标;兴趣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完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巨大优势作用;此外,美育列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政策更是将美术教育推到了崭新的发展高度。这都要求,新形势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化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认真展开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实际认知特征的基础之上,以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呈现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在充分感知美术独特魅力的同时最大限度上调动其自身的学习兴趣。”

我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例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线条》这部分知识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身边的物体进行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的活动。如此,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感知线条的兴趣,而且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通过上述活动还促使学生加深了对于各种线条的认识,这对于培养他们体验美、感知美的综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帮助。

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提倡学生通过系统而专业的美术知识学习,“认识到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差异性,树立多元化的美术价值观念”。

在教学“第一课 外国美术作品欣赏”这部分知识时,除了向学生讲解外国美术作品的绘画及欣赏技巧之外,我还向他们讲解有关这些外国美术作品创作背景、主旨内涵等内容,促使他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能对包括外国历史、人文风情等在内的外来文化多一些认识与理解;在教学“第六课 中国画树和山石的组合”这部分知识时,除了向学生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绘画技巧之外,我还会向他们讲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其民族荣誉感以及自豪感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单一的绘画技巧,他们收获更多的是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美术教学经验范文第5篇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大的资源共享性、良好交互性及丰富的表现力等优势,在法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于文中对多媒体技术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适用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法学教学中引入该项技术的具体构想。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法学教学;适用价值;适用原则;完善举措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计算机设备的数字化采集、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以单独或合成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分享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1](P.14-17)。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法学课堂教学后,给法学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并以丰富的表达方式突出法学学科重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当然,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对法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借以转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法学的教育功能。

一、法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价值基础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法学的教学内容。法学是社会科学,涉及各个层面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利益关系。在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此无疑影响了他们对法学的理解和接受。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大量形象直观的视听和图像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其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其对法律赖以产生的社会现实有更全面的认识,为教师的理论讲授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多媒体教学还具有极大的资源共享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录象、扫描、打字等方式将法律条文和案例输入计算机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直接调用。如此,教师可以在讲解法律条文的同时,介绍与该法律条文有关的法学理论、立法背景、发展趋势、典型案例等相关知识,不仅教学信息量大大扩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2.多媒体技术提高了法学的教学效率。随着立法工作的日益完善,国家会不断颁布实施一些新的法律,并对旧法律进行修改、补充,使大量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令教师力不从心。由于多媒体传输的信息量大、速度快,还可实现在法理、法条、案情之间的切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无疑会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适时播放提纲式课件,使教学要点迅速集中呈现出来,轻松帮助学生构建课本内容的条理性框架结构。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设计制作科学合理的图表,将易混淆的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列入表格中,便于学生掌握与记忆。这种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容纳大量法律知识的高效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法学教学的效率。

3.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能根椐各自的需要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于学生进行兴趣学习……。[2](P.162)而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在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教学过程将更为有效,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法学教学亦不例外。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色彩缤纷的学习情境,还能让法学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维刺激,激发学生对法学的学习热情。因为,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将静态呆板的法学课本、板书变为动态、缤纷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如动画般生动起来,使抽象的法学理论更加形象化,使教学案例中的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法庭审理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起到化无声为有声,化难为易,寓教于乐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兴趣。

4.多媒体技术优化了法学教学的效果。在传统的法学教学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时时进行信息交换,答疑解惑。在师生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师生各自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基于自己观点产生的法律后果有足够的认识。在课堂外,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在线法学教学系统,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监控,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法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媒体技术良好的交互性,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多媒体环境下法学教学的应用原则

多媒体技术本身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其教学效果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使用者本身。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法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时性原则。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更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因此,法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要确立最佳的切人点,把握最佳时机。当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释抽象的疑难问题及传递一定的情感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如在学生对有些知识感到枯燥或课将结束学生开始疲劳时,利用多媒体适时地增加适量的多媒体信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法学的学习兴趣,并使其集中注意力。

2.适当性原则。是指法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适当,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表现得适当。首先,教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法学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多媒体形式来实现。其次,多媒体技术虽然能将图像、文字、声音和视频并用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教师能否把法学教材的内容通过多媒体适当地表现出来,这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积累经验。因此,法学教师应该结合法学学科特点,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去选择、评价和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3.适度性原则。做任何事都要辩证地分析,而且要有一个“度”,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一堂法学课,如果多媒体表现形式用得过多,时间过长反而会产生负效应,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易冲散教学重点,降低法学教学效率。学生在课后回忆教学内容时,除了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实在的教学内容大概没有记住多少。实践证明,法学教学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会引发学生思维偏差,不利于开发学生缜密细致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因而,在法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必须适度。

三、法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具体构想

多媒体技术的适用具有图、文、声、像并茂一体化的效果,其更适合应用于法学教学过程中,但目前我国法学教学对该项技术的适用尚需进一步完善,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明确所承担课程的教学目的,而多媒体本身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为实现法治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法律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及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3](P.143-146)因此,在法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法学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2.加强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培训。作为教师,要想利用多媒体技术上好一门法学课程,首先要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课件。优秀的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成败的关键。法学教师应结合法学教学的特点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核心,整合已有的媒体资源,制作适合自己、学生及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课件,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加强法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其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法学课堂教学中。另外,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建立合理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对法学教师的教学课件及利用多媒体讲课的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以资鼓励。

3.在多媒体教学语境下,加强教、学双方的相互交流。传统的法学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中心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此,从事法律职业所必须的技能难以得到应有的训练,创新能力亦被抹杀。美国著名教育家哥拉斯费尔德曾言:“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营造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并以教学内容为宗旨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知识’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意义共享的结果。” [4](P.274)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性,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分进行信息交换,加强沟通,使法学学习成为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并最终形成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4.合理选择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法学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适用要有清醒的认识,其本身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因此,对其既不能过分依赖,又不能完全摒弃。在法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适当选择、合理使用课件,提高教学效率。为此,笔者认为,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技术的适用要注意“度”的把握。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丰富课程内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习视野和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要适度选择,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等法学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掌握法理精髓的真正法学人才,不应培养人云亦云的背诵机器。[3](P.143-146)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许多法学老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学生要想在大学阶段学完全部的现行法律不太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要特别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于法学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优势,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交互学习等特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达到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邦奇.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1999,(2).

[2]萧树兹.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