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

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

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儒家诚信;和谐

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人口众多,但却能创造出世界财富的17%。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是一种能代表时代方向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在起作用。这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即儒教精神的影响下形成的以忠、诚、义、俭、勇为主要特征的日本国民道德。而这种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原动力就是日本传统文化。日本之所以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诚信原则。这对日本现代化的进展起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一、日本人的诚信状况

有人曾对日本某公司的成员进行调查,让他们选出最喜爱的汉字,结果居第一位的是 “诚”字。可见日本人十分看重诚信。日本企业中的 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涵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和国家之间的 和谐即诚信关系。而当今日本的许多企事业单位和部门,把儒家传统中的诚信理念作为维系其道德关系的指导思想,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确认自己的信条:不欺骗顾客,不搞虚假宣传、要靠诚实、守信用赢得信誉。商人在经商过程中,照规定经营,就必然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这信任正是获利的源泉。也是使的日本商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与肯定的重要因素,使得日本的经济腾飞。

二、诚信理念在日本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经济运行的前提

在现代化的经济条件下,诚信为推动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诚信不仅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而且也是促使市场经济实现合理化地运作的重要基石,因为诚信的存在才得以主体之间能够进行公平地竞争。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能够有效运行的核心力量。如果没有了诚信,经济运行混乱,社会秩序无序。诚信使交易顺利进行,减少了交易的风险和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降低了交易的安全度。

在央视大国崛起里,提到日本的现代企业之父,一生建立500多家企业的日本儒生号召日本人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一笔带过暗示了儒家思想对日本经济的重要作用(没有提日本的儒家资本主义)。实际上,明治时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不只体现在经济领域,而是渗透到国家管理人民生活的各方面,曾经在日本明治时的重要思想家西村关于儒家思想的论述:西村的《日本道德论》(1887年)中关于立“国教”的言论如下:“国家的盛衰治乱,不外是人心的聚散离合”。“人心腐败涣散,人民主张个人私见,不顾国家大计,都足以使其国家灭亡,这可说是国民道德,即智、仁、勇衰废的结果。”“政府没有一定国教,民间也没有足以收揽全国人心的道德。”“民心没有一定方向,尊重国民道德之心也就薄弱,甚至以学才自任的人,也有对于道德加以诽谤或愚弄的。”“如果有人问拯救国家这种大病,使其恢复强壮,最有效的药剂是什么,那除了道德之教以外,别无其他答案,这是国内有识之士没有一人敢加以否认的。”日本诚信教育中借鉴了中国儒家的诚信传统。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要把社会道德主体的诚信与社会道德与法律治理结合起来,使社会道德主体的诚信规范化和制度化,服务于实际社会管理的需要。日本的社会诚信度相对较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对儒学思想的重视。

人际交往的基础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涉及范围非常广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教育思想诸多方面。诚信思想则是重中之重的核心思想。诚指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不自欺。信是指诚实不欺,讲信用,言行一致。人际关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这种无形的东西已经完全渗透到社会的每一层,每一阶,甚至已经渗透到了人的心灵深处,它不但影响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的存在。在家里大家能和睦融融。儒学最早传入日本,可上溯到公元285年,是经朝鲜传入的。儒学从中国直接传入日本则是始于公元7世纪。儒学在日本长达一千多年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所推崇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已经渗透于日本民族的深层心理,直接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培养道德责任感,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很好的使人与人融洽交往。普遍性的道德准则的诚信能够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化解矛盾和冲突,提升交易机会,促进人际交往,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的稳定。

治理国家的根本

政府是要求言必行,所保证的事儿只有说到做到才能得到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信任。官民相互信赖,这个社会稳定了,整个国家才会有序地发展。所以说儒家诚信传统对于道德风尚的和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十分有借鉴价值的、

诚信问题乃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最为根本的问题。由此看来,进行诚信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我们需要诚信,我们呼唤诚信,.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应该在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客观条件,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日本在全社会宣传儒家诚信思想,提高人们对社会诚信的思想认识,培养人们诚信做人做事的自觉性。对诚信教育真正做到国家重视,国民支撑,教育保障。人们往往把诚信看成是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而没有把社会诚信问题看成是整个社会制度与规范建设的问题。那样的结果就会是思想品德教育乏力,社会制度建设失效,不能达成诚信与社会治理的内在一致性。

结束语

如今的日本人也许在自觉的意识中已经忘记了儒教,但在信义或诚实这些涉及行为的内在道德方面,儒教道德依然存在。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以清明之心、正直、诚实为重,这就形成了日本原始的道德伦理标准。清明之心这一伦理观对日本的道德伦理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日本以诚为中心的儒学,认为诚是发自内心的,这种诚贴近人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参考文献:

[1]田俊.浅谈日本传统文化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影响[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 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08-01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十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和谐社会思想。如《论语・季氏》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是孔子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所以高校不仅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其本身也是构成和谐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高校要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1 文明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

和谐校园主要表现在教育环境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等。具体说来,和谐校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是校园主体自身,即教师、学生身心的和谐;第二是校园主体之间,即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等关系的和谐;第三是校园主体与客体,即人与环境的和谐等。

2 以儒家文化精髓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在儒家思想中,很多观点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2.1 学习儒家文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和谐人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但精神家园逐渐丧失,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较高的文化道德水平,社会的文明和谐程度也会得到提高。在学校也是如此,如果每一名师生都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去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时,就能够达到人生的和谐,进而促进校园的和谐。

儒家思想代表作品《大学》讲的就是初学入德的道理,它的核心观念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其寓意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大学》中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具体说来,有“修己以敬”,即对他人尊敬的同时,对自身严格要求。修身还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校园主体自身的和谐,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身心的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思政课堂、学生活动等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个人道德修养教育,教育学生严于律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达到道德的较高境界,努力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即使贫穷也能活得快乐,即使富裕也能遵守礼法。弘扬《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醒也”的思想,教育学生遇到贤能的人要想到向他看齐,而遇到不贤的人能够自我反省一下。如果每个师生都能经常自我反省,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他们自身会越来越和谐,自身和谐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这将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2 传承儒家“孝”思想,促进家庭和谐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孝”占据着重要地位。《孔子家语・弟子行》中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即把“孝”作为道德修养的起点。《论语・为政》中有“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已经意识到,仅仅把“养”作为“孝”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事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真诚的尊敬之情,保证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们心情愉悦。《论语・里仁》中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句话是对“孝”更深层次的解读。作为子女,在父母生日时,一方面要为父母感到开心;但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感到担忧,担忧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子女能与父母共同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无私付出中,习惯了被爱,却往往忽视了如何去爱人。高校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中开展《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如何孝敬父母有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在“孝”思想的指引下构建和谐家庭。同时,由爱父母推广到爱他人,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与物,进而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2.3 恪守儒家诚信思想,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中,特别注重诚信。“诚”体现着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几千年的基本道德内涵:“真实无妄,真诚不欺”。《中庸》强调“君子诚之为贵”,“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古代的先贤认为做人的完美标准就在于严格自律,提高自身修养,顺应天道,体悟天道,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诚的重心在“我”,即“内诚于心”,作用在于约束自己。“诚”的外在体现即“信”。“信”在儒家伦理思想史上与“诚”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信是儒家基本道德规范“五常”中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论语・子路》中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信”是指“使人信任”,其重心不在自己,而在“他人”,即“外信于人”,其作用在于规范人际秩序。“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是“诚”的外在体现,二者相互贯通,互为表里。一个人内心不诚,便无法使人信任;相反,一个不能取信于人者是无法证明其待人之诚的。《张载・正蒙・天道》中有“诚故信,无私固威”。非诚无以示信,非信无以明诚。为人处世应该做到诚实守信,才可以取信于人。

高校教师要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文明执教、诚信育人,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学生也要强化诚信意识,养成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优秀美德。

综上所述,儒家的“孝”思想、“诚信”理念,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有关论述,为构建文明和谐校园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高校应汲取儒家文化中这些优秀思想,将其内化为一种情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创新的思维方式,结合现时代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中的积极作用,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校辅导员;大学生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07-03

在中国人道德体系中诚信非常重要,自古以来被公认为美德。《说文解字》云:“诚、信互训”,“诚者,信也;信者,诚也”,“诚以实,信以功;诚为体,信为用。”“诚”与“虚”、“伪”对立,与“实”呼应,即真实不欺,说真话、做实事,“诚”是向内、向善的内心追求,是个体的内在品质;“信”要求说话、做事讲信誉,反对欺诈、虚假,信是向外、向真的外在追求,是个体诚实品格的外在显现。可见诚和信二者互训,含有诚实和守信两方面,即忠诚老实、信守承诺,诚信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一、儒家诚信思想简论

儒家认为“苟信不继,盟无益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主张以诚待人、以信服人。

诚信是立身之本。《论语・为政》篇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篇曰:“失信不立。”《论语・泰伯》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可见唯诚信才能立足社会,失信必寸步难行,诚信是人们立身处世根本,是安身立命基础。

诚信是交友之基。孔子提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强调做人要“敬事而信”、“无信不立”。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都表明诚信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孟子在五伦设计中再强调“朋友有信”。可见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

诚信是秩序之源。《吕氏春秋・贵信》曰:“君巨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公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礼记・礼运》曰:“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为大顺。”唯守信才能消除疑虑和戒备,建立起彼此间信赖关系。在儒家看来诚信是社会健康和谐的标志,可见诚信是正常秩序建立和维持的根本。

诚信是立业之先。孔子力主“信以成之”。《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荀子说:“商贾敦惠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荀子・王霸》)管子强调:“非诚贾不得食乎贾。”儒家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良好道德是“万利之本”,只有诚信才可积聚财富。可见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投入工作和事业,不掺假、不作伪,事业才能成功。

诚信是为政之宝(法宝)。《左传》曰:“信,国之宝也”,孔子在《新序・杂事四》曰“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提倡“议政者”要做到“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历史上颇为有名的“子贡问政”,孔子回复说“食”、“兵”皆可去,惟“信”不可。孟子《公孙丑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到民众拥护就是得“道”,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见在儒家看来诚信作为为政之法是治国安邦的法宝。

诚信是修养之道。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周敦颐在《通书-乾损益动》指出:“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明末清初王夫之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四目是修身前提和次序,修身不能超越此四目,其中“诚意”就是要不断去除意念之邪,把“诚”归结为精神性道德修养。可见诚信作为修养之道,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根本原则。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

1.在做人做事方面。例如:因压抑、虚荣、私利、攀比、面子、经济等原因选择恋爱,动机不纯;借别人的钱不及时归还甚至不还,到商店、饭店赊账,毕业时逃之夭夭;入党申请、自律协议、请假、向家长和教师保证做到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但在实际中常面诺背违、出尔反尔;欺骗父母、亲朋好友,借口各种理由骗取钱款用于个人享乐,买新潮手机、电脑、衣物等;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伪造家长签名,骗取经济资助和无息助学贷款;想方设法恶意拖欠学费、到期不还贷逃贷等;伪造学生干部履历、涂改成绩、造假职业证书、杜撰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等就业材料,就业协议签约后肆意违约和毁约,或签约后不去,这些都是求职就业的失信。

2.在做学问方面。上课玩手机不听讲,课后不复习,甚至作业、上课请他人代为完成。不论是校内考试,还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抑或各种资格认证考试,甚至升学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各种作弊手段,从夹带小抄到利用高科技作弊无不用其极,令人咂舌。抄袭毕业论文,网上下载改下名就交,好多高校用各种检测手段来检测学生毕业论文有无抄袭,实在无奈。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客观原因。(1)社会大环境负面影响。人们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诚信代价是巨大的,这种诚信失序必将殃及青年人,现代化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各种悖论、思想倾向和现实问题让人深思。随着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上传统道德迷失、政府失信、企业失信、个人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人们为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见利忘义,将道德、信誉置于度外,崇尚金钱、权力和运气。有些官员;企业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虚假广告、违约、假账很普遍。这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2)高校诚信教育欠缺实效性:高校对政治教育十分重视,但对诚信教育投入不够,甚至以政治教育代替之,或者诚信教育政治化等。这样做忽视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把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依附于政治,会严重影响真正的道德教育。(3)家庭教育的误区、朋友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教师,但一些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或过于溺爱孩子,不重视对基本生活习惯和教养的培育;或不能满足合理化诉求,造成压抑感。孩子在校犯错,帮助找理由逃脱校方追责,甚至威吓学校不要处分。还有交友不慎甚至误入歧途。朋友就是自己的影子,跟好人才能学好人。

2.主观原因。大学生过于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强调个人奋斗,考虑自己较多但考虑别人很少,对现实和未来充满思考,价值观很现实,但道德心理欠成熟、缺乏诚信修养和实践、社会责任感缺失,失信行为常发生。

三、儒家思想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迪

(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失信者在学校乃至社会生活中终将无立锥之地。教育学生在政治生活中以诚信为价值取向,坚定政治立场,勇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践行政治信用。要追求真知、真实评奖评优、杜绝考试作弊和学术欺骗,营造优良学风;诚信消费、自觉抵制恶意拖欠学费及助学贷款,把诚信作为经济生活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求职面试,签订协议、实习工作遵守诚信规范,并将诚信观贯穿职业始终。

(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际交往要建立在诚信基础上。信用不足,必会有不信任的事发生,存有虚伪、欺骗不会有真正朋友人际交往,须诚心诚意,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好多大学生感叹人在旅途孤独无助,似乎渴望真诚友谊成为奢求,事实上只要努力践行诚信之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的朋友一定能找到。在同学交往、师生交往、网络交往中务必将诚信的人格素养作为交往前提和基础,从而构建和谐人脉关系。

(三)“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在学生工作中,管理者更要讲诚信。正如《吕氏春秋・贵信》所言:“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礼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道德实践方面起到带头作用,为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辅导员取信于“民”很重要。只有守信,赏罚分明,学生才能信赖,遵纪守法,对管理者来说“祸莫大于无信”。

(四)“信以成之”

这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教育学生要把诚信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立业之基、营商之魂。《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苟子说:“商贾敦惠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营商诚信主要有以诚待客、货真价实、公平买卖、信守合同、诚信偿还借贷、不做假账,方能赢得顾客盈门。若不讲诚信,就会使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可见诚信可使立业成功、商业兴旺。

(五)“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诚信是心灵良药。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

四、儒家思想指引下的诚信教育途径

(一)要把诚信教育课作为学生必修课

与德育课以及其他相关课程中的穿插教育等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通过诚信考试,培养诚信优良品格,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少些说教,多些道德情感交流。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将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落实、推进诚信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

(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要做学生诚信示范

高等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处处作学生表率,时时言行一致。孔子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耻其言而过其行”,强调身体力行比言语更具感召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所以在诚信教育中,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引领学生诚信,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听其言而观其行”

创设诚信实践,引导学生践行诚信美德。孔子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可见孔子推崇用诚信实践来评价诚信品格。诚信教育要贯穿于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整个过程中。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要深入开展多种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要方法多样化、内容形象化,多用激励、对话、游戏手段等,讲千万遍诚信道理不如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有效。还有讲座、电影、视频、扮演社会角色、参观、考察、旅行等其他活动形式,使青年人得到心灵感悟,领悟诚信内涵,接受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重视学生基本生活习惯、自控力的培养。强调自我探求诚信观念。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对守信学生要予以表扬,对失信学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直至处罚。把诚信作为正常秩序建立和维持的根本。

(四)完善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其与组织发展、奖助学金、学生干部选拔、就业推荐等相联系,使诚信档案成为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

2.制定班级诚信评价方案、建立相应诚信处罚机制。通过选举产生班级考评小组(5或7人),对学生诚信状况做出公正、客观评价。让守信者得到奖励、失信者受处罚付出代价。

(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综治体系”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家长要以自己诚信行为树立榜样。通过学生家长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来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培养,加强诚信教育。全社会都应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营养,把正确道德观念传授给下一代。

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商业道德 商业经营

中国是一个以儒学为文化传统的国家,千百年来,儒学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积淀着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商人大多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把“诚、信、义、恕、让”等儒家伦理道德贯彻到从商经营之中去,倡导“恪守信用,诚信为本,以义取财,乐群贵和,推己及人”的商业道德。今天,尽管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在商业经营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道德缺失和信用危机,损人利己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国际形象。因此,挖掘儒商精神的内涵,倡导儒家商业伦理,对现代商业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价值观蕴含的商业伦理思想

1.以义取利、博施济众的经营宗旨

“义”与“利”的关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义”是指人的道德价值;“利”是指人的功利价值和物质利益。在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提出要“见利思义”。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一个是人否有“义”行“义”是一个原则性的大问题,是关涉到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但是,孔子并非一概地反对“利”的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不过在富贵利禄面前,不能丧失道德良心,而只能“见利思义”循义而求之。因此,儒家思想不是把获利作为商业活动的惟一目的,而是提倡把经商谋利与“博施济众”结合起来,并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2.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经营原则

儒学的“仁爱”思想始终如一条红线贯而串之,成为儒学之核心,《论语》中多次专门提到“仁”,孔子对“仁”作了大量的论述。孟子也说:“仁者爱人, 恻隐之心,仁也”《(孟子・离娄下》)。“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也只有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孔子把“仁”从自我修养引申到家庭、社会,推之于国家、天下。商品交换,从直接层面看是物与物的交换,金钱与金钱的交换,而儒家精神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纯粹的物与金钱的关系,从物与金钱中看到人,主张按照“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原则去经营,这种经营思想是儒家“仁爱”思想在商业活动中的运用。

3.尚中贵和、和气生财的经营之道

尚中贵和的“中”就是“中庸之道”,“和”就是“以和为贵”。孔子认为中庸既是一种道德境界,又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因为任何过与不及都会产生品德上的缺陷。儒家倡导“致中和”, 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主张以发自内心的和谐与宽容的态度协调人际关系, 实现“和则众”的目标。把这种“和气”伦理转用于商业经营实践,作为处理商家内外关系的基本方法。和气生财的“和”的经营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注重不同经营者之间的互利合作,寻找共同生财之道,所谓“有钱大家赚”。提倡既竞争又合作,反对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相互吞并;二是注重对顾客的和气态度,不巧取豪夺,欺行霸市,提倡让利于民,视顾客为上帝,诚实无欺;三是注重企业内部的人际和谐,注重上下沟通,协调劳资关系。

4.守信重诺、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

诚信是儒家为人处世的伦理准则。《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就是“真实无妄”;“信”是“诚”的具体表现,即“诚善于身之谓信。”(朱熹:《孟子集注》卷十四)。孔子指出:“人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言而有信”。将诚信作为经商之本,在中国由来已久。只有以诚待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服。如果耍手腕,搞欺诈,就不可能把生意做成。“诚信”不仅作为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并且它还作为经济生活的基本准则,成为社会稳定、上下相亲、经济秩序良好、商品货真价实的根本保证。

二、儒家文化在现代商业经营中的具体体现

在商业经济活动中, 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并非是唯一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先进的文化对经济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对经济起阻碍作用。在现代商业经营实践中,不少品牌特别是中国老字号在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对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有着独特认识,在商业经营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文化传统。

第一,注重文化蕴涵。儒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家喻户晓, 因此以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处世哲学为内容的字号,不仅是商家主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基础。因此,不少“老字号”将自己的文化内涵定位于此。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商家标榜的招牌词语,如: 同仁、聚仁、全聚德等等,都以儒家核心思想作为字号名称,以便获得广泛社会认同。

第二,讲究审美意趣。一些“老字号”主要服务对象是文人墨客,为迎合这一部分人的审美趣味,主人往往把店名取得高雅、古朴、深奥,以便取得他们的审美认同。如:北京以经营书画、篆刻、扇面、笔砚等而著名的老字号“荣宝斋”,则表明该店有发扬光大中华瑰宝之任务。

第三,求吉避忌。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造成了中国大众的接受心理,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就是求吉避忌。中国许多老字号,就是按照这种原则命名的。如:东来顺(事事顺利),宝元通(财运亨通),永安堂(永远平安)等等。传统“老字号”名称用得最多的字是“庆、祥、泰、丰、兴、顺、荣、盛、昌、福”等代表吉祥如意的字词。

第四,注重人文形象。许多商家字号的表现形式往往与所定的文化内涵相配合。例如:字号的书写十分讲究,一般都要请社会名流或书法家题写,字体厚重,字划故意加宽加粗。除招牌外,一些著名老字号在店堂内还悬挂宣扬本字号的匾额。还有一些“老字号”除名称之外,还配有对联,以便对字号作进一步的诠释,同时也是为了加强顾客对该字号的印象。以中国儒家文化、儒家伦理道德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商号, 往往会得到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

三、在现代商业经营中弘扬儒家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商业活动必然蕴含着一种相应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性,必须遵循生财有道的原则。如果没有这种相应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性作为其精神动因、规范因素和定向机制,那么它就容易变成一种单纯的功利冲动,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现代商业文明的情势下,如何从传统儒家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借鉴呢?

1.继承发扬儒家商业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文化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达,不仅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把精髓、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市场经济原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继承发扬儒家商业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

2.倡导儒家“以义取利,博施济众”的精神,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各民族的繁荣昌盛。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活动中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要有一个更高的为国家、民族,而奉献的价值取向。依据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来说,要有以天下为己任、为振兴民族经济而奋斗的社会抱负。在这方面,儒家精神的“博施济众”思想,将有助于我们超越个人狭隘经济利益的限制,为国家、民族的共同富裕而努力的价值观念的形成。“重义轻利”立足于义、利统一的立场, 但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 当义、利发生矛盾, 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就要放弃某些眼前的利益;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就要放弃某些局部利益。同时,儒家“依群利己”的团体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也是相通的。在21世纪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提倡儒家精神,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迈进。

3.学习继承儒家思想中“信”的道德理念,确立“诚信立商”的经济伦理道德观念,塑造中国现代商业的民族特色

“信”是儒家思想要求的最起码的人格道德。“商无信不富”,诚信对一个企业或商业组织来说,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好的信誉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前提,信誉竞争其实是人格、文化、道德的竞争,它要争夺和占据的,不是商品市场,而是人心和道德市场。而人心和道德市场往往又决定商品市场的兴衰,只有占领了人心和道德市场,才能树立企业形象,才能维持已有的客户关系,并使这种关系不断巩固、扩展,企业才能抵住各种市场冲击,站稳脚跟。正所谓“信誉无价”,企业家要始终抓住“信誉”这一个根本。

4.树立“天人合一、和气生财”的经营理念

儒商文化将对人、自然、社会的哲学思考应用到经营管理中、强调“天人合一”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性等之间的各种关系,注重塑造一种和谐、舒展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降低经济发展中的摩擦成本,要求以发自内心的和谐与宽容的态度协调各种关系, 实现“ 和则众” 的目标,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一个最大特点,即对人的重视和尊重,把人看作是世间一切物中最可宝贵的。孔子率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见《孝经.圣治章》)的著名命题,这是对人的能动的主体性地位的充分肯定。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是对人的管理, 管理目标的实现在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作为有理智、有感情的“社会人”,其思想、气质、性格、爱好,千差万别,所以,承认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人格, 就成为感化的先决条件。首先,要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树立员工主人翁思想。其次,让员工参与管理,使他们感到被企业重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再次,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这是实行人本管理的基础。儒家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今天的现代企业经营行为有重要的启示,这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范例。

四、结束语

发扬儒商文化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对我国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学习和继承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也不仅仅固守在原始的层面上,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进行新的思想创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创建现代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徽商研究――论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搜狐财经(business.省略)

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和无数先哲的传承、积淀,已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因素。本文站在现代化角度,对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展开现代化调适和创新,将其结构要素置于现代市场经济伦理要求之下,经现代辩证理性的光照,重放现代光彩。

关键词:儒家经济伦理 调适 创新

问题的提出

儒家经济伦理作为中华伦理中关于经济方面的主体构成,本身熔铸了几十代人的思维和实践成果,它作为整个儒学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在历史的发展和发展的历史中积淀起了既稳定强固又灵活变通、既自成一家又博采众家之长的特质,形成了既内在又超越、尊德性而道学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独特风格。就其基本态势或性能而言,它既充满着历史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又具有相对的永恒性和全民性;既有同封建主义道德相贯通的一面,亦有超越封建主义道德的一面。就其后者而言,也许可以说它包含着一些当代的普遍化的伦理智慧和道德精神。

实际上儒家经济伦理总是处在一种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自我超越和升华之中,因为儒家文化体系本身也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体系,它是变通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保持其基本特质的同时,又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变化与转换。因此,它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实践和理论思潮的挑战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与更新。所以,只要我们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儒家思想的特点,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科学处理好儒家经济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关系,就能使其适应当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儒家经济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关系

儒家经济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伦理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由两个有联系但并不相同的层面组成。一是在历史上是否起着积极有益作用,此多是历史评价问题;二是它现在能否起着积极有益作用,此多是现实需要问题。两者有关联但不是一回事。之所以说有联系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对现在仍有影响;之所以说不是一回事因为事物本身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经过适应现实需要的改造批判和转向。历史上的儒家经济伦理思想仍保持着它原来的本色,而今天的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经过现实的批判改造和转向,其功能的发挥已判若两物。所以,必须从批判改造和转向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对现代市场经济伦理所起的作用。

所谓儒家思想的现代经济作用问题,既不是原来儒家思想的复归,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思想,也不是仅囿于过去,完全抛弃和否认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是一个批判诠释的创化过程,其真谛是站在现代化高度,以现代化为视角,按现代化需要,用现代化手段,批判扬弃其不合现代化要求的陈腐部分;另一方面,挖掘发展其合乎现代化要求的精华部分。

归根到底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的接轨吻合。它是一个双向运动:一是诠释使之适应现代社会,是历史走向现代社会,传统是主动的;二是按照现代化要求去重塑造历史事物,是现代与历史的构合,传统是被动的。两者运作方向相反实质是一回事,其运作标准和价值取向都是现代化,其原型根据是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其诱发机制都是改造批判,其根本旨要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 ,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确实存在着有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思想素质,因为它在构成传统文化主导方面、塑造民族心理沉淀层面、铺陈历史涵盖层面等都曾起着和现代仍然拥有更多的牵动性、更直接的认同性、更宽泛的普适性,具有内在形上层面的超越性,正是在这种内在的形上超越性指导下,儒家更积极关注和切入现实社会经济活动,注意研究经济和伦理的关系。

儒家最早认识到经济和伦理矛盾相悖现象,对社会经济活动始终倾注着一种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所谓终极关怀作为一种意识感受,说到底是“把某种神圣作为生活的真谛”,作为生活真谛的神圣常常是人们最高追求和理想,“神圣的本意,具有分割、限制之意”,它来自拉丁语;神圣“最初用来指不同于常规的东西与超出民众规范的东西”, 它是人们感受的极限,有充分的完美性、圆善性。儒家希望在终极关怀指导下进行经济行动,对经济活动引起伦理变化有所焦虑。就理论原型的内蕴素材而言,儒家经济伦理思想更有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伦理重要思想源泉的内在条件,无论是历史的还是逻辑的。

儒家经济伦理的现代性调适与创新

为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儒家经济伦理作为儒家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整个儒家文化体系正处在一个自我调试与创新时期,以期待作为市场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调适、改造与创新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分清精华与糟粕,把精华部分继承下来加以弘扬就算完事,而是在继承优秀遗产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和发展要求的新内容和新思想。其中改造的方面主要是应该根据市场经济伦理建构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市场经济建设实践,将儒家经济伦理中有可能适应市场经济伦理建构的部分,升华为市场经济伦理的构成因素。

如对儒家“诚信”的重新认识,可以使其成为市场经济职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诚实守信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信”是五常之一,“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诚”具有最高的道德境界。诚信是儒家的道德追求。孔子主张做人要诚信无欺,把“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将其看成社会关系中一种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

在经济领域,《孔子家语・相鲁》曾有“贾羊豚者不加饰” 语,意思是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人员不售假货劣货,不违反职业道德。儒家所以反对经销人员做假,从道德价值的评判上说,就是因为它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诚”德。儒家的“信”,本义就是“诚实不欺”。由此来看,诚信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诚信本身不讲功利,甚至超越功利,但它和功利又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诚信的双重性,即诚信的本质是利他的;反过来,在利他的同时又利己,"有德则有财"。从儒家诚信观念中汲取合理的营养成分,对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惩治造假售假的丑恶现象是有益的。

创新方面是指对儒家经济伦理要赋予时代和发展要求的新内容和新思想。当然,传统伦理文化的创新,在基本理念的确立上,不是以挽救道德理想主义、恢复伦理中心为取向的,也不是为求新而求新,将传统伦理文化弄得面目全非就是创造转化,更不是对传统伦理结构要素加以再排列、再组合,重建其伦理的结构性机制,重造其伦理理念的权威导向。而是将原结构打散,进行要素分解,当弃则弃,当改则改;并以市场经济为现实动力,以服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确认世俗权利的基础上追求崇高为模式,以道德与社会各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健康互动为社会根基。这样,将原结构要素置于现时代市场经济伦理要求之下,传统伦理理念将在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统帅下,各创现代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各建现代个体道德与公共道德。使传统伦理经现代辩证理性的光照,重放现代光彩。

(一)创新要在概念、范畴和命题上赋予新的思想内容

如义与利;个人与群体。传统的儒家伦理导向是重义轻利、轻个人重群体。但如今,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追求物质利益、注重实际功效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必然要求在个人与群体的利益中寻求新的平衡。肯定、鼓励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以正当手段的自获性,在理论上予以论证,并用法律、规章等形式规定下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建设的基础。

(二)要赋予儒家经济伦理新的思想理论

可以将儒家传统伦理的良心论,用来培养当今市场经济“道德的经济人”, 即在富有道德心、愿意共同合作、关注他人与社会的基础上,求取合理合法满足个人利益的人提供思想资源。市场经济在其理想目标上,是将人塑造成生活丰裕、精神健全的完整的人,它内在地需要人的理性观念和伦理觉醒。“良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据与象征,即是个人合理行为的道德基础之一,又是关注他人与社会公义的原初动力之一。如果在市场经济驱动下从个人利益的基点迈向社会公义的目标之途中,获得人的“良心”的支持,那么建立起“个人-社会”的稳定趋向关系之桥就多了一种辅助资源。

(三)建立并健全规范、开放的制度伦理

所谓制度伦理,就是着重从制度方面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它通过制定、完善并执行各种符合伦理要求的规则、准则、戒律等来规范、约束道德实践主体的行为和方向。社会规范伦理是通过某种公平合理的选择形成制度性的道德体系。而制度性道德体系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它不会为道德实践主体的个人偏好所左右,而且是对个人的偏好和价值追求起着规范、制约和矫正的作用,从而把他们纳入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儒家提倡的一些经济伦理思想也只有在规范的制度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如“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群体至上”和“互助合作”等伦理思想,在缺乏规范、放任自流的制度伦理条件下是不会发生什么作用的。相反,在规范的制度伦理条件下,儒家所提倡的那些经济伦理思想不仅可以融会于现行制度伦理中,而且这种思想的发扬将可以激发主体能动精神,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契合时代主流,做到与时俱进

为了使儒家伦理更好地与中国当代市场经济的进程相结合,不断使其更换新鲜的血液,以焕发出新的活力来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与时展的主流相契合,做到与时俱进。在中国农业文明时期(或封建社会时期),政治是时代的主题,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能否取得政治上的成就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内容,也被视为当时的最高价值,而服务于“政治本位”社会的价值取向为主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表现在要求人们恪守那些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

而在中国工业文明时期(或者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在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经济也就成了时代的主题,这样儒家伦理“治国平天下”的主要内容也就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由原来的政治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变为经济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把能否取得政治上的成就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内容,也就变成为能否取得经济上的成就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内容了,经济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也被视为当时的最高价值了;同样而服务于“政治本位”社会的价值取向为主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也应该变成服务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为主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也同样相应地表现在要求人们恪守与市场经济相应的儒家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将儒家伦理中服务于封建等级的道德理想和规范变革为服务于市场契约的道德理想和规范。这样,儒家经济伦理也就契合了时代的主流,做到了与时俱进,那么,儒家经济论理也就变成了时代的新儒家,将以崭新的内容和浓厚的现代气息成为未来时代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提供奔向更高文明目标的精神动力。

总之,儒家经济伦理只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伦理建构需要,通过改造与创新,才能有发展前途,才能以自己的特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为振兴中华民族、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敦颐.周敦颐集[M].岳麓书社,2007

2.郭庆财译注.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上)[M].古籍出版社,2006

3.刘乐贤.孔子家语[M].燕山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