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7%;负债规模达78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2%。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
1、国内外经营环境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的态势,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受欧美债务危机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逐季放缓。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美国经济可能趋于好转但明显回暖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受灾后重建短期提振经济增速可能稍微加快,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和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下行。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放缓。
2、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三次加息和数量型工具的收紧操作引致银行信贷增速下降、净息差扩大,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大了流动性压力,人民币汇率及其预期变化对外汇存贷款业务影响显著。
2012年,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稳中趋降,信贷增量适度扩大,人民币升值放缓,并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格局。
3、银行业监管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监管机构推动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实体经济,搭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银行监管新框架,规范银行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也对银行业的监管达标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在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后,预计将对推动现有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同时监管政策将会适度灵活 。监管部门将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做好风险防范,并统筹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完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2012年,银行业将不断加强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并继续通过战略转型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转型
1、银行业机构概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呈现可喜变化。
2012年,银行业将继续本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宗旨,严格遵循监管指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开展竞争,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力争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格局。
2、战略转型综述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稳步推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综合化稳步发展,经营布局不断优化。国际综合竞争力增强,品牌声誉继续提升。未来不同类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和趋势也有所差异。一是政策性银行将继续探索、深化专业化或商业化改革。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将深入优化调整经营结构,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三是中小商业银行将加强在专业市场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或区域优势。
3、综合经营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持续稳步推进。在综合经营平台功能不断健全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探索和完善集团管理体制机制,与非银行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提升,并对国际化战略推进及整体战略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积极审慎地探索综合经营新领域、不断完善综合经营机制。监管机构也将持续加强监管,审慎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
4、国际化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新的成绩,服务网络向纵深拓展,本地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未来中国银行业将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努力打造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继续坚持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原则选择国际化目标市场,以物理网点、电子渠道、业务拓展的有机结合来拓展服务网络,通过股权并购和战略合作探索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5、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
在监管机构的规划和指引下,中国银行业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正在谋求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逐步从业务生产向经营分析、风险控制、战略决策、深入的客户信息挖掘等管理环节渗透。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业务
一、贸易措施谨慎对待
何谓技术性贸易措施?经过wto各成员国努力,在关税减让及传统配额、许可证等贸易保护措施被削减的情况下,近年来,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逐渐将贸易保护重心转向技术性贸易措施,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种类很多,主要指由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或动植物生命、保护环境及保证产品质量等理由,制定、和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以及其它措施类型,如标签、环保、动物福利要求等。
为规范此类措施,wto通过了一系列协定对之进行约束,除tbt和sps协定外,还有《装运前检验协定》、《原产地规则协定》、《农业协定》等。以tbt和sps协定与技术性贸易措施最为密切,也是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的最重要的两个依据,tbt主要是规定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措施,sps主要是规定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为什么需要官方评议?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会对贸易产生影响,所以要求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持透明度原则,即各国新制定或修订的与现行国际标准不同或没有国际标准,且会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措施,各成员国应在实施前向wto通报,wto秘书处通报各成员国,有关各成员国政府有权进行评议,并就其合理性提出问题要求答复,即官方评议。为此,各成员国均统一设立通报中心和咨询中心,我国通报中心设在商务部,咨询中心设在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联系点设在中国农科院质标所。农业部渔业局负责“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官方评议”(简称“评议”),技术支撑单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二、“评议”工作任重道远
20__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农业部制定了《农业部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工作程序》,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官方评议”工作自20__年至20__年,共收到wto成员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66个,数量逐年增多,由最初的2件增加到20__年的34件。在20__年通报中,技术法规类18个,涉及渔业利用资源规范、加工和流通销售过程安全、基因工程动物法规、标签要求、有机产品法规和生产、食品添加剂、动物卫生证书等,其他16个为农兽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食品安全措施类的通报。
5年来,农业部渔业局组织专家对该通报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了认真评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建立了较顺畅的工作机制。根据《关于简化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工作程序的通知》要求,“评议”技术支撑由中国水产科学院负责,由水科院根据通报内容,组织专家进行评议,渔业局对有关评议意见进行最终确认后,反馈农业部联系点。二是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开展贝类产品风险分析、辽宁省进出口水产品风险分析、“日本渔用药物指南”对我国鳗鲡出口日本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罗非鱼出口贸易竞争力分析研究等;同时,收集和翻译了一些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初步构建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数据库。这些工作为做好水产品官方评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三是评议取得一定成效。20__年开展的对澳大利亚“关于虾及虾制品一般进口风险分析报告的通报”的评议,由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促使澳大利亚随后充分考虑了我方意见,修改了有关不合理规定,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充分肯定。(评议案例见下文)
三、认清差距知难而进
在wto框架下,我国要借鉴和学习成员国履行义务和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方式方法,目前尚存较大差距。
1.缺乏稳定投入机制。“评议”工作自开展以来,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原因,投入不足,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工作。
2.基础积累不够。一是信息不全面,目前只收集了部分国际和发达国家的质量安全标准,而“评议”需大量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标准以及贸易信息作为参考。二是系统整理不够,对收集的数据未进行系统整理,难于有效利用。
3.缺乏稳定的专家技术队伍。“评议”工作机制相对成熟,但尚未建立稳定专家队伍、调动专家积极性的手段,对专业性综合性强的通报,应对比较困难。
4.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企业出口紧密相关,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企业的积极性较低,也缺乏有效的参与方式。
5.信息预警机制尚未建立。在“评议”实践中,使对方改变其措施的概率很低,但通过“评议”能提前了解有关方即将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如果有效反馈企业,可提前应对准备,降低损失。
关键词:水产品出口贸易;水产品出口企业;政府;商协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16-0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开发领域。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内外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辽宁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早在1986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的战略设想。2010年上半年,辽宁省水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上半年全省水产品实现出口水产品23.9万吨、8.0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16.5%。全省上半年水产品出口78个国家,其中主要市场出口情况是:对日本出口水产品7万吨、2.3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3%和9.5%;对美国出口5.4万吨、2.0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3%和增长了8.4%;对韩国出口2.8万吨、0.7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3%和33.7%;对欧盟出口4.5万吨、1.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6.4%。水产品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辽宁省农产品中最具出口竞争力的产品之一,也是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大顺差的优势产业。同时,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今后相当长时期,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将继续增长,国际贸易仍将保持上升趋势。同时,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世界性衰退,世界对养殖水产品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这给我省养殖水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影响国际水产品市场供需和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自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快速波及到实体经济,引发全球经济持续下滑。水产品出口普遍遭到欧美、日韩消费需求下降、订单减少的困难,贸易保护主义猖獗,贸易摩擦将加剧。出口还将受到生产成本升高、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调整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困扰着未来我省水产品出口。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辽宁省,去年水产出口呈现量减额增长态势。今年的水产品出口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水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从多角度研讨新形势对辽宁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讨对策,对于我省应对难关,发展海洋经济,巩固产业优势有重大现实意义。
新形势对辽宁省水产出口的影响,一方面是不利影响,比如外需减少导致需求量、销量降低,人民币升值带来汇兑损失,竞争激烈,替代品威胁增大,客户压低价格,加工贸易减少,融资难,收款风险增大等。另一方面,也存在有利影响,比如引发有利于西方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减轻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加速了中国出口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程等。如何应对这些不良影响和利用机会,水产品出口企业、政府和商协会,应当发挥各自作用,从而推进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 水产品出口企业角度
出口导向型企业暴露于金融危机的前端,受影响很大。企业必须要考虑如何加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完成转型和升级以度过危机。水产品质量问题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瓶颈,建立市级和企业内部的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快水产生产结构调整,加大水产品附加值、提高加工技术,增强出口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水产企业应当改变以往靠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做法,转而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努力打造品牌,并与国际接轨。在目前国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水产品行业必须迅速全面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加快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鼓励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我国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丰富出口产品品种。在这种形势下应该对出口对象国的饮食文化、市场需求以及其国内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推动企业重视产品结构调整,致力加工技术革新,并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品种,避免盲目生产和恶性竞争。同时,水产企业应把技术战略、品牌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起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固原有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水产品贸易博览会,宣传并扩大中国水产品的影响。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普及先进发展理念和养殖技术。加强培训渔(农)民、企业员工,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养殖关键工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养殖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重点针对养殖证、苗种生产许可证及投入品使用等环节开展执法行动,切实保障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证苗种质量,规范养殖用药,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政府角度
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监督和立法执法作用。农业、海洋渔业、检验检疫、外经贸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协作,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应建立大监管机制,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大对水产品养殖和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介入和监管力度。要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和漏洞,急需政府规制的改革。政府需要加强水产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加强渔业生产管理和加强安全与质量控制等。此外,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技术壁垒的管理体系。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可能出现的贸易纠纷做好应对准备,积极维护和争取我国的合法利益,为企业出口争取主动便利条件,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积极运用国际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出口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政府还要加大财税和金融的扶持力度,搞好龙头企业建设、加快港口码头建设步伐。营造良好产业环境,加快建立政府水产品出口支持体系。
3 商协会角度
需要大力发挥商协会在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中的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辽宁省水产品出口商协会组织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基础,但发展尚欠成熟和规范。借鉴国内外行业协会建设的经验,依靠法律保障、行政推动和财政支持等手段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提高行业的组
织化程度,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规范养殖和经营行为,着力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维护正常出口秩序和企业自身利益。组织多种形式的出口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出口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加强规范会员行为,协调会员关系,建立完善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共同开拓出口市场,共同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利用商协会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的动态、国际科技发展动态、各国各地区产品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变化动态并提供分析报告,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协助政府和企业在WTO框架内与其他成员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水产贸易行业的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1]陈佩娣,蒋立炯.水产品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0,(3).
[2]贺怡宁.舟山水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causes of women'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in Hai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oots, economic factors, legal perspectives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emal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关键词: 海口;性别歧视;女性就业
Key words: Haikou;sex discrimination;female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231-02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政府直接安置劳动力逐渐向劳动力市场配置过渡,中国女性的就业模式面临着比男性更为巨大的变化。1992年所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侵犯妇女权益的问题也得到广泛重视,即使如此,关于女性劳动者的歧视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因此,女性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是否有所维护,是否真正享有了平等的劳动权利及劳动报酬既关系到女性本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
本文旨在调查海南省女性就业者的就业现状,分析由于性别差异所带来男女就业者的就业差异,并根据数据调查结果进行全民分析及原因探讨,希望能为解决海南省女性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提出有指导性的建议。
2 海南省女性劳动者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由于全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女性就业是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F为就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就业结构不合理,性别需求有差异,及失业比例问题上。
2.1 女性就业准入遭遇结构不合理安排分析
就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主要是从就业的部门机构进行研究。主要考察海南省就业人口在各国民经济部门的分布。国民经济的部门划分有许多种方法,在综合考虑各行业国有事业单位劳动力比例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基础上,按照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由低到高将各行业划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农林牧渔业;第二类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第三类为制造业等企业;第四类为电力、技术、教育、卫生等涉及民生及社会发展的企业类型。由第一类到第四类这四类行业中,由于工资水平的决定作用,要求的劳动力的素质也是越来越高,行业进入门槛也是逐渐提高。
表1是对海南省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就业人员由2006年至2015年的就业单位类型的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在所从事各种单位类型中,两性就业比例差距比较大,女性就业的平均比例为40%,而男性平均的就业比例可以达到60%左右,由于进入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工作对员工的教育水平教之其他单位要求高,因此进入门槛就高,这就使得众多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就被拒之门外,只能从事一些社会地位及收入偏低的工作。
2.2 女性就业遭遇性别歧视分析
根据海南省人力资源市场出台的2016年市场供求分析报告中针对企业招聘、应聘条件的按性别分组的供求数据显示,海南省2015年的劳动力需求中,男性劳动力需求比重为11.11%,女性劳动力需求比重占8.99%,无要求比重占79.90%。
用人单位采取的的劳动性别分工体系,很明显是对女性劳动者的歧视,一方面工作的选择方面就已剥夺了女性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阻碍了有能力的女性在所谓的“男性职业领域”的发展。
同时,通过以上图表的劳动分类可以看出,针对女性的表明“仅限女性”的招聘广告的岗位,多为较低层次的社会地位也偏低的辅工作,这些工作被定格为“女性化的工作”,强化了性别社会地位的刻板印象,直接影响了女性就业者的职业生涯。
2.3 失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例增大,就业更加困难
本文通过对一些失业女性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尽管女性劳动者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遇到企业因结构调整需进行人员裁减时首先被辞退的仍然是女职工,特别是一些女性劳动者较为集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大批的女性下岗失业,造成了女性结构性失业。据统计,近几年我省因企业结构调整或关闭而产生的下岗职工中,女性劳动者占60%以上。并且由于收到年龄、受教育层度,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再就业要比男性更加困难。
3 海南省劳动力市场女性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
3.1 文化根源分析
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的核心是男性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女性从属于男性。长期的社会性别角色定型、社会环境潜在压力以及女性自身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使得女性有意识的远离公共领域,机械的扮演生儿育女、贤妻良母的角色,丧失了自由实现个人价值的权利。
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遭受的各种歧视和侵害,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女性在承担社会角色、实现劳动权益方面自信心,不仅影响了女性自我形象和对职业的选择及期望,而且主动认同男强女弱的观念,避免竞争性的职业,选择简单、灵活、重复操作的工作,并且更容易接受低工资的报酬。
因此说,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社会潜在的性别文化氛围束缚住了妇女的手脚,使个人的能力、应有的权利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3.2 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我国的法律一直推崇在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利,并且实施全民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社会及传统思想的影响,海南省女性受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男性。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因此就从业资格方面就使得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针对一些社会地位比较高,对就业者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劳动单位,女性劳动者就业更加困难。(表2)
根据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得出了解到海南农村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水平。调查显示,海南省18-64岁女性的受教育佣绕骄为8.27年,这个数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9年。
此外,在非农业户口女性中,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比例为56.9%,享有社会医疗保障的比例为95.1%;农业户口女性中,享有社会医疗保障的比例已达到98.4%,能够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比例为53.4%。
然而,调查普遍反映,女性家务劳动负担依然较重,平衡工作与家庭存在困难;农村妇女地位相对较低,发展意识与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4 改善海南省女性劳动力就业的相关对策
4.1 保障女性劳动者平等享有劳动权利
首先需要提高海南省女性劳动者的从业比例,巩固国家法律对女性劳动者的保护,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性别或变相以性别为由设置女性劳动者的就业障碍,工单位要保证工作中的女性劳动者的结婚生育权,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或变相变相侵犯女性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其次要确保女性享有和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提高女性受教育年限,从根本上提升女性的劳动技能。最后作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行为严惩不贷。
4.2 落实公益性岗位政策
认真落实有关国家法律规定,支持生育女性重返工作岗位。应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求,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品,积极创造适合海南省女性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及就业机会,帮助更多海南女性劳动者就业及创业。
其次针对海南旅游岛对员工服务素质的要求,相关单位可以针对性的对海南省女性劳动者进行专门服务技能及服务素质提升的培训,提高女性劳动者的再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8(02).
[2]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公布 海南农村女性收入低-南海网,2012(07).
[3]海南省人力资源市场2016年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4]中国统计年鉴2016年.
[5]海南省统计年鉴2016年.
关键词: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市场结构;厂商行为;产业绩效;SCP分析;GPS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6-0001-03
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与服务型IT产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未来三大无线通信产业(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卫星导航)与民生工程之一,是继蜂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并已成为第三个IT经济新的增长点。
卫星导航应用是指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及时间信息对目标进行定位、导航和监管,具有多领域、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信息服务的特点。从应用的角度看,卫星导航在信息、交通、安防、农业、渔业、防灾救灾、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卫星导航应用市场非常活跃,备受国际大公司的青睐,发展动力强劲,产业链也比较长,不但涉及软件、地理信息资源,还涉及制造业(芯片和导航仪等)。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设立了产业化专项,支持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也启动了多个项目,支持卫星导航应用技术标准化和产业示范。
卫星导航应用领域在产品与技术服务的发展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多种细分市场:提供与位置相关数据和数字地图服务的地理信息数据供应商和地图供应商;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基础,提供基于位置的相关信息综合服务的服务运营商;提品、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的产品供应商和服务系统集成商。卫星导航应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层次分明的价值链的分化与完善,标志着这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正走向成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通信网络的完善,移动通信技术如第三代移动通信(3G)、蓝牙、无线局域网(WLAN)等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嵌入式移动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及移动数据库技术发展等,都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许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卫星导航应用技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企业已经成为产业的主体,企业不但是各类接收硬件和软件系统研制、导航电子地图生产的主体,而且参与长期以来由科研部门主导的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在形成的大型卫星导航应用企业和产业链的发展,将对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市场结构
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GNSS)应用产业已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趋势仍强于其它行业,预计今后数年内仍然可能以超过26%的年平均增长率往前发展。正如ABI统计和预测的那样,全球GPS市场在2006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总产值将超过250亿美元。
从上表看,专业应用类已经不再是市场应用的主体,最大专业市场军用领域也不到市场总量的8%,而且各专业领域中除机械控制外其他各类均增长缓慢。在消费应用领域中,车辆导航与跟踪仍然是主流市场,而一直被视为杀手级应用的LBS信息服务市场由于受到3G建设进展缓慢的影响,尚未出现人们预期的井喷增长。
从中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来看,2005年总产值才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仅仅占全球的6.9%,这和中国经济总量、人口总量、汽车总量、手机总量所占比例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其增长速度还是相当可观,较2004年产值增长超过70%。
GPS卫星导航系统最初的目的是为军事服务,由美国国防部负责出资筹建并全权控制,旨在为所有具有适当装备的军民用户提供精确的导航和位置信息。随着民用市场需求的大量增长和开发,GPS不仅从军用扩展到测绘制图、航空航天等专业应用领域,进而逐步扩展到各种消费应用。如今消费应用领域的产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专业应用,并且其总量和比例还在继续扩大。目前消费应用主要集中在车载应用市场,在未来的3~5年,其主体将逐步过渡到手机应用市场。根据GPS World统计,GPS的应用已经超过500种。
中国已经进入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现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农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测绘、安全防范、军事、电力、通讯、城市管理等各部门,新的应用伴随各行业发展还在不断涌现。
二、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厂商行为
1986年中国首批引进专用GPS设备,奏响了中国产业应用的序曲。1995年底,“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成立,有一百六十多个企事业单位、二百八十多名代表参加大会,标志着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开始起步。1997年中国开始研究并制定“开发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起草了中国第一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规划。2002年是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之年:国家发改委率先列专项支持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发展;此后一二年间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均出重拳支持民用产业化发展;国家积极展开与美、俄、欧各套系统的国际合作;中国的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投入实验运行;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积极的筹建之中。从此结束了民营企业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的弱势局面,开创了国家宏观计划多管齐下、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从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整体来看,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超过1000家,成立时间大多集中在2000年左右,大多数为人数在50人以下的小企业,只有少数企业人数超过100人,企业的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约占总数的15%。从人员结构来看,中国直接从事卫星导航应用行业的人数约为十多万人,其中技术开发人员最多,占39%左右,其次为市场营销人员,约为12%,技术服务人员约8%。从地域分布来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技术资源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其中北京、广东、上海、西安等省市最集中。从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来看,目前政府辅助推动产业发展为主,主要投资来源还是民营企业。据初步统计,社会总投资累计已超过100亿元,2005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除了国外名品牌产品商有较丰厚的利润外,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目前,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还处于导入期,市场竞争局面比较混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
三、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绩效
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是以前装市场的兴起为进入产业期,而个人导航产业元年的到来会真正步入产业化发展时期。相对于汽车导航仪而言,便携个人导航仪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价格,在这方面市场已经做好了准备和铺垫,2006年一年间便出现了30~40万台的市场空间,而且2000元左右的个人导航仪已经涉足市场,在2009年10月,不少大厂商更是将部分个人导航仪产品的价格降至1000元以下,这确实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有几个数据值得研究:其一是2006年国际汽车市场生产量,美国为1400万辆,欧洲750万辆,中国720万辆,日本400万辆,而汽车导航仪的装车数量,美国为750万台左右,欧洲约为360万台,中国前后装加在一起仅有30万台,而日本则接近400万台。从汽车导航仪装车比例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是中国的汽车导航仪市场发展急需快马加鞭;其二是2006年中国的汽车社会总持有量已经超过3800万辆,私家车数量超过2000万辆,随着前装市场掀起的波涛,后装市场会很快出现浪涌,由于基数庞大,其市场潜力巨大;其三是2006年中国的移动电话总用户数已超过4.6亿户,一旦定位手机市场启动个人导航仪业务,则势不可挡。
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累计已获得各类投资达100亿元以上,其中对产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历年国内民间资金的投入。2006年中国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销售额超过了100亿元。深入企业细部来看,全国近千家企业除了其中几十家从事国外品牌产品销售的公司均有较大的盈利、收入颇丰外,其余90%以上的企业,无论是从事地图软件和生产,还是进行终端设备制造,无论是从事系统集成,还是进行营运服务,基本上都是大面积亏损,盈利的企业是极少数。整个产业虽然小有规模,但在经济上仍处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爬坡阶段,近期还不可能很快转入良性循环。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从零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发展到今日初具规模,虽然目前它仍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导入期,距离产业链完整形成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它毕竟以独立的产业形态,展现在国人和世人面前。
影响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绩效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整体性缺失”,中国在该产业管理规划、政策法规、价值链条、市场推动、产品研制、服务经营,以及名牌战略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缺失;中国卫星导航应用关键核心技术匮乏和主流模块与中高档整机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没有整体性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详细调查评估,情况不明,家底不清,使得行业和企业成为“盲人走夜路”。
参考文献
[1]白树强.产业组织[R].2009.
[2]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投资与发展分析报告[R].2008.
[3]过静B,杨东凯,等.GNSS技术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R].2007.
[4]冯海晴,王丽,等.(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市场)研究报告[R].2007.
[5]肖雄兵,姚欣彤,等.2006年中国卫星导航车辆应用发展研究报告[R].2007.
[6]曹冲,黄云康,等.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2006年度报告[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