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教的核心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实际生活 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对于学习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见解,传统的“学生在听、老师在讲”的教学方式太过古板,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真实需求,已不能被他们所接受。转变思想品德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回归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门很注重人文素养的学科,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传统的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从书本回归实际成为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为以后更好地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的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时,我详细地向同学们阐述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向同学们讲解礼仪使用的场合,在平时的生活里应该学会尊重他人,这样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帮助学生树立这样一个概念。我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身边的人表达自己对礼仪的见解,比如对老师、对学生和对家长。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挖掘了思想品德知识的实用性,一步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提高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积极性,这对于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务必要注意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回归实际,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知识来引导实践的开展,用实践来检验知识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注入新的课堂元素
现在的学生都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对于信息化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注入新的课堂元素,不断创新课堂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以此满足对于信息化的要求和完善知识储备的需要。
在讲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设备来进行课文的讲解和展示。比如,在进行九年级的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教学时,我会先让同学们了解一遍课本知识,然后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视频,用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大团结的景象,培养爱国情操。用饱满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书本中蕴含的深刻思想,融入到这种学习的氛围中,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不仅是时展的需要,而且是教师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必需手段。它能够更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的知识。
三、运用小组交流这一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思想品德教材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对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教学不再只是学习书本中的简单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索课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感受书中所要揭示的深刻内涵,了解这本书的用意何在,这也是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要求。所以思想品德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加深对于教材的理解,用生动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于课本内在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同学们协作的意识,在互相激励的讨论中提高对书本内容知识的领悟能力。
例如,在八年级的课本中,学习“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一章节时,我会先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所包含的几层内容,再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一遍。为了激发同学们共同学习的热情,我就让同学们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把这一章的内容编排成一个小剧本,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以自己对课本的领会去营造一个“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氛围,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故事。
这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热情高涨。同学们出于对这种教学方法感到新鲜和好奇的心理,积极地加入到小组故事的表演和学习中,探讨长辈和晚辈各自应该充当的角色。同学们各就各位,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扮演“父母”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帮助其健康成长。扮演“孩子”的同学要用合适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让“父母”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同学们的表演极其丰富多彩,真实地还原了家庭中人物的内心,真正达到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效果。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会尊敬长辈、孝敬老人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这样的课堂气氛很自然很活跃,帮助学生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进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运用小组交流这一教学方式去开展教学,是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实现教学的真实目的。
四、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师所起的作用。
在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很注重让学生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我看来,这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发挥,老师在课堂上就似乎充当了可有可无的角色,教学中的弊端就有可能暴露出来。这些孩子受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所掌握的知识点和见解难免会有不全面的地方,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就容易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熟读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自由谈论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由于知识和阅历存在局限性,他们的回答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我就针对这些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真正了解责任的意义,以及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此,不仅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老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把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向正确的轨道上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更要充当孩子的引航灯,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与学生积极交流,不仅是受同学们欢迎的好老师,更是孩子们的朋友,真正起到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应有的作用。
总之,思想品德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把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把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真正结合起来,发挥思想品德真正的作用,唤起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创新中促教学,促进教学水平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李凤玲.怎样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2008,(13).
[2]岳飞刚.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07.4.
[3]七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在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受到各方面主要是市场的冲击,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思想政治教学难。教师一天从早忙到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学生就是不买账。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尊敬的老师,请原谅我的失言,可还是我的心里话,我们知道你爱我们爱的很深,可是我恨你们,你为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我们一点都不感激你,说这些话我也觉得不公平,但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宁可不读。”我们老师绝大多数辛勤耕耘在讲台上,可谓“一切为了学生”。但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回报呢?追根溯源主要是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1 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体现人文情怀理念
理想的思想政治课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应该是尽显人文情怀的地方,应是通过对话寻求真理、分享知识、分享创造、分享成功的地方。
我们的大多数课堂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学生当做接收知识的容器,采取注人式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进行单一的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成了讲堂。因此,广大教师必须以人文情怀的理念引进课堂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是最有人文情怀的教学,我认为人文情怀教学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增强学生信心。
3)教学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教师要理解每一个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探索并用活教学方法
常言道,教有方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优劣关键是看这种方法作用是否恰当。所以政治课教师要艺术的使用常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就自己多年来的探索,在不同年级可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初一年级主要是心理品质教育课,可选择小品欣赏,表演法、榜样法等。针对初一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及其学习能力,可多选用一些形象直观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漫画教学法、故事会等。
初二年级主要是法律常识教育课,可选用案例分析法、法庭模拟法、活动教学法等。初三年级主要是国情教育课,可选用讲授法、自读法、图示法、比较法、社会调查法等,针对初三学生有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对讲授法、练习法、调查法,社会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较感兴趣。当然这些方法又不是固定在某个年级使用。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尽最大的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真正抓好学习方式的转变
3.1 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在教学设计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倡导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更加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的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则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导处导。
3.2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活动为主题的学习方式,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交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教师并非袖手旁观者,教师要分配好任务,让每一位W生指导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是单一的,所完成的任务不是一千人能完成的,让学生体会到不合作就不能解决问题。例如:让小组编一个小品或短剧,小品剧中又五个人物出场。教师确定内容后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根据学生的特长去分配角色,撰写台词合作演练,然后完成任务。并非每一节课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以问题而定,由本节课的内容而定。一般情况下建议: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3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增强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不等于发现学习,除发现型以外还有应用性探究、表达性探究和训练性探究。所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各种情景中发现问题,如:开设讲座、诱发探究动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研究兴趣;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经验。
4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改革评价方法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创新教育 实施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桥梁和剂。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共鸣,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位置,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因为关系的平等,学生便能比较容易地进入思维自由驰骋的宽松式的创造性学习状态,就完全成为活动主体。学生不仅十分投入地主动探索学习,而且其个人爱好,个性品质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创新的欲望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今天学生的特质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亲近。去除他们对教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教师倾吐心底的话。
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思想品德课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必须要有创意。例如:在思想品课堂上设计一些教学栏目:“各抒己见”、“异想天开”、“我的建议”、“创业园地”、“畅想未来”、“作品展示”等等。这些栏目的设计能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随时发现自己的创新灵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如对“口袋书的利弊”的辩论,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或撰写文章,利用课堂进行论辩,学生的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课上得精彩极了。在这样的活动中,由于展开充分的独立的思考,所以学生能常常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得到了及时肯定后,会感觉到莫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些积极情感反过来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情景化的教学内容
俗话说,“只有地基打得好,楼房才能建的高。”其实,学生的发展也是如此,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创新密切相关。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培养学生聚合思维为主。而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要开拓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教师可以开辟每堂课“五分钟自我表现”栏目,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这丰富多彩的“五分钟”成了学生每日的渴望。为了表现自我获得大家的喝彩,学生不断地创新,有形式的创新,有内容的创新,将“自我”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只有在课堂中真正实现了“体验、尝试、反思”的和谐统一,才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中领会数学的真谛,让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激发其好奇心,让学生获得发展。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最终会有所发现:敢于挑战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的认识,发现其中的“非”。
例如:《做祖国需要的人才》一文中论述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传统的思维定势容易使学生对这个结论深信不疑。这时,笔者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大胆地提出质疑:顺境不是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高素质的师资、完善的设施,再加上主观能力,岂不锦上添花?一石激起千层浪,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其他同学也都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很多。这时,笔者对他们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存在性的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一、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
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也希望教师是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建立这样的平等交流平台,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才有保障。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体育趣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体质的过程,而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练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而是教学手段、方法形式多样化的聚集,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及归纳总结。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利用互补性充分肯定和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应该灵活多变
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处理好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特点,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乐此不疲。同时,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本民族、本地区及城乡的差异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开发、渗透乡土课程资源,突出自己的特点。教学活动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四、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注重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视了督促和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经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身体差异与体能的大小,这种方式不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易造成对学生人格上的摧残和扼杀。新课标提出了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同时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了解和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的“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失为教改的一次飞跃。
在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自上而下已经形成一股坚实的力量,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机遇和挑战,我们别无选择,要任重道远,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应该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余文森.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
2.教育学[M].(等待补充)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51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是培养个体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而德育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随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下面,笔者就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对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珍爱生命》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走近中学》一课,让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使我们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自强不息》一课,同学们能领略到自信者的风采和自卑给人带来哪些影响,从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再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亲子关系、同学友情、师生结伴同行、诚信等;九年级教材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笔者的责任等其中也不乏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等与中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加强学生心理体验
在课堂中,教师可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就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讨论。以《学习要独立思考》为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为什么学习应独立思考?学生通过思考,畅所欲言,最后对“学习为什么要独立思考”这一问题有了正确的理解: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学习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劳动,成为自己自愿地、热心地、专心致志的劳动。教师引进辩论这种学生很感兴趣的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辩论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学生喜欢的学科,通常就是他们学得好的学科。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明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实际,设计一些正面的、反面的和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辨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
如果根据内容要求,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短剧,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高年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与家长交流的障碍。在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心理短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解父母,了解父母”为主题的心理教育活动。首先,分组以“父母的烦恼”为题进行讨论。接着,让学生选出典型的父母的烦恼,并以此为主题,设计情节,分配角色。然后,进行心理剧的演出,并评出“最理解父母表演奖”。通过心理剧的演出,不管是表演的同学,还是欣赏的同学,都加深了对方面的理解,对父母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验。再如,讲到“正当防卫”时,笔者先讲述一个案例:一个青年人回到家,突然见院子里,一个人手拿刀子,正向他父亲刺去,青年人拿起地下的扁担,冲过去当头把案犯当场打重伤。这青年人的行为是否正当防卫?笔者让学生先讨论后发言,大家认为是正当防卫,笔者又问为什么只打头,不打手,不打脚?这是正当防卫吗?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理论根据,得出结果。
四、化解心理困扰,适时对学困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的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