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教育方法

声乐教育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乐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声乐教育方法

声乐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专院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策略

声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基础学科,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中专院校,学生的能力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要学好声乐知识。教师通过特殊的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完善的声乐学习系统,使得他们符合职业的要求,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

一、声乐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中专院校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声乐知识又是学前教育专业必需用到的科目,这也是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需要教学的重点内容。幼儿对于声乐的认知浅显,需要专业的声乐教师进行引导和开发,而这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声乐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功底,学好声乐技巧,学生只有声乐水平高,自身能力强,才可以成长为专业性能高的综合性人才。所以说,声乐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二、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优质发展

1.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水平差异化问题

中专学校往往都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尤其对于声乐知识的学习更是会产生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课前培训,让每一位学前教育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扎实的声乐基础,培养他们对于声乐的兴趣,进而运用兴趣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使得他们的声乐水平逐渐提高。

2.创设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声乐课堂的气氛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改往日死板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塑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声乐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疑惑。声乐课本身就是艺术课程,它不局限于人群,不苛求学生的能力,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投入到声乐知识学习中。运用气氛调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学生可以更加热爱声乐,喜欢学习声乐。

3.由浅入深的开展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在课堂中,教师要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不能忽简忽难。同时,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不能放弃学习声乐,在一个阶段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整合,运用表演的方式,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成果演示,教师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运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声乐知识更为牢固,能力逐步增强。

三、紧抓学前教育宗旨、落实学生学习要点

1.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多数是幼师,他们接触的人群都是幼儿,这就固定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幼儿学习为主的知识,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对幼儿学习声乐的各类要求了如指掌。同时,也可以通过知识的具体学习,更好的掌握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毕业后可以更轻松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2.实施符合幼儿成长的教学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实行集体声乐教学和小组声乐教学。在集体课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基本的唱、听、发音等基础知识,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具备基本的声乐表演能力。而在小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学生的整体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取长补短,优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借助于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取声乐技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

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带动学生能力实践

中专学生的能力决定他们毕业后的工作水平,所以,培养具备优秀声乐能力的学生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讲理论,不讲实践,要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经常实践,学会运用声乐知识来表演不同类型的曲目,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修正自己的错误,使得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声乐能力培养,即让学生的声乐成为一种优势,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为幼儿的声乐教育提供一份安稳的保障。综上所述,在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服务对象。学前教育往往面对的都是幼儿,所以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制定符合幼儿学习的声乐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基本功。学生只有基础能力强,才能胜任毕业后的工作,才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幼儿教育中,使得中专学生开启更好的人生规划。

[参考文献]

[1]曾杰.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声乐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声乐技能 培养方法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从事现代幼儿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特别是在专业技能方面强调的是基本、多样和融合的特点。就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而言,一般开设有美术、书法、舞蹈、钢琴、手工、声乐等多门课程。就这些课程教学目标来看,是不可能与艺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如果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所有技能方面都达到艺术专业的专业水准或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一般而言,只有少数学生在某一项技能上有较好的天赋和学习热情,从而在某项技能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人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能培养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演唱基本功的训练。第二,教学歌曲的选择。任何一项技能都必须从基本功练习开始,学习歌唱尤为如此。

对非演唱专业,但又必须学好歌唱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基本功的练习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姿势问题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歌唱姿势正确与否对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发挥有着极大的影响,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曾经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正确的姿势是演唱者获得强有力气息支撑的重要保重。歌唱发声的艺术效果同身体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

2.歌唱的呼吸

有专家曾经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呼吸器官也叫呼吸动力,正确的发声与良好的共鸣都是建立在呼吸的基础上的,因此声乐学习必须首先了解呼吸器官及其原理。”呼吸是所有歌唱活动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解决好呼吸问题就掌握了50%的歌唱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歌唱与说话时气息运用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语言交流所需要的音量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强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所以正常说话时的呼吸方法用于唱歌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唱歌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更重要的是让人欣赏,是要让听者清楚地听到声音,真切地感受内容,往往面对的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

呼吸在歌唱中实际是两个动作,即吸气和呼气。人的呼吸主要是靠肺部的运动来完成,吸气的过程就是肺部存储气息的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时吸气往往采用“胸式呼吸”,即两肩上提、腹部和胸腔回收。这种状态下的吸气从人体外部特征看肩膀、腹部、胸腔有非常明显的动作,给人一种气息饱满的假象,而事实上“气息太浅”,歌唱时会明显地感觉到找不到气息的支撑力。另外,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有的人为了一味地追求“深气息”,又会采用另一种错误的吸气方法即“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虽然可获得饱满的气息,但因为把气息压得太低、太深,导致气息不能够自然地、循环和顺利地流通,所以歌唱时的感觉就是:虽然有气但用不上力。歌唱时的科学吸气方法应该是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间,气息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气息的集中点应该就在小腹和胸腔之间的部位,这个部位我们习惯把它叫做“横膈膜”。它的具置就在人的肚脐往上3~5厘米处,它不是一个点,而是围绕身体的一圈。吸气的时候“横膈膜”尽可能地往前和往两侧扩张,整个人的身体除“横膈膜”这一圈以外,其他部位都是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这种吸气方式既能使肺部注入大量的气息又能保证气息的有效运用。

呼气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在发声时气息的消耗过程。歌唱时,往往要求歌者在音量、声音的力度、音高、音值等方面都要比正常说话强许多,所以,我们平常说话时的用气方法在歌唱时就不能完全胜任了。首先,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其次,歌唱时气息要有支撑点,支撑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撑作用。没有气息的支撑,就会出现声音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问题。“正确的呼气是:在深呼吸的基础上,保持深吸气的控制状态,然后缓慢地在大脑的支配下,同时腹肌向里推动气息,均匀流畅的呼出”。

3.歌唱时声带的状态

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正常说话时,声带并不需要作高强度的运动,它是处于自然、松弛的状态,而在歌唱时,因为有音量、音高等方面的要求,声带必须要作出高频率、大幅度等高强度的动作。为了使声音达到歌唱的要求,我们在歌唱之前就要对声带作出相应的调整。歌唱之前声带要稍微绷紧、拉平,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把喉头往下放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声带绷紧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就容易达到高频率的震动从而获得高音。声带并不是绷得越紧越好,声带如果绷得过紧就会出现尖锐、刺耳等不正常声音。其次,把声带拉平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声带的受力才会是均匀的,声带才是整体的、规则的震动,从而才能够获得干净的音色。如果不是平整的,气息过声带时就会有一部分没有消耗随着声音传出而影响音色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漏气”。

4.歌唱的共鸣

在歌唱时,产生共振作用的就是人体本身,而产生“共鸣”效果的部位就叫做“共鸣腔”。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共鸣”在歌唱中是发声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共鸣的产生、共鸣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音色效果。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歌曲的选择也应该有别于音乐专业,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歌曲选择的难度上不能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提并论,但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歌曲来丰富其歌曲的储备。

1.幼儿歌曲

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对象和职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内容就不能不涉及儿童歌曲的学习和训练。但据笔者了解,好多教师都忽视或不够重视这一个部分。好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儿歌演唱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有视唱练耳课为基础、会识谱就能唱好儿歌,所以就造成了在整个声乐学习阶段儿歌的练习比例少之又少。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用很成人化的方式去演唱儿歌,歌曲演唱完全脱离了儿童的世界,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教儿歌对幼儿是没有吸引力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不会乐观。幼儿教师当然得了解幼儿的歌唱特点:3到6岁为幼儿期,在此期间幼儿声带娇嫩、音色单薄纤细、气息很短,所以歌曲音域应控制在六度左右,句子不宜过长。

2.艺术歌曲

为了保证歌唱训练的有效性和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学生就必须得学唱一部分民族、美声的初级歌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都还没有艺术技能面试这一环节,所以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并没有或只是很简单地接受过音乐技能的训练,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歌唱基础是很差的,跟音乐专业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进行科学的歌唱方法的训练是必需的。而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对学生歌唱技能水平检验的一种比较客观、有效的方式。学生对歌唱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歌曲处理能力的高低、对舞台歌曲表演方式的理解都可以在她的艺术歌曲演唱当中体现出来。

3.通俗、流行歌曲

通俗、流行歌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类型,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引导他们去正确地认识和演唱流行歌曲。因为学生自身歌唱条件的原因,我们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有自己的声乐主攻方向(主攻美声、民族或其他),我们只能做到教给学生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声音条件引导她们学会合理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在笔者的教学中也会选择一些比较舒缓的,稍微简单的流行歌曲,比如李谷一、毛阿敏、邓丽君、蔡琴或其他歌手的歌曲。尽量把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4.合唱歌曲

在学前教育专业计划中,《声乐》课往往只是安排1—2个学期的课时(就云南大部分高校而言),而在艺术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首先学生的先天歌唱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其声乐课的开设都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即使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高演唱能力的也是为数不多。当然,在此我不是要把二者做一个比较,但大家可以想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上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那么因为受到自身歌唱条件和学习时间较短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修完《声乐》课后并不具备登唱的能力,如此看来合唱就成了他们展示自己歌唱才能的最好途径。合唱歌曲的表演对于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要求就没有独唱的高,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歌唱技能、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就可以唱好难度不高的合唱,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合唱远远超过喜欢独唱。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合唱可以掩盖她们的声音缺点,虽然合唱歌曲在乐谱的学习上要较独唱歌曲难得多,但她们更愿意唱合唱。当然,在合唱歌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不能选择难度太大的、声部过多或变化比较复杂的歌曲。笔者的选择是一些少儿合唱歌曲,例如:《大海啊故乡》、《采蘑菇的小姑娘》、《飞来的花瓣》等。另外还有一些流行类的团体,例如:“黑鸭子组合”、“八只眼组合”、“天使合唱团”等组合的歌曲也比较合适我们的学生演唱。

5.地方歌曲与民族歌曲

笔者认为需把地方歌曲、民族歌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培养内容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在我们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还很落后,在边远城镇和乡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孩子在入学前是不太会讲汉语的,她们只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学前班教师大多都是本地人,而且大部分还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只是小学教师兼任学前班的教育。在笔者所授课的班级里,也有部分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学前教育经历也大致如此。其次,现在发达城镇或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地方少数民族歌曲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而地方歌曲、民族歌曲是孩子们了解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有效途径。针对此种情况,在我的教学中,我会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课上教我们一些本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同时给我们描述他们家乡的民俗、民风。

参考文献:

[1]颜五湘.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2]刘松林.歌曲写作与合唱改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王京其.小朋友歌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声乐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 声乐教学 形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12

随着高校大学生越来越多,声乐教师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所以对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的研究就成为必然。近年来,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两种形式相继出现,并受到欢迎。而对于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我国现代高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提高,使音乐艺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增加。但是由于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对实践的要求较高,所以其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1 声乐教学的形式

1.1 主要形式

新形势下,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为集体课教学。受教师与学生数量的影响,使得高校声乐教学依然采取集体课教学为主的方式。与一对一等教学相比,集体课不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声乐集体课堂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同时教授的人数多,效率较高,同时,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的美感、教育与实用性的结合。对于一些基本音乐理论的教学,采取记忆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所以,集体课教学是大学声乐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主要方式。

1.2 辅助形式

新形势下,采用小组课教学的方式作为音乐教学的辅助。小组课教学通常采用2到4人的小班授课。小班授课更加注重个性,有针对性地教学,一般最好在5人以下,可以根据学生对声乐的理解水平、技巧等方面来分组。小组课不同于大课教学主要在于其以学生的发声练习为主,是对集体教学很好的补充。

2 新形势下的声乐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要求声乐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现代声乐教学还要综合考虑教学的目标,根据目标来设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传统的声乐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研究探讨新的声乐教学方式十分必要。以下我们就高校声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方法的教学方法和作用来做具体分析:

2.1 研究性学习

新形势下,高校声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学习的音乐素材做主动地研究和探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施研究性学习受到学生本身的音乐水平、教师教学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意义。所以,高校声乐研究性教学应该范围宽广,意义深刻。由于高校的音乐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强,音乐素养高,所以研究性教学更适合他们的发挥,也有利于对其能力的进一步的培养。同时,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性教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具有多元化和创新性等多个特点,有利于促进现代音乐教学的进步。

2.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很强实际效应的教学方法。现代高校声乐教学采用合作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主要的声乐教学方式之一。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基本理念,教师由原来的主导地位变成的指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但是由于声乐教学与基础学科教学之间存在差异,更加注重参与和实践的重要性,所以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来说,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声乐的理解感受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声乐教师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学要善于挖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宰音乐的人,使他们敢于对音乐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声乐教师在态度上还应坚持以亲和为主。而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活动和教学为主的方式,可以采用集体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课的形式。在合作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很容易受胆怯、集体荣誉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同时,也使他们增强了面对陌生场合的能力,增强了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实现合作教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特点。合作教学的提出,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加大,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3 就形势下的声乐教学评价

新形势下,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同样重要。目前,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基本上将音乐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上,学校和学生个人对其重视度都不够,只以几学分作为期末考试的筹码,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声乐教学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但是近些年,高校声乐教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音乐的兴趣更加浓厚。当然,对于教师来说,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音乐理论和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的判断 ,并在之后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对于作为主体的学生来说,要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使音乐教学顺利发展。

4 总结

现代声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艺术气质。如何达到声乐教学的最佳效果是现代音乐教学中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声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都不应该是单一固定的,需要高校声乐教学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发现和创造出适合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韦红梅,卿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浅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声乐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一、儿童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没有针对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

    教师为了能尽快的将儿童引入到学习声乐的轨道中来,在这个阶段,往往灌输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如共鸣、打开、气息、位置等,儿童会感到不知所措、非常的茫然,这种没有针对儿童自身特点的教学,是应该摒弃的。

    (二)对儿童声乐训练要求标准过高

    声乐演唱有很多基础性的要求,一些教师认为教会儿童越多的知识,才能促进儿童的进步,但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一会要求情感和共鸣,一会又要求吐字和呼吸,这样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儿童常常是顾此失彼,结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对气息过早的强调

    歌唱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气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反复强调气息的重要性。但如果对气息过早的要求,就会过多的集中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就呼和吸一个非常自然的问题,形成了负担,这样反而对演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儿童声乐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熟悉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儿童通过获得技能,学会发声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大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和身体的生长。正确的发声方法会对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对儿童形成个性和发育智力,意义都非常重大。儿童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不管是神经系统,还是感知觉系统以及身体,都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时期,而随着儿童逐渐成熟的心理因素和身体发育,可循序渐进的培养其技能及各个方面的知识。

    在12、13岁以前,儿童的听觉能力一直在增长,而到了成年,会逐渐的降低这种听觉能力,主要是丧失了高频部分的听力。通过相关测试证实,在婴幼儿阶段,人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度并不比成人差,甚至还能向低频范围的敏锐度发展。由此可见,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听觉艺术方面,应比成人优越,而这一点,也被音乐实践教学所证实。

    (二)建立正确的教学思路

    一般来讲,从婴儿、幼儿到少儿阶段,儿童的发生器官都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年龄段,其特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对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充分的考虑,要合理灵活并综合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依照儿童不同的声音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制定。

    1.引导儿童歌唱的兴趣

    喜欢歌唱,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而兴趣又是最好老师,但当儿童真正开始学习声乐歌唱时,效果会和期望值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儿童能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坚持不懈的进行训练。一个优秀的歌唱人才,往往必须具备多个方面的因素。仅仅是坚持唱歌练习,离成功还相差甚远,如果按照既有的教学模式,儿童和老师见面的时间是有数的,所以针对儿童的训练,家长应和教师做好沟通,教师应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儿童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那些业余学习唱歌的儿童,其训练方式,不应采用音乐学院的正规的模式。抽象的声音位置概念和枯燥的发生练习,都会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兴趣荡然无存,所以保护和引导儿童的兴趣 是每一个声乐教师应尽的责任。

    2.培养儿童正确歌唱的习惯

    儿童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经过反复的强化和严格的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经历一个关键性的时期,而这个阶段,就是幼儿和小学阶段。而中学阶段,则是改造习惯的时期。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声乐教学,就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是受益匪浅。

    3.训练儿童声乐的美感

    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及训练声音的美感,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就是美感。美感紧密联系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和直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实,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能从自己所从事的朗诵、舞蹈、美术及歌唱等艺术表演中,从绘画和音乐等艺术作品中,获得美感。个性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行为、性格和气质,而音色是声音个性的体现。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展儿童歌唱的个性,是声乐教师的主要任务,这要胜于对机械的技巧训练。因为儿童不同的个性,表达歌曲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师不能简单的用错误或者正确的方法去进行评判。

声乐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视障生阅读;特点;方法

一、视障生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读解方法1.朗读训练视障生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触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朗读训练对视障生的要求是:正确、流畅和传神。视障生朗读训练的一般顺序是:①正音。上课前给学生播放课文录音,提供范读;或让学生自己朗读,教师及时给予纠正,直到他们读准为止。②连词顺句。帮助学生掌握生字与新词,掌握分词,训练他们按词连读,读通句子。2.默读训练视障生默读需要用手摸盲文,在心里把词读出来,辨别字词的声调,只是不发声而已,否则就有可能误读文章所表达的意思。视障生默读训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摸读功能的训练。主要是进行摸准盲文的训练,提高摸读盲文点位的准确性和摸读盲文的速度,减少手停次数和回摸次数,使其一次摸读成功。②默读理解的训练。指导视障生提高默读理解的效率,边读边思考,调动想象、联想、思维和记忆的作用,提高理解速度。

(二)词句教学1.建立词语和其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视障生对大量词汇的理解缺少相应的表象基础,如“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白雪皑皑”等。对学生所不熟悉的表示事物的词语,教师可以用实物、标本等来使学生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有清晰的认识。如在讲到《赵州桥》之类的说明文时,可以给视障生提供赵州桥的模型,让学生触摸模型,并结合课文内容去了解赵州桥的构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2.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语境对视障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有“五光十色”这个词语,视障生在平时也听过这个词,但并不知道它在文中具体是什么意思。针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个词与课文中写海水颜色的句子联系起来,想象各种颜色的海水互相交错的景象,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对“五光十色”的意思有个大概的了解。3.发挥视障生的听觉想象视障生常常将人所不注意的声响信息与词语联系起来,进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夏天教室里吊扇的风声、夜晚寂静时偶尔的声响等都能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还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对其中的思想感情与内容进行想象和体味。例如,讲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秋景图时,可以让学生用“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进行表述,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听到的声音展开听觉想象,从而领会其中悲凉的情感。4.靠再造想象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视障生可以通过词句的叙述、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人的感受等来进行再造想象,以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例如,在《听潮》一文中,教师可通过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潮起时的凶猛情景,想象大海分别像什么,进而把握大海涨潮与落潮时不同的特点。此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巨人惊醒、小孩熟睡的理解,把握涨潮时的凶猛和落潮时的静谧。

(三)鉴赏经典作品视障生阅读教学,也是实现视障生与文学作品对话的过程,进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才能实现视障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才能实现鉴赏经典作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听话、写话、转述、复述等专项训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听,逐渐养成边听边思、边听边记的习惯。同时,教师要鼓励视障学生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克服其不敢说话的心理障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视障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本,而不是等老师给答案。

二、视障生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讲读课文前的预习普通学生预习课文主要是靠自己独立完成,而视障生预习课文需要教师的大力帮助,这主要是因为盲生无法完全确定无标调的字音,低视生无法认清字形复杂的汉字,需要教师在讲读课文之前进行范读和正音。另外,重视学生的初步阅读体验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些自读课文,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朗读,教师当堂纠正其错误,纠正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过程。

(二)疑难词语的理解1.同音异义词由于盲文的特殊性,视障生对同音异义词的理解更应强调“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盲生在阅读时会对文本产生一个或多个理解,所以对文本的精确理解更依赖于对上下文语句的揣摩。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里有一个词是“铜钟”,没有标调,学生可能读成“同种”,但是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讲的都是学校的布置,不可能是“同种”,而应该是“铜钟”。2.只听说过事物名称而不知事物样子的词语视障生对那些只听说过事物名称而不知道事物样子的词语,主要通过直观法来完成理解。如讲课文《赵州桥》,学生对其中的拱形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拿来赵州桥实物模型,让学生用手去“理解”这个词的意思。3.看似简单又不好解释的词语对那些看似简单又不好解释的词语,教师可引导视障生通过词素分析法进行理解。例如“以身作则”一词,教师告诉学生“以是用,身是自身行为,则是榜样,就是用自身作为榜样的意思”,学生很快就能学会用这种方法理解词语。4.课文中的重点动词对课文中一些重点动词的理解,教师可引导视障生采用体会法。例如《开天地》中的“抡”,教师可以让学生起立亲自示范“抡”的动作,体会的力量之大,这一小小的动作比老师苍白无力的解释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