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牧行业分析报告

畜牧行业分析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畜牧行业分析报告

畜牧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1.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体系。

动物疫情信息网络化是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疫情监测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建立稳定、成熟的动物防疫体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中的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管理系统(图1)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该管理系统包括疫情信息月报与疫病监测月报两部分,疫情信息月报表中包括各种口蹄疫亚型、蓝舌病、伪狂犬病、炭疽、魏氏杆菌病等120种动物疫病,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猪病、牛病、羊病和禽病。这些疫病分别从发病范围、疫病状况、易感动物、发病数、病死数、扑杀数、销毁数、紧急免疫数、控制措施和诊断方法等构建了独立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数据以县市区疫控机构为主体,以村级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为基础,每月定期由辖区内的各县市区报至市级进行审核,再由市级汇总上报。宣城市每半年对该平台所报送的疫情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然后以动物疫情监测工作总结分析报告的形式在每年的春防、秋防会议上进行通报,通过此平台,大大减轻了宣城市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负担,最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辖区内的各县市区某段时期可能发生某种动物疫病和动物疫情起到预警预报作用。疫病监测月报表主要是包括对各类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监测,采集不同规模养殖场、散养户、活禽交易市场、屠宰场、野鸟栖息地等监测网点的样品,较全面的实现监测结果分析的及时性、科学性与可追溯性。

2.检疫申报出证系统。

为了方便生产单位的检疫申报,积极推进动物检疫工作,广德县首先对全县的生产单位进行全面而彻底地调查摸底(包括生产单位的规模、地点和联系方式),根据生产单位的地点将该养殖信息纳入所属区域站的数据库中,由此为基础自行开发了“动物卫生监督检疫申报出证系统”,该网络系统具体运作主要由检疫申报、审核受理、现场检疫、信息补充、票证打印和统计维护六个环节构成,大大缩短产地检疫申报程序时间,方便生产单位,提高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效率。

3.生猪定点屠宰在线监控平台。

畜牧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共进行个案预防6件。进行工程专项预防1次,进行系统预防3个部门、行业。开展法律宣传4次,省院预防专栏发表简报、信息2篇。进行预防调查5次,开展预防调研3次,预防调研报告被县委转发2篇,发检察建议7份,率先在全省引入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二、工作的具体做法

认真编写了培训材料,一深入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工作。按照省院《省检察机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和部署。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实施方案》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授课内容。共开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法制培训2次,共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干部200余人,占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人数的98今年年初,院又配合县组织部、纪检委、农委、司法局等部门,对新选举上的村级“三职”干部,进行专题法律知识讲座。

同时我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围绕资金的来源、支出、用途进行全程预防,抓住农业设施、水利设施、畜牧业投入、交通建筑业、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五条主线。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今年月份,针对群众反映的打抗旱井上级配发的喷灌设备,被水利站工作人员私自收费,涉嫌贪污的线索,配合反贪部门进行了案件初查,并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向县水务部门及相关乡镇发出检察建议,提出具体预防措施。

从发案的原因、特点,二积极开展个案预防工作。对自侦部门所立的案件。并结合案件的不同性质。认真进行分析犯罪的起因,从中探索发案的规律,找出预防的对策。如:年月份,查处的县林业局某干部涉嫌一案,由于这位干部在年至年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时,对乡镇上报的不符合国务院颁发的退耕还林管理条例》协议没有进行认真审查,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违规发放补助金,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80余万元。对此案进行预防时,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工作不尽职,相关领导对所管辖的部门工作情况掌握的不够详细及对相关职权部门缺乏监督措施,及时下发检察建议书,建议他应从加强具体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不断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追究意识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认真开展工程项目专项预防工作。院积极对由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向劳动部门报告。

注意通过开展预防工作,四着力开展系统预防工作。以国税、教育和采油十厂系统等部门为系统预防工作重点。设立了预警机制。发现或提供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年初,县国税局和县教育局被评为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

今年年初,五积极探索职务犯罪工作新途径。为了更好的开展职务犯罪预防。院就把尝试运行惩防体一体化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创新工作来抓。院派人到区人民检察院,学习他预防工作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惩防一体化工作实施办法》把预防、控申、反贪、反渎职四个部门做为一个整体,工作中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共同发展,这一做法,有力的推动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省、市院两级预防部门的领导两次专门到院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准备在全省推广,现经验材料已经完成,并上报省、市院,已被市院做为经验在全市进行了交流介绍。

三、工作中存在问题

只是国税、教育等几个系统进行了预防工作。

还没有开展预防工作。一是行政执法领域的工作开展的辐射面不够宽。对于工商、国土资源、交通、技术监督、林业等行政执法的职务犯罪易发部门。

有些工作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二是预防工作开展的深度不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调研分析报告的理论深度还有待于提高。

还是停留在走一走,三是法制宣讲方式单一。看一看、说一说”上,预防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四、下年的打算

不断完善预防调查和案件线索处置制度。

一要在全面开展预防调查工作中。不断规范预防工作。

畜牧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年初以来,在市院和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院有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精神,全面落实高检院下发的《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则》,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工作要求为切入点,按照省、市院制定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点,不断探索预防机制,全面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共进行个案预防6件,进行系统预防3个部门、行业,进行工程专项预防1次,开展法律宣传4次,在省院预防专栏发表简报、信息2篇。进行预防调查5次,开展预防调研3次,预防调研报告被县委转发2篇,发检察建议7份,率先在全省引入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二、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深入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工作。按照省院《黑龙江省检察机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和部署,我院认真组织开展对农村乡镇两级干部培训工作,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实施方案》,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授课内容,认真编写了培训材料,共开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法制培训2次,共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干部200余人,占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人数的98%。今年年初,我院又配合县组织部、纪检委、农委、司法局等部门,对新选举上的村级“三职”干部,进行专题法律知识讲座。

同时我们以服务“三农”为重点,抓住农业设施、水利设施、畜牧业投入、交通建筑业、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五条主线,围绕资金的来源、支出、用途进行全程预防,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今年1月份,我们针对群众反映的打抗旱井上级配发的喷灌设备,被水利站工作人员私自收费,涉嫌贪污的线索,配合反贪部门进行了案件初查,并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向县水务部门及相关乡镇发出检察建议,提出具体预防措施。

(二)、积极开展个案预防工作。对自侦部门所立的案件,全部进行了个案预防,并结合案件的不同性质,从发案的原因、特点,认真进行分析犯罪的起因,从中探索发案的规律,找出预防的对策。如:20__年2月份,查处的##县林业局某干部涉嫌一案,由于这位干部在20__年至20__年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时,对乡镇上报的不符合国务院颁发的《退耕还林管理条例》的协议没有进行认真审查,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违规发放补助金,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80余万元。我们在对此案进行预防时,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工作不尽职,相关领导对所管辖的部门工作情况掌握的不够详细及对相关职权部门缺乏监督措施,及时下发检察建议书,建议他们应从加强具体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不断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追究意识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认真开展工程项目专项预防工作。我院积极对由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把##县棚户区这一惠民工程做为预防的对象并及时立项。同主管部门及建筑施工部门联合制定了预防方案。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预防工作。一是对招投标工作通过媒体等进行公示。二是对重大原材料采购的来源、金额、数量通过召开会议、媒体等方式进行公示。三是工程各阶段对工人工资发放情况进行公示,并向劳动部门报告。四是对拔付工程款情况进行公示,并向财政局报告。五是对工程质量情况、标

准、等级进行公示。此项工作现正在进行中。(四)、着力开展系统预防工作。我们以国税、教育和采油十厂系统等部门为系统预防工作重点,同这几家单位联合制定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方案,设立了预警机制,注意通过开展预防工作,发现或提供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年初,废州县国税局和##县教育局被评为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

(五)积极探索职务犯罪工作新途径。为了更好的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20__年,我院就把尝试运行惩防体一体化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创新工作来抓,今年年初,我院派人到山东省荷泽市牡丹区人民检察院,学习他们的预防工作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惩防一体化工作实施办法》。把预防、控申、反贪、反渎职四个部门做为一个整体,在工作中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共同发展,这一做法,有力的推动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省、市院两级预防部门的领导两次专门到我院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准备在全省推广,现经验材料已经完成,并上报省、市院,已被市院做为经验在全市进行了交流介绍。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政执法领域的工作开展的辐射面不够宽,只是在国税、教育等几个系统进行了预防工作,对于工商、国土资源、交通、技术监督、林业等行政执法的职务犯罪易发部门,还没有开展预防工作。二是预防工作开展的深度不够,有些工作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调研分析报告的理论深度还有待于提高。三是法制宣讲方式单一,还是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上,预防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畜牧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十二五 西部大开发 生态经济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的关键时期,是贵州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转型期。作为资源经济性省份,贵州经济发展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开发的战略中获取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利用珍贵有限的资金资源优先发展以下产业:

一、“生态立省”,推进产业生态化

1.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工业经济

(1)加强煤化工循环经济的发展

煤炭产业是我省的优势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入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以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等为重点,同时重点启动烯烃工程建设。目前国内烯烃需求量大且在石油价格高涨,传统烯烃又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原料背景下,发展煤制烯烃是优化资源利用,适应市场需求的选择。同时要加快发展一碳化学,已解决我省石油的紧缺,继续研发煤炭生产中的三废利用,变废为宝,建设利用上游生产废物的下游工业,如新型建材,肥料新型循环工业。建设产品关联、行业集成、产业集聚的新型煤炭工业园区。

(2)建设铝工业循环经济,建设黔中铝工业经济带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煤-电-铝的产业模式,但总体上这条产业链条深度及精度还是不够,附加值高的铝产品应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随着真空铝箔软包装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以及我省本身烟草生产行业的铝箔包装需求,未来大力发展铝箔是有可观需求量的。同时围绕汽车、航天等工业的发展开发新的铝合金材料,优先发展铝的箔材、管材、板带材等。依托贵遵高速公路、将建成的渝黔快速铁路及贵州铝厂、遵义铝厂着力建设以贵阳-遵义为两极的铝加工新型材料循环工业经济带。

(3)继续做强磷及磷化工循环经济发展

我省磷矿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十二五”期间要发挥资源组合的优势建立横向共生耦合和纵向延伸发展的磷产业链,实施磷、煤、电、碱多业并举,实现磷化工体系、煤化工体系、氯碱化工体系、能源建设体系和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高价值的副产品体系五大核心产业的协调发展,完成资源型产业向生态化转型。重点建设开阳磷矿及瓮福磷矿,培育品牌,发展精细磷制品。

2.加快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强特色绿色种植业,发展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以及特种生态养殖业,加快农业的高效高附加值发展。同时实施生态旅游富民战略,充分利用我省生态资源。此外,应根据各地资源特色,高起点,精细规划做好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在充分发挥我省自然风光的同时,要做好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从吃、住、行、购物等各方面人性化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切忌只注重一次性收入,将旅游同特色食品、工艺品开发结合起来,建设功能配套,理念先进的旅游休闲园区。

二、培育和发展特色轻工业

1.树立品牌效应,继续支持烟酒行业的发展。我省完全可以从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中获取相关发展西部特色产业方面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大烟草企业优势组合,建立规模化的产业园区,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将“贵烟”、“黄果树”品牌推向全国。

2.着力继续培育茅台为龙头的白酒行业,以“国酒茅台”品牌带动一批高品质白酒走向市场。重点实施茅台、习酒等名酒的扩能技改工程,同时注重在电视媒体、商品交易等平台进行宣传,争取将茅台定位为政务、商务高端用酒,而“习”、“喜”同音,习酒逐渐向婚宴等喜庆用酒推广。

3.加快医药工业园区的发展,大力培育以苗药为重点的民族药和中成药,合理进行结构调整,建立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的载体作用,强化优势企业,支持“贵州百灵”,“贵州益佰”等品牌企业的扩能技改,逐步建设全国级的大型名牌医药集团,在时机成熟时推出类似“广药”的“贵药”中草药及中成药省级形象品牌,促进省内医药行业的发展。

三、加快省内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交通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省长期以来受交通运力的严重制约,物资出省周期慢,成本高,不利于各项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省内交通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新的发展规划中,在继续建设好“贵广高速铁路”的同时,加大贵阳至成都、重庆高速铁路的建设力度,重点实施“蓉厦高速”贵州境内的建设工程,争取同周边省会城市及珠三角地区形成几小时经济圈,加强区位经济合作。

四、继续强化电力工业建设

进一步发展煤电一体化,加大生产力度和产能,是巩固优势产业,提高我省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探索煤电全面联营的生产方式,煤电双方同属一个法人,双方不但在资本上合成一体,更重要的是在工艺上合二为一。以中国华能伊敏煤电厂为例,实施煤电联营后相比于华能集团平均燃煤成本0.19元/度,伊敏的0.042元/度则显示出了极大的竞争力。在我省煤炭资源丰富的六盘水市同样可以建立一个不同于常见的“坑口电站”、“电厂办煤矿”或煤炭和电力企业之间的相互参股经营,而是彻底的煤电联营的煤电联营项目,向“珠三角”供电,为我省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及社会利益

五、依托“贵广,贵蓉高速铁路”,建设“贵阳”“遵义”两大核心城市圈

贵广高速铁路及贵阳至成都高速铁路修建完毕后,将极大的使贵阳及遵义两大城市快速融入“珠三角”经济区及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成渝”经济区。对于目前来说应加快制定城市经济区长期发展规划,依托将来的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转移产业,出台支持两大核心城市发展及扩容的经济产业聚集、物流聚集的政策。同时加大两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做大做强贵阳及遵义两市中心城区建设,优化投资招商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2001-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畜牧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口布局调整;牧民生活;草原畜牧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052-04

内蒙古牧区人口布局调整,是指在内蒙古牧区已进行或正在进行的移民扩镇、异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工程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即自觉地按照内蒙古及各盟市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和生产布局进行的人口布局调整(简称项目迁移,下同)以及牧区青壮年外出打工创业、牧民子女进城读书以及就此引起的“陪读”迁移、牧民子女通过求学在城镇自主就业等自发进行的人口布局调整(简称自主迁移,下同)。而本文通过生态移民和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导致的牧民子女进城读书以及就此引起的“陪读”迁移的分析,研究牧区人口布局调整对内蒙古牧区居民(牧民)家庭经济、家庭结构、婚姻关系、文化传承等日常生活及草原畜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一、内蒙古牧区人口布局调整情况――以典型牧区锡林郭勒盟为例

2006年底,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人口有13万户、49.9万,占全盟总人口的50%。其中牧区人口5.4万户、22.9万,占全盟总人口的23%。涉及草场27 028万亩(其中:个人承包草场23 895万亩,集体草场1 305万亩,国营农牧场草场1 828万亩),牲畜1 148万头(只)。

据有关资料[1],到2006年底,锡林郭勒盟共调整农牧民12.9万人(其中牧民8.0万人),其中:依托项目迁移5.9万人(牧民4.2万人),自主迁移7.1万人(牧民3.8万人)。自主迁移中包括整户迁移0.98万户、1.96万人,分散迁移5.14万人。依托项目迁移主要从事的是一产,自主迁移主要是进城创业就业。

从迁移途径来看,项目迁移与自主迁移相结合,以项目迁移拉动自主迁移。项目迁移13 179户、59 076人,包括扶贫扩镇移民1 160户、4 295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2 792户、12 209人,生态移民9 227户、42 572人;自主迁移71 045人,主要以青壮年外出创业就业为主。

从产业选择来看,自主迁移中的进城创业就业呈上升趋势,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正逐步成为农牧民迁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一产到一产共5.3万人,占已迁移出人口的41.1%,一产主要以奶牛养殖业为主;从一产到二、三产共7.6万人,占已迁移出人口的58.9%,主要以进城开办饭店、商店、理发店,跑运输、务工为主。

从去向来看,就地迁移是农牧民迁移的首要选择,跨地区迁移农牧民在逐年增加。调查显示,近几年锡林郭勒盟迁移出来的农牧民主要是在本旗县市(区)范围内流动,跨旗县迁移占的比例不大,并且以自主迁移为主,以农民居多。到2005年在本旗县市范围内迁移的农牧民约为7.7万人,占“十五”期间全盟累计迁移农村牧区人口10.6万的72.6%。

关注点之一:生态移民[1]。锡林郭勒盟从2002年开始在“围封转移”战略指导下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截至2006年底,全盟已累计实施生态移民9 227户、42 572人,其中牧民7 927户、37 172人;共建移民安置点93处,集中安置移民7 336户32 886人,累计国家投资23 4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资金全部为国债资金,移民每人补贴0.5万元,不足部分则由农牧民自筹解决。移民中从一产转到一产的共有29 345人(包括奶牛养殖业20 631人,种植业2 252人,西门塔尔牛养殖5 160人、肉羊及绒山羊养殖827人,獭兔养殖175人,肉猪养殖300人),从一产转到二、三产的有13 227人,主要从事运输业932人、餐饮业1 241人、加工业685人以及从事商贸、服装、民族工艺、打工等。仅苏尼特右旗,截至2007年10月,已完成生态移民422户、2 135人。其中,集中转移416户、2 105人,分别安置在四个移民新村(都呼木移民区100户、525人,新宝力嘎移民区116户、580人,新民镇移民区60户、298人,赛汉镇移民区140户、702人,另外其哈日格图移民区已归二连浩特市),移民主要从事奶牛养殖和二、三产业;分散安置(插花移民)6户、30人,主要分布在呼市、二连等地,从事二、三产业。

关注点之二:牧民子女进城读书以及就此引起的“陪读”迁移[2]。2004年起,锡林郭勒盟开始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对牧区苏木学校进行大规模的撤并。截至2006年,牧区学校撤并工作已全部结束,全盟中学(包括农区)由58所调整为47所,减少11所;小学由212所调整为107所,减少105所,教学点由119个调整为20个,减少99个。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先后将牧区65所学校全部撤并到旗县市所在地城镇集中办学,牧区中小学生100%在城镇就读。仅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自2004年共完成17所小学的撤并工作,共向城镇学校集中牧区学生1 500人。为了让孩子在城镇安心读书,很多牧区家庭,特别是一些受生态环境、生产资料限制,生活困难的家庭纷纷将草牧场承包给邻近牧户或围封禁牧,自己进城陪读。因此,牧民子女教育已经成为锡林郭勒盟调整牧区人口布局的最有力的“引擎”之一。

二、牧区人口布局调整对牧民生活及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牧区人口布局的上述调整,对整个牧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既产生了诸多有利影响,如人口迁出区草场生态得以休养生息、草场植被有所恢复、牧区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教育资源得到整合,牧区办学条件大大改善等;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人口潜入区特别是集中安置点周围草场严重退化、集中安置点水资源严重短缺、牧区城镇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城镇重点中小学教学资源严重短缺等。就对牧民生活及草原畜牧业发展而言,其影响主要有:

1.迁出区草场植被有所恢复,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料基础,但部分草场的退化现象仍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继续恶化情况,迁出牧民利益受到损失。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只要能做到彻底禁牧,在雨水充足条件下草牧场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再加上适当的封、飞、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很大程度能够扭转迁出区草场沙化、退化的趋势,草场植被迅速恢复,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如通过近6年的围封禁牧,锡林郭勒盟南部牧区大部分移民户饲草需要基本能从原承包草场上得以满足,有的甚至可以卖一部分,与搬迁前过冬贮草几乎全部从外地购买有了鲜明的对比。但部分迁出区,特别是非整体迁出区,由于部分迁移户禁牧不彻底,迁出区草场的管理不善,再加之有些没有迁移出来的牧户有意无意侵蚀周围迁移户草场,使得迁出牧民的草牧场出现继续退化现象,没有达到迁移最初的目的,反而其利益受到严重损失。

2.通过草场流转(租赁)形式,实现了草牧场的整合,为草原畜牧业适当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但由于追求短期利益,使得流转(租赁)草场退化现象较普遍,出租户(或迁移户)草牧场持续利用受到影响。在自主迁移过程中,迁移户把草牧场通过有偿流转形式租赁给其他牧户,收取一定的经济报酬。这种流转形式在现实中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效果。一种为:对租赁户而言,通过租赁他人草牧场使其可利用草场面积得到扩大,养畜规模相继扩大,或养畜效益显著提高,使其得到整合草场、规模经营的好处;对出租户而言,通过出租闲置草牧场得到一部分经济收入,补贴生活,同时在租赁户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其草牧场也可以得到保护和建设。另一种为:对租赁户而言,一般租赁期较短,而且在租赁期期初通过交纳全部租金才能得到草牧场的短期使用权(一般为一年至三年),因此在实际利用过程中,追求短期目标,力求在租赁期内回收成本的同时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高强度利用租赁草场,使得租赁草场更容易出现过度利用现象;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出租户,也因为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租赁户对草牧场的利用强度、利用方式甚至用途,更愿意出租给那些能拿出更多租金的人,而这种选择又促成了租赁户短期内回收成本、增加收益的行为,其结果使流转(租赁)草场退化现象较普遍,出租户(迁移户)草牧场持续利用受到新一轮挑战[3]。

3.迁出人口的传统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同时其不稳定性因素加大。通过迁移,牧民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放牧畜牧业转移到舍饲畜牧业、其他养殖业或二三产业等,一定程度上或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但由于市场风险、牧民自身素质等原因其不稳定性因素也在加大。如很多生态移民集中点,牧民经营者技术要求相对高、市场风险较高、高投入高产出的舍饲畜牧业(高产奶牛),但由于当局对奶牛养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奶牛业本身的市场波动以及牧民对高产奶牛养殖技术的不熟练等原因,导致很多从事奶牛养殖的移民户纷纷以失败而告终,有些牧民甚至倾家荡产。再如,进城“陪读”的家庭,一方面,由于爷爷奶奶或父母一方在城镇陪读,牧业劳动力短缺,影响畜牧业生产,进而使牧业收入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进城后的牧民子女及“陪读”人员的生活支出相对高,使得家庭日常生活支出相应增加[4];如果整户迁移,在城镇就业机会甚微,就算找到一份工作,一般为报酬较低的苦力活,只能把租赁草场所得的少量租金作为补给,其城镇生活的不稳定性大于牧区生活。

4.部分牧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就整体而言生产、生活成本的快速增加抵消了收入增长所应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据了解,许多迁移户从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的偏僻地区搬迁至城镇及周边或具备“五通”的移民集中安置点,享受到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捷方便的生活,部分牧民户又从新的产业中受益,其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就整体而言,新产业、新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却抵消了收入增加所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如,多数牧民在进驻移民安置点时,须对安置点房屋和棚圈等固定资产及高产奶牛投入大量的配套资金,为此已负债累累;进入安置点后,特别是前几年奶牛养殖业基本处在亏本经营,再加之安置点日常支出也比原居住地要相对高。而进城读书的牧民子女及“陪读”人员从牧区走进城镇,租房买房、交通通讯及其他日常支出等都远远超出原居住地的消费水平。

5.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正在对牧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文化形态产生影响,甚至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口布局调整多数采用了集中安置方式,把分散居住的牧民集中安置到统一建设的安置点或城镇周围或融入到城镇内部,经营舍饲畜牧业或从事其他产业。生产方式和居住地及居住方式的改变,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政策设计者的初衷,但另一方面也正在对牧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如,牧民传统的放牧劳动变成了喂养劳动,从而改变了牧民对草、大自然和草原生态的认知观念;牧民从分散居住变成了集中居住,从而改变了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空间距离和人际关系的观念;牧民子女从牧区就学变成了进城读书,从而改变了他们参与牧业生产活动的可能性,切断了民族文化在实践中积累学习和口头传授的途径;牧民从普通牧民变成了拥有草场使用权但又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个体,经济利益的获得成为其使用草牧场的主要关注点,短期利益的追求情况更加严重等。

6.人口布局调整引起牧区社区结构及牧民家庭内部结构的变迁。如,生态移民等人口迁移工程在草原深处人为建造众多小型村落,而村落的形成和舍饲养畜使牧区社区农村化,不论是它的社区结构,还是它的成员个体都从传统牧区模式正走向农村模式;牧区接受能力强、有文化、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或第二、三产业,畜牧业出现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现象,进而使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缺少人才支撑;进城务工、牧民子女进城读书及“陪读”迁移等出现了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减少、夫妻间的感情疏远、老人的照顾和关心被忽视等现象。

7.牧区系统内部人口的迁出与系统外部人口的迁入成为鲜明对比,牧区内部人口结构正发生变化。目前,向牧区迁入的外部人口有:以探测资源、开发资源为名迁入的企业及企业工人;以开发饲料基地为名迁入的周围农区的农民;以雇工名义(羊倌、泥瓦工等)迁入的周围农牧区的农牧民;以发展旅游业为名迁入的旅游开发者;其他个体经营户等。这部分人,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前三者,已经或正在融入牧区社区,改变牧区内部人口结构,其对草地资源及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不小于甚至超过牧区内部人口。

三、有效促进牧区人口布局调整的对策

从牧区生态环境、畜牧业发展及牧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角度考虑,牧区人口布局调整有其必要性。但就目前而言,牧区人口布局调整工作仍处在探索阶段,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1.积极构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草场是牧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牧区人口布局调整的最初动因。因此,应积极构建牧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既要保护、建设、恢复草原生态,也要保障牧民的权利,尊重牧民自主经营权。在优先保护、积极治理、合理开发、集约利用的原则基础上,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逐步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其中,要重点建立和健全具有草原牧区特色的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国家及区域间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性与建设性投入,提高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调动广大牧民建设草原、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完善已有的人口布局调整方案,更多提倡牧民自主迁移。目前,很多牧区已出台人口布局调整的方案,制定转移人口的若干个硬性指标。但就实际工作来看,有些政策推行较难,特别是年内实际调整和目标调整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有些牧区人口布局调整方案不符合当地实际,牧民还没有做好转移的准备。更多时候人口布局调整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人口分布状况的自然调整,而不是强行迁移。因此,各地应调整和完善现有的人口布局调整方案,以政策引导为主,对人口布局的合理调整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政策支持,如居住、就业、培训、税收、保险、教育、草场补偿(补贴)等,提倡牧民的自主迁移。

3.优化牧区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促成人口布局的合理化。人口布局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当地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后的人口布局的变化过程。因此,人口布局调整工作应以合理优越的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为先决条件。目前,很多牧区中小城市总体吸纳能力不强、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而牧区生态条件普遍恶化,承载能力基本饱和,牧区人口在本区域城乡间进行大规模调整的条件尚未成熟。因此,对多数牧区而言一方面应优先发展中小城市及二三产业,为牧区人口布局的合理调整提供社会和经济基础,促成人口的合理布局,避免牧区人口大量涌入条件尚未成熟的中小城市及二三产业,造成新一轮的社会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鼓励牧区人口的跨区域转移和本地区本产业内转移。

4.鼓励教育转移模式,建立牧民子女就学转移的鼓励机制。教育是牧区人口布局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受教育而转移出去的人口稳定性较高,并对转移人口的带动性较强。一般情况下,牧民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返乡的可能性越小,在城镇创业就业的概率也越高,并能够带动亲属及周围牧民的有效转移。所以,应把教育作为人口布局调整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立牧民子女就学转移的鼓励机制。如把牧区学生分成小学、中学、大学等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给予不同补贴;建立学生监控档案,对考入大学的牧民子女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对没有考入高中、大专的,直接送入职业学校(职高)进行技能培训;对贫困农牧民子女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牧民子女的就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等[5]。通过这种鼓励机制提高牧民子女整体素质、劳动就业技能及自我发展能力,为牧区人口的有效转移提供保障。

5.强化政策执行力度,为牧民顺利渡过调整过渡期提供保障。各项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规避人口布局调整中的各种风险,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应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把政策落到实处,不能陷入“有人出政策却没人执行政策”的恶性循环。如对进城牧民的住房优惠政策、就业优惠政策、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对奶牛集中养殖户的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等,应一一落到实处。牧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搬迁后他们的生活、生产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困难。要保证人口布局调整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力执行政策尤为关键,从而能为迁出牧民顺利渡过调整过渡期提供制度层面上的根本保障。

6.发挥畜牧业内部潜力,促进牧民就地转移。现代畜牧业是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也将为畜牧业内部分工提供机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根据畜牧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畜产品流通不顺畅、畜牧业单户经营风险较大等特点,可发展直接为现代畜牧业服务的各类专业团队和经济组织,如组建畜牧业服务公司,包括专业打草、剪羊毛、技术服务等;组建畜产品收购公司等;再如尝试建立联户经营模式,组织建立各类专业协会,包括马业协会、牛业协会、羊业协会等,使更多的牧区人口能够在就地本行业内合理调整。

7.建立牧区人口准入制度,减轻牧区人口压力。针对牧区系统内部人口外迁与外部人口迁入情况,应建立牧区人口准入制度,明确外部人口进入牧区从事各种活动的时间限制、经营范围、地域范围、权限范围等,不能使无限期、无条件、无约束地任意发展,不能把牧区当做内地转移淘汰产业、转移污染企业的目的地,更不能把牧区当做无为开发的“热土”,力求达到减轻牧区人口压力,恢复草原生态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锡盟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调查分析报告[EB/OL].,2007-09-05.

[3]文明.内蒙古草原退化的经济根源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4]文明.牧区苏木镇布局调整及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8,(15):39-40.

[5]图门乌力吉.对锡林浩特市转移进城牧民适应性调查分析[J].北方经济,2008,(18):58-59.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Adjustment of Pastoral Population Layout in Inner Mongolia

on Pastoral Lives and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Husbandry

WEN Ming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astoral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 Hohhot 01001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