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饮用水源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工作计划,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创建

完成临海溪口水库、三门白溪水库等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创建工作。在去年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的基础上,结合今年我市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进一步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创建和保护工作,试行划定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完成黄岩西溪水库、天台龙珠潭水库等农村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的创建工作。农村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创建工作由各县(市、区)环保局(分局)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验收,报市环保局备案。

二、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

全面完成省饮用水环境质量自动站建设计划;完善水质监测;确保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各级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水质继续保持稳定。有效保障我市饮用水安全,为上海世博会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三、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落实污染防治工作。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责任,落实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禁止准入要求,严把饮用水源地周边及上游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加强污染防治,限期清理整顿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和排污口,对有条件的饮用水源地,可在一级保护区建设围栏,实施封闭式管理。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配合交通及海事部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及上游地区油类和危险化学品运载、装卸和储存设施的监管,督促其完善防溢流、防渗漏、防污染措施。继续推进饮用水源地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有条件的饮用水源地,可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生活污水的改道工程,将生活废水输送到饮用水源下游进行处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养殖监管,实施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二)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落实水源监察监测工作。抓住上海世博会安全保障契机,加大饮用水源地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全面健全饮用水源地定期巡查制度,认真组织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行动,加强对可能影响饮水安全的医药、化工、造纸、冶炼等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环境违法行为,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建或拆除,对排污超标的企业和单位,要责令限期治理,对逾期或整改不力的企业要严肃处理;加强对排污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落实情况督察,做到预防在先,工作在前,确保饮水安全。在3月15日至10月31日世博会期间实行周专报制度,各县(市、区)环保局(分局)要于每周五下午5点前向我局监察支队上报本周工作情况。各地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计划,并完善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将存在问题及时通报相应监管部门处理及当地政府。完善饮用水水源自动监测、例行监测、巡查监测、应急监测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抽查制度,推进水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向乡镇和村级饮用水源地延伸。在藻类高发时节,要加密水质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水质动态,适时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9项指标全分析,防范极端事件,确保水质安全。鼓励环保技术人员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及藻类防控科学研究,提升饮用水源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地内护栏、界碑、告示牌、警示牌等宣传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对新创建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要严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设置和管理相关标志。严格禁止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地推进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加快实施水源安全防护、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逐步改善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编制长潭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和利用中长期规划,勘测、分析、研究长潭水库底泥淤积现状,编制长潭水库底泥清淤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长潭水库瑞岩溪大型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启动瑞岩溪大型生态湿地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长潭水库水质保护工作。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环保趋严—— 行业迎来发展机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的频次都有增加的趋势,而多年来,国内农业病虫害防治过于依赖化学农药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随着化学农药使用量的逐年攀升,害虫的抗药性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农民的防治成本高居不下。农业生态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敏感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同时,消费者也对食品和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世界公认的环境友好型药剂,生物农药具有安全、环保、低残留等特征,它代表了未来农药产品的发展趋势,发展生物农药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的行业竞争战略。

“目前,我国共有200多家企业从事生物农药的生产,年产量达12万吨,处于有效登记状态的有效成分有90多种,产品约200多个,占农药登记总数的12%,其中,抗生素产品约占生物农药总数的70%。生物农药防治面积2670万公顷,约占农药市场总份额的5%。”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政处工程师张微如是说。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生物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资产总计169亿元,比上年增长7.0%;主营业务收入321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利润总额为28亿元,比上年增长60.0%。

与国内火暴的市场相比,近年来全球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全球工业分析公司(GIA)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到2015年,预计全球生物农药市场将达到28亿美元。据了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拥有30余家从事生物农药领域研发的高校、科研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等生物农药生产国。从产业规模和研究深度上分析,井冈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苏云金杆菌4个品种已经成为了我国生物农药产业中的领军品种。

此外,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专家还预测,随着国内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监管部门对化学农药的限制力度有可能不断加大,新型种植主体有望大量涌现,生态有机种养植区、出口农产品企业、新型生态农庄和国家绿色防控基地等纷纷寻求生物农药解决方案,他们对生物农药和综合生物防治技术有着巨大且迫切的需求,生物农药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前不久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却了解到,虽然生物农药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很明显,但由于存在见效慢、技术流程复杂等不足,农民往往不愿意使用生物农药。另外,主导品种偏少、制剂水平低、成本偏高、防治效果不稳定、应用主体培育不够等诸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

“在技术开发方面,生物农药自身的特点导致其市场竞争力弱,科研成果转化为可用产品比例较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杨普云处长说。

遭遇尴尬—— 产品叫好不叫座

作为生物农药技术的引领者,湖北省的生物农药占全省农药市场份额的4%~5%,但企业普遍遭遇利润薄、市场推广难等问题。武汉天惠生物集团董事长唐宏泉表示,不夸张地说,生物农药行业是一个微利的行业。而武大绿洲生物公司副总经理尹宜农在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更是感慨万千:“最早我们成立这个公司的时候是6个股东,10多年里曾经换了3任‘老板’,企业至今仍然靠着信念与梦想苦苦支撑。”尹宜农至今依然保留着一张1999年公司成立时几个股东的合影。而现在这6个人,只有他还在坚守。

据了解,1999年,武大绿洲成立,第一任老板投资500万元,但公司从一开始就亏损,2002年,老板实在支撑不住,转行搞了房地产;第二任邓姓的董事长也投资几百万,一直支撑到2008年,最终也抽身退出;到2009年,现任的董事长朱泽生接手。

“武大绿洲的遭遇是整个生物农药产业共同的困境。”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湖北省昆虫学会名誉理事长徐冠军说。与武大绿洲相比,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康欣农用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境况也都差不多。

“从农业需求等方面考虑,国家一直在支持生物农药的发展,但是目前生物农药的现状颇有点‘叫好不叫座’。”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副所长邱德文说。

目前我国生物农药的市场份额不高,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并不宽松,原因一是国家虽然对生物农药重视,但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二是生物农药企业自身存在不足,产品的应用、销售渠道和集约化生产三个短板急需弥补。“一方面是产品高效专一;另一方面,消费者却希望能对更多种类的病虫害起作用。由于缺少资金支持,企业的生产规模往往较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这导致了产品价格过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目标消费群体无法承受这种高额消费。”邱德文坦言。

推广难是国内生物农药市场占有率偏低的根本原因。山西某生物农药制造厂驻福建销售代表周先生介绍说,前几年,他们带一批生物农药到厦门同安,向农民推荐使用生物农药,甚至免费提供生物农药,但还是收效甚微,不能被当地农民所接受,只能打道回府。后来,他们得到信息反馈,多数菜农认为,生物农药治理病虫害太慢,不像化学农药,一接触害虫就马上死亡。

价格方面,生物农药更难以与化学农药抗衡。记者在采访时就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经销商为了推销一瓶300毫升的生物农药,废了半天的口舌,可农民就是不接受,说卖得太贵了。毕竟,如果买普通的化学农药,同样的份量,只需要不到一半的价格。尽管经销商仔细说明生物农药无毒不上皮肤,能有效去除红蜘蛛、蚜虫、毛虫,甚至在水稻、蔬菜上用过生物农药后三两天就能食用等等好处,但农民朋友就是不买账。

虽然农户对生物农药有“抵触情绪”,但随着潍坊“毒姜”、海南“毒豇豆”、青岛“毒韭菜”等一系列事件被媒体曝光,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物农药,这为大力宣传、推广生物农药以及非化学防治措施提供了良好契机。

全国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自文也表示,目前我国市场和生物农药企业对新型生物农药及综合生物防治技术存在着迫切需求:一是针对大宗作物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农药新品种,二是针对土传性病害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农药新品种,三是针对刺吸式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农药新品种;四是环保长效新型农业生物药物新剂型等。

苦寻出路——专家建议多管齐下

生物产业是“十二五”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农药产业是生物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出台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占总产量50%以上,高毒、高残留品种的产量将由目前的5%下降至3%,生物农药的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几点建议措施。

首先,科学评价生物农药的效果。

生物农药中有一些新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但是技术和产品的推广需要一定的过程。在推广过程中,农户往往会将其和化学农药相比较,在同样具体的虫害防治和治理中,生物农药不一定能显示自己的优势。但生物农药具有化学农药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化学农药是点对点的防治,更类似于西药;而生物农药更类似于中药,是系统的调节,它体现出来的安全性也是化学农药远远达不到的。现实中,生物农药的功能繁多,可是农户往往将它和化学农药作对比时,只看重杀虫和杀菌的效果。

“化学农药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为它是单一的化学物质,长时间、大剂量的使用和刺激,一定能促进它想杀灭的微生物进化,产生抗药性。而生物农药则不然,有些生物农药甚至是间接作用于病虫,它们的作用是像疫苗一样接种在植物体内,产生防疫功能,一种病虫对单一化合物很容易适应,但是对于这种预防,微生物很难产生抗药性。”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杜昱光说。

其次,加快生物农药研发步伐。

在用好、用活国家鼓励发展生物农药的各项政策前提下,特别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农药科技创新体系。对企业自主研发的生物农药给予必要的支持,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此外,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生物农药产业健康发展。同时,鼓励从事生物农药生产的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加快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推动骨干生物农药企业向大规模、多品种、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与国际企业集团的抗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以示范带动推广应用。

加大生物农药推广力度,建立生物农药示范区,助推产业发展。国家完全可以尝试从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中先行先试,再逐渐向生态农业产业区推广。相关职能部门、农技推广部门等要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宣传,以提高农民对生物农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作用的认识,提高农民拒绝高毒农药,自觉使用生物农药的意愿,从而促进我国生物农药快速发展。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电商;上;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政府顺应时展趋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电商换市”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根据阿里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中国淘宝村、淘宝镇的最新名单中,台州共有43个淘宝村上榜,淘宝村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五。温岭更是以21个淘宝村的数量成为全国十大淘宝村之一。然而,目前也有一部分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上乡为个案,通过调查问卷、农户访问、抽样调查等方式,对该乡的电子商务运行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发展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农村新型经营模式提供政策建议。

一、农村电商的概念及特征

农村电子商务是相对城市电子商务而言的,通过网络进行农业物资的采购并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各个环节中采购和销售的电子商务化。根据农业部出台的《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其重点是生鲜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休闲观光农业电商。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电子商务正发生着裂变式的成长,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增长潜力大的特征。但与此同时,农村电子商务也呈现出发展水平不均衡、配套设施不健全的特征,存在东部农村电子商务发达、中西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缓,交通、信息、产地集配、冷链等相关设施不完善等现状。

二、上乡农村电子商务现状

上乡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南山区,长潭水库南岸,距城区43公里。乡域面积67.58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242个自然村,全乡共6,418户,总人口17,561人,耕地面积7,552亩,山林面积78,407亩,果园13,314亩。拥有长潭水库五分之三的湖面,生态环境优越,在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但由于受长潭水库一级水源地水质保护的影响,上乡工业发展受到限制,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留守人员以老人儿童居多。因此,小农户依然是上乡的主要生产主体,具有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加上农民合作社制度的不完善,小农户力量单薄,难以把握市场变化与市场信息,生产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销售渠道单一,经常出现农产品卖不动的情况。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初现。林昌友是上乡紫莳药种植大户,前几年由于产品品质好,价格公道,38亩紫莳药供不应求,为他带来了不少收益。但这两年紫莳药销售却遭遇了“滑铁卢”。为帮助农户走出销售困境,乡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想到了互联网营销方式,乡里通过农民信箱、官方微信等平台消息,扩大销售渠道。短短几日,几万斤紫莳药很快就销售一空。

紫莳药滞销事件是上乡种植大户现状的一个缩影。此前,上乡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中药材、鲜花蔬菜、精品水果三大区块,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辖区内没有一家电商企业,农产品销售依靠传统模式。对于农业型乡镇来说,农产品销售难是共性问题,这次紫莳药的成功营销,让当地农民尝到了互联网销售的甜头,更让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借力“互联网+”突破农产品销售瓶颈,整合提质碎片化、粗放型、分散化的农业基地,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让农民受益,上乡开始着手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2016年2月21日,上乡政府特邀台州市微商行业协会与上乡种植大户代表汇聚一堂,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山区农产品销售新模式,补齐山区农产品销售短板。通过实地考察蓝莓基地、鲜花蔬菜基地,微商协会就农产品帮扶销售项目,与上乡签订了长期合作意向性协议,帮助种植大户与配送公司、互联网平台对接,实现农产品“走出去”。6月,上乡“邮乐购”服务点开始运营,2,000箱12,000斤杨梅,三天内预售完毕,是破解销售难题的积极尝试。“邮乐购”是中国邮政依托邮乐网平台为基础,搭载网络代购、平台批销、农产品返城等多项业务功能,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邮政专车,上绿色农副产品首次实现省内快速配送,打通了农副产品进城的配送瓶颈。电商平台、微商协会、微信公众号等资源也被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方位的销售矩阵逐步构建完善。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初步成效。步入上乡上村蓝莓基地,基地负责人卢贤斌说,借助电商平台、微商协会、微信公众号等资源,蓝莓采摘游最火热的时候,他们一天要接待1,000多人次的游客,尤其是在周末,连包装都来不及。“回归”、“体验”,这些词汇频繁地出现在城市人口中,随着越来越多现代农民的加入,在这片土地上,农业绽放全新活力,由此带动的乡村旅游也人气爆棚。2016年6月中旬,随着区乡两级政府对农村电商的扶持和推动,农户信心大增,乡野间激荡着创业热潮。

如今的上乡将依托电商平台、微商协会、微信公众号等农村电商资源,在西洋村和前岸村打造生态农业、体育竞技、休闲旅游等相结合的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带,里面包含五个农业基地、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和一条国际山地越野赛道,沿线过去,有观光,有体验,又有休闲几大特色农业区块已成气候:以浙贝、铁皮石斛为主体的中药材区块,以格桑花、非洲菊、香水百合为主体的精品鲜花区块,以蓝莓、覆盆子、红心猕猴桃为主体的精品水果区块。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验证目前相关文献中所提到的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上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农村电商人才缺乏。上乡的农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户的网店经营技能都是凭借自学和朋友的教授,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受访农民大部分听说过电子商务,但很多农户电商观念还停留在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会上网就能开店的阶段。然而,网店经营效益的好坏与经营者的信息技术和经营技巧掌握程度密切相关。上乡的多数网店仍处于初创期的模仿、复制阶段,在管理上都很粗放,没有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在农村电商人才上面临巨大的缺口,无论是在营销、运营还是在其他高中低各个层次,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缺口。

(二)物流仓储基础设施不完善。上乡地处黄岩西南部山区,物流仓储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能送达的快递只有EMS,并且每周只送一次。这种现状无论是对工业用品下乡还是对农产品进城都造成很大的困扰,相较于其他物流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大力开拓上乡的农村电商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要想拓展上乡的电子商务市场,就必须解决物流问题。虽然上乡在2016年开展了邮乐购项目来方便农户,但农村地区邮政费用高、时间长,难以满足蓬勃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需求。

(三)缺乏前瞻性、未形成产业化。由于缺乏前瞻性,上乡的农户多数为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化的集聚效应,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做大做强。笔者在调研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现代农业园区时发现,在实行产业化后,农产品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打响了产品的品牌效应,带动了观光旅游,也拓宽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四)缺乏资金。农村电商为了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道路,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政府扶持机制的不健全、不规范,且扶持标准、扶持程度、扶持水平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而农产品的加工厂房和设备价值不高,因此很难通过抵押的形式得到贷款。上的农村电商仍处在发展初期,电商数量少、资产规模偏小,商业银行信贷和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电商信贷融资支持有限。

四、对策建议

要破解上述制约上乡电商发展的因素,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当地政府应坚持不越位、不缺位的扶持理念,在统筹规划、精准扶贫、示范带动等方面有所突破,力求创造一个优良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和氛围。

(一)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上乡政府应该搭建一个平台,从入门开始,针对不同水平的农户进行一个差异化培训。可以聘请附近职业院校的电商专业讲师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也可以邀请成功的电商企业现身说法,传授丰富的经营经验,还可以与配送公司、互联网平台对接,线上线下同时发力,为农民电商提供相关帮助。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对接最近的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一方面依托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有针对性地将上乡的农户培训成实战型的电商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育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在校生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顶岗实习等时间有针对性地提高电商实践能力。通过农民网商与当地高校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就地培养人才,弥补当地人才缺口。

(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新模式。由于上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离城市较远,台州市邮政局就针对上乡的特殊性于2016年8月26日在西洋村的邮乐购网店开始代办邮政小包业务。邮政小包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专门针对国内轻小件寄递市场推出的全新产品,重点关注电子商务行业的各类寄递需求,向协议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实行批量交寄、预约投递、上门签收,投递过程短信通知。邮政小包使得农产品进城和工业产品下乡更加省时省力,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不同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生产规模、产品性质以及区域地理位置,选择适当的电商及其物流模式。例如,上乡这种离城市较远,物流极不发达的地区,不宜发展由农户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电商,需要通过中间平台进行物流组织以及规模化、联合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由上乡政府牵头发展F2M2B或F2M2C的电商模式。

(三)加强信贷扶持。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电商的信贷扶持,与金融部门积极联系,深入扶持开展电商贷、小额创业贷款等活动。随着金融机构下沉,乡镇、农村融资不再是问题,融资难、融资门槛高已成为历史,随着金融服务触角不断延伸到乡镇、农村等偏远地带,不但进一步增强对个体户、小微企业、农户的金融支持,而且更好地支持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当地农村客户带来了融资福音。因此,政府应加强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发展纯信用无抵押贷款,创新金融体系,加强对农村电商的资金扶持。

(四)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为了更好地促进上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上乡政府应积极组织农户和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以及业务科室负责人外出参观交流。向先进企业、先进县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互动交流,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重点学习他们在电商创业服务、农产品电商服务、农村信息化服务和物流配送等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通过学习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寻找上乡发展农村电商的适用性和可复制性,为上乡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洪勇.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得制约因素与促进政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葫芦岛市周边400km范围内分布着14个大中城市,2100万市民的巨大市场为蔬菜销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依靠大连、丹东等出口基地,以及黑龙江边贸开发国际市场潜力也非常巨大。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推动引导下,葫芦岛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近三年,全市设施小区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设施蔬菜产值每亩可达3万元以上,平均纯收入2万元左右,广大农民在设施蔬菜种植中受益很大,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高涨。到2010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78万亩(52万公顷),蔬菜产量达到280万吨。

1 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1.1 发展思路

以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实施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的安全生产发展战略,加强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发展储藏、加工和包装业,千方百计提高设施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由规模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2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积极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以户为单位建设日光温室蔬菜小区,每个小区占地50亩(3.3公顷),农民自己投资建设,政府给予政策性补贴,全市适宜发展设施蔬菜区基本实现户均一栋温室。到2015年,全市温室大棚达40万栋,设施蔬菜面积达100万亩(6.7万公顷),产量达360万吨。全市形成以棚菜产业链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集群,产值实现100亿元。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重点项目

2.1 设施蔬菜产业育苗中心建设项目

现阶段,全市蔬菜生产集中度较高,特别是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小区比较多,每个小区种植的蔬菜品种基本相同,其种植的品种在全市蔬菜内部结构调整中起主导作用,菜苗市场需求量很大,可以瞄准生产急需,实行统一育苗、供苗,有效地解决农民分散育苗中存在的成本高、质量差、缓苗期长、病毒感染严重等问题,确保蔬菜生产的优质、高效,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莱农收入,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2.2 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扩建项目(设施蔬菜种苗繁育园扩建项目)

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扩建后,能够满足全市新品种示范、试验、繁育整体功能的需求,园内基础设施能达到科技示范、展示、交流、观光的要求,成为全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示范园。

2.3 设施蔬菜科研园扩建项目

设施蔬菜科研园建设,围绕全市发展设施蔬菜及中、高档无公害蔬菜为中心,通过新技术引进、示范、成果转化,使蔬菜种苗供应、科研、技术服务关联环节融为一体,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

2.4 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节水灌溉建设项目

通过实施土地整理、田间蓄水土壤耕作、覆盖保墒、平衡施肥、土壤检测、技术培训、用水管理、微滴灌节水工程等多种节水优质高产措施,建设蔬菜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提高项目区蔬菜种植抗干旱能力,提高蔬菜的品质和质量,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提高农户收入,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经测算,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大棚蔬菜平均增产10%~20%,节水40%~50%。

2.5 设施蔬菜产业标准园创建项目

通过实施蔬菜产业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通过统一供苗、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采集等技术环节,进一步提升蔬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实现节本增效10%以上,提升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

2.6 市场体系建设项目

围绕全市蔬菜生产基地,建成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年交易额2~5亿元的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年交易额5千万元~1亿元的区域性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以上。全市实现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量200万吨,交易额50亿元。

3 保障措施

3.1 建立完善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1)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确保土地出让金受益优先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本设施建设,预算内固定资金投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项目倾斜,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耕地开发和土地整合的规定,建立健全对大型生产、加工及其流通基地的支持政策,完善健康绿色生态基地补贴政策。在增加财政收八的同时,要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相互衔接、提高使用效益的原则,整合农业资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化进程。

(2)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积极申报上级项目,把规划中的项目纳入国家、省项目储备库,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备案,同时编写一批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立专人负责项目组织、协调管理、申报工作,政府应划拨出一定项目前期工作费用,多方协调,多方融资,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向葫芦岛市倾斜。

(3)加强金融服务。落实县城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贷的政策 新增农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前年。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适当延长农民生产性贷款的时限,合理确定还贷时间。积极鼓励引导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发展农业现代化项目。

(4)引导社会资金投人。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走“一资带三资”的道路,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设施农业,探索建立政策引导机制,采用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方式,更好地发挥政府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建设。

(5)加强基础实施投入。把设施农业用水、用电纳入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广滴灌技术,努力提高灌溉效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

3.2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1)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实施设施蔬菜高产高效安全综合配套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在品种培育、生物技术、高产栽培、循环生态农业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支持优良品种引进、选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动种苗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

(2)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的 要求,建立职能明确、体制理顺、设置合理、布局优化、运转协调的多元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新品种研发与新技术推广工作。

(3)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民培训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是启动“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扩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信息化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阳光工程等培训的规模,是促进新型农民由体能向技能转变的主要途径。

3.3 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是优化设施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农村改革的第二个飞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农村流转规范化管理,全面实行流转管理的合同制和备案制,完善流转登记和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完善农村土地转价自然增长机制,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积极性,促进土地向设施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2)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引导扶持农民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引导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专业合作社经营组织服务功能由单项服务逐步向多环节、多领域、多层次等综合发展。生产环节服务上,要由单环节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发展。

(3)积极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的规模,落实国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收减免等扶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要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之间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八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稳定的蔬菜产品功效关系和更密切的利益连接机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管理程度。着力培养一批市场开拓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面广的农业大型龙头企业促进蔬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打造知名品牌。

3.4 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葫芦岛市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委、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金融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葫芦岛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把现代农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市、县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任务明确、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2)加强规划引导。市各有关涉农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纲要和本部门的职责任务,制定各自的专项规划,研究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措施,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积极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六个县(市)区要按照本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编制相应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制定具体的落实规划的行动方案,组织重大现代农业项目的建设,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1.跨越式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出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意见》。开展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功能区划等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形成了《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和《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报告》,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制定了《自治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部署了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二是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突出高原的全球生态战略地位,贯彻落实“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整体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形成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合力。三是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截止目前,全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4个、地县级24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0.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7%,有效保护了的重要生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①四是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为有效保护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等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自治区积极开展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截止目前,全区共建立了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国家级1个)、8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地质公园(国家级2个),16个风景名胜区(国家级3个)。②五是加大对资源开发区的强制性保护力度。六是稳步推进生态补偿研究和试点工作。完成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其它公益林的界定,启动了第一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形成了《生态补偿研究报告》,落实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试点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政策,2011年度落实资金规模达到了349114万元。

2.资源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特别是优势资源,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青藏高原具有利用水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而这些正是资源产业用武之地。太阳能的应用研究成果在全国尤为突出,在世界上也具一定影响。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的科研项目:“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已获得国家星火二等奖;“太阳能金属相变蓄热炉”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通过太阳能开发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2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目前,全区形成了覆盖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5个地(市)的中部电网和昌都、阿里2个地区独立电网,以及农村小水电供电的众多独立小电网和分散的户用系统,构成了大电网供电和分散独立电源供电相结合,多能互补的供电格局。在开发水能资源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水电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落实好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的指导方针,并把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以上环境保护与资源产业发展的实践结果表明,生态经济其实离我们的生产生活并不遥远,笔者认为经济发展也是生态发展的一部分。“十二五”规划中环境保护依然是重要部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利用,做到资源利用最优化,节能减排等成为环保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为更进一步达到新形势下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新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条件,在现有成绩基础上丰富、发展资源产业内涵,提升生态经济总效益成为机遇和挑战。

生态经济模式构建探析

1.资源、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分析

资源、生态与经济的三者关系在结构中可以引入生态观概念,生态观即生态哲学,是人类、社会、自然全面关系的一种理论认识,尤其是人类及其生态关系的综合认识,包括了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生态神学等内容。由于人类似乎永无极限的发展与追逐眼前利益的最大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量,影响了自然与生态。因此,生态观关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由片面发展而致人类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片面发展而导致三者关系的畸形化、分裂化。它认为,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应建立于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互相依赖、联系和作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并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谐十分重要。

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要从环境中索取利益,获取资源。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要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必然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又统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将能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协调发展;反之,如果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当,结果会导致互相制约,互相抵触,产生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的生态经济势在必行。

②和谐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将会使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经济良好发展,就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可以为改善环境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和物资;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生态环境的改善仅仅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内在动力,而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是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所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既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又能创造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物质条件,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设计范畴

①更新经济发展观点。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部分学者提出的经济发展应走工业化的道路的观点与新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已产生偏离,以牺牲农牧业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际上是早已经被发展中国家及中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所证明是并不明智的,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国家提倡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现现代化,同时又避免走通过高能耗、过度资源浪费来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以及先污染环境再寻求治理等的弯路,就必须走一条既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又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这条道路就是生态经济(Eco-economy)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建立的前提是必须符合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即有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分裂,同时又符合人类的本性和人类内在的自然目的。这一发展模式建立于生态观与经济学联姻的重要范畴—生态经济,有其合理的哲学、发展理论、经济学基础。

②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不符合相关规划、产业政策、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功能区划及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应严格审批,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产生。③促进产业升级,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目前,区域内企业规模小、分散广,应加大矿产、建材、藏药等资源开发行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行业整合力度。推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配套为方向、以集群发展为目标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生产要素聚集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发展新型工业,突出产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统一配置、污染集中治理。

④大力发展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打造“品牌”、提升区内经济“造血”功能、解决就业、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主要是围绕清洁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资源、农畜土特产品资源、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及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充分结合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发挥其传统文化技术优势、民族特色产品优势,重点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及其相关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传统民族手工业、民族医药加工业、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旅游业以及商贸、通讯、信息、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是充分发挥气候独特,生物多样性优势,积极推进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二是发挥好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壮大特色旅游业,形成生态旅游格局,丰富旅游内涵,全方位将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三是利用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结合独特的文化要素,打造生态文化,培育文化产业,大力加强文化知识产业的创造与保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功夫熊猫》这部影片实际就是文化元素的现实价值体现,是抽象概念转化为票房现金收入的最直接案例。生态文化发展元素多,魅力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深入开发;四是大力发展藏药业,把藏药传统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工艺结合起来,把藏药业做大做强、规模化、品牌化,着力挖掘、推向区外市场,使成为全国的藏医藏药科研、生产中心;五是在合理的产业格局、市场竞争前提下,扶持、拓展矿泉水、啤酒等市场,开发、推广具有特色的系列绿色饮料产品;六是在政策允许条件下重点有序地开发市场前景好的矿产资源,规范管理、科学开发,使的矿产业走集约型、集团化发展道路。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