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管理部风险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问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33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47- 01
1 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设计缺陷,由于过分关注效益成本,导致较多控制关键点均没有实现良好的控制。同时一些企业对于突发危机事件缺乏事前应对预防措施,往往仅对经常发生的问题事项实施控制,而欠缺对突发事件、非经常事项良好的预防控制。企业在监督实践进程中往往注重监督程序,却忽视了监督责任人与内控执行机构。多方监督管理机制的错位、缺位令个别企业执行人员钻内控漏洞,损害企业利益。在企业改进内控制度进程中由于缺乏适度惩戒机制令其实施内部控制欠缺必要的保障。在评价监督内部控制层面,内审人员则由于没有合理发挥应有职能令内审机构失效、甚至形同虚设。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层面,存在风险管理控制意识淡薄,评估风险不足,欠缺防范风险有效措施,执行内控制度力度有限等不良问题。
2 规范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1)科学设计企业内控制度。企业设计内控制度应具有良好的预见性与前瞻性,科学建立风险预警与分析机制,遵循行业发展规律,详细研究企业基本状况,由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入手,明确企业关键内控点,并针对其构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预警、分析、评估、报告等有效措施,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实施全面的事前控制与防范。
(2)规范运行企业内部控制。内控制度设计,其执行的效果则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运行内控管理过程中应制定各类风险应对措施,注重强化对人员的综合管理,尤其对较为重要的流程和业务应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制度管理、责任管理,使其控制行为科学规范并有效提升其风险意识。为规范运行企业内控管理我们应提升认识,落实每一项内控制度至所有员工、所有部门,确保实施全过程控制与全方位管理,进而实现对各类风险事项的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与事后监督。每位企业员工均应积极参与到运行内控管理进程中,明确各环节控制风险责任。企业运行内部控制进程中应科学引入约束与激励机制,明确责任、层层分解相关工作并落实到人,同企业岗位责任、经营目标与绩效考核全面挂钩,进而综合强化企业运行内部控制目标。
(3)全面改进更新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评价与监督。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力度水平直接关系到内审结论的科学性,针对企业审计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我们应构建一整套全面完善的内部惩戒管理制度,针对具体违纪违规行为详细规范处罚管理标准,对于屡犯人员及部门应实施重罚,使其违纪违规承担的成本远远超出非法所得。再者我们应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制的灵活性与弹性,在实践进程中通过综合改进、及时修正弥补不足与缺陷,使其真正发挥管理效果。基于企业内部管理与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类舞弊营私状况、员工粗心大意等行为均会令一些具体内控环节面临失效危险,因此我们应有效强化对企业的评价与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监督应主要在内部审计中得以体现,使其作为企业内控整体框架组成部分并充分发挥评价、监督职能,为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可靠的保障。
3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综合实施风险评价、强化风险管理,创建违规问责与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企业内审部门应基于管理需求与企业整体利益,由风险分析层面基于对企业状况的全面了解展开其内控系统风险的综合评价,评价具体内容为企业内控体系识别预测风险能力、已知风险内控体系创设防控措施良好适用性以及控制风险程序切实有效性等。基于设计企业内控制度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影响制约,因而无法实现面面俱到,我们只有准确明晰控制关键点才可提升内控制度有效性。控制关键点主要指企业经济活动与业务流程之中较易引发风险的各类环节,我们应对每一项控制关键点实施量化风险分析,对涉及关键环节人员实施全面培训,培养其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意识到评价风险信息对企业决策产生的影响。另外我们应明确企业风险管理流程中各主体的责任,采用专业机构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方式,完善奖惩措施,令各控制点始终保持对机遇与风险的谨慎态度。为杜绝企业投机赌博行为,我们应在企业内部引导员工正确树立业绩观念,转变为利润考核的单一依据与评价方式,通过调险收益结合考核非财务指标良好抑制企业投机高风险冲动。再者我们应强化违规问责,提升企业全员防范风险意识,有效抵制机会主义不良行为,全面提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效果与质量。
(2)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环境、准确预测企业未来风险,及时实施风险通报。为完善风险管理效果,我们应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依据国家法规法律规范建立企业议事规则与治理结构,明确执行、决策与监督各方权限职责,建立制衡机制与职责分工体制,强化员工后续教育与在职培训投入,进而合理打造学习型企业组织,提升其风险管理综合能力。企业内审单位应独具发展眼光,合理预测与充分了解国内国际行业形势与企业发展需求,利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可行性、决策、预测统计、产出投入、流程图、因果分析,并准确预测企业目前与未来的风险危机,进而对企业内控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实施客观评价。如果企业内审机构发现内控制度欠缺对风险因素的有效制约,则应及时沟通联系企业管理层,通过全面通报促进企业及时实施战略调整,采取应对风险的科学措施,例如控制损失、风险分离、转移风险、保险方式等缓解与纠正企业内控缺陷及薄弱环节引发的不良后果,进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综合水平。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的办学行为已同经济行为融为一体,市场意识深深地渗透到办学思想之中,高校办学经费也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发展到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广开财源,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对于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弊端。①预算期间较短。高校预算一般按年度编制,力求维持年度收支平衡,基本上不考虑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使得不少高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仅停留在战略层面上,无法在学校的财务管理及预算规划上得到核算与监督。②预算不全面。虽然高校目前实行的是“大收大支”的财务综合预算,但这种预算也仅立足于学校的财务部门,没有涵盖全部资金收支,无法体现学校整体财务状况,影响学校对资金的综合利用。③预算缺乏约束力。一方面,目前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完善,有待进行充分的论证加以修订,无法调整和优化收支结构,使预算执行的可行性降低;另一方面预算监督不力,预算执行缺乏相应的考核与奖惩措施,使得预算执行流于形式。
2.高校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由于高校的大规模合并,扩展以及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各高校为了拓展办学空间,纷纷贷款搞建设,但很多高校缺乏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没有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现实情况中很多高校都没有对贷款风险给以足够的重视和评估。由于贷款规模过大,学校每年仅偿付利息就需要很大开支,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加上贷款结构过渡集中,在还贷高峰到来时,学校还处于建设工程收尾阶段,每年还本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3.内部控制不完善。①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够全面。部分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弱化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或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结算中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各项收支账款有较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严格地执行,而对各项往来款项的审批手续不健全,控制也不严格。②内部控制约束的对象不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③内部控制执行不严。有些高校既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行同摆设。
二、解决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财务预、决算工作,强调财务计划和控制能力。随着高校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形成,学校必须从整体出发,按照多元化筹资、一元化管理的原则,实行综合财务计划管理。综合财务计划反映了高校全部资金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并将综合了的高校整体财力进行总体平衡,从而保证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合理制定的综合财务计划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克服投资上的短期行为,是节约支出和减少损失浪费的前提,反映了高校经费管理、调控的能力。只有加强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才能克服目前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不足。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高校综合财务计划是切实可行的,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重新衡量、评价、判定各类费用支出因素的必要性和适度规模。其目的就是要杜绝不公平的预算分配,消除不合理,强化预算约束,使预算更具科学化。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为了形成规范、科学、有效的校内经济秩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约束制度。一方面要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学校管理发生无效率和不法行为。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要明确各部门及上岗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要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另一方面要考虑内部控制措施执行的成本,制定出最佳内部控制措施以配合财务计划、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费用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各项资金,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3.强化风险管理。①对于一个高校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险损失随时都可能发生,如果财务管理者没有树立充分的风险意识,那就意味着困难和危机即将来临。财务人员只有建立充分的风险意识,才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或限制在最小范围内,甚至将风险消除。②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就是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便于风险信息传递的一种风险预防系统,它可以使风险信息源、风险信息传输系统和风险管理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校要想有较强的“免疫力”,应设置和启动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的预防。首先,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状态。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密切注意与财务活动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目标因素、制度因素等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分析中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其次,建立一个便于风险信息情报传递的风险信息系统。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绿色通道”,可以使财务人员能够从各个渠道及时、准确获得风险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迅速地传递给其他信息使用者,从而很大程度地保证风险信息传递的真实、准确、快捷和高效。再次,要对风险有超前决策,尽可能使风险消除在潜伏期。财务管理者应对发生风险损失前显示出的征兆充分给于重视,及时采取措施,矫正和扭转这种风险现象,做到防微杜渐。
三、结束语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理财的核心作用和龙头地位已越来越突出,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财务管理是高校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对于办学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决策谋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进行全面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高校资金运动的所有方面,因而也称其是一种管理资金的艺术和科学,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施工是我们经营的主业,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是经营风险防范的重要基石。近
年来,企业为提升工程项目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把提
升风险控制能力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控制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首先要制定全面、系统、动态的管理制度
和岗位说明书制度。第二,定期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第三,实施对员
工执行管理制度和岗位说明书制度的检查。第四,重视检查结果的整改落实
措施。第五,加强对员工的考核。第六,制定适应本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目
标。
工程施工项目风险控制能力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工程项目施工是我们经营的主业,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是经营风险防范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企业为提升工程项目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把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工作。
控制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首先要制定全面、系统、动态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说明书制度。第二,定期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第三,实施对员工执行管理制度和岗位说明书制度的检查。第四,重视检查结果的整改落实措施。第五,加强对员工的考核。第六,制定适应本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目标。
1.在我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1.1没有成形的风险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尚未形成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有的承包商甚至没有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这就造成我国建设项目风险评估难度较大,难以根据建设项目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发生突发状况,企业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1.2风险评估误差较大
风险识别及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作,风险识别评估工作难度较大,具有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工作时间长以及工作成本高等特点。但是我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相关技术人才,该项工作难度较大、评估人员也缺少相关经验,这一系列原因使得我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识别及评估误差较大,难以提出符合企业真实状况的解决方案。
1.3经营者风险意识较弱
在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大项目的出现我国才引入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机制,很多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者没有接触过风险管理概念,对风险识别及评估认识不到位,风险意识薄弱,一味追求项目的进度忽略了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
1.险控制不到位
在进行准确综合的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识别分析之后,提出的对策并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导致企业即使进行风险管理也无法控制风险,有效降低损失情况的出现,极大的打击了企业管理者对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信心。
2、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2.1 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风险识别主要是对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定性分析,具体指的是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详细资料展开分析,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记录和研究,明确其存在对施工项目产生的影响进而实行规避管理工作。施工项目风险识别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因为建筑项目中的风险是随着施工的进展情况不断变化的,风险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施工环境的变化分别风险的种类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进而把握施工项目整体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在实际运用当中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故障树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将施工项目的质量、进度、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实行管理。
2.2 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展开的。对施工项目进行识别后,根据施工项目风险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较全面的了解项目风险,进行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和防范。其内容从横向来讲主要包括风险辨识、频率分析、后果分析以及损失分析贯穿于整个项目实行过程。从纵向来看主要包括风险发生的阶段、实际、可能性因素、概率等定量分析研究,并根据项目风险分析中得到的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后果进行风险的记录和比较归纳。建筑施工项目风险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德尔菲法、概率统计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技术、敏感性分析法、马尔可夫链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通过以上方法对施工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提供有效资料参考,进而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
3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
通常,项目风险的渐进性给人们提供了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的可能性。因为在风险渐进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设法去分析、观察和预测它,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风险及其后果进行管理和控制。如果有了正确的方法,人们就可以在项目的进程中识别出存在的风险,认识这些风险发展进程的主要规律,以及这些风险的可能后果。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风险渐进的过程中,根据风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对项目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项目风险的阶段性使人们可以在风险的不同阶段对项目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对于项目风险的潜在阶段、发生阶段和后果阶段的主要控制方法如下:
3.1潜在风险阶段的管理方法
人们可以通过预先采取措施对风险的进程和后果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类方法通常被称为风险规避的方法。一般而言,最大的风险后果发生在人们在潜在风险阶段对于风险的存在和发展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而如果人们在风险的这一阶段就能够识别出各种潜在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所造成的后果,然后找出规避风险的办法,就可以避免风险的发生。如果能够通过风险规避措施不使风险进入发生阶段,自然就没风险后果的发生了。例如,对于预先已经知道某项目存在有很大的技术风险,技术不够成熟,那么可以采取不实施该项目的方法去规避这种风险。
3.2风险发生阶段的管理方法
在这一阶段人们可以采用风险转化与化解的办法对风险及其后果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类方法通常被称为风险化解的方法。人们不可能预见所有事物的风险和一件事物的全部风险,如果人们没有能够尽早的识别出风险,或者虽然在风险潜在阶段识别出风险,但是所采用的规避风险措施无效,这样风险就会进入发生阶段。在风险发生阶段,如果人们能够立即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积极的去解决风险的问题,那么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降低,甚至防止风险后果的出现以及风险后果所带来的损失。
2.3风险造成后果阶段的管理方法
在这一阶段,人们可以采取消减风险后果的措施去降低由于风险的发生和发展所造成的损失。人们不可能预见所有事物的风险和一件事物的全部风险,也不可能在风险发生阶段解决全部风险问题,所以总会有一些风险进入后果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仍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去消减风险后果和损失,去消除由于风险后果带来的影响等等。如果采取的措施得当,就会将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少,将风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不过到这一阶段人们能够采用的措施就只有对风险后果进行消减的被动方法了。
4.化解企业内部利益矛盾
(1)在对中标项目进行项目评估编制内部预算时,公司要组成专家组深入实地调查论证,全面测算围绕施工将要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定额取费要合理,要充分听取子分公司的建议和意见,努力达成共识。
(2)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确定性因素,引发施工设计变更,导致建设工程量及投资额调增或调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有可能从中受益也有可能受损,集团公司应本着客观、公正、透明的态度同参建子分公司共同分享和分担变更设计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
(3)在编制建设项目内部预算时要留出一定比例的调控基金,用于项目作业层为满足紧急或特殊生产需要而增加的计划外投入的成本补偿,有效化解企业内部利益矛盾。
建全严格的制度考核,减少风险源
项目最有效的管理仍然是制度,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整个项目管理体系运行的保障。根据工期长短,将建设项目划分为若干个考核期,制定阶段性考核目标。对建设项目进行阶段性考核,同时可选择某个阶段性考核点,对项目进行过程审计,通过过程审计和阶段性考核,对项目管理目标进行再评估,进而确定下一阶段管理目标,改变事后算账格局。
5.结束语
工程施工项目风险控制能力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工程项目施工是我们经营的主业,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是经营风险防范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企业为提升工程项目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把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倪广林.浅析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J].山西建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