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意美术教学要求

创意美术教学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意美术教学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意美术教学要求

创意美术教学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创意美术;游戏化;教学策略

幼儿阶段的孩子天然具备对游戏的兴趣,加之其自我控制意识不强,常规的教学活动很难吸引到他们,因此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具备很强的适用性。创意美术活动旨在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将游戏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能够在带给孩子趣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意美术教学的作用。

一、创意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相较于按部就班开展美术活动,结合游戏开展教学活动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更丰富的元素。最突出的作用在于,游戏化教学能够显著增加幼儿之间基于创意美术学习的交流与互动,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创意美术活动的意义就不只在于美术学习层面,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让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得以有效加强,这对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有助于培养美术创意与素养

将创意美术同游戏结合起来,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更自由的美术创作环境。游戏在激发孩子创意与联想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将创意美术教学自然融合于游戏之中,能够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美术创意与素养。

二、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游戏化教学策略

(一)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真实情境

美术源于生活,现实生活环境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生活感悟等,都是创意美术活动的灵感源泉与素材宝库。无论是基于美术这门艺术的本质要求,还是基于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实际教学需求,教师都应注重在创意美术活动中融入现实生活元素。从孩子所熟悉的生活元素入手,通过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提升孩子美术创新能力。借助生活元素能极大地丰富游戏形式,充实游戏内容,实现对幼儿美术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比如以“我的好朋友”为主题来设计创意美术活动,教师可以让孩子回忆自己的好朋友,向同学描述好朋友的外形。在游戏设置方面,可以尝试采用图形组合的方式,将人物画像看作不同图形的组合,依照脸型、发型、身形、五官等裁出不同形状的图纸,然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脑海中好朋友的形象来选择图纸进行组合。在通过图形组合确定大致轮廓之后,再用画笔对细节进行补充,比如画出眼睛的形状、涂上服装的颜色等。完成好朋友的画像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看画识人”,让他们互相评价,说出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出调整等。将创意美术游戏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能够丰富创意美术教学的内涵,也能带给幼儿更真实的美术学习体验。

(二)调动多重感官,强化创意刺激

孩子在幼儿阶段好奇心重,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多种手段调动孩子的多重感官,尤其是在美术这类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要想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一步实现对孩子美术创意思维的培养,教师就要进行有趣的教学设计,以强化游戏与活动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刺激。幼儿活泼好动,在参与创意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总喜欢边画画边说话,或者边画画边玩其他的。此时与其对孩子进行强硬的规范与约束,不如顺应孩子这一阶段的特性,将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转变为美术创意活动的设计依据。比如在用纸筒教孩子们制作企鹅时,可以先通过图片、视频等给学生展示企鹅的形象,以强化学生对企鹅美术元素的认知。然后可以让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纸筒企鹅视为朋友,并为它编一个故事,想象它有什么样的性格和经历,思考这些性格和经历能否在企鹅的外形上有所体现,该如何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调整。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意的驱动力,经由手中的美术材料,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丰富作画手段,选择趣味材料

在游戏化教学中,除了从创意美术活动的内容入手来设定游戏,还可以从美术材料与作画手段入手,丰富游戏形式。常见的美术材料比如蜡笔、彩笔、彩纸等,虽然在美术教学中经常用到,但是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创意美术活动旨在拓宽孩子们的美术视野,美术材料的选择也可以抛开课堂的限制。比如石头和木材的纹理可借助颜料拓印下来,形成天然的纹饰图案;萝卜可以用来雕刻印章;纸巾泡水后加入不同的颜料,依照一定的图案结构铺平并风干,可以得到纸巾立体画;以及生活中各种废纸盒、包装纸、塑料泡沫等,都能经过创意设计转变为美术作品。此外,借助这类新型美术材料,作画的手段也得以实现多元化。教师要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借助游戏向孩子们传达一个观念,即美术并非只存在于彩笔和白纸上,美术是自由而多元的,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发现美的眼睛。对生活废弃材料进行改造与利用,是创意美术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以废弃物作为美术材料,不仅是对幼儿创意美术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给幼儿灌输环保理念。因此,教师应注重以这一主题为切入点来设置创意美术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到美术材料的收集中。比如以“制作礼盒”为活动主题,引导孩子自行收集废纸盒、彩绳、纸,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边角料等,将这些东西转化为美术材料,制作礼盒。最后要让孩子们互相欣赏与评选作品,这既利于激发孩子们的美术创意,也能深化孩子们的环保理念。

(四)游戏化点评,点燃创作激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孩子美术作品的点评环节,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孩子对美术的兴趣和创新的动力。在游戏化教学策略的落实中,作品的点评环节也可借助游戏的方式呈现,以增加孩子们对点评环节的期待值,进而带着期待的心情更认真地对待创意美术活动。教师可以让孩子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将人物角色同美术作品构建起一定的联系,并让孩子各自扮演一个角色,对作品的创意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将点评环节纳入教学情境中,以增强孩子的真实体验感。例如在“花儿朵朵开”的活动案例中,孩子们基于这一主题来创作植物或动物画像,再自己扮演这些植物或动物,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以自己所模仿的角色参与美术作品的评价。比如孩子模仿的是蝴蝶,那么会选择哪一幅画中的花呢?如果孩子扮演的是花,那么会认为哪幅作品中的蝴蝶是最美的呢?这种游戏化点评的方式,能让孩子带着情感与体验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而为了在这一环节中收获好的评价,孩子们也会在作品设计环节更加用心,力争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体现新意,这对其审美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综上所述,教师可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多重感官,强化创意刺激;丰富作画手段,选择趣味材料;游戏化点评,点燃创作激情;增强创意美术活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霞.有效利用山区本土资源,实施幼儿创意美术课程游戏化[J].读天下(综合),2019(35):11.

创意美术教学要求范文第2篇

乔永明老师执教的《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是一节学生感兴趣且很有创意的美术课。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能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放在首位,又充分发挥出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下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本课亮点在于乔老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要求,并进行加工、整理,将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变化方法与课堂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相整合,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变体美术字的趣味性和创意美。

乔老师先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头作为导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再通过“猜标志”游戏,将学生带到教学轨道上来;然后以“变体美术字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切到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点上。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歪”“点”“高”三个字的小动画,让学生自己观察与分析,找出其基本变化规律,并进行初步的设计尝试。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乔老师讲解了变体美术字几种常见的变化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并且通过“想创意”“说创意”“画创意”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在作业点评环节,教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同时教师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信乐观的态度。

2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还有一些小缺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作业设计新意不够,学生对变体美术字的学习中规中矩。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基本变化方法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字进行创造性的、深层次的加工设计。比如,设计自己的名字或者老师的名字并制作成徽章,或者设计学校的名片,等等。以学生熟悉的文字作为表现内容,既贴近学生,又能使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表现出更多新颖的创意作品。

其次,在“画创意”环节,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创意设计,同时让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进行设计体验。这样一来,全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而不至于出现有的学生无事可做的尴尬。 最后,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设计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绘画,还能运用剪、刻、贴等方式,体验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和材料,让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感受创作变体美术字的乐趣,发现变体美术字更多的形式美。

点评二(于敏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

看完本课教学案例,笔者有一些看法与乔老师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可取之处

(1)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起承转合,疏密有致

本课共设置了七个教学环节,不难看出乔老师在设计过程中花了很多心思。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动画片片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重点知识技能的教学做了铺垫。教学环节三、四、五是本课基础知识讲授部分,教师用直观感受、重点分析、实践练习等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方法。教学环节六是本课重点,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以说、想、画的形式,充分展示他们的创意思维,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易到难、深入浅出

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状态下进行的。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训练,由易到难,逐级完成,对学生来说容易掌握。其中,对于技能目标(创作出富有含义和趣味性的美术字),教师在内容安排上沿着“看一说一想一画”这一主线进行,让学生观察、表达、想象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含义深刻、触动心灵的作品图片,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从而逐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值得推敲或有待改进之处

(1)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本课第二环节“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放在第六环节“创意空间”的“说创意”中。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而本课动画片片头的导入已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实施本课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教学环节。此外,“创意空间”中的“说创意”和“想创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体会“创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然后再围绕创意的巧妙、创意的内涵进行分组讨论、解说和想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2)课堂提问需有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教学环节三中提问:“对比一下这些字的原形,能发现这些美术字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此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这一基本知识。但教师只让学生分析了事物存在的现象,并未让他们思考这种现象的本质。当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要趁热打铁,接着问:“为什么要这样变,这样变出来的字你认为怎么样?如果给你一些字,你会怎么变?”以此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变体美术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为后面的学生自主实践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点评三(张梅杰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小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因此,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遵循的正是这一发展规律。乔老师的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该课案例精彩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教师在课的第一、第二教学环节中,以游戏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助力下积极主动地开始知识的建构。接下来的“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实践练习”环节,是引导学生建构新知、应用新知并对学习效果作出反馈的过程。学生把对生活中美术字的记忆经验,与变体美术字的基本设计方法重新组合,从而初步建构新知;到了“实践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运用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并结合运用的结果,使学生形成对“变体美术字基本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完成新知的建构。

在“变体美术字常见的变化方法”环节的学习中,教师以“协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问题。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共同讨论、交流中,自主发现并归纳出字体变化的方法,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应用,共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创意空间”环节中的“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三个层层深入的小环节,正是在引导学生不断运用所学到的美术字的设计方法来解决问题,进而实现自我反馈。而教师自己也在打开学生创作思路的同时,又一次完成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点评四(熊擎字湖南省汨罗市三姊桥中学)

五四制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一课有一定难度,但乔老师的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地破解了这道难题。纵观全课,有下述可圈可点之处:

1.三维目标准确

该课的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关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表述。

2.课堂鲜活高效

乔老师先以动画片片头导人新课,引导学生进行字体对比,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再通过“猜猜看”游戏,让学生知道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运用对比手法,使学生了解变体美术字的基本规律。接着,教师安排学生从六个字中任选一个字、限时3分钟进行设计练习(因为学生在上一课已学习了黑体、宋体美术字的基本特征和书写方法,所以教师略去对美术字的书写步骤的讲授是合乎情理的)。这个小练习符合该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之后的“创意空间”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乔老师在教变体美术字常见的变化方法时,出示“水煮鱼”“寿”“雪”等图片,图中字的变化都与汉字“六书”的表征相呼应。

在“创意空间”环节,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进入变体美术字的创意练习中,而是设计了“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这三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飞”字的变化时,从他们的语言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感受到了学习变体美术字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整个教学过程中,乔老师能够做到以问题导学,以学施教,创造了互动高效的教学情境,凸显了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勤学、善思、实干、创新的教研风格。

好课不厌百回磨,“同课异构”和“一课多轮”是教学研究的常见方式,在此笔者也提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1.教师应当把“变体美术字常见的变化方法”这个问题讲透。

笔者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了解到,常见的变化方法主要有四种:①变化字的外形。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把字变成长、扁、圆、波形、梯形、斜方形等,也可以根据字义、字形进行联想设计。②变化字的笔画。不同类型的变体字,通常有不同的笔画,如粗、细、尖、圆、方,以及曲线、字意造型等变化。③变化字的结构,如连笔、夸张等。④运用色彩表现、立体阴影等手法来装饰字和背景。

此外,教师还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能把这四种变化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变体美术字的形式将更加丰富。

2.变体美术字虽然形式多样,但它必须符合统一、完整、易于辨认的原则。过分强调变化则“乱”,过分注意统一则“呆”。为了防止学生变出荒诞、怪异、难以辨认的美术字,教师应在学生“画创意”时,提醒学生注意“变化与统一”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并能够在实践中把握好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点评五(陈超君上海市三灶学校)

看了乔老师的《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教学案例,有一些感想与各位同道分享。

1.可取之处

(1)本节课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欣赏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等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变体美术字的认识和创意的能力。

(2)乔老师上课很轻松,整个教学流程非常清晰,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整堂课学生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3)乔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很有特点,既突出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小游戏“猜猜看”的设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思路。播放“歪”“点”“高”等字的动画视频,形象生动地呈现出字的变化过程。这些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建议

(1)在“说创意”环节中,师生只讨论了“飞”字的不同的创作意图,而变体美术字无论怎么变化还是得让人看明白这是个什么字。因此,教师需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创意设计时必须抓住字的特征。例如,“飞”字无论怎么变化,“”这一笔都得存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之后的“想创意”和“画创意”环节的学习。

(2)评价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如果教师在评价之前先回顾作业要求,请学生从同学的作品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结合作业要求说一说喜欢的理由或者值得学习之处,那么,学生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就会有更明确的指向。此外,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从而使教学评价落在实处。

(3)在“想创意”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展示各种素材,如线条、花纹等,请学生上台选择需要的素材,设计、组合出有创意的“面”字,还可以请几位学生上台,现场进行组合创作,并要求他们的创意应当与前一位同学的创意不同。这既可以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又能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

(4)作业方式可以更多样化。例如:可以为自己的名字进行创意设计;也可以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素材(线条、花纹)进行拼贴,组合出自己喜欢的变体美术字;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绘画与拼贴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变体美术字,等等。这样,学生呈现的作品形式可能会更加丰富多彩。

点评六(秦绪春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一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亮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乔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所选择的创意美术字既有特点,又便于学习和模仿。教师通过设置“说创意”“想创意”等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2.本课教学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禾口拓展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在这样创新开放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同时舒展了身心,抒发了情感,展现出了创造力。

基于锦上添花的思考,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1.学生的练习时间是否可以增加

从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第一次的练习时间为3分钟,第二次的“画创意”练习虽然未说明具体练习时间,但从整体设计上来看,时间也不多。综合来看,本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稍长,而学生真正动手练习的时间不够,这样势必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充分掌握,电无法完全达成教学目标中的“创作出富有含义和趣味幽的美术字,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的要求。

2.师生共同研讨的部分略显不够

乔老师显然是一位善于交流的老师,思路很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设置的教学环节也很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感悟,因此,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但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告诉”明显多于师生“共同研讨”。例如,在“猜猜看”环节,教师让学生先“思”的过程明显不够,而且本部分的重点应该是美术字“如何变”,而不只是简单了解这个字是什么。教师所举的例子不一定要多,但深入研讨却是必不可少的。

3.作业目标稍有偏离

在“画创意”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分层作业。尽管按照教师的说法,这是一节创意课,但是必要的练习学生还是要完成的。譬如,有的学生容易过于关注“变体美术字”中的“变”,而偏离了目标意图,把“字”的特征变没了,如“爱”字的变化。此外,教师对多数学生的作业情况没有更多地涉及和评价。笔者估计,有不少学生未能在课堂内完成作业,从而使课堂作业效果打了折扣。

点评七(黄华 山东省淄博市杨寨中心学校)

1.本课优点

(1)“问题”教学富有引导性

乔老师设计的问题恰当、到位,对教材、教法把握熟练,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成度也比较好。

(2)结构设置呈梯度性

本节课教师以“知识导人一了解应用一规律掌握一深入探究一生成评价”为线索,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明方法、晓规律、善探究、会创意。

(3)活动开展突出探究性

无论是对变体美术字与黑体字的比较,还是对变体美术字的部位变化、规律方法的探究,或是对—E”和“面”字的不同创意变化,教师都能立足学生实际,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

(4)知识生成注重拓展性

教师围绕“创意”这一探究主题,有效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生成,进一步巧妙拓展延伸,为学生的创意设计起到铺垫作用。从课始的认识变体美术字及其生活应用,到掌握其基本变化规律等,都能尊重学生个体,让他们在大胆思考想象的同时,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

2.改进建议

(1)调整内容设置

①本节课让举生反复观察、探究和思考,探究量太大,干扰学生的关注点和教学进度,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环节,教师可以简化对“世博会”等四幅图片的讲解,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创意空间”环节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十分新颖,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究,不过,笔者还是建议将这三者整合为一个探究活动,调整为“想创意、说创意、画创意”三步骤,为的是能够腾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能进行自主探究实践。

②教学环节五“立体阴影变化”中,展示“土”字图片不够恰当,不如改用“建筑”“石”字更加直观。

③课堂结尾对图16的欣赏可以放在教学环节五中用作拓展延伸,能达到升华提升的效果。

(2)改进教学策略

①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探究作业,让学生好好地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美术字。这样能有助于提高教学环节一至环节四的教学效率,比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做演示灵活多了。

②加强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字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现场演示、范作展示、幻灯片演示等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对“点”“高”“歪”三个字的变化方法进行剖析时,可以抓住每个字的变化要点进行现场设计示范。通过授课技巧的变通,既能生动直观地强化知识点,又让学生感受到变体美术字的趣味性。

③树立反思和质疑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在教学环节六结束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得如何,设计思路是否已经打开。只有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实施并调整教学方法。

(3)完善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成果展示评价缺乏表现力,只是小范围的点评,形式也较为单一。教师既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考虑评价策略的灵活性;不仅要指出优点以资鼓励,还要提出建议以求改进。在作品评价交流时,可以加大学生间的评价交流。在小结评述时,教师不能以“虽然有些同学没有完成,但你们能表达出创意就是成功的”草草了事,而应把学生作业中所体现出的造型表现元素纳入教师评价的要点之中。

点评八(白云云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认真拜读并思索了这篇课例之后,我想就其中的些许令人激动之处及其所引发的一些个人的感慨谈谈看法,这也是“点评”所带来的乐趣与进步。

1.可取之处

这是一节很规范的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重点与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流程与方法的选择,均是保证这节课稳扎稳打的前提因素。其中,围绕着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与“变化方法”展开的课堂,尤为自然流畅。而且,乔老师还巧妙地将一些心思花在“点亮”课堂的几处关键点上,比如,运用“猜一猜”游戏等方式来说明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价值与应用,既提升了课堂活力,又深化了该课人文内涵。

2.值得商榷之处

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并归纳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字形、笔画、结构”的变化,而教学难点在于运用这些变化规律、并且在设计新的变体美术字时表现出“创意”。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对重点的设计与对难点的分析,也让教学的实施有的放矢。而且,乔老师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很好的衔接与平衡:在找到“变化规律”之后,教师适时提出“练一练”,请学生在提供的字体中结合所学做一些尝试;在探究了“变化方法”之后,教师又给出了逐步的练习方案,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但推敲再三,我还是感到,在探究如何运用“规律”来“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差那么一口气”。

比方说,在明确变体美术字的三种变化规律之后,为何在探讨“变化方法”的时候,对本该反复强调的“规律”却提得很少呢?

再比如,关于“象形变化”,教师出示了“水煮鱼”的例子,学生也很容易发现这几个字的变化,但接下来,教师在总结归纳时,却只是强调“把图形穿插在字形之中”能够起到明确主题的作用——为什么不能点一下“这正是变体美术字‘变化规律’中‘笔画’的变化”呢?

教师随后出示的例子,也是集中在“用与文字相关的物品图形”或者情境的相似之处来激发创意这一点上——这不禁使人纳闷:如此一来,不就仅仅是强调装饰手法了吗?难免会让人觉得此处有些突兀,因为这又是一个与前面教学内容毫无关联的新知识点。试想,如果在欣赏范例时,教师能够先肯定这是属于哪一种字体变化规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在此基础上所运用的装饰方法是什么,再对其加以欣赏与练习,那就会显得更紧凑了。

点评九(李胜凯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乔老师这节课充实饱满,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充满了现代美术课教学的气息。整节课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美术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变体美术字的创意设计有了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

变体美术字的设计变化规律和方法多种多样,如何在40分钟内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一定的“创意”。乔老师根据学生知识吸收的情况和实际的学习需求,设计了两个练习活动:先是一个3分钟的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使他们对变体美术字字形、笔画、结构三种变化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感知;第二个练习则是围绕象形、装饰和立体三个变化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经历了“感知一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认知过程,整节课体现了一种和谐、秩序的教学之美。

关于本课,我也有几点建议在此与乔老师商榷。

1.选择范例时应考虑正面的导向性

本课第二环节中,教师展示网络游戏“梦幻西游”的Logo让学生欣赏,从作品的美观度、艺术性以及学生的熟悉程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让对网络游戏免疫力较低的学生欣赏这一幅图片是否合适?这是否会再次勾起有些学生刚刚戒掉的游戏瘾,甚至意外引起学生对该游戏的兴趣而误入歧途?

2.要更关注教学设计的人文性质

本课的设计已体现了一定的人文性,但是变体美术字这一学习内容与中国汉字的发明创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有些汉字稍加变化就是一件艺术作品。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汉字的会意、指示以及字义联想做做文章,这节课中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就能更加紧密,课堂中蕴含的人文性也就更加浓郁了。

3.可以适时合作,以进一步提高美术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有了好的创意但是画不出来,有的学生画得好但是短时间内想不出好的创意。如果在学生第二次作业时,教师能够提出“如果需要,可以合作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的要求,同学之间就可以互通有无,通力合作,作业呈现出的形式和效果也会更加精彩,也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4.教学的面可以再宽一些

变体美术字的设计对象除了汉字,还有字母和数字。相对于汉字而言,字母和数字的创意设计要形象得多。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对字母和数字的设计介绍,并提示学生创作时除了可以对汉字进行创意设计外,也可以对字母和数字进行创意设计,还可以将汉字和字母、数字组合设计,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对变体美术字设计的认知更深一层。

点评十(江沙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第二小学)

这堂课,教师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让学生看了很多美术字,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创作的技能技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课件与课堂教学融合得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本课知识进行了充分学习。

细细品味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讨:

1.课堂导入的设问很重要,针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片头变体美术字和黑体字的比较,我觉得把“你更喜欢哪一种”这个问题改成“它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会更好。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能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变体美术字,进入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在讲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时所出示的图3,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变化规律(笔画、结构、外形),对于刚刚接触变体美术字的学生来说是难了些。如果将图3和图4的出示顺序调换一下是否会更好呢?譬如,教师先出示图4;然后,按结构变化、笔画变化、外形变化,出示三组变体美术字,让学生观察讨论,也许能使他们更容易看出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图3,说一说图上的字分别用的什么变化规律,以此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3.教师在教学中尽管已经提到了设计变体美术字既要追求美观,也要切合字的含义,可是,我还是建议应该更加明确地点出设计变体美术字应遵循的原则:①要与内容及应用场合相符;②注重可读性;③讲究整体装饰效果。这样的话,学生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会考虑得更加全面和深刻,作业效果也会更好。

点评十一(方红 山东省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1.可取之处

(1)导入环节,教师采用对比法,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了变体美术字的生动有趣、新颖活泼;在学习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常见变化方法时,采用了学生喜爱的做游戏、看动画片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乐中探索、乐中发现、乐中提升,以较强的趣味性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当前社会现象,不但教书,而且育人。如在欣赏作品时列举了上海世博会会标,在讲授变体美术字知识的同时还传达了“欢聚、合作、和平”等理念。此外,在本课的延伸拓展部分,教师让学生欣赏变体美术字作品的同时,渗透了安全、环保、爱国等理念,将教书育人落到了实处。

(3)作业的布置没有“一刀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此外,教师在讲授象形变化、装饰变化、立体变化之后,适时地提示学生,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还有很多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形成了开放的学习平台。

(4)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有待改进之处

创意美术教学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设计应用课 创意思维 有效引导

一、创意思维源于生活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的要求,而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心知的“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依据,为美术教师大胆进行生活化创意引导提供了理论的支撑,把设计课从书本的知识变活,从社会生活中引领学生吸取各方面的创意思维的灵感。

1.从生活素材中引导创意的思维

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确实,生活中有好多美术创作和设计的资源。教师结合初中设计课不同课题,教材中的知识点,整合生活素材,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思维方式的思考。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校园生活,人与社会,创造天地等为主题单元,它们的知识点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七年级浙教版美术《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一课教学中,为了学生了解标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我做了课前创意思维的引导,学生课前观察和收集生活中优秀的标志,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为课堂创意思维打开奠定了基础。又如,在八年级奇特的视觉图形―《正形和负形》一课,学生在理解正形和负形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联想思维。其中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正形和负形关系的例子,学生马上想到了树叶和虫子,苹果和嘴唇,杯子和手……恰当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是活跃的。

2.从生活设计制作材料中引导创意思维

生活中创作的材料是丰富多样的,为设计课提供不同创作材料,不同的构思方法,设计不同的作品效果,因而学生在设计中可以产生不同的创意思维。设计课堂可以动态生成,寻求教材的内容与材料最佳组合,更好为设计,为生活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特性,努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别具风格的美术作品。如我上七年级《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一课,为了培养学生材料与环境的协调统一的创意思想,在校园警示性标识设计作业的设计中体现这要求,课前指导学生观察校园,并收集每人有制作想法的材料,结果有的用玻璃条的组合,有的用石头的叠加贴字,有的用旧木头,形式多样。又如,在《青春风采》一课教学中,突破教材,利用报纸和旧挂历作为服装设计材料。立体或平面的制作方法,在老师有效引导下,服装的造型和方法多有创新,丰富的材料和方法给学生创作带来不同的思维。

3.以生活化的设计内容激发创意思维

设计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保持创作的兴趣与创新的热情,放开大胆地自由表现。生活化的设计内容创作主题,一般是学生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学生自然会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把生活中常见的、常运用的、常体验的内容作为设计课的主题。如七年级《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设计课,作业要求为学校将要举行的英语节设计一个徽标。英语节是全校师生关注的事,所以学生在设计别投入,作业中流露出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又如,七年级《板报设计》一课,设计的主题内容以学校的体育节,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作品个性化的想法。

二、创意思维源于经典作品的启发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和设计意味的创意作品,让学生自主欣赏、观察、分析,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创意的方法找到借鉴,思维产生顿悟、联想,发散。因为不同作品能给人在设计材料,造型,方法等方面的启发。

1.在作品的比较中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

比较设计作品的内容、寓意、方法、风格等,探究作品的共性和个性,使学生能直观地、多角度地对不同的作品作比较分析,活跃学生思维,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通过作品比较的引导,使设计知识通俗化,欣赏审美能力丰富化,创意思维多元化。如标志设计不同表现形式的比较,纸立体构成方法的比较,书籍封面的图与文字排版不同形式比较。又如,九年级《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灵感》一课,学生理解设计的创意灵感来自生活,仿生同一事物但风格不一样。我比较《悉尼歌剧院》和《杭州歌剧院》建筑风格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自然认知仿生设计思考的多角度,多方法。

2.从作品的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

初中设计课中,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引导,通过一件或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作品独特的创意构思,如内容的创新,形式处理的巧妙等,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了解作品中创意的方法和运用,以达到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从一张作品某知识点的分析,深入知识面展开,从而掌握了设计的知识。这对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的开发有极大地帮助。如七年级《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银行标志和2008北京奥运会徽标的创意构思分析,激发学生对标志创意和美感把握。通过典型作品构思方法的理解,从而感悟标志设计应该把握创意要求和特征要求。这种从“点”到“面”有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发散的创意思维。

三、创意思维来自学生的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点燃创意思维的火花,更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意智慧。初中设计课是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训练的主阵地,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质疑的习惯和方法。结合设计应用课的特点,有效引导学生从感性出发,对设计的作品不断提出质疑,可以是设计材料的创新,造型和方法的改良,作品审美的再探究。

1.有效引导学生设计课中质疑“三部曲”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就更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保护学生的质疑,就是保护学生的创意思维。初中设计课中,不同教学环节递进中,在优秀作品欣赏,学生作品创作与评价过程,引导学生建立自主质疑,不妨以为什么这样设计?我有更好的创意方法吗?我可以进行哪些细节创意改进?作为质疑的“三部曲”。这种学生自主质疑方式可以寻求审美和创作的理论支撑,省时省力激活多种创意的想法。例如,在九年级《家居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房间构思一张平面设计方案,同时强调学生自问“三部曲”,我发现学生调整的思路多了,这说明学生产生了新的创意点子。

2.有效引导课堂延伸质疑

设计课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能把学生的创意思维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课内质疑,更要引导学生质疑生活中的设计,通过视觉的分析、判断,甚至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了解更多的设计信息,在不断思考和质疑中比较设计的魅力,为设计更好的作品有新的创意想法。如在上九年级《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灵感》一课,课堂延伸教学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利用仿生学设计的用品,选取一件问为什么这样设计,你能进行同类的改进吗?这样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能质疑生活,能产生求异创意思维。

人的创意思维是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需要,美术教师借助教学平台,在设计课中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开发创意潜能。

参考文献:

创意美术教学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课程;创造性:自由空间;激发

G623.75

一、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所谓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是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小学生美术课堂提出来的。其特点就体现在课堂的创意,创新性方面。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手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学习进步,成绩提高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与它相对的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它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特点完全相反。创意美术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创意教育和创意课堂得到了我国广大教育者的一致认同和关注。

当前我国广大小学开展的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还仅仅处于试验阶段,虽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创意美术课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创意教育有以下一些作用:

首先它彻底改变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传统小学美术教育更类似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而现代创意美术课堂则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其次,创意美术课堂作为未来新型教育方式的一种尝试,为未来的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未来的国家社会,拼的是人才。因此人才特别是有创造力的人才就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未来我国教育更应该以培养创新性的创造生人才为己任,而不能再仅仅以升学,成绩的好坏为目标。所以创意美术这一新型的教育尝试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创意美术课堂更受小学生们欢迎。相比起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方法,现代创意美术课堂往往采用了一些新型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学生自学和主动性学习,这些方法无疑更受小学生喜欢,更能充分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己去画,去感受,去体验。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新精神更有效。

二、开展小学生创意美术课堂的技巧和诀窍

我个人从事这一工作有一段时间,对此深有感触,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得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个人认为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创造新时代下的创意美术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取得孩子们的信任,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

在首先教师需要跟孩子们把关系搞好,只要老师和蔼可亲,轻声细语的,在教育的同时也关怀着孩子们,孩子们自然会对教师有一种喜欢和亲近的心理。

创意美术教育的第二个要求是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动性。毕竟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学到复杂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兴趣和想象力,创造性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鼓励他们多想象、自己动手,不加以约束,多鼓励,不批评

想象力是人类最可贵的能力之一,它是思维的翅膀,还是创造的起点,又是创造的核心。想象力是天才们创造的基础能力之一,而幼年和儿童时期则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这一能力的培养,特别适合在音乐,美术一类的课程中进行。具体作法是小学教师在创意性美术课程中任由学生去想像,发挥。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喝彩,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的安排好自己的想法去画。

3.激发小学生兴趣,让小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在轻松、愉快的心情

儿童小学生由于天生好动,活泼,其行为最容易受情绪和其它事物所支配,很难让他们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于某件事上,因此在创意性美术教育中更应该不断的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不段的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中来,比如说生动的语言如模仿火车的汽笛声“呜……呜”,动物的叫声“喵……汪”等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可以通过生动的环境刺激比例展示一些模型,讲“乌鸦喝水”等有趣的童话故事,并用漂亮的画面来不断的刺激他们等等。

4.尽量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多给小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

传统教育中,老师讲课的时间较多,给孩子们亲自体验的时间太少,让孩子们往往只是在听了后就忘记了。这样白白的浪费的教育的资源。因此需要进行改革。现代创造性美术教育应该以小学生为本,应注重在课堂中让小学生不断的亲自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感受力。而不应该让他们只是成为简单的听众,只是听老师的讲解,在讲解之后不久就把听到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5.对小学生的作品给予公正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

在小学生创作过程结束后,该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继续进入下一个环节:对作品进行评价。评价作品也是一很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首先放弃自己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他人画作的习惯。而应该转变观念,以作品是否想象丰富,表现力强烈,或者是内容丰富等标准来进行评价。画作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因此应该公开进行展示,让小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让孩子互相审视、教师评价每一副作品,多鼓励,不批评,也不给作品打分,这样一来让小学生没有心理负担,以后创作欲会更强,但是老师应暗中记下每个小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因材施教。

三、结论

以上几点就是多年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和结果,我个人发现,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还对孩子们的其它行为、生活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果断地摒弃以往旧的美术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作用和效果。在新教学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每一堂课,同一绘画内容,班中会出现风格迥异的几十幅好作品。说明经过改革,不但以小学生的绘画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了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

[2]王福环.小议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J].新课程(上).2013(04)

[3]申艳玲.创意美术课堂打开想象之门[J].小学教学研究,2010(1).

[4]李青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36).

创意美术教学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方式

创新性属于一种击破思维定势的主要工具,在以往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使用黑板和粉笔以及课本这种方式实施教学,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认知和知识程度均不是很高的小学生而言,美术课程是其陶冶情操和了解艺术世界的主要渠道,但是,不具备创新性的小学美术教学存在各种问题,怎样做好美术课堂创新教学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师面临的重点问题。因此,下面将进一步阐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方式。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是许多小学美术教师依然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画一笔则学生跟随着画一笔,很难凸显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教师觉得美术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讲并不是十分重要,把美术课程当作学生玩乐的课程,任由学生自由活动,甚至有些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别的学科内容,教师也不予制止。有些教师使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但是这样的比赛和评分以及排名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觉得成绩不理想就是自身水平较差的因素。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说,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我们创新教学的方式。

二、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具体方式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

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促使多媒体设备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教学当中,特别是小学美术教学。以往教材当中虽然拥有图片和文字这些知识展示方法,但是明显无法满足小学生好奇心理以及探究知识的欲望,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能够让教材上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例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能够针对课本内内容以及教学任务具有针对性的采用一些网络资料,将其制作成课件,要求课件当中包括文字和声音以及图片以及视频这些媒体素材,经过这样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对于课程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使其全部需求均能够得到满足,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课堂教学差异策划

实际上差异就是个人有别于别的人明显特点,每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以及目标和理想均不一样,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认知,实施差异化教学。美术存在很多流派,例如,形式和再现以及意向主义等。教师教学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分析多项因素,站在变更的视角去掌控学生差异,采取相应的策略,不断强化教学的质量。例如,在讲解《玩偶大本营》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能力水平和爱好,让其自由发挥。部分选择彩笔绘画,部分选择折叠实物模型。并且,若想完成教学目标,应该让学生实施相同主题创作,教师给其足够用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在设计贺卡的时候,教师不要在类型方面加以限制,应该支持学生自己创新,尽情发挥。在课后将同学们的创作收集起来,便于掌握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有没有类似的创作。

(三)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敏捷,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合作学生是同学之间沟通和教师作为指导的由学生当作主体的学习方式。在具体教学的时候,作业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想要检验学生成果,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员探讨绘画的主题,然后采取接力的方式在黑板上面画出来。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比较之前自己完成来讲,所有人都拥有展示的机会,激发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作业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增加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促使同学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四、创新教材

重视小学美术教材方面的创新,针对实际的课程内容,扩展教学的容量。要求教师在编写教学方案之前,一定要清楚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针对课时的数量,扩展教材的内容,让课程和学生实际能够密切的联系起来。同时还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必须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思考教学的方式,注重单元课时的设置,在之前两节课时的基础上,应该添加四节课时,这样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程度,由易到难,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方式分析和讨论,使我们了解到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必须要通过创意创学方式来改善,通过合理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差异策划,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材这些方式来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方式分析和讨论,能够给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对于艺术世界的认知,进而不断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作者简介:李亦博(1985-),男,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族:汉,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懿人.多元性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5,02:14-15.

[2]高妍彦.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08:08-09.

[3]尹莉.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新趋向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