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建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建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就业;学生;趋向;工作岗位;分析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专业,对人类的“衣食住行”影响非常大。建筑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对众多产业的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工程建设是形成固定资产的基本生产过程,因此,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由此,对该专业的动态实际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一方面更多学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就业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一个人只有从事某项工作、某种职业,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个人自主就业”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国家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对社会的就业观念产生了直接影响。计划经济时期“统招统配”的就业政策决定了毕业生自己不需要找工作,便成为“铁饭碗”的工作。而在双轨制初期,多数人还是国家分配工作,只有少数人自主择业,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期望和要求,主要是考虑自己要找一份怎样的工作,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工资高、收入好,发挥自己的特长。可是,这一期望并不是那么简单,找一份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工作着实很难。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是个包含多维度、多要素的有机系统,对学生就业期望的测量也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全面。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生就业期望的内容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发展类就业期望,包括单位与个人的发展前景、工作岗位能否发挥个人才干、是否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工作条件如何、用人机制是否灵活等;二是待遇类就业期望,包括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工作的自由与舒适度等;三是声誉类就业期望,包括工作的地点、单位的规模、工作的稳定性、单位的性质等。这三类中,是最关注的是发展类就业期望,其次是待遇类就业期望,最后是声誉类就业期望。总的来看,就业期望就是指对自己就业的预期,是个人对能否就业以及工作状况的期待,是对就业的地区、获得的岗位以及薪水标准等各方面期望的综合体现。

2.研究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是浅析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及前景。通过调研分析,数据处理,对建筑行业各种就业趋势全面认识。调查对象为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动态的就业趋势的情况下,采取动态跟踪调研来掌握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及发展的情况。表格如下:

建筑专业人才就业调研情况表

三、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状况

1.就业是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

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就业并不是学生的唯一出路,考研究生、出国、创业,但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毕业后先就业。经过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毕业之后有更多的期望,其中,50.5%的被调查者表示毕业后参加工作,37.6%的人要继续学习,11.9%的人还有其他打算。但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调查中90.9%的学生表示要参加工作。从建筑类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目标来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主导思想,66.2%的学毕业生表示就业的目标是先就业后择业,24.4%的人希望是一次性就业,还有3.6%和5.7%的人不想就业和可就业可不就业。

2.学生就业趋向分析

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采用电话、邮寄、电子邮件以及毕业生回校四方面同时展开。问卷共发出300份,实际收回282份,统计完有效问卷270份。通过对收回问卷总结分析,为建筑类专业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一手材料,成为各项教学改革的重要借鉴。从调查结果分析,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施工单位,其次为监理单位,其他分别为造价咨询单位、房地产单位等。具体分布见图1。

图1毕业生行业性质分析

毕业生主要工作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方向,其次为道桥工程方向、建筑工程造价方向、建筑装饰方向、建筑安装方向等。

各类建筑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人才有一定需求,但要求改善人才知识与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与发展;其中企业的37%的技术人才最初学历为高职高专学历。具体需求如图2。各类企业反映大部分学生具备初步上岗就业的能力,但仍有33%的企业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能力跟岗位需求差距较大。主要差别见图3。

图2企业人才资源现状分析图 图3人才不满足需要的因素分析图

在中国建筑市场不断完善、建筑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目前我国建筑类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状况严峻的条件下,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要乐观的眼光去自主择业,消除“等、靠、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业人员全国有500万,有大学文凭只有10%。随着政府出台的多项就业优惠措施,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由“毛坯型”向“成品型”转化,社会职业的多样化。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去追寻,未来的路也需要自己去探索,需要自己去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为那幅心中的美景而坚持不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法规课程;改革;实践

一、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经调查研究发现,以前学者在研究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时候往往只是站在理论教学的角度,片面地对理论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忽视了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从查阅的资料中,即使有少部分学者对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但是,他们大都处于将案例教学法的引入理论教学或是仅仅在理论上对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没有进一步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

2、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空间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建筑工程法规是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获取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国家权力机关、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等政策以及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公民在建设活动中沟通、协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工程法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尤为重要。

3、对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估研究还有待提高。目前,从我们查阅的材料中,尚未发现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包括: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等多方面的评估研究。没有有效的评估体系,就难以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二、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研究现状的述评,基于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视角,以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与该课程能够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教学空间、教学评估等方面展的研究,分析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最终为提出并完善我国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主要采取纯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建筑工程法规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不适应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实证分析对象执行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已经有四年,学生毕业后可到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监理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材料员等多个岗位就业,每个岗位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建筑工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侧重点均有不同。

因此,在实证分析对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背景下,针对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分方向能力模块的设置与课程组成、分方向能力课程模块,拟制定新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调整和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建立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对接的紧密关系。

2、更进一步的,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模拟教学,使课程的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一致,安排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工程项目报建、招投标、合同管理、索赔等工作流程,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

3、形成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完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约束力,往往会导致教学改革的中止。所以,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是否能得到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的认可,或将其结果运用到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评估体系。

因此,通过设计针对建筑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建筑工程法规授课教师的不同问卷,进行“四方”问卷调查研究,探索职业能力取向的、校企合作相关的建筑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模式并进行评估。

三、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1、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案例—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是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本课程加强工学结合,改变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相分离的教学方法,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在新的教学空间中,模拟报建、招投标、索赔等真实情景,通过班上成员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改革,各班级分成若干各小组,各小组扮演土建类及相关专业所涉及工作中的各岗位,使学生全面获得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中,通过采用现场示范教学法,边讲边做,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作用,发现学生操作不正确时,及时通过示范进行纠正。

建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与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较差的就业能力,不得不让我们对现有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调整与相关资料分析,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训基地不完善,缺乏就业实践平台;第二,缺少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队伍。教师是中职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的实施者。可是我们的中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都是在学校这圈子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就业的经历有限,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第三,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不够协调。

2提升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途径

2.1通过产学结合,强化与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

(1)校企共建,实现前厂后校,探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当地建筑工程类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分散式”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把很难操作的大量学生一起集中实训化解成“多点分散式”的实训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开展,切实受到锻炼。

(2)开展岗位教学,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内部建立工种实训场及综合实训场,依据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开展建设。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2深化“2+0.5+0.5”学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

强化校外顶岗实习针对建筑行业受气候影响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继续深化“2+0.5+0.5”学习与相结合就业模式,即4个学期在校内学习(中间阶段开展校内外生产性实训),0.5个学期根据学生自选方向,在校内进行专业强化实训,0.5个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加强指导,安排专业教师分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和管理。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2.3实行“三阶段两能力”学用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学用递进“三阶段”内容。第一阶段———基础/工艺实践阶段,以学为主。以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材料工艺加工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如专业概论课与参观实习、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测量实习、社会调查等。第二阶段———技术/工序实践阶段,学用结合。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和单项工序过程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生产与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作业等。第三阶段———工程/项目实践阶段,应用与创新。以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和项目综合设计与组织能力、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如科技活动周、专题研究、前沿讲座与学术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课内外相结合的“两能力”内容。第一,人文社会实践能力。以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体,以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服务、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为辅助。第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课内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课内外科技立项、各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和开展科技服务等为辅助。

2.4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建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给排水工程五个方面,专业应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从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等等,发展方向为预算工程师、建筑设计师、建筑工程师、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总工程师等等。

3、建筑工程技术通俗来说就是培养懂建筑工程比如房子的修建技术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

4、工程造价就是指工程的建设价格,是指为完成一个工程的建设,预期或实际所需的全部费用总和。

5、从业主(投资者)的角度来定义,工程造价是指工程的建设成本,即为建设一项工程预期支付或实际支付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

建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人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在2009年6月上旬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之间就业差异显著:博士、硕士分别为80.5%和90.4%,本科为77.9%,专科则为34.7%,不足本科生的一半。教育部2009年6月底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签约率达到50%左右,其中,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30%,本科生签约率约60%,研究生签约率约80%。可见,就业最困难的群体仍属专科毕业生。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多元化就业的必要性

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房屋建筑、市政建筑(道路、隧道、桥梁)、交通土建工程、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到4000多万人,居各行业之首。但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首先,建筑行业的职业岗位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具有相对宽松的就业形势。但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应该看到,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多和国家对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日趋严峻。因此,为了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就业引导势在必行。

2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择业指导

不同学生之间个性差异是很大的,如在学习上,不同的学生在中学时基础就存在不同,虽然专科学生的高考成绩都不算很好,但应该看到,相同的分数下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社会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个性特征等都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因此,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引导一定要走出传统的考虑共性多,考虑个性少,教师笼统引导,学生盲目从众的误区。

3引导学生多元化就业的措施

3.1加大学工工作力度,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校现在学生工作基本体系是学校由学工处统管,各二级学院、系部由学生科专管,下设班主任负责的管理模式,而学生科的人员构成由分管领导加专职辅导员,基本只有3人~4人,负责全部一千多学生,各班主任也要单独管理几十到上百名学生,管理难度大,而班主任又基本上都是教师,管理学生的精力有限,因此学工工作的人员显得单薄,在此情况下,要了解多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难度极大。加上日常管理工作量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时难免统而概之。因此,加大学工工作力度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对学生进行差异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短时间内增加专职学工人员并不现实,而利用学生干部来开展此项工作非常合适,由于都是学生,谈话时相互之间没有代沟,这样就容易获得不同学生的真实资料,进而分析其个体性格。

3.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首先,需要改进的是加强动手能力、技能培养。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是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经验表明,学生对理论兴趣普遍不大,而对在实验室的试验或工地的实习却表现得很有兴趣,针对这一特征,调整课程学时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对现有骨干课程分布作出调整。如把传统的三大力学改设为《工程力学》或《建筑力学》,把《土力学》改设为《基础工程》,把《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改设为《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施工》,把《钢结构》改设为《钢结构制造与安装》等,通过课程的改设,把相对枯燥的理论转变成有较多实用价值的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就业奠定基础。

再次,构建创新课程体系。例如,加设一些与现代工程建设关系密切的课程,如《建设工程法规》《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工程安全与质量管理》《建设工程经济与投资管理》等课程;在传统《建筑材料》课程中增加新型建筑材料的内容,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中,识图的内容由传统的课本图纸演变成实际的工程图纸等。

创新型课程体系的设置,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甚至因学好其中一门课程而在后续的就业时找到相应的工作。例如《建设工程招投标》,掌握此课程,辅以其他相关知识,完全能够胜任招标公司中的职位。

另外,还可选取几门课程为试点,建立新型的“T-P-T-P”(T———Theory,理论;P———Practice,实践)循环教学模式。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经过“理论初步、实践初步、理论提升、实践强化”四个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无到有,不断提升,并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3.3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就业前技能锻炼环境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较广,可在多种与建筑工程技术有关的单位就业,这样,学校就可以与众多单位如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公司、招投标公司、建筑工程勘测公司、建筑检测公司、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锻炼、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为上述各用人单位提供充分的人才考查期,从而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单位就业。在单位选择时,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这是实现多元化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多元化就业方向分析

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相对较广,这是实现多元化就业的前提。现阶段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分流情况可分为:

1)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如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造价员、测量员、设计员、检测员、监理员等。这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在这方面,学校、教师、学生本人都要多下功夫,力争大部分学生就业到这些岗位。

2)中层管理人员,如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等。这类岗位对知识、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要鼓励高水平学生往此方向发展。

3)生产操作人员,如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抹灰工、架子工、电工等。对成绩、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应鼓励此类就业。

4)专升本,这部分学生需根据学习成绩作出正确引导,尽可能保证能顺利升本,同时也要保证必要的就业技能,多方面准备。

5)参军入伍,现在政策对大学生入伍有很多优惠条件,且部队对工程技术人员有较大需求,因此,动员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军入伍也是一种很好的就业选择。

6)其他就业途径,如公务员、村官、三支一扶、自主就业等。此类就业既能实现自身就业,又能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在这方面应对学生加以鼓励、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