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教育孩子诚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诚信;家庭;教育
影响儿童诚信品质发展的三要素,通常我们认为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然而家庭教育对儿童诚信品格的培养却显得更为直接和深刻,其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生活和接受教育第一步都是在家庭里,而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诚信教育,为下一步儿童走向社会奠定好基础。
近几年,各科的科学家们通过对人家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即儿童大脑的结构由他早期在婴幼儿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环境影响下的早期经验决定,并且会对他以后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神经元结构的密度和效率由大脑敏感期接受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所以,在婴儿初出生起,就要开始诚信教育。即“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也”。”正所谓“早谕教最急”方能“绝恶于萌芽,起教于微妙”。
家庭教育之长期性。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早期优势,从儿童出生之日甚至是出生之前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代杜会中,各种形式的胎教和“0岁方案”,标示着家庭教育的启动。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道德观念的形成、性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家庭教育又是终生教育,从出生到上小学、中学、大学,再到成家立业,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儿童在不断长大,离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但是不管他们远在何处,都割不断与家庭的联系,都要聆听父母的教导。所以,对儿童的诚信教育,既是一个早期工程,又是一个持久“作战”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延续性又可以叫做继续性。大人在小的时候从自己家庭里接受了家长的教育,长大后,大人也在用同样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去教育引导自己的后代,所用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都是从长辈那里接受影响和教育所形成的,所以说,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及造就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感染性也可以称为渗透性。这一性能是指儿童平时生活的家庭各方各面的因素,会在以后的成长中对儿童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通过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由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的统一性决定。家庭成员这宰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成员之间的关系,甚至家长的爱好等等都会在儿童的心灵里在耳儒目染的渗透感染。所以,家长对诚信品质的践行程度能一定程度上决定儿童对诚信行为的效仿度。
家庭教育的生活化。家庭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一天天的生活当中教育孩子。这一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伴随着家庭生活的进程展开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只是同孩子谈话,教导,吩咐。父母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甚至当父母不在的时候,都可以影响到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怎样穿衣服,怎么样跟人说话,如何表示喜欢和不喜欢,如何对待朋友和敌人,如何笑,如果吃饭,如何读书……所有的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都会起到教育意义。”
诚信教育的客体和实现诚信行为的主体都是儿童,在家庭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即生活之中进行着一种具体的真实的实践活动。诚信教育是以家长用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对子女影响,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样的时间,也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或者有计划或无计划;正是由于这种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高度融合性,才能使家庭教育的这种影响成为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系列,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发展子女的诚信品质。家庭教育的理想状态就是这种所谓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
教育,成为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讨论话题。中国式的素质教育,有着优点,也有它的缺点,那么我们怎么去如何看待喜忧参半的中国式素质教育呢?中国式素质教育路在何方呢?
古有曾子杀猪,说的是古代时候有一个人叫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攻读四书五经,学识丰富,资历过人。有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买菜,曾子的儿子吵着闹着要跟着去,于是曾子的妻子没办法了,就对曾子说:“听话,等娘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听了这番话,立马变得乖巧起来,心里想:就等着娘回来给我杀猪吃了。曾子妻子的这番话也让曾子听到了。等到妻子上完街回到家时,妻子看见曾子在磨刀,磨刀霍霍向猪羊。妻子上来立马对曾子说:“你这是干吗?我对小孩子是骗他的,为了让他在家不外出。”曾子对妻子说:“教育小孩子要讲诚信,要给小孩子树立一个讲诚信的好榜样,这样他以后才能成为这个有诚信的人。”是啊,曾子这番话得句句在理,家长教育孩子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大部分影响和启蒙教育都来自己家长,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在孩子成长初期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大部分是通过模仿他人而进行学习的。
在当今,大多数家长为了想便于管教孩子,经常对孩子撒谎,这些谎言大多是出于善意的,但到了最后往往实现不了,孩子们也会深深的记住这个谎言,然后,去去模仿,更有甚者反过来欺骗自己的父母。可是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出自于哪里呢?出自于对孩子言传身教的父母。
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再加以引导,那么孩子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在学习生活中如何落实《弟子规》,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
一、学习《弟子规》,以身作则
老夫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我们要做表率成为学生的榜样。所以,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弟子规》并给学生讲《弟子规》及相关的故事。《弟子规》告诉我们:“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无私地爱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学困生,要一视同仁。让老师的行为成为学生的典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学习弟子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弟子规》,从生活小事入手,例如:用“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衣贵洁 不贵华”教育学生如何穿衣、待人接物等形成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大方的仪容举止,还可以培养他们严谨、诚信的生活态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良好的习惯渐渐养成。如,班中有些学生以前乱放东西没有规矩,学习了《弟子规》以后,很多学生明白了“置官服 有定位”的道理。桌面整洁了,寝室衣物被子整理得规范了。
三、学习弟子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篇就是如何教育孩子养成爱学习,勤思考的。“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告诉学生,读书有三个要领,就是“心眼口”要具足。“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教育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对自己要有信心,通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四、感受践行《弟子规》的快乐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对策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我班的阚某某、刘某某同学是我负责的留守儿童,从他们的表现中我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现状
1、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 、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心理健康失衡。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他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3、学习功力不足,各科成绩较差 。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他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针对他的表现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教师或其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2、教师用爱激励孩子 。
由于在农村,家长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在他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3、教师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
4、教师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5、教师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人所共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义不容辞。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留守儿童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原因是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经济活动日见活跃,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合不紧密,造成了经济活动之间环节缝隙。
为追求小集体和个人利益为目的,将职责行为扭曲,使会计信息丧失真实完整性。要改变这种“恶性发展”,健全“良性竞争”的社会诚信环境机制,必须构筑全社会的诚信机制。
财务会计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如何掌握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执行,是诚信和职业对财务会计人员行为的规范,这种规范就是一种无形的准则。
这个准则是在思想意识形态里形成的,作为一名财务会计人员就要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职业道德。
同时,治理社会诚信问题是一个长期、艰-苦、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根本在于法制观念的加强,规章制度的健全。应在公平、公开的基础上保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不断强化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逐步形成一个自觉的社会诚信体系。
所以应从素质教育入手,强化职业人员素质教育,增强财务会计人员法制观念,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造假可耻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