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

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

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幼师专业学生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国教育家在建立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之初,就提出推行艺术代替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而人在幼儿园时期形成的经验对其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幼师的引导显得特别重要。美术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幼师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在幼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是进行简单的知识讲授和相应的技能训练,而且要让其从真正意义上适应幼儿教育,注重培养美术教学能力[1]。对于我国当前幼儿师资培养的整体要求而言,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在其个人的艺术综合素养上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术教育与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关系

(一)美术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爱好美术,是幼儿的天性,大部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从绘画开始的。“以美引善、以美启德、以美怡情”,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2]。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及幼儿肌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3]。学龄前儿童的个性正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这个阶段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接受美育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幼儿教师的综合艺术素养会对学龄前儿童产生直接影响,接受全面科学的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史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

(二)美术教育与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

幼儿自出生直至接受小学教育的0至6岁,通常称为学龄前儿童教育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4]因此,学龄前儿童阶段的美术教育虽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同属于通识美术教育,但又不同于小学、初中美术的学习。学龄前儿童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对幼儿园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综合教育,不分科目,美术教育是融合在其他教育教学当中的,也是教学比重非常大的一部分。我国从小学阶段开始,美术是单独一门课程,有独立和系统的美术教材,但在中小学所有学习科目中是一门副科,一周上一次或者两次美术课。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学前教育阶段不同,幼儿园美术教学区域是教室的必备区域,常设在教室里,幼儿每天都可以参与美术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某一期的主题创设相关美术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有很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应变和运用能力。其次,幼儿园教学用具的综合性与特殊性。中小学的美术教具除课本外基本与成年人的美术工具相同,而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幼儿园的教材和教具都以图片和实物为主,很少有文字部分,需要教师综合运用读图和图示能力。教师为了实现向幼儿有效传递必要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准备恰当的示图和教具。这要求幼儿教师具备把美术基本技巧和内容以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操作能力,更需要全面的美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美术经验,只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美术教育才能实现。最后,大部分的家长在儿童的学龄前阶段对美术学习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儿童也非常喜欢美术课程。美术的基本技能被称为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美术教育环节,美术教育对幼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作用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美术教育课程分为美术基础、幼儿园实用美术和美术教育理论三个类型的课程。从课程的先后顺序看,基本遵循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既注重结合幼儿园美术实践环节,也注重整体美术理论功底的培养。同时,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侧重学龄前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美术教育应是基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自觉、自发的艺术活动,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幼儿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儿童美术活动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才能转换思维,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孩子喜欢的角度来思考和表达,理解幼儿美术教育与青年阶段尤其是成人美术教育的异同之处,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幼儿教育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实践及动手环节,更是幼儿美术视野和概念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幼儿通过美术的手段表达和宣泄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会教,更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欣赏、肯定儿童的美术行为。

(二)美术史相关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美术史的学习是现代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其历史渊源。美术史课程不仅仅是美术专业才有的科目,应该成为教育类专业所必须学习的科目。美术史中包含着众多画种及创作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尽可能了解和感受不同美术形式的优长和特点。让学生饱览各种美术风格,体会线描画的黑白韵律、水彩画的透明清澈、水粉画的亮丽、油画的厚实饱满、版画的奇妙肌理、中国画的笔墨情韵[5]。不同的画种不仅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更有着各自的文化历史渊源。如何以最简洁和直接的方式展现出画种的特点,不仅需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素质,更需要提升幼儿教师的美术感悟力和鉴赏力。同时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始终都应注重幼儿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如漏印游戏是一种安全有趣、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的幼儿美术活动,其基本原理属于版画艺术中的漏版。漏版印刷本身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现代工艺技术,漏版源自于民间美术的布艺印染,现在服装的装饰上仍然普遍使用。如果学生能充分了解其渊源,便能将漏印游戏变换出更多切合幼儿生活经验的美术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创作的欲望,又能帮助其了解版画艺术和现代工艺技术。这要求幼儿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动手操作能力,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版画创作方式。

(三)美术创作工作室实践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术创作工作室往往被认为是专业性的要求,但其实美术工作室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地方,应该成为学生实实在在实践其艺术创想的地方。因此,学前教育的美术创作工作室是学前专业美术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美术实践课程的教室及学生美术创作的场所,首先必须提供必要的工具设备,与其他美术创作室不同,这里工具设备的设置主要满足幼儿美术活动需要;其次,材料和工具以安全性为第一,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了解幼儿在使用工具材料可能遇见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今后工作的问题;最后,美术创作室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为幼师学生提供了美术实践的场所,大家可以大胆发挥并实现自己的想象。在平时的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他们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幼师专业学生表现出了独特、多变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了众多美术作品。因此,对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提升不是单一绘画能力的培养,而应当能从教学实际需要入手,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恰当运用各种美术形式与方法。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环节不应强调美术的专业性,更应强调综合性、适用性和灵活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的创新实践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幼儿教育尤其艺术教育的品质越来越高,但与国际先进地区的幼儿美术教育水平相比较,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培养的形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源是高艺术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为了缩短与世界先进地区幼儿艺术教育水平的差距。首先,应转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艺术培养方式,拓宽幼儿教师的艺术视野,从儿童整体发展需求的角度考虑不同阶段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从艺术本体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角度思考幼儿美术教育的角度和方式,以培养出具备较全面和专业美术知识储备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其次,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活动,而是一个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上应更多考虑到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要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美术活动变得简单可行,而且富有创意。最后,建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团队,注重多种专业互补的团队精神培养。幼儿教师开展美术活动需要运用美术知识,需要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其他专业人才的协助,因此,团队精神非常重要。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必须与其他课程活动结合起来,幼儿在活动中体会的不是单一艺术教育,更应该是综合通感的教育过程,这需要具有不同教育特长的教师的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户金.浅谈当代幼师对于加强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J].探究,2018(8).

[2]邱化宾,林家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国画教学的思考[J].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3]秦秋萍.加强在职幼师美术素质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9(2).

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 美术教育 外因 创造性 以人为本

儿童美术教育的外因是家长、学校、社会、老师等,内因是儿童的遗传因素、自我教育和学习的热情,做好了外因以促进内因更好的发展。由于各方面原因家长、学校、社会、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并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旨在分析做好儿童美术教育的外因,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家长是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启蒙老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在美术学习上的启蒙老师。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排除儿童学习绘画以成名成家的功利性目的想法,不能将儿童美术教育视为专业教育,不要过早对儿童定向。

家长对孩子做画过程中的独特之处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的画也要学会欣赏,不能讥笑、讽刺孩子的“创造性”。孩子学习绘画是画孩子的心理体验,画孩子心目中“生活的真实”。一般懂教育的家长看孩子的画有没有独特的视觉和创造,不懂教育的家长看孩子画得像不像,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带孩子游历名山大川,参观名家书画展、艺术馆等,增加孩子的感性经验;孩子年龄稍大,可和孩子一块欣赏古今中外名家的绘画作品集,学习绘画艺术发展史,学会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美的欣赏,增加孩子对于绘画的理性认识,这对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说,生活、灵感、想象是绘画的基本素质,对于可塑性很强的孩子而言,家长首先应入手进行启蒙教育。

二、学校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依托

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外因的学校应密切配合,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依托,具体做法如下:完善美术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如要备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专用课桌、石膏模型、画板、 画夹、实物投影仪、造型灯具等。

聘请专业教师执教,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凡被聘用的美术教师必须在美术学科上有所造诣,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正式聘用的美术教师,学校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

增加授课时量,保证学生训练时间。普通班开足国家教委规定的美术课总量,每班每周两课时。美术加强班的美术课每周安排6课时,另加4节课外活动,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上以省编小学美术教材为蓝本,参照其他教材和用书,灵活的选择,充实了儿童想象画、记忆画、手工制作、立体构成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启发诱导、游戏活动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实践创造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教学环境。在美术教学方面,学校应经常举办作品展、组织参加各级绘画比赛、促进学生的学习劲头。同时重视隐型教育对学生美育的影响,队报班刊、宣传橱窗的内容定期更换;教室内和走廊上张贴着伟人画像、格言;会议室、活动室及大厅里悬挂着精美的壁画或名画;校训、誓词及巨幅 标语镶嵌在洁白的墙壁上……这一切的一切无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爱的启迪。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大大地提高。

三、社会应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提供好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熏陶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经济、观念的原因,人们对美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各种各样美术展览馆、美术馆较少,就算有里面的规定也很多,使人们的兴趣更少了,社会要普及艺术教育,就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外因的老师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导向

除了家长和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在孩子的美术教育中占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本文论述的一个重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就其本身而言,教育观念是否新,教育思想是否先进,教学方法是否正确,亦是非常重要的,更值得认真探讨。所以明确教学目的、了解不同时期的儿童心理、根据不同年龄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导向已显得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好老师在教学前明确教学目的是至关重要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陈通顺教授提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90年代,王大根教授提出了“超绘画性美术教育目的论”。认为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真、善、美”的教育,发现学生的气质和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最终达到人格形成的目的。”21世纪的1999年,常锐伦教授指出:“从教育的最高目标看,美术教育在于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应着眼于美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年,景芝教授提出美术课程的目标有五点:(1)培养造型表现的基本能力(2)培养创造能力(3)提高审美文化素质;(4)增进美化环境意识与能力(5)促进人格健康成长。”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教好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条件。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根据儿童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依据儿童心理学家的观点及其研究成果,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阶段可作如下划分:涂鸦阶段、象征阶段、敏感阶段、成长阶段。

儿童时期老师以儿童的创造想象为教育主线,不过分要求儿童画像具体的事物,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儿童真正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这是作为美术教育重要外因的老师必须做到的。

综上所述,儿童美术教育并非因教育而教育,而是恰恰满足了儿童对情感的倾述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促进儿童性格的完善和心理机制的成熟。做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必须要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工作要求,增强自身教学素养,学校、家长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平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几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最终培养一批良好的美术工作者,促进儿童美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循环,最终让儿童在一个轻松、愉快、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视觉心理学的简单界定

视觉心理学主要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反应,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因为外界影像丰富,内心心理机能复杂,两者在相互联接并发生转化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影像,相同的人相同的影像以及不同的人相同的影像和相同的人不同的影像产生的心理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同样看到鱼缸里的小鱼,心情好的小朋友会觉得小鱼自由自在,非常幸福;而闹情绪的小朋友就会觉得小鱼太可怜了,总是呆在鱼缸里转来转去,空间狭窄,心情抑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视觉心理学的典型。视觉心理学原理对于美学的研究意义重大,我们可以把视觉心理学方法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中去。

二、视觉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及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按照传统概念,知觉和思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觉并不具有思维的功能,而知觉之所以高于感觉,就在于它是在思维的参与下已经形成了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而其中所包含的理解力,正是思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说,知觉与思维的统一就是阿恩海姆所说的意象。意象就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更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媒介。知觉与思维错综交织,结为一体,然而知觉与思维的这种结合并不单单是艺术活动所特有的。视知觉学习是一种本能的强化,尤其是美术教学对其产生的影响。早期的研究表明大脑是可塑性的,而这种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可被视知觉所影响。在医疗治愈的研究中证明,通过视知觉的训练,利用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特定的视觉学习和视觉刺激,激活视觉通路,改善大脑的神经系统的信号加工处理能力。在视觉表达上,不同的弱视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三维信息摄取及加工行为缺陷,这些视功能障碍造成了儿童的阅读障碍、记忆力障碍等智力发育问题,严重制约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在美术活动中,视觉经验与记忆都会扩展他们的认知范围,使思维得到发展。在视觉与行动的协调中,提高身体机能的各种能力。儿童将各种元素和谐的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幼师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儿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对幼师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幼师的美术专业教学目标也由原来的注重技法,开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幼师院校师范生的美育培养、完善人格,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改革的推进,幼儿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能力上来,使得幼儿师范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儿童艺术心智方面发展和审美能力的美术教育者。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会把外来图形融入他们自己本身,儿童用他们创造性的方式和独到的思维组织关系来表达他们的意象思维,儿童很容易做到这一点,这称为“综合”,是人内部的整合同化。罗恩菲尔德始终没有把美术与教育割裂开来,他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处理好这些差异特点,就儿童而言,每方面的能力的发展程度不同,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儿童成长的各方面,要把儿童的视觉和知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我们在幼师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视觉直觉法,尽量减少教育价值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

三、幼师美术教育运用视觉知觉法的建议

对于幼师美术教育,要真正认识到视觉知觉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发展儿童情商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引导价值。幼师美术教育要用儿童心理基本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在视觉信息充斥的现代环境下,扩大视觉获取信息量,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视觉思维能力。

1. 探索不同的教育方法。

幼师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模式,美术课是幼师的必修课之一。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将美术放在了大艺术领域中。这是美术教育的综合价值体现。但对于幼儿师范教材中,教学大纲依然强调的是美术学科体系,内容繁杂,在培养幼师的过程中,课程安排和教学的方法的运用还是比较单一。从事幼儿美术教育的老师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去丰富教学成果。

2. 美术课程设置应联系心理学。

幼师美术教育是介于美术和教育之间的教育,其课程的设置有专业的课程,也有教育学、教学法的课程,怎样将教学与专业,职业与技能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材和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美术性和教育性的综合特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是独立的分科教学。由于教师在各学科上的专业性,即心理学老师只了解心理学,对于美术专业不清楚。美术专业的教师也对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知识有欠缺,只能让幼儿师范生自己去融会贯通。应该在美术教育学科基础课中增加视觉心理学的学习,将美术教育不能简单的看作是艺术或只是审美,因为他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感知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课程,是儿童心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

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用视觉形式冲击学生感官的美术教育,是儿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的有效途径,其中的绘画课程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而且能积极推动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儿童能够通过细心的观察来找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积极地自我观察能够让儿童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这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同时,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完成记忆力训练。小学美术教育的写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身边比较常见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并借助自我记忆来完成特定形象的记忆。这不但能锻炼儿童的观察力,而且能训练儿童的记忆力,从而推动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想象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在儿童观察力和记忆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儿童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比如小学生在画鱼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海底怪兽或者美人鱼,这样的联想锻炼将会对儿童想象力进行有效地锻炼。最后,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包含必要的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还包含相应的美术成品欣赏和美术作品创作,这对小学生审美形态的形成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美术教育在引领小学生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小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

二、小学美术教育可以推动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个性塑造。作为陶冶儿童情操的有效方式,美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将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儿童完整个性的形成。美术作品是最能体现儿童内心的艺术形式,从美术作品的绘制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够体验到儿童内心主动、敏感和独立的性格特点。合理的安排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促进儿童个性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儿童绘画课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进儿童思维和智力的双向延伸。其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智力的开发需要从左脑训练和右脑开发结合在一起。但是,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内容不是文字就是数字,这给儿童的左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其右脑的开发却几乎处于荒废的状态,这对儿童的开发是非常不利的。早期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引导儿童在观察和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明确某一特定事物的外在特性——外形、结构和颜色等,锻炼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推动儿童智力的发展。再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作为目前素质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把儿童文化讲述和实践能力培养放置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个性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集中体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将会引领儿童在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实现健全自我人格发展的目的。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励儿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合理实践,用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推动儿童人格的发展。

三、总结

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起着艺术启蒙的关键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艺术审美的牢固基础,在初步拥有一定审美水平之后,为以后的素质教育做了有力的准备,并将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及文化修养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在课堂之上,可以让儿童大胆的进行涂鸦,不受拘束的尽情绘画,这样的美术作品既能展现幼儿天真的心灵,也能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从儿童的美术作品之中,可以明显的反应出他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其中可能有大胆、主动,也可能有呆板、懦弱,可能有热情、敏感,也可能有缺乏独立,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并对幼儿所表现的积极性格因素加以鼓励,对消极的性格特征予以引导改正,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不应过多的对美术技巧进行规范,在对绘画材料及工具进行简单介绍后,可以让幼儿自行选择绘画的方式和绘画内容,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上,更加活跃的表现自己的思维,释放自己的个性。

(二)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人类大脑有着独特的构造,左右脑分管着不同的思维行为,其左脑主要分管抽象思维,右脑则负责处理具体形象的信息。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文字的记忆、数学知识的掌握,都属于左脑的掌管范围。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中,往往存在左脑负担过大,右脑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开发幼儿的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右脑的目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存在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可以让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大脑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并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协调性。

(三)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行为,所以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它将幼儿的创作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每一名幼儿都有美术创造的无限可能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的发展,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同时,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限制,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帮助幼儿健全和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儿童的绘画是其在有意识的表现所观察的生活的结果。幼儿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往往喜欢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他们往往对那些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主动的去捕捉和发现美,并通过绘画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是指其能够对见到的事物进行记忆,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通过回忆将事物的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都是以事物形象作为对象的美术活动,儿童在观察、记忆和描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项美术作品,有效的锻炼了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在幼儿对观察绘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引导其回忆自己所曾见过,但又不在身边的一些物品,并让其通过美术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对其形象记忆的调配能力加以提升。

(三)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也是其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通过学前美术教育让儿童拥有最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为其创造能力的释放开创一条通道。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之后,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容进行再次的组合和创造,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方法。

(四)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时观察能力与记忆能力的一种发展、延伸和升华。由于对于外部事物没有过多的概念性拘束,儿童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某些而不见的事物,在儿童眼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绘画等美术活动,可以让儿童拥有一个释放这种想象的渠道。幼儿通过绘画将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事物予以展现,在得到鼓励和认同后,他们能更加积极去发展自己这份想象的才能。

(五)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思想的培养学前美术教育不但包括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虽然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特征,不可能对艺术审美拥有过于理性的审美分析,但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合理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美的存在和基本形式。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发现、感受和创造美,进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并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这也是开展学前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