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原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有一个高效、廉洁、富有远见、深谙职业教育规律和真滴的学院领导班子
院长林靖东长期负责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亲自实践、见证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开拓、改革和发展历程。是国际知名职教专家。目前新加坡现有5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有3个院校的院长是南洋理工学院学院培养的,是南洋理工学院原来的副院长。
(二)学院的发展、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国土面积非常小,只有区区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资源匮乏,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任何事情、任何工程、任何产业都要精心筹划,资源利用率高,各种资源都经不起浪费,包括教育资源。所以各个院校、院系开设什么专业、专业规模大小都要经过教育部的审批,招生规模严格按照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就是比较热门、报考率高的专业也要按照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原则上不能突破,并且原则上不准学生调专业。
(三)各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新加坡职业教育先是引入日本精工科技和德国的双元制,经过实践后发现都不太适合新加坡国情,后进行改进,最后创新发展出来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就是在校内引入企业生产工厂或者把校内实训场地建成企业工厂化的模式。“教学工厂”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工矿企业、机械工程企业、电子信息、IT产品的生产企业的工厂,也可以理解为相关的科研中心、科技公司等科研项目研发机构。
二、启示
不断创新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模式———不提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于学生毕业后,转岗的机会比较多,经过长期研究、实践,他们认为:从长远看、从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发展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适应面窄,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
(一)理念创新
“无界化校园”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在院校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当我们接受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项目)的时候,单靠某一个专业(学科)或者某一个部门(院系)的人往往难以完成,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很多是跨学科、不分界限的。这就需要学校内不同专业(学科)或者不同部门(院系)之间的人打破界限观念,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同时共享资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集中大家的智慧,融合大家的才智,共同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项目)。“无界化”理念的核心是团队协调合作和资源充分共享。学院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实训资源实行校内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的无界化管理,各个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校内教师资源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合理调动。
(二)管理创新
南洋理工学院从领导到员工普遍认为专业教师是学院的第一财富,只有好的专业教师才能办好好的专业、好的学校和好的教育,教师是学院从事教学的主导,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是科研开发的技术能手,还要是懂得企业生产管理的多面手,总之,高职教育需要产教研样样精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办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为此南洋理工学院下大力气开展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进修和提高。首先,学院每年拿出学院年度经费的4~6%(约$1000万元左右)用于全院教师的培养、进修和提高,每人每年不低于18天(实际实施是23天)。其次,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提高专业教师的产教研水平,学院每年选派出1/3的教师带领3年级的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和学院校内的“教学工厂”进行顶岗实习和技术、产品研发,另外2/3的教师在校内从事1、2年级的专业教学工作,教师每年进行轮换。其三,大量的高薪从企业、科研机构招聘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到学院当专业教师。学院教工采用年薪制,人均年薪约$1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待遇留人。其四,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学院已经建成了智慧化校园,校内各种信息、控制实现了一卡通。南洋理工学院从学校的建筑与各项设施到学校的管理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参观考察时发现,学校内的各种指示标识清晰简洁明了,作为一个多雨的国家,学校内的所有建筑物可以实现不淋雨通行,校园内任何地方均可免费无线高速上网,学生可以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笔记本电脑台上方便地使用电脑,电源插座和网线接口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如校内花园的休息桌椅下方都安装有电源插座),无不体现学院处处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资料室无需管理员,可以自助借阅,电子学习间、小组研讨室等场所只要在网上预订即可使用,开放式音乐剧场学生随时可以去自己组织活动。总之,学院在专业教师的管理上,一是使用,根据每一位教师的专长,安排恰当的工作岗位,合理使用每一位教师,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培养,通过每年的专业教师培养、进修和提高,使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和科研开发水平不仅不会降低,而且会每年都有所提升。使学院的每一位专业教师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价值,与他(她)进入学院前相比都得到提升,实现了学院专业教师价值的保值增值。这样以来,假如有一天学院的教师调出学院,在社会上依然会有很高的竞争力,可以实现顺利就业。
(三)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全面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双轨制,南洋理工学院各专业学制为3年,第一、第二学年为专业宽基础理论培训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研发和企业实习。第三学年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把学生分成A、B两组,第一学期A组(相对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做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B组开展专向培训(即学习专业课),第二学期再对调。整个教学过程全面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工作而开展的教学过程。它可以激发并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学生通过做项目的过程,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提升并掌握知识和技能。
1)课时安排设计新颖独特: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实践和理论充分融合,加大实训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南洋理工学院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辅导课+实训课模式,课时比例为1:1:2。以自动化控制课程为例,该门课程授课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为15学时,辅导课学时为15学时,实训课学时为30学时。理论课为大班课,80~120人。辅导课和实训课为小班课,20~24人。
2)课程内容设置高度综合:核心课程教学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高度综合上。以自动化控制课程为例,其内容融合了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也就是国内的PLC技术类课程)、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内容。国内通常将它分为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技术等3门课程来讲授这些内容,使得学生缺乏系统的概念、缺乏相关科技领域间的横向联系。
3)教室、实训室布置实用:当我们走入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区时,第一感觉是很难区分哪里是理论教学区,哪里是实践教学区。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当你推开一扇门,或者穿过一条走廊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从一个理论教学教室进入了实训室。尤其是在工程系参观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室让你根本无法判断这是一个理论课教室还是一个实训室。课堂上教师正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则是坐在各种各样的实训仪器设备中间,认真的听取老师的讲解。课堂搬到了实训室,形成了教学工厂,这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了起来,真正的做到了理实一体化。
(四)教学创新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实施专业教学的“教学工厂”模式,校内专业教学工厂化。“教学工厂”理念是南洋理工学院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训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而设立的。它是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环境有效融合。其中,企业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的重要载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教学工厂”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在教师指导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研发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五)科技创新
学院在政策、薪酬方面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科研开发方面的进修和提升,支持专业教师搞科研、搞技术开发,联系企业拿生产、开发项目,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科研开发氛围、环境和局面,目前,该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技术开发获得的技术专利已达200多项。其中不乏高科技科研开发项目。
(六)资源共享
在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体会就是资源共享,真方便。为了充分发挥学院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院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学院建立了全学院的资源共享平台,尽可能的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包括:人力资源共享、实训资源共享、电子化管理制度共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作业、考试试题、课程综合实训、科研开发项目成果、技能竞赛技术成果、社会实践活动安排、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迎新工作安排、学生毕业典礼安排等各种共享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权限内实现学院教工、学生的共享利用。
三、建议
1)尽快启动学院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工程:包括学院各种电子版的管理制度、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课程电子教案、电子讲义、课件,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资料、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资料、技能竞赛项目资料……都纳入学院数字化资源库中,达到校内资源共享,(资源)物尽其用。
(一)评奖数量逐届增加,受益面扩展,鼓励特色发展但区域差异明显
历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奖项数量基本呈逐年增加态势,特别是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更是大幅度增加,共有1320个项目获奖。其次,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将受益领域扩展为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受益人数是第六届的2倍,受益区域涵盖了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参谋部等。再次,前几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参与主体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占99.46%。而其他类型单位的获奖数量仅为0.5%。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基础教育417项、职业教育451项、高等教育452项,这体现了鼓励特色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仅就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统计来看,东部地区占60%左右,中部地区占25%左右,西部地区占15%左右。中部地区的江西、山西相对落后。西部地区新疆、宁夏、贵州、青海、相对落后。
(二)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但对一线普通教师关注不足
在历届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或者同时兼职行政领导,这种现象在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尤为明显。许多学校的第一承担人是校级领导亲自挂帅,如校长(副校长)或者院长(副院长),基本没有由普通教师甚至是系(教研室)主任担任的。仅就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来看,89%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的第一承担人为行政领导。换句话说,有校级领导或者知名学者(同时担任领导职务)带头、获得国家级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机率最大。一方面,突出了管理者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的初衷之一即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推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对第一教学战线的普通教师关注不够。而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推动者,对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直接因素。教学成果的评选应重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三)成果构成要素突出社会效益,更加强调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
成果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和社会效益证明四个要素。从第七届国家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统计数据来看,成果构成模式主要是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社会效益证明,这占到了总奖项的50%以上。所有获奖成果的构成要素必然包括主报告+社会效益证明,主报告为参评的基本材料,而社会效益证明则体现了教学成果奖的社会效益导向,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也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另一个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产生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即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促进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四)获奖成果出现跨单位联合模式,参与人数众多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高教类有34项获奖成果是由2个及以上单位联合申报。高教类特等奖2项,其中第一项参与人数为18人,参与高校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五所高校强强联合。一等奖第二项的参与高校为跨地区的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六所高校强强联合。职教类特等奖一项,参与人数16人。一等奖第一项完成人数为18人,参与单位为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商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种本区域高校甚至企业联合申报的模式在高职类和高教类里特别明显。在高教类里甚至出现了跨区域的高校联合模式。这种参与单位、参与人的跨部门、跨区域联合形成了强大的参评优势,效果明显。
二、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困境: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
(一)资本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冲突:独立学院的内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通缩压力时,“大学扩招被看作是扩大内需的可行之策”,“扩招作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决策基本上不是基于教育的发展来的,而是基于我们要扩大内需”。独立学院是扩招生下的蛋,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大学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汹涌突增的学生数量,独立学院应运而生,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92所,在校生达到275万,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独立学院功不可没,但问题多多。其实大部分问题并不是独立学院本身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急速转型衍生出来的问题。独立学院从创办开始,就客观存在营利性的问题。因为法律限制,没有一所登记为营利性组织。企业认为进入教育领域应该获得合理回报。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全国292所独立学院近七成由房地产等投资资本掌控,一些地产商利用教育用地的优惠政策牟利、企业用投资的理念办学等问题很突出。但是教育具有公益性,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可循,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着市场规律而不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发展,其结果就是促进了教育的市场化而牺牲了教育本身,独立学院本身更像一个民营企业。
(二)丛林法则与天空法则:独立学院的外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资本天性就是逐利性,否则就其不成为资本,企业家的天性亦是如此。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经费缺口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进入的,这对于企业家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受到国家政策扶植的独立学院以一种“方便面”的方式应运而生。学校出场地、校舍,社会出资金,还可以挂上211大学响亮的名声换取招生优势,发放母体院校的文凭。在创办初期,由于需求量巨大,生源充足。独立学院“校中校”、假独立、招生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办学责权利不清晰等等问题全部被掩盖着。然而,发展的稳健不能掩盖其存在的问题。与民营经济的命运类似,独立学院经历了一个由“丛林法则”向“天空法则”转型的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2009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工作方案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4个方向,截至2014年上半年,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的为40余所,而2014年6月份教育部网站显示,当前共有283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规范化发展势在必行。
(三)过渡产物与长期存在:独立学院华丽转身亦或黯然落幕之困
独立学院究竟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过渡产物,还是长期存在?一些人认为它一定是过渡的,过渡性就是权宜之计,意味着独立学院自出生之日起就在时刻准备关停。也有人认为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机制将长期存在。自独立学院产生以来,社会与独立学院内部都充满纠结。产生独立学院这个怪胎的母体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仅盯着“怪胎”而无视其母体的问题,就只能得到片面的结论。在这个母体中捐赠办学没有生长的空间,为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才出现了投资办学,投资办学的回报与投资者的期望不相符才有了通过房地产或其他产业运作的手段出现。依照投资的观念去办学最终是办不好的,所以,对于280余所独立学院来说,当下进入一个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
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导向下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方向
面对转型的抉择,独立学院既要适应市场规律,也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来办学,坚持内涵式、特色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存立地的根本。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导向来看,生存下来的独立学院未来之路应当明晰。
(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校级领导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并加强评奖机制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的宏观层面定位为: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定位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样才能克服独立学院长期以来资金与学术分割的致命顽症,吸引有见识的学人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所。这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捐赠等途径把大学办成名校,中国企业总想扩张,用投资的理念去办学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校领导应当十分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加强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机制的研究。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获奖成果的第一承担人要么是行政领导,要么是知名学者,或者二者兼备。2009年,创办了10多年、并且以应用型培养为特色、占全国高校学生1/3的独立学院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仅占2席,少得可怜。这说明四个问题,一是校级领导不重视;二是独立学院的创新性不够;三是参与性不强;四是对评价机制不了解。实际上,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效益,而这一点本来应该是独立学院的强项。
(二)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
国家教学成果奖自成立以来,旨在鼓励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与当初独立学院的设立初衷完全一致:一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二是探索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质取胜,是生存的根本之道。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凡是能够存活下来发展良好的独立院校,必须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因为外延式、粗放式的“从林法则”已经成为过去,规范化将是必然。独立院校高校应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位置,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校地互动、产学结合,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强化教学管理,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特别还要强调的是必须不遗余力、不惜成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是大师荟萃之地,如果一所大学聘任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
(三)突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产教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独立学院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当全国高校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但部分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不明确,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专业设置与母体院校趋同、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科类趋同和增设专业趋同,特色不鲜明,给学生培养与就业带来很大隐患。以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为例,2014年共开设专业次数467个,主要以大文科(文、管、经、法、艺、教)为主,占66%,工学占29.7%,管理学占27.9%。专业同质度大于60%的有:工科的计算机科技与技术100%,文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100%,其次是财务管理94%,会计学88%,其他的就是市场营销、日语、物流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作为在夹缝中生存和专业同质度较高的独立学院,要从自身条件和特点出发,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特殊的地方文化资源,规划学校发展目标,确定办学思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避免专业设置同质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著名大学的做法。斯坦福大学曾有一个建筑学院,在美国大学的建筑学院分专业排名中名列第十,为使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更加突出,学校毅然决定把建筑学院取消。独立学院转设后要扬长避短,避开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差异化中发展壮大。
(四)加强话语权,积极参与“游戏规则”制定和修改,注重团队合作
1.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
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在不少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但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仍仅限于分数上,这样的传统理念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此外,有的家长盲目攀比,幼儿家长在进行聊天时常常会提到自己家的孩子能够认多少字了、能够背诵多少诗词了,他们认为孩子掌握的知识能够体现出孩子的聪颖,也为自己争光,长久以来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也就更加关注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成因。
2.师资力量问题
幼儿园的教师不是年龄过大,就是年轻的女老师造成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老龄化教师,一般在工作上没有创新性,知识结构也相对较陈旧,只能对幼儿进行识字、算数等教学。而年轻的女教师,她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如何尊重幼儿的发展,也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对幼儿园的孩子无法正确的引导他们去从生活中认识世界,只能采取相对简单的“读书、写字”方式来教导幼儿。此外,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种种因素造成了幼儿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小学化。
3.教育部门的失责
我国对幼儿园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起步较晚,也没有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法律规定。其次,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缺乏一定的考核和审批制度的标准,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得以在幼儿园中长期的存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才造成许多的幼儿教育机构缺乏幼儿教育的标准和规范,失范行为也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监管。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和表现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产生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事实上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尊重,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使幼儿强制性学习知识,这样的方式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抑制了幼儿的童年乐趣。在幼儿阶段应主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情感态度,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小学化的教育,却正是遏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扭曲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在小学化倾向的推动下,影响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例如:有些教师本按照游戏的方式来当做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但去其他幼儿园进行观摩时,也会受到示范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从而按照小学化模式进行幼儿教育。而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虽然能够得到理解,但长久以来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幼儿。小学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大,所以有一定的自律性,因此可以按时上下课,而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玩耍的年纪,他们精力不足,因此根本不能长时间听课。因此不能将小学的规章制度拿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将二者划为等号。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小学化。许多的幼儿园为了配合家长的需要,开设了许多的特长班,占用了幼儿本该玩耍的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学会了一定的技能,但却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常识。
三、幼儿园教育走出“小学化”误区的相关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调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与成人一样应该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幼儿时期的教育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应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政府要积极的宣传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和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原有的教育观点和看法,避免出现忽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学化”教育现象。
2.优化教师团队
首先应保证教师持证上岗,组织全方位的考核来选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其次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幼儿园教师能够得到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3.和资源配置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意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教育,并在课程上作出一些调整,可以让大班或学前班的孩子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作息时间上更贴近小学的阶段,而对小班的孩子注意兴趣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四、结语
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笔者有了这样的认识:第一,多元智能理论给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英语教学不仅要加快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还要将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重新定位,要以开发学生的智能为最终目的。第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单一智能观,在校的每一个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智能优势,不能对学生以智能的标准区别学生的好坏,而应该给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机会,让其发挥自身更为突出的智能,关注他们的优势,引进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应用,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1.职业学校中普通存在的现象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不稳定;英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同,教学计划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教学的硬件投入不多,设备陈旧、简陋、落后;不积极派教师出去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等等。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制约着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的发展。2.教材不能适应学生的层次和水平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分为两种:一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及技校出来的学生;二是高考落榜者。前者经过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没有学习兴趣;后者经过初高中六年的英语学习,并且参加过高考,英语基础要稍好些。所以考生知识层次和结构各不相同,有的差别很大,如果全部用一套教材对教学与教学效果难免会产生不良影响。3.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占用大量的时间来讲单词、语法、课文,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没有认真地去拓展知识面,没有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接受知识的环境,没有很好地去研究知识的内涵和传授方法和手段。教师的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潜力无法得到有效挖掘。4.学生自身情况由于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没有兴趣,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去思考,只是仅仅依赖老师上课教授的内容,自己也不花时间和力气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没有上进心、对知识没有一颗渴求心。这样的局面必然导致英语教学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不抓紧改变这种状况,后果不堪设想。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为更好地了解广立学院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情况,我们以独立学院大学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需求为主线在广西若干所独立学院中开展抽样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本文针对调查统计结果分析独立学院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体会。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问卷发放情况
本研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独立学院学生群体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50份,回收662份,回收率88.3%。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统计的有效问卷647份,占回收问卷97.7%。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自行编制“独立学院大学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方面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对所在高校大学数学课程考核方式和数学类课程课堂组织形式,所在高校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情况等内容。本研究的统计汇总分析工具是SPSS17.0。
三、独立学院大学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现状与需求的统计分析
通过问卷,我们对独立学院大学数学教育教学课堂组织形式、大学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以及学生对大学数学课程的认知情况等内容作了专门的调查。调查显示,仅有31.8%的被调查学生喜欢数学课程,仅有33.1%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有利于专业学习,仅有26.6%的学生认为数学教育能提高人文素质,这说明在独立学院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并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同时也存在对数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调查显示仅有20.4%的教师常在课堂讲授数学发展史,仅有22.1%的教师组织过“小组讨论、小组报告会、写研究报告”等课堂活动,仅有39.7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这些结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师对人文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更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造成这种局面与独立学院发展历史短,青年教师多,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和自身的数学史和人文知识匮乏等因素有关。令人可喜的是,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对其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很大,有42.8%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与专业相结合写论文的评价方式既能考核学生的数学能力又能提高文化素质,有26.6%学生认为大学数学课程能达到陶冶情操,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这些表明在大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举办各种与数学相关的活动等,提供各种平台让学生与数学对话,解释各种数学精神,让学生深刻体会大学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重视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四、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实践
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大学课堂教学研究由来已久,一般采用两种策略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一种是直接添加式的,在不改变课堂教学内容前提条件下直接将数学史和人文精神等加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另一种是根据教学内容主动跟数学史、数学思想与人文精神进行融合,改变课堂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方法,这种融合的方式对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和授课对象的素质有一定关联,因此,直接添加式融合人文精神策略应用比较广泛。为了践行落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大学数学教育理念,笔者近年来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如何融入人文教育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切实转变数学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形成数学文化育人观
人文教育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简单的直接添加到教学内容的过程,而是一场改变教学模式、更新先进教学理念的思想变革行动。数学教师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传授者,更应是数学精神和人文文化的传播者;学生不只是单纯的学数学知识和掌握解题方法技巧的受教育者,更应是知识的创造者,在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后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实践人文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是首要的。大学数学课堂内容要体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数学知识的教与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气质和品质,不断提高数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二)教师要多角度和多维度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美国当代数学家克莱因指出:“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艺术或一种语言,更主要的是数学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于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满足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美妙音乐的冥想;甚至可能有时以难以觉察到的方式但毋庸置疑地影响着现代历史的进程。”这段话加深了我们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大学数学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和多维度去关注和挖掘。要充分挖掘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并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和掌握数学方法同时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数学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近年来,笔者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隐藏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和人文知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努力将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入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感受了美的熏陶。在微积分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微积分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介绍微积分的起源、数学三次危机、各章节重要概念的发展由来和其数学文化背景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探索知识的艰苦历程,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在定理的引入和证明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归纳与演绎、合情推理、数学的严谨之美,诱导证明大胆猜想,充分体会发现发明的成就感,不断养成主动创新和立志超越的科学精神;通过介绍微积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学中重视数学在不同学科中交叉应用,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及后续课程的兴趣。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精选例题,巧妙地将哲学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小概率事件原理及二项式概率计算中,针对例题:某人进行射击,设每次射击的命中率为0.02,独立射击400次,试求至少击中两次的概率。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其结果发现命中两次的概率几乎为1,而每次命中概率非常小,但当试验次数多次独立重复发生时,小概率事件发生几乎是必然的。借助例题让学生明白量变到质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哲学思想,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不能轻视小概率事件,细节决定成败。针对独立学院中很多同学“裸考”参加英语四级考试现象,在概率论课堂教学中选取例题:假设四级考试设有85道选择题,每题4个选项,需至少答对51题(即正确率60%以上)才能通过考试,问某学生如果靠运气通过四级考试的概率是多少”。题目一出学生都非常有兴趣尝试做做,经过一系列运算后结果显示,至少答对51题的概率约等于零,也就是说,完全靠“蒙答案”准备“裸考”的学生达到及格分的可能性趋近于零。例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起到了用科学事实鼓舞和告诫学生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巧妙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