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网络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 网络学习环境,学习平台,学习环境设计,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以爆炸的方式增长,快速的知识更新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人们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上都要改变。互联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得到人们的青睐,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世界各国也都开发网络教学的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和学习的实践探究。
网络课程一般指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摘要: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我国国内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展开了网络课程教学或学习,但由于网络教学和学习刚刚起步,所以还存在许多新问题,主要有摘要:
1、 教育观念上网络远程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搬家、教案搬家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机会较少,并未发挥网络的优势。
2、 教学和学习系统缺乏智能性,在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中,对于不同的知识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因内容施教。
3、 资源的共享性未体现。资源共享是网络教学的优势,而在现实中,各个学校各自独立,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在网络课程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各种网络教学-学习平台林立,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校、即便是同一学校内部不同学科课程间,使用不同的教学平台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教学平台往往和学科内容相互绑定,缺乏相对独立性。这不仅在平台的开发制作和更新维护中,轻易造成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单是对教师把握使用教学,学生学习,就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另外当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利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而现有的教学平台多是以支持教师教学而设计,面向学生学习的平台很少。所以制定网络课程平台的标准,开发和具体的课程相对独立、有一定的兼容性的面向学生学习平台(网络学习支撑环境),应是网络课程开发制作中的一个重点。
一、网络学习支撑平台的构成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师生往往处于异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特征和喜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学习步骤。教师处于辅导、服务的地位,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化、个性化、能方便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络环境是成功远程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依据现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面向学生的学科教学--学习平台系统一般应包括管理模块、学习工具模块、协作交流模块、网上答疑模块、学习资源模块、评价模块和维护支持模块几个子系统。
(一)、管理系统
主要是执行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含注册登记、权限设置、公告、咨询等功能。教务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选修的课程等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如摘要:鉴定学生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了解学生情况。同时,也可以把相应的管理信息、教学要求(如建立学习小组、学习社区)等信息通知给学生,即做好学生的管理、沟通工作。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方便学生学习服务。
教学管理(学习引导模块)是进行一门课教学管理的地方,主要用于公布整门课程的课程要求,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生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课程的主要课程要求、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阶段、步骤,教学布置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教学管理模块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公告板、论坛、研讨会等方式,构造出教学服务性信息交流辅助系统。
(二)、学习工具模块
网上学习支持平台要向学生提供一系列辅助学习工具,以支持学生在网上的学习和探索。如笔记本功能,可以使学生方便的存储所需要的网上信息,或记录下创作的灵感。学生利用书签可以标记所感喜好的内容,以后再看。学生学习记录可以记录下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以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对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做出调整。也方便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还有网上搜索工具、学生主页制作工具、学生作品展示工具等等,总之学习工具模块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的工具系统,是面向学生学习的支撑平台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 智能型远程协作学习平台模块
"教育的最高形式是对话"。远程教学--学习环境中最大的特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学生往往处于个体、独立的学习环境中。以前的远程学习往往因为不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时的交互而影响学习效果。网络教学较其它形式教育媒体环境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以其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方式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和协作。同学之间可以通过E-MAIL 、BBS进行非实时讨论,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技术进行在线讨论,相互交流意见,求助解疑。这些交互技术实现起来并不是非常困难,在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中都有。
但在讨论学习过程中,最轻易出现争论激烈,脱离主题的现象。当然集体讨论可以通过邀请教师在线对讨论的内容、新问题进行调控,指导和帮助,解疑。但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离线状态,优秀的学习平台除了方便的交流工具外,更应该有智能性的(Agent)系统进行监控,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帮助。新加坡肯特岗数码探究院现正在探究的思维工具就是一个智能性的学习帮助系统,除了能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外,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学生在讨论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监控、指导。
(四)、 网上答疑模块
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解决。如通过电子公告板、或通过 E-MAIL 发信给老师、同学请求指导。但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还都单独设立了网络学习答疑模块,作为师生相互交流的窗口。在当今的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可行答疑系统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生提交新问题后,系统转发给教师,一定时间后,教师将答案再提交给系统;另一类是自动答疑系统,在某些学科范围内,学生提交新问题,系统首先进行切分,再进行Web数据挖掘,找到知识库中的类似新问题的答案提交给学生,假如知识库中不存在类似新问题,将新问题转发给教师,再由教师将答案提交给系统,同时将该题目以及解答纳入到知识库中,但别的同学在问到相似新问题时,可以直接给出解答。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经常反映提出的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或得不到满足的解答。教师也往往由于新问题太多和不知提新问题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难以做出及时、恰当的答复。智能性的答疑系统经常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模型的基础之上。在有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档案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模型以及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答复。
(五)、面向过程的个性化智能评价子系统
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学评价。虽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服从和教学目标。但教学评价却对教学、学习的具体实施起导向功能,所以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学习环境中,要真正摆脱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真正的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达到学习的个性化,建立新型的评价制度是远程学习环境的建设必要条件,是衡量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的方法和调控学生学习方向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适应学科特色有兼顾学生个性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现有的网上教学支持系统所提供的评价系统一般包括试卷的生成工具、测试过程控制系统和测试结果分析工具。系统能随机出题,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以防作弊。能够对网上测试过程进行控制,如在需要时锁定系统,不答应学生进行和测试无关的浏览,控制测试时间,到时自动交卷等。在测试完成后,能够根据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有些网上教学支持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如区分度、难度等。许多系统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有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
评价改革的方向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能力,评价趋向于重过程、重行为的方向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评价系统在基于传统的试题库的评价形式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学生参和程度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六)、立体、开放的超媒体资源库系统
在当今时代,信息量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知识的互联。网络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丰富、获取信息方便、快捷,但在网上索取信息的一个致命的特征是资源太多,而陷入"迷航"之中。除了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之外,建立一个资料丰富、快捷检索学科知识资源库是网上教学的重要之重。
但纵观国内的现有的网络课程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绝大多数往往把课程教学平台和资源连在一起,"假如教师和资源管理者和最初创建课程的教师或工作人员不是同一个人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因为不知道一些文件在服务器的什么位置和不知道文件的名字而无法更新和使用",在数据的更新和维护上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中,往往存放的是教师的讲义和一些课堂教学资料,供教师教学用的多,供学生用的少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网上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料对外封闭的多,交流的少,共享性差。所以大部分的信息难以实现更新,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和人力的浪费。所以制定一个数据库资源的标准,创建和教学支撑环境相对独立的立体、开放的超媒体信息资源中心,在面向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是很有必要的。
在网络学习支撑环境的资源库的设计中,资源的内容应包括和学科内容有关的文字、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新式的媒体信息,各种媒体信息都应按制定的描述标准进行描述定义,以方便信息的存放和共享。在资源库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应采用超媒体,多层次的立体化连接方式,以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此外,资源库必须有强大的检索功能,能方便、快捷的检索信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在网络的开放环境下,开放的资源库是指改变过去资料(尤其是网上资料)教师或工作人员独自维护,信息单项流动的局面,而实行师生共建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信息的双向流动,才能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不断丰富和网上学习资源,从而保持资源库的生气和活力,达到资源的真正开放和共享。
(七)、支持和维护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对网上学习环境的利用和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二、学习支撑环境中人力资源的组成和培养
现代的网校能否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真正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网络学习中个性化、协作化、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优势。除了有功能强大的面向学生学习设计的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撑外,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意识的人力资源为依托。
首先是教学设计人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习理论知识,具有对最新的有关教育科技的媒体、资源和工具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实验的能力。能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和学科特色设计建构新型的学习模式、资源库结构、资料结构和教学布置。是教学、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存放地点、更新速度)的剧增,教学对象(年龄、职业、地域差异)的拓展,教学媒体(种类、交互性、综合性)的丰富,教学模式(单项传输向多项交互式教学、异步小组讨论、实时视频会议、多学科、多论点组织教学)的转变,所以教学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多媒体一体化的教材的总体设计能力。
其次是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提供专业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和教学设计人员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探究课题、教学活动布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管理。
三是教育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精通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操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应具有现代化的学习理念,拥有多媒体和远程教学网络建构的基本知识,能够参和视听类学习资源脚本编写、摄制和后期制作等工作,能对网站进行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
以上只是对网络学习环境的一些设想。由于基于网络的学习在我国还处于新兴事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开发。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学习环境的建设会逐步趋向于完善。基于网络的学习也必将成为人们在未来社会中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摘要:
1、 《网上教学平台支撑目前状况分析》,汪琼,网上资料
2、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武法提,网上资料
3、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Cyberspace, Gkearsley, http摘要://home.spynet.com/~gkearsley
关键词:急诊医学;精品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急诊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正日益凸显[1]。首先,在理论教学阶段,急诊医学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想法。其次,在实习教学安排上,急诊科实习时间为2周或3周,较为短暂,实习时间的安排未考虑急诊随机性较强、患者往往晚上较多的特点,造成医学生急诊实习时所见的疾病种类较少。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抢救的时效性,要求学生能熟练实施临床急救操作。但是,急诊医学同时也是一门高风险的学科,导致医学生获得临床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网络课程具有资源共享性、多媒体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独特优势,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和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2-3]。因此,如何根据急诊医学的特点进行教学,通过网络资源,以解决医学知识学习、临床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成为急诊医学教学的关键[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急诊教研室一直致力于急诊医学的教学改革[5-6],构建了急诊医学精品网络课程,现报道如下。
1网络课程的制作
以广州医科大学五年制学生为主要学习者,网络课程制作主要包括素材准备和网页制作两大部分[7]。素材准备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主要由广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教研室人员完成。课程网页的制作与主要由我校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完成,采用导航结构组织和展示页面,以保证美观、简单、良好的人机界面。
2急诊医学精品网络课程的设置
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征,急诊医学精品网络课程设置了12个板块:教学大纲、教学队伍、课程负责人、课程描述、建设规划、政策措施、课程网站、实践指导、医学资源、互动教学、参考文献、成果奖励,见图1。其中,课程负责人、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政策措施和成果奖励主要着眼于介绍急诊医学教研室的发展历史沿革、人员构成、承担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特色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与政策支持,让学生对急诊医学这门课程和急诊医学教研室有个总体的认识。而教学大纲、课程网站、实践指导、医学资源、互动教学、参考文献则是网络课程的重点建设内容。参照罗学宏主编的《急诊医学》确定教学大纲,将教学目标划分为5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在课程网站板块,设置了文本教材、授课课件、授课录像和思考题4个部分,为学生提供各个章节的教学大纲、授课讲义、PPT和授课视频,以方便学生在线学习,通过课后思考题和作业习题帮助学生自测,有助于学生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理论知识。针对急诊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实践指导板块提供了详细的见习和实习讲义,同步提供了急危重患者的接诊与观察、医患沟通、常见急危重症处理等临床模拟视频,学生通过课前的在线点击,了解见习和实习的内容要点,同时规范了带教教师通过临床仿真模拟训练来强化学生处理急危重症能力的临床带教思维。为了解决急诊医学实践性强与医学生获得临床实践和锻炼机会少的矛盾,医学资源板块设置了急诊图片库、网络课件、操作视频和诊治指南4个部分,对教学内容中操作性强的章节,如心肺复苏、急救四大基本技术以及深静脉置管等,以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加以演示,学生通过在线点击可反复观摩练习。而在参考文献板块,链接有国内外相关资源的网站,定时上传急诊临床病例分析,使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的医学动态和医疗诊治实况。为了促进教学互动,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或存在的疑惑可在互动教学板块上进行网上提问和彼此交流。网站管理员定期浏览网页,通知教师进行问题解答和组织讨论,形成网络互动学习。
3急诊医学网络课程的更新与维护
急诊教研室应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不断充实课程网站的信息,更新实践教学照片或录像,及时将收集的最新文献资料到网站上供学生点击浏览。网站的维护则由我校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完成。
4结语
我教研室构建的急诊医学精品网络课程获得了广州市精品网络课程的立项支持,目前在广州医科大学校园内部网络上供师生试用。实践证明[8],急诊医学精品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制作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与特点,网络课程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急诊医学精品网络课程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李旭,孟莹,徐俊,等.优化急诊医学教学初探[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8(12):305-306.
[2]SouthgateJ,RupareliaP,PhillipsS.TheAcuteMedicine-SpecialityInterface:Experienceinalargeteachinghospital[J].AcuteMed,2011,10(2):85-88.
[3]KongJ,LiX,WangY.Effectofdigitalproblem-basedlearningcasesonstudentlearningoutcomesinophthalmologycourses[J].ArchOphthalmol,2009,12(9):1211-1214.
[4]OneillPA.TheroleofbasicsciencesinaProblem-basedlearningclinicalcurriculum[J].MedEdueation,2000,34(8):608-613.
[5]林珮仪,林绍鹏,江慧琳,等.社区急救医学网络课程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3):187-189.
[6]林绍鹏,高聪,林珮仪,等.多媒体结合PBL在神经病学急重症授课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286-1288.
[7]高路,聂钢.急诊医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研制及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3):176-179.
【关键词】网络环境;英语文学;课程设计;思路;措施
0 引言
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进行锻炼,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各种语言、文学专业的掌握程度。近年来,文学课程在很多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忽视,更多的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主要是由于当前的社会中对实用性的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各种工具以及理性意识增强,因此文学课程的地位变得比较薄弱。从学科本身的情况来看,英语文学教学的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文学课程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文学课程在很多高校的教育中都受到冷落。随着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文学课程面临了更多的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要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提高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在网络教育环境下英语文学课程面临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当前的英语文学课程的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教育环境下的英语文学教育,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分离,这种分离的状态不利于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不利于当面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其次,网络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氛围以及环境的稳定性较差,对于英语文学的学习不利。第三,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往往不能达到相应的条件,进而增加了英语文学课程的难度。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则不能有效地发挥文学课程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英语文学教育与网络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进行创新,促进网络教育环境下英语文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2 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在网络教育环境下进行英语文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在教学目标上进行确定,还要在教学方式和模式上进行改变。
2.1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更新,确定教学目标
英语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特点,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根据英语文学教学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单独地编排。英语文学知识的介绍也是按照文学发展的历程进行的。当前很多学校的英语文学教学都是教师对各种文学教材内容进行逐字翻译讲解的方式,对于作品本身的内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讲解比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更加青睐于对隐喻文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加深自身对英语文学内容的感悟,在网络环境下,应该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的理解程度,对英语文学的内涵以及背景进行了解,才有助于对所有文学作品进行了解。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文学教学设计,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教学措施的设计。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方式比较陈旧落后,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2.2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尽量尊重个体差异
与一般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育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成员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比如心理、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结构基础等,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刀切的方式自然是不合适的,不能很好地顾及到所有人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最正确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兴趣以及爱好选择不同的教学材料以及考评方式等。比如,如果学生是以视觉型学习为主,则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视屏资源丰富自己的信息量,而对于交际型的学生,则可以多参加一些小组讨论等,对于思考型的学生,则应该要善于进行归纳以及反思,多进行报告以及论文的撰写等,充分结合自身的个性特征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英语文学课程的设计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不要只以成绩作为评论的标准,而应该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体化的评论以及应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引导,将各种测评环节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各种实用能力的提升。在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任务进行布置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在一个班级内都采取同样的安排。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科学化地进行教学。
3 网络教育环境下进行英语文学教学设计的方法
3.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英语文学课程的内容难度比较高,信息量很大,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英语文学教学,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坚持从易到难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加入网络资源的应用。比如在开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网上读书活动,为学生准备一些短小的,学生容易理解的英语文学样本以及音频等,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资料的准备应该要涉及多个方面,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与英语文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以及陌生感,用简单的学习方式来体验以及感悟英语活动。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承载更多的信息量,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信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求,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3.2 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设置议题
英语文学教学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以及外语文化能力的训练具有十多重要的意义,英语文学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在初次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觉到难以理解,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要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教育,促进其阅读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借助网上的各种论坛、群组联系等方式,对学生的各种课程学习进行辅导,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纲要、发表教学辅导文章、做学习摘记范本等,都是加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通过设置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英语文学学习的轨道。可以对认知矛盾进行设置,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设置议题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以及基础知识的程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使得学生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同时要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在课程教学平台上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者提出假说,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索引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搜索到相应的资源,对各种问题进行验证以及解决,通过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互,表达相互之间的意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网络平台上设置的各种引导性的问(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24页)题,不需要规定标准的答案,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给他们更多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要对学生的各种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进行鼓励,鼓励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发展,从而对英文文学课程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3.3 加强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能力的提升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创新,在当前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将主动权给学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比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设置,促进小组之间的学生加强合作,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引导和点评,最终提高学生对各种问题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每个小组之间还应该要撰写相应的主题论文,在不同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学习和交流,促进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4 结语
英语文学学习是当前英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加强英语文学的学习,有助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提升,为其他英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当前的英语文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与网络教育环境之间的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文.基于网络的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03).
关键词 网络;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52—0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系统性强、技能要求高的课程,也是该专业其他主干课程如外贸函电、外贸单证业务等课程的前置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学生网民占比为28.6%,20~29岁的网民占比为30.2%。可见大学生网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当今时代,对网络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是做好该课程教学工作、提高课程教与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1 课程设计的依据和背景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等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标准,基于外贸进出口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因此,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从当前环境下外贸业务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进行深入探讨。
1.1 网络环境下的外贸工作呈现出的特点
1)贸易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外贸业务拓展往往依赖于展会、境外客户推荐、电话推广等方式,在网络日益普及的当今时代,电子商务成为各外贸公司开发新客户的重要手段之一,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忽视这一新兴的贸易方式。
2)业务处理的网络化。传统的外贸业务在办理的过程中需要涉及数十个部门,每个业务环节都需要业务员去相关部门办理。而现在外贸业务的办理可以通过电子口岸系统一站式处理,甚至汇款都可以通过网银来解决;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往来也只需要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就能完成。
3)业务信息的即时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外贸业务的相关信息也在随时更新,外贸业务员必须随时关注最新的市场行情、汇率变动、航运信息等,才能报出最有竞争力的价格,并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
1.2 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外贸实务学习特点
1)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实际动手能力较强。高职学生的特点就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而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利用这一特点,增加实际动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熟练操作互联网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的亲身操作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专业技能。
2)课程内的企业顶岗实践的机会较少。由于外贸工作的特点不可能接纳很多学生进行短期顶岗实践,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充分与企业实际操作的内容接轨,用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作为背景材料,利用真实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
2 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的重点
2.1 利用网络整合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根据外贸业务的工作过程设置教学模块(项目),分别包括外贸业务的准备、外贸合同的磋商、外贸合同的签订以及外贸合同的履行,在每个教学项目下根据实际工作内容设定学习任务。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教师要利用网络等渠道搜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相关资料,并利用各种沟通渠道向外贸从业人员获取第一手的企业案例和各种证单,充实教学内容,使外贸实务专业教学最大限度地与实际接轨。
2)增加利用网络进行实操的教学内容。根据外贸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利用网络进行客户开发、寻找供应商、搜集航运信息、掌握汇率变动状况以便准确报价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操练达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
2.2 利用网络辅助完成教学组织
首先,本课程实施的特点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公司、选定主营产品后,就以该产品作为典型产品展开客户开发、合同磋商、合同拟定和合同履行等各个任务的学习,这个公司及产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那么学生就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完成公司成立、产品选择以及客户开发等一系列工作,这些都需要借助于网络来完成。
其次,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每个学习任务下的课堂教学可分为“任务目标”“情景呈现”“知识讲解”“操作示范”“完成任务”“成果评价”6个逐步演进的步骤,即根据实际工作目标确定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课堂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然后给学生创造一个工作情境,由学生讨论或分析该情境下的工作任务,并且试着去解决。如果是简单的任务,学生可以直接尝试完成;如果是比较复杂的任务,可由教师先进行操作示范,再由学生操作完成。其中知识的讲解可以穿行。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点评或者学生互评。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逐渐成为新型的教育资源,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网络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尤其新一轮课改进行后,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型和技能型相结合的学科,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 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还没有定型,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1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迅速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软硬件技术的更新非常快。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必须跟得上更新换代后的需求。
1.2 信息技术教育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的统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兼有基础文化课程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所以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学习和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2.1 网络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越性。
2.1.1 内容丰富、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营造了信息环境。
2.1.2 检索信息方便。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2.1.3 适时交流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2.2 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
2.2.1 丰富了教学内容。
2.2.2 优化了教学过程的变化。
2.2.3 自主性学习方式。
2.2.4 指导性的教师角色。
2.2.5 互动性的教学媒体。
2.2.6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3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教师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根据网络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以以下几种教学模式适合网络教学。
3.1 采用任务驱动法,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人工智能教学时,可以设OCR汉字识别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让学生作品于网上,供师生、学生间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实施任务教学,应注意主题任务可操作性,强化任务的合理性,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相关联性。
3.2 采用研究性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比如:可以选择中学生走进网络的利与弊,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3 采用合作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相互教学法、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
3.4 学科整合教学法。
新课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整合,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Internet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网络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知识材料,学生活动,学习环境设计等。知识材料组织上,要将教学资源与教材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提供给学生或者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对于某些专题,还需要教师能够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把零散的知识集成在一起,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的自主学习。例如可以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夹对学习过程评价。
Internet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教育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存在的制约因素还还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孙庆宏,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对策[J],华北医学院学报,第3期(2002.5)
[3] 王建虹,浅谈网络教学[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2001.12)
[4]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