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美术教育阶段

儿童美术教育阶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美术教育阶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美术教育阶段

儿童美术教育阶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价值取向 策略研究 

凡事物存在都有其原因,美术教育也不例外。追溯到美术教育价值的起源,我们不得不谈谈美术的起源。目前对于美术教育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等等,笔者倾向于多元论的起源说。美术最初起源无论是什么原因、什么时间,它必须要建立在工具和技艺的基础之上。随着美术的发展,为了传承的需要,美术教育应运而生。 

一、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 

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与演进。它的存在受到历史的制约,在当时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 

1.美术技法论。美术教育的起源决定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美术技艺催生了美术教育。所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最初应该归于美术这门技艺的继承,过多于强调美术的技法,而忽视了教育的功能。但是今天的美术技艺,已经不能单单地理解为是美术技艺法、美术技巧或者说是美术技术,它所指代的范围远比这丰富。 

2.社会本位论。在班级授课制产生以后,美术教学得以在学校开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美术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相联系。这无疑是美术教育发展的进步,但是这一时期过分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社会目标,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要。 

3.工具论。20世纪,工具论广为流传。美术教育被当作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价值取向是对社会本位论的反驳,强调个体的发展。这一时期,是以里德、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 

4.本质论。受到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框架来进行教育的影响,本质论代替工具论,成为美术教育新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强调学科本身的价值,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经历了数次的演变,但可惜的是,都没有全面地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本质论同样也遭到了质疑。 

二、审视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在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和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在现当代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在美术教育中感受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审美价值取向。世间万物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发现美非常重要。小草经过冬日的严寒,冲破土壤,冒出新芽的时候,这呈现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力量,是一种美。当我们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作品来呈现出这种美,是一种创造之美,是一种艺术之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于自然中的事物、社会上的人以及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万物的美的发现,是提高个人审美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以及对于美的发现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美与乐趣。 

2.教育价值取向。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是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途径。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部分,其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是通过美术技艺之一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体现为美术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来实现教育目的。 

3.创新价值取向。创新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本身是一种发现新异性和创造新异性的事物。艺术是人们感觉和经验的呈现,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世界,逐渐建立对于事物的新经验,将模糊性的概念逐渐清晰和明确。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每个人创造出来的美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发现新的美、创造新的美的能力。 

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探讨,希望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美术教育的起源探讨,从美术与教育的结合探讨。上述三种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孤立的,三者之间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不能单纯地区分,追求单一的某一种价值取向;“多元并存”是现今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路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110-112. 

[2]徐卉.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回归[J].江苏教育,2002,(2),29-30. 

[3]邓德祥.我国美术教育“西方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得与失[J].美术观察,2010,(11),116. 

儿童美术教育阶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儿童;美育;创新课程

一、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面临着资源流失、“空心化”的价值困境,乡村文化的“失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在此现实境遇之中,大力发展乡村儿童美育,促进乡村美育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促进乡村儿童本真发展。囿于传统价值理念的思维桎梏,我国中小学教育进程之中普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对美术、音乐这种所谓的副科则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在乡村学校尤甚。此种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本真发展。“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在反思传统“分数至上”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在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美育课程的创新实施,其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具体来看,城市的学校美育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是乡村美育无法比拟的。由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发的“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之名,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建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新乡村美术教师,提高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它的实施与推广,对于振兴乡村儿童美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困境

(一)应试主义理念盛行致使乡村美育缺失立足点

在传统功利主义、应试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之下,学校举全校之力发展与“应试”相关的教学科目,是以将多数教学资源仍集中到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而忽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发展。此即造成美术课程被所谓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也是对此种现象司空见惯、置之不理。此种重应试轻素养、重形式轻内容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造成乡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职业地位致使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缺乏着力点

美术教师的稀缺是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6年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颁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美育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6.5%,但美育课程的课时量应占全部总课时的9%至11%。若要满足最低标准开课目标的需求,全国尚缺美育教师45566名,美育师资的绝对缺额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限。

(三)办学条件致使乡村美育教学资源缺乏突破点

教育资源匮乏且不平衡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应试主义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盛行,致使多数学校将并不充裕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所谓的主科课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乡村学校很难再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此即造成乡村学校很难设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同时,教学教具和绘画材料时常面临短缺的困境。此种境况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乡村美育的长足发展。

三、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探索

“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研发而成的创意公益活动课程方案。“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的启蒙”儿童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儿童,优先关注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乡村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由“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共十六个单元构成,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课程阶段,对应和涵盖整个小学阶段(见图1)。该课程方案力求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以美育工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充分落实国家政策,促进乡村儿童美育发展,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方案,策划与运营“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实践公益项目。具体来看,基金会积极为项目合作学校无偿提供创新活动方案,提升乡村美育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接触艺术与学习艺术的机会。通过美术教育的载体,促进乡村儿童美育的发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会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合作,在区内5所乡村小学引进“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活动,进行试点教学。同时,基金会还为这5所小学建设艺术教室、培训美术教师。通过双管齐下,提升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另外,基金会还配合乡村美育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基金会为试点学校举办“艺术之旅”“艺术家进校园”等主题艺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最经典的绘画、舞蹈、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截止目前,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进行的乡村美育公益活动,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已经达1,600人次,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开发出“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方案,并在乡村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推广与运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为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儿童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

儿童美术教育阶段范文第3篇

一、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和审美创造能力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小学阶段很多家长不重视美术教育,有些老师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教学中随意性比较大。

正确认识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感知的、实践的、审美的基本特征。在美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感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其次,从人的发展来看,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这个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时期。在这个阶段强化美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终生发展观;第三,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美术学科是一门审美的德育渗透学科,在学习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可见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有很多美术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但课堂教学和美术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教材问题较为严重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美术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套用“教师范画,学生临摹”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学生自主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有的美术教师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过分追求程序化教学模式,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按部就班地把山水、花鸟等绘画技法生硬地传授给学生;有的美术老师有强烈的个性心理和艺术个性,一味要求按照自己的意念、风格、技法作画,忽视了学生的创作个性,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正因为一个老师有一个老师的教法和风格,常常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最后不得不机械照搬,失去了自我。

从现行教材来看,虽有许多创新内容,但就小学生的认知状况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使用过程中,美术教师不得不根据自己的喜爱进行筛选,由于老师的观念不同,选择的标准也就有较大的差异,这就会给美术基本功训练造成“断档和空白”。

2.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我们现阶段的美术教师的素质以及美术教学条件并不乐观,尤其是农村小学。相当多的学校美术教师都是兼职或老弱病残孕特殊教师临时兼任的,对小学美术教育理论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又如何能做到学高为师呢?很多老师一边带主课一边带美术的同时都会不失时机把美术改成主课。

3.学生知识不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一二年级喜欢美术的学生人数占90%左右,三四年级占70%左右,而五六年级却只有30%左右,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老师的不确定。学生们在美术课上要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方式,很多美术技法不是短期就完成的,知识系统不完善,需要循序渐进的深入。老师的更替扰乱了系统的学习,也不能随时发现儿童心理生理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矫正方法,对学生的不熟悉也会增加感情的投入,更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小学教育阶段美术教学循环制建议

三、实施循环教学方案的优势

1.符合循序渐进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每一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认知规律,遵循这些规律,按照知识系统的逻辑关系,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这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主要内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前后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教师要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综合学生绘画基础和兴趣爱好,对已知班的学生进行合理灵活教学,因此,对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需求及教学所要求的内容都有所了解。采用循环教学便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按照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序训练,逐步提高。

2.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老师的更换和非专业训练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纷乱。在循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美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补充、完善,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艺术个性全面把握,并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使美术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这样,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产生动力。

3.教师的职业角色要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品行个性的教育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在成长中从心理上希望教师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与生活。循环教学中,师生接触多,交流多,经过长时间磨合,有利于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由熟悉变得亲近,会让教师的施教具备更多自由发挥的余地,而且老师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组织、指导美术课外活动,使美术教学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在教学实际中,学校开展美术兴趣活动时,美术老师要配合教学班中美术兴趣浓、绘画技能好的学生,集中创设较专业的绘画氛围,通过个性化辅导深化审美教育,多出美术好作品,再通过好作品的展览引领,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儿童美术教育阶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39-2当前,人们愈发注重美术教育和美术活动在提升人综合素养中的功用。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开发少儿智力

第一,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少儿观察力。美术以其特殊感知方式来展现现实生活。美术的视觉艺术涵盖绘画、雕塑等。组成视觉艺术众多要素中的最核心的要素是线与形。有关研究成果业显示,长时间欣赏和谐的线型构造,可以推动人的视觉感知的健康发展,进而为提升人的观察力。例如欣赏一幅画面,可以观察画的线条、形态、色彩等,让人能够深入理解此几个方面的处理技法,找到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韵律感。很明显,此种艺术活动对于提升人观察物体的灵敏度是有帮助的。由实践方面看,美术对提升观察能力也获得了少许的认可。调查结果显示,有81.2%的少儿认为美术教育对提升他们观察能力有重要作用;有16. 6%的认为有一定作用;只有2.2%的同学认为没有作用。

第二,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在临摹、写生等美术活动中,对看见的事物形象进行回忆或再认,这样不断训练就能培养青少年对图像、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记忆,使人们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形象。一般来讲,受过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力是比较好的。主要是因为,形象的事物比较容易记忆。相关心理学的研究数据显示,人在面对感性形象进行记忆时,借助的具象越多,让形象接触各种感官越多,人脑就越能构建起神经元模型,或者同对象相对应的神经元模型就容易兴奋起来,建立起比较牢固的神经联系,即形成比较稳固的记忆。

第三,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少年儿童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和知识相比显得尤为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那些受过很好美术教育或者美术修养较高的人,皆其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发达。在理论层面来看,人们在理解、欣赏、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总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思索、回味去体会美术作品的意境,理解美术作品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内容。而美术作品有着丰富的潜在内涵,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结构,具有激发和调动欣赏主体心理活动的召唤功能。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最能充分地调动欣赏者依照自己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进行再创造的积极想像力。因为想象是象思维主要的思维形式,所以,想像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四,美术教育能够激发少年儿童的灵感,从而提升其创造力。美术教育在培育少年儿童创新能力上有独特优势。这是由于,美术活动能够积累美感经验和提高艺术修养,而美感经验与艺术修养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诱发人们的潜意识,激活人们的灵感,进而成为人们创造的契机。那些具有创造性力的人才之中,很多是受过非常好的艺术教育。事实证明,美术教育能让人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激发人的创造的灵感,拓展视野,帮助发现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途径。就是由美术教育自身特点来审视,美术教育本身是一种开放式、发散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沿着各种路径,冲破习惯的范围,进而产生很多不同见解和想法,且有意识地促使其从各个方面、多视角思维操作,进而实现提升创造力之目的。尤其是其形象语言的多样性,有利于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创新思维文化教育。

二、 美术教育与少年儿童动力系统――情绪力(心力)调控:以美控心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力素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非常关键。美国成人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要靠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近年来,国外心理学家逐渐用/情商的概念来描述心理素质。情商理论的创始人沙洛维和梅耶教授在1996年把情商界定为:对情绪的知觉力、评估力、表达力、分析力、习得力、转换力、调节力,涵盖了自我情绪的控制调整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等等。情商又可分为个人情商和人际情商两方面。而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因素相连,不仅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个人情商(自我情绪的控制调整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对其人际情商(对他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度)的开发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第一,美术教育能够帮助提高少年儿童的积极乐观性情绪及意志力、求知欲等个人情商。(1) 求知欲望的诱发。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觉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 少年儿童的美术教育可以调动其求知动机。而动机是直接推动着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进一步激发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望。有人说美术课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少年儿童受到美的熏陶。(2) 积极性思维的催生。美感的产生总是直观性的,与美有关的内容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风景等在美感产生中起着作用,使人心旷神怡,让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少年儿童通过美术教育,慢慢积累了美感,对美有所体验,并根据各人对美的需要和评价产生情绪的体验,这些情绪也调节着人的心理过程,抒发着各人情感。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少年儿童,当他们手中的材料流淌着色彩的斑驳和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怎不会让他们欢呼雀跃?这样也就产生了愉快轻松氛围,瞬间,美感从人的内心直蹦出来,从而积极乐观性情绪也得以催生。(3) 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强化。美术学习过程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也是意志耐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体现。特别是对意志力组成结构――信心、决心、恒心的强化意义重大。因为少年儿童要完成一幅相对令人满意的美术作品,必须对作品进行反复的修改与调整,这对耐心与自制力是很好的锻炼。长此以往,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少年儿童的信心、决心、恒心得到强化。从有关单位学习美术对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的作用的调查来看,有41. 2%的少年儿童认为有很大作用;有55. 3%认为有一定的作用;只有3. 9%认为没有作用。这也充分说明,美术教育对意志力的促进作用得到广泛认可。

第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开发少年儿童的开放宽容意识等人际情商因素。在美术作品欣赏和创作过程中,能够涉及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东西,能够接受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刻刀,甚至计算机等各种可接受的风格技法,能够体会玩味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对象、手段的多样性及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都有利于扩展少儿的视野,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包容意识、开放人格的熏陶和塑造。特别是在对吸收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合理成份、以和为主旨、崇尚和美学的中国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其和的境界就会润物无声地感染着少年儿童,使其自觉地萌生着宽容意识。

三、 美术教育与少年儿童的定位系统――人生哲学矫正:以美匡德

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帮助少年儿童知善恶、识美丑,进一步塑造他们美的心灵。正像康德说的: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美育对少年儿童的文化、修养、品位、思想、品德都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何以言之?众所周知,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仍属过渡阶段,心理往往不够稳定,人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危险期,这里主要说有些少年儿童是非观念淡薄,易受不良习气影响。不可讳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不同程度地传进我国,青少年一代由于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善恶标准、美丑界限模糊,特别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病使我们的教育往往苍白无力,枯燥乏味,根本打动不了青少年一代。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拨动人们的情感。而美术教育的特点恰恰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打动他们的感情,使他们愉快地受到教育。正是美育的形象性使人易于接受教育,美育的愉悦性使人们乐于接受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在美育中使少年儿童明是非、知善恶、论美丑,进而塑造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美育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美术教育更能使少年儿童受到艺术的魅力感染,抚慰那些扭曲了的心灵,让五彩缤纷的艺术恢复其心理健康状态,从而使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构建正确的人生哲学。所以,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从调查情况看,也是如此。在对/学习美术对修身养性的积极作用的评价调查中,得到这样一组数据:有63. 9%少年儿童认为其作用很大;有37. 7%认为有一定作用;只有1. 4%认为没作用。

四、 美术教育与少年儿童的物质系统――体力锻炼:以美健体

由于体力包括体质、精力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相应地,美术教育对少年儿童体力的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精力。相对于接受数学、物理学等抽象科学教育,从事美术活动就像休息一般,可以有效调节青少年的紧张情绪,从而得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这种作用与人们在劳累之际听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体质和运动能力。诚然,美术作品创作本身就是艰苦的劳动,过于沉迷创作可能会损害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但这只是看到了其中一个方面。体质锻炼,尽管这可能不是美术创作的追求所在,却是它的副产品。且不说美术教育过程中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人脑这个器官的保健,事实上,在跋万山涉千水现场写生的过程中, 少年儿童的体质和运动能力也会得到锻炼。第三,美术教育有利于指导少年儿童参加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从而间接维护健康。前文所述,良好的美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优化思维,进而使少年儿童远离迷恋网络、抽烟吸毒等不良行为,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的文体活动,避免了因不良习气损害身心健康。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术教育对增强体力是有所裨益的。

总之,美术教育可以启智、定心、匡德、健体,对青少年的四大成长系统――动力系统(心力)、认知系统(脑力)、物质系统(体力)和定位系统(人生哲学或价值观)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切实强化美术教育,使其在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健康成长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继宏.论艺术活动对人的智力开发的影响[J].人才开发, 1999, (02).

[2]严以森.高情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2, (03).

儿童美术教育阶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美术教育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文化艺术的关注与追求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讲,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从小学抓起,精心编排设计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环节,不断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对陶冶孩子的艺术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丰富校园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条件有待改进提高。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下,小学美术教育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边缘化状态,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师生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小学美术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由于美术学科的性质与特点,需要具备专用的美术教室及必要的一些教学辅助工具,但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农村小学,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小学美术教育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加上美术教育资源的匮乏,影响到了小美术教育教学的开展。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按照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许多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有了很大改进,但与新课改小学美术教学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2.教师师资力量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是当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也是制约和影响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由于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在小学美术课教师队伍中,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美术教师很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专业美术教师因福利待遇低等方面原因不愿意去小学任教,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美术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校对美术等学科不重视,影响到了美术专业教师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积极性。种种原因导致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并且缺乏应有的美术教学技能与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3.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完善。在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的影响下,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模式还不健全与完善,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至今,还没有完全做到从孩子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出发,遵循小学美术教育规律和少年儿童学习认知规律。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三种:入门简化教程、专业技能训练和反复强化训练。在入门简化教程中,教师将要教授的有关画图构型进行固定化、模式化,学生只要根据教师指导进行绘画描摹即可,该模式已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模式,但不利于学生创作性的发挥。在专业技能训练模式中,因小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限制,对其中的绘画绘画理论知识无法理解与接受。在反复强化训练模式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为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进行反复强化训练,这种模式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承受范围,不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削弱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提高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对策

1.进一步加大小学美术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小学美术教育的蓬勃开展,需要一定的基础教育设施为保障,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美术教育的支持力度,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为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管理层要把抓好美术课程开展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配齐美术课程教室和艺术活动室,要根据学校的实际不断扩展美术教育范围,丰富美术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借鉴校内和周边有益的美术教学资源,定期组织检验美术教学实际效果。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勤勉敬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学美术教师队伍是提升美术教学水平,优化美术教学条件的关键环节。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优化美术教室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学校要定期组织美术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要定期邀请美术教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近距离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解,深化教师对美术课程的理解与认识。要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美术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标目标要求,精心组织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方搜集教学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激情。

3.创新教育理念,丰富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尊重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思维认知水平,遵循美术教学规律,采用更加灵活,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一是采用情景教学方法。教师围绕课程目标要求,创设生活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创作,自主分析,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独立学习的意识与创新能力。二是活动教学法。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组织一些小游戏、小活动等方式开展绘画技巧、作品欣赏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美术教师课前要精细设计安排游戏或活动环节,围绕教学内容要求,切实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综上所述,开展好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要积极行动起来,为有效解决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作者:张纾纾 单位:泰兴市广陵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智慧.小学美术课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学周刊,201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