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管理建议和意见

综合管理建议和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管理建议和意见

综合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 绩效管理 实践 体会

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改的不断向前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保障机制、公益服务、财政投入、管理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如何在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中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及评价体系?一直是国内医院绩效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所以,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该有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绩效管理及评价体系,它对促进医院形成良性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监督制度,保持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绩效管理的目的与现状

1.绩效管理的目的

绩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系统地对一个医院或员工的行为及结果进行规划、评估及改进的管理过程。公立医院绩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通过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绩效目标管理的实践,为形成科学、有效的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新型的绩效管理及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2.绩效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一直没有真正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低效率运行。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对经营管理的认识有了提高,对绩效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但目前还没有一种通用的绩效管理办法,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多数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没有实施真正的绩效管理,许多医院只是有了管理的形式或做了一些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发放仍以经济指标为主要参考因素,基本上按人头进行平均分配,依然存在大锅饭的现状。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观念的滞后和缺少科学的方法。

二、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绩效管理的实践

我院在实施绩效管理之前的2002年,医院核定床位340张,职工487人,床位使用率约74.6%,业务收入不足7050.31万元,医院发展缓慢。从2003年开始,我院尝试了以岗位职绩为基础的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将国家规定的个人标准工资作为档案工资封存,试行固定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的职绩工资体系。职工绩效工资由工作量和经济效益产生的两部分效益工资组成,占个人月工资的80%。绩效工资发放与医院的经营效益挂钩,分配向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关键岗位和一线医护人员倾斜,打破了“大锅饭”分配的传统模式,调动了临床业务骨干的积极性,稳定了人才队伍,医疗管理出现了新活力。

1.绩效目标设定

绩效目标设定是整个绩效管理的关键,科学的目标设计能促成绩效管理的成功实施,一个不合理的目标计划将导致整个绩效管理的失败。我院绩效目标制定既围绕医院战略发展目标又要遵循SMAR原则,指标选择注重突出那些最为重要的绩效关键点,从岗位工作量、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PI)、岗位技术难度(CMI)以及工作效率、运行效益、服务质量、财务预算、成本核算等要素制定绩效目标和考核细则。

(1)岗位工资标准。根据绩效目标和岗位性质、特点,确定医生、护士、医技、行政、后勤五大类别的岗位工资标准。临床医生初中高级职称分别为720、900、1100元,护理600-670、750、900元,医技670、800、1000元;行政人员600-650、700、800元;普工岗位550元、助工600元、驾驶员650元、责任组长、技师、工程师700元;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不设岗位工资。

(2)绩效分配指标。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医院实际,确定临床医生、护士、医技、行政管理、总务后勤五大类别的绩效比例,各类别在医院绩效分配中相对比例分别为1.2、1.0、1.0、1.0、0.85,按此比例最后确定科室各级各类人员的绩效系数(见附表1)。绩效核算到班组的科室,科主任可以酌情在总绩效里留出3%作为科主任、护士长基金,用于科内员工的奖励等,以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行政职能科室中层干部的绩效按全院中层干部平均绩效数为基准即1.0系数,按照职位等级、工作性质、责任等因素,在0.9-1.6之间设置。

表1 病区科内医护人员绩效分配系数

医生组 系数 护理组 系数

科主任 1.8 护士长 1.4

科副主任 1.6 副护士长 1.3

诊疗组组长/高级职称 1.5 护理组长 1.2

诊疗组组长/中级职称 1.4 副主任护师 1.25

主治医师 1.3 主管护师 1.1

住院医师 1.1 护师/护士 1.0

2.绩效考核

我院绩效考核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性指标与共性指标相结合的三公两结合的原则。采用Delphi(德尔菲法)与AHP(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形成了具有本院特色的“两级三类四形式”绩效考核体系。两级即院科两级考核管理;三类即院部考核职能科室,科室考核责任组,门诊部考核个人;四形式即分月度科室考核、个人考核,中层干部考核与年度院长目标责任书为主的综合平衡考核。中层干部的绩效考核还要结合职工民主评议和随机测评分。

(1)科室考核。职能部门对下属科室,各科室对下属责任组进行绩效目标考核。以各科室医疗质量、数量,定性定量指标考核为基础,结合当月优质服务考核、行政查房、行风效能检查等确定各科室的考核分值。

(2)个人考核。科室对下属员工进行个人绩效目标考核。对照职工在“德、能、勤、绩”方面的工作以及岗位、职责要求,找出与职工工作业绩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并将其深化、细化和量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每月考核一次。

(3)中层考核。院部领导、职能科室对中层干部个人素质、医疗业务、科研教学、科室管理等方面进行绩效目标的量化考核。一般中层干部由职能科室负责考核,职能科室负责人由院部领导考核,中层干部的绩效还参照职工民主评议和随机测评结果。

3.绩效考核的效果

通过绩效考核,职工和科室负责人普遍由对考评结果的不闻不问到主动关心、关注,形成了科室之间、个人之间有序竞争、相互激励的局面;管理层加强了对一线科室的管理,强化了职能部门作用;提高了医院绩效目标管理的精细化和可控性,实现了部门、科室绩效目标与医院发展战略目标一致的常态化管理,促进了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绩效管理十年,2012年医院核定床位650张,拥有在职职工886名,行政职能科室17个,临床、医技科室42个,后勤保障科室9个,年门诊量76万余人次,年收住院病人2.3万余人次,床位使用率99.02%,年业务收入3.0亿元(主要指标变化见表2)。医院顺利通过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评审,并成为台湾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协作医院,浙江省政府首次下文冠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建德分院。

表2 实施绩效改革前后医院主要指标变化

名 称 2002年 2003年 2007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医院总收入 7050.31 7291.44 12832.99 16806.45 20877.1 24823.08 29361.22

门诊人次 244437 226747 328430 455995 506426 623183 756185

住院人次 7317 6786 9972 12103 13754 20037 22206

床日费用 427.89 426.12 574.6 622.08 733.55 686.88 773.05

床位使用率 74.64% 80.63% 102.95% 101.00% 69.55% 96.60% 99.02%

门诊均次费用 120.98 124.01 149.01 146.42 150.45 150.23 150.19

住院均次费用 5396 6282.97 7360.2 7795.9 9144.03 7333.44 7664.14

药品比例 62.41% 62.51% 60.69% 57.68% 53.62% 49.60% 39.35%

社会满意度 85.63% 88.74% 94.65% 95.16% 96.03% 97.12% 98.32%

注:医院业务收入(单位:万元),床位数:2002-2007年340张,2009-2010年650张,2011-2012年600张。

4.考核结果的运用

绩效考核结果的科学合理运用,不仅能体现绩效考核本身的意义,而且对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力起到更好的作用。很多医院绩效考核完成后,束之高阁或置之不理。我们主要强调的是绩效考核结果如何与评先、评优和晋升、晋级挂钩,如何与未来绩效管理有机相结合。

(1)与中层干部任免挂钩。科主任的聘任与日常考核、民主测评、年终述职考核相结合。我们将考核结果与中层干部的绩效挂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及干部任免的主要依据,聘任意见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考核结果后两位的科室,取消年度评优资格,科室负责人在年度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同时,年终奖励性绩效下降20%,如果出现连续两年为最后一位,则免去其行政职务。

(2)与年终评先、评优挂钩。科室、学科完成医院年初绩效目标计划第一名的,科主任、护士长年终各奖励3000元。凡科室效益增长25%以上者,科主任、护士长年终各奖励2000元。科室效益增长幅度最低,而且增长率在10%以下的,其科室和科主任、护士长取消当年评先进资格。个人考核排名中下的,不能评为本院先进和年度考核优秀,考核未能进入前六名的,不能推荐到上级评先评优。

(3)与晋升、晋级激励挂钩。我们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员工职称晋升、首席医师晋级等的主要依据之一;业绩在前的个人,晋升、晋级优先;绩效考核倒数或药控比连续三个月超标准,院纪委约谈无效,造成不良后果的,予以转岗、待岗、停止处方权,延迟一年晋升、晋级或聘任。

(4)与未来绩效的确定挂钩。前轮的绩效考核结果,本身就孕育着下一轮的目标。科学分析前一轮的绩效考核情况,一方面思考下一轮绩效的目标,取优舍劣,科学合理地确定未来绩效的目标计划;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的方案,绩效考核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经济效益的考核,更不能只顾经济指标不顾效益指标和社会的满意度。

5.绩效沟通、反馈与评价

绩效评价是指对医务人员过去一定时间内医疗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给予的考核和评判,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医疗服务为人民的办院宗旨,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同时,也是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绩效评价。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运用关键绩效指标理念从工作数量、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社会责任、经济管理与财务结果、组织管理、社会满意度、医疗费用与控制水平、团队管理等多纬度构建自我评价、综合评价、社会评价三个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称之为360评价体系。自我评价要求员工个人和科室部门对既定目标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和总结;综合评价要求上级、下级,多部门多层面对绩效目标、绩效考核、绩效评估、沟通反馈和绩效改进等进行综合评价;社会评价则是病人和社会对医院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督促医院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的提升。

(2)沟通与反馈。是组织管理和部门联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没有沟通和反馈就不是绩效管理,而仅仅是计划和总结考核而已。绩效考核前管理者要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要充分考虑到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可程度和对考核结果的不满或反感。当制定出一个新的绩效考核方案时,多数员工总是反对和抵触的,因此,考核过程中、考核结束后,必须注重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并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充分倾听员工的意见,尊重员工的感受。只有把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吸引广大员工参与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考核、绩效评价、绩效反馈与绩效改进等活动,使之从内心深处支持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同时,绩效办要及时反馈全院绩效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收集绩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与建议,以便及时纠正考核工作中的偏差,策划、指导实施绩效管理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实施绩效管理后的体会

绩效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绩效管理十年,其社会责任和医院综合业绩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的体会是:

1.绩效管理要与医院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

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管理体制状态下医院绩效有着不同的表现水平,有成功有失败,大多平平淡淡。究其原因,是绩效管理没有和医院的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没有战略发展思路。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发展的眼光和系统的思维来认识和理解,满足“患者需求”和“未来绩效”等绩效管理的新理念。结合公立性医院的特点和中长期战略发展思路,寓实践于总结之中,确保了新型绩效管理及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障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和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了员工素质和全员工作效率的提高。

2.绩效管理与医院综合管理相结合

绩效管理是医院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保证。除与医院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外,还需紧密联系“三好一满意”等医疗卫生工作的近期综合管理目标,建立符合医院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关注职工的个人收入因素对医院忠诚度的考验和满意度的影响。我们认为必须确保员工收入在绩效管理后不会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及对医院的贡献得到关注和认可,在非经济奖励方面给予精神上的激励和进修、培训、提高其技能的机会,最大程度发挥其工作潜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针对各阶段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政策因素以及职工中暴露出的现象等,适时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如绩效管理初期,以经济指标为重点,中期以药品比例控制为主,绩效管理稳定后,我们以住院周转、住院床日、工作效率等为主,使绩效管理更具挑战性、科学性。

3.绩效管理与新医改政策相结合

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浙江省首批县市公立性医院改革试点单位,积极探索、落实、深化新医改的要求,通过不断改进绩效管理来提升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落实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既要强化政府责任,也要推行成本核算,提高运营绩效,既要通过政府投入来保障其职能的发挥,也要通过加强管理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两者均需要以医务人员岗位配置、人心稳定、提高积极性为前提。而目前执行差额拨款的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压力大,职业风险大,已相当程度影响到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甚至引发人才流失、医务人员素质下降、机构职能运作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

总之,通过十年绩效的实践,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改善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品质、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绩效管理是当前公立医院医改的核心环节,也是医院发展之根本。新医改背景下,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对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不断对绩效的指标、考核、评估、运用、反馈体系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这样才能将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著名绩效管理专家张玉韩老师对本文提出了指导和修改意见,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王文娟,李会玲,孟文娟,施梅.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临床科主任绩效考核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医院,2013,17(2):44

[2]余华英,沈华亮.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改革初探[J].医学与社会,2008,21(8):32

[3]严育祥.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3):27

[4]翟素娟.医院行政职能科室绩效与综合管理目标细化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2,16(5):34-36

[5]Sinha Ip,Smyth RL,Williamson PR. Using the Delphi technique to determine which outcomes to measure in clinical trials: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 studies[J].PLoS medicine,2011,8(1):e1000393

[6]Pecchia L,Bath PA,Pendleton 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for Examini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Assessments of Risk Factors.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Risk Factors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J].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cine,2011,50(1):1-10

[7]潘传德.现代医院医疗绩效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2):125-126

[8]陈富强,周君.大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的沟通与反馈[J].中国医院,2013,17(2)61

综合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管理;问题;建议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提高,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经济、美观”等特性实现的要求。“安全”是运行和稳定工程需求,“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的好坏对工程建设质量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质量管理问题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水利工程建设不论其规模还是数量,都应重视其存在的质量问题。一方面,设计施工不合理。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另一方面,监控措施不完善。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令人担忧的是有的施工单位在思想上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中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1.2施工合同管理问题

(1)招标不够规范

随着“三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已逐步规范,但由于施工合同的双方在利益上存在矛盾。表现在合同上,如某些工程在招标过程中,利用僧多粥少的心理对承包人提出一些苛刻条件,迫使承包人压级压价,给承包人增加额外负担,甚至直接压低中标价格,使承包人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有的承包人为提高中标率,搞联合投标,甚至恶意串通,抬高中标价,造成不正当竞争,扰乱建设市场,造成施工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承包人不能中标,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给施工合同管理带来被动。

(2)合同文件不准确

由于建设工程承发包具有合同条款多、文件涉及面广,其中的矛盾、错误、两义性问题常常难免发生。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一般解释原则,施工单位应对施工合同的理解负责,建设单位应主动为合同文件起草,应对合同文件的正确性负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施工单位根据建设单位的意思,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草拟合同协议条款,经建设单位认可后签署。往往几经确认,最终与招标投标文件中相应的合同条款已相距甚远。

1.3管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1)对水利工程管理认识不足。水利系统内“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近几年在增加水利投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有的地方对现有工程的挖潜改造和强化管理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2)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明。水利工程大部分为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工程。公益性工程和经营性工程合在一起,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界定不清,公益性部分运行管理费并没有得到财政给予的合理补偿。综合性单位从事多种经营的部分,由于和本单位千丝万缕的关系,内部事、企难分,自身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实现预定的企业化运行管理目标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囚素都不具备,运行机制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3)部分水管单位责任主体不明晰。一些水利工程没有严格按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一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管单位只有业务管理权限,没有人事管理权,只管事不管人;对一些非水利部门管理的水利设施和水管单位,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2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措施建议

2.1重新认识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拓展质量管理手段。

目前,我国针对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往往集中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这种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针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这一复杂性的问题,施工企业领导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水利工程建设的全方位管理。同时还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新情况,不断创新与拓展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手段,从传统的单一行政管理手段,不断向综合型管理手段转变。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文化、技术等多种手段对工程建设质量实施全面的管理。为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精神动力、技术支持和组织保障。

2.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水利资源的保护意识。

要紧紧抓住“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的有利时机,做到与长年性宣传相结合,与案例宣传相结合,与水法律、法规宣传相结合,与宣传水利建设成果相结合。宣传应着重向基层乡村干部转移,向山区、半山区群众转移,运用多种形式、多种载体深入开展宣传,如组织大型晚会、水利成果展、万人签名、水法规咨询、知识竞赛,散发宣传资料,制作大型广告宣传牌等,通过各种形式,使水法律法规逐步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全县上下共同保护水利设施,依法保护水资源的良好局面。

2.3健全网络化管理建设,明确管理工作职责。

(1)聘请水利员作为水利协管员,定期组织水法律、法规和管理业务培训讲座,明确他们对本乡镇范围内水工程运行负有检查监督职责,考试合格的发给聘书。对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年终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放任、或失职者,建议当地政府给予调离或辞退处理,以增强其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

(2)各流域管理所增挂水政监察中队牌子,实行合署办公,明确规定对本管辖区内的水工程负有日常的管理职责。而且各管理机构要明确一名副职负责工程管理,分片划组管理到每个工程。

(3)水利管理所作为县级、乡镇水利工程管理职能部门,侧重在水工程维护修缮、检查观测、控制运行等技术方面加强督察。县水土保持监督所、水政监察大队作为全面执法管理单位,依法对生产经营、开发建设活动中涉水事务进行监督检查,加强水法律、法规监督实施。这样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协同,变一家管水为多方管水,合力同唱“一台戏”。

2.4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

要加强管理技术自动化、现代化的研究,加强防汛、供水工程的科学调度和运用管理,加快工程管理预警系统建设,对国有水利工程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努力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要积极培养和引进既懂水利又懂管理,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加强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育一批农民技术管理队伍,通过提高管理者素质和管理水平,达到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目的。

3结语

工程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只有在全体管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体系,提高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拓展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域,丰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手段,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综合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第3篇

一、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手段。各区县、有关部门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管理,放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发挥各自职能,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管好用好每笔资金,切实把农业综合开发这项“德政工程”实施好。

二、积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的落实工作

各区县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规定的比例进行配套,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由市、区县两级按规定比例共同承担,不得层层转嫁;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农村集体、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劳折资都要力争达到规定比例。

三、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财政无偿资金通过财政部门逐级拨付,并实行区(县)级财政报帐制。各项目乡(镇)和实施单位作为报帐单位,直接向财政报帐;财政有偿资金通过财政部门逐级承贷,统借统还。财政部门出借有偿资金,要落实还贷责任,用款单位或个人须有担保。财政、农综、银行要根据已批准的项目计划和工程进度及时拨借资金。要严格财务会计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严禁以各种名义或借口滞留、欠拨、抵扣、挪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项目实施部门和单位,对批准的项目计划,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内容、规模实施,不得自行调整,如遇特殊情况确需变更、调整项目计划的,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要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标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严格控制管理费开支,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对建成的项目,要明晰产权,落实工程管护主体责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坚决纠正违纪违规问题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部和项目执行单位,要严格遵守财经法纪,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对存在的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和法规的问题.要立即纠正。今后凡发现抵扣、挤占、挪用、胡花乱支、铺张浪费等违纪违规问题,各级财政、农综、审计和项目实施主管单位有权随时予以制止。对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要责令限期归还原资金渠道。对违纪、政纪和法纪的,要及时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

综合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第4篇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3年9月8日以文化部令的形式颁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根据《办法》精神以及文化部、省、市关于贯彻落实《办法》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贯彻落实《办法》意见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文化站建设的重视度。

制定宣传、学习方案,通过多种有效形式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办法》。一方面通过网络、报刊、媒体等形式全面公布《办法》。在区文体局、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网站、《新》报等全文刊登《办法》,提高《办法》在广大领导干部群众中的知晓率及重视度。另一方面组织专门讲座,深入解读《办法》。由区文体局牵头组织一次讲座,向广大文化干部及文化从业人员详细介绍《办法》颁布的意义、实质内容以及如何对照《办法》加强文化站自身建设。

二、加强培训,提升文化从业人员整体水平。

根据《办法》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文化站长培训,提高文化站从业人员在文化站建设和管理中的科学性和服务性,提升全区文化站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是要求每个文化站长参加市文广新局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文化站长培训。通过培训,吃透《办法》精神,结合市《两馆一站考核办法》,在文化站的阵地建设、运行管理、功能发挥、队伍建设、活动开展、业务管理上有一次新的理论提升。二是组织专门的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为使《办法》的各项精神能够真正体现到文化站日常工作当中,每年由区文体局、区文化馆组织针对全区文化站长和文化干部的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以此推动文化站工作更好更优开展。

三、加强自查,对照《办法》及时整改到位。

年内,各文化站组织一次自查,对照《办法》的细则及有关要求,查漏补缺。对于当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对于当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落实整改方案,明确具体的整改措施及时间期限,整改方案上报区文体局。同时各文化站要把本年度还未达到《办法》规定要求的工作列入明年文化站建设重点任务,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以改善提高,逐步实现文化站建设、管理、运行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综合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我院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附设诊疗所,目前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担负着医疗、教学和科研三项中心任务。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科研领域的重视,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科研经费来源途径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科研经费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科研课题的完成质量和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医疗人员申报课题的积极性以及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工作。[1]为了使科研经费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规范管理,医院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并自行研发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使科研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现就本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实践做一点分析研究。

一、科研经费基本情况

2008-2012年我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71项,科研项目和学科人才建设经费从3515万元增长到1.76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从686万元增长到4432.5万元,5年来,科研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都呈现了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情况

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实行科技处和财务处的双重管理,体现在科研经费申请预算、项目经费使用和结题经费决算等各个环节。在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单独立账”原则下,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完成从科研项目的申请到科研经费的入账、支出、结余情况的信息管理。

科研项目经费拨付到财务处后,科技处根据拨款通知对科研管理系统中相应的课题进行立项入账,并将入账经费明细通知单提交财务处,财务处根据入账单对各个项目分别进行单独建账管理。科研人员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填写报销单,并打印出系统自动生成的具有唯一流水号的报销单经项目负责人签字,附报销凭证递交科技处,科技处管理人员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报销单中报销凭证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初步审核,经科技处长、分管院长审批签字,由科技处统一移交财务处,财务处负责对科研经费报销单进行二次审核签字,并在科研管理系统中给予审核确认,系统自动发送短信至报销单申请人手机,申请人凭工作证和相关短信至财务处进行相关财务报销手续的办理。

对实验用试剂的购买和报销,规定除购买试剂发票外还需提供盖有试剂公司公章的试剂出货单,并有具体的验收人签字,此外在试剂报销单上还需填写具体的试剂公司名称、发票号等信息。

对会议费、差旅费、劳务费等设立开支上限和开支标准,如会议费的报销需提供具体的会议通知,会议时间、地点以外产生的费用均不予以报销。劳务费的领款单需注明发放事由、人员名单、身份证号,除领受人签字外还需项目负责人签字并实行银行卡打卡机制等。

在研的科研项目,除已经列入项目合同的设备购置预算计划,一般不予购置。列入项目合同的仪器设备,由项目负责人提交设备购置申请表,经科技处和分管院长审批后,设备处按照政府及医院规定的采购办法统一采购,作为医院固定资产统一管理。为提高设备利用效率,节约科研经费,医院公共实验中心及各科实验室均对外开放。

依据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办法,利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明细情况、经费结余情况的实时查询功能以及科技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加强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质量。

三、存在问题

1.经费预算细化难度高,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

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及部省级重点项目,在项目申请立项时都须制定详细的经费预算,包括经费的使用方向、开支范围、开支比例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财务部门并不参与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编制,不熟悉相关财务制度的科研人员,编制预算时往往侧重于技术层面,使项目经费预算不够细化、准确、全面;同时编制预算与项目批准、实施一般相隔两年时间,[2]由于物价变动、医学科学研究中不可预见的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如技术路线的改变,使实际支出与预算产生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科研项目主要由项目负责人以个人名义申报获得,有些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是通过自己的能力争取来的,不需要严格管理,因此要做到科研经费有效监管兼顾最大程度保证科研经费使用自由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难题。

2.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挂账时间长

除国家科技计划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外,科研项目结题后,在项目实际财务支出中并不作结账处理,项目结余经费长期挂帐,有些科研项目结题多年,账面余额仍未结清。

3.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科目分类不全,缺少预算录入功能

目前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经费分类主要有五大类:研究经费(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协作费)、国际交流合作费、劳务费、管理费、其他费用,已与科研项目预算11个支出科目不符,不利于科研项目预算经费的管理和项目结题审计。此外,科研管理系统仅对科研项目经费按研究经费60%,国际合作交流费10%,劳务费15%,其他费用10%,管理费5%,进行初步分流,虽然后期可对项目经费进行调整,但目前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同时我院在研项目众多,要对每一笔入账经费按实际预算进行后期调整工作量过大,不利于实际操作。

4.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缺少效益评价

多年来医院科研项目普遍存在“重项目、轻规划;重申请、轻实施;重经费预算申报、轻经费使用管理”的问题,[3]此外医学科学研究选题多偏重于基础研究,实用开发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较少,相对于医院每年获取的大量科研经费以及医院本身投入的大量配套科研经费,研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不足,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没有事后的效益分析评价,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

四、对策建议

1.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编制,科研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无缝对接。预算编制不仅是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研究需要进行编制,还需要财务专业人员的指导,结合国家有关专项经费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共同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确保资金的准确性、合理性、必要性,使预算细化到位。目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有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报销明细和结余经费与财务部门的实际结余经费存在不一致现象,建议加强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使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

2.完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结题或验收后,允许保留一定期限的结余经费,用于科研项目后续工作及新项目申报前期支出以及开展科研活动时的一些其他必要性支出,对于结题后如三年内无任何经费支出五年后仍有经费结余的账户,由科技管理部门通报财务处,统一办理财务结账手续,结余经费上缴医院用于配套科研经费或购置公共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等,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与流失,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3.细化科研经费支出科目,增加预算录入功能。建议按科研项目预算11个支出科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设立经费报销支出科目,同时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预算录入功能。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按项目合同书中经费预算明细录入系统中,入账经费自动按预算比率(按规定设置上限)分流。项目负责人和科研管理部门可随时查询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结余情况,有效监督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4.重视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制度。医院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制度,从科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价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设有科技奖励办法,对标志性成果、项目、论文、出版著作、专利授权、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均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医院鼓励支持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践应用的理论、技术、规范和药物,倡导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医疗工作者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热情,用科研成果指导临床,服务临床。

总之,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科研经费管理直接影响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有助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医院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昂慧,路维列,赵辞瑶,顾晨.规范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8(2):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