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服务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__年4月8日,本人与2名工作人员组成卫生行业作风建设调研小组,分别与市、县(市、区)、乡、村四级的医疗单位、部分医务工作者和群众、出院患者等进行了调研座谈。在此基础上,调研小组与部份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认真讨论,综合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__中部,现辖利通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5个县(市、区),总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0.8万,其中回族人口65.6万,占总人口的50.2%,是名副其实的回族之乡。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811所(个),其中:公立综合医院6所、中医医院4所、妇幼保健院(所)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所、卫生监督所5所、中心血站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所、乡镇卫生院40所、村卫生室548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5个,民营医院18所、个体医疗诊所(社会办医)155所;共开设床位3464张,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2.66张;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245人,其中执业医师1751人,执业助理医师1451人,注册护士1383人,乡村医生779人。
二、 存在问题:
1、当前社会上对医疗卫生服务反映的突出问题。
当前社会上对医疗卫生服务反映的突出问题也是群众“不放心、不满意”的问题。
调查显示,“收费不透明问题”和“服务不到位问题”是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不放心、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有的医院的收费标准和药价公示制度、住院费用一日清单等制度坚持的不够好,开特殊药、做特殊检查没有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协商。医务人员的“开单提成、搭车开药”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部分服务环节薄弱,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未如人意。目前,不少医疗机构都在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服务方式,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和服务。但是,群众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仍有意见。部分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够强,对病人或敷衍搪塞;或缺乏同情,态度冷漠,言语生硬;
2、医疗卫生行业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首先,风险高、压力大的职业特点引发了医务人员的畏难情绪。调研中了解到,面对医疗这个风险高责任重的职业,医务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医生每日面对病人,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诊断和处理,及时向病人家属交待有关事项,若有欠缺或差错,便有可能受指责,甚至遭打骂、上告。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医务人员曾经因工作压力过大,产生畏难情绪,有过转行的念头。新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在医疗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更使医务人员感到困惑。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会导致医生为自我保护而在医疗上变得保守。
其次,对医院长期实行差额管理,大部分医院仅能维持人员及日常业务开支,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基础设施及大型设备购置上,普遍有等、靠、要的思想。再加上引不来人才,医疗队伍后继乏人,已直接影响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 原因分析:
1、医疗体制欠明晰,导致医疗机构主体责任的混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医疗体制改革却大大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机构的体制与投入机制不相适应。医院难以实现“科学合理的经营”,成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合格”的经营主体。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定位为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提供价格合理的优质医疗服务为宗旨。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家应保证其资金供给。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除了基本建设和特大型设备外,日常经费拨款还不到在编人员工资额的50%。
医院是当前我国药品消费的主要渠道,必然成为药品生产和供应商推销产品的目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切商业行为的终极目标。尽管我市严格执行药品“三统一”政策,但高价格、高利润可以说是目前医药两家的共同需要,因此,市场上高价药品越来越多,即使不是新药,也要想法子换包装,把价提上去,医院也乐于使用;而平价药利润少,如今便是无厂家生产,也少有医院愿意使用。其结果必然是医药费用支出居高不下,群众不满情绪日涨。
2、传统的医德教育方式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新形势的要求。
医德教育是医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塑造医务人员高尚情操、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医德医风这个话题一直在讲,活动也搞
得不少,但医疗卫生行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一路走强,近年甚至成了群众投诉意见最大的行业之一。“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有被“白衣狼”侵害的危险。在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性。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人们一种合理的要求,讲求经济效益成了管理者追求的一项重要指标。一部分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出现重经济轻医德的倾向。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相当重视医德医风教育,但教育手段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仍然沿用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或采取“一票否决”等形式主义管理方式,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能持之以恒的制度建设,使本属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变成突击性的运动化形式,时抓时停,结果不但收效不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或不如实上报情况的现象。
四、建议:
1、加快改革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医疗卫生体制。
民意调查显示,老年人群及低收入人群担心在医改中把医院推向市场后将会显著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反对意见颇多;其他人群则表示医院应该走向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需求呈现多样化,一方面高收入阶层“绿色健康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弱势群体”仍徘徊在寻求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上。这为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分类经营管理提供了必需的社会条件。医疗卫生机构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健康保障服务,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推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医疗卫生体制应当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近年我市实行医保制度的改革、医疗单位分类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定位,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设计,以确立医疗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科学合理的经营”地位。医疗卫生部门是以保障广大人民健康为宗旨的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国家对于公共卫生的监控、疾病预防及基本医疗服务应当承担主体责任,列入政府工作规划及公共财政支出计划,提供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经常性资金保障,使其成为真正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集中精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外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及项目,应改行市场化经营,允许国家、集体、民营或外资多种投资主体,在符合医疗卫生机构准入条件的前提下,以独资或合资形式经营,竞争发展。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在资质认证、服务范围、质量标准、价格和税收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则并实施有效的监管。
2、加大对基层以及乡村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
建立城市新型卫生服务体系,是适应我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民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的迫切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医疗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政府已注意到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要全面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除了增加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改革创新的新思维,重组整合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要按国务院的要求,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和相关的标准,全市统一标准和要求,分步分乡达标完成,力争在三五年内构建起可靠的公共卫生保障网络。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规定简化双向转诊手续,合理分流病人,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市整体医疗资源效益,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准入制度,并运用竞争上岗、实绩考察、末位淘汰等形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服务水准,增进群众对社乡卫生服务站的信任度。
3、理顺药品流通渠道,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政府要下大决心从机制上切断药品购销中不正之风的源头。要降低虚高的药价,必须对药品流通环节进行宏观控制,并从药品生产审批的源头抓起,由卫生、药监、物价等部门共同实施。重点加强对新特药品和外来药品进入市场的管理。一要加大药品定价的透明度,规定合理的利润空间,严禁抬高药价;二要规范药品的流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三要扩大药品公开招标范围,严厉惩处经销商联手抬高药品标价的行为;四要禁止医疗行政机构、医院非相关部门的公职人员与药厂、经销商、医药代表的联系,对因违规而获得利益者应给予严厉处罚。此外,要积极实行药品单独核算制度,对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的药品进货、库存、销售、利润等情况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加强外部监督。
4、改进思想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医德医风。
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医务人员良好的医德内在素质是在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医疗活动中修养积累而来的。当前,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尚既继承了传统医德,又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强烈影响。各人的医德基础水平不同,职业道德行为有异,更增加医德医风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解决医疗卫生行风问题,要改变教育管理模式,要从建立具可操作性、能持之以恒的制度入手,把医德医风建设真正作为日常工作内容长抓不懈。一要强化学校教育,把医德教育列入教育大纲,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医德修养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方法;二要严格岗前培训,强化医德继续教育,结合临床正反两方面实例,细化对医德行为规范条文的理解;三要强化医德考核手段,制定公平、公开的奖惩办法,把医德医风表现同个人考核、晋级、薪金等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医务人员医德修养的自觉性,逐步使其成为一种自我修养行为。
调研中发现,年龄大、资历深的医务人员
被病人刁难的机率较少,而年龄和资历较浅的则反之,这是医德形象和信誉的一种反映。医德形象具有公开性、示范性和社会性。社会主义医德,讲究的是要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制度是促进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我市应把对医疗系统的行风检查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坚持下来,通过具有公信力的行风检查,加强社会对医疗卫生系统的监督。同时,要及时发现、宣传医疗卫生界的新风尚和好人好事,表彰要形成制度。建议2-3年搞一次评议表彰活动,让全社会广大群众都来参与评议,以弘扬医疗卫生界的主旋律,让群众了解医务人员,增加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信任。此外,建议由政府搭台,社会多方筹集资金,建立扶持卫生事业发展的专项奖励经费。 5、完善医疗法规,营造良好的医疗服务舆论环境。
鉴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风险性及其医疗单位的公益性等因素,应考虑将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与普通民事纠纷的损害赔偿加以区别,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我市的实际情况,从刑事、民事、行政法规的统一角度制定处理医疗纠纷的地方法规。这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措施。
健全医疗事故鉴定的监督机制,并加大透明度和公开性。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医疗界、法律界等有关人士参加,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的合议委员会,增加医疗事故鉴定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消除患方对鉴定结论的怀疑,减低处理医疗纠纷的难度。
一、整体老年产业雏形初现发展蹒跚,但突破在即
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多种行业几乎都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的需求“暗送秋波”,但始终保持“未联姻”的状态。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即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万本根和赵喜顺对老年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2011年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1998年,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11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二、传统老年产业——老年保健行业身陷混沌,迷雾待破
保健行业指的是事前对健康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而且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老年人的这种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与丰富化。考虑到中国目前1.3亿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加速的情况,未来中国的银发保健产业不论从总量还是产业内部业态类型都会有很大增长与变化。
(一)、银发保健产业总体增长,但内部结构失衡
保健产业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保健品,如保健食品、保健器械以及保健美容用品备等;另外一类是保健服务,如提供健身、养生、心理等的直接服务与咨询服务。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到年已经达到500亿的规模,据保健品专业人士的估计,其中老年人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次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老年保健品的份额占到了200亿。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中国,老年保健品市场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
与老年群体适用的各种品类丰富的产品不同,国内的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相对落后,各种保健服务机构都将研发重点放在中青年群体上,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规模在服务业中仅占较小的比例。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的一项成果测算,年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规模仅为2亿,而根据零点公司年的一项保健品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规模为15亿,而在保健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保健品与保健服务产值的比例大致为1:1。因此,相对于老年保健品市场,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考虑到老年保健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银发保健品选择品牌集中,但产品针对性不强;保健服务专业品牌缺位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848家,生产具有卫食健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共1474种,另外还有近500种进口产品。大部分生产企业都开发了针对了老年人的产品,但是从消费者购买情况看,老年人对保健品牌的选择集中于少数几个名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全国保健品销售排行榜表明:从保健品市场总体情况看,名牌保健品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上升。脑白金、昂立一号等五个名牌占有了30%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从这些品牌的适用人群方面分析,相关的生产厂家均选择了全面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的功能性,在年龄因素上的定位并不清晰,一种产品往往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群。老年群体对真正的银发保健品选择余地并不大。(表1)
而在保健服务行业,针对老年的服务产品并不多。与铺天盖地针对年轻人的健身广告形成反差的是,老年人只能在公园、社区的简易设备上进行自我活动。而对老年人的健康咨询主要有一些政府医疗提供有限的服务,或者是由一些保健品企业在电视或电台进行宣传时顺带的进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一份研究指出,以庞大的群体基数作依托的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还未启动,还缺乏一个真正专业的品牌提供专项服务,即使保健品与保健服务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链条,企业还未重视链条的另外一头的商机。
(三)、银发保健品销售:传统渠道占优,零售卖场突出
在银发保健品的销售渠道选择上,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年一项专项调研表明,一些传统的保健品销售渠道,如保健品专卖店、医疗机构等仍然有较高的选择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的卖场,如大型超市/仓储市场、商店/百货公司的保健品专柜已经成为不少人选购老年保健品的重要场所,甚至超越了专门的医疗机构,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柜台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保健品已经从医疗药品范畴中解脱出来,逐渐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用品,这才能够在平日逛超市、商场时进行选购。同时,这种趋势也为老年保健品企业的推广活动提供思路:适用于日常用品的现场促销展销,也适用于老年保健产品。
(四)、接受度:保健服务超越保健品
在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信任程度较高,传统的食疗观念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产品的多样化,竞争程度的加剧使得各种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在保健品市场推广活动中的大行其道,这严重损害了整体保健品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据年1月19日中央电视台公布的新闻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保健品的不信任度达到了87%。
在消费者对保健品所持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受国外保健理论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通过保健品以外的途径获得健康的思想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低收入因素使得价格相对高昂的保健品无法在老年群体中普及,而健身、养生等成本相对低廉的保健服务相对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
因此,保健服务的理念已经在老年人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老年人的保健活动仍处于以自发的公园健身、参加免费的保健讲座等为主初级阶段,需要有专门的企业、机构提供更加深入细致的专业服务,例如老年专业健身计划、老年养生生活规划、老年心理咨询等等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服务,并以合适的价格吸引老年群体,培育并引导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
三、现代老年产业——老年旅游行业才露尖尖角
打开报刊的旅游专版,在网络上搜寻旅游信息,你会不知不觉的发现很多关于专门为老年人出游提供的旅游线路,感觉到旅行社已经对老年人“下手了”。“最美不过夕阳红,旅游让我更从容”这是一位报名参加老年人旅行团的老年人的感慨之言。不少六十来岁的老人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体力也很充沛,并且还有充裕的退休金,他们都希望在退休以后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夙愿--走进大自然,领略不同区域的民俗风景。
老年人对旅游如此感兴趣,那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旅游处于什么阶段呢?我们可以通过老年人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老年人旅游产业现状。
(一)、老年人旅游行业渐入佳境
1、老年人旅游行业收入逐步提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银发旅游”市场必将越来越大,据国家旅游局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年我国旅游业年收入超过4000亿人民币,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这包括老年旅游消费。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占旅游市场的20%左右,另外根据旅游行业内权威人士的预测,今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将占旅游市场的25%以上,老年旅游收入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以上。
2、老年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广泛
老年人旅游市场的旅游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老年游客,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出游是老年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另外一部分是国外老年游客,从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998年以来,在我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年龄结构来看,超过51岁的老年人的比例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中年组的46.5%。
3、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逐步提升
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绝大部分旅行社都已经关注老年旅游,他们为老年人推出专门的旅游线路,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全的旅游生活。但是由于老年旅游有更高的安全、医疗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到成本和操作难度的方面,不少旅行社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二)、老年旅游人群特点显著
老年旅游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究竟能否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吗?我们通过了解老年人的旅游意愿、旅游消费水平、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四个方面透视老年旅游人群的特点。
1、老年人的旅游意愿强烈
据北京的一些旅行社调查结果显示,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旅游成为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把自己融于人类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
2、老年人旅游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
目前老年人旅游市场呈现两个极端,一部分老年人消费能力很强,只要旅行社服务周到、细致,他们愿意选择高端旅游产品,目前这部分客户人数正在平稳增长,出境游潜力很大;另一部分老年人出游愿望强烈,可是支付能力较弱,虽然这样,一些大的旅行社往往是以规模效益为生,而这部分顾客恰好是淡季的补充和航线的补充。据北京市的旅行社介绍,旅行社针对时间自由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机动灵活的方式,即顾客报名后不固定时间出游,航空公司根据航班乘客情况调配,有空位需要补充时通知顾客,随时出游,这样只为正常价格的50%至70%,对这部分老年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3、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为“纯玩的、安全的、时间充裕的短途旅游”
“我们现在出去,主要是想散散心,溜一溜,最好能够提供一些医务人员才好呢”这就是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旅游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老年人由于其身体、年龄等情况与其他年龄组旅游人群差异很大,所以其参与旅游活动有几个共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对旅游目的地有较强的选择性,对出游的日程安排比较慎重。老年人在旅游中没有猎奇的心理成分,他们在做出出游决定之前会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并力求提前安排。(2)以纯玩为主的旅游方式,在旅游消费支出中,基本上全部用于旅程中的吃、住、行、游、娱,很少购物。相比之下,其他年龄段的旅游人群的购物支出往往占到整个旅程总消费的50%左右。(3)以团队旅行活动为主,往往老俩口结伴而行,对旅程中各种活动的安排,要求以舒适、休闲和旅游机构的高质量服务为标准,他们更看中健全的医疗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不同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团提供服务的差异化之处。(4)老年人更看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5)老年人更喜欢内容丰富的短途旅游,他们希望短途旅游能够减轻不必要的旅途劳顿带来的身心的疲惫。
4、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主要是自己
根据北京几家大的旅行社对中国公民出国旅游老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6%的老人是子女出钱为老人实现“出国梦”。其余都为高收入老年人依靠自身储蓄出国旅游。
(三)、老年人旅游行业潜力巨大
从国外老年人旅游的发展历程,展望我国的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老年人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最近一次世界老年人旅游大会的资料,美国人口中约有1/5的人年龄超过55岁,他们当中有47%的人,最近有过远程出游的经历。可见在国外老年人已构成了旅游人口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另外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7%,而55岁以上的人口将增长11%,他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是他们的日常开销却比年轻人少得多,子女已远离他们,社会保险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许多身体健康者往往选择昂贵的航空和游船来旅游,给旅游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对比中国老年人群体,我们发现中国大城市,如北京市的老年消费群体,家庭月退休金达到元以上的,占到六成以上。其中将近81%的受访者认为只要生活的充实,高兴,不会过多的考虑钱的问题,他们可以去旅游,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
因此从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老年人将为旅游市场带来更大的商机。
四、精益整合发展老年产业
不论传统老年产业还是现代老年产业它们都充满了商机,我们对此应该从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契入老年产业的发展。
1、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陶立群教授的研究成果显示,针对老年人不同年龄结构划分目标人群,提供人性化的“打包”产品和服务是促进老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按照老年人的年龄结构和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将老年人划分为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体弱多病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60岁左右,身体基本健康)三个群体,分别对三个不同群体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向高龄老年人群主要提供包括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向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自生活辅助品,如电子呼救器、代步器,提供医疗,康复器械、场所、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等服务:针对低龄老年人群,为其提供更多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消遣、休养、娱乐的设施和场所。
2、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人养老产业的研究发现,对于发展老年产业应采取福利性产业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老年产业是福利性产业,发展老年产业解决社会问题是能够享受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因此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对老年产业的投资,引入市场机制,保持老年产业的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3、零点前进策略公司认为发挥传统、现代老年产业的多行业共同发展的集聚效应,能够促进老年产业发展。老年产业的整体概念导入、营销手段的运用,使涉及老年产业的诸多行业形成集聚效应,产生更大的市场辐射能力。就像对白领人群的整体产业营销模式,从衣、食、住、行多方面,多层次地引导和满足白领人群的消费需求。这需要在老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按照消费者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协调多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之间互补和替代关系,向目标老年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为老年人提供住宅产品的同时,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向其提供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医疗服务、娱乐健身甚至旅游等相关产品和服务。评论老年产业期待整合
中国城乡正在快速地走向老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已经有力地改变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境遇与经济地位,其中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地位由尊而降的线路说明这一群体所受冲击最大,但在年轻文化普遍强化这一现实中,老人地位的这种变化相对并不被人特别注意。而从商业的角度而言,这意味着老年产业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这种变化本身足以支持形成一种新型的老年产业,或者形成一种有别于服务于其他年龄层产业的生意形态,但是这种变化也并非引起老年产业投资者足够的重视。
其一,现有银行产业领域缺乏有特别强势表现的投资者。相对于针对其他年龄群的投资机构,老年产业领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投资者均相对规模较小,且缺乏持续扩张的鲜明战略。
其二,现有老年产业总体而言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相对于针对青壮年群体的细分化市场策略,老年产业领域机构的产品与服务大多针对模糊的整体老人市场、使用含混的整体语言、没有明确的针对细分群体的有力的核心价值诉求。
其三,现有老年产业缺少对于持续稳固的银发价值的文化推崇。相对于追求快速变动的青少年群体,银发族强调维护忠信稳定的价值观众,因此产业经营者不能简单效法现在的所谓时尚炫惑的营销路线。相较于得到极度推崇的年轻化价值观,老年产业领域还缺少以高度创意和强势的方式来推崇银发族的智慧、经验、爱心与包容的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