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发展的认识

科学发展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发展的认识

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第1篇

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探索发展问题,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取得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是我们党在发展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按照“又好又快”的要求推动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一定能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而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又好又快发展,绝不是只盯着gdp,一味求速度求增量,也不是撇开发展谈进步,而是兼顾“质”和“量”、“好”与“快”,在“质”中求“量”,在“好”中求“快”,克服以往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的偏差,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质”中求“量”,在“好”中求“快”,就意味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必须讲求协调共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必须实现协调平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必须相互协调适应。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求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又好又快的要求,鲜明地彰显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又好又快发展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发展的根本目的。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着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着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决冲破、改变、革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重视制度改革和建设;必须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发展;成人教育

一、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成人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为成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成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必然要求,离开科学发展观谈成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也是我国发展成人教育的根本指针。按照科学发展观办成人教育,就是按成人教育规律办事,就能使成人教育健康的向前发展。成人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发展成人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科学发展观把握了发展的规律性,全面论述了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发展成人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为成人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发展更快,更重要的是发展更好。这个要求,为我国的成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发展成人教育也是完全适用的,要破除成人教育不是正规教育的观念,树立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成人教育是实现小康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成人教育在发展规模、速度、数量、质量、层次、结构和人的素质等方面,都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相差较大。所以确立教育市场化理念,更快更好的发展成人教育,也是改革与创新成人教育的客观要求。更快就是扩大发展规模,加快发展速度,增长教育培训数量;更好就是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层次,调整结构,突出高级人才的配套培养,强化适应性、实用性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成人教育规律,按成人教育的特点和现状的实际情况办成人教育。

(三)种学发展观对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即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要求得生存,获得健康发展,就必须立足于成人教育的特色,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走出普教模式的误区,建立起成熟的成人教育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使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出来。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成人教育的质量,不断改革成人教育方法与教学模式,建立起符合成人特点和岗位需求、灵活多样、开放的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实践技巧和社会实践能力,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积极主动地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成人教育应坚持“实际、实用、实践、实效”原则,以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型、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才追求为目标。

二、我国成人教育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着作用

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个人首先富了起来,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将面临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01》认为,1987―1997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仅为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韩国为2193人。我国与这些国家相差5―10倍。面对人力资源的不足,我国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不高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已经或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每年有数百万的成人接受高等教育,2007年成人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毕业总人数的36%左右,数百万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成人继续教育。每年接受培训的职工近5000万,接受各种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农民近一个亿,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有利于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充分,将会导致一部分人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收入差距和社会差距拉大,严重的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们的安居乐业。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难度最大的国家。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多,重要的是就业人员的素质和文化技术水平。为此,国务院1997年颁发的《关于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规定,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已经走上各种岗位以及需要转换工作岗位或重新就业的工人、农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成人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劳动就业的培训重任。

(三)成人教育发展将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盲人口数量依然较大,国民受教育年限较低,2008年,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为8.5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23.3%,国民素质竞争力和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的高速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素质不高,严重影响推进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或公民的权利得不到尊重和保障;国民素质不高,社会的公平正义难以实现;国民素质不高,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融洽关系将受利益冲突、道德错位、行为失范的冲击。为此,必须对国民进行文化技术、法律法规、民主正义、诚信友爱等方面的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物质生活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等同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对成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满足人们自身娱乐、休闲精神上的需要是成人教育不可忽视的功能。

(五)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增长,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及人和自然关系不协调的严重问题。今年1月27日,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对外公布,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133位。这是个令人感到尴尬,同时也感到危机的数字。为此,有识之士强调,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是教育。一方面在各类普通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另一方面,重点对各类成人实施专门性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而确保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和良性发展。显然,这也是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一)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受到置疑

当前,“重普通教育、轻成人教育”,以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代替成人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认为成人教育可有可无。尤其自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成人教育文凭不再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就业市场上分量越来越低,出现严重贬值,使得成人教育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出现下滑,个别地区陷入报名人数低于招生计划的窘境,致使许多人怀疑成人教育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二)成人教育目标不明确,功能不清

成人教育的目标不应是把受教育者单一地培养成为一名大学毕业生,而是应根据不同的受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将教育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如针对学历后教育,主要以培养求学者的学习能力为主;针对补偿性学历学位教育,主要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针对初、高中学生及以下者的教育,主要以培养生存技能、发展技能、基本素质、道德品质为主;针对普通员工的在职教育,主要以培养敬业精神、责任心以及岗位技能为主。总之,不同的教育对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混沌、功能的紊乱会使受教育者无法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学无所获,必然降低成人教育的效能

(三)成人教育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首先从课程结构上分析,成人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几乎全部是理论课程,一些实验课或实践课往往也是以讲代做,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满足成人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其次,从对教育效果的检验上分析,成人教育完全没有跳出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窠臼,仍旧延续着老一套的笔试考试方法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仍然是老师列提纲,划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再次,从教学过程上分析,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场所,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种填鸭式教学;最后,再看教师自身情况,我国的成人教育往往是聘请普通高校的老师,虽然这些教师在学识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他们面对的是一群他们根本不了解的教育对象,尤其对其知识结构、心理认知能力、学习经验和个人经历等影响教育对象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毫不知情,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教和学的分离,完全违背了教学是一个主客体相互认知和相互学习的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令人担忧

近几年,许多高校都在某种程度上把成人教育作为创收的场所,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导致只注重规模扩张,不注重质量提高的尴尬局面,办学质量令人担忧。一方面,许多成人教育教师缺乏责任感。教学指导思想上,很多老师抱着挣几个课时费的心态,不能对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的老师从来没有上过的课,都敢站在成人教育的课堂上。教学方法上,照本宣科,蜻蜒点水,讲课内容即考试内容的现象普遍,按照给本科生讲课的教材、教法教育成人学生。教学技巧上,成人教育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兴趣不足,不能结合成人心理开展教学,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成人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成人学生普遍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表现在课堂上,平时上课的到课率很低,一般在50%上下,或者更低。有的时候甚至只见老师不见学生。更有甚者请人来上课,请人来考试。再就是教学管理方面,尽管也制定课堂考勤制度,规范考场纪律,但是,在具体操作方面又留有了一定的余地。老师、学生、教学管理部门的不同心态,直接导致了办学质量的下滑。

四、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成人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往往重视理论忽视实践、重视文凭忽视能力、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社会的需求。这种传统的成人教育已成为当今成人教育发展的瓶颈,必将被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取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成人教育在重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各类成人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增强各类成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二)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确定成人教育目标

传统的成人教育目标属于模仿型或复制式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成人教育的目标将被定位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我们必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成人教育的目标。

(三)坚持以人为本,改革传统成人教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成人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参与。这种居高临下的教学方法,完全把成人学生当成一个没有情感的客体,缺少人文性特点,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我们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革传统的成人教育的方式、方法,把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把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

(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成人教育内容

成人教育的内容必须结合成人的行业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成人教育教学的内容,使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与时俱进性。为此,在课程和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成人的工作状况和实际需要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要适当调整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使成人在具有必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掌握从事实际应用的技能和本领,最终能够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人才成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内在因素

第一,人才资源具有能动性。人才资源的能动性,是其与其他资源最根本的区别。人才资源是受个人意志支配的,人的知识、能力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而形成的。这些才能杰出、知识丰富的人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积极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认识并改造世界,从而推动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其他资源虽然也能促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却不能像人才那样主动的自我开发,只有被动的接受人类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才能促进发展。

第二,人才资源具有无限性。与其他资源的有限性相比,人才资源则是可持续开发、丰富再生的。首先,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具有生长性。其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社会发展历史中,人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知识也是不断积累的。而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承者可以通过自我补偿、自我更新来实现自我丰富,持续开发。

第三,人才资源具有灵活性。人才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灵活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国家可以根据不同发展要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初期,国家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从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国家着重培养经济类的人才;从新世纪初到现在,高新技术人才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从这些特点中不难看出人才资源是一切促进发展的资源的母体,它是其他资源得以开发、创造和发挥作用的唯一渠道,任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离不开人才资源。

二、人才成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外在因素

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只有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资源才能成为积极开发和使用的对象,即衡量第一资源的标准就是看这种资源是否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资源,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整逐步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转向主要依靠人力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实现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最具潜力的一种资源。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离不开人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依靠创新才能保证技术的先进性,而人才正是依靠自己的知识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具有创造性的人群。可以说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人才便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知识创新的源动力。

三、将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一,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前提。人才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科学、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并不意味着人才资源也丰富。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现状表现为:人口基数庞大,但是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普通劳动者的数量远远多于高素质的人才数量;发展布局不合理,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开发庞大的人口资源,提高人口资源的质量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必须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将人才作为发展的战略资源。

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第4篇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处在民主法制建设的最前沿,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依法行使职权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人大工作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保证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需要。科学发展取决于科学决策。法律规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决定重大事项,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事关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它是人大在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抓住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重点对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城市建设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依法认真进行审议,及时作出决议、决定,才能保证和促进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法律监督的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保障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通过加强法律监督,将监督的重点转移到“五统筹、五坚持”上来,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切实把科学发展纳入法治轨道。要加强司法监督,推进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深化机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司法公正,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司法保障。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完善有效的监督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充分发挥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作用,促使国家机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通过视察调研、专题审议、执法检查等监督方式,及时督促“一府两院”更正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措施和做法,确保各项工作沿着科学发展观的轨道运行。要抓好与科学发展观有直接关联事项的监督,人大工作必须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主动介入,积极工作,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克服困难,妥善处理,真正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确定数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应达成的标准和质量规格。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教学目标有“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四维目标不是割裂和独立的四个方面,而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该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确定四维目标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根本,要适合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如进行七年级下册《平移》的教学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了解平移的特征,能发现特殊图形的共同特点,并能根据这个特点绘制图形。②能发现、归纳图形平移的特征。

(2)数学思考: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图形平移的过程,发现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勇于探索。

这四个目标是紧密相连,更是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这个中心,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又要让学生会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安排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仍然要以学生为根本,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学环节中,充分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思考交流、观察类比,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化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小结数学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小结,指的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数学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结既是本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来继续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准备,也是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所以,课堂小结同样要以学生为根本,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小结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知识和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即只会看、会想,不会做,也就是所谓的“一看就会,一说就懂,一做就错”的情形。若教师在课堂小结时,采用提问的方式,比如“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还有哪些疑惑” ,或者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性知识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等等。打破以往一节课的最后是由教师归纳小结的习惯,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还能巩固学生对新课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为下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的改进提供研究素材。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激活创新能力。因此数学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方法的再现,而应紧紧围绕学生,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引向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归纳概括和探究尝试。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让学生小结自己的思考过程,题意的理解过程,完成学习活动涉及的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活动中联系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推理、运算和数学语言表达等等。只要这样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课堂小结形式,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布置好家庭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还是要以学生为根本,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不能完全一样地对待,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布置一些基础题,简单题,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思维的题目。通过这样的分层作业,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家庭作业的布置采用分层作业的方式不仅适用于学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并能激发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兴趣,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同时分层作业的布置尊重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数学教学设计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充分的关注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孟祥静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党的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