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选择汉语言文学的理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中文系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建立起来的中文系往往属于所在大学的“强势”学科,特别是1952年虽经全国院系调整而未撤销的中文系均具有很强的办学底蕴。这些中文系主要集中在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和老牌的师范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些大学的中文系经历了一段顺畅发展时期。第二类大致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到目前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比较好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也在逐渐显现。第三类大致上建成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为了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原先非综合性大学的理、工、农、医、财经、政法类院校在原来大学语文教研室或写作教研室基础上建立起中文系。相对于前两类中文系,这类中文系的办学特色大多尚在探索中,与所在大学其他院系相比,实力明显不足。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高等教育成为吃力的跟跑者。高等教育体系中那些后办的中文系在这次跟跑中颇觉吃力,普遍存在落伍的焦虑;同时,那些老牌中文系也面临着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问题。面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中文系如何调整自己的办学策略,适应社会需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中国大学中文系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更加强调专业基础,向专门化、高端化发展。一种是走学科交叉与融合之路,提高本科生的应变能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走的是一条强化专业化的“精英”教学之路。中文系下设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处理)四个专业。他们的教学理念,据北大招生网宣称:在本科层次坚持“精英教育”、“优才优育”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文化创新型中文人才打基础。以向上一教育层次输送中文及其他门类研究生为主业,同时兼顾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汉语言文学和文化实用人才。北大的这个表述体现了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坚持精英教育之路的办学理念,着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北大中文系按照精英教育层次设定本科培养目标是有道理的。首先北大有丰厚的中文底蕴,教学力量排在全国第一位。到2007年中文系有教师105人,其中教授就有47人,大多是国家中文方面著名学者,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其次,北京大学录取的本科生质量优异,每一个年级都有数名省市级高考的文科“状元”,这个优势,没有第二个学校可以与之争美。再次,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中国大学中文系的“老大”,百年办学历史形成崇高的声誉,社会认可度极高,这是其他学校难以比肩的。从实际效果看,北大中文系的这个办学理念符合社会对她的期待,北大本科生就业尚未成为“问题”,北大宣称:9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可获得免试推荐本校(包括本系和外系)以及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的资格,出国深造也是重要选择之一,众多同学去了哈佛、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康奈尔、芝加哥等世界著名大学,他们的知识功底和刻苦精神在欧美等地的世界名校中享有良好声誉,许多国外大学都乐于接受北大中文系学生。愿意就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近年就业率在100%到98%之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应用型热门专业。但是北大中文系的这一种做法不可复制。尤其是非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由于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不雄厚,尚未形成深厚的学术传统,不具备走北大模式的条件。然而我们有理由怀疑北大中文系有意低调处理了他们对中文系办学思路的调整。北大中文系并没有躺在传统优势上吃老本,他们兴办的第四个专业叫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这个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文理科兼收,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培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专业本科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与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外语水平,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从事高新科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成为具备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在文理交叉方面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前面三个专业的相差很大。我们可以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专业选修课中更清楚地看出来: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语言课程,包括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理论语言学、汉语发展史、文字学、现代汉语词汇专题、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音学等39门课程,这一类课程依托的是汉语语言学专业优势,显示出北大中文系在汉语基础研究上的强大实力。第二类有逻辑导论、数理逻辑导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几何与代数引论、微积分等六门课程,强调基础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打基础。第三类有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论、计算语言学导论、自然语言处理基础、机器翻译导论、计算机辅助语言研究、汉字数字化研究、VB编程与古籍整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等14门课程,属于技术类课程。从以上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看,该专业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突出应用性;第二是强调学科交叉,其课程跨文学、理学和工学三大门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大中文系设置这个专业,就是为了适应语言文学数字化要求,是应对目前正在爆发的全球信息数字化挑战的一个战略选择。我们由此判断,北大中文系已经走在全国中文系改革的前沿。与前面三个专业的实践相比,北大中文系应用语言学本科专业的做法具有示范意义。社会对于汉字数字化处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层次也不相同,需求行业从数字出版到政府机构分布广泛,将来的多媒体阅读将替代现有的纸质载体阅读。
其他重点大学中文专业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复旦大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中文系之下开设了秘书学和文化事业管理两个专科专业,但一直没有在本科层次开设这个专业。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只有两个专业:中国文学与汉语语言学,将应用语言学专业开设在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层次。非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的改革与创新,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值得关注。中央财经大学设有中文系,招收本科生,专业方向为财经文秘,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理论素养,适应经济领域及传播媒介业发展的需要,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媒体特别是财经类行业、中外企业从事文秘、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分公共基础类、专业类和财经类三个类别。专业类主要有语言学概论、应用写作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秘书学、文书档案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大众传媒概论、应用语言学、公关写作;公共基础类主要有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公关策划、社交礼仪、社会调查、广告学、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与政策;财经类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走的是一条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相融合之路,以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为主,适当插入经济学、管理学的部分课程。类似于中央财经大学做法的还有西南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浙江财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等。与经济管理类院校相似,一些以理、工、农科为主的院校中文系也在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与所在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之路。如安徽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与园林学结合,华东政法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法学、商学的融合、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等。这些大学中文系基本上是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创具有特色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些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效果也值得期待。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这种专业融合或者专业交叉式做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多学科融合不是相关课程放到一起就能起化学反应。从表面上看,融合也有融合的深浅问题;从最终结果看,通才不通、特色不特依然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有:一些学校在注重专业融合的同时弱化了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中文系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期待融合的学科了解甚少,监管难以到位;而优势学科对于辅助中文系创特色不一定有积极性,因而教学与管理效果自然不好。
关键词:工科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就业访谈 核心竞争力
基金项目: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基金支持
从清华大学复办中文系开始,理工科院校也开始逐步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不仅改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多元化,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工科院校中文专业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中一直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定位。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工科学校整体的就业工作水平。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作为工科院校的文科毕业生,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了解了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后,我们引入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希望通过对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调查分析,为目前的工科院校中文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本文采取施炜、张苏(2010)的观点,把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①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个案访谈。
经过问卷筛选和他人推荐,我们相继联系了08-11级的学生代表赵平、邵雅彤、薛畅和田宇骁作为访谈对象。他们针对自己和他人的就业情况,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在就读期间和工作阶段的感受,本文将以我们与他们的交流对话为主,间或地谈及其他毕业生的情况。本文希望通过访谈,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争取为其他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结果
(一)背景介绍
赵平目前在北京从事影视编剧类的工作;邵雅彤目前在北京某广告公司,从事PPT制作方面的工作;薛畅目前是北京某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田宇骁则在家乡从事中学教师的工作。(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二)就业准备
我们的谈话内容,基本上是结合各位毕业生所填的问卷,按照就业准备、就业情况和就业感受三个方面来开展。总体来看,在本科毕业后直接选择工作的毕业生,多在本科高年级阶段进行了实习、兼职等积极的就业准备。
我们:“在问卷中,您反复强调了校外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您可以详细谈一谈您都有哪些兼职实习的经历吗?您为什么选择这类兼职,能不能简单谈谈这些校外实习经验给您带来的收获?”
赵平:“大三的时候选择兼职,一个原因是无法忍受大学生活的烦闷,另一个原因是想试试能不能挣钱,所以选择实习职业也并非‘我有兴趣我有天赋我一定要做这件事’,大多是机缘巧合,比如,我的第一份兼职是海鲜酒店里画宣传海报的,一张‘基围虾98/斤’五块钱。而这些实习带给我最大的收益就是――别骄傲,别浮躁,工作生活的压力不同于学校,狠狠打你一次自然懂得收敛和其中道理。”
邵雅彤:“我从大二暑假开始实习,去做新媒体运营,之后的两份实习也是这个方向。至于为何选择,当然是因为喜欢从事些有创意、不单调的工作,而且这样的工作岗位又比较多。至于学弟学妹们去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完全因人而异。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工作经验在学校是不会学到的,每次去面试,哪怕是实习,有过实习经验的也会更有优势,毕竟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用时间和财力去培养一个可能经验到手就跳槽走人的应届毕业生。如果实习经验相对丰富,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竞争优势。至于收获,就是得到了一份在自己看来还算不错的公司的offer,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
我们:“原来学长学姐也是在逐渐摸索中,才形成了自己对就业的认识。那其他的毕业生也都是情况类似吗?”
田宇骁:“周围人到了高年级,也各有各的选择吧!有积极准备考研和公务员考试的,也有出去学托福雅思准备出国的。就算是出去兼职,方向也很不一样。家教、促销、校园……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吧。不可能所有中文系的同学都会对中文方向的就业感兴趣,我想你们自己也深有体会吧。但是我从最后的结果发现,其实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与中文相关的职业,毕竟四年的光阴也不是小的积淀。最后选择的职业,自然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可能不受大学的影响。”
随后,我们谈及了应聘和面试的相关话题。赵平委婉地向我们表示,他由于受到家里的帮助,并没有在这一环节遇到太多波折。田宇骁则说,他基本上是按照正常的流程获得目前的工作,只要自身具备实力,一切皆有可能。
(三)就业之后的情况
之后,我们又聊了一些毕业生们目前的工作情况。
我们:“赵平学长,您在问卷中谈到,对您当前的有关戏剧影视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那么您可以具体谈一谈您在工作中是如何继续开发个人潜力的吗?”
赵平:“其实,做影视创作之类的普遍智商不会差别太多,所以潜力之类的说法无非是‘对某些事物有相对敏感的审美体验’,并无‘天赋异禀’之说,说‘继续开发潜力’,首先别把自己看作高人一等。应当勤勤恳恳,从最简单的做起。经验和能力是学出来的。不管多聪明,一定要勤奋。”
我们:“谢谢您的回答。因为我们的课题跟‘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所以还是想多问问您这方面的内容。您在问卷中表示,在大学阶段,完善专业知识和专业以外的技能对您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方面十分有帮助,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您的哪些技能或专业知识对您的个人潜力和后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他:“所谓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知识,在我们学校的范围内只是皮毛,并没有太大的深造,因此别指望在学校里能够学到你想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但学校毕竟是温床,是为工作做技能储备的第一阶段,因此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知识’就是‘在校期间尽你所能,把你感兴趣的东西都学一遍’。这样到了工作生活中,你不难发现,只要你有兴趣去提升,都可以有所尝试。我觉得哪有什么一时一段的核心竞争力,人生都是一个过程。我们自己想明白了,好好利用身边的资源,多加努力,总不至于太差。”
我们:“雅彤学姐,您为什么选择了广告宣传方向的职业?在学校没有专门培养的情况下,您是如何掌握职业化PPT的制作技巧的?”
邵雅彤:“因为我喜欢,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理由。至于制作PPT,每家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基调,比如时尚公司肯定和互联网公司的风格就大相径庭,所以PPT的制作,完全取决于你对现今就职公司的了解以及产品的了解。PPT排版很重要,想要博人眼球,就要多去看看之前会的PPT怎么做的,多在微博上或者公众号上看看人家的排版设计。如果非要说核心竞争力的话,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一点创新的精神吧!”
(四)就业感受
在访谈的最后,我们向各位毕业生表示了感谢,并请他们谈一谈对“就业”这一话题的总体感受。
赵平:“就业无先后之分,早一步晚一步都不见得比别人强在哪。也希望你们以后多多努力。今天在这里跟你们讲,只是谈谈个人的经验总结,实际上是自吹自擂了。中文系只是一汪浅水,文学专业只是大学一门起步技能,然而金生沙砾,蚌出污泥,凡事只要努力,最终大多会有所得。”
邵雅彤:“最重要的,是实践出真知。快去实习吧。等到毕业时,你能拿出自己做过的一手好PPT,还能拿出自己曾经做过的活动,有自己的业绩,HR一定会对你另眼相看。”
薛畅:“机遇总是在路上。10级的一个学妹在本科期间担任学院的学生干部,现在已经在校团委获得了助理一类的工作;还有一个学长专业成绩平平,但因为在多媒体设备方面的突出才能,现在已经留校成为技术指导老师。我个人现在也有通过老师接洽工作。每一步都是挑战和展示,就业并非一劳永逸。努力发现、思考和培养你自己的长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核心竞争力。”
田宇骁:“就业说到底是为了生存,除此之外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多了解这个世界,不要人云亦云,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还有“乌合之众”和“三人成虎”一说呢!认真想一想对于“就业”,自己更高的期待是什么,或许就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更好的选择。”
三、讨论总结
通过与各位毕业生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了毕业生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真实看法,也深深地认识到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之浅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但它的培养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对于学校来说,除了本身完善课程结构,增加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之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对往届毕业生的经验介绍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到工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中文人才上,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实践创新类课程,保证学生在应用实践方面具体突出能力。而学生自身也应当积极努力,树立就业核心竞争意识,努力用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打造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学校和院系携手,让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走出自己的特色。
注释
① 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8-121.
参考文献
关键词:茶文化;初中英语;群文阅读教学
我国的茶文化发源地在西部山区,曾经有唐代的陆羽专门为茶做了首诗经,名为《茶经》,《茶经》中“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介绍了茶的由来。我国的茶文化可以理解为饮茶活动而形成的问题,包含的内容较多。但是在茶文化中还透露着我国4700余年的历史,由神农时代开始,人们发现了“茶”为人们带来的益处。直到现在,我国还延续着以茶代礼的民间风俗,由此可见茶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1茶文化融入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意义
1.1丰富初中群文阅读人文底蕴
茶文化不仅蕴含着古人礼仪精神,还饱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初中语文中融入茶文化,可以推动学生群文阅读文化底蕴的积累。从文化体系的构成来看,茶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独特的文化种类,对于后辈的影响非常深远,通过品味可以发现,茶文化中包含了佛家、儒家以及道家的哲学道理,我国的人文知识有极大的影响。
1.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茶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传承。在全文阅读中融入茶道,可以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了解茶文化的礼仪,或品茶来享受自然之美。随着茶文化历史的发展,由最传统的茶道衍生出了很多形式,例如茶诗、茶曲,以及茶舞等等。在陆羽的《茶经》中有“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的内容,在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中,表达了“洁性不可染,为饮涤尘烦”的思想,由此可见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进步,茶文化已经不仅渗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在西方多个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吃碗茶》以及《呼啸山庄》中都有着茶文化的身影。通过茶文化的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文化内涵,拓宽我国青少年的视野。
1.3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茶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道德传承。不同时期的茶文化与我国人民的饮茶习惯有着极大的关联性,随着历史发展,茶文化已经逐渐演变为茶哲学。在品茶期间,既能品味茶中淡雅幽香的意境,还能实现身心的塑造,从而提高身心修养。茶文化的学习对于教育有着显著的启蒙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完善自身价值观念,为学生未来文化研究与成长奠定基础。茶文化自身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针对语文全文阅读来说,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思想道德的引导。通过阅读古人的诗词,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感,促进全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
2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当前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锻炼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在群文阅读中融入茶文化,可以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目前由于教学中传统文化意识不足、教学模式过于单调、传统文化教学素材淡薄等问题,导致教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能带领学生领会茶文化的传统价值与教育意义,还限制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升。
2.1传统文化意识不足
结合当前初中全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题材多是现代化文章以及散文类、故事类内容。虽然在阅读题材中也融入了传统诗词,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究性不足。并且从茶文化背景来看,语文课程阅读教学长期处于以教材内容为主的现状,无法对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在这种条件下,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等综合性提升也极为不利。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汉语言文学时,也存在对汉语言认知性不足的问题,不仅体现在茶文化中,在所有传统文学中,都会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了解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对汉语言文学有所认知,导致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受到局限,不仅不能发挥教育价值,还会出现被人淡忘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提高传统文化全文阅读意识,积极将历史内容丰富的茶文化融入到全文阅读中,从而丰富阅读内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2教学模式过于单调乏味
就当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初中的全文阅读课程所采用的模式大部分单调乏味,主要体现在教师观念过于老旧,在课堂中采用的阅读题材与方式较为单一。例如,多采用班级学生整体阅读的方式,以及班级学生或教师领读的模式。在这种条件下学习,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还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题材、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未能实现拓展教学资源,积累学生文化底蕴的教学目标。并且,从茶文化阅读角度上来讲,如果在这种单调乏味的模式下,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极大的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逐渐降低。
2.3传统教学素材较为淡薄
全文阅读在我国教学的起步较晚,且发展年限尚短,所以无论是理论指导,还是实践总结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匮乏性,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还处在发展初期。但是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群文阅读教学已经生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框架,所以想要实现教学创新与改革,就要克服当前教学的困境。同时,在传统教学素材较为淡薄的影响下,群文阅读的题材内容逐渐减少。这与我国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标准极其不符,不仅不能实现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无法领略古人智慧,并且不能体会传统文化精神,严重的限制了群阅读的教学发展。
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渗透茶文化的策略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不仅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还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中逐渐完善,构建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独有体系,其文学的价值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结合全文阅读教学来看,最初引入茶文化,仅为了丰富教学的内容,但是随着教学逐渐发展,茶文化对于群文阅读的影响逐渐深远。并且将茶文化融入学生全文阅读中,对于茶文化与初中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举动,既能实现茶文化的宣传,也能促进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获得人文精神、道德思想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3.1更新教学观念,激发传统文化意识
茶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导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主要是因为茶文化教学的应用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意义方面,还充分的彰显了茶文化的基础理念。其中,种茶、采茶、制茶,都包含在茶文化中,不仅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通过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强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发展差异的思想,不断革新教学观,从而激发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例如,开展“以茶会友”活动,在活动开展前,要求学生自行通过互联网进行文献的检索,或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以及拜访文化名人等等,从而细致、深入、全面的了解茶文化,理解茶史、茶诗与茶舞等多种内容,还可以要求随手拍一些有关茶的照片。在活动中应用学生们所查阅的茶资料,拍摄的茶图片组织阅读茶文化题材的散文诗集,然后以此为目标,要求学生们进行写作锻炼。通过活动题材合集以及学生的写作作品整理,为学生们提供阅读题材,供学生品读。从而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增加茶文化对群文阅读的影响力,促进学生文化视野开拓,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3.2扩充阅读资源,渗透中华茶文化教育
在群里阅读教学中渗透茶文化,有助于扩充阅读资源,丰富学生阅读题材,对于学生来讲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扩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见识,促进学生生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独有理解。让学生了解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性,以及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等多种内容。同时,茶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具有独树一帜的礼仪文化,充分的体现出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精神。通过传统文化来学习礼仪,感受文化蕴涵,也是语文教学特色的一大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茶文化的积极影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教育,满足课程知识拓展,领会汉语言的美丽,同样要弘扬文化礼仪,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思想,发挥传统精神与文化的美好之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以茶为题材的诗词并开展阅读探讨,如“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出自白居易所作的《山泉煎茶有怀》,诗句可以译为“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还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出自杜耒的《寒夜》,译为“诗人与客人夜间在刚红的火炉前,壶中热水滚滚,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差别极大。”两句诗词分别表达着诗人的心情,也蕴含了诗人对于情感的抒发。由此可见,茶文化饱含了人文精神以及丰富的阅读资源。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探讨,可以深入了解古人思想,并领略茶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具有德育效果的古文诗句,如《茶经》中,“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春来欲作独醒人,自汲寒泉煮茗新……”诗句透露着对茶文化的褒扬,并抒发着作者淡泊明志的思想。并且透过汉语言文学,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所在。通过古文学习,来引导学生领会茶文化的中的内涵,体会茶文化的价值魅力,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影响,从而提升个人品格和文化素养。
3.3开展多元教学,增强语文教学趣味性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简单来说,群文阅读就是通过文章组合的方式来指导学生阅读,并依据阅读体会、心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阅读与思考能力的提升。也可以理解为,围绕一组或多组文章,然后由师生来围绕文章进行阅读,从而达成共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全民阅读,有助于促进文化的渗透,增强语文教学趣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茶文化的精神,品味茶文化中的内涵,结合有效的教学实践,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中可以引入饮茶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开展群文阅读。首先对茶进行介绍,如“同学们,我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发现茶用途并饮茶、种茶的就是中国人。人们经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知茶文化早已深入传统文化中,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茶文化的魅力吧。”然后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为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散文诗集,如《茶韵》《午后的茶》《绿茶》等等,引导学生们品味中国人对于茶的感情,以及茶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茶文化的教育可以通过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尽管茶文化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发生变化。茶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底蕴,也始终存在。茶文化的教育价值的是丰富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文化机制的核心诠释。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在群文阅读时开展引导学生品味茶文化的内涵。还可以邀请学生们共同创作以茶为题的散文诗,通过创作来整合自己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加以应用,在创作中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悟,增强感悟能力、应用能力,从而促进深入理解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是当下一种较为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融入茶文化不仅能够提升语文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结合当前教学来看,群文阅读教学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想要实现完善优化,就要结合新颖的教学观念,将茶文化作为拓展的教学资源,结合多元化的形式,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琪.为有源头活水来--群文阅读纳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0(59):49-50.
[2]杨涵.新形势下初中语文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上),2019(10):77-79.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纠错,启发式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语言纠错将伴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的始终。课堂语言纠错不仅是培养和检验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技巧和能力的手段之一,是实施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策略,也是确保学生广泛应用英语正确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1 纠错理论及研究
纠错是指语言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用法、使用范围或场合不理解或混淆的部分。国外关于外语教学中的纠错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①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是否应该纠正;②应纠正哪些错误;③何时纠正;④怎样纠正。
语言学界对待纠错的态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对错误的不容忍到容忍,再到最近对错误的理性态度。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不少学者认为,应该及时发现、及时地纠正错误。然而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二语习得理论却对错误纠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Krashen认为,纠正错误将增加学习者的焦虑程度,妨碍学习。Elis也认为,错误纠正不会产生多大效果。此外,赞同交际法的人也不主张纠正错误,他们认为,流利和可接受的语言是教学的基本目标,犯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待学习者语言错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积极的反馈形式,从而尽可能减少纠正学生的错误。然而这种忽视正确运用语言的倾向逐渐发展成对错误现象的放纵,并导致了错误的屡发现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定的语言思维定势英文论文翻译,语病现象将经常发生,因而又引起了其他研究人员的注意。James认为,及时纠正错误是很有必要的。且提出了充分的理由。
何时纠错也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一个热烈讨论的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分为及时纠错和延时纠错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但国内外有些研究者和教师却反对即时纠错。其理由是:即时纠错可能使说话者在同学面前感到尴尬,打断流利语言的顺利进行,可能会误导口语进行。然而教师则愿意采用延时进行纠错,其好处是不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更能保证学习所需的时间和注意力。但是,这种方法一般来说缺乏上下文,更主要的是,学习者没有机会进行自我纠错。
关于纠错处理的一般模式,研究者发现:教师有多种纠正学习者错误的策略,课堂上用的最多的纠错方式是教师用正确的形式要求学生重说或重做,还有其他的纠正技巧,包括启发、元语言反馈(met linguistic feedback)及重复纠错。 Ellis提出,学习者产生的纠正有助于语言的发展。一般而言,更明白纠错技巧有利于唤醒差生的语言纠正,错误纠正策略一定要符合学生个体的语言差异。
从对纠错的文献研究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绝大多数为理论探讨,实证研究很少。且国内外对这些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之中,仍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纠错问题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2 纠错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本调查主要回答了以下四个问题:①大学生是否认同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纠错的作用,②教师通常对纠错采用的方式,③教师在对学生纠错过程中的态度,④学生喜欢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纠错技巧。
2.2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陇南师专英语专业2009级4班和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学生,共92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52人。
2.3研究方法
为了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英语课堂纠错情况,笔者同时采用了两部分研究方法。一部分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历时6周,同时记录每天3小时的课堂交互,然后根据录音现场的对话进行分析,指出主要错误出现的片段,包括学习者的主、客观错误,教师反馈和学习者即时反应(含纠错修正),又根据Lyster&Ranta纠错的范畴对收集的语料编码,还对教师纠错把握的时机和尺度进行了指导,一类为即时纠错,另一类为延时纠错。
调查研究的另一部分为问卷调查。选取对象是英语专业2009级5班和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4班共92名学生。发出英文论文翻译,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问卷设计包括学生对纠错的认识、纠错态度、纠错方式的选取等。
2.4研究结果与达到的目的
此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大学英语课堂纠错情况。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归纳出如下结果:
2.4.1学生是否认同课堂纠错。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98%的学生对纠错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对“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持否定态度,而认同“语言学习和使用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42%学生认同“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应该即时纠正”。这与其它几项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69%的学生同意“纠正错误比忽视错误更有利于外语学习”。另外,有超过半数(54%)的学生认同“过多的纠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而丧失信心”。
2.4.2、教师应纠正哪些错误。在对课堂录音进行分析之后,总共发现4265处学生错误,在这4265处错误中,语法错误2143个,占50%;词汇错误1670个,占39%;句法错误155个,占3.6%。在所有4265处错误中,215处(5%)被教师以各种纠错方式加以纠正,其中教师对语法错误的纠错为2143个,占所有纠错的50%;对词汇错误的纠错为1670个,占39%;对句法错误?木来砦?155个,占3.6%。
各类错误所获得的纠正频率成正比,语法纠错频率是三者中最高的,错误数量占54%,所获纠错数量占50%;句法纠错频率位置第三,所获纠错数量占22%;词汇错误则介于前两者之间,所获纠错数量占28%。
2.4.3、教师通常采用什么样的纠错方式。观察发现,从教师纠错的实际来看,即时纠错占91%,而延时纠错只占9%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在纠错方式上,教师用了七种纠正方式:教师用正确的形式重说(recast);要求学生重说重做(clarification request);元语言反馈(met linguistic feedback,即与学生语言形式开展有关的对比评语或问题不明示正确答案);启发(elicitation);清楚指出学生的错误谈论并纠正(explicitcorrection);重复学生的错误(repetition);学生互纠。
对七种纠错方式及其频率分析显示,要求学生重说和教师用正确的形式重说这两种方式最常用,占总纠错策略使用总数的58%,而其他四种纠错技巧使用机会较少。要求学生重说是最常用的方式,占34%。这一结果不同于国外有些关于语言学习者的观察研究。他们研究的目的是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正确运用英语表达的水平和能力。而本文研究的是英语教学,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条件允许教师使用使学生更多参与语言形式沟通的错误纠正方式,如要求学生重说等。可见,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能影响教师对纠正方式的选择。本研究中,教师用正确的形式重说为第二常用的纠正方式。
2.4.4、学生偏爱的纠错方式。在七种纠错方式中英文论文翻译,学生最喜欢的方法是启发式纠错,以及教师用正确的形式重说这两种方式,学生更乐于即时纠错。而上述启发和教师用正确的形式重述属于暗示纠错。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偏爱后者呢?这也许是因为这两种暗示纠错不影响个人面子,而他们有能力在暗示纠错的情况下发现他们本族语的差异。这只是笔者的假设,有待于后续研究验证。调查还发现,学生最不喜欢的纠错方式是重复学生的错误。
3 结束语
本研究对于我国国家级贫困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关于错误纠正策略的认识和应用有一定的启示:一是纠错是语言习得的一个必然过程,一方面教师不要把纠错看成是权威的再现,另一方面也不能对语言和书面错误视而不见,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考虑学生对课堂纠错的期待,使自己的认识和学生的认识达成共识,以便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二是通过本研究表明,学生需要教师及时纠错,然而,纠错并不是单一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纠错的认识,以便在课堂上选择有效的纠错方式;三是二语习得是一个缓慢、延续的过程,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发展的一种标志,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作为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根据不同对象和对所犯错误的类型,提供恰当的反馈和纠错方式。
参考文献:
1.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ingua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马冬梅.英语教学中小组口语活动后的学生自我纠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131—135.
3.郝兴跃.论二语/外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3,(1):44—47.
4.Ellis Larsen.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Teach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5.向朝红.“监察”学习理论及其口语错误纠正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7):23—24.
哲学是由感而惑,由惑而思,思而达悟的觉解境界之学。有感而惑是哲学的起点,对于“感”来说,关键是要善感,要能从平凡的周围世界中挖掘出不平凡的道理来,这就需要敏感而冷静的心灵以及洞察的眼光。由惑而思,思而达悟是说哲学是一门思想领域上的学问,要求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大脑反复思索,才能达悟。境界是哲学的结果,是建立在“有感而惑,由惑而思”的基础之上的,是思悟之后的顺理成章和自然而然。人们对世事进行思索,从而参破世事中所蕴含的玄机,看透事物的本质,之后必将获得一种超乎凡人的心态,使自己以全新的状态和心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以上只是粗略的介绍了哲学的形成的过程,接下来将结合本人的体悟,对此过程进行析解。
由感而惑,这是哲学活动的起点,然而自然万物纷繁往复,什么该感?什么不该感?这是一个哲学范畴内对感知对象进行选择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否面对重大的祸福就要“大感特感”生怕得不出什么哲理,而面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平凡易见的事物,则一闪而过,不留半点注意半点思索。我个人认为:哲学是一种很主观的学问,与其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所认识的事物之中,倒不如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心中,只是没有意识化罢了。认识主体触及世间某物突发某种哲思,其原因是触发的某物与心中早已存在的哲理在一点上形成了联系,通过这根联系,久沉于心中的哲理被带了出来,在触及这根联系前就出现在内心之中的哲理并不是凭空的,它是在认识主体的长期人生阅历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但是并没有被认识主体自身所知晓,只在静默中等待一个联系将其打捞出心灵的水面,进而全面化,理论化,系统化。认为:世间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所以综上所述,生活处处都存在着与你心中所隐藏的哲理相联系的事物,所以我们要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哲学。因为处处留心,所以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因为处处留心,所以桓公在看到自己昔日栽种的柳树皆已十围时,发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叹!
由惑而思,思而达悟。这是获取哲学果实的关键一步。当“所感”将心中的哲理意识化后,心中的哲理只是一层很模糊的意识,只是停留在认识主体的感性层面,这种似解非解的状态使认识主体十分困惑。由此,将模糊的意识明晰成系统全面地理论的“思”出现了。思考并不是依靠大脑天分进行纯粹的苦思,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更准确地说,是与认识主体所挖掘的哲学思想具有关联的知识基础,只有拥有相关的雄厚的知识作为通行证,才能确保认识主体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奔驰,才能使模糊的意识形成明晰的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所以古往今来,著名的哲学家皆带有多种头衔。例如: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又物理学家;庄子,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才华横溢,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
哲学的终极成果是达到一种境界。其中境界有多种类型,这是由哲学类型的多样化所决定的。哲学作为根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的境界,同样,每个人所信奉的哲学不同就会追求不同的哲学境界。例如:信奉儒家思想的通儒便会努力追求“内圣外王”的儒家哲学境界,在平时必是“居则玩圣贤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信奉道家思想的名士会竭力追求“无为忘我”的境界,平时言谈举止必是任性而为,不滞于物,在精神上找寻大自在。
哲学的意义在于它的境界。在当今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轻视哲学这门学问,理由很简单:哲学没有什么用处!其实没有用处的何止这学一门呢?文学,美术,音乐等陶冶人心灵,抚慰人灵魂的学问都是没有用处的学问。我之所以这样说只是站在他们这些人的哲学立场上讲话罢了。他们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哲学”是“金钱至上,物质至上”哲学,他们所谓的用处实际上就是指创造经济效益和更多的物质财富。这种思想只是对近三百年来由于科技进步所引发的工商业高速发展,物质财富高速积累的肤浅崇拜。我认为:哲学有大用处,其原因是哲学有大境界。我所理解的境界是人的心灵所处的位置。万事莫大于心,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心灵摆上合适的位置后,那么它就可以以一种但丁的心态来从容应对世间万物的侵扰。
境界是心灵的境界,一个人心灵位置的摆放是在精神动力承托下自然而然的结果。对于同一种哲学条件下的境界,它的境界高度与精神力量的大小之间是相互决定的,精神力量的大小与对所信仰的哲学的忠诚程度的深浅之间也是相互决定的关系。所以,哲学境界越高,精神动力也就越大,为人处事也就越是淡定。所以,张巡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力量数倍于自己的安史贼佞,毫无惧色,慷慨殉城。这是出于对封建纲常的忠诚;所以,谭嗣同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变法的失败,不躲不避,言道:“无有往者,无以图将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出于对读书人的社会担当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