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第1篇

一、明确学校的组织目标,寻找目标价值的融合点

在人本管理的理念中,组织内部的个体一旦对组织目标、组织文化产生了责任感、义务感、归属感、认同感,就会加强对组织本身和自身工作的积极情感和正面态度。在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满足中,组织内的个体更容易坚定工作目标,承担工作职责,充分挖掘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工作积极性。教师作为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对学校的义务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作为学校主人公的责任感、荣誉感,才能鞠躬尽瘁,不计较名利得失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事业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麦克雷戈把这种因认同感而产生的活力唤起,称之为“倚同作用”;小学教师队伍“倚同作用”的发挥需要学校管理者的精心培养和诱导。

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校史校情、特色底蕴以前瞻性的眼光制订学校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规划,为教师提供能激发士气、唤醒活力的学校组织目标。当教师能够清楚地看到或预想到自己工作在组织内部、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价值时,其内在动力就会被明确的目标唤醒。提出学校组织目标后,领导班子还要进行解读并分部门帮助教师确立与学校总体目标一致的个体目标,使教师感到在学校工作有前途、有奔头。明确而具体的组织目标是由大目标细分成不同小组织(学科组、年级组)、不同阶段、不同课题研究组的小目标而组成的目标系统。目标的吸引力越大,教师的行动就越加努力。

当教师个人目标组合不可避免地与学校大目标和组织小目标偏离甚至不一致的时候,学校管理者要靠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调节。要按照信息反馈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树立典型人物、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等方式,调整教师不合理的需要结构,及时地调整个体与整体的目标价值偏差,寻找目标价值的融合点。

二、开展新课标校本研训,深挖教师专业潜力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教师管理重点在于怎么样通过管理来挖掘每位教师的潜力,即强调“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强调“教师的自我发展”,强调“挖掘教师的潜能”。随着我国2011年二次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师“自主学习发展”成长模式越来越深入人心,争做“学习人”展现出极大的活力。正如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开展新课标校本研训,深挖教师的专业潜力,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校本培训的开展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存问题和教师的切实需求,综合考虑社会的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需要、学校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需要。培训中要特别依靠专业精良、技能卓著的优秀教师的带动,还要特别关注课程与教学实效的变化,及时补充知识,提高课程与教学技能。在个体价值的满足、教师潜力的挖掘、学校长远发展以及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等多个方面寻找理想的结合点,并以教师的需要为引导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以教师为校本培训的中心,转变教师的角色观念。

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在知识、经验、能力、性格上存在差异性,对校本培训的需求也具有层次性。从总体上看,根据专业发展程度的不同,教师可以分为新手型、胜任型、熟手型、专业型以及研究型教师。因此学校在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之前须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差异,通过访谈、调查等手段充分了解受训对象因什么而迷茫、困惑,内心真正期望、重视的是什么以及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参与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校本研训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这要求培训不能囿于传统的、机械化的专家授课,更不能局限在模式化的理论知识或解决策略的学习,而要主动尝试运用新颖、互动、有趣、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与途径,促进培训成果向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转化,切实解决教师、学校面临的具体问题。

专题培训式。专题培训式是我国中小学学校常用的教师培训、授课模式,适应范围较广,一般以专家学者为引导者,适合向教师传授最新的教育知识、系统化的理论、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成果、新型的教学技术、先进的教学理念等。

自学――反思式。自学――反思式的教育方法适宜于教师自主性的、梯级递进式的专业成长学习,是校本研训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形式。教师对培训内容的吸收、转化、创新都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与调整中获得。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第2篇

一、 一般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工程管理涵盖了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工程管理专业由管理工程、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与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优化调整而来。专家研究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其毕业生应有牢固的工程技术基础并具备综合素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有较高的工程道德水准。

一般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应结合各个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依托一定建设领域和行业,按照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基础,强化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则,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区别于名牌重点大学研究型培养模式,应选择应用型培养模式,即着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订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安排上,土木工程类知识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并重,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实践中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

1.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通过入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邀请已毕业学生或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讲座等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2.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参加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学生课堂教学状况反馈制度。通过任课教师的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教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建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双向选择制度。可在网上公布每位专业教师专业和研究特长,学生根据自己可能就业方向、专业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教师因材施教。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又能够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保证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1.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研究,满足时代实用要求

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反馈,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课程实践学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应用能力;增大专业应用知识比重,增加计算机技术和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根据国家实行执业资格制度,调整了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岗位针对性,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国家执业资格制度。

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坚持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组织教学研讨会,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2.重视实验室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扩建了工程基础实验室,新建了工程管理实验室。我们采取措施引进高级人才,并鼓励在校教师提高学历,通过出国深造、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尤其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已有两名教师取得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了作用。

严格实施青年教师训练程序,通过试讲、老教师指导、集体备课和公开试讲、听查课制度引导青年教师适应教学要求。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专业师资培训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方法有:

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趣味性,扩大信息量。教师可通过网络邮箱,实现课堂内容的提前布置,借助学院网站,学生可以浏览全部案例,访问试题库,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自测。

案例教学: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深入细致的剖析,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索精神。

现场教学:学生均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对工程建设的实践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我们将课堂搬到室外或实验室,对照实物或模型进行讲解,对照施工图纸、标准图集学习工程做法和细部结构。

模拟教学:结合施工技术管理课程,要求学生以现场技术员身份编制施工方案;结合工程造价管理课程。引导一部分学生以招标人身份编制招标文件,另一部分学生以投标身份投标文件,模拟组织开标,决定中标单位;模拟业主和承包商身份签订承发包合同,对合同内容确定、签订、变更、履行等环节作出合理处理。

4.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创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学生一是掌握了CAD绘图技术,二是能够运用结构计算软件 PKPM,三是利用广联达工程算量和造价软件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四是借助Microsoft Project软件辅助工程项目管理;不断修订专业实习和毕业实纲,开展实验课程教材配套化建设,为了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能力,实现顺利就业,开展了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从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毕业生信息反馈表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他们毕业后能顺利适应环境,尽快胜任工作,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5.创新毕业设计和论文指导和考评方式

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与实习结合、与实践结合、与专业结合;在选题、开题、中期控制、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小组评分直到成绩汇总环节设立质量标准进行衡量,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使学生初步具有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虽然已取得明显进展,但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要侧重于是围绕需求结构、产业投入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展开,而对知识群体创业本身及与创新驱动的关系研究不足,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驱动密切关系的关注与重视不够等。工程管理专业属于交叉学科,需要在工程、经济和管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复杂问题。财经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与工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同,具有独特的教学特色和优势。文章针对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在创新创业教育时展背景下,对财经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为财经类高校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财经类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势分析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与工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相比,学科背景显著差异。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如《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和《施工技术》等工程类课程,财经类院校所开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而在《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存在着优势。因此,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针对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科资源优势,更加突出财经类高校学科特色培养“经济+管理”特色突出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完善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改善和优化财经类高校人才队伍培养的结构和素质,提高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竞争力[1,2]。

二、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财经类高校的学科特色决定了其经济和管理专业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竞争力不强。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起到保障作用。此外,也缺乏对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师资队伍薄弱

财经类高校,缺乏工程背景教师。财经类高校的学科特点,不能给工科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导致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背景课程的资源匮乏,缺乏相应专业教师。工科与经济和管理专业学科评价机制差异较大,学校的晋升机制中,科研和教学的评价无法与其他专业教师比较。大部分专家都是经济和管理学背景,不懂工程。导致在科研和教学评价中,工科背景的年轻教师处于竞争的劣势,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财经类高校应针对工程管理的学科特点,加大引进人才和培养机制,完善教师晋升机制,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三)课程设置与学生期望存在落差

近年来,各高校逐渐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然而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实用性一般,与学生期望的落差较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期待[3]。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强调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在培养方向和学生期待方面存在落差。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工程管理的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目前,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性较弱。目前,国内高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纳入其中[4]。因此,对于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结合专业教育更加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三、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标准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对于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而言,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学科背景,其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与工科院校背景应略有不同,应该在充分发挥其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消除目前财经类院校培养目标不统一,口径差异大的现状,建立差异化、多样化和特征化相结合的具有财经类院校特色的“经济”+“管理”的创新创业模式和标准。

(二)积极引导财经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财经类高校要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特点,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原有“经济”+“管理”特色实践基础上,融入土木工程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BIM大赛和大数据智慧城市等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比赛,并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和专业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完善各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教师和学生的奖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创业比赛,财经类高校要积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市场化引导,让学生们了解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三)科学设计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相关课程

加大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力,必须完善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因此,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紧密融入专业教育中,配套设置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实现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与补充。此外,还应积极采用经典案例、专题讨论等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创新创业相关的教学方法。还可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研修班和社会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单位收集经典案例素材,既要注重从正面的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也要有反面失败的典型的创新创业失败案例,为财经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完善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保障体系

实践教育是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基础的重要体现。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要结合专业背景,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支撑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拓展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校可通过创新创业专业师资提升,培养和鼓励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深入企业调研、与联合开展课题攻关,提升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并聘用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相关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从而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师资方面保障[5]。

(五)加强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理念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新的教育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加大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高等院校不断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大力倡导高等院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这就需要将专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相匹配。对于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而言,这就需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要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树立和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树立起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的理念。

(六)优化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工程、经济和管理的相关理论,同时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因此,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建设既有工程、经济和管理理论知识又具备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6]。财经类高校应从经费支持、教学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和发挥高等院校的社会和校友资源,聘请行业经验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讲座,搭建实训平善校外导师的规范管理制度建设。

(七)推动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发挥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优势,在培养学生工程,经济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工程管理的专业教育中。因此,对于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应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引入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考虑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差异,并应积极推进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专业和学科标准。在统一创新创业教育标准下,对高等院校进行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

(八)完善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环境建设

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教育部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高等院校各级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并不断完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并不断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建立政府、高等院校和科技产业园区的三方联动机制,推进高等院校创新创实习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财经类高校本身而言,在国家差创新创业教育的框架下,在设备、师资、资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使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依托财经类专业学科优势,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与工科背景的人才培养特色各异。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从师资队伍、相关体制、创新理念、课程体系、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作者:汪振双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汪振双,赵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问卷调查及教学改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5):168-170.

[2]汪振双,赵宁,张建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业创新教育研究———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5,23:57-58.

[3]李时椿.创业与创新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肖鸣,朱建新.大学创业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第4篇

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主要包括面向酒店餐饮行业开设的餐饮管理与服务、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酒店管理、中西面点等专业。成人教育是指成人通过自我内化的学习方式,有组织地实现与世界认知之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最终能够实现独立影响外部世界的目的和要求。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成人教育是以自我内化为主要学习方式。第二,成人教育应能满足成人一生各个阶段的不同学习需求,其存在临时性、持久性和多元性特征。第三,从狭义上讲,成人教育可包括高等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学习班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形式;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则更加宽泛,可指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其形式灵活多变,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第四,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成人与世界的认知联系,可包括成人与社会、成人与自然界、成人与自我联系等,使得其能独立自主、个体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影响外部世界并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现状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方法,因此成人教育的地位在我国社会中将不断提高。我国目前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主要有函授、业余课授以及在职研究生、高校建立的专门成人教育学院、进修班、远程教育学习、自学考试培训班、国外合作办学等,各种成人教育相互促进和补充,为社会成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基本满足了社会终身教育和可持续教育的需求,但由于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所提供的教育平台难以满足社会广泛需求,因此我国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①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发展水平不一;②学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普遍忽视了成人教育职业需求,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成人教育在岗、在业以及社会行业规划及培养人才;③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成人教育基本照搬学校教育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普通高职院校教育的“翻版”;④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为了适应成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以创新的观念来思考成人教育,来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本文结合学院近几年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实际,探讨并总结出高职院校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成人继续教育工作途径和方法,以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

 

二、餐饮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实践创新

 

1.丰富成人教育培养形式,拓展生源渠道

 

发挥政府在成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成人教育建设,融合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部门联系,对酒店、宾馆等服务行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服务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在餐饮服务业人员转移就业培训和返乡人员培训方面,采取“集中培训”“半工半读”“边工边读”和“就地培训”等方式,以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拓宽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渠道,提高餐饮服务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施联合办学战略,开展与本科教育对接工作,满足学生提高学历的需要,给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2.分层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由于成人教育招生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企业和人员对培养的要求不同,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总结出“培养形式多样、分层分类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制订出不同的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应关注成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学院专业团队对行业、企业以及毕业生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采纳餐饮行业协会及无锡艾迪花园酒店等深度合作行业、企业的建议,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3.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化利用资源

 

依托江苏食品职教集团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牵头苏州金陵观园国际酒店、昆山格林菲尔华美达酒店、上海榕港餐饮有限公司等30多家省内外餐饮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部,加强与餐饮业企业合作,开展成人教育项目。首先,对合作企业中较低层次岗位的餐饮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其次,邀请企业烹饪大师参与校内成人教育工作,发挥双方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坚持“平等互利、确保质量、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并且依托“校中店”“店中校”两大平台,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契合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紧密合作为基础,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构建现代化教学平台,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学院近年来大力注重网络课程建设,以课件、视频、图片及试题库等形式展示课程内容,便于各类学生随时随地网上学习浏览;尤其对成人教育学生具有独特的意义,已建成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呈现出开放性、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服务性等特点。已建成的远程视频教学系统能将企业生产场景直接呈现在学生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解决了名贵菜肴制作过程在校内教学成本过高、大师难请的问题。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餐饮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成人教育工作,构建了“培养形式多样、分层分类教学、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别、层次的成人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分类分层进行成人教育方法的实践探索,分析与总结了当前餐饮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应实现一体化目标,应结合社会各类资源,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成人教育;人力资源;教育有效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成因

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育的实施者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评价等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成人学生学习目的的达成,最大化地满足不同成人学生的多样需求。保证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与学生需求的匹配,但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却发现,这种有效性的达成并非易事。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深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熟悉劳动法、经济法,并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基础。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该专业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用性强的同时兼顾了专业性,总体学习门槛较低,对各种学习能力的要求比较平衡,适合各种学习背景的成年受教育者学习。选择该专业入手研究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不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对于研究成果的迁移也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实践中,一直以来存在着学生需求与教学效果不匹配的矛盾。一方面,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从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形成的。学习能力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不善于记忆性学习与复杂概念的理解,而且不管是个人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还是工作经历均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的特点。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人教育中,教学目标却主要是以知识本身是否得到掌握衡量成人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而忽视了在课堂中成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关注和需要,教学目标是传授知识,教学内容必然是以理论为主,固守教材。课堂在教师的完全操控下朝着教师预定的目标运行,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与课堂教学的单一性矛盾,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和程式化,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难于获得保障。

目前,随着全日制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需求逐年萎缩,招生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混张文凭的低层次需求。文献综述发现,成人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受到着教育改革研究者的关注,各类问题成因都有着较为细致的分析,但对于相关问题的对策分析,却也常常进入知易行难的困境,虽然言之成理,但却难于落实。因此,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框架,才是目前解决成人教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解读

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学科提出的概念,一种常见的知识管理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当其对知识进行管理活动时,都必然要经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Ikujiro Nonaka将组织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知识转化模式划分为四大类活动,默化(Socialization)、外化 (Externaliza

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 (Internalization),由此建立了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创造性的清晰描述了知识生产的全过程。其中,默化活动是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活动来说,默化主要指对于通过各类观察、模仿和实践活动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以及在获取隐性知识之后的消化整合。外化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是对隐性知识加以符号化表述的过程。整合是指从显性知识碎片转化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是指从外部获取并经过整合的显性知识,经历个人的重新消化,成为真正的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四种知识转化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知识学习、知识转化、知识共享和新知识创造的完整过程。

从知识管理SECI模型的视角审视成人教育教学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其实不难看出从学生需求说,成人教育教学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两者的核心知识转化活动是有所不同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核心在于整合活动,即通过对外部外显知识的获取、收集和整理,从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成人教育学生对于知识体系构建本身并无太大兴趣,其需求的核心,往往在于知识的内化活动,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理解进而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提升措施

(一)建设基于职业认同的初始场(Originating Ba)。在初始场,个人之间基于情感上的认同,因而得以排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障碍,彼此交互表露其感觉、情绪、 经验与心态。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建立学生的认同感,包括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同学的认同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对专业的认同感。而在这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同感是学生认同感的基础,只要建立了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同感,教师认同感可以通过强调自身的专业背景与工作经验初步建立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强化。

(二)建设平等开放的互动场(Interacting Ba)。在互动场中,师生以开放态度,彼此充分对话,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以便创造新知识及价值。建设互动场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学员与自己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师的权力在互动场中应该来自于专业背景和个人魅力,而非制度性权力。

(三)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场(Cyber Ba)。当今社会早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稀缺性已不复存在,但挖掘信息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来说,快速挖掘整理与掌握陌生领域知识的能力变得比单纯的记忆书本知识更重要。因此,今天的成人教育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电子资料库,实现立体化网络化的知识整合。

(四)建设立足实践的练习场(Exercising Ba)。在练习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多渠道知识转化为个人理解进而提升个人能力,其中的关键在于设计贴近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题目。具体来说,可以设计创业策划、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观摩或实际演练等方式不断的练习,而非只坐着听教师讲授分析性的教材,能应用实际生活上或进行模拟的显性知识,并持续将这些知识内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