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康复训练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儿童康复训练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聋校 学前教育 差异教学

聋校开展学前教育,有利于培养聋幼儿“完整儿童”的价值取向。但由于同一年龄段的听障幼儿比较少,聋校大多采用混合的形式编班,课堂常常因为顾此失彼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尝试应用差异教学理论,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促进不同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根据差异对象,运用差异语言

在聋校学前教育中,口语训练对一部分聋儿来说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事实也证明,口语训练对另外一部分进入聋校的聋儿(重度和极重度)是不成功,效果是不明显的。尊重聋儿的差异就要尊重聋儿的选择,尊重聋儿的选择就要“因材施教”,聋儿之间的差异之大,决定了他们的需要的不同;他们之间需要的不同,决定了他们选择的多重性;他们选择的多重性,决定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因此,聋儿双语教学的生命力和先进性,也正在于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多元性,以及它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发展趋势的适合性。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龚龙教授《手语的语言学研究报告》指出:“聋人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决不能认为手语没有语音就不是语言”。手语的交流功能,表现能力及生理、心理属性都可与主流语言媲美,对那些重度听障儿童我们可以实施听力—语言训练计划,在手语和口语二者的选择上遵循了“先易后难”的原则。研究表明有良好的第一语言即有手语基础,学习第二语言(口语及书面语)更容易。例如:学前班的儿童在学习辨别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时,对有一定口语能力的学生采用纯口语教学,学生接受很快也很轻松;但是对于重度儿童在口形和发音方面困难极大,经过反复的训练,他们还是不能借助发音,如果教师再度强调纯口语教学则只会打击这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而言,手语更为合适,或者说在手语基础上的适当口语更为合适。

二、确定差异目标,体现差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两类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包括课上哪些学生要用语言完整表述,哪些学生暂时只需说单个词汇;哪些学生要看图就能说出数的个数建立数感,哪些学生只需慢慢数尝试建立数感。教案可以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主要针对轻度听障儿童,右边部分主要针对中、重度听障儿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针对不同学生所需采用的教学措施,然后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在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同,残余听力较好的学生反应快一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中、重度学生理解存在一点困难,有的学生甚至是似懂非懂或者一点都不懂,模仿能力是可以的。因此,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制定多层次目标,一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集体目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二是根据学生个体原有基础、兴趣和能力等确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现有水平上有所发展,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

为了在教学中能照顾学生的差异,必须加强评价,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原则。先对两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时评价。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评价。课前评价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了解两类学生的差异。教学过程中认真听取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节课结束后,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教师应针对两类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轻度听障的学前儿童接受比较快,自信心也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比较严格,例如:不但要求他们能数出物体的个数,而且能靠视觉马上说出物体的个数,并尝试运用简单的量词将话说完整,例如:一只熊、两匹马等。学习有困难的中、重度学生在理解教师意图时存在很大困难,例如:“图上有什么?”“多少?”他们往往跟老师打手势表示不理解问题的含义,接受知识也比较慢,有时也会因学习困难而哭,产生厌学情绪。对这类学生要积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使用差异教材,实施差异教学

现在的聋校学前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这就给了教师极大的空间来组织教学,选定教学材料。在选定教学资源时,教师要针对两类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既要适应不同学生的水平,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巧妙地组织教学进程,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认数时,接受过康复训练的学生已经能初步认识数字,而未接受过康复训练的学生则对数毫无概念,怎样让学生在课上都有收获呢?我在教学时选取的教学资源是我们去亭林公园的动物园的一次经历,在教学过程中让未受过康复训练的学生有足够时间学习数数,让接受过康复训练的学生在加强数的同时,认识一些小动物并会用语言表示,这样两类学生都能够有进步。

儿童康复训练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自闭症机构 环境创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1 环境创设的概念

环境是儿童学习的基础。环境有两种概念。一种是指物理环境,即环境的外部表现形式,如班级的墙面装饰、区角设置、挂饰以及其他的设计属于物理环境。另一种则是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的社会性环境,是指在人的心理、意识之外,对人的心理、意识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体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①在教育环境中这主要是指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要素的总和。环境创设无疑是对环境的创建设计。

2 环境创设的目的及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自闭症机构环境创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儿童一个温馨舒适的活动环境,更好地利用墙饰和区角与儿童互动,帮助儿童学习、游戏。而且是为了适应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发展他们从环境中学习的能力、增加与同伴交往互动的机会、熟悉社会情境与交往技能、参与社区活动、提高适应社会能力、预防继发发生等。有利于进行良好的干预。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在自闭症机构中,儿童们大多数时间是进行康复训练或者接受教育。特别是在寄宿生占绝大部分的机构,机构可作为儿童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创设在机构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相对来说,自闭症儿童更需要依托环境创设这一特殊方法来辅助矫正,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尽管自闭症儿童不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但是早期的干预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自闭症机构环境创设的研究。并且良好的环境有助于自闭症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减少自闭症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环境创设在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个性上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②

3 自闭症机构环境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闭症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教师和周围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感,为他们创设一个最少受限制、安全、有效的外在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一些必要的问题。

3.1 环境创设的安全性欠缺

自闭症儿童是缺乏自我保护的弱势群体,考虑环境创设的安全性十分必要。但在诸多私立机构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种是隐性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塑料、甲醛等化学制品的污染。这些都是我们放松警惕的,平时孩子们感受不到他们的危害,但众所周知,这样的污染会使儿童的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另外一种就是显性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环境的布置上,桌角没有采取很好的保护措施;窗户没有防护栏;地面的防滑措施做得也不到位。

3.2 环境创设教育性原则不尽如人意

环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问题。很多机构的环境创设单单只是形式,尽管也重视环境创设,但多数只是为了美观,而未考虑到它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结果导致环境与学习主题大不相符,达不到预期的康复效果。并且根据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缺陷的特点,这样甚至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使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在某市的多数自闭症机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室的教育性未体现出来。教室内布局比较混乱,室内狭窄,没有设置区角活动。墙面布置以学生照片为主,参观者来教室看墙上学生的照片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就随之分散起来,影响了课堂秩序。部分教室有简单的卡通贴画,布置基本与课堂内容无关。并且这样的环境长期不变,对儿童的发展的作用适得其反。

3.3 环境创设参与性不足

环境创设的另一种参与形式就是家长、儿童和老师共同参与创设。家长的参与和老师的带动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意义重大,共同参与环境创设不仅可以增进家长与儿童的亲子关系,还可增进老师和儿童的辅助关系以及儿童和儿童之间的协作关系。部分自闭症机构从墙面布置、区角设置,到材料提供都由教师设计、制作。教师的独立完成,使儿童失去了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更没考虑到家长的参与。这就影响了自闭症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削弱了环境对儿童的教育功能,阻碍了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例如: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某自闭症康复中心见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室的墙面布置和区角的布置都是由教师“包办”,墙面的贴画都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布置的,机构为了节约时间,完全不让孩子和家长参与其中,缺乏互动性。这样会使环境创设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无法体现出其重要价值。

4 自闭症机构环境创设的策略

4.1 营造一种“绿色”的环境

安全的环境为儿童提供了健康、心理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机构进行安全教育的前提就是为儿童创设安全的环境。材料的安全性对儿童的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机构应为儿童的训练多购置一些安全、无毒环保材料的教学用具,环境的布置所用材料也应首要考虑到绿色的、健康的、生态的。不仅如此,机构的桌角以及其他边角区域应该用特殊柔软的材料包好,以免磕碰导致儿童受伤。机构应该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同时,窗户的防护栏应牢固并定期检查其安全性,地面布置也应选择防滑材料。③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儿童营造一种绿色的环境。

4.2 创设与教育目标一致的环境

环境亦是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一部分,环境应该为教育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大体的环境应与教学主题相匹配,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长短期康复教育计划,对预期的环境创设制定一个细致的环境计划表,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创设的条理性,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达到教学目标。机构是自闭症儿童的天地,充分合理运用每一个角落十分重要。例如:教师在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案带同学们一起布置一下自然角,把秋天的特征布置在自然角内,落叶、果实、丰收等。创设一个温馨的“收获乐园”,教育目标与环境完美融合,有利于儿童在游戏中认知。

4.3 鼓励儿童和家长共同参与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教师要让儿童有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环境当中的主体,有主体意识。并且共同参与环境创设可以增加儿童的合作感。家长和教师也应认识到机构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家长能与儿童建立亲子关系,老师将家长和儿童参与环境创设融入课程,以便共同对儿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通过儿童集体构思和家长参与制作等过程,使教师由单纯的参与者变成了观察者、合作者,儿童由单纯的享受者变成了制作者、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建立了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④更重要的是针对自闭症儿童交往障碍这一特点,增强了儿童的合作意识,还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良好的环境创设是自闭症儿童更好地接受教育、积极地进行康复训练、顺利地参与集体生活的基础。安全性、一致性和共同参与是关键性因素,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自闭症儿童教育。自闭症机构环境创设需要机构、家长多方面的合作,从不同方面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才能改变现存的问题,促进儿童更好地康复与发展。

注释

① 汝茵佳.幼儿园环境创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

② 周念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8-12.

儿童康复训练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实践性课程

一、问题提出

特殊师范教育担负着为特殊教育领域培养、输送合格教师的重任。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受我国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师培养往往重学术轻实用,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严重脱节,导致师范生的实践知识普遍欠缺,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使他们从“准教师”向合格的教师转变有着很大的困难。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很大,特殊教育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具备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实现创新,满足特殊儿童巨大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的需要。

提出要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性课程建设,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经过师范教育的学习,成长为既掌握丰富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型人才。

二、实践性课程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意义

我国师范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一般都比较单一,学生主要是进行备课、听课或充当实习单位教师的教学助手,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基层一线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因忽视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只有重视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促进师范生在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技艺、方法等方面的必要认识。

实践性课程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实现由知识应用型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转变。要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改传统的以知识储备多少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教育质量观,为知识储备与技能训练并重的新型教育质量观;由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向理论与实践并举转变,提高实践教学的地;;改变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无视社会用人环境变化的情况,转向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用结合、强调社会参与,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未来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少,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仍以师范院校的专业教育为主。纵观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课程,其在设置上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基础课,即语、数、外、马思哲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三是专业课,其中理论课占绝大部分,而实用性课程较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类不同特殊儿童、不同问题时不知所措。

2.实践性课程的实施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长期以来,教育实习、见习是师范教育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范生积累教育实践知识、锻炼教学能力、形成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然而,现实中,教育实习、见习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既定的效果。学生参与实习往往只能参与基层学校的一两次备课、听课,或充当教学助手,并不能真正地接近特校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学活动,缺乏参与特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更有师范院校并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不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使教育实习、见习完全流于形式,学生在其中也得不到锻炼。

四、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实践性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技巧,能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性课程应是基于问题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师范学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实践的机会。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性课程:

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普通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专业工作者,为一线的特殊学校或相关的基层机构培养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基本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教育的重点平衡到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

2.实验教学

在实验中,要充分地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例如:教育听力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为听障儿童进行听力测试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清楚测试的方法、程序,以掌握听力测试技术。

3.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包括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等步骤,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微格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以极大地提高训练的效果。

4.教育见习、实习

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和见习是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与基层特殊学校或实训基地建立联系,发展教学实践基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一线特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尽量接近特校的真实生活,使相关课程的学习有见习、专业考察的机会,以此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时间安排上,也要改变原来固定的在毕业前和学期末的实习模式,应在每学期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进行分散实习和见习。

5.科研训练

实践性课程既要求师范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应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新理论。科研研究也是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在科研上仍存在很大的空白,这就为新理论和知识的研究创造了机会。科研训练的主要形式包括过学生撰写见习实结报告、学科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晓静.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

[2]有宝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2).

[3]李军靠,魏宏聚.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J].辽宁教育研究,2008,(05).

[4]钟经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应用性创新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