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益活动的作用

公益活动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益活动的作用

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会;文体活动;作用

群众性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对于陶冶职工情操、振奋职工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工会组织应顺应时展潮流,坚持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育活动鼓舞人心、吸引人心、凝聚人心,才能搭建有效发挥作用的发展平台,最终实现工会组织所具有的“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社会职能,全面推动工会工作的新发展。

一、文体活动在深化工会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开展好文体活动不仅满足了职工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更是增加企业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手段,对于推动工会工作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需求。群众文体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动是生命之本,健康是万事之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既是个人的幸福,也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工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能够极大地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有效杜绝职工参与赌博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还可以为干部职工搭建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使干部职工寓教于乐,在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及时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从而形成各级组织与职工群体、职工与职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信任的和谐发展氛围。

(二)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企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文化建设,而企业的文化建设更离不开企业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体现,在促进员工对企业的感情、改善人文关系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大力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可以展现企业风貌、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职工的自豪感,从而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创造出和谐环境,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际上企业群众性质文体活动展示着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企业品质、精神风貌的展示,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对构建企业和谐的外部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能够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团队文化建设,精心提炼出企业文化、团队文化精神,将企业目标、团队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促使更多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使他们对各级组织及各项工作产生认同感、成就感、知遇感、归宿感和荣誉感,从而形成各级工会组织内在的、持久的凝聚力。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利于构建和谐职工队伍和培养和锻炼工会干部队伍。人是生产力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和谐企业基本目标之一。工会文体活动创造了优良的企业风气和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这种充满活力、优美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职工的思想作风和言行举止。激发其关注企业、关心企业、热爱企业的创造活力,使其感到有干头、有奔头,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进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激励和引导职工热爱祖国、遵纪守法、陶冶情操,充满活力,奋发向上,成为职工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可以极大地培养和锻炼工会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协调能力,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各类活动中经受考验、积累经验,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会干部。

(四)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利于提高职工身体素质、激发工作热情。生气勃勃地的文体活动增强了职工体能,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高了职工身体素质,在和谐企业创建中,工会组织举办丰富多彩文体活动可以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的需求,使职工个人的体育、文艺专长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增强了员工体质,使职工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体魄,促进职工体质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地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内在的活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二、如何深化文体活动在工会工作中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文体活动的认识。各级各部门虽然对切实加强工会文体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但也还存在对工会文体工作认识不够、思想不一的问题,把工会文体工作简单理解为吹啦谈唱、可有可无的工作。这些认识都将阻碍工会文体工作的开展,最终使企业失去活力,从而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各级工会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提高对文体工作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文体工作对于增进沟通、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有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文体活动。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激发组织活力。工会开展文体活动一定要围绕企业的工作中心任务,注重节日的作用,不断提升情感的凝聚力。积极利用各类节日开展文体活动,营造和谐共进氛围,增强职工凝聚力。比如在“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六一儿童节”、“十一”等节日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大大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职工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团结协作,凝心聚力,注重文体活动的效果。企业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柱和灵魂。企业工会要以文体活动促进职工协作意识,使团队成员在活动中增进了解,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为重点。比如通过组织开展“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走向同心圆”、“驿站传书”、“集体大跳绳”、“信任背摔”、“盲阵”等活动,激发职工的互帮互助精神。在开展文体活动过程中,锻炼的广大职工的团队意识,凝聚了人心,确保了活动效果。

(四)创新机制,更新观念,注重文体活动的多样性。企业工会要创新机制,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发展,真正形成领导倡导、职工积极参与、组织严密、效果明显的工会文体活动长效工作机制,使文体活动符合科学管理。要严格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的要求,针对不同群体的干部职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创新文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不同群体干部职工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时,重视各类活动的组织动员工作,注重竞赛活动的发动和宣传,坚持做到各类活动形式多样、载体丰富,使每名职工都明确自身在竞赛活动中的角色。

总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是新时期工会工作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夯实工会基础的重要工作。作为企业工会工作者应转变思想观念,工会组织加大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使工会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出应有的社会职能作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四矿工会;河南;平顶山;467000)

参考文献:

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益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性

作者简介:文雯,长江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在公益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一方面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性研究,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针对性,进而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公益活动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载体,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选择途径。

一、公益活动的概述

公益活动的具体涵义是指某些结构或组织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出人、出钱、出物赞助、支持某些具有公共关系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实务性活动。目前,社会各界的公益活动都具有宣传性,可以说,公益活动的宣传是当前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用来扩大企业影响,提升美誉度的关键手段。公益活动的内容涉及多方面,包括环境保护、社区服务、青年服务、慈善活动、高校的社团活动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等等。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单位或学校组织员工、学生开展义务植树、义务大扫除、献爱心、献血、关注孤寡老人等活动,这类型的公益活动都是帮助别人、给予他人爱心的行为,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提倡。

公益活动的对象与内容十分广泛,公益活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福利慈善活动是公益活动中的一种,一些企业或机构为了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往往会赞助一些慈善事业,他们通过出资参加福利、慈善事业的建设,为社会各界需要照顾的人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形式有赞助福利院、赞助养老院,赞助康复中心、少年宫等等,另外当一些地区遭受灾难时,这些机构也会出资修建相应的公共设施。对文化活动的赞助也是公益活动的类型之一,企业对文化公益活动的赞助,一方面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突出的文化活动赞助形式有大型的文艺联欢晚会、文艺汇演、电视与电影的制作等,另外,对科学事业、文学事业的赞助也是文化公益活动的范畴。

二、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公益活动是公益精神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实践形式,是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充分挖掘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公益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公益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此种载体性体现在它能够承载与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信息,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纽带,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公益活动必须在继承传统载体的基础上,更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不断的顺应时代的潮流。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公益活动适应了当代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公益活动在高校中的开展,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不仅为大学生的公益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而且也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舞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公益活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取得一定的功效,就必须将理论付诸于实际行动,贯穿到日常的生活中。高校开展的公益活动符合大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广泛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对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高校的大学生在进行公益活动时,高校的领导者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引导,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倡导帮助他人也在帮助自己的服务型理念,在此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能动性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活动过程中,应学会主动的将在校所学的理论性知识有效的转化为实际性行动,以便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优秀的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大学生的思维得到的扩展,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自身的素质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

(三)公益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公益活动中所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可以说,公益活动为广大的社会群体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进入新时期,和谐社会倡导“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在和谐社会理念的倡导下,公益活动强调和谐、奉献、法治等精神,似乎公益活动与和谐社会在大部分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共同的要求。公益活动的开展与进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义务植树、爱心献血、关注留守儿童以及环保活动等,都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推动作用,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需要广大的社会群体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公益活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我们能够看到对大学生公益活动的重视度不够的现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会随着降低。大部分的高校领导者认为公益活动应由校共青团或者是学生会干部负责,而未将公益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关键载体去开发。高校的公益活动基本上得不到校党委部门与学校教务处的重视,唯一受到关注的是公益活动在举办之前会受到这些部门形式上的批准,活动后形式上听取一下工作汇报,此类型机构很少参与、组织公益活动的过程。另外,高校的公益性活动大都由高校的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参加,其他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公益性活动,对公益活动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认识上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当前,高校的一些公益性活动要求比较高,对参加者提出了相应的素质要求,因此在选拨学生时,往往会优先考虑一些有经验的学生,因此一些想加入的新成员,便缺少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公益活动的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尽管我国当前的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我国很多的公益活动缺乏法律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未得到完善的建立。尤其是公益活动的开展定位、公益项目的内容确立以及公益活动经费等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管理保障机制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公益活动是一项公益性比较强的活动,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人受到伤害以及财产上的损失,而此类情况出现时,我国的管理保障机制未能得到相应的配套。公益活动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社会活动,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做支撑,公益活动才能够长期的持续下去。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高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保障机制,在公益活动的激励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及动力机制上表现的不是足够好,整个的公益活动也缺乏整体的规划与管理,往往是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性的内容,社会影响力也比较低。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很多人对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存在有一定的误区,他们大都认为既然是公益性的活动,那么就应该不求回报,发扬雷锋精神,为社会提供充足的服务,公益活动的开展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足,公益活动的管理保障机制不完善所致。

四、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措施

(一)倡导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相挂钩

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将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相挂钩,公益活动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上一层台阶。当前,国内外的许多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像尼日利亚就倡导大学生去边缘地区做志愿服务工作,服务一定的期限后,会为大学生颁发国家服务证书,这个证书便成为大学生之后就业的保障。再如泰国,也是提倡当地的大学生去边远地区工作,支教,服务期满后,将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一定程度上讲,公益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从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通过参与广泛的公益活动,大学生不仅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且还未他们之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针对此种状况,高校应将公益活动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结合起来,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实习以及学习成绩综合起来,将公益活动所获得的经验用于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从而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公益活动中。

(二)加强组织与协调,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公益服务体系

无组织、无纪律的公益活动将只能是一种分散的,效率低下的行动,收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如若无组织、无纪律的公益活动长期存在下去,那么公益活动的普遍价值与意义将不可能得到实现,公益服务的理念将得不到进一步的传播。进入新时期,国外的一些高校积极与社区联合起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下,共同行动,建立完善的公益服务体系,这些体系包括公益服务介绍机构、公益服务资源管理机构以及公益服务评价体系。鉴于国外,大学生公益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我国的大学应加强公益服务活动的组织性,构建完善的公益服务体系,为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三)健全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公益活动的开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健全制度保障是推动公益活动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公益性事业具有非盈利的性质,但是也离不开物质保障,缺乏必要的物质经费做支持,很多公益性活动将得不到长远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公益活动的经费大都来自共青团的资助或是社会各界的赞助,总的看来筹资的渠道比较单一,从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公益活动的开展,为此高校应积极寻求新的筹资渠道,广泛寻求社会各界与政府的支持,为高校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法律制度的保障也是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内容,由于我国当前公益活动的法律保障处于空白状态,高校在建立制度保障机制时,还应将法律保障列为重点建设的内容,并加以合理的规范。

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公益活动 公益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and College

Public Culture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ZHOU Weiwei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109)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welfare activ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events formed university public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charity is in good shape, universities increasingly rich public cul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college student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in culture there are still some influence and restrict development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must manage through education, advocacy promo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to guide students and university public culture toward healthy direc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welfare activities; public culture

1 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的独特优势

第一,大学公益文化和大学生公益活动的生命力较强。这是因为,公益源自人们普遍具有的“善心”,只要人心向善、助人之心永存,公益精神就能长期存在,公益活动就可以在一届届大学生中开展下去,优秀活动项目就建设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品牌活动;公益文化就能长期传承,公益文化就能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海洋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海之子”研究生支教团,在一届一届研究生中传承,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高校大学生支教活动的著名品牌。

第二,大学公益文化和大学生公益活动有利于现代社会公民的培养。青年人特有的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关注和关心,是大学生公益精神生生不息的基础条件,而公益精神、公益意识本身就是文明社会中合格公民应有的基本品质。“育人”是高校的基本功能,公益文化所独具的感动人心、砥砺品格的人格教育功能,能够促进高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对现代社会公民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大学公益文化和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建设,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撑作用。一个没有公益精神的社会不可能发展成为和谐社会,只有包含社会公益精神、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公益文化的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公益体系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人人爱公益、人人做公益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当代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具有明显的能力优势。当代大学生成长、生活在一个网络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对网络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的规律了解较多,他们普遍具有主动的传播意识和能力,善于利用博客、网络空间、微博等新兴媒体形式对公益活动进行宣传推广,有利于提高这些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正是由于具有这些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大学生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上升,大学生日益成为公益事业的校园践行者。从大学公益文化和活动的发展现状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具有传播和践行公益精神、参与和支持公益事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的意愿和行动。同时,除了为患病无钱医治的同学募捐、到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等传统公益活动形式之外,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对活动形式进行了创新,使公益活动的社会效益得到加强、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尤其是有些大学生公益活动已经在当地成为品牌,吸引更多社会人士的参与和帮助。例如,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传承和发扬当地知名公益品牌“微尘精神”而进行的“晚报义卖作微尘”活动,通过每周末组织大学生义卖当地报纸筹集善款,参与公益活动。目前该活动已持续进行三年,累积两万余人次的大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成为“微尘精神”的践行者。该活动项目已在市民当中形成影响力和品牌效益,很多周末出行的市民看到卖报的青年学生,都会主动买一份报纸,献一份爱心。而该校另一支大学生团队进行的“青农虹书屋”计划,则是利用每学期的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多种渠道的善款筹集,然后利用假期时间购买图书,到山东省较为贫困的农村小学进行图书室建设和义务维护,作为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公益活动,该项目具有鲜明的“服务三农”的特色。

2 大学生公益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公益视野狭窄,公益活动往往集中于部分固定内容开展,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目前,大学生公益活动主要集中在关心残障人士、农村儿童、孤寡老人等方面。由于爱心过于集中,有时甚至不免出现尴尬局面。如有些福利院在特殊节日就出现了大学生“前一拨刚走后一拨又来”以至于应接不暇的情况;公益活动的具体内容也基本一致,缺乏创新。这种现象说明,大学生群体对公益事业和公益精神的理解还比较狭隘,承载公益精神的活动项目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创新。

二是存在部分以公益博“名”的现象,应引起重视,并加强教育引导。应该看到,大学生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总体上是一种不求名、不求利的奉献行为,是一种爱心的付出和社会责任感的承担。但也必须指出,在大学校园中,确实存在少部分大学生以组织和参加公益活动为竞聘、就业、甚至入党的“资本”和“形象”,增加竞争砝码。这种不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应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是大学生个人公益精神的保持具有不确定性。部分大学生在校园里参加公益活动,走进社会之后就将之抛在脑后,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生的行为选择。在大学校园里培养起来的公益精神,如何确保进入社会之后继续保持,而不是出门就丢?这归根结底是学校公益教育与社会公益文化氛围有效衔接的问题,也是我国公益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只有确保大学生在校园中培养起来的公益精神在走进社会后能继续发扬光大,不仅“公益一时”,更“公益一生”,才能最终有利于公益社会、和谐社会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

四是大学生公益活动的举办缺乏专业知识。大学生公益活动普遍存在缺乏基础公益知识和活动相关知识的问题。以为农村儿童进行图书募捐为例,由于儿童读者本身存在年龄、知识水平上的特殊性,儿童文学有较为严格的阶段性分类,一般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来自社会上的募捐人往往只是把自己家里不再需要的图书捐出,并不会有详细的分类,这就需要活动组织者将图书进行选择和分类,才能赠与相应年龄段的农村儿童。如果组织者缺乏相关的图书知识,就容易使赠送的图书鱼龙混杂,甚至包含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只能“好心办坏事”。再如有些大学生选择为福利院儿童募集善款购买食品的方式做公益,这其中涉及到食品安全等问题,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才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五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公益行为必须注意识别虚假信息。不少大学生公益活动源于网络上的求救信息。如每年入冬时,很多网站、空间、QQ群上都有不少向农村儿童、灾区儿童、偏远地区儿童捐赠衣物和钱款的信息。已有媒体调查证实,这些信息不乏虚假信息,最终目的是骗取乐善好施者的钱物。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辨识和处理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六是大学生公益活动常常偏安校园一隅,与社会联系不紧密,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公益服务。大学生组织公益活动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思想活跃、有比较充足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容易组成团队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等,劣势则在于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广泛的人脉关系和物质基础。因此,大学生公益活动常常只局限在校园中和校园周边,面向学校师生和周边市民,活动必然得不到有力支持。只有走出校园,广泛吸收来自民间的爱心力量,才能做得更成功、更有实效。

3 大学生公益活动开展和大学公益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首先,从教育管理角度来说,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联合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以制度、机制保障宏观的管理和引导;学校可指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大学生公益团队或公益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全程指导和帮助,促进活动顺利开展;学校与大学生公益活动的目的人群或组织机构进行联系,采取合作建立大学生公益教育基地等形式,为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开展架设桥梁;给予优秀公益活动项目品牌化建设空间,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评选中给予相对倾斜的政策,确保优秀项目得到及时有效的扶持,促进活动项目或团队做大、做强;加强公益活动的审批管理,在审批环节帮学生把关,避免出现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活动;根据公益项目需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角度为公益活动提供工作室等扶持。

其次,从宣传推广角度上,对发展较好或已取得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活动进行积极的宣传推广,扩大活动影响力,推动品牌走向社会,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学校可以向当地年度“感动人物”等文化品牌评选活动进行推荐,帮助其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知名文化活动品牌。

从公益教育角度来说,为帮助有志于公益事业的同学提高公益服务能力,同时让更多同学提高公益意识,传承公益精神,学校应支持和鼓励伦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师开设有关公共选修课;也可以邀请社会知名的公益活动家来校做报告或进行讲座,让公益教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三,从作为公益活动主体的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活动设计应该尽量与自己所学专业、学科、学校的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如农业类高校具有明显的服务三农的专业优势,来自农业、涉农、近农类专业的大学生较多,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更为了解,开展公益活动尤其适合走进农村、结合农业、走近农民进行。其次,大学生公益活动应该长期有持续建设的可行性规划。这是因为,必须看到,大学生思想丰富、善变,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大学生公益活动“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因此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活动顺利进行。

4 小结

大学公益文化建设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亟需解决,大学公益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还未能充分体现,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管理和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让大学生公益活动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当代中国的公民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翠贞,艾卫平,张卫平.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 蔡映辉,周艳华.大学生公益活动与公益课程育人效果的实证比较[J].教育与考试,2012(5).

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第4篇

名人做公益是一件非常让人振奋,能够为整个社会增添温暖、增添正能量的好事,在这其中,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的公益活动更是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众所周知,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代言人,节目的风格、精华乃至倾向都要通过主持人的表现来完成。因此,不管一个电台节目或电视台节目的风格是怎样的,不管主持人主持节目时是严肃的还是活泼的,甚至有时出于节目的内容需要插科打诨的,但其在公众当中的形象都是正面的、有担当的,他们的言行对于公众和舆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主持人做公益活动所产生的示范意义相比其他行业的名人做公益来说,可能要更大一些。

这些年来,主持人做公益越来越普遍,据笔者所知,目前北京的电台电视台主持人大多都做过公益。比较多的是由电台、电视台组织的公益活动,参加者往往都是在听众和观众中有广泛影响的主持人,这样的公益活动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需要,会经常进行,我们也常能从媒体上获知相关的消息。除了参加这些由台里组织的公益活动之外,还有一些主持人根据各自的所长以及某种机缘在默默地做着公益活动,而且坚持数年如一日。他们不事张扬,不愿作秀,做公益活动就是要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实际的帮助。其常年低调,反而获得公众的好评。比如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主持人吴冰,定期去养老机构和老人们唠家常,帮助他们排演节目,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朋友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受到老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再比如说,北京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天旭因为主持一次活动而得知河北唐山有一位大姐以一己之力开办了专门收养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的爱心小院,于是便伸出援手,和志同道合者一起来到这家爱心小院,根据弦子们成长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带来书本、桌椅板凳以及其他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为这些弦子们解了燃眉之急。后来,天旭还邀请其中一些孩子来北京参加彩色跑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带领这些孩子参观国家大剧院、北京电视台等地方,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今年以来,天旭又前往新疆和田,帮助那里的小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其他的,还有的主持人常年帮助盲人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有的主持人带着专家前往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他们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这个名单还有很多,这些默默做公益的主持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少说多做,力争给被帮助者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事实上,正因为他们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都见到了实效。所以我们说,主持人做公益,有示范作用,更有实际效果。而进一步的情况是,因为有了实际效果,一方面促使这些主持人更加用心用力地去做公益,因为他们感到了一种责任,也有了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各种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主持人做公益的情形仍然通过各种渠道被公众所知悉,看到这些主持人是在真心实意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事情并且收到了实效,这又反过来对公众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如此看来,主持人做公益的示范作用更大了,这真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从主持人做公益有示范有实效这个话题,笔者进一步联想到,其他行业的名人也有不少热衷于做公益活动,也都有一定的实际效果,受到社会的正面鼓励和好评。同时,笔者也听到一种声音,说有的名人尤其是娱乐明星做公益其实是在作秀,并非真的去做公益。在此,笔者倒是觉得我们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不管是何方名人,只要他们在公众面前有了做公益活动的举动,哪怕后续没有进一步的跟进,而是利用他们的影响力起到了相当的示范作用就是好的,就应该予以积极的鼓励。当今时代,我们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很多,需要为他们做的事很多。相对而言,名人们做公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只要大家怀有一颗真诚之心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做公益,就会被社会所肯定,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是正面、健康的。

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第5篇

播撒爱、传递爱,这是有良知的媒体应有的担当。当媒体介入公益,从业者的爱心和正义被激发,媒体的社会责任被强化,受众所在群体的公益氛围得以营造。《京江晚报》通过做公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群众口碑,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锻炼队伍,让记者有情有爱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成败。因此,一支政治觉悟高、社会正义感强、专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采编队伍,是一份报纸成功的保证。当下,新媒体不断崛起,这对纸媒的采编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于报道,还要善于策划和组织,扩展日常新闻报道的外延,做深、做细,让新闻更有生命力,更加贴近民生、服务民生。

举办一场大型公益活动,策划者、组织者以及宣传报道者缺一不可。当媒体开始介入公益之时,采编人员也一并加入到整个公益活动之中,从前期方案策划,到实施时的组织工作,到贯穿始终的跟踪报道,采编人员在传递“爱”能量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2006年底,《京江晚报》记者采访得知:分布于各个街道的“慈善超市”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新闻一经刊发,随即引来热心企业和市民的响应,“慈善超市”得到了充盈。

一时的爱心涌动让京江晚报人思考的是:是否可以在更大层面上策划发动一下,让更多困难家庭的新年餐桌更丰富些?于是,从2006年底至2007年2月底,《京江晚报》开展了一场名为“爱心粮油卡,情暖贫寒家”的活动;2008年,《京江晚报》又组织策划了“农家放心菜,情暖贫困人”活动。

公益活动的渠道和方式,总会不断深入和拓展。《京江晚报》2009年策划推出了“爱心年夜饭”活动。6年里,品尝过“爱心年夜饭”的有贫困家庭、特困侨眷、特困知青、环卫工人、残疾人等,总户次接近4000,总价值达100多万元。

在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中,采编人员齐上阵,除了要完成活动报道任务,还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采编人员真正参与到公益活动之中,不只是旁观者和记录者。一场公益活动不仅是一次报道任务,而且是一场公益性的参与和奉献。一场场公益活动的洗礼,就像是一次次爱的教育,采编人员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充实版面,让责任贯穿其中

贴近读者,贴近民生,做一张有温度、有力度的报纸,一直是《京江晚报》孜孜不倦的追求。公益之路上,《京江晚报》与读者同行,共同驱除贫寒、共同呵护生命、共同播撒温暖。

2003年,《京江晚报》联手镇江市妇联,推出了“社会妈妈”帮困助学志愿服务行动。2003年至今的12年里,“社会妈妈”已经先后接纳了1000多个团队组织和家庭,总计3000多人。这数千位“妈妈”先后为7000多名未成年人提供了物质上、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多重关爱。

2007年4月,丹徒区辛丰镇・砖瓦厂打工者吃馒头时,不慎被噎身亡。这个新闻,看似偶然发生,但京江晚报人看到了更多:当下多数人不了解自救和互救知识;急救知识的宣传途径较为单一,宣传方式较为零散。3个月后,“生命急救公益行动”开始,4个多月里,“生命急救快车”先后驶进工地、社区、学校等8个站点,通过现场教学、模型示范,向数千市民现场传授了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巧。

当“社会妈妈”队伍越来越庞大,活动运转更加良性后,《京江晚报》顺应读者诉求,于2008年发起“社会儿女”活动。2010年4月,《京江晚报》策划推出“祭扫先贤墓”清明特别活动;2013年重阳节,《京江晚报》策划组织了走进养老院活动。

传递温暖,让小城萦绕大爱

如何营造一个城市的公益生态,让更多的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公益带来的温暖,这不只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媒体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传播特性,在营造城市整体公益生态的大工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真山真水灵秀地,有情有义镇江人”,镇江,这座有着3000多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本就是一座充满着“善”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公益文化底蕴,“大爱镇江”是对这座城市以善著称的最好描述。《京江晚报》始终以善心来做新闻,为城市公益文化的传播、公益生态的营造贡献自身的力量。《京江晚报》在对待公益活动的宣传报道上,不吝版面、重点报道,通过活动实施期间高强度、高频率的报道,掀起爱心传递的浪潮,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感受到公益的善心和温暖,从而投身公益活动中。

这些年间,无数读者因为…次阅读而萌生善心,为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从一些人做公益,到一群人做公益,《京江晚报》借助传播的力量,让这座城市中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的队伍中来,也让这座城市始终闪耀着大爱的光芒。

创新形式,让公益得以延续

最近,经镇江市民政局审批,镇江京晚公益服务社正式成立,标志着《京江晚报》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将所有的爱心公益活动集中组织策划,统筹规范管理,利用自身优势,为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架起一座桥梁,发挥政府智囊团与思想库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京晚公益服务社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领域主要是提供助老、助医、环保等公益志愿服务,开展公益调查和合作交流,承接公益项目。根据章程,服务社还成立由5人组成的首届理事会,设立了2名监事员,并成立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