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发展 平衡 思考

院前急救是现代急救医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挽救生命与院内的后续救治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室)和重症监护室(ICU)构成了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EMSS)。院前急救的工作既包括日常的急救工作,又包括对公共卫生突发卫生事件或灾难性人身伤害事故的紧急医疗救援。虽然目前我国院前急救的规模、模式、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我国急救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会以全新的急救模式与国际接轨,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急救医疗服务。

1、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以心脑血管急症为首的各种急危重病和各种灾难性的意外人身伤害事故几乎发生在院外,如果没有及时救治,在现场或送往医院的途中会病情恶化,甚至死亡。而院前急救则是担负着这样的使命:在进入医院前的任何时间、院外的任何场合,针对各种急危重症和突发灾难事故,帮助患者迅速脱离险境,进行现场抢救、护理、转运和途中监护病情,为挽救生命与院内的后续救治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

2、院前急救的特点

2.1病种多科系、发病急、病情变化无常

急救人员应具备广博的医学理论知识、精湛的业务水平、过硬的急救技术、高度的责任心、极强的耐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2患者数量多、病情严重复杂

车祸、火灾、塌方、一氧化碳中毒等灾难事故发生时,患者数量多,现场情况复杂,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急救人员应临危不乱,迅速处理,团结协作。

2.3院外现场条件恶劣、抢救环境各异

如患者家狭小、昏暗、异味,拥挤的楼道,急救人员只能步行到达的山顶,冬季夜间寒冷的车祸现场等。要求急救人员适应能力强,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挽救患者的生命。

2.4高风险、社会性强

急救人员身处火灾、群殴、泥石流、工厂爆炸等现场,经常接诊酗酒闹事打人的患者,和社会各界打交道。急救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3、我国各地区间院前急救发展极不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各个区域的急救中心应以适应当地的经济情况为准,但借鉴先进的急救模式,推动当地的急救事业发展势在必行。

3.1院前急救的模式不同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模式约有四种:依附型、院前型、指挥型和独立型。

3.1.1指挥型模式

很多三线城市是由依附型渐转为院前型和指挥型并存的模式,而且其中只有几家三甲、二甲医院承担院前急救任务,下面没有挂靠的基础服务站。调度室实行集中受理,分区(以行政区域为界)负责,指挥中心统一受理“120”呼救,统一指挥调度急救车,但急救车及人员依托医院管理。由于资源和信息共享等的需要,医疗急救指挥调度采取与110、119、122三台合署办公的形式。但由于公安保密工作制度要求以及110指挥中心系统的独立性和封闭性, 120急救指挥系统不能建立急救垂直指挥网络系统,导致信息采集不全面,遇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时,缺乏医疗急救垂直指挥和联动互助功能,不能充分利用上级和周边医疗急救资源。

另外急救人员和急救车隶属各个医院,医院的管理组织又存在多样化,如有车队队长管理、急诊科主任管理,这就给日常工作沟通带来难度。医院设置了一线和二线院前急救小组,一线专职院前急救,二线是院内急诊兼院前急救工作,这会出现急救工作冲突,不利于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指挥型模式的弊端会导致急救半径过长,布局不合理,另外交通及通讯设备不完善,使急救反应时间过长,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3.1.2独立型模式

是许多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二线城市如沈阳的院前急救模式。北京急救中心是北京市卫生局直属的医疗救援机构。主要承担全市120指挥调度、日常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急救网络建设与管理、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等任务。120急救网络指挥调度系统集呼救受理、计算机辅助指挥、移动信息终端、地理信息应用、视频显示、会议和设备综合控制等功能于一体, 实现语音通信的数字化、视频传输的网络化和调度管理的信息化,是院前急救的呼救中心、指挥中心和信息中心。调度人员可通过多种通讯手段与运行的急救车保持实时的联系,及时准确的调度指挥。负责北京120急救网络规划和管理。根据区域面积、人口分布、急救需求等情况设置站点,城区设置急救站,远郊区县设立急救分中心,缩短急救半径。提高了急救呼救满足率。沈阳急救中心是一所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专科病房为一体,具有现代化专业水平的急救医疗机构,隶属于沈阳市卫生事业管理局。主要承担沈阳地区灾害事故和日常急、危、重病人的现场抢救、途中医疗监护及院内急诊抢救为主的急救医疗服务。在市内五区设立六个所属急救站和一个现代化的120指挥中心。

3.2院前急救人员配置模式的不同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人员配置主要为随车救护者,由急救医生、护士、司机和担架员组成,运作模式为一医、一护、一司、二担或一医、一护、一司、一担。司机和担架员很少接受过急救培训,基本不能协助急救;急救护士多为女性,搬运患者的力量有限。因此,目前院前急救人员配置有其局限性,人力资源和成本还没有达到优化利用。广东省中山人民医院借鉴国外EMT(急救技术员,集救护员、驾驶员和担架员于一身)使用模式, 院前急救出车模式为 院前急救护士2名和医生1名,院前急救护士是护理专业毕业的男性注册护士,要求考取驾驶执照。他们承担救护、驾驶、和搬运、运转工作。这种配置加强了急救技术力量,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1]。

3.3急救装备的不同

国家卫生部规定,成立急救中心的城市每5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但许多城市达不到这个标准,急救设备较简单,利用率较低。沈阳急救中心有进口救护车60余台(其中重症监护车5台),救护车上配置了先进的急救医疗抢救设备、无线MOTOROLA800MHZ集群设施及计算机统一控制的多种通讯指挥调度方式。北京急救中心的急救车分为高档抢救监护型救护车、抢救型救护车;随车配备呼吸机、心电图机、监护除颤仪、生化监测仪等先进设备,开展了溶栓等技术。为有效解决因城区道路交通拥堵可能造成延误救治时机的问题,北京999急救中心为广大市民开通了一条快捷的摩托车救援绿色通道。急救摩托车上配备专用医疗设备,这种摩托车与救护车配合使用的方式,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4、急救大众化

我国应大力开展“第一目击者”的培训工作。只有全社会与交通、消防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2]。公众健康、急救知识教育是减少意外伤亡最有效手段。北京急救中心开展了多种形式、卓有成效的急救知识普及工作。意外事故易发、多发部门为急救知识普及重点,如安全员;消防员;机动车司机;地铁站务员;交通警察;巡警;消防战士;国旗护卫队。重点普及从青少年抓起。开办节假日民众急救知识课堂。举办大型“急救知识竞赛”电视节目。新闻与媒体合作,开办急救知识栏目。编写急救科普教材。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络急救教育,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形式针对民众讲授急救知识,在网络上开展在线、远程多种形式的急救教育。

5、发达国家院前急救服务介绍

日本的院前急救主要由消防机构承担;美国建有急救医疗、警方和消防共享的“911”通讯系统;法国建有105个医疗急救服务系统(SAMU)和320个流动急救与复苏服务系统(SMUR)主管全国的院前急救,并配有权威医师的指挥调度中心,根据需求派出不同类别的急救车,并指导现场救治[3]。

总之,我国目前院前急救体系仍处于一个发展、摸索的过程中,应呼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争取急救网络的统一发展基金;改变不同隶属关系的现状;探索建立院前急救与公安交通、消防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急救水平,学习先进的急救技术;重大灾害事故和意外伤害事故的救援是120医疗急救网络研究新课题。缩小急救半径,缩短呼叫反应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病人的“无治疗期”,中国院前急救的发展仍需努力和探索。

参 考 文 献

[1]王欣. 院前急救护士资质及工作职责的改革实际[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55-357.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探讨

 

院前急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具有随机性强、时间紧、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复杂等特点[1]。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2]。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的人性化护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1 院前急救的目的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对突发性、急发性伤病员,在第一现场及转送中途实施尽快、准确、有效、连续的医疗救治和护理,最大限度的控制、稳定病情,赢得救治时机,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方法

2.1配备优良的急救仪器设备 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更需要不断改善设施设备,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和齐全的医疗设备,如: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也就是说,救护车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医院。

2.2建立规范的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护理绝非单纯的注射和普遍处置。因此,坚持建章立制的严肃性和操作规程的严格性,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急救信息管理制度》《急救护理人员值班、调配制度》《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使用制度》《监护转送制度》等规章制度。每位护理人员就象执法一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患者安安心心地接受急救护理。

2.3掌握高超的急救护理技能 院前急救涉及病种广、学科多,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在实施生命救护时护理论文,其时间性、技术性对能否挽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反应水准的高低是决定急救成败的关键[3]。

2.4形成密切的急救医护配合 司机、医生和护士是院前急救中一个三位一体的抢救单元。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要本着病人的生命、利益第一,医生、护士、司机不分彼此、通力配合,努力将院前急救工作做得天衣无缝,圆满地完成急救任务。

2.5建立融洽的人性护患关系 人性化服务是在原有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升华和发展,它是医院赢得病人的基础[4]。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使患者眼中的我们,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朋友、亲人。

3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3.1坚实的物质保障 院前急救随机性大、时间紧迫,需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为此,必须随时掌握路况信息,指挥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第一现场,以免因交通阻塞而延误抢救时间,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这点体现了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的必要性。抢救乡村病人,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尤为重要。院前急救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病种病情复杂,为确保能充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急救车除备有必需的急救物品外,还应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

3.2严格的操作规程 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院前急救呼叫紧急,无时间界限,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接到指令后,迅速限备急救物品,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第二应建立“知识技能考核机制”。护理人员要能护理、急救内、儿、妇、外、五官等各种病种的病人,因而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第三应建立“护理效果考核机制”论文格式模板。急救工作要求果断、迅速,分秒必争,必须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现场工作环境大多复杂,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第四,应建立“护理档案记录机制”。在抢救中,所有用药及治疗均依据医生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保存用药后空瓶,以备查询。如果情况许可,应该做好抢救记录等。

3.3熟练的护理技能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精深的医学技能,如不加强学习和训练,就很难完成院前急救护理任务。第二要掌握熟练的复苏操作能力。这不仅是医生应具有的能力,也是急救护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可能为伤病员带来更大的希望。第三要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现在的急救设备绝非单纯的一个急救箱,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现代医疗设备已逐步配备进救护车。这就要求医生护士都要掌握这些现代抢救设备的使用。

3.4积极的团结协作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有明确分工,又需要积极地整体参与,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有大批伤病员的情况下护理论文,就更要求统一指挥、团结协作。护理人员一定要主动参与、主动协助。首先要能独立操作,根据现场紧急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完成基础性的护理操作和医疗操作。其次,要积极协助医生,使护理过程与诊疗过程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治和护理。

3.5人性的护理服务 院前急救病人多为突然发病或病情加重,病人或家属心理上焦虑、恐惧、求救心情迫切,对医务人员期望值高,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要在现场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是尊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还有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与面子,不使患者感到窘迫、尴尬或难堪等。第二要诚实守信。对患者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而且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必须要能够被患者所信赖[5]。第三要善解人意。护士能主动察觉患者的需要并及时伸出援手。例如,注意到患者在转运途中情绪有异样,甚至十分激动。护理人员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切身了解患者所面对的恐惧和困境,与患者建立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以“朋友”“亲人”的角色真诚而无私地帮助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医疗是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它维系着病患者的生命和家属的期待。因此,院前急救护理要重视病人及家属的需要,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体系之中,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更放心、更安心、更称心、更舒心,整体提高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促进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卓.应用行为科学方法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J].中华护士杂志,1997,32(8):462-463.

[2]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3]梁俊莲.反应水准与急救效果的关系[J].中华护士杂志,1999,34(11):696.

[4]缪春平.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J].实用医技杂志,2003,6:656.

[5]许志伟.中国当前的医疗危机与医护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使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9):2.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第3篇

执行急救任务过程中护士的工作流程

执行急救任务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急救车厢内的急救设备完好、配件齐全,电量、氧气充足、急救药品及医疗耗材充足。特殊情况,如大型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护士应根据调度指挥中心传达的具体情况增加相应急救医疗设备及药品,如脊柱固定装置、特需的药品。

执行急救任务过程中护士的准备工作:在去现场的途中,护士配合医生通过对讲电话指导呼救人进行自救、他救。如对心脏病患者、外伤患者等应嘱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对气体中毒患者、中暑患者则应嘱立即开门窗通风,可把患者移至室外。护士根据具体反馈情况备好所需医疗设备、医疗用物、连接好设备各个导线以备用。

配合医生现场救治:护士在现场要迅速、敏捷主动配合急救医生做好患者的救治,如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包扎止血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一丝不苟地观察病情,发挥护士的临场应变能力,根据现场情况与医生密切配合,争分夺秒的抢救患者。

护士在转运患者途中密切观察病情:急救患者病情多样性、复杂性、危重性,加之现场急救多以对症处置为主,往往不能明确患者的诊断,急救医疗设备资源有限,护士承担的责任增大,护士除认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外,还须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的变化,如肤色变化、面部表情等。如果发现异常,立即配合医生处置,及时救治患者。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急救护士在执行各类急救操作的同时,要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深入交流,有效识别患者的心理需求,为患者实施有效方式的心理护理。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安慰患者,如掖被脚、清洁皮肤,把心理护理融入整个急救过程中,在处置患者过程中,体现对患者的关怀与尊重,做好安慰与解释工作,、提高急救效果。

与医院的交接工作:患者送到医院后,护士应做好与患者家属和医院相关人员的患者病情的交接,如患者的生命体征、急救用药情况,尤其交接好静脉输液情况、各种导管引流情况、外伤处置情况等,并做好交接记录。最后与家属结算急救费用。

返回急救站护士的工作流程

做好药品耗材的补充及急救舱清洁消毒工作:护士及时补充消耗的一次性医疗耗材和药品,为保证下次急救任务做好准备。转运传染性患者,则应严格按传染病消毒原则进行消毒、登记并及时上报信息。每班次结束对急救舱进行常规整理清洁消毒。做好医疗垃圾登记理。

做好急救耗材、药品、急救费用的终端录入:护士执行急救任务后,在每次完成急救任务后及时做好出诊卡记录,及时将药品、耗材录入。

急救护士的业务素质

面对病情复杂、危及生命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护工作,现场急救环境经常人群拥挤、声音嘈杂、光线暗淡,转运途中车辆颠簸震动、噪声干扰等,这些不良情况无疑会增加如听诊、吸痰、心电监护、血压测量、静脉穿刺等医疗护理操作的难度。因此,护理人员不仅需具备扎实的、广博的、涵盖各专科疾病的专业知识,孰料掌握各种急救专科技术和现代化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实施,才能准确判断病情,实施切实有效的救护工作。

精湛的急救护理技能:娴熟的急救和监护技术。急救需要及时有效护理配合,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如: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吸痰、导尿、心肺复苏、紧急开放气道、胸外按压、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护理技操作,以及监护、、心肺复苏和心脏电复率等监护技术。而急救车的医疗设备及药品有限,空间狭小,护理工作难度大。急救护士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才能顺利完成急救任务。

较强的病情观察与判断能力: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多变,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等异常情况。急救护士必须细致的观察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延误治疗而产生严重后果。护士要具备较强的观察与判断能力,掌握最优先处置原则,对最危及生命的给最优先处置,对监护信息严密观察和准确判断,观察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引流液的量及性状等有无异常。

果断的处理问题能力:当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护士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立即采取恰当的救护措施,尤其是出现紧急情况、医生不在场时,应争分夺秒、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患者生命赢取抢救时机,如患者呼吸心跳骤停时,应立即给与心肺复苏。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山雪场;救护;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44-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滑雪旅游业日益繁荣,滑雪运动的爱好者日益增多,为了满足大众越来越多的滑雪需求,滑雪场的数量迅速增长。但是,良莠不齐的滑雪条件,特别是雪场救护的参差不齐,导致许多安全隐患的存在及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关于高山雪场救护的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本文根据多年雪场救护工作经验及我院高山雪场现有条件及特点,初步建立符合我院高山滑雪场实际情况的以安全巡逻、雪场保护和紧急救治为主的救护模式思路,为我院雪场救护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1高山雪场救护的现状

1.1高山雪场的概念

滑雪是野外体育活动。它不同于在所规定的场所(如:竞技场、运动场、体育馆等)进行的体育运动,而是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进行的体育运动。《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中指出:向社会开放的,能够满足人们进行滑雪训练、竞赛、健身娱乐等活动并有管理的场所,简称滑雪场所。滑雪场的范围可能很大,容纳多项目、多种滑雪道,也可能很小,只有一条滑雪道。滑雪场地一般是指一个特定的经过修建可供滑雪专用的小区域。为高山滑雪运动项目建立的滑雪场所即为高山滑雪场。

1.2高山雪场救护模式的概念

高山雪场救护是指:在高山雪场对滑雪者进行紧急救治或保护。其中“紧急救治”,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然后从速送院。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多种急救模式,其中主要的有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英美模式:主要急诊方式是“把伤病员快速送到医院”,其观点是伤病员被送到以医院为基础的急诊科从而得到更好的医护,在这种模式中急诊医护开始于来医院之前,由有关专业人员如急诊技师和护士进行救护,到医院急诊后由急诊医生等相关人员进行急诊治疗。采用此模式的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爱尔兰、以色列、日本、新西兰、菲律宾、韩国等。法德模式:主要急诊方式是“把医院带到伤病员家中”。其具体操作是医生及有关技术人员或护理人员到某一个有关地点对患者实施急诊治疗。采取的急救手段多为救生和止痛,这一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生没有接受过很好的培训和监管,因此没有英美模式中的医生那样有质量保证;患者急诊治疗时间长、存活率低等。采用此模式的有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挪威、波兰、葡萄牙、俄罗斯、瑞士、瑞典等国家。目前,国内滑雪场的雪场救护均能提供一些相关的保护措施,但院前急救却是雪场救护的薄弱点,也是救护模式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某种实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所谓模式,是人们对研究对象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也就是社会化了的模型。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若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各个学科和行业均有自己固定模式,但任何模式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本文高山雪场救护模式指哈尔滨体育学院高山雪场建立的雪上救护的形式及具体措施,主要涵盖雪场安全员巡逻、雪场保护和伤员的紧急救治。

1.3国外高山雪场救护现状

滑雪运动在国外发展已久,各类滑雪场已经拥有较完整的经营模式和救护体系,雪场拥有常设的专业的雪上救护机构,其中工作人员均是经过专业雪道救护培训并通过考核的专职人员。如拥有龙平和茂朱两个国际滑雪场的韩国,雪场救护人员须持有滑雪协会颁发的有效资格证书,每个雪道要配备2人以上并配备符合医疗法认证的护理员或者根据应急医疗法律配备应急救护者1人以上。从而,为滑雪者提供专业且及时的救治服务。

救护人员的专业,救护设备的先进,也是我国滑雪场望尘莫及的。在国外,由于雪场的规模较大,特别是很多超大型的雪场配有直升飞机及小型医院。一旦滑雪人员受伤,就近的雪上巡逻队第一时间发现伤员并通知救护人员,救护队会根据伤员受伤地点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以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受伤现场,根据受伤情况进行现场处理,若受伤情况严重,采取应急处理后直接转往就近的医院。有些世界一流滑雪场的小型医院在治疗运动创伤及骨折方面技术非常先进。

1.4国内高山雪场救护现状

根据《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第二十二条规定,滑雪场所要有完好的救护设施,配有救护器材设备,设立医务人员及急救室并配备足够的滑雪指导员、安全巡察救护人员,并佩戴明显标识或穿着统一服装。但是,大多数的滑雪场只是根据《规范》设置了医务室,由雪场的滑雪教练偶尔兼职雪道巡逻员,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规范》中的要求,给滑雪者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地隐患。目前,滑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会急救的人员不会滑雪,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事发地点或者是会滑雪的人员不懂急救,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延误病情,给伤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甚至是二次伤害。此外,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成立国家级的雪上救护员培训机构,缺少雪上救生员认证机构这一环节。

部分雪场尽管组建了医务室,但是医务人员只能在室内处置简单的外伤,而对于受伤较重的伤员往往不能及时被发现,错过了急救的黄金时间;有些伤员即使被及时的发现,在从受伤地向医务室转运途中由于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或者未经正确的处理,往往会造成更严重的二次损伤,并目,对于伤病的愈后产生很大影响。

1.5第24界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哈体院高山雪场救护模式

2009年,哈尔滨体育学院高山雪场作为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分会场,主要进行单板和冬季两项滑雪比赛。比赛期间,根据组委会要求,雪场医疗保障分为两部分即医疗救护组和雪上救护组。医疗救护组由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组成,雪上救护组由受过澳大利亚南帝罗尔省的急救培训的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组成。雪上救护组负责将受伤运动员根据受份情况进行现场处置后转送医疗救护组进行进一步的确诊、治疗。大冬会期间,雪上救护组和医疗救护组制定了较完善的救护预案并在比赛的起点,终点及赛道的最危险区设立若干个雪上急救点,并有安全巡逻队进行不间断巡逻,一已发现伤员及时报告,进行就近急救。

2初步建立哈尔滨体育学院高山雪场救护模式的思路

2.1哈尔滨体育学院高山雪场建立雪上救护模式的现有条件

2.1.1救护设备

由于我院高山雪场曾是第24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分会场,雪场的救护设备主要是大冬会期间配备的进口救生船(既可以摩托车牵引,也可以人力控制)、真空夹板及脊柱担架、这些都是处理滑雪损伤的必备设备。另外雪场还配备了常用药,外伤处置药品,骨折固定夹板、石膏等。可以为紧急救治提供充分的医疗保障。

2.1.2救护人员

救护人员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和雪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目前我院从事雪上急救的教师拥有多年临床的工作经验和高山雪场的救护经验,并有着较高的滑雪水平。曾在2008年参加了澳大利亚南帝罗而省的雪上急救培训,并参与了第24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救护工作。

我院冰雪运动系的学生及社会体育系雪场建设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救护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均有较好的滑雪水平,并有着如运动解剖、运动生理、滑雪损伤与急救课程的基础,对人体结构比较了解,经过培训后可加入雪上巡逻队。若雪上巡逻队成员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经过专业培训后,通过考试者可成为雪上救护队队员,配合救护队进行搬运或者完成简单的急救措施,必要时可协助救护队完成救护工作。这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初步建立哈尔滨体育学院高山雪场救护模式的思路

2.2.1根据《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相关规定设立救护机构,树立全新的救护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2.2.2建立符合我院高山雪场救护情况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3分别组建雪上巡逻队及雪上救护队巡逻队负责雪道的安全巡逻,及时发现雪道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受伤游客,对疑似受伤游客进行询问。对进入高级雪道的低水平滑雪者进行劝阻,劝其放弃从高级雪道下滑的念头,对于执意不听者要跟随滑行或帮助其顺利到达安全地带。救护队所有队员能够在带队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雪上救护,在冰雪运动系及社会体育系雪场建设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中选取滑雪技术好,生理及解剖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进行雪道急救培训、野外救援、救护设备使用等课程,培训合格者进入哈尔滨体育学院高山雪场雪上救护队。雪上救护队成员由拥有专业培训资质的人员组成。

2.2.4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制定完善的雪场巡逻方案、救护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2.2.5定期进行救护人员的培训及考核,保证救护队伍的专业性;定期进行救护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并根据需要及时完善或更新现有设备。

2.2.6能够提供专业的院前急救服务,做到准确、快速、简单处理,尽快后送,对于严重的伤员,合理安排转诊治疗。

2.2.7认真做好救护登记工作,详细填写伤者个人信息,受伤的过程、部位以及救护措施及结果。为伤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该记录还可作为培训救护人员的救护实例,提高救护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结语

由于理论依据的局限,本文初步总结的雪场救护模式的思路难免有些不完善之处,随着该思路的应用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救护理念及模式应用于我院高山雪场。

参考文献:

[1]赵艳,夏洪海,王大力,对开展群众性滑雪运动的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2002,(12):42-43,

[2]中国滑雪协会审定,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

[3]岳茂兴,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J]临床急诊杂志,20LO(8):193-194,

[4]赵丽,研究生培养模式刍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71-74.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急状态;医学护理;护理救援;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2..02

1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要求和模式

1.1应急状态之下医护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心态

在一些较为紧急的情况之下,作为医护工作者首先不应该惊慌,心中时刻记住自己的工作职责。在遇到特殊情况应急事件下,首先应该在第一时间对病人进行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为最终目的。尽自己最大的力度去救死扶伤,在拯救病人的同时要保证危险不会扩散到其它的人群之中,医护工作人员应该具有神圣的使命感。

1.2应急状态之下对医护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由于医护工作者也是普通人,所以在一些突发的紧急情况之下,我们不能以高标准去要求医护工作人员,但是也要为医护工作者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在危难的情况下不需要医护工作人员具备多么崇高的使命感,但是希望工作人员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对病人进行救援工作。如果在紧急的状态下,医护工作人员长期的处于心理紧张的状态,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有可能耽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所以作为一名医护工作人员,要去有高水平的心理素质,在危难的情况下保持冷静。

2应急救援中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2.1医疗器械装备的不足

落后护理装备的质量和先进性是检测护理实践和科研水平指标之一,在应急状态下,先进的护理设备和足够护理设备数量能够保证护理救援的质量和数量。我国应急救援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够强大,同时医疗机械设备也存在着匮乏的现象,没有专业的救护人员,也没有交易先进的護理装备。这两方面的严重缺乏,导致了我国应急救援水平大幅度下降。在现场救护人员需要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并且熟练的操作一些医疗是机械设备,两方面相互结合才可以在短时间内拯救病人的生命。

2.2参与救援人员文凭程度偏低

在相关调查中显示,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偏低,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参与救援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取得相关方面的一些医学证书,证书是对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一种肯定。我国参与救援人员的文凭程度普遍偏低,救援水平一直停滞不前难以得到提高。

2.3急救专科人员的短缺

自然灾害在我国时有发生,当一些自然灾害突然发生事,我们很难料到病人会发生什么情况,所以作为急救专科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急救知识。但是我国企就专科人员非常的短缺,大部分的急救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再加上也没有较为丰富的急救经验,急救水平远远要低于国外的水平。

3提高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效果的措施

3.1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心态

在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心态是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最短时间内参与到救助中去,全力以赴的抢救伤员,保证受灾的人得到尽可能多的救助,以保证更多生命的保全。医护人员的全身心投入,给群众的不仅是一种带头作用,给普通百姓以精神支柱,更是弘扬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宗旨,诠释了医护人员的基本责任和使命。

3.2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

在突发意外情况之下,一会儿人员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平稳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迅速的进入到急救的状态。冷静的去思考病人的情况,发现病人受伤的部位,在第一时间对被人的患处进行处理。在急救意外的条件下,急救医护人员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急救人员和医院里的坐诊医生不一样。坐诊医生是在一个非常平稳的状态下进行整治,他有大量的时间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反复的斟酌。但是急救医护人员不同,除了要安抚自己受惊吓的心态之下,还要快速的去判断病人的具体情况,结合理论知识去加以实践,在短时间内去稳定病人的生命状况。

另外,要做好一个优秀的医护人员,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护理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身体素质不仅仅要求身体健康,耐受力强,且在心理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应急状态下进行工作,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方案,尽可能地解决应急状态下遇到的困难。急救医护人员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救援知识,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出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能提供最佳的诊断方案。在现场救护人员需要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并且熟练的操作一些医疗是机械设备。

3.2增加急救护理人员数量

提高专业急救人员素质急救护理队伍的扩大,首先要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广泛的宣传能够让人们更了解此领域的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在灾难频发的今天,人们对灾难的认识更多,但却不够全面。加大力度宣传急救知识,不仅仅要增加急救护理人员的数量,还要普遍的曲宣传急救知识,这样在病人遇到危险的时候,通过掌握的急救知识可以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处理。

4结论

我国正处于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高危期,医院护理人员作为应急救援管理和护理的主要力量,要对现场急救做出准确的伤情评估、分类、转运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高质量地完成救援任务,创建各类情况结合的急救护理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济生,刘 红,鲁风菊.护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实用医药杂志,2012,19(15):1987-1989. 

[2] 王小艳.浅谈新时期我国医疗护理实践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北方药学,2012.18(04):56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