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治理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环境的治理和水边环境建设包括了截污、清淤、护岸、绿化等内容。人们对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污水截流、清淤、底泥处理、两岸绿化等方面的内容做了不少研究。对新建河道的护岸结构在生态方面的研究也有了起步。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日本XX年前就开始提出“新水”的概念,并且在生态护坡结构方面做了实践;荷兰也正在规划和建设21世纪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本文拟对原有城市河道的护坡结构进行分析,在充分吸收国外在河道整治方面和其他领域生态护坡的经验基础上,探讨河道生态护坡结构新方法,从而为城市水利向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转化提供参考。
一、原河道护坡结构形式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分析
(一)原河道坡面结构形式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涝等,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其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护坡结构主要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结构。
(二)原结构形式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原有的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形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形成的,它在约束水的行为,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作出了较大成绩,为广大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但是,其在对保护水的自然清洁和维持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方面影响较大。
1、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整齐划一的河道断面、笔直的河道走向,固然是一种景观,但是它与现代人们追求的回归自然的景观需求不相一致。昔日的碧水漪漪、青草幽幽、白帆点点的景象被坚硬的护坡和挡墙破坏得无影无踪,人们只能越过灰白高耸的混凝土挡墙才能看到有几条混凝土驳船在污浊黑臭的河里发出噪人的嘟嘟声。这与现代城市河道周边无论现代或古典的建筑艺术都极不相称,与周围环境也极不相协调。而且一旦这些结构遭到破坏以后,环境景观就更差了
2、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我们暂且不说护坡及挡墙内材料(包括碱化骨料)的水化反应、炭化反应及各种添加剂(如早强剂、抗冻剂、膨胀剂等)在水中发生反应对水质和水环境的影响,就是让人们长期生活在上述这种灰色、生硬、没有活性的混凝土墙体中,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遭到侵害。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城市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由于黑臭的河水、干燥的空气及生活环境色调的影响,人们的心情等遭到严重破坏,身体感觉缺少了活力,工作也失去了动力。所以说,原有的护坡及护岸结构形式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原有的护坡和护岸结构对河道坡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很难生存下去,因此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了破坏。同时各种水生植物也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各种水生物也因失去了生存环境而无法生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就因一层坚硬的护坡结构而断开,生态环境因此而破坏,生态就失去了平衡。更有甚者,有的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还采用了全断面护砌的结构,后果就更加严重,趋向就更加恶劣。
二、生态护坡结构方法探讨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硬性材料的护坡和护岸结构对城市的许多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城市河道的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造有必要推行一种生态型的护岸结构形式。在现在各大城市大型河道整治的同时提出对原有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革非常必要,下面就国内外一些经验和笔者的一些初步设想作一介绍。
(一)采用新型材料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革的主要源泉。在国内和国外相继出现了一批用于生态方面的材料和技术,如水力喷草技术、土工材料绿化网、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土壤固化剂等等。虽然它们起源时不一定用于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方面,但在河道护坡结构使用上可以借鉴和参考。
(二)生态护坡方法探讨
1、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即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进行景观造景,在城市河道护坡方面可借鉴。固土植物可以选择的主要有沙棘林、刺槐林、墨穗醋栗、黄檀、胡枝子、池杉、龙须草、金银花、紫穗槐、油松、黄花、常青藤、蔓草等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可以选择芦苇、野茭白等,可以根据该地区的气候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
2、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
(1)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主要由镀锌或喷塑铁丝网笼装碎石、肥料及种植土组成。镀锌铁丝网笼容易锈蚀,在河道护坡方面一般不宜选用,而应选用耐锈蚀的喷塑铁丝网笼。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比较适合于流速大的河道,抗冲刷能力强、整本性好、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避免了预制的混凝土块体护坡的整体性差和现浇混凝土护坡与模袋混凝土护坡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差的弱点,同时又能满足生态型护坡的要求,即使进行全断面护砌,生物与微生物都能照样生存。国外在这方面已有较多工程实例。铁丝网笼可以做成不同形状,既可以用作护坡,又可以做成砌体挡土墙。
(2)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格栅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多种形式。
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聚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和种植土、草籽等组成。固土网垫是由多层非拉伸网和双向拉伸平面网组成,在多层网的交接点经热熔后粘接,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该网垫质地疏松、柔韧,有合适的高度和空间,可充填并存储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均衡生长,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固土网垫一般可由人工铺设,植物种植一般采用草籽加水力喷草技术完成。这种护坡结构现在运用较广,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围海大堤工程、上海化学工业区围海造地工程的护坡均采用了此形式。
(3)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主要是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并在边坡上植草固土。土工格栅是以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为原料,经挤压、拉伸而成,有单向、双向土工格栅之分。设置土工格栅,增加了土体摩阻力,同时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也迅速消散,所以增加了土体整体稳定和承载力。而且,由于格栅的锚固作用,抗滑力矩增加,草皮生根后草、土、格栅形成一体,更加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另外,现在又出现一种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即利用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片状材料经热熔粘接成蜂窝状的网片整体,在蜂窝状单元中填土植草,达到固土护坡的作用。
3、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是日本近年在河道护坡方面作出的研究,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混有高炉炉渣和硅灰的水泥、适量的细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保水材料常用无机人工土壤、吸水性高分子材料、苔泥炭及其混合物。表层土铺设有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同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在城市河道护坡或护岸结构中可以利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体做成砌体结构挡土墙,或直接作用为护坡结构。
4、水泥生态种植基水泥生态种植基在国内国外均有研究。它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材料。固体物质主要包括适合于植被生长的土壤、肥料、有机质及由低碱性的水泥、河砂组成的胶结材料等。在种植基固体物质间,由稻草秸秆等成孔材料形成孔隙,以便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在种植基内还可填充保水剂,保持植物在常日照坡面能很好生长。
5、土壤固化剂高性能土壤固化剂在国外日本等国家应用于工程领域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环境保护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固化处理各种污泥。但固化剂做为我国90年代引进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大面积用于河(湖)底固化尚属首次。固化剂是以水泥主体掺入特殊的激发元素后制成的,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固化剂中的水分子调节剂与土壤中的水分子形成化学键,对水分子有很强的吸咐作用,利用土壤稳定固化,其中含有微晶核,通过晶核配位,在土颗粒孔隙中生成针状晶体,填弃土体孔隙,形成骨架结构,固化剂中的固化分子通过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提高土壤的抗压、抗渗、抗折等性能指标。
一、浙江省环保设施企业化运作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力军。同时,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如化工、电镀、印染、制革、造纸、医药等,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浙江是一个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都很高的省份,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比较敏感,省政府也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全省上下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状况具有强烈的意愿。另一方面,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相当比重,在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问题上,浙江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来源看,可以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形式(浙江省环保局:“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产业化”,2002年12月(内部材料))。
(一)政府融资,企业化运营
这类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外国政府赠款、政府国债、政府担保银行贷款、国有公司参股等,由政府统一筹措。环保设施建成后按企业模式进行运营管理。政府按照核定的全额成本,包括日常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制定污水、垃圾等的收费价格,运营企业据此向排污企业收费,或者政府收取费用后转交给运营企业。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证了建成设施的正常运营,同时减轻了财政负担。绍兴污水处理工程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绍兴市政府抓住“明确投资主体、完善治污体系、建立回报机制和加强政府监管”四个环节,一期污水处理工程政府投入2500万,带动了5.2亿的资金;总投资6.5亿的二期工程也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绍兴市人民政府:“市场化治污之路”,“全国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02,8)。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政府国债、项目公司股本金(绍兴县给排水工程处、绍兴水务集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入股组建)、排污企业预购排污权缴纳的建设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构成,其组建的治污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物价部门测算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1.67元/吨),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治污企业“补偿成本、保本微利”的原则,分别向企业和居民收取0.5~2.2元/吨的处理费,其中,印染等重污染企业为2.2元/吨,居民生活污水为0.5元/吨,用于日常运营、维护以及设备折旧;污水处理厂和污水输送工程也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运营。
(二)政府引导,民间投资
地方政府根据环保需要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招商,明确工程规模、排放标准、收费价格等项,同时给予投资者局部经营垄断、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等项承诺,以及土地价格等其他方面的优惠。设施的建设和日常运营由投资方自行安排。投资方一般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承包合同,或者采取BOT方式,运营交给专业运营商。这种做法的关键是在政府承诺的条件下,能够保证投资者收回投资,并有利可图。我们访问的浙江省环科污水处理厂和嘉兴洪合镇污水处理厂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位于余杭开发区的环科污水处理厂是由浙江省环科院、开发区管委会等三家单位发起组建的项目公司,以BOT的投资方式建设,设计日处理污水1万吨,总投资850万元,为开发区内的六家印染企业处理污水。投资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即:项目公司股本金、以污水处理厂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及向排污企业预售污水处理服务费用。项目经营期20年。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照处理成本(经测算为1.7元/吨),加上合理的利润向排污企业收取1.8元/吨的处理费;同时承诺在每天进厂污水少于收支效益平衡点7000吨时给予补贴;经营期满后整个工程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洪合镇污水处理厂由嘉兴秀洲区环保局组织招商,设计日处理污水8000吨,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其中项目公司股本金和股东按比例提供的项目建设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为8家羊毛染色企业治理污水。公司是独立法人。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每吨2.50元的价格收取污水处理费,投资回收期10年,预计5年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资本金。投资900万元的二期工程也于2002年10月投入运行。
(三)政府资助,民间投资
与前者的差别是政府以某种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大致上属于准商业化的模式。由于政府提供了部分资金,降低了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风险。其优点是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同时又便于平抑对中小企业的排污收费价格。在具体做法上,依然是采用签订特许承包合同或者BOT方式。政府投资一般作为优先股,只参与分红,不参与管理。政府分红部分一般继续用作环保开支。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公司和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均采用了这种模式。
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320吨,年发电2500万千瓦。一期工程投资6500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60吨;瓯海区政府出资3000万元,其余由温州市民营企业——伟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运营期25年(不包括两年建设期),然后无偿归还政府。项目公司按每吨32.14元的价格向环境卫生部门收取垃圾处理费。一期工程于2000年11月28日竣工。实际处理垃圾200吨,年发电900万度,并通过ISO9001认证。除自身耗电200万度外,其余部分由电力部门按0.50元/度的价格收购入网。扣除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预计投资回收期为12年(按此推算有13年的净赢利期)。
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项目规划年处理危险废物20万吨,计划投资10亿元。项目采取分期投资、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方式进行。服务对象为杭州的企事业单位。建设资金由股本金、银行贷款和政府建设资金等构成。,日处理15吨的医疗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置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杭州市已经对门诊和住院病人开征医疗废弃物处理费,作为废物处理的费用。
宁波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利用项目,日处理垃圾1000吨,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政府投资1.2亿元,其余部分利用资金,各投资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并依靠发电入网和垃圾处置收费,现已有一定的投资回报。
(四)民间集资,企业化管理
这种方式在乡镇规划的特色工业园区中运用较多。政府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由已经或准备入园的排污企业集资入股,组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一般委托专业公司承包,或者采取BOT方式。污水处理费用由股东企业按照排污量分摊。
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浙江有多种形式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的民间集资形式。如由相邻的同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共同使用、共同管理,杭州七厂联片污水处理厂采取了这种形式;萧山区航民集团公司建设的航民废水有限公司,采取了以一家企业为主集资、自行管理、多家企业共同使用的形式。
温州市中小企业大多采用污染集中治理的方式。例如,在龙湾电镀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污水治理设施纳入规划,投资约160万元。对电镀废水处理实行政府垂直领导,环保部门监督,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行排污和治污的分离,排污者(电镀小企业)付费,治污者收费,对入园97家电镀小企业排放污水实行集中治理,既有利于基地的整体管理,又能保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转,较好地解决了排污企业可能存在的偷排、漏排问题。
温州鹿城区的制革污水处理采取了业主委员会负责制的办法,由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下设的环保服务公司负责污染治理。在资金运作上,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银行贷款、申请污染源治理补助为辅的方式进行融资。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治污设施的运营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污水处理厂按股份公司市场化经营,收取污水处理费,实行独立核算。企业自筹资金按基地内制革企业拥有的转鼓数量、容积大小。
针对中小企业多,环保监督难的实际,2001年4月,浙江省环保局会同财政厅联合颁发了《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二、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国内最早开始城镇污水处理厂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实践的,是江苏吴县甪直污水处理厂。该厂建于1991年,承担全镇工业区24家企业工业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的专业化治理,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第一个“乡镇污染集中控制处理示范区”(许秧南:“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环境出版社,1999,146~149页)。
从融资和运营方式的多样性上看,浙江省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上,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使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最为经济。这些做法的基础是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污染谁付费”,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此类专业公司,目前浙江有29家。有的是原环保系统的专业人员“下海”创办的,也有私营专业公司取得政府环保机构认证的。这些专业公司或者对园区内企业的污染物实行总承包(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或者只承包园区已建成环保设施的运营。具体的付费价格或与企业协商,或由政府核定;每个企业付费多少与企业的排污量挂钩。
(一)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成功经验
通过与环保系统及治污公司管理人员的座谈,以及对有关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浙江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严格执法是前提。浙江省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与沿海大多数地区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做的,也是从依靠政府保护环境逐步转向市场化的。在经过1996年关停小企业、1998年“太湖零点行动”和2000年开始的“一控双达标”三次环保“风暴”后,特别是在一些污染型的小企业被关掉后,大多数的企业家认识到,环境保护已经不是与己无关、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事情了,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治理污染;否则只有“关门”一条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地方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的积极引导,小企业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治理污染的道路。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严格的环保执法,就不可能有浙江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江苏、深圳、广州等地的情况也是如此。
2.合理收费是关键。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治污企业就会失去自我运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础,最终难免走上“环保靠政府”的老路。但是收费标准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加大生产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合理的收费标准应当是,在享有一定的政府扶持政策的前提下,收费能够使治污企业获得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盈利水平。浙江等地的实践表明,一些生产企业原来自己上过污染治理项目,花多少钱心里有数,只要收费不超过他们原来的支出就可以接受。因此,收费标准不超过生产企业自己治理成本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也应成为物价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核准的参照依据。
3.诚信是根本。在过去的污染治理中,污染的产生者与治理者之间缺乏直接的利益联系。如一个企业污染一条河,政府来治理河流,实际上是公众承担了污染者的责任;又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全部由财政负担,公众没有直接为污水处理支付费用。通过污染集中治理,将污染产生者和治理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排污者通过向治理者购买治污服务而承担了治理义务,治理者则通过出售治污服务而从中获益,这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但是,如果任何一方缺乏诚信,“游戏”就难以进行下去。例如,治污企业不处理废物而是偷排,或处理不达标,环境质量将使大家的利益受损。同样,如果排污企业不按照约定付费,治污企业就要背上债务,导致设施不能正常运转,直至“关门大吉”,最终受害的还是公众。因此,诚信是“游戏”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在这里,一是排污与治污企业之间的诚信靠契约关系维系,二是政府的监督事实上成为双方履约的重要保障。
4.政府作用为引导。对于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政府并非“甩手掌柜”,而必须对企业的建设和运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监督。也就是说,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引导。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起步阶段回报不高,离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企业是难以承受的。例如,在处理废水规模达不到保本水平时,有关政府要给予补贴。同时,环境保护是一项具有广泛和长久意义的大事,必须由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加以倡导,并从整个社会利益出发,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体系,才能促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二是依法监督。由于市场的逐利性,政府必须加强对治污企业和排污企业的监管,以确保发挥环保设施的社会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存在的
虽然浙江在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性问题,有些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和外商投资目录等方面,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作的市场化创造了政策环境。如明确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污水和垃圾收费政策;改革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实行特许经营;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对地方政府提出了监管和规范市场、保障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等要求。但是,许多政策是部门制定的,跨部门时根本不起作用甚至被“对我有利就用”所替代;一些是中央政府只给优惠政策而没有资金投入,实际执行需要地方出“银子”,因而由于各种原因而执行走样;废物处理的收费标准差别很大,一些地区由于收费太低根本不能支撑环保设施的运营。所有这些,都制约了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进程,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时更注重实际和可操作性。
2.环保设施运营资格的认可有碍社会资金的流入。专业治污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明确了排污企业、治污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优惠政策摆在明处,依靠竞争来增强治污企业的自身动力,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然而,资格认可也有一定的缺陷,如要求有2~3年的运营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能力但没经历、或有钱但没有环保知识的人才和社会资金的进入。虽然设立这一“门槛”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中含这样一个“潜台词”:专业人员也是资本运营的“能人”,社会资金只有由“他”来使用,否则就不能进入环保产业市场。假如企业家不愿意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支配,无形中将减少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这与国家环保总局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3.享受的政策优惠存在差距。例如,绍兴污水处理厂由于是以政府为主融资建设的,因而可以享受到土地使用权、减免税、以及排污收费等方面的优惠。而私人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用地比照企业的政策执行,享受不到减免税;特别是在排污收费方面,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具有公益性,因而处理后的水向公共水体排放是不收费的,而中小企业污水处理后向公共水体排放要收费,这也事实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废水处理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还要转嫁到企业的身上。
4.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利润不合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地方的治污企业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治污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对排污企业较高的收费。排污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价格,是因为集中治理以前的交费标准较高;或原来自己处理“规模不”的成本较高。长期下去,存在一个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双方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
三、对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讨论与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进程,结合调研中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以下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有关建议。
(一)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需要加以引导和扶持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有三层含义。首先,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之间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推进环保设施市场化的好处在于:一是将污染治理的成本明晰了。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它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稽。二是形成了制衡机制,降低了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的契约关系,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三是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理规模的不经济问题。据美国环保局1992年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成本要比公营(政府或事业单位)低10~20%。江苏甪直污水处理厂的集中治理,比分散治理仅基建投资一项就节约208万元,每年还节省废水处理费84万元。
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必须对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以扶持。一方面,环境保护是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的典型领域,存在市场失效,仅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经济办事,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民间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排污收费价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间投资者的盈利就必须有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并按实际需要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为中小企业的污染集中治理创造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园区,从而使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这一做法可以在我国的其他地区逐步推广。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是市场化的又一个条件。,我国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除了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外,收集污水的管网不足、处理厂达不到设计规模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不提高运营效率,建再多的环保设施也难以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因此,应该将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时”建设。更主要的是,环保设施的建设不能作为“形象工程”来做,而要、合理,切实可行。
在推进中小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给治污企业设置的“门槛”,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同时要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趋于合理。
(三)建立服务和监督体系,提高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能力
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要解决当前污水处理厂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尽快实现统一管理。同时,环保局内设或代管的污染治理公司也应尽快脱钩,实现政企分离,让设施的运营交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去管理;要加强各级政府的法人股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提供服务,加强监督。应建立一支精通项目管理、和管理知识的专门队伍,为市场化提供相关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同时,为了规避市场化给政府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风险,各级环保部门理应承担起污染物排放的监督任务。垃圾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很大,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地方环保部门必须监测其排放情况,防范环境风险。
关键词:电力调度业务;知识管理;DKM系统;PK知识管理模型
作者简介:周睿(1984-),男,江西吉安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工程师;刘嘉宁(1974-),男,广东台山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广东?广州?510600)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129-02
电力调度系统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的责任机构。各专业的工作组织严密、技术复杂,各级调度管理职责明确,是供电企业生命线的守护者,担负着确保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重任。电力调度工作的复杂性需要调度员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然而作为知识型员工的调度员队伍,在调度专业的日常生产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和流程。这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问题,缺乏共享传承机制和规范的分类管理、信息传递的层级化、业务处理孤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力调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电力调度系统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壮大,将知识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业务与知识管理的脱节是阻碍业务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所以知识管理必须围绕业务展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根据这一思路,结合对电力调度业务的梳理,广东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广东中调”)建立了基于DKM系统的子体系——基于生产(Processing)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PK融合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全面考虑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内容更新等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并针对电力调控的业务流程进行量身定制。不仅注重对知识本身的收集、存储和再利用,并且将这些知识活动与调度专业的生产结合起来,针对调度生产流程,对预案管理、反事故演习等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研究,构建相关功能模块,使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既让知识服务于生产,又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造。
一、PK体系的两大优势
综合来讲,PK体系具有两大优势。
1.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业务流程通常指为完成企业某一目标(或人物)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或作业的集合。核心业务流程是对整个企业性能起主导影响的业务流程,该类流程执行频率高,对营运绩效的影响大。企业推行知识管理首先应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对象,因其是直接影响企业营运功能的作业要项。知识管理对“生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与业务流程的相互优化上。这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将知识流贯穿于工作流之中。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管理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应该是对生产中所需的、创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使得生产业务流程化,并通过知识讨论与对比,对核心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实行精细控制,使其量化、信息化、具体和明确,最终通过知识共享和再利用,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率的过程;另一方面,业务流程的输入又使知识管理得到不断的自我更新。生产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过程,知识是否能够很好地支持生产,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都能够通过生产体现出来,整个过程为知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输入。
2.系统化知识管理,低成本、高效率
电力调度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知识也多半采用手工管理的方式,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方法,而且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利用率低下。而PK体系作为DKM系统中的子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知识积累伴随着整个业务流程,避免了信息的流失,全面考虑知识存储、数据更新、内容共享等知识管理各个环节的系统化管理,也使得知识管理更加规范,知识可利用率也大为提高。
二、PK体系的运作流程
下面将结合广东中调事故处理工作中的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PK体系的运作流程。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沼气工程调查问题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畜禽养殖场快速发展,畜禽由输入省一跃成为输出省,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但畜禽粪污的污染日趋严重,也阻碍了畜禽养殖业自生的发展。最近,笔者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了广泛调查,发现问题异常严重,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1问题的提出
1.1 福建省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与沼气潜力评估
1.1.1畜禽养殖概况
全省畜禽养殖以猪、牛、鸡为主,根据畜牧部门统计,截止2007年12月,生猪存栏量为1317.12万头,牛存栏量为76万头,养鸡数为5424.29万羽。
2007年与2005年猪、牛、鸡存栏量对比,规模聚集现象明显加快。全省猪的存栏量2007年只比2005年增加3.11%,而规模养猪场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比例,从28.2%上升到46.59%,提高了18.39%;个体养殖户仅占17.35%。两年来,规模养鸡场数量由1236家缩小到416家,缩小了1/3,但每家规模养鸡场的平均存栏量由1.0041万羽扩大到4.8841万羽。
1.1.2猪、牛、鸡粪便年排放量
目前多数畜禽养殖场粪污只经过简易处理后[1],严重地污染土壤、水体和空气,危害人们的健康,同时还流失了大量的沼气、沼渣、沼液等能源资源。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污染日趋严重,污染程度已超过了工业和城市生活排污对环境的影响,成为面污染与点污染源的大户[2,3]。2007年全省猪、牛、鸡粪便排放量如表1所示。
表12007年猪、牛、鸡粪年排放量
实 物 量/万t
粪 尿
猪粪便量
其中:规模养殖场 1057.65 1394.46
492.80 649.60
牛粪便量
其中:规模养殖场 694.0 694.0
35.44 35.44
鸡粪便量
其中:规模养殖场 198.0
74.2
注:规模养殖场统计范围:年出栏500头以上猪、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出栏200头以上肉牛、存栏20000羽以上蛋鸡、出栏50000羽以上肉鸡的养殖场。
1.1.3沼气潜力与分布特征
根据测算结果,2007年全省农村畜禽粪便资源可产沼气潜力为11.11 亿m3,其中规模养殖场沼气潜力为5.12亿m3。其分布特征是:
(1)沼气资源以猪粪为主。全省猪粪沼气潜力占全省沼气资源总量近2/3,牛粪和鸡粪占1/3。
(2)沼气资源逐步向规模养殖场集聚。全省规模养殖场的沼气资源占总资源量的比例,从2005年的41.07%增加到2007年的46.08%,平均每年以2.5%速度递增,为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1.1.4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按现有畜禽粪便资源量,每年产沼气潜力11.11亿m3,相当于79.4万t的优质能源,若全部用于农村生活用能,可供220多万户,解决全省1/3农户的生活用能;同时相当于可减少CO2排放205万t,以国际碳汇市场价格:即1 t CO2=15
*资助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沼气能源转化的镉残留分析及二次污染近红外监测技术”( 2008I0008);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沼气能源生态温室建设与茶园沼渣生态营养剂应用研究”(2007I0038);福建省环保局重点课题“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工艺研究”(200743);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科院创新基金项目(STIF-Y05)
欧元计算[4],价值约2.8亿元人民币。
1.2 畜禽养殖业大中型沼气工程典型调查
1.2.1福建省畜禽养殖业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现状
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导致大江大河污染日益严重,2001年省政府决定限期治理九龙江干流及其支流和水口库区沿岸1000m以内畜禽养殖污水,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获得迅速发展。到2007年,全省累计建成养殖场沼气工程988处,容积34万m3,年产沼气4400多万m3,处理1100多万t畜禽粪水。全省共有规模养殖场7724个,建池比例为12.8%,远高于全国的0.08%,居于全国前列。2008年,又有85处投产。
1.2.2典型调查结果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调查南平延平区、建阳市、建瓯市、龙岩新罗区、漳州市、福清市、莆田涵江区、沙县等县市,每个县市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选取20~50家规模养猪场进行实地考查或电话访谈,对172家规模养猪场进行调查,发现:沼气工程沼气综合利用率不高,产出的大部分沼气放空;沼气工程离村落距离较近,大部分可以满足集中供气所需压力要求。
(1)沼气利用率很低,大部份放空。表2中看出,沼气利用率在30%以下的占到81.49%,而沼气利用率在80%以上的沼气工程只有1个,占0.62%,说明我省大部分沼气工程沼气综合利用率较低,大量优质能源白白浪费,而且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
表2沼气利用率
沼气利用率/% 个 数 比 例/%
5以下 4 2.47
6-10 37 22.84
11-20 75 46.30
21-30 16 9.88
31-40 10 6.17
41-50 7 4.32
51-60 2 1.23
61-79 6 3.70
80以上 1 0.62
其他 4 2.47
合计 162 100.00
(2)沼气利用水平低
表3表明,98.77%的沼气工程只利用少部分沼气向养猪场职工提供生活用能,还有1.23%的沼气工程产出沼气都没有得到利用,沼气工程向周边农户集中供气仅占2.47%,沼气发电的也只占6.79%,其他利用方式(例如保温、供热等)占8.64%,说明全省目前沼气利用领域窄、工业化利用水平低,大部分沼气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表3沼气利用方式
沼气利用方式 个数 比例/%
养猪场日常生活自用能 160 98.77
对外集中供气 4 2.47
沼气发电 11 6.79
未利用 2 1.23
其 他 14 8.64
(3)沼气工程集中供气条件
由表4可知,我省占81.4%的养猪场与村落的距离在5公里之内,与村落距离10公里之内的占95.4%,多数在3~4公里左右,大部分沼气工程具备集中供气所需压力。
表4沼气工程与村落距离
与村部的距离/km 个数 比例/%
0-1 17 9.89
1-2 32 18.6
2-3 40 23.26
3-4 35 20.35
4-5 16 9.3
5-6 14 8.14
6-7 2 1.16
7-8 2 1.16
8 2 1.16
10 4 2.33
15 2 1.16
18 1 0.58
不详 5 2.91
合计 172 100
1.3 两项调查的启示
福建沼气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发展沼气工程主要着眼于环境效益,综合利用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特别是沼气作为农村重要的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沼气工程产出沼气70%以上放空,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甲烷)。充分利用大量放空沼气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农业沼气更好更快发展,笔者提出的方针是:污染治理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并举,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向产业化迈进。
2008年12月10日笔者根据调查结果,通过省科协的科技工作者建议向省政府提出“关于重视解决农村沼气大量放空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和能源浪费的建议”,12月16日就得到黄小晶省长和张昌平常务副省长的批示:“要继续加大力度”。
2破题途径
2.1 沼气工程发展路线
30年来,沼气技术由单一的户用沼气发展到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的路线可以归结为:能源型环保型综合型。
1978年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能源供应全面紧张,为获得更多沼气,上海虹桥养殖场率先将户用小型沼气池技术移植和放大到50m3[5]。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畜禽粪便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水体和周围环境,2001年国家环保局下达9号令,颁布《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福建掀起了以污染治理为主要目标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从“六五”初期到“八五”末,国家科委、农业部设立专项课题,组织科技攻关,历时15年形成成套技术。时至今日,沼气技术已从单纯的能源利用,发展成为具备污染治理、能源生产、生态农业发展多种功能。沼气技术有必要也有可能向污染治理与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2.2 沼气充分利用途径
充分利用大量放空沼气主要途径是向周边农户集中供气、供热、发电等工业化应用。我们选择了一些案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案例分析表明: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提高沼气工程产气率和沼气利用率,可以有效地提高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
2.2.1沼气发电:以南平市延平区东顺畜牧发展公司为例
东顺畜牧发展公司生猪年存栏数6000头,年出栏数17000头,污水量为90m3/d,建有沼气池800m3,为砖混结构,工艺采用推流式。平均产气率0.4m3/ (m3・d)。
总体工艺流程为猪粪经干清粪后,粪污再经固液分离机分离,污水进入沼气池。
沼气池年产沼气11.52万m3,其中炊饮年用气1.62万m3,占14%;配套双燃料沼气发电机组30kW,日发电8小时,每小时发电24kWh,用气13 m3,每kWh网电0.65元,沼气电每kWh柴油成本0.25元,年用气量3.78万m3,占32.8%。
以下技术经济分析不考虑沼渣、沼液以及减少排污等产生的经济效益,只考虑沼气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
2.2.1.1经济核算
基准折现率为10%,工程和设备使用年限为20年。
固定投资:52万元,其中:沼气工程投45万元,发电工程投资 7万元
运行成本:3.79万元,其中:工资费用1人专职管理沼气工程,工资1万元/a,沼气发电柴油成本1.75万元/a,修理费用按折旧费的40%计算,年维修费1.04万元。
收益:6.5万元,其中:炊饮用能1.62万m3,气价按1.2元/m2计,节省燃料费用1.94万元年发电7.01万kWh,年产电效益4.56万元,年净收益2.71万元。
经济评价指标:
静态投资回收期:19.2年
净现值NPV :-28.93万元(折现率=10%)
内部收益率IRR: 0.44%
该沼气工程效益差。原因在于沼气池产气率不高,沼气利用率只有46.8%。
2.2.1.2改造方案
该场应用全混合沼气发酵工艺,建设沼气池1800m3和280kW发电工程,平均沼气产气率0.8m3/(m3.d)以上,年产沼气51.8万m3,发电用气44.15m3,全场沼气利用率88.3%。
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如下。
固定投资:150万元,其中:沼气工程投资90万元,发电工程投资(280kW沼气发电机组) 60万元。
运行成本:24.44万元,其中:1人专职管理沼气工程, 工资 1万元/a,沼气发电柴油成本20.44万元,修理费用按折旧费的40%计算,年维修费3万元。
收益:55.08万元,其中:炊饮用能1.62万m3,节省燃料费用1.94万元,年发电81.76万kWh,年产电效益53.14万元,年净收益30.64万元。
经济评价指标:
静态投资回收期:4.9年
净现值NPV: 110.84万元(折现率10%)
内部收益率IRR: 25.1%
该方案采用先进发酵工艺,产气率提高1倍以上,沼气利用率也从46.8%提高到88.3%,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电用不完还可以上网,但需要解决上网问题,固定投资也增加了98万元。
2.2.1.3结论
由案例一技术经济分析可以看出,沼气工程经济效益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沼气的利用率不高以及沼气工程的发酵工艺落后。如果提高沼气工程的产气效率和沼气利用率,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建池成本也大幅增加,因此,在沼气工程产业化的初期,在一段时间内国家应根据沼气工程不同发酵工艺以及沼气利用率给予适当补贴,为今后产业化打好基础。
2.2.2集中供气: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筠竹村为例
延平区筠竹村是一个以林业、果树种植为主的经济村,全村人口达1200人左右,总户数260户左右,2001年筠竹村引进南平市茫荡牧业有限公司在筠竹村落户,年存栏母猪400头,出栏商品猪3000头左右。该场于2007年底设计建设600m3ABR型沼气池,沼气池建成后日产沼气240m3沼气。2008年续建集中供气工程,配置50 m3贮气柜,沼气集中输送到筠竹村107户农户作生活燃料。
(1)正在运行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技术经济评价如下。
经济核算设定:基准折现率为10%,工程和设备使用年限为20年。
固定投资:18万元,其中:沼气管道、储气柜、沼气净化设备18万元,(政府每户补贴1200元,共补贴12.8万元,其余企业自筹)。
运行成本:1.8万元,其中:1人专职管理沼气工程及沼气供气,工资 1.2万元/a,修理费用0.6万元/a。
供气收益:3.08万元,供气107户,每户月平均用气30m3,气价0.8元/m3,每月气费24元,107户年费用3.08万元。年净收益1.28万元。
经济评价指标:静态投资回收期:14.1年,净现值NPV:-7.1万元(折现率10%),内部收益率IRR:4.1% 。
(2)以上案例中,集中供气仅占所产沼气35.6%。假设该沼气池同时配备30kW沼气发电机一台,则其技术评价如下:
固定投资:25万元,其中:沼气管道、储气柜、沼气净化设备18万元,30kW沼气发电机7万元。
运行成本:3.55万元,其中:1人专职管理沼气工程及沼气供气,工资1.2万元/a,沼气发电费用:日平均运行8小时,每小时耗气13m3,可发电24kWh,每kWh柴油成本为0.25元,则年运行费用为1.75万元,修理费用0.6万元/a。
收益:7.46万元,其中:供气收益:供气107户,每户月平均用气30m3,0.8元/m3,每月用气费24元,107户年费用3.08万元。
沼气发电:年发电7.01万kWh,效益4.56万元/a,年净收益:4.09万元。
经济评价指标:
静态投资回收期:6.11年
净现值NPV:9.82万元(折现率10%)
内部收益率IRR1:8.8%
(3)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沼气集中供气投入较大,在供应户数较小的情况下,经济效益较差,该案例中,集中供气沼气利用率仅为35.6%。
如果增设一台30kW沼气发电机,每天发电8小时,则沼气利用率可提高到87.9%,同时,其静态回收期也减少到可接受的6.11年,整体经济效益较好。
3 几点建议
除现行政策外,建议:
(1)实行污染治理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并举方针,有关部门应各尽其职、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扭转重治理、轻利用的观念,让清洁的沼气能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造福新农村建设。
(2)推广福建经验,国家对户用沼气补助范围扩大到集中供气户。2008年2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通知规定:“沼气工程集中供气的,按照用气农户计算,每产省级以上补助1200元”。2009年每户补贴已提高到1500元。
(3)加大省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沼气发电。①福建省从2009年起将沼气发电设备列入农机补贴范围,建议应加大农机补贴力度,补贴比例提高到30%;②逐步落实大型沼气工程发电上网,目前暂不具备上网条件的沼气发电项目未上网电量也参照《可再生能源法》配套法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给予补贴,补贴电价标准统一为0.25元/kWh。
(4)加强沼气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持大专院校开设农村能源专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培育各种层次人才;支持产学研结合组建沼气技术研发中心,对关键技术,包括低温发酵技术与工艺、干发酵技术等攻关,研发建池新材料,研究沼气发电、集中供气等装置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和商品化。
(5)提高设计单位水平,培育集中供气、沼气发电等专业公司。
参考文献:
[1] LI C S,WANG Y K,Technology of swine manure treatment on intensive scaled swine farms,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1,11 (1) :86-90
[2] 钱午巧,包武,陈彪等.利用厌氧发酵技术综合治理畜牧业污染的探讨[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3(3):51-52
[3] 辛春林.畜禽粪便污染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牧业通讯,2008(16):46.
关键词:坡耕地综合治理秦州区大湾梁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1、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位于秦州区西南部,地处东经105°35′15″― 105°39′45″,北纬34°14′25″―34°17′18″之间,涉及秦州区天水、汪川、大门3个乡镇的青年、石徐、古集、杨湾、糜川、高坪6个行政村,总人口0.62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6262万人,劳动力0.2632万个,人口密度295人/km2,人均耕地0.25hm2。农、林、荒、水域、未利用地、其它用地的面积分别为1555.52hm2、306.44hm2、34.04hm2、98.55hm2、16.77hm2、112.47hm2。长期以来,项目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林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化步伐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2、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土地利用现状
总土地面积2123.79hm2。其中:农地1555.52hm2,占总面积的73.24%;林地面积306.44hm2,占总面积的14.43%;荒草地面积34.04hm2,占总面积的1.6%;居民及交通用地面积112.47hm2,占总面积的5.3%;水域面积98.55hm2,占总面积的4.64%;未利用地面积16.77hm2,占总面积的0.79%。
(2)土地资源评价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其适宜性结果为:
宜农地:区域内有宜农地1425.2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7.11%。
宜果地:主要指已经建成的经济林果地和分布于海拔相对较低,坡度在15º以上、25º以下的光照充足,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层较厚,交通方便的坡耕地和部分的窄梯田。
宜林地:主要以现有的部分林地和荒坡荒沟,通过调查,流域内有宜林地132.05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2%,主要适宜树种为侧柏、刺槐等。
宜草地:流域内的宜草地主要是现有牧草地和新修梯田地埂外坡。
3、坡改梯工程建设概况
由于我县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条件差,项目区古集、杨湾等村实施了长治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项目等水土保持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实地调查,现保存完好的各项治理措施累计面积646.14 hm2,其中梯田339.7hm2,人工造林98.01hm2,果园208.43 hm2,各项措施蓄水保土、经济、生态效益明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支撑的作用。
二、坡改梯工程任务需求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和土地资源情况,需要建设坡改梯的乡镇,最主要的是涉及长江流域的秦岭山脉附近的乡镇。
三、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建设成本分析
1、区域坡耕地综合治理模式及各项数量分析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实行招投标的工程治理模式,该项目于2013年底开始实施,规划措施按照坡耕地综合治理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并合理配套坡面水系和作业道路;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梯田主要布设在坡耕地比较集中的青年、石徐、古集、杨湾、糜川、高坪6个行政村,计划项目区新修梯田833.33hm2,营造水保林34.04hm2,配套田间道路46km,排水渠20km,行道树10500株,地埂种草83 hm2,综合治理面积950.37hm2;总投资1250万元。
2、建设成本分析
坡耕地水土流失采取的招投标模式进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在实行招投标和以往的传统式治理相比,增加很多费用,这样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主要增加的成本用有费、青苗补损费、招标费、企业利润、勘测设计费、跟踪审计费等都大大增加了项目本身成本,致使成本费用增加18-25%,导致每公顷坡改梯及配套综合单价达到12000-14500元;而不通过招标的工程可以只给施工队付招标工程的直接工程费用,成本至少降低20%,把这些费用用于治理项目工程中,可以充费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益。
3、综合治理工程的效益分析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按照计划文件要求,实行了项目招投标;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招投标,实行监理、工程审计对项目全过程质量检查,实行了项目四制,即项目法人制,监理制、招投标制,工程审计制。按照国家的要求的确是实行了四制,符合国家要求,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不明显,计划任务远远不能完成。
四、相关的生态项目可参与实施的坡改梯规模
1、投资需求分析
在实施小流域治理过程中,都是使用的2003年水利部颁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项目预算,价格低。
2、筹资分析
由于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到位,项目实施困难;实施坡改梯项目主要是国家投资和省级配套资金,筹措其他资金根本不现实,贷款、群众投资和企业投资只是空话,不能落实,最多只是用项目配套项目,补充项目投资不足。
五、建设管理机制
1、坡改梯及相关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方式
实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文件要求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同时我们还加大了项目资金跟踪审计和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确保了工程安全,充分发挥资金的三大效益。
2、现有项目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该项目实施必须实行招投标,这样给项目带来很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项目属于土建工程,设计面积大,措施多,在做设计的时候达不到设计标准要求,不能按图施工;同时招标只是招标单价,为此在管理中标企业施工过程中,不能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存在一些矛盾,不便于管理;再就是项目变更相当麻烦,手续之多,使工程进度缓慢,不能保证质量。
(2)项目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划造价低,数量大,不能按照设计完成,群众承诺投劳,实行招投标后,根本不可能再投劳,再加上项目实行招投标,要增加许多费用,项目资金本身就不足,导致下达计划无法完成,只有虚报项目完成,从根本上没有发挥资金应有的效益。
(3)水土保持项目本身就属于国家投资一部分,群众投劳一部分,所以国家投资抵,需要群众自己投劳建设。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的策源地,坡耕地面积之大,坡度陡,农民深受其害,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受到群众的欢迎;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该工程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心稳定的一件大事,是农民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该工程的实施可以吸纳当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繁荣。
2、建议
为了搞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申请增加国家投资,提高综合治理单价,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达标和数量按计划完成;
2、《水土保持定额》于2003年制定,由于物价和人工费的上涨,定额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建议修改定额的人工单价或者在今后的规划过程中,采用水利工程定额,进行核算。
3、在工程管理模式上,采用灵活的治理模式(招标、议标和洽谈),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4、整体规划,与其它项目配套实施,保证项目资金投资不足,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水利厅2013年新修标准梯田153万亩实施计划》
2.《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关于转下达水土保持工程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甘发改投资[2013]1345号)
3.《水土保持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天水市秦州区大湾梁项目区2013年实施方案》
4. 《甘肃省水文手册》甘肃省水文局,1988年;
5. 《甘肃暴雨洪水图集》甘肃省水文局2002年;
6. 《甘肃省水土保持区划》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