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肌肉康复训练

肌肉康复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肌肉康复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肌肉康复训练

肌肉康复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肌肉协调性训练;腰椎间盘突出症;肌力训练

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lapse,LIDP)症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引起下背痛(Low back pian,LBP)的常见病因。传统的肌力训练方法对LIDP患者功能改善和缓解疼痛有一定临床意义[1],但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康复措施对腰椎间盘突出疗效和防复发,证明肌肉协调性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康复的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观察采用的38例病例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年龄18~60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的适应证,且无下肢脊柱手术史,无脊柱骨折,无明显畸形或肿瘤,无运动疗法的禁忌。病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肌肉协调性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肌力训练。其中观察组18例(男9例,女9例),对照组20例(男7例,女13例),经χ2检验两组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swestry腰部功能障碍指数[2-5](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0~10 数字疼痛程度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ore or scale,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均做相同的理疗、推拿、药物等传统治疗。对照组从第5天开始增加传统肌力训练[1]:①腰背肌锻炼:患者俯卧位,腹下垫高,两上肢置躯干两侧,两上肢后伸,抬起头及肩部,胸部离开床面,同时双腿伸直、并拢向后方抬起,使身体至水平,保持5~6 s,休息5 s后继续,如此重复10次;②腹肌锻炼:患者仰卧位,腰下垫高,两上肢置躯干两侧,两上肢后伸,抬起头及肩部,背部离开床面,同时双腿伸直、并拢,向上抬起,使身体至水平位保持5~6 s,休息5 s后继续,如此重复10次; ③桥式运动:患者仰卧,屈膝屈髋,双足平放在床面上,缓缓抬起臀部,保持5~6 s,休息5 s后继续,如此重复10次。每天训练一遍,5 d为1个疗程。锻炼中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锻炼后不感疼痛加重为宜。

1.2.2 观察组从第5天开始增加肌肉运动协调性训练。训练步骤:①患者仰卧位,将悬挂在正上方的悬吊带套于患者小腿近窝处,令患者做升提动作的同时缓慢抬高臀部,此时医者高频率小幅度拍打悬吊线,保持5 s,然后缓缓放下臀部,休息5 s后继续,重复4个这样的动作;②将悬吊带移至小腿中部,重复上面的运动;③将将悬吊带移踝部,重复上面的运动;④将悬吊带套于患者右小腿近窝处,左腿放在悬吊带之外,令患者缓慢抬高臀部和左腿,此时医者高频率小幅度拍打悬吊线,保持5 s,然后缓缓放下臀部,休息5 s后继续,重复4个这样的动作;⑤将悬吊带移至右小腿中部,重复上面的运动;⑥将悬吊带移至右腿踝部,重复上面的运动;⑦同样的动作实施用于左腿。训炼中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以上顺序逐步加大难度,循序渐进,锻炼后有一定的疲劳感但不感疼痛加重为宜。每天训练1次,5 d为1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第2次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及第4疗程结束后评价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患者无痛后伸腰部形成的腰部后伸角度的方法计数)、VAS、ODI。分别随访两组患者半年后(6个月)腰痛的复发率。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各组间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经第2次治疗后VAS,ODI及ROM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经2个疗程后VAS,ODI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ROM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4个疗程后VAS,ODI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ROM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2。

2.2 随访两组患者腰痛的半年复发率。观察组有1例患者失去联系,有2例患者复发腰痛。复发率为11.7%。对照组有两名患者失去联系,有5例患者复发腰痛,复发率为27.8%。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后,疼痛能够使局部肌肉张力增高,甚至痉挛,从而使局部肌肉力量不平衡。为了躲避疼痛,患者往往采取一些强迫,偏离正常力线,从而使腰部,臀部及下肢部肌肉处在非正常平衡和协调状态,进而出现一部分肌肉力量下降[4-6],更严重的会出现习得性废用[7],即便疼痛消失后也常常不能恢复正常肌力和协调性。这种肌肉状况如果不及时干预,长期存在,又将是LBP复发的重要因素[5]因此有关腰部肌力和协调性的锻炼对改善LIDP患者症状,预防复发极为重要。但过早进行肌力训练容易使患者疼痛加重,导致依从性降低,故本试验两组患者都是在接受康复治疗的第2周疼痛适当缓解后增加对照运动治疗方法,避免此种不利现象发生。

传统肌力训练在训练的早期往往因为疼痛并不能充分的展开训练,同时单纯的肌力训练使肌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一个时间周期[8],而运动协调性训练设置的不同难度阶段,有利于患者 早期在不出现疼痛情况下发挥更大的肌力,同时运动协调性训练激发肌肉协调性和运动敏感性,因此在训练1~2次后就可以见效,因而在训练早期更有优势。从第2次治疗后两组ODI数据可以看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运动协调性训练是在不稳定的界面上进行的不断增加难度的闭链运动,训练中足部支撑点放在悬吊带这个不稳定的界面上,增加了完成动作的平衡难度,因而增加了腰部,臀部,下肢部以及腹部等参与运动肌肉间的协调性,同时快速拍打产生的微小颤动增加了肌肉的运动敏感性;运动协调性训练有单独单侧训练的过程,相同动作由弱链完成,无形中就增加了弱链的肌力,减小了两侧的肌力差距,并最终趋于相同,避免两侧同时训练时肌力强侧代偿,而传统肌力训练不具备此些优点。故而本试验中患者ODI改善程度,协调训练组始终优于传统肌力训练组。

运动协调性训练不但增强肌力,还增强脊柱,腹部及下肢部肌肉之间的协调性,和运动敏感性,因而在运动中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更有效的预防复发。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复发率11.7%,对照组复发率2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结果表明,肌肉协调性训练在腰部功能的恢复、疼痛的缓解和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其疗效优于传统肌力训练,在训练的早期优势更明显。由于条件受限,本实验未能精确测出是哪块肌肉力弱以及其在训练中力量变化情况,而是通过症状间接的反映,此外协调能力也未能做出合理而准确的评价,这些问题有待借助相关仪器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仇瑶琴,李树贞.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中的作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4),238.

[2] 郑光新,赵晓鸥,等.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腰痛患者的可信性.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1):13-15.

[3] Fritz JM ,Irrgang JJ.A comparison of a modified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 and the quebec back pain disability Scale.Phys Ther,2001,81:776-788.

[4] 郄淑燕,岳寿伟.废用性肌萎缩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康复,2003,7(15):710-714.

[5] Cheng P,Bi X,Qiu YQ,et al.Isokinetic evaluation on the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abral disc.Zhongguo Kangfu Yixue Zazhi,2003,18(2):79-81.

[6] Zhang DH,Huang CL,Mao TB.A acomparative study of trunk extensors endurance in youthful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hack pain.Zhongguo Kangfu Yixue.Zazhi,2002,17(6):337-339.

肌肉康复训练范文第2篇

摘要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的康复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使用。在7名举重运动员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根需要安排4次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力量和功能动作筛查(FMS)评分的测试。膝关节患侧屈伸的活动度增加;在角速度60?/s时,屈伸肌等速力量提高;FMS评分由12.4提高到15.1。通过康复训练,ACL术后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得到有效的改善;患侧的神经肌肉控制和肌肉力量的到提高;患者的动作模式中,不对称的动作模式得到改善。

关键词ACL 康复训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7名男子举重运动员,平均训练年限5.2±1.3年,平均年龄17.6±5.3岁。

(二)研究方法

根据康复训练的需要,安排4次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力量和FMS评分的测试。使用HOGGAN便携式肌力测试与关节活动度计侧量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利用CYBEX-NormT等速测试系铳测试60时的屈伸肌力量;利用FMS套件对运动员进行评分。通过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显著性p

二、结果

在ACL术后康复训练过程中,膝关节患侧屈的活动度由56?恢复到139?,患侧伸的活动度由151?恢复到170?。在ACL术后康复训练过程中,在角速度60?/s时,屈肌等速力量健侧由165N・m/s提高到206N・m/s,患侧由60N・m/s提高到181N・m/s,双侧差异由63%缩小到11%;伸肌等速力量健侧由254N・m/s提高到311N・m/s,患侧由119N・m/s提高到280N・m/s,双侧差异由52%缩小到10%,

三、讨论与分析

ACL重建术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就是活动度受限,尤其是全幅度膝关节伸的活动度受限容易被忽视[1]。同时ACL术后有多种因素影响髌骨的活动度,如沿着内外侧支持带的创伤瘢痕组织、脂肪垫的限制等。在恢复活动度阶段,首先通过手法推动髌骨改善髌骨的活动度;然后通过小强度、长时间的牵拉改善屈伸活动度;通过大约4~6周的康复训练,患侧的屈伸活动度基本上恢复正常。

其次,在第2周后进行神经肌肉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负荷。而后,大约在16~20周之间,加入增强式训练。Hewettet的研究表明女运动员的膝关节损伤明显的减少[2]。大腿前后群肌肉是膝关节稳定的主要肌肉,其拮抗肌群拮抗比以及双侧差异情况可以用来评估膝关节损伤风险,同名肌肉左右差异应小于15%[3]。患侧膝关节肌肉力量变化屈肌、伸肌的力量都逐渐增长,同名肌肉双侧差异逐渐减小。

在康复训练的中后期,下肢肌力双侧差异小于15%后,逐步加入专项相关的训练,利用FMS测试,检查其动作模式中的不对称,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COOK使用深蹲测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否对称;跨栏上步测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否对称,同时还挑战了骨盆和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跨栏上步测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同时还挑战了骨盆和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主动直膝抬腿测试可以评价在盆骨保持稳定、对侧腿主动上抬时,掴绳肌腱与腓肠肌-比目鱼肌的柔韧性以及骨盆的稳定性[4]。通过FMS测试,可以找出这些下肢存在的不对称。而这些不对称可能是因为活动度不足、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者神经肌肉控制不良引起。FMS测试过顶深蹲、跨栏上步、直线箭步蹲、主动直膝抬腿和总分均有所提高。通过专项相关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逐步克服对患肢的恐惧,逐渐建立信心。

四、结论

通过康复训练,ACL术后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得到有效的改善;患侧的神经肌肉控制和肌肉力量的到提高;患者的动作模式中,不对称的动作模式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Austin JC,Phornphutkul C,Wojtys EM. Loss of knee extens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effects of knee position and graft tensioning[J].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07(89):1565-1574.

[2] Hewett TE,Lindenfeld TN,Riccobene JV,et al. The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training on the incidence of knee injury in female athletes. A prospective study[J]. Am J Sports Med. 2000.27(6):919-920.

肌肉康复训练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3-6岁偏瘫型脑瘫患儿82例,分为治疗组(综合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42例,对照组(家庭康复训练)40例。治疗组予PT、OT、按摩、针灸及家长参与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指导家长自行康复训练。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的患侧上肢功能评分分别为(69.33±18.92),(58.45±16.6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患侧上肢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侧下肢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偏瘫型脑瘫患儿在医院接受系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再配合家长的康复训练,将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瘫;偏瘫型;综合治疗

为使偏瘫型脑瘫患儿可以早日回归社会,笔者对在2004年1月-2005年10月住院的偏瘫型脑瘫患儿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在2004年1月-2005年10月问于本院诊断为偏瘫型脑瘫患儿82例,年龄3―6岁。共分为2组,治疗组为住院系统治疗及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共同完成42例;对照组为指导家庭自行康复训练40例。平均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所有病例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两组病例的病情相似(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运动疗法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结合Rood法,肌肉控制能力训练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包括:下肢牵拉,静态及动态的平衡能力训练;患侧股四头肌、胭绳肌渐进抗阻肌力训练;患侧足背伸肌群、躯干肌和臀大肌徒手办量训练;患侧下肢持重训练;下肢协调性训练;膝、踝关节控制训练等。每次1h,每日2次。

2.2作业疗法包括:扩大患侧上肢关节活动度训练;徒手降低肌张力训练;患侧手的抓握、伸展、拇食指侧捏、指尖捏等精细动作训练,如抓球、捏小豆、捏大头钉;患侧上肢旋前、旋后训练,如倒水动作;双手协调性训练,如穿珠、穿线、拧螺丝;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ADL),如穿脱衣裤、洗漱、如厕等;结合Rood法增强皮肤及本体感觉训练等。每次30min,每日2次。

2.3按摩上肢瘫痪可以取大椎、肩井、肩髑、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瘫痪取肾俞、命门、委中、承山、环跳、殷门、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等穴,以拿、揉、按、捏、摇、扳手法,疏通经络、活利气血、调节阴阳、通利关节,使筋脉、肌肉得其濡养,松弛局部肌肉,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缓解肌张力目的。每次30min,每日1次。

2.4针灸根据患儿情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上肢可选用肩井、肩髑、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可选用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昆仑等。每日1次。

2.5理疗选用北京产NMT91多功能神经一肌肉治疗仪治疗,采用偏瘫处方,物理参数为:治疗频率为0.5―5000Hz中低频,治疗波形为方波、正弦波、指数波、梯形波、三角波等。每次治疗20min,每日1次。

康复治疗师均指导两组的家长做家庭康复训练。对照组每1个月来院定期复查,并指导康复训练1次。

3 评定方法

上肢及手功能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方法。结束治疗后,其评分较治疗前提高≥20分者为显效;提高lO一20分者为有效;提高≤10分者为无效。

下肢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法。因本组病例髋关节分离运动均较好,故只对膝关节、踝关节进行3级评分(0-2)。

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5 结果

本组病例经治疗4个月后,两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治疗结果详见表1。

经Ridlt分析。疗效的优劣顺序为治疗组、对照组。经R的显著性检验,R=2.57,P<0.05,差异有显著性。

为了探讨两组治疗后患侧下肢的疗效,笔者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对坐位伴有联带运动活动的膝关节屈曲>90°和踝背屈进行了3级评分。

经Ridit分析,治疗后疗效的优劣顺序为治疗组、对照组。经R的显著性检验,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

6 讨论

偏瘫型脑瘫儿童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若给予他们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较好。在本文中,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经过4个月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患侧的上肢功能评分有显著提高(P<0.01),功能有明显改善。患侧的上、下肢疗效均显著提高(P<0.05),这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本文中对照组为家庭自主康复训练,经过4个月治疗后。患儿患侧上肢的功能评分虽有提高,但差异并无显著性(t=1.11,P>0.05)。这可能与家长的个人文化素质、家庭环境等影响有关。而治疗组患儿上肢的功能评分提高得非常显著(t=3.99,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与对照组相比较,患儿上、下肢的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

肌肉康复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脑卒中;电针;康复训练;足下垂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70-02

步行能力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其中足下垂是导致步行能力障碍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因此寻找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纠正步态、提高步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为2009年8月~2011年2月住院和门诊治疗的脑卒中伴有足下垂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3个月。根据计算机随机抽取数字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每组30例。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①脑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 CT 证实;③符合1995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④全部病例诊断明确,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体征不再发展;⑤全部病例足下垂确为脑卒中后所致。

1.3 统计学方法 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训练 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包括采取良肢位摆放,预防小腿肌肉异常肌张力的产生,保持跟腱的良好延展性;对患腿胫前肌和胫外侧肌群进行运动诱发和加强训练,增强患足背伸和外翻力量;仰卧位对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进行被动牵张或站立位站斜坡板,主动抑制小腿肌肉的痉挛和挛缩;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术中本体感受神经促进术中的可动性技术[2],改善小腿后侧集群痉挛及小腿前外侧肌群肌力;对患者进行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训练,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对患者进行肢体负重和步行时迈步相足背屈能力训练,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2.2 电针疗法 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电针疗法。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申脉、照海、足临泣。针刺得气后加电刺激,采用连续波,留针30 min,每日1次。2组连续治疗30 d为1个疗程。治疗前、治疗后各观察1 次。治疗过程中停用其它针刺、药物治疗措施,直至疗程结束。

3 评价方法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3]评定小腿三头肌的痉挛,胫前肌肌力评定用MMT分级标准之Kendall百分比法[4]评定。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采用Carr-shepherd平衡功能及步行评定[5]。评定均有同一医师进行,该医师不知治疗分组情况,且不参加治疗。

4 治疗结果 见表1。

5 讨论

针刺疗法对脑卒中所致足下垂有较好疗效,根据经脉循行路线,笔者采用针刺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位,达到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足下垂的表现类似阴阳跷脉的脉气失调出现的下肢肌内外侧肌肉弛缓或拘急的病症,故取申脉、照海调整阴阳。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拮抗肌腧穴,可兴奋拮抗剂肌梭,冲动经Ia纤维传至脊髓,兴奋支配同一肌肉的a运动神经,经a运动神经纤维,拮抗肌兴奋收缩,通过交互抑制原理[6],使拮抗肌松弛。本研究所选穴位多为支配拮抗肌(小腿前侧、外侧肌)的神经刺激点,针刺这些穴位可以使针刺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到达中间神经元(大脑皮质或延髓),这样中间神经元可把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后发放出冲动或增加传出冲动至效应器(肌肉),使效应器发生反应,即恢复了大脑皮质对皮质脑干束的正常调节,或恢复了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功能。康复功能训练,可针对性的抑制了小腿肌肉的痉挛,增强足部背伸和外展相关肌肉的力量,使大脑重新学习指挥足部运动。两种治疗方法相互配合,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改善足下垂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钱开林,王彤.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治疗[J].中医学康复杂志,2001,16(3):191.

[3]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1.

[4]朱镛连,张皓,何静杰.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24~225.

[5]顾新,张莉,王立晖.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3(15):155.

肌肉康复训练范文第5篇

回顾分析26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膝关节镜下行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进行严格的康复训练,教会功能锻炼的基本要领,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结果对26例患者随访6,22个月,术前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完全恢复正常行走步态,疗效满意。结论实施有效的术后康复计划是膝关节达到良好功能恢复的必要条件,严格的功能康复锻炼是确保手术成功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重建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19-(2010)-07-02

后交叉韧带(PCL)是膝关节中最强的韧带,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断裂后将会引起膝关节后向不稳及旋转不稳,继而引起膝关节炎,从而损伤关节功能。所以,有重建的必要性。目前,随着现代膝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关节镜下进行PCL重建术是近年来膝关节镜外科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和受到广泛重视的手术方式之一,目的在于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恢复其运动功能。我院自2007年2月~2009年2月收治2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行重建术的患者,现将康复训练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9~46岁,平均32.5岁。运动损伤6例,车祸致伤20例。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15例,半月板损伤6例,内侧副韧带断裂5例。26例均为伤后出现膝关节后向功能性不稳,影响膝关节功能,妨碍正常生活、工作及体育运动。手术采用关节镜下行重建术,合并损伤给予修补或重建,以防止PCL重建后失效。术后与医生共同制定程序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应用数字卡盘调节式膝关节支具(以下简支具),被动活动等综合康复训练。

2 康复训练

2.1心理护理

关节镜下重建手术已经成为修复PcL的最佳方法。但是,多数患者因惧怕术后疼痛及担心术后出血、担心重建的韧带松动、断裂等不愿配合功能锻炼。因此,护士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手术的成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是要靠手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所以一定要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拟定膝关节康复训练程序。从患者的实际出发,根据手术医师的要求,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康复训练程序。康复训练程序经讨论集体认同后,由责任护士全面实施术后康复训练计划和目标,保证康复训练动作既标准、规范又到位,并能按时达到预期目标。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调整。让患者明白手术后掌握好运动量、频率和强度,严格按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非常重要。护士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鼓励患者,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教会锻炼方法,使患者能克服怕痛心理,配合做好康复训练这项工作,取得手术的成功。

2.2功能锻炼

2.2.1踝泵练习 要求患者做最大限度的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运动。从术后当天开始,患者在卧床伸直双下肢的情况下,双踝先自然放松,然后做背伸动作,背伸时一定要达到最大限度。从最大背伸状态开始做跖屈,跖屈也要达到最大限度,如此反复进行,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肢肿胀。

2.2.2股四头肌收缩放松练习

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进行适量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舒张运动。患者平卧在床上,双腿自然伸直,足尖向上,踝关节背伸,绷紧腿部肌肉,持续10秒钟后放松为1次。每天收缩、放松次数共3组,每组50次,共150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延长时间。以不引起肌肉疲劳为原则,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肿胀消退,增加肌力。

2.2.3被动屈膝康复训练从术后第3天开始,行膝关节功能练习器(CPM)被动伸屈膝功能锻炼,一般从30度开始,每日逐渐增加5~10度,每天2次,每次1小时,循序渐进,活动度以70度为限。锻炼时每次用数字调节支具将膝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1周内屈膝达60度,2周屈膝达90度,后改主动屈膝锻炼。

2.2.4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1)从术后1周开始,抱膝练习屈曲,双手拇指分别位于两膝眼处,其余四指固定膝关节,行小腿屈曲锻炼。抱膝至开始感到疼痛处保持10秒,稍稍放松(不可突然完全伸直膝关节休息)。休息5~10秒,再抱膝,反复练习20分钟,每日1次。(2)主动直腿抬高运动。鼓励患者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力,以主动抬高为主。患者平躺在床上,膝关节伸直,将患侧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坚持10~15秒,放下腿休息10秒,10~20次/组,2~3组/日(练习时膝关节皮肤切口处的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3)术后4周在膝关节活动支具保护下开始主动伸屈膝训练,每次30~60分钟,每日2~3次。直至屈膝约110度。

2.2.5下蹲训练术后第6周开始,扶拐患肢足尖点地,负荷身体25%重量行走练习,每周增加25%的患肢负重,第10周后可弃拐完全负重活动,并行下蹲训练,协助患者将患肢足尖抵住床尾的一个床腿,以控制此足不向前滑动,保持稳定,然后双足分开,与两肩同宽,上身挺直,双手扶床拦杆做45度下蹲训练,每次5~10分钟,每天3~5次。在功能锻炼时要注意进行循序渐进性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不可急躁。术后3个月,有针对性地进行上、下楼、游泳、骑车等低冲撞的有氧训练指导,以恢复肌力,增强耐力。参加重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应该在术后6~9个月之后,这时应具备接近正常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并且患肢本体感觉应存在。

3 结果

随访6~22个月,平均14个月,本组26例PCL重建术后的患者,经过有计划的康复指导,术前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完全恢复正常行走步态,疗效满意的有24例。有2例患者存在不能接受的症状,包括仍有关节疼痛,并存在关节活动度受限。

相关期刊更多

营养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军事医学科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