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设计调研

产品设计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品设计调研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1篇

大数据与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的关系

1.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思想简言之就是一种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庞大的、富有价值且类型多样的数据资源中发觉需用数据资源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数据分析,为人们开辟了全新的改变探索世界的途径。

2.产品设计市场调研中的大数据特征

客观调研数据方面:产品设计是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核心,成功的产品设计需要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优化与改良。产品的市场调研是此阶段的关键环节,一般包括如下六个方面:品牌调研、技术调研、造型调研、人机调研、用户调研与法规调研,六个部分基本涵盖了产品设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如何在繁杂的调研数据中获取有效的需用的信息是产品市场调研成功与否的关键,准确合理的市场调研数据总结会得出正确的产品设计定位,从而指导产品设计。

主观人员数据方面:产品设计阶段也是工业设计师与技术工程师们通力合作的阶段,此阶段参与的人员类型与数量各不相同,对于产品设计与研发的观点角度也是大相径庭。此外,即便是同一技术团队内部的成员,由于各自的性格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提出的专项产品设计解决方案也会有矛盾与冲突。

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客观调研数据与主观的人员数据两个方面都蕴含着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这些数据的处理与整合至关重要,在传统的产品设计研发团队中通常是凭借设计主管或多人决策小组的直觉经验判断,其结果往往不达预期,而大数据的思想恰恰可以快速有效的提供解决方案。

产品设计市场调研中的大数据思想

1.垂直整合有效调研数据

垂直整合是以某一主题或核心为依据,将不同类型的调研数据中相关联的有效数据进行跨界整合的一种方式。例如苹果公司的发展模式,既是整合软件与硬件调研数据的基础之上确定产品设计,实现了软件与硬件的垂直整合的产品战略模式。

垂直整合相对于传统的水平整合的优势在于:首先,垂直整合提升了调研数据整合的技术门槛,使得获取有效调研数据的技术手段不易被模仿;其次,调研数据之间以一体化的专用数据接口代替了标准化的模块数据接口,使得调研数据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密,不同类型之间的调研数据在专用接口的加密下其垂直整合的结果安全有效;最后,可以有效避免调研数据的同质化,采用垂直整合的方式可以为企业产品设计打造专属的调研数据,得出精准的产品定位。

2.提升调研数据的容错性

大数据的思想正是全面的从不同维度与不同途径过来的多种格式数据碎片,这些数据碎片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位置、记录等,但是这些大量的相关数据中存在着数据冲突、数据雷同与数据错误,我们需要在这些数据中获取准确需用的有效数据,所以,将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交叉联系分析,使得各个信息之间互相验证相互比较真伪,才能最终得出真实可靠的产品发展趋势,大数据时代通过互联网的云计算我们完全可以在产品设计调研初期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利用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交叉验证,从而提升调研数据的容错性。

3.获取模糊的调研数据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每个时代人类产生恐惧的根源之一,也是大组织最为忧虑的问题。大数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核心能力是发现规律和预测未来,利用大数据技术科学的预测个体未来行为、自然气候的变化以及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可能。但是大数据对于未来的预测不会是100%,这也恰恰体现了大数据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于获取调研模糊数据将会使未来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的一种大数据能力,正式因为这种模糊的数据指明产品设计的研发方向,因为清晰的数据是水平整合的结果,短期趋势明确长期数据未知,并且利润与机遇较小;相反模糊的数据是垂直整合的结果,短期趋势模糊长期数据明确,但是成败未知,利润与机遇空间较大。所以大数据时代善于把握获取模糊的调研数据是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的关键。

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产品设计市场调研中的数据治理必须提升到重要的地位,需要用大数据的思想转变传统处理数据的思维与方式,要在一座座数据孤岛间建立联系,避免数据割据问题,正确完整的获取高质量数据,从而给出睿智的产品设计定位。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2篇

1漆线雕手工艺设计概述

漆线雕是闽南地区独特而又稀有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工艺以漆为料,制成漆线,盘绕勾勒在器物表面形成图案,最早用于佛像的装饰[1]。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堪称一绝,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精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厦门的蔡氏漆线雕传承人蔡水况潜心创作,创新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艺术作品。同时,蔡氏漆线雕技艺也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手工艺品现已在厦门礼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漆线雕手工艺虽然不断精进,但是形式并未有所变化。以蔡氏漆线雕为例,其产品多为盘、瓶、人物雕塑,以及挂画等,都属于传统装饰艺术品,其设计内容也主要以民间传统题材为主,如龙凤瑞兽、祥云水波、卷草缠枝等传统图样,从形式到内容都并未和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深度结合。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角度出发,闽南漆线雕总共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器物装饰类,即漆线雕装饰在单一底色的瓷盘、瓷瓶上;第二类是画面装饰类,即在一平面上以漆线雕作画或将漆线雕作为画的一部分;第三类是雕塑装饰类,即漆线雕装饰在有雕塑性质的立体摆件表面(图1)。在三种形式中,雕塑装饰类可以说是接近漆线雕最传统的形式。漆线雕脱胎于“妆佛”,以不同纹样装饰佛像雕塑的表面,在文化创意产品的模式中,漆线雕装饰的雕塑不再限于佛像,而是转移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摆件上。雕塑和器物装饰类漆线雕,都是蔡氏漆线雕传承人蔡水况先生的独特发明,他将佛像装饰上的吉祥图案单独提取出来,置于瓷器、玻璃或蛋雕的表面,配上大红、天青、深蓝的色彩,让吉祥纹样独立成为艺术。画面装饰类是在瓷器装饰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形式,不再依托于器物,直接以漆线雕作画或装饰画面,以金线勾勒绘制出各种不同主题的装饰画。

2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意义

2.1传承漆线雕手工艺

漆线雕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在厦泉等地已流传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2006年厦门漆线雕手工技艺就被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漆线雕因做工精细雅致,形象生动逼真,材料昂贵考究,风格古朴典雅,技艺微妙精湛,常常被作为高端国礼远销海外,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礼品行业外销逐渐受阻,漆线雕作为高端产品,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而在国内,也因对漆线雕传统文化的宣传不足、流行程度低、设计创新不足等原因,没有被消费者,特别是现代年轻人所认识与接受。因此,以文化创意为载体,将漆线雕文化特征转化为视觉设计要素,并通过不同创意手段进行利用,能使漆线雕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产品的需求[3]。此外,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能贴近现代产品的形式、内涵、表现,增加漆线雕的传播度,让漆线雕工艺与工艺作品走入大众生活,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4],使更多年轻人了解漆线雕的工艺的制作过程,用一系列互动体验方式来带动年轻群体,让他们深入了解漆线雕制作与创作过程,为漆线雕工艺的活态传承与活化做出贡献,从而传承漆线雕手工艺。

2.2拓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思路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性与文化内涵,生命力弱,不能达到提升文化影响力与创造力的作用。漆线雕手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繁多(如图2),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国潮工艺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将其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可以改善文化创意产品形式单一、市场同质化的现状,还能有效拓宽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思路与文化内容来源,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在三个层次提升使用者和消费者的价值诉求,第一是外在或外形的视觉层次;二是体验互动的行为层次;三是内在情感与心理诉求层次[5]。因此,将漆线雕手工艺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可以拓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思路。

3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下的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

3.1保留闽南文化体现地域特色

闽南漆线雕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传统文化价值。对于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首先,要注重文化的识别性,从文化创意产品的外形、色彩、结构、肌理等物质形态对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再设计与创新,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与识别度。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核心是创新闽南精神文化内涵与情感升华,这种文化价值包含了闽南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希望,认识与了解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魅力,以及体验传统工艺的快乐。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必须满足漆线雕工艺本身对外的进一步宣传与影响,也应该满足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渴望。其次,是对文化创意产品文化符号内涵与符号象征进行现代化的创意与开发。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在于审美的愉悦性,通过结合漆线雕特色、传统图形和现代审美三者的设计,让市场接受并认可其带来的美感,从而创造经济上的效益。研究调查显示,文化创意产品购买者对基本功能方面的需求并不严苛,最重要的是文化创意产品具有文化内涵与美观性。符合调查结果的产品形式可以首选立体摆件、玩具等贴近雕塑装饰类产品的形式。最后,是装饰性较大的生活用品,如手机壳、冰箱贴等。漆线雕的产品形式应当保留其“漆线缠绕”的最重要特点,即着重在器物表面凸显金线缠丝绕成图案和浮雕的效果。

3.2发掘传统图案创新设计手法

传统图案在漆线雕工艺的应用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的传统图案多选用吉祥如意的造型、富含积极寓意的图形、喜庆庄重的色彩。因此,产品的创意来源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在传统创新中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要体现闽南地区人民期盼平安、富足的愿景,图样、造型、色彩均可以融入本地祈福文化的图案内容,以闽南传统图案为创意创新的基础。首先,对漆线雕中的传统图案进行简单的处理,例如采用现代设计中点、线、面穿插的处理手法,使其更具设计感;其次,传统图案的现代化表现,可采用符合现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将传统图形图案进行卡通画或漫画的二次再创作,结合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传统图案中的美好寓意;最后,传统图形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国族文化符号,在“国潮”兴起的当下,漆线雕文化符号可以结合闽南地域文化的故事背景,形成新的文化IP形象,如传统漆线雕的龙凤、本地普遍崇拜的妈祖等作为图形IP题材,设计上采用年轻人喜爱的“国潮”“萌系”“赛博朋克”等风格,既符合市场趋势,又能使传统题材拥有现代面貌。

3.3加强文化内涵丰富互动体验

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在产品体验方面,应当用文化创意的力量充分激发漆线雕的活力,可以考虑代入互动体验。例如在产品设计时,考虑装饰物体与漆线分开组装,让受众亲自参与“漆线盘结”这个核心步骤,通过深度参与文化创意产品的使用过程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效果。闽南民间祈福文化具有一定功利性、神秘性,可以从娱乐方面增强这种感觉,为产品设置诸如“盲盒”“抽签”等贩售形式增强体验感。另外,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移动设备上对产品及传统漆线雕做短视频或图文的全面介绍,让其不仅拥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也有教育功能,丰富其整体体验感。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趋势

4.1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品牌化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创意的融合,核心在于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开发、挖掘、整理、提取、再设计等。漆线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品牌化趋势,是指通过赋予漆线雕品牌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利用各种有效的内、外部文化信息的沟通与传达,通过符号元素编辑与传播形成消费者、使用者对漆线雕文化品牌在行为上、情感上、精神上的认同、认可与认知,从而创造基于漆线雕传统文化价值的品牌信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基础上,可以从多元角度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段和科技要素,通过再构造和再设计,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利用,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开发和转化,形成新的产品与品牌。漆线雕文化品牌的建构,核心是漆线雕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产品应该是提取漆线雕内容与形式特色,用现代的产品思维发掘、解构、再造,以传统漆线雕为特色设计出新型文化创意产品,该产品不仅要有漆线雕的形式特征,还要进行漆线雕的品牌化传播,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感需求和品牌体验需求。

4.2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创意化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结合,已然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与活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持续的创意中,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必须深入了解其生产发源的文化地域特色、产品工艺的形式特征,考量其如何在前两个基础上实现创意的差异化,并能提供舒适的审美情感给受众。例如,敦煌博物馆巧妙利用其文化资源敦煌壁画,提取壁画中的飞天、宝相花等图案和色彩,仿造其纹样排列形式,再设计一系列带有现代潮流风格的设计元素,并将其利用到现代服饰、文具、玩具等产品上,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不但一上市就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更是成功实现了对敦煌壁画元素的开发和转化。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是提取漆线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用现代化产品设计的思维进行发掘、解构、再造,以传统漆线工艺为特色设计出的新型文化创意产品。该产品不仅有漆线雕的形式特征,更有关于漆线雕的特色与文化故事,同时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的体验需求。通过创意手段设计出新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活化传统漆线雕形式,更能激发现代漆线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活力,通过创新让更多人真正认识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为漆线雕传统工艺传承、百花、发展与创新提供契机。

4.3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科技化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发展,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科技的跨界与合作,已然是传统工艺焕发生机与活力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漆线雕与文化创意跨界的时尚化产品设计漆线雕在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延续,在跨界设计中应注重当代新材料、新载体、新题材、新体验与新时尚,要注意当代科技智能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与适度取舍。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应当具有使用简便、功能易得、易于批量生产等特性,例如:(1)跨界新型材料,考虑使用骨瓷、树脂等降低成本,提高认知度;(2)跨界互联网、VR、AR等新型载体,更加贴近年轻消费者与文化市场;(3)跨界科技艺术、动漫、元宇宙等新题材,使漆线雕文化更加受到现代人的欢迎。

5结论

漆线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核心是其文化价值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这种文化内涵的创新包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对非物质文化工艺体验的乐趣。文章为传统漆线雕产品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提出了设计思维与策略,使漆线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与喜爱,特别是满足年轻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渴望。并且通过结合漆线雕工艺特色、传统图形和现代审美的设计加持,从美感经济的发展中让市场接受并得到认可,从而创造文化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娟英.闽南民间工艺美术[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9.

[2]涂慷,陈其端.厦门蔡氏漆线雕手工技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3]王惟惟.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J].大众文艺,2019(02):3.

[4]陈思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四川戏剧,2018(10):54-56.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公众,金融产品,认知,消费,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服务不断扩展,形式不断创新,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社会公众普遍对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存在了解不够,也制约了人们在购买金融产品时的自主选择,而且金融机构若不了解公众的消费习惯,也会产生较高的制度成本等。所以,如何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提高公众对金融产品的全面了解,和金融机构如何了解公众的消费习惯以及提供什么类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维持金融市场有效运行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公众对金融知识与金融产品的了解度与消费习惯,我校金融专业师生组成的调查小组在假期对调查者所在地进行了调查,分别以湖南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娄底、怀化、益阳、吉首、衡阳、张家界等地区的消费者为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法,再辅之以网上调查法,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经常使用的银行卡的类别等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2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1份,探索湖南各地区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公众的金融知识掌握程度与消费习惯进行系统分析,为金融产品和市场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金融产品与使用程度的了解,为公众与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公平的交流机会,使金融市场更有效率地运作。

一、主要调查内容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图1我们调查的对象中,年龄结构上, 40到60岁之间者,占总人数的47%。,这类人群大多是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文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7%,高中毕业生占17%,体现了我们的调查对象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多数的调查对象是企业职工或者个体工商户,分别为40%和32%,他们也正是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群。调查对象中月收入以1000到5000元为主,占59%,其次月收入为5000元以上的占到11%,1000元以下的则为30%。

(二)主要调查内容分析

1、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主要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等传媒报道获悉。

通过图2发现,购买理财书籍与参加金融知识讲座的比例只占总体的17%和20%,而通过网络等途径的却占38%,可见公众大多数不是主动去寻找并学习金融知识的,而是在信息全面却杂乱无章的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被动接受金融知识的,所以金融知识的过于专业性与不够趣味性阻止了公众的了解欲望,建议金融机构从公众的兴趣着手,多设立一些通俗易懂且有趣味性的金融知识,还可以在传播性极强的社交网络微博等成立频道,打开网络传播的途径,既能够吸引人们眼球,使人们相互交流,也能扩展关于那17%喜欢与亲朋好友交流见识的公众市场。所以,顺着公众的习惯扩展网络金融途径,既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的,也能提升公众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

2、公众进行金融消费的方式主流是营业大厅购买。

通过图3发现营业大厅购买占了36%,大多为银行储蓄等产品,可见人们的储蓄意识还是排第一;30%选择通过网上购买的形式来进行金融消费,大多为证券和基金等产品;而上门服务购买占了24%,大多为保险产品;通过手机购买占10%,大多为小额金融产品。可见营业大厅购买和网上购买是金融消费的主流方式,通过分析以及对公众的具体开放式的访谈,发现网上购买进行金融消费人群占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为网上购买具有方便快捷,不受地域限制,也不受上班时间的限制,不必花太多时间沟通,获取信息更具主动性,且服务费用低于传统服务交易费用等优点。在如今社会的快餐式消费的趋势下,建议金融机构发展网上服务市场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简化交易流程,完善网上金融的服务体系,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3、公众进行金融消费最看重的还是安全性的保障。

通过图4,不难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公众选择的都是安全性的保障,众所周知,金融消费都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并且收益与风险具有等价性。但是公众最需要的还是能够去除一部分高风险换来稳定收益,包括19%的选择金融机构品牌和规模、16%选择关于该金融产品的评价、15%选择质量服务的公众,其实核心还是在于它们所产生的安全性,金融机构品牌规模大,说明能够规避更多的市场风险,金融产品的评价高,说明更经受的住市场考验,金融服务的质量好,说明整个金融基础是完整的,基础越好,所遭受的不利因素就越少。所以金融产品的安全性越好,越能吸引公众进行金融消费,对安全性的追求应成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

4、公众常用的银行卡类型为借记卡。

通过对公众常使用的银行卡类型情况分析,不清楚自己使用的银行卡类型的公众只占总体10%的比例,说明公众对于银行借记卡先储蓄后消费无透支功能、贷记卡的可透支可存储依靠银行发放给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消费的两种不同功能的银行卡的分辨是有清晰认知的。选择借记卡的比例占总体的48%,说明大部分公众还是遵从于中国传统的消费方式,没有进行超前消费。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就业率低且不稳定等问题下,超前消费一般还是弊大于利,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因美国等国家消化商品过剩超前消费过度导致大量的经济泡沫产生次贷危机的,而中国的公众普遍有储蓄的习惯,所以避免了负债累累。可见公众使用借记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议对公众引导关于借记卡的作用以及储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等知识进行普及。

5、公众使用并且了解的金融产品品种全面,分布比例大致相同。

通过公众使用和想要了解的金融产品情况的统计,消费者使用的如存款、股票等投资、保险、金融衍生产品、房地产等金融产品中,分布比例大致都维持在20%之内,差异不大,说明公众的投资方式很全面,全面也代表着平庸,没有侧重点,金融机构应在某一种最具专业性的产品中提升产品品质和吸引力,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消费金融。

6、大多数公众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资本升值。

通过对公众进行投资理财的目的调查中发现,当人们进行投资时,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进行资本升值,人数占总人数的45%,而养老保障,家庭储蓄只占22%和18%;其次是短期投资和分散投资风险,占7%和8%.。说明公众对于投机与投资的取舍,更偏向于时间长的投资,说明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获得某种比较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收益,是消费者未来收益的累积。所以公众进行金融消费更倾向于收益率,金融产品提升收益率才能吸引公众,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增加要素投入和资源合理配置是我们发展的主要目标。

7、大部分公众对于金融风险抵抗力较弱。

由公众对于金融风险的承担程度情况分析可知,金融风险与金融收益成正比,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性来说,大部分居民能接受30%风险损失以下的占74%,而74%中的29%的公众为保守的投资理念,其选择的是只要保证不亏就好,也说明其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以保护本金不受损失和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为首要目标,通常不太在意资金是否有增大值,35%的公众能承受5%至20%的风险,说明这类投资者是温和保守派,持谨慎稳重的态度,希望投资在保证本金的安全性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收益性,但常常会因较大的金融风险规避而不做出动作。只有16%的公众能够承受50%以下20%以上的金融风险,这类投资者专注于投资的长期收益,并且能够承担一定风险。能够接受50%以上风险的只有少数的9%,这类投资者高度追求资本的增值,愿意接受投资大幅度的波动。总之,从被调查者的结果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接受金融风险损失在30%以下的居民竟占74%以上,说明湖南公众大多数人不愿承受较大风险,希望在保本情况下能有所收益,由于风险的抵抗能力不强,故不敢期望过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建议各金融机构多开发小成本小风险的金融产品。

8、公众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心理较强。

通过公众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情况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公众对个人理财服务的了解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还是客观的,能够有效运用并且合理控制风险的人占47%,而不了解的人群只占12%,了解程度一般的人占41%,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公众尝试的投资经历较多,对于金融风险的规避能力也大大增强,但是居民对个人理财业务的了解程度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将影响到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和金融资金的流动性及金融界的发展,中国的百姓逐步富足也将会突破传统观念。针对41%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了解一般和12%不了解的那部分公众,银行应加大其理财产品的宣传力度和范围,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理财产品的介绍,提高居民的理财意识和加深对其理财产品的了解。

9、公众对于购买金融产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收益和安全。

通过对影响公众购买金融产品的因素调查结果发现,在公众考虑购买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分别是:预期收益率对购买者在决策中的影响占21%。过去投资经历对消费者在决策中的影响占12%,,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看重占7%,购买金融产品的风险因素占29%,消费者募集资金的投资领域占8%,认购的起始资金占9%,方便套现占13%。

二、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公众对金融知识重要性的看法和认识还有待提高。

城乡居民居民目前获得金融知识的机会和渠道匮乏,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应尽可能的从多途径学习和掌握金融知识,以防城乡差距有拉大的迹象,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防范于未然。

(二)从安全性来说,银行储蓄仍是城乡居民投资方式的首选。

传统的投资方式在人们心中还是根深蒂固。其他的投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潜力,应鼓励其他投资方式逐步逐渐的发展壮大。

(三)居民在投资时最关注的因素还是利润回报。

现在人们在投资上还是一切向钱看,注重利润回报固然很好,但是不要盲目注重利润回报,仍旧要考虑其他的因素,这样在投资时才会获得平稳的收益,不然的话就会上当受骗,陷入金融诈骗的泥潭。

(四)了解公众所掌握的金融知识和消费习惯,能帮助金融机构创立更具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只有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才能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随着金融产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加,国内外金融市场关联度的不断加强,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加,对金融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必然要求金融消费者知识水平和应用技能要与金融市场同步发展。各国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已经表明,健全有序的银行业运行离不开具备相应金融知识和技能的金融消费者。

(五)正确的金融消费知识能有效的保护公众。

正确的金融消费知识能有助于帮助消费者购买合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金融消费者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督促金融机构改进服务、规范行为、消除风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三、调查对策与建议

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知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系统工程,这涉及到大部分的群众利益,其对象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推进该项工作需要政府、金融主管部门、教育部门、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社区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才能有效整合金融宣传教育资源,达到共同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的效果。所以对社会公众进行金融消费教育应当成为我国公共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政府应该为普及金融知识和金融消费教育搭建平台。

世界银行在“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与金融扫盲”方面提供了良好经验。2012年6月,世界银行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良好经验》。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扫盲工作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国际准则,为一国全方位监测识别金融领域的消费者保护工作提供了评估手段。我国地方政府往往十分关心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对金融的关注仅局限于如何在融资方面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

我们建议政府及金融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社会各地区系统地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政府应与高等院校联合编制《金融基础知识读本》。其次,政府应设立专门负责公共金融教育的组织网络,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社区宣传栏等媒体,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可以通过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公众在轻松的环境中,从新的角度认识金融,理解金融并学会运用金融工具为自己的生活理财服务。再次,要从基础抓起,建立常态化金融教育制度。金融知识的普及应从学生抓起,在金融机构聘请金融方面的教师,不定期地走进学校课堂,或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金融行业去实地了解金融工具的使用。

(二)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的领导者应该是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

美联储十分重视金融教育的普及,美联储设有承担金融教育职责的消费者和社会事务办公室,具体负责金融素质基础教育。美联储开展金融素质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直接向公众提供有利于社区及个人发展的金融信息,发起并组织金融培训项目,推动其他金融机构私人企业社区组织开展金融教育。

英国金融管理局对金融知识普及的工作重点也十分重视。英美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在普及金融知识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有必要将央行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写入《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人民银行在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中的目标和任务。金融监管机构也要为金融知识的普及保驾护航。在当今金融业还不成熟的社会大环境下,金融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对社会群众进行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避免客户在金融领域因短期、投机行为而承担过多的金融风险,更要对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能会出现的误导客户的行为进行处罚,通过金融法规的普及来减少公众在金融领域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三)金融企业在普及金融知识教育中应该担当主角。

我国的金融企业应成为普及金融知识教育中的主力,积极推广金融知识,强化公众对金融工具的掌握,帮助公众通过金融工具为自己的家庭理财,甚至为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更好的效益,使人们获利,便能让获取金融知识、学习金融知识成为人们的自愿学习的行为。金融机构除了正统的知识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发放金融知识传单,组织机构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讲解金融知识,解决理财问题。这样既普及了金融教育,也打响了金融机构自身的知名度,从而可以吸引公众参与多种多样的投资,这样金融企业也提高了自身的形象,同时又获得了大量市场资金,是公众与金融机构两者的双赢。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典型案例

一、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通过计划和创意思考,在工业化和市场条件的限制下,提出具备合理功能与独特审美观的产品设计提案的能力[1]。因此,通过分析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的归纳如下。

一是通过学习用户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产品的用户需求,取得详实、准确的用户数据并进行分析,即让学生具有设计调研的能力;二是通过大量由浅入深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正确掌握形态构成方法,并培养学生对形态的想象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通过讲授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并选择典型产品作为学生设计实践的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设计问题及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四是是引导学生开拓产品设计的视野,进行创新产品设计及未来提案设计的构思及实践,并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五是通过学习认识产品的系统化特征,将产品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通过典型案例的设计实践,了解影响产品系统设计目的、手段和思维方法的综合因素,从而获得驾驭产品系统设计的能力。

二、产品设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性强、实践性强、交流性强和综合性强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产品设计教学更需要、也更适合采用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及以学生为主的人性化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2,3]。通过深入研究及教学实践,将产品设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归纳为:整合设计观念、横向课程体系链与纵向课程体系链相结合、设计项目引入制、设计团队制、跨学科交流制等。

整合设计观念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认识和系统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去研究、分析和解决产品设计问题,同时树立学生对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的系统性认识,并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中。

横向课程体系链是运用全局观念,研究系列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不仅强调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良好协同与衔接,而且可以避免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重复或漏洞。纵向课程体系链是教师安排多个设计主题,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并将横向课程体系链上不同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及灵活运用,以完成课程设计。

设计团队制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研究并完成设计课题,创建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性教学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组成设计团队,团队内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同时设计团队之间可以交流及竞争。

设计项目引入制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早接触设计实践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与客户的需求直接挂钩。通过完成设计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市场对设计的真实需求,并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

跨学科交流制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设计视野,而且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术资源。交流要打破学科、院系、甚至学校的界限,并鼓励与国外知名院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跨学科交流制与产品设计课程具有的交叉性强特点相辅相成。

三、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某企业“Design For Yourself”项目的用户研究与设计为例,进行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该设计项目是某企业与全国开设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几十所高校合作开展的设计项目,总计有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参与。设计主题是为大学生群体设计笔记本电脑,项目名称也由此而来。该项目要求每3-6人组成一个设计团队,并以团队的形式参与设计。

该项目是设计项目引入制、横向课程体系链与纵向课程体系链相结合、设计团队制等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到产品设计课程的一个典型教学案例。其具体要求是依据某企业规定的时间节点,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调研、设计构思、设计方案筛选、设计方案深入等多个环节的产品设计工作,学校师生通过网络与某企业的相关设计部门进行设计交流。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在“Design For Yourself”项目实施中的具体流程总结为:一是设计团队可以跨越班级、年级的界限,依据团队成员自身的特点自愿进行组合,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二是团队成员需要集思广益完成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设计合作能力。例如,低年级学生主要承担用户调研及用户研究等设计任务,并进行辅助方案设计,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具体方案的定位、构思及设计,并进行完善的效果图表现。三是运用设计调研、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开发设计等横向课程体系链的知识体系及设计方法,系统地并层层递进性地完成设计任务。四是通过“Design For Yourself”项目企业团队组织的网络讲座和讲评平台,与企业及其他院校的师生及时交流设计调研与方案设计的相关信息,吸取企业丰富的设计经验,听取 企业及同行师生的设计建议,不仅有利于该项目的顺利完成,还让学生增长了设计见识。

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第3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郭芳.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2,(3):94-95.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5篇

创造思维萌于20世纪初。学界普遍认为,《创造的进化》(1911)、《创造精神》(1919)这两本著作标志着人的创造思维研究的开启。20世纪初,一些先行心理学家开始对创造思维和心理动机和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开始对各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进行概括。美国心理学家沃拉斯1926年发表的《思维的艺术》中把创造思维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酝酿、启发和检验。同年,美国学者吉尔福特对发明家,艺术家、作曲家,科学家的创造思维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创造思维的共同因素,如对问题的敏感性,有新颖的观念,有综合分析的能力,有掌握复杂概念的能力等。与此同时,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普及应用也随之兴起。1941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经理奥斯本(A.F.0sborn)出版了他的《思考的方法》一书,针对集体探讨方式在各个领域的创造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许多领域运用集思广益方法获得创新成功的事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一种创造方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rig)(也称“智力激励法”)。这种方法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对产品设计、广告创意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最广泛的创造技法之一。不管各方面专家如何界定如何阐述,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揭示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涵义与特质。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亦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是各种思维形式中的最高层级,思维过程中不仅要一针见血地看到实物的特质,而且要在特质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思维成果。这种创意思维能力是一名优秀产品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开发创造思维能力是高职产品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提高高职产品设计学生的创意思维,这一目标在产品设计教学中尤其重要。

二、创意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思维活动之一,人类就是凭借着创造性思维,在不断地认识着世界、利用着世界和改造着世界。可以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和物化,产品的设计尤显突出。产品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也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形象思维为表现,以灵感思维为辅助,形成线、面、体结合的综合思维。设计中的创造性无处不在,体现在许多方面。苹果公司可以说是创新和创意的代名词。它推出的任何一款产品都可以使全球为之疯狂,吸引了大量忠实拥趸成为果粉。这当中的秘诀便是创新二字。2005年苹果产品会,乔布斯从牛仔裤小口袋中拿出Ipodnano,引起全场欢呼;2007年Iphone会引起全世界惊呼;2008年当乔布斯在会现场出人意料地从信封中拿出MacbookAir时大家再次疯狂。是什么让全世界都为“苹果疯狂”,是什么让每一次的苹果新品发售都成为全球盛事?苹果设计如何保持他的“新鲜度”?“创新”是它的关键词。在苹果公司,设计师们对每一项新的设计都要拿出10个完全不同的模拟方案,从中挑选出三个,最终决定出一个最优秀的设计方案。并且要求这10个方案必须都要有充足的创新空间。这就保证了苹果的产品能很好地保持着对人们的吸引力,一直保持着苹果的“新鲜度”。不仅如此,苹果公司对于一件新产品的研发,还会有两次非常重要的设计会议。一次是头脑风暴会议,进行自由创新;第二次则将重心转移到应用的开发,挖掘更多的潜在发展可能。严谨、科学的设计方法缔造了完美的产品。“苹果”的“苹果皮”成为令人惊叹的产品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审美情趣可以引发个人的积极态度,甚至会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如喜爱、忠诚、耐性)。在这方面,苹果一直以其极简的设计理念以及唯美的产品美学让用户发出由衷的赞叹。iPhone已经成为了工业设计的典范,他们的精致构造简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乔布斯传》说:“他没有直接发明很多东西,但是他用大师级的手法把理念、艺术和科技融合在一起。”苹果的产品总是体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设计美学。被“伯乐”乔布斯挖出的“千里马”英国人艾维(Jony-Ivy),已经成为苹果传奇的一个要素,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新一代苹果产品的扁平化设计。

三、高职院校产品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的现状

先看一组数据。中国在2002年时就拥有500多个艺术院校,且呈现逐年猛增态势,而德国2002年时仅有22所,我国艺术类院校是他们的几十倍。但是他们却成功地将他们的产品推向全世界,并成功地打上了设计优良、品质完善的印记。遗憾的是,直到前两年,中国目前产品设计却依旧蹒跚在批量生产、相互抄袭、毫无个性的状态。客观而言,进行创意思维培养的呼声在高职教育中早已出现,但是受到诸多制肘,至今依旧呈现出呼声大、行动缓的状态。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制订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确立高职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但是,国内高职院校大多呈现定位模糊,这必将制约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高职产品设计教学需面对市场,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其中实践操作技巧的能力培养是其重要侧重点,但是如果仅仅只是重视实践操作又将与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培养目标雷同,此类学生必将呈现后劲疲软,专业技能上升空间不足等问题。而呈现这一状态的关键点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因此高职院校产品设计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必须要深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二是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滞后。创意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通过各种项目训练来培养思维的灵敏度,保持大脑的活跃。这也是建立在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的基础上。目前我国高职课程出现两级分化的问题,过于侧重传统理论知识点的教授和过于侧重电脑技术的掌握,这是两种过于两极的培养方式。高职教学方法既要区别于本科院校也要区别于培训机构,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品设计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引导,强调空泛的理论知识和单一的电脑技能,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三是忽视高职学生特性,教学缺乏针对性。高职产品设计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思维活跃,用于表达,讨厌拘束和单调。他们正处在一个思维养成期,具有潜能,如能适当引导必能形成其独特的见解,具备创意思维能力,因此高职产品设计教育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强调个性,但大多高职院校单纯强调授课内容,拿出文理类专业的管理办法管理艺术类专业教学,授课教师为了服从学校,只能采用被动的教学方法,安排强调统一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极大地阻碍了课堂上学生个性的发挥。

四、高职院校产品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模式构建

笔者认为,重点放在“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应时代,更加适合于高职高专产品设计教学的新思维。避免再出现“三年在校不出门,实习半年就走人”的一贯制教学流程,将创造能力的挖掘融入人才培养。

(一)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

设计的核心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打破常规,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形成新的构想,以独特的视角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如果让学生去掌握设计创新的过程、创新的思维规律及其方法并付诸实践,这种训练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产品设计教学方式的拓展与改良

在产品设计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注重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一是形成以发展创造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探讨型教学模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求新的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在求异中爆发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设计创造能力。二是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尤其要合理设置实训教学课程。对现任的实训课程进行变革,提高基础设计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在新建立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对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增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真正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后,加强对学生实习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强化理论、理论并重的做法,对于实践教学,要提高思想认识,保证充足时间,进行规范组织。无论是校外实习还是校内模拟实习都是产品设计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创意思维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从问题挖掘到设计验证

笔者根据多年产品设计类教学经验并参考国外专家创意思维过程大致将设计教学的进程分为四个部分:寻找设计问题——定义设计点——视觉化设计概念——验证设计。

1寻找设计问题——产品设计调研

产品设计调研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找出问题,指示设计方向的重要步骤。调研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同类产品,还包括对产品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对产品色彩、功能、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当然产品使用群体的需求调研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中的思维状态是一个由发散到收集的过程,通过发散的思维寻找调研方向,了解消费者需求及产品变革。再根据调研结果集中分析产品设计方向寻找创新点,为中期设计过程做好铺垫。

2定义设计点

产品设计点从产品本身出发产品的用途、结构、造型、使用方式等。这一阶段我们会经常要求学生首先使用“头脑风暴”法。但是显示状态是,学生仅仅只是在初次使用时有新奇感,后面就会觉得“头脑风暴”多余环节,会完全放弃。事实证明学生在审示自己“头脑风暴”图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创新思维的激发是产品设计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在稳固设计点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扩展设计者的思维视角。

3视觉化设计概念

视觉化设计概念就是将头脑中懵懂的,抽象的影响,付诸于实物,转化成用户可以体验的真实产品,把设计阶段所涉及的产品形态、功能、性能等方面都展示出来。

4验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