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地理信息

农业地理信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地理信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地理信息

农业地理信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业生产;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82-02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最初,是美国军方为了解决地理问题而开发的出来的,当前,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遥感技术的全面推广,大大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步伐,相应地, GIS在应用领域上也由军事扩大到了社会上的各个方面,在卫星遥感、地质、勘探、气象、旅游、电力、通讯、 GPS定位、城区布局和规划等等众多的行业,而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农林业和海洋领域的规划和信息探测等方面也显示出了重大的效果。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面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应用现状,从农业信息库的建立、农业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农业生产的管理、信息的分析与做出实施策略、推广示范精准农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对有效地发展和促进“三农”事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1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情况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定位系统、计算机、通信和自动化等相关技术和农业、生态学、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等学科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对土壤、土地、农作物全面的监测,进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具体环境因素现状等进行诊断预测、动态分析最终获取信息的系统的总和。将以往的农业管理提高能够快速监测、适时分析、诊断,以正确决策、高效管理为目标的满足信息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它包括了农业信息库的建立、农业资源的监测、管理和分析以及决策支持等方面。

2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我国目前还仍然是农业大国,在国民经济中农业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然而,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农业仍然比较落后,其中农业信息化的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农业的信息化,属于我国实现真正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内容。计算机与网络的迅速发展,让农业生产和管理有了广阔的信息资源发展空间。对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现实应用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2.1建立农业信息库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借助于地面卫星站传回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入库,接收、处理 GPS数据,最终建成农业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整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地图库,建立农业相关的基本数据库, 建立农作物动态监测信息数据库等。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以及水利设施建设和防洪抗旱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防洪工程,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常规管理一般采用数据库和平面图形结合来进行管理,无法全方位展示,而运用计算机可以所卫星站传回的数据信息进行三维模拟,直观地对工程进行全方位展示,对于防洪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

2.2农业资源动态监测

动态监测农业资源,主要指以下内容:

动态监测,是对所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处理,然后抽取用价值的信息入库,以对土地的变化、作物的种植种类和面积以及农业气象的监测为例,一般要抽取土地利用以及变化、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与种类等信息,然后入库。

通过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各种全真模型,以此对数据分析,然后输出分析结果,依据分析对资源核算、评估,对农作物进行早期预测,使农业生产管理向着良性发展。

2.3精准示范农业

精准农业是现代世界农业的最新发展形式,更是21世纪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趋势,它目前仍处在初期阶段。对农田基本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农业专家进行决策和排灌、施肥等方面来建设示范点。GIS平台在作用方面可覆盖全部农业应用。现在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在农业管理及监测中普遍使用GIS软件,并且在作物轮作技术、作物生长、制定水土保持等方面都有一定应用。

3 未来GIS的发展趋势

GIS应用于农业管理、生产、经营方面的普遍应用和农业领域其他学科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首先GIS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深入研究学业理论知识以及农业学科的创新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农业领域各学科的良性发展又能够促使GIS发展和完善。GIS是一项应用范围广并且前途广阔的高新技术,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GIS、RS、GPS三种技术集成已成必然趋势。其基本原理是RS提供精确的图像数据信息,由GPS获得准确空间数据,而GIS为以上信息的储存、分析、处理及应用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由GIS和专业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智能GIS终将会成为解决农业领域空间复杂问题的重要有效手段。

建立以WebGIS为基础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WebGIS源于GIS和网络的有机结合,是GIS在因特网的应用之一。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网络为平台是时采用分布式结构的 WebGIS即将被广泛应用,而利用该技术,可以浏览到网络上分布式的、超媒地理空间及属性数据信息,从而进行空间信息查询和分析,有效辅助决策以及管理。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GIS将会以其独有的功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而深入而切实地开展GIS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及研究必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基于WebGIS 的江苏省蔬菜生产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3,5.

[2]卫立冬,刘建武,霍春雪: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

农业地理信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新理念;旱地农业;关系

灌溉的定义是人为地保持作物正常生育所需土壤含水量的一种技术。从字面上解释,“灌”是人为地浇注,“溉”是将水扩散。灌溉是人为补充作物正常生育期所需水量与该期降水量的差值,灌溉是人为地从作物生理需水要求上达到农业“两高一优”(高产、优质、高效)的手段。因为各地区的条件千差万别,而农业又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所以说,灌溉的原理具有普遍性,而灌溉的运用则带有地域性。

1灌溉新理念

在观念上,对灌溉要有新认识,即首先为了节水,灌溉量要少到恰到好处,不能像以前理解的灌溉就是浇地,就是全面积的大水漫灌,而最好浇在有作物处,在无作物处少浇或不浇。为了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灌溉次数应减少,宜在关键时浇水较多,但不是充分满足作物需水要求。例如果树在长枝叶时不给水,以避免疯长,而在开花结果时,给适当的水,这样就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其次,要实现精确浇水,必须有高新技术研制出的现代化灌溉设备,以自动或半自动地将水准确、精量、快速、节能地输送到作物根区;同时,大量节省劳力、投资,操纵者也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这样的灌溉机具应能实现灌溉产业化。最后,科学的灌溉经营管理是实现高效益的关键条件,这是过去重建轻管使之吃了大亏的重要教训。

节水灌溉是现代灌溉,即以当代最先进的高新科技武装的灌溉技术,它属于当代精确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可认为节水灌溉是简单劳动,科学性不强。节水灌溉是实用科学,量大面广,土地分散,且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条件,而这些环境条件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给推广节水灌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节水灌溉发展进步的动力。当然,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将大大减少节水灌溉这些先天性弱点的影响,而使其吸收高新技术的精华,激发创新能力,对旧观念、旧理论、旧设备等进行强劲的冲击,引发出全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1-4]。

因此,不能简单地对待节水灌溉技术,它还有很多课题尚未研究清楚。不能搞土法上马、降低其高科技的品质,也不能奢望在全国可以只搞1~2种灌水技术和灌水设备就能完全满足各地的要求。当然把节水灌溉看得复杂一些是战略上的要求,而经过仔细研究开发出的技术和设备,则应简单易行,这样才能显示出高科技的水平。

由于观念的改变,必须有新理论指导,新技术涌现。近10余年来,理论上出现了调亏灌溉、spac系统调配、旱作农业等,新技术方面出现了膜上(下)灌、水肥耦合,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等。这些都是创新的宝贵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2节水灌溉与旱地农业的关系

旱地农业是指在降雨量偏少、没有或有限的灌溉条件情况下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它包括旱作农业、雨养农业、旱农等概念,但其含义又各具特色。旱地农业的内容包括了种植制度的选择,抗旱或耐旱的作物品种的选育,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旱作栽培耕作技术、化学剂调控技术及创造条件进行有限的节水灌溉技术等。因此,旱地农业并非不需要水,反而在“水”字上作文章更多,它与节水灌溉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有1 564个县分布在山区,山地大多为旱地,旱地约有7 800万hm2,占耕地面积73%。实践证明,旱地农业的增产潜力是很大的,如我国旱地农业地区粮食单产或总产年平均都增长40%以上,产量在2 250 kg/hm2以上的已不在少数。国外的试验证明,在年降雨量400 mm以上地区,只要采用适宜的耕作栽培措施,每1 mm降水就可以生产0.4~0.5 kg的谷物,最高的可达0.9 kg。按照这一研究成果,我国的旱地农业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因此,旱地农业对于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我国农民在同干旱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不少丰富的旱地农业实践经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这些实践经验注入了新的内容,使旱地农业与系统的农业工程相结合,使之得到了补充、完善和发展,显著提高了旱地农业的水平。然而,从近40年气象资料分析,我国存在着少雨变旱趋势,冬旱面临成倍增长,春旱、夏旱也呈上升趋势,这更加剧了我国的水危机。因此,在旱地上围绕“水”字作文章,发展旱地农业,使之在节水农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充分必要和完全可能的。

3旱地农业与节水灌溉相结合

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生态问题,过去走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道路,从而出现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雪线上升等严重问题,以致黄河断流,旱灾连年,洪水泛滥。不难理解,生态问题的症结在水,西部的农业发展更离不开水。而目前面临的事实是西北地区大多缺雨少水、西南部地区雨水稍多,但时空分布极不合理。要解决作物需水要求只有依靠旱地农业和节水灌溉结合才是唯一的出路。我国北方旱区雨季(6—9月),降雨约占全年的70%,此期间采用深耕等蓄水措施,一般年份1 m土体可增加100~200 mm的水分,再采用保墒措施使底墒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5%,到翌年3—5月土壤湿度仍可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如果再增施有机肥,土壤涵蓄水分能力会更大。同时在适宜地点开挖水窖,以便雨季集蓄雨水,到旱季可用微灌、膜下灌、淋洒灌等节灌技术进行抗旱灌溉。经过这些综合措施后,可保作物出全苗,达到丰收稳产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 安庆飞.推广节水农业势在必行[j].河南农业,2010(8):49.

[2] 崔粉玉.发展高效农业与节水灌溉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蔬菜,2010(2):96-97.

农业地理信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 宏观决策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E9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目前状况下,我国的农业已经逐步完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各个环节都有了较大程度上的进步。而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分布相对广泛。因此,在地理空间区域之内分布的数据对于相关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相关部门将其作为应用的主要核心对象,这样一来,就可以促使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自动化的正常运行,并由此对其中的各项功能予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农业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效的运用,可以为相关的系统提供给一个管理及运用平台;其二,可以使相关系统自动化之中的各个系统得到有机的集成。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农业自动化中的有效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尤其表现在硬件以及软件的发展之上。计算机用户数量逐渐增加,这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之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早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农业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较为局限,仅仅是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相关的数据处理工具。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数量的逐年上升,新型的地理信息系统逐渐被建立起来,并且这一系统主要是基于客户/服务器之上。

2.环境的配置原则

要想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宏观决策支持系统中应用的有效性进行保证,就必须优化选择出适应程度高、针对性强的系统环境。所以,在确保农业系统自动化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尽量选择一个相对较好的系统环境,这就要求所选择的设备与软件具有较高的质量与较强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系统的环境配置原则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①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所选择的设备以及软件具有较高的性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系统运行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效率至上;②具备较强的网络互联能力,能够与局域网以及广域网进行有效的联接;③所选择的设备以及软件兼容性较强,且在价格方面具备一定程度的优势;④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相关设备在长时间运行的情况之下仍然保持高效率;⑤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能,这样一来,就可以为系统以及系统之中的相关数据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障。综上所述,在选择系统环境之时,一定要注意参考以上的几个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宏观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更为稳定、可靠、有效。

3.硬件环境

一般情况下,用户的请求数量加多,且时间间隔较小,这就给服务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服务器具有非常高的处理能力。因此,必须选择配置极高的计算机来作为系统的服务器。而从客户端的角度来看,它的工作较为简单,仅仅只需对一些简单的操作进行执行。所以,用于客户端的计算机并不需要十分高的配置,即使所配备的计算机性能相对较弱,也能完成其分内的任务。然而,对客户端而言,它主要是作为浏览器来进行使用,因此对于其显示器的选择必须十分重视,因为一个性能较高、适应程度较高的显示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浏览的效果。

4.网络环境以及软件环境

软件环境的配置与硬件环境的配置同样重要,在整个环节之中也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它所访问的数据数量十分庞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其功能顺利实现。这在空间的显示以及分析之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在进行这一操作之时必须要访问数量非常庞大的数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系统的网络环境以及软件环境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畅通性。

5.功能模块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存在着三个功能模块,分别是地图管理功能模块、辅助制图功能模块、设备管理功能模块。下面我们对这三个功能模块进行分别阐述。

5.1 地图管理功能模块

这一功能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对于电子地图的有效编辑以及对庞大图库的有效管理。对于图库的管理来说,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①将相关的图件矢量化;②基于GIS的图形管理,实现与遥感影像、矢量地形图等多种数据的叠加显示;③图幅的无缝拼接以及投影变换;

5.2 辅助制图功能模块

这一功能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对相应的农业网络进行可靠而有效的管理,通过这种管理,可以将农业网络进行直观的反映,且具有较高的及时性、便捷性以及形象性。同时,这一模块可以对网络元素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设计出一套与之相对应的属性数据库,并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输入手段。这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提供给用户手动输入的方式,且输入方式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在提供手动输入方式的同时,也采取了外挂数据库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批量的数据输入操作,极大的便利了用户以及电力企业。

5.3 设备管理功能模块

通过这一功能模块,运用各种辅助工具,对多种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数据主要包括基本台帐数据、缺陷数据、检修数据以及故障数据等。在将数据有效的管理之后,这一功能模块对模糊地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定位,并在电力网络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区域的划定,由此实现对相关设备类型的有效指定以及检修条件的构造。这样一来,一旦确定了指定的目标,就可以简单、方便、快速的进行目标寻找。

参考文献:

[1] 肖冬根,黄璜,陈光,任勃,甘德欣.农业专家系统中产量预测模型的研究[J]. 作物研究. 2001(03)

[2] 贾善刚.农业信息化与农业革命[J]. 计算机与农业. 1999(02)

[3] 沈云秋,张寅生.浅论数据仓库技术[J]. 计算机应用研究. 1999(01)

农业地理信息范文第4篇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农业地理信息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