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服务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伴随着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传导,财政增收困难将随之加剧,20__年无疑是__县近几年来财政平衡压力最大的一年。那么,__县应如何克服总量小、结构差、增速慢、公共服务能力滞后的困难,充分发挥财政服务经济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今年财政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强县、项目立县、开放活县、民生稳县,在“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保平衡、保安全”上做文章,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扩内需保增长为主线,全力保发展。财政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财政更是政府职能得以履行、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将保发展建立在“三个基础”上。一是建立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按照上级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方向领域,认真研究并用好、用活上级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促进扩大投资。二是建立在大力调整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白溪关、红石林、九龙、岩头寨等工业小区建设,培植电解锰业、磷矿精深加工业和建材业等工矿企业。继续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扶持烟叶生产;充分整合支农项目资金,支持茶叶、柑桔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发展茶产品、林产品和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旅游景区公路、游道、景观以及“农家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在大力扶持企业生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升融资能力。采取扩大失业保险使用范围、支持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帮助企业开工生产,达产达标。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以加快农村发展为基础,全力保稳定。“三农”工作是基层工作,也是基础工作,做好了就能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一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财政补贴标准,完善“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规范补贴发放管理,加大对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补贴不折不扣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农网改造、村道硬化、农村能源、病险水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积极支持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增加保险品种,提高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继续支持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做好“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工作。四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重点扶持1至2家有带动能力、有竞争力、有科技含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增强村级组织的活力,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以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保民生。主要是围绕五个“进一步”,着力保民生。一是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落实好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库区移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积极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推行租赁补贴办法。继续做好优抚安置和干部解困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进一步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支持完善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大病救助制度,加强计划免疫和重大疾病防治。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群众体育设施等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个数字引人注目:第一个数字是全国服务业的经济比重首次超过了工业,达到46.1%;第二个数字是中国的R&D占GDP的总量第一次突破了2%。2006年,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候,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指标就是R&D占GDP(研发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2006年中国的这项指标比值是1.23%,8年来,每年提升一个千分点,2013年终于达到了2.0%。这两个数字说明中国现在开始进入了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开始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

作为清华科技园创业服务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清华科技园创建20周年之际,在京正式启动“启迪之星2014创业营”。新闻会上,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董事长梅萌谈到,科技服务业作为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们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启迪控股是一个科技服务业的运营商,一路在探索,一路在引领,此次推出的“启迪之星创业营”不仅是其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的集中展示,亦是启迪控股依托其旗舰产品清华科技园进行科技服务能力战略升级的开始。

“服务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业,一类是健康、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在生产业中,科技服务业是占主要地位的,它又有很多细分领域,像研发、创新创业、科技金融,以及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都属于科技服务业范畴。科技服务业的最大特性就是用科技的手段支持创新创业。作为科技服务业的运营商,清华科技园启迪控股坚持用科技服务业来支撑和加速科技产业的进步。”梅萌特别指出,“从目前来看,我们的科技服务业在中国是处于领先位置的,以孵化器为例,我们经历了‘孵化+优惠’、‘孵化+投资’、‘投资+孵化’的阶段,现在正推广第四代‘金融+孵化’的孵化器模式。这里说的‘金融’范围很广,是大金融的概念,包括了投资、重组、并购等,这对一部分企业的成长的帮助会更大。”

会上,清华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启迪控股党委书记李志强就清华科技园和启迪创业孵化器战略升级进行了发言。他提到,清华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更加热烈的科技创业氛围和更高水平的科技服务能力,启迪控股已经对清华科技园和孵化器业务进行战略升级,逐步从科技园区向科技新城转型、从传统型孵化器向专业孵化器转型。清华科技园启迪创业孵化器现阶段已经成立了启迪之星互联网孵化器、纳米孵化器、互联网金融孵化器等专业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的成立为相关行业的创业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让创业者享受到更加适宜的成长环境。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parted government leading that mainly focuses on non-public welfare and market-oriente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that mainly focuses on public welfare are difficult to timely and effectively understand the farmers' demand, even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 help can't be given for various reasons. A series of agricultural problems can't be settled targeted. The universities in Shanxi have the provincal advantages in tal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y explores the university-base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communicate the government's policy to farmers, let the expert team to concentrate on study, let the research personnel go to rural area to guid the farmers’ production, unite the enterprise to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 a series of postpartum services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These can make up the shortfall of the government-based and market-oriente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t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uild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universities of Shanxi and ha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farmers.

关键词: 山西农业科技;高校主导;协同创新

Key words: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based;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26-03

0 引言

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往主要以非公益性为主的政府主导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市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难以及时有效了解农民需求,即使了解也因各种原因不能有效给予帮助,对于农业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针对性的解决。山西高校探索高校主导型协同创新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把政府的政策正确传达给农户,让专家团队集中精力搞研究,让科研人才走入农村现实指导农民搞生产,团结企业推广科研成果,并且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一系列产后服务,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的不足。

1 山西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及其不足

1.1 以政府为主导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从单纯的农业科技推广,各个单项研究成果的应用不断发展为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这一套完整的系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局限性日益明显,既担任了宏观的行政职能又担任了全部的管理职能的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急需转型。以往由政府在行驶其管理职能对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出现了角色定位不清,职能边界权限模糊,大包大揽式的服务模式,造成市场和农户相脱节,农户的需求与服务组织供给存在明显的不匹配性,市场上出现的多元的组织服务没有办法相互协调,市场出现了自利性离散服务行为,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服务工作担当主导地位,已经不适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体的发展。政府在主导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寻找一条更适合于目前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道路。

1.2 以涉农企业为主导

涉农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生成规模,承担销售和产品的制造,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条件,向社会提供农业商品及一系列农业商品的推广服务,并且具有开拓市场,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能力,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涉农企业的基本职能是市场营销和创新,涉农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消费特点以及当地生产条件,开发,培育主导产品。涉农企业作为交换体系中的一员,必须以顾客及购买方的存在为前提,因为没有顾客就没有涉农企业的存在必要。这充分体现了涉农企业是以盈利、非公益性为目的的性质,虽然在产后推广,商品营销上涉农企业可以很好的发展其基本职能。但往往唯利是图,农民不是涉农企业在创造社会价值时财富的流通者,涉农企业并不在意农民的真正需求,往往忽视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只在乎经济收效并不从农业发展现实状况出发,会违背农业生产规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长久以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 以农业社团、服务站为主导

农业社团、服务站可以扮演好农户与市场的二传手,是沟通企业和政府的中介者,是疏通农户和政府之间、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渠道。这些组织更贴近于市场和农户,一般可以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勤务员、调研和技术推广的组织者。但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主要还是以政府和市场为主要指导,农业社团、服务站在全国相对离散,不成体系。长久以来政府对其各个部门的组织管理方式陈旧,先进的科技技术都没有投入到农业社团、服务站进行发展。农业社团、服务站内部组织,管理方式有待改革,造成科研和教育落后。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推广和研发生产,农业社团、服务站不具备相应的技术人才和生产条件,并不适合担任农业科技服务的主导重任。且农业社团、服务站等机构多建在农村,放眼农村的经济、教育都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多设在农村的农业社团、服务站并不适合担任主导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的重担。

2 高校主导型山西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诉求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包含多种组织模式的大系统,这一系统必须是适合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现实情况的组织模式为主导才会得以发展,其主导模式必须具有较广范围内的可复制性、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功能、能够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可起主导地位的组织需要具备相对的体系独立性;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融合性,可以全程监督产前、产中、产后所需服务;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主要经营性质需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等基本特征。这就需要一支可以把农业科技科研活动与农业科技服务有机结合,形成科研服务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运行机制。

高校包括大学、专业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从学历和培养层次上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且学科类型广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外界支持力量强大,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场所。

2.1 高校主导型的优势

2.1.1 高校主导型的人才优势

高校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从“科技兴农”角度出发,实质性响应了“十”强调的“三农”问题,且在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对待农业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对待教育要深入实施“百校千企”工程,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对于“三农”问题的倡导中,提出要全面发展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因此要想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教育是关键。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可以为农村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且由高校主导直接与农民对接,可以有效传达农业信息,使我省农业科技服务更环保、更专业。

2.1.2 高校主导型的科技优势

高校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最高境界,代表了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息传播最前沿的通道,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一般都会有一个内部的科技成果的推广服务中心,其服务范围以高校为所在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且服务形式充分表现了其科技领先水平,建立了专属的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将省、市、县各级单位,农户联系起来,提供网络农业教学,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的一系列活动。再加上高校本身具有学科门类多,设施齐全,因此高校具有农业科技服务运行机制的源头性代表实力,在“三农”建设中担当重任。

2.1.3 高校主导型的教育优势

高校可以为农民提供合适的,多样的服务,可以以农民切身利益出发,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收为己任,为农民,为农业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使我省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更加现代化,便利化并且科技化,是一种体制的创新。高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农业教育、研究以及推广、服务上面具有很大优势,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高校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高校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制。高校即要提供经营,也要提供公益,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公益性高校农业科技服务。

2.2 高校主导型所面临的问题

以高校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作为一种新畅想,虽已进入实战阶段,但因时间和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有一些问题。

2.2.1 已有队伍和基础条件与现阶段要求不相适应

首先在农业科技服务中没一个分支的带头人、科学家不多;其次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不多;再次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团对,长期为了研究成果,且肯吃苦耐劳搞研究的人不多,团队更是凝聚力不够;最后封闭式的研究体制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视野,思维不够开阔,局限性尤为严重。

2.2.2 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不符合其理论要求

首先,现行的高校所实施的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普遍以追求课题立项,,专著出版,成果奖项,而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其次集成性成果多,原创性成果少。科学研究水平不高,高层次技术创新成果较少。并且只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前沿性较多,忽视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所研发的成果难以应用,以政府立项课题为主,自由创新课题较少,科技工作者很大精力用于科技项目申请,且为了科技项目不断改换研究方向,难以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最后高校中学术问题行政化严重,高仿行政化条件下的评估体系导致了学术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2.2.3 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以高校为主导的政策推进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问题是课程的设置多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综合素质教育;二是教学方式不适合,过分强调教材课堂,教师讲授为重点,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一种“要我学”思维模式,学生没有“我要学”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接受所授知识,难挖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高校对学生评价与以高校为主导的政策思路相背离,学生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思维、个性能力、素质塑造。

3 高校主导型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构建

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根据协同论原理,系统协同效应的发挥取决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由政府、涉农企业、高校等组织而成,要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一系列服务。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运动面临两种转化趋势,一种是变为无序,一种是变为有序。“协同导致有序”是协同理论的主旨,之所以要协同治理,是因为要想使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是要研究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在自己的内部非线性的作用下,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状态,这就要求山西农业科技服务各个子系统,即政府、涉农企业、高校等各自发挥职能,协同治理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1 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战略协同关系

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为开展农业协同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由于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农业技术领域的广泛性、复杂性,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政府在农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上,不能只满足于以往单一的政府为主导的方式,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等)进行借鉴,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这就要求政府行使其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督并且充分行使其行政职能,依法保证科技安全,提倡教育影响科技,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山西省借鉴美国先进理念,并且根据我国2015“中央一号”文件、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落实党的政策,对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改革发展提供行政支持、经济支持、法律支持。政府虽退出主导地位但为了支持新型主导模式进行一系列政策支持,在多元化的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模式的今天,我们依然离不开政府与高校的战略协同,政府与企业的战略协同。

3.2 高校与企业融合的协同创新

先进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的思路决定出路。在科技日新月异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日,以及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今,公司处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坚持创新以寻求新出路,此时公司的创新力量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外部,甚至来自于像高校这样的机构领域。企业与高校机构相比,企业的科技创新优势在于资金及其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迅速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开拓和生产经营的能力,但企业缺乏必要的科研力量。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体现在技术攻关上与企业的全力合作,高校拥有推动技术创新的特点,通过人才联合培养丰富人力资源储备,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例如,在构建2014年山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山西农业大学项目总结报告上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与大同县百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玉米宽行密植、高产高效技术示范项目,实施采用“校企联合,建立基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集中培训,落实技术”的技术路线。通过三种不同的株、行距种植试验,找出实现每亩900公斤产量比较好的种植方式,传统种植是在作物收获处低留茬,常规的留茬高度为5-8cm,一般不超过12cm,并且对根行粉碎还田。这种种植方法的缺点是秸秆不足,只有秸秆总量的5%-7%,土壤中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使地力下降,同时根茬进入土壤层影响播种质量。采用宽行密值倒茬平作技术,留茬高度为30-40cm。增加了秸秆还田数量。每年可使近1/3的秸秆还田,还田量达到2.5-3吨/公顷,每年使耕层土壤的有质含量增加近0.07%。耕地的肥料不断增高,增加了土壤产量。组装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并在晋中地区、临汾蒲县和大同县新荣区示范推广。高校与企业组成一个共同体,一方面可以为各方获得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分担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以及缩短新技术从研发到商业生产的时间。特别是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工商业的激烈竞争,市场化知识的供给和需求加速提高,知识的发现、应用和使用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知识市场的扩张和科学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在新变化的生产竞争环境下,公司所需的科技知识积累需要一个更大的知识生产环境。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政府、涉农企业、高校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使产学研合作关系趋向长期性,推动双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这是促进企业和高校在风险和利益观念的协同的基础,为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找到了有效途径。

3.3 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

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主要是知识的协同。属于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阶段,是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吸收、消化、共享、集成、利用和再创造,本质上是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和提升过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创新所需的知识的更新速度超过了单个组织内部储备知识的速度,涉农高校除了专门的农业类院校之外,一些综合类高校中也涉及相关的农业类专业,这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产中的机械使用带来相当大的助力。高校之间及高校和科研院之间各方都迫切需要合力推进知识的扩散,通过整合外部的公共知识来弥补内部的知识落差,构建由多个知识个体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所构成的知识协同。通过网络化的知识协同将各个高校知识交织融汇所形成的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形成知识协同,演变成全新形态的多个子知识库,这些子知识库为产学合作各方所吸收、利用和集成,在扩充自身知识库的同时,通过知识平台进行再一轮的组织间学习,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动,进行知识的逐步再生,实现产学研知识库的知识螺旋发展,最终完成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所形成的协同创新。

4 结语

高校主导型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发展,各个服务主体必须保证合理的“公平参与机会”,去除对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机构的各种等级制限制制度。这样,即使人们承认各个机构各具优势,绝不可能完全步入从属关系,但因其目标一致,所以会公平的、开放的允许最具优势的高校进行主导其余机制各尽其职的进行协同治理。高校作为主导山西农业科技服务的服务机构虽有优势却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寻找自身不足并且改进的同时,也在寻求一条与其余机制协同治理的道路。以高校为主导的山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在我省高校,如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参与实践,雏形已成,未来之路虽不是平坦无痕却也不失光明。

参考文献:

[1]刘东.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创新[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0.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

一、“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所谓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就是针对一定区域与范围的、用以满足公众不断面临的公共安全需求的科学技术,它属于民生科技范畴,具有人为性、为人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其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器物层面主要指为提高公众安全、满足公众安全需要、实现公众科技权益而直接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在三层次中具有外显性特征;制度层面则指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力量为保障公众公共安全需求和处置公共应急事件而制定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总和;精神层面则是指公共安全科技服务过程中渗透公众与社会之中的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精神和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德行。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体现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公众理解科技的重要内容。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与使用将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加有趣并且更少威胁性的地方,因此,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应把公民排除在外,科技只有在满足公众需求与参与的基础上,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近些年所发生的如SARS、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事件中,一方面各有关部门以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对有关事件进行了处置,另一方面公众以利益相关人或关键人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科学决策过程中。这些实践证明: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越来越多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公众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维护社会和谐紧密联系,体现了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前,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融合,科技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日益凸现,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日渐突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十分必要。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以及各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现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显得尤为紧迫。应该说,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区域公共安全问题,2004年,主持会议,在听取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汇报时指出:区域性公共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紧迫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首次将区域公共安全科技列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加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形成机理的研究与科学预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多部门协同应对机制和加强多目标多阶段的应急决策理论,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决策;(2)有助于在处置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科学处置,及时使救援力量得到优化调度、应急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恢复社会秩序、舒缓民众心理、化解社会危机与矛盾,维护区域内的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与引导民众的公共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典型突发事件案例更是警示我们: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加快发展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并建立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应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重中之重。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性发展,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1)我国还没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研究,缺乏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体系,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2)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建立还刚刚起步,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相关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内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专门人才不足、公众安全教育不够完善;(5)在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条件等。

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技为了人民、科技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要从理念、制度、服务能力、公民意识等角度加强体系建设。

(一)提高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深化相关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社会和公民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责任意识,注重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理论建设;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和对公共服务的事权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涉及政府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中涉及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要做好各部门间的事权配置,防止出现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务中的模糊行为、责任承担时的相互推诿。

(二)鼓励供给主体社会化趋势发展,处理好责任主体政府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的关系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涵盖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团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形成了党、政府、人民团体和科技单位密切配合、大联合、大协作的新的工作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与协调,很容易滋生各方定位不清、职责模糊等问题,继而出现相互推委、互不负责的不作为现象。要避免此类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防范,加强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实现有效协作,统筹部署,集成资源,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

(三)细化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增加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投入,实施绩效管理和评估机制,保证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效率

加大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公众对保障自身权利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和可操作性;持续增加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财政投入,开拓多渠道鼓励社会投入。要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并有倾向性地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贫困落后地区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公共科技服务的局面;要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监测评估,尽快建立评估机构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监测评估体系;同时,要倡导由公众、社团、大众媒体在内的第三方评估,以保证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

(四)注重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能力建设,努力增加、提高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使公共科技服务与公众需求相适应

增加可视公共安全科学空间的数量,提高可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学空间的服务质量;充分调动科学共同体作用,提高公共科学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安全科技信息资源,加大大众媒体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五)坚持公共科技服务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则,重视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中公众的权利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机制

在建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公众对公共安全科学服务应享有的知情、获取、表达、接近、参与、监督等权利,针对诸如有关科学技术的突发性事件、热点事件、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建立积极、快速、高效的响应互动机制。建议建立健全发现、回应、表达与参与的机制,建立重大公共科技项目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重大科技公共项目的公众听证会、协商制度,公益性科研项目报告公开、信息公开存取制度,实施“关键公众”接触,加强公民调查工作,鼓励公民科研行为等,创建全民参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参考文献: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字】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现状;对策;珠海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不再仅仅是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身的事情,而是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的事业。如何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与科技成果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提升地方或国家综合竞争力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基于此,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目前,对于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其功能而言,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主要指政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依托,整合各方创新资源为本区域内的创新主体提供共性科技服务的基础支撑体系。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以其基础性、共享性、创新性在区域自主创新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纷纷把发展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到战略层面上来。

我国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2年国家开始启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并于2004年颁布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行规划与布局。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创新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研发、中试、测试、设备共享、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与创新相关的公共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珠海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起步相对较早,2001年就开始了珠海市国际信息检索中心、珠海南方软件网络评测中心等平台的建设,以及珠海市工业设计制造中心的前期筹备工作。经过十年的发展,珠海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

一、珠海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珠海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主要有以公共科技资源为依托、提供科技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以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为主的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经过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珠海逐渐建立了为区域内各创新主体提供科技信息、科研仪器、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科技咨询等综合性、全方位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的建成与运行,优化了珠海的科技创新环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区域创新创业的需求,推动了珠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珠海的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实施意见精神,珠海市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重点建设了“科技文献信息平台”——珠海市国际信息检索中心、“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成果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广东专利信息平台珠海分站”和由众多公共实验室组成的实验体系平台。这些平台的建成与运行对珠海市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珠海市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

1.以科技文献支撑平台——国际信息检索中心。该平台集成了美国DIALOG系统、STN系统以及国内“万方数据库群”,囊括近千个国际大型数据库和100多个国内数据库信息,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政治经济、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商业情报等所有的学科和领域。每天可供检索的总信息量达上百亿条的海量规模,解决了珠海市查信息难、查资料难的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至2011年,该平台已拥有机构用户500多家,国内数据库年检索量达20万次,充分发挥了该平台在全市经济与科技发展中的信息资源支撑作用。

2.珠海市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该平台旨在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使用效率,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浪费,减少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成本。该平台建成后,为珠海市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交流等大量的科技服务,目前该平台共有300多台设备可供使用,已有多家企业通过该平台获得了相关服务。

3.科技成果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面向整个珠海的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的技术成果转移与科技合作信息交流平台。2011年,该平台展示成果已增至2000多项,对推进珠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公共实验平台。目前,珠海市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和13个公共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化科技人才,在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攻关和科技研发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2011年,市公共实验室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超过400项,攻克了多个产业技术难题。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攻克了耐候性特种染料及墨水、碳粉材料等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垄断,为国产第一台自主产权激光打印机的诞生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共建单位珠海元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入选国家教育部“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5.其它平台。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广东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分站等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培育科技产业上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二)共性技术平台

共性技术平台主要包括我市针对电子信息、打印耗材等优势科技产业发展需要而建设的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目前我市拥有“软件网络评测中心”、“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网络检测中心”、“打印耗材检测中心”等为代表的共性技术支撑平台。这些平台为珠海的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与投资能力不足的压力。

1.珠海南方软件网络评测中心

珠海南方软件网络评测中心成立于2001年,2003年获国家认可实验室资质,是劳动社会保障部和信息产业部在国内指定7家从事软件检测工程师职业技能的二级工作站,可提供软件和网络质量保证40种解决方案、55个国家认可的检测报告,检测水平居国内同行业前5位,服务范围覆盖珠海、中山、江门和港澳地区。截至2011年,该中心已为相关企业和信息化建设单位提供第三方非盈利技术服务上千项,定位产品质量问题超过10万个。

2.国家印刷及办公自动化消耗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印刷及办公自动化消耗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由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2月批准在珠海(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印刷及办公消耗材料产品国家级检测中心。该中心集产品检测、科研开发、风险预警于一体,为印刷及办公自动化消耗材料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服务,对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

3.珠海南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

珠海南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是面向珠海市乃至广东省集成电路企业服务,搭建起IC应用、IC设计、IC测试与制造,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主要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完善的芯片设计、测试、验证的软硬件设计平台和培训等技术支持服务。

4.珠海南方网络检测中心

珠海南方网络检测中心于2005年5月经珠海市信息产业局批准成立,是专门从事网络检测、评估和相关技术咨询服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2008年3月,网络检测中心获得了国家认可实验室资质。

5.珠海南方数字娱乐公共服务中心

珠海南方数字娱乐公共服务中心(简称DEC)是2009年由省、市与国家高新区出资3000万元联合共建,为数字娱乐企业提供孵化和公共技术服务,重点以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研发和制作、电脑动画业、游戏设计制作企业作为主要服务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政策配套环境需进一步完善。尽管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扶持与管理政策,但各地产业发展特色各异,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一系列具体的配套措施。目前,由于相关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严重削弱了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科技资源进行协调与管理的力度。部门(单位)之间如何协调,科技资源共享的程序、步骤、共享运行费用支持、拒绝共享的制约等没有明确的规定,部分拥有资源的企业和机构对资源共享持消极或不配合的态度,这些都需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来加以规范与引导。

(二)平台运行机制不完善,重建设而轻管理。这是当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造成许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运行效果不理想的首要因素。首先,缺乏平台建设与运行的长效运行机制。平台建成后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加以管理和维护,才能真正发挥平台的长效作用。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时候政府只在建设环节投入资金,平台的后期管理与维护、推广与应用只能依靠建设管理单位有限的人力物力来完成,导致信息更新滞缓、应用不广。其次,缺乏科学的平台绩效管理,对平台的运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三)发展不平衡。一是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产业分布不平衡。目前珠海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打印耗材、生物医药等产业,其它产业相对薄弱。珠海市工业设计制造中心筹建虽早,但却因种种原因中止,严重制约了珠海市制造业的发展。其次,各平台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发展较好,有的发展较差,参差不一。第三,平台建设相较于产业发展而言,存在着建设滞后,结合不紊等问题。

(四)人才缺乏。目前,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经营管理与技术维护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领军型人才,大大制约了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平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珠海市产业发展特点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具体情况,对今后珠海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珠海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管理机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领域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并进行宏观协调与引导,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资源整合,杜绝重复建设。其次,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明确科技资源共享的程序、步骤、共享运行费用支持、拒绝共享的制约等,使共享行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科技资源共享应遵循“谁共享,谁受益”的原则,对提供共享服务的机构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补助,以激励创新主体主动进行科技资源共享。

(二)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实现平台高效运转,持续发展。要更好地发挥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平台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应注重构建资源共享、高效灵活、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首先,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机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平台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其次,完善平台投入保障机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是一个公益性的平台,必须有稳定、持续的投入才能保障平台的建设与日常运行。因此,必须完善平台建设与运行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使平台建设与持续运行有稳定的经费支撑。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投入资金,参与平台建设,拓展平台建设融资渠道,逐渐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化投入为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