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经济与贸易

纺织经济与贸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经济与贸易

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第1篇

2004年12月31日.世界《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到期.主宰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近30年的配额体制结束.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步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大国.注定要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角。从2005年年初开征纺织品从量出口关税.到后来宣布调高部分纺织品出口关税,再到后来的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新闻不断从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到多轮纺织品贸易磋商.纺织品贸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而敏感的话题。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到外贸从业人员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日益关注。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86年,关贸总协定将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导世界贸易总体趋势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59个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中有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优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国之间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和关税.逐步实现其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再如美国(2000年贸易与发展法》,赋予加勒比海邻近24个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个非洲国家生产的服装输往美国.在关税和配额方面享有优惠。在欧盟.其内部各国之间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关税已全部取消。欧盟还通过与地中海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与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家签订《联系与稳定协定》.推动双边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欧盟还与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分阶段地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关税。事实上,包括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问题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考虑特殊的安排。促进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内容。

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4月4日,美国启动针对3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欧盟公布对中国纺织品特限行动指南;4月28日,美国对l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同日欧盟对我9类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决定对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对我4种产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5月23日,欧盟对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5曰.欧盟宣布推迟对我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限制措施,设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欧盟对我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单方面地实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来越难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种种责难。因此.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2004年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行业总体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分别为9%、lO.2%、8%.并承诺在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如果说配额制度是一种有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话(毕竟受多边协议和增长率的限制),这种新形态就是一种自由保护主义了。一方面,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贸易限制实施更为自由.因为这些措施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甚至是单边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

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企业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目的是希望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客观地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人类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多数地区企业的生产很难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存在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碍。

4.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回归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与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消,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配额取消使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此外,发展中国家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将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也会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在出现新的市场的同时,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以来其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服装的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服装在整个纺织品进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额取消后,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上升,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还将不断下降,将使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延续。一方面,进口价格持续下跌,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另一方面.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

5.市场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如果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在配额取消前呈现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那么,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它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各自前5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表1)时,可以发现分别作为非配额国家和配额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进31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美国前五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还不到。因此.可以预计,随着配额的取消.美国及其它原设限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因此.取消配额后,市场开始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面临抉择。在这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行业利润趋薄。在高端产品市场,我国产品仍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竞争;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则将与为数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其中既包括东南亚国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

在日趋严峻的出口环境下.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持续增长.必须有的放矢地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对外拓展贸易市场

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众所周知.欧、美、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中一直占较大比重.一直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欧、美、日同时又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大国.2003年仅美欧纺织品服装进口就达230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美欧市场占有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增加2O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因此,欧、美、日仍应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

但是如果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市场.会造成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传统市场出现的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关税及有针对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区域优惠安排的趋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发展障碍。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中寻求进一步发展,优化全球出口市场的战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贸易市场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周边和新兴市场比如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市场。以俄罗斯为例有统计数据显~,2003年俄罗斯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其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计未来对于占尽地利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对内拓展出口动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价格驱动.2004年我国出151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3.51美元出13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这种价格驱动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形成了一种”数量大价格低“的现象。这其中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也有国内企业由于“对外出口偏好”而过度竞争的原因,还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出口常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实现贸易动力的转型尽快地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质量带动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回避某些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业是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利益的驱动同时又缺乏长远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所以不能奢望仅仅通过企业的觉悟实现动力转型这个目的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精纺全毛产品 服用性能 起泡 染整工艺

近几年来对全毛加密集嵌线织物的起泡指标稳定性的研究, 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由于织物嵌线的收缩性与底色纱的收缩性有差异, 如果染整后整理处理工艺不合理, 会造成产品的成品起泡指标不达标, 无法给客户交货或形成批量生产, 限制了该类产品的市场开发和应用。

1、精纺全毛产品的起泡原因分析

造成精纺毛织物起泡不达标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以下因素:

① 嵌线原料的质量。主要是嵌线张力的影响,嵌线张力不匀会导致起泡, 除了整经时保持张力均匀外, 可以从以下2 个方面加以改善: 对于中厚织物, 若嵌线处组织变化较大, 可采用把涤嵌线进行复倒并蒸纱的方法, 使其张力均匀; 其次,对于薄型织物, 例如组织以平纹为主, 嵌线处组织变化的全毛织物, 可把涤嵌线改用纱支高一点的毛涤纱, 使其张力尽量与底色纱保持一致, 从而改善起泡现象, 并且保持了外观效果。

② 织物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变化越大, 组织变化( 特别是相切) 次数越多, 起泡指标测试结果越差。

③ 织物纱线结构。主要是合股纱捻向的影响比较大。

④染整后整理工艺。

2、 精纺毛织物的吸水起拱的标准以及测试方法

根据精纺毛织品FZ/T24002一2006 标准以及日本青山商事( 株) 质量标准, 精纺毛织物的吸水起拱的标准为30 分钟织物起泡3 级以上为合格,24 小时后织物起泡4 级以上为合格。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①裁织物成品样规格为25cm X 25cm 试样,将试样放到恒温恒湿的化验室暴露24 小时以上。温度: 20 士2℃ , 相对湿度65 士3% 。

②用喷枪采用喷雾状的自来水喷至面料重量的25 %一30% ( 基本在面料上形成均匀的小水珠为宜) 。

③30 分钟后看起皱起泡情况( 按样照评级) ,3 级以上为合格; 然后放置24 小时后再评级, 4级以上为合格。

3、 染整后整理工艺对织物起泡效果的影响

3. 1 实验面料规格

原料成分: 70 支澳毛、66 支澳毛95% , D50D /2涤嵌线5%。

纱线密度: 13.9tex X 2/25texX1。

纱线捻度: 经纱760 捻/m , 股线840 捻/ m ;纬纱80 捻/m

组织: 2/2 斜纹, 产品用D50D/2做嵌线, 嵌线密集, 2-4根集中在一起, 存在起泡不合格的风险。

织物规格:总紧度108 , 纬经比0.86 , 重量290g/m

3. 2 染整工艺实验方案

染整解决或改善织物成品的起泡问题, 从后整理的工艺上讲, 主要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①毛纱和涤嵌线在后整理收缩不一致的矛盾;②毛纱和涤嵌线在后整理加工中张力伸长与收缩膨松不一致的矛盾;③织物的松弛加工和强力定型的矛盾; ④织物的高温处理损伤和织物的手感的矛盾。平衡好以上几个方面是后整理既能保证产品风格特征手感要求, 又能有效地改善产品的起泡性能。为了测试染整工艺变化对织物的起泡指标的影响,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 加强湿热定型的作用, 即强调煮呢的效果; ②重视产品的给湿量以及间歇时间; ③重视预缩工艺步骤;④加强干热定型作用即KD 罐蒸的蒸呢强度; ⑤合理设置工艺路线, 尽量避免织物处于连续的张力作用;⑥重视干整各工序的相互补充配合。

3. 3 实验工艺流程以及工艺参数选择实验的染整工艺流程如下。

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媒体;关系;影响;作用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75-02

公元前3世纪以来,沿着东西方商贾开辟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罗马帝国,受到欧洲上层阶级的狂热追捧,出现了“黄金易得,丝绸难求”的景象。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交通方式多样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纺织品贸易快速地繁荣发展起来。

一、媒体与纺织品贸易的关系

1.纺织品贸易。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地理和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趋势是不尽相同的。下面简单介绍美国和印尼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情况:美国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国家,也是世界上纺织品购买力最强的市场,其纺织品进口需求量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许多国家都把进入和拓展美国市场看做最为主要的市场战略目标。但多年来,美国一直实行纺织品贸易保护主义,对纺织品进口处处设限,种种政策使中国的纺织品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第十一大纺织品出口国,纺织服装行业一直是印尼的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出口额和就业规模在全国各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以及良好的中上游纺织工业基础,均带动了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中游工业的纤维及丝纱自给自足,为衣用的布料及配件提供充足的供应,使其拥有较大竞争优势。但是,印尼纺织所需的主要原料棉花90%以上依靠进口,增加了生产成本,并受到原料供应形势的影响,同时印尼45%的纺织产品用于出口,对国外市场依赖较大等因素长期制约了印尼纺织服装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2.媒体。媒体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天线广播、报刊杂志、通俗文学和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变得多样化,除了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这四大传统新闻媒体外,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也相继发展起来。媒体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织,一方面它会对社会本身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自身发展受到社会的制约。

3.媒体与纺织品贸易的关系。从古至今,贸易的往来一直是以信息作为基础,信息为贸易双方提供了买卖的依据和决策的判断,让当事人对贸易的大局势有一个概括和清晰的了解。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各种信息的载体正是媒体。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媒体服务于贸易。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媒体在纺织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代媒体从诞生之时起,一方面属于上层建筑,是舆论宣传的工具,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中;一方面又从事着商业化的经营,是所有者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纺织品贸易需要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来帮助外界了解纺织品行业,现实中,媒体就是不错的选择,它拥有极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国际纺织品贸易和相关政策问题上这种独特的功能也很突出。普通公众,甚至一些政府、组织、企业等对纺织品贸易了解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媒体通过新闻报道或广告宣传等方式告诉人们哪里的纺织品质量优良、哪些纺织品品牌可信度较高、哪些商家信誉好等等一系列信息,从而影响公众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导向,给纺织品贸易带来推动或抑制的影响。同时,纺织品贸易对媒体也有促进作用。为了宣传产品,开拓海外市场,赢得更多的利润,纺织品企业会拿出一定资金请媒体帮助其扩大知名度。这些资金无疑是媒体赚取利润的来源,媒体利用这些利润资本对本身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有效地促进媒体行业的高速发展。

综上所述,媒体与纺织品贸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媒体服务于纺织品贸易,纺织品贸易为媒体提供“生命能量”。

二、媒体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纺织业是中国传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在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05年1月1日,持续了四十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终于宣告取消,这对纺织品生产大国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中国纺织业理应迎来一个出口的春天。然而,近几年来中国纺织业之路确是坎坎坷坷,不是很顺利,其中包括了种种限制或“特保”措施以及以价格为借口对中国产品展开的反倾销调查。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中国政府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局面,在2010年,主要轻纺织产品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纺织品出口额为771亿美元(2008年同期分别为654亿美元)同比增长28.4%。

媒体由于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震撼力和超越国界的穿透力,使其在一国的贸易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一国与另一国的贸易往来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反过来说,媒体也能为本国政府利用和控制,使其在实现本国利益和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能量。可见,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纺织品贸易不仅有利的方面,也有弊的一面。

(一)积极的影响

1.媒体的正面报道,促进贸易出口。媒体对中国纺织品的积极报道,会扩大纺织品的对外出口。比如,商务部下辖四协会在CNN等媒体投放的《中国制造》的形象广告,是中国政府着手改善经济形象的重要举措。不可否认,此举产生了良好效应,有利于加强“中国制造”的海外宣传力度,为进一步改善中国出口状况奠定了基础。

2.信息资源的快速传播,加强中国和别国的交流与合作。任何产业的贸易都需要信息资源的传播,从这些资源中汲取有用的信息,加强对外界的了解,并且利用这些信息提高本产业的整体水平。媒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广泛传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的理念,加大中国在世界舆论中的声音和话语权。中国本着沟通、互动、合作、发展的精神,真诚开展交流活动,努力提高合作水平。媒体在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推动中国与别国经贸合作和发展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3.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面对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势和社会信息化的国际潮流,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体通过人员互访、相互交流与合作、共享报道内容,开拓更多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使中国政府对全球纺织品行业可以进行深入分析,并将中国纺织品贸易和国际纺织品贸易进行对比,发现弱点找出不足,及时采取宏观调控和出台相关政策等积极措施调整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和结构。

(二)消极的影响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加速步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正轨,但中国的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却还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一些媒体所报道的事件内容与事实截然相反,蛊惑人心,扰乱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例如个别媒体制造出的形形的“中国”(从军事、安全到能源),这些观点极大的激起了外国民众对中国发展的反感与恐慌,同时也为外国政府对华采取贸易壁垒措施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撑。

三、利用媒体促进中国纺织品贸易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对于纺织业而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也打破了国际市场原有纺织品的分工格局。中国加入WTO以后,进一步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纺织品贸易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然而同时,随着世界纺织品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使世界上一些国家感到担忧,于是出于各自的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将矛头对准中国,贸易保护主义从未中断过。在跌宕起伏的纺织品贸易环境里,媒体应该被委以重任,对促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发挥媒体服务导向功能为政府、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媒体服务于纺织品贸易,而贸易离不开政府、企业的参与。政府和企业作出判断和选择的依据来源之一就是媒体。媒体应该提供真实、及时、有效的优质信息,并为中国营造一个有利于纺织品贸易的国际舆论环境,将中国纺织品的良好形象传达到公众,潜移默化的影响购买和消费。

2.加强国际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所有媒体机构应该能够互相紧密合作,携手共同尽可能提供正确和有效、及时的信息报道赢得更多广泛的受众关注。通过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保证信息就能够及时传播,而且能够更有效的在各国之间进行传递。这样对国与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是相当有好处的。所以中国媒体应该加强国际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与各国建立和谐的纽带关系,这样可以开展促进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高效的报道。

3.增强媒体的国际经济学素养,注重国际传播技巧。要想促进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对该行业的正面报道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媒体应该注重国际经济学素养的培养,要具有专业的视野和深度的分析能力。此外,在信息的传播中,具有预见性和预警性的新闻报道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本国的经济损失,而滞后和缺少要领的新闻报道势必又将给本国的经济贸易利益带来损失。所以,媒体必须将专业深度和国际传播技巧巧妙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欢欢.中国与东盟三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7,(5).

[2] 赵宏.规避美国纺织品市场贸易壁垒[J].纺织导报,2002,(3).

[3] 闫隽.后WTO时代中国媒体的国际贸易报道策略[J].现代传播,2010,(3).

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贸易摩擦;保护贸易政策;综合竞争力

一、美国为什么对我国出口纺织品频频发难

(一)导致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外因素

第一,美国借对中国纺织品的制裁缓解贸易逆差及失业压力。长期以来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使得美国国内许多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颇为不满,他们声称中美贸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损美国利益因而应对我国输美产品予以设限。而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又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为主,因此当美国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理由而采取保护性贸易政策时,作为我国出口重头的纺织品自然是首当其冲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剧增。美国却认为是低价进口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造成了美国国内产业工人的失业,尽管事实证明美国国内失业率与贸易逆差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美国政府则声称鉴于“公平”起见,须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纺织品采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为美国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我国的进口纺织品成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的“替罪羊”。

第二,美国对WTO体系下的特保条款和非市场经济条款肆意滥用。根据中国加入WTO时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加入WTO工作报告书》中做出的承诺,如果世贸组织成员在确定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由于市场扰乱、威胁和阻碍这些产品的有序发展的话,在与中国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则可对中国的出口纺织品进行限制,而由于相关文件中对于“市场扰乱”及“威胁、阻碍相关产品的有序发展”的标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美国则擅自将此标准当作“自由裁量权”而加以滥用,对我国的进口纺织品肆意制裁。

在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确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场经济条款规定,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界定价格要低于市场经济国家,这也意味着从2008年特保条款到期到2016年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有效期结束的八年间,反倾销与反补将成为美国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国出口纺织业的弊端

第一,出口纺织品同质化严重,单位创汇额低。我国出口纺织品多年以来主要有中低档产品构成,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难免要走低价竞争的道路,从而给了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可乘之机。产品范围的狭窄、营销路径单一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额巨大,损失惨重。

另外,与我国其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样,我国的出口纺织品也有技术附加值与品牌价值低的通病,大多数出口纺织品都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定牌生产,只能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而自主出口产品质量差,档次低,虽然出口量大,但价值低廉,创汇少。

第二,我国的所谓“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在美国频频遭遇特保调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已成为进口方对我国纺织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将对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解决乃至化解与其他进口国的贸易摩擦都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国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第三,出口纺织品行业协会调控能力欠缺。在对美国出口中频频遭与特保与反倾销调查中,我国纺织品行业协会责无旁贷。纺织品出口量增长失控,出口价格失调,在贸易风险之前缺乏相关的预警信息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职能上的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行业协会起步较晚,机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国行业协会的双重管理体制即所谓“半官半民”性,使其社会职能不明确,而且我国缺乏与行业协会职权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活动范围受限,执行力度欠缺,从而无法实现对出口纺织企业有效的宏观协调作用。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第一,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从量的优势转向以质取胜。要想让我国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在于“质”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纺织品质量与品牌价值,提高高档产品在出口纺织品中的比例,从而增加单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润,让种种保护贸易政策无从下手。针对当前我国出口纺织品中贴牌生产比例大,且国内品牌价值低、数量少的现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当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行业结构进行根本上的结构调整,从生产和定价两方面着手对行业结构进行整治。在出口纺织品的生产方面执行统一严格的质量标准,尤其在安全与卫生标准方面向西方主流标准看齐,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在定价方面,必须理顺当前低价竞争的价格体制,通过引入相关的最低工资制度、劳保制度、税收制度等将出口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在纺织行业内形成定价策略高度统一的“卡特尔”,对个别企业在贸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个人行为”坚决予以杜绝,这样才能够保证在长期中所有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国出口纺织品在海外市场能够稳据一席之地,品牌战略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必经之路,我国应通过技术与资金支持在纺织企业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业,通过过硬的质量和高端定价以及一系列完善的营销网络在进口国确立起巩固的市场地位,扭转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品以往粗制廉价的形象。

第二,做好应对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准备。但随着2008年特保条款得到期,反倾销将成为许多进口国尤其是美国制约我国纺织品进口的利器,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渐被认可,针对我出口纺织品的反补贴调查也很可能会有增多的趋势。面对可能到来的纺织品反倾销浪潮,除了要对出口纺织行业中的价格体系进行整改以外,纺织企业的产权制度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理顺,根据欧美的反倾销法,对于倾销的界定取决于一国政府在资源分配和定价中所起作用程度。产权不明晰是当前我国众多国有企业的通病,因而许多大型国有纺织企业须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在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前提下,有效地从机制上切断产权上的政企关联,为反倾销的应对打好基础。而与反倾销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对反补贴似乎更为陌生,在应对反补贴方面的人才相当匮乏,相关立法也欠完善,因而当务之急是在纺织行业内大力普及WTO框架下关于补贴与反补贴的法律法规,并尽快在国内培养起一批我们自己的反补贴应诉人才,尽快熟悉与适应国际反补贴应诉规则,为反倾销应诉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从单一的出口贸易向全球化经营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贸易体系中区域贸易协定的比例急剧增长,据统计,2005年在自由贸易协定之下的优惠贸易已占到总贸易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跨区域的双边贸易协定也有所增加,这些都对纺织品贸易有着深刻的影响。区域贸易的一体化对我国这样在纺织品贸易领域具有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国家是不利的,区域贸易组织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纺织品在这些地区的出口会产生巨大的贸易转移作用,因而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应当以合作贸易形式取代单一的出口贸易,通过海外生产及加工贸易的方式绕开区域贸易壁垒,从而利用其内部贸易的优惠安排增大在这些地区的贸易额。

三、结语

伴随着中国纺织品出口走过了一段布满荆棘的道路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仅仅依靠低廉的价格和大量的销售额已经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了,纺织品贸易竞争的关键所在已经不在于谁掌握有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在于生产中的专有技术、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良好的信誉、服务等等。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贸易集团化的浪潮下,仅仅靠一国国内的生产和出口来占据海外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要想最大限度的避开贸易壁垒、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就得本着“大市场”的理念在广泛地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国际贸易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中美纺织贸易争端暴露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软肋,也让我们意识到要想成为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稳若磐石的贸易强国,提高出口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是必经之路,也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林娟.品牌之路——中国服装业后配额时代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02).

[2]胡元礼,董岳.由欧美设限看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发展[J].商业经济,2007,(07).

[3]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谭劲松.中国纺织经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第5篇

在本次年会上,经国际纺联管理委员会审议决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正式接替约书亚・戈麦斯,出任新一届国际纺联主席。这是中国纺织界人士首次在国际纺联中担任主席,体现出国际纺联组织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纺织产业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王天凯表示,中国纺织工业将一如既往,为进一步推动世界纺织产业合作共赢,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分析:中国纺织行业新常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的主旨发言“中国纺织工业的现实与未来”引起了全场共鸣。不只是中国,今天的世界更加需要建立开放融合、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世界各国受益于纺织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

王天凯谈道,自2011年至今,纺织行业主要指标增速总体持续放缓,特别是今年以来已全面进入个位数增长。而产业增长速度的放缓,恰恰为今后纺织行业进一步优化纺织产品结构、加快改善原料供给结构、稳步推进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腾出了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为产业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使行业运行质效实现稳中趋好,既保持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改善、盈利水平较为稳定,又保持国际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同时,新常态警示业界,转型升级任务依然紧迫,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节能节水有所进展,但污染物总量减排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这种新常态下,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既要保持“平常心”,也要保持知难而进的“进取心”。

在世界经济缓慢恢复的过程中,各国间加强融合共进已然成为全球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王天凯分析道,首先,国际市场新格局为全球纺织产业开拓市场创造新机遇。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多元化格局日益突出,促进了各国贸易结构优化,而且全球纤维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增加,新兴市场成为主要增长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纺织行业将着力提升产品制造与市场运营能力,积极参与贸易合作;广泛开展专业会展、贸易洽谈、市场信息等国际产业合作;深化品牌合作,共同开拓内需市场。

其次,技术变革新趋势为纺织产业深化国际合作增加动力。这种技术变革的新趋势将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市场营销提供机遇;全球纺织产业将通过加强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与合作,实现产业资源与信息高度共享;新型纤维材料、高技术纺织品、高端装备等纺织产业技术创新不断推进,不断丰富纺织产业发展资源;各国纺织产业有待深入开展技术开发、成果转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以获得共赢的机会。

第三,全球气候环境责任对纺织产业加强共同行动提出要求。应对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纺织产业的共同责任。中国纺织行业目前也在加强低碳、环保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扩大先进技术与专业管理人才引进,引导企业园区优化布局。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废旧纤维制品社会回收和分拣系统,开展旧衣回收公益活动。

第四,国际分工布局新体系促进全球纺织产业加强协同发展。全球纺织产业分工布局体系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发达国家对产业链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再造力度加强;新兴经济体加速承接纺织制造领域产业转移;区域性自由贸易关系影响纺织产业投资流向等。这种分工布局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际产业竞争,但整合资源、合作分工、协同发展仍是主流趋势。对此,全球纺织产业应加强投资需求以及投资政策、环境方面的信息互通,建立高效协作的国际布局体系。而中国纺织行业需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建设纺织原料基地、加工基地以及研发中心、营销渠道等,构建与国内相互补充的产业布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成更多的投资合作项目。

目标:推进全球贸易便利化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认为,过去20年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主要受三大趋势的影响:一是消除配额保护,明年世界贸易组织将迎来配额取消10周年;二是中国、越南相继加入世贸组织,纺织服装贸易增长显著;三是全球纺织产业调整与转型。这三大趋势对世界纺织服装贸易格局的改变产生着重要影响,在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中催生出贸易的新兴力量,也推动了一些新兴经济体贸易由低端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贸易的增长,对于增加就业、减少贫困做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贸易组织将进一步推进全球贸易便利化作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易小准表示:对任何经济体而言,贸易都是实现增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使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需要各国维护开放稳定的国际经贸环境,继续消除各种贸易壁垒,推动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当前,全球贸易治理结构正处于新的调整时期:多哈回合正在艰难推进中,特别是全球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其作用已日益凸显。这将导致全球经贸规则的发展更多借力于区域贸易,如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及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对于这些较为敏感的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态度十分明确,希望区域以及双边合作能与多边合作产生互补效应,扩大贸易协定覆盖国家,建立完善和合理的全球贸易规则。

易小准希望中国在多边贸易机制内,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一起实现全球良性共治,寻找共同利益,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和经济秩序,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

观点:纺织业是国家长期稳定的竞争力

“世界经济影响着中国经济,同时中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本次国际纺联大会上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观点。“现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过程还没有完成,这个底还没有探明。在这个底没有找到以前,下行压力始终存在。”刘世锦指出,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找到高速增长的底,争取在一两年时间内实现增长速度的转换,进入一个新的比较稳定的增长状态。

在谈及如何“探底”时,刘世锦谈道,这关键在于房地产的“靴子”能否落地。过去,中国的高增长主要靠三块组成的高投资。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占20%~25%、房地产占25%,制造业投资占30%以上。中国的高投资要下来,就要三只“靴子”落地。从三只“靴子”现状看,两只已经落了下来,现在就差房地产了。

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以后,将会出现增长的放缓,进入一个中高速的增长阶段。从过去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这样增长阶段的转换期,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2013年中国经济能够取得7.7%的增长速度,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