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肢体康复训练;动作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05-01

"特殊儿童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特殊儿童肢体康复训练是指对在肢体等方面有缺陷者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格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帮助缺陷康复、培养个体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1.完善康复工作流程

1.1 认真、细致地做好评估是康复训练的前提条件。评估是康复训练的前提。了解、评估患儿的功能状况、主要障碍、发展潜力,为设定动作学习目标、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康复教师必须要把评估表做细、做精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发现孩子现阶段所具有的动作能力,并找出需要特别处理的肌肉和骨骼变形情况。如果评估有误,那么描述主要问题、制定训练计划时就会出错,身体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

评估还应是全面的,不仅仅是运动功能,还要注意从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及心理发展出发,考虑这些因素对孩子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1.2 依据评估的结果设计相应的动作。肢体障碍儿童综合能力较差,动作学习缓慢。动作康复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素养,针对不同肢体障碍的孩子,制定出个别化的最佳疗育策略,设计适合他们的动作,改善他们的感知觉,启动他们的能力。若学生感觉学习困难,我们就要把目标定得更细,使其更容易接受。例如可以把目标拆成若干个有顺序的小计划,一个一个地追,最后大目标也就达成了。

1.3 按照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要做到抑制异常姿势,同时还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地逐步对孩子进行正确动作的诱导、训练。依据平衡疗法的观点,我们要把患儿的肌肉张力拉到平衡状态,这样他的知觉就会跟着调整,为接下来发展其他能力打好基础。根据我们的观察,脑瘫孩子的肢体障碍以痉挛型和徐动型居多,而智力落后和自闭症孩子以松弛型居多,且同一类型的孩子现有能力和障碍部位也有区别。因此,对他们的训练方法就要因人而异,用最适合的活动刺激他们的神经反应,使他们的身心依照人体神经发展的自然顺序不断地得到修正。

2.采用恰当的康复手段,提高身体障碍儿童的训练效率

2.1 与动作需求儿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许多肌张力高的孩子J知一般都较好,肌肉张力通常都是由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造成的。这样的孩子越聪明,对自己身体本体觉的认识越不清楚,紧张情绪就会反过来增加他异常的肌张力,进一步强化异常的姿势。对于这些孩子,有些康复教师利用他较好的认知来开展动作学习,反而会使他更加紧张,从而积累更多的合并症状,后续的能力就越不容易发展出来。而肌张力低的孩子,也可能会因为害怕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导致学习意愿不高。因此,他们就会消极地对抗,甚至逃避。对于他们,进行的动作训练量即使很大,效率也不会有多高。

2.2 巧妙地进行诱导,让孩子主动地完成动作。在肢体障碍儿童的运动训练中,我们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孩子不配合,达不到训练的要求;或者孩子什么都不会,不知如何下手等。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经常采取一些诱导方法来帮助孩子。

例如,有个非指令听从型的孩子,康复教师让他做"跪走"的动作,他不愿意去做,就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对此,教师采取了适当的诱导方法:在他面前横放一个滚筒,让他跪着,手扶滚筒,并利用适当的增强物(例如孩子喜欢的玩具、食品等),吸引孩子去推着滚筒完成"跪走"的这个动作。于是,训练就变成了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孩子便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坚持较长的训练时间,而且不容易感到疲劳。

2.3 多与家长进行沟通,推进家校康复协作。学校的康复训练毕竟时间有限,为了强化康复训练效果,必须提升家庭康复训练水平,实现学校、家庭康复的协作。因此,学校应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与家长采取同步激励的措施,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协助者、实践操作的监督者,帮助家长了解并掌握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以更好地应用在家庭日常康复中。康复教师要教授给家长一些易于操作的动作训练手法,设计一些适合在家庭环境开展的康复训练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支持。要让家长充分考虑到孩子现在所处的运动年龄而非生理年龄,让孩子做一些适合当下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 徐秋鹏. 游泳有助特殊儿童康复[J]. 游泳, 2016(1):43-43.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儿童孤独症;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2

孤独症也被称为自闭症, 因多种生物因素导致大脑发育出现障碍[1]。儿童孤独症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通过教育训练促进患儿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本文以30例儿童孤独症为研究对象, 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恢复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0例儿童孤独症在2012年6月~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 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孤独症相关标准相符[2];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6±0.5)岁。按照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训练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家长带领患儿积极参加医院孤独症训练中心举办的亲子训练, 同时可在家庭中开展, 其训练内容包括:孤独症基本知识、训练方法(ABA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综合训练等)、行为问题处理等。ABA训练可行一对一训练, 手把手教学, 家长重复多次活动, 需要患儿能够学会并可记录。逐渐从一对一教学活动开始小组上课, 逐渐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式训练可以小组训练模式, 包括患儿的体能、语言、社交、性格等, 将知识、动作、语言相互联系, 将复杂动作分为简单步骤, 以儿歌语言贯穿整个动作。感觉综合训练中, 先行综合检测患儿感觉, 明确其中问题, 根据其结果制定感觉综合训练计划, 选择合适训练器械及训练量等, 使患儿在玩乐中根据各种感觉综合训练刺激患儿本体、视觉、听觉、触觉等。为家长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及康复训练教具, 每天训练时间需在5 h以上, 1周不得少于6 d。每3个月到训练中心评估, 并为下阶段的训练计划进行制定。为期12个月。

对照组给予机构康复训练模式。患儿于训练中心接受12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个别式训练、小组训练、集体训练等, 4 h/d, 5 d/周, 训练内容与观察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3] 根据《孤独症患儿发展评估表》, 包括感知觉(55项)、粗大动作(72项)、精细动作(66项)、语言与沟通(79项)、认知(55项)、社会交往(47项)、生活自理(67项)及情绪行为(52项)8个方面, 每项1分, 分数越高, 改善程度越好。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根据患儿发展评估评分, 显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6分以上;有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8~15分;进步: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7分;无效:治疗前后评分无变化。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显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76.7% (23/30), 即显效23例, 有效5例, 进步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率73.3%(22/30), 即显效22例, 有效6例, 进步2例;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治疗前后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感知觉(24.3±5.6)分、治疗后(37.4±6.4)分, 粗大动作(45.3±6.8)分、治疗后(64.7±4.8)分, 精细动作(36.3±5.2)分、治疗后(46.9±8.2)分, 语言与沟通(48.1±6.2)分、治疗后(68.9±5.2)分, 认知(28.1±6.8)分、治疗后(42.6.1±4.3)分, 社会交往(20.3±4.8)分、治疗后(35.9±5.7)分, 生活自理(28.9±6.7)分、治疗后(47.9±7.3)分, 情绪行为(23.8±4.7)分, 治疗后(42.6±5.1)分;对照组治疗前感知觉(25.0±5.1)分、治疗后(37.6±5.1)分, 粗大动作(44.6±7.1)分、治疗后(65.1±5.2)分, 精细动作(36.0±6.1)分、治疗后(45.3±7.0)分, 语言与沟通(47.3±5.8)分、治疗后(69.0±4.8)分, 认知(27.9±6.0)分、治疗后(42.0±4.4)分, 社会交往(21.6±4.0)分、治疗后(34.8±4.7)分, 生活自理(27.6±7.2)分、治疗后(45.1±6.5)分, 情绪行为(24.8±7.5)分, 治疗后(41.9±5.6)分。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3 讨论

孤独症在目前属于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存在社会交往、认识功能及言语沟通发育偏离, 大多数患儿无法更好融入社会生活中, 同时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大幅度降低, 在很大程度上家长也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及生活负担。患儿孤独症的发生,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以脑部损伤为常见原因, 且孤独症患儿脑部整合功能网络缺陷, 对事件无法处理整合, 难以对一个场景的内容、数字、文字进行想象, 也难以与他人交流。对患儿孤独症的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采取行为干预及教育训练, 对患儿行为、语言、感知、社交等进行训练教育, 以此改善患儿综合行为等。通常康复训练, 可促进患儿智力发育,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现今大量资料显示, 患儿孤独症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数百万家庭面对患儿孤独症、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显著增加[5], 对其及时采取康复有效训练, 对促进患儿积极身心发展及减轻家庭负担起到显著意义。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可通过各种情景, 加强孤独症患儿的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家庭康复训练是患儿在家庭生活中, 根据机构中心为患儿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及社会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 使患儿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显效率76.7%与对照组的73.3%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家庭康复训练与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均可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其应用效果显著,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可显著提高患儿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 与机构康复训练无较大差异。

机构康复训练, 社会需求大, 费用昂贵, 且部分康复服务无法满足患儿康复需求, 家庭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 使大部分患儿无法完整接受康复训练。因此通过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对家长的培训, 在家庭环境中实施康复训练, 节省了经济成本, 并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家庭资源, 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且在患儿日常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中, 可消除患儿陌生感, 提高患儿兴趣, 提供情景与练习机会, 增进患儿行为, 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患儿社会动机的激发, 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

综上所述, 对孤独症患儿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 可明显改善患儿自理能力, 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肯定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献英, 朱宏伟, 张桂欣.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8):101-103.

[2] 俞宁, 彭建军.高压氧治疗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7):686.

[3] 肖秀云, 杨峰, 崔丽霞. 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患儿孤独症的疗效观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5):88-89.

[4] 严愉芬, 韦永英, 陈玉华, 等.针刺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中国针灸, 2007, 27(7):503-505.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第3篇

对比普通儿童,脑瘫儿童由于其肢体运动障碍,日常活动范围具有局限性,在社交能力发展方面常存在多种问题。学校体育教育主要以团体活动为主,脑瘫儿童参与其中能够与正常儿童在同一时段、同一空间中接受教育,不仅契合了“参与性”这一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更能够增进脑瘫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互动,提升其社交能力,促进融合。在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若仅依循普通儿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对脑瘫儿童来说并不适用。为了保障脑瘫儿童在学校中可以接受到使其真正受益的教育,而不是仅仅是形式上的入学,从体育教育的角度来说,需要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整。更加之,脑瘫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脑瘫儿童的个体之间,同一位脑瘫儿童在不同的能力发展方面也存着差异。因此,脑瘫儿童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应遵循团体性的特点,也应实施个别化的教育方针,针对其障碍特征制定能够满足其个体康复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2融合教育的应用

面对脑瘫儿童同时存在的教育需求和运动康复需求,加之“医教结合”思想的不断发展及实践的不断推进,我国对脑瘫儿童的理论研究逐渐远离原有的“医教脱节”的状况。同时,在实践模式上也进行了诸多探索,不再仅以单一的医疗康复模式为主,更提出“学科教学与康复训练整合”、“康复训练与学科课程交替”、“学校和康复中心阶段替”、“目标导向性”[3]等多种实践模式。在上述模式的指导下,融合背景下脑瘫儿童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2.1运动康复训练与普通体育课程相结合

从教材上看,我国目前尚未统一颁布专门适用于脑瘫儿童的体育教材,教师在上课时无依据可循,而且由于脑瘫儿童与普通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完全照搬普通学生的体育教材也不适用。如何解决教学内容问题成为脑瘫儿童在校体育教育的首要议题。目前,脑瘫儿童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集中于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脑瘫儿童主要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特征,在智力方面多为正常或接近正常。因此,他们在理解老师指令等方面不存在特别大的问题。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将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与普通体育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在进行整合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脑瘫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脑瘫儿童的教育需求和康复需求。否则,教学计划和康复计划的制定就会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无法达到教育性和康复性的双重实现。此外,要将“医教结合”的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摒弃脑瘫儿童只能在专门的康复机构中接受康复的思想。

2.2加强与医疗康复系统的合作,促进相关教师运动康复技能的提升

对特殊儿童来说,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最大程度的帮助个体发掘潜能、补偿缺陷,使个体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功能重组,是摆在众多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普通学校的管理者受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因素,并未向特殊儿童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康复服务,或将服务流于形式。这其中,教师相关康复专业技能的匮乏是最大的困扰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康复资源极其匮乏,面临着康复需求多,专业从业人员少的现状。从实施角度讲,让康复师进入校园专职为脑瘫学生提供相关的康复服务是极其困难的。学校管理者应有意识的加强与医疗康复系统的合作,有计划的对相关教师进行康复技能的培训,让康复师利用其专业特长承担制定康复计划的任务,让相关教师承担实施康复计划的任务,并发挥其教学设计的专业特长,将康复计划与普通教学计划相整合,在满足班级大多数同学体育学习的基础上兼顾脑瘫儿童的学习和康复需求。上述内容的实现需要教师具有基本的运动康复技能,否则,教师无法深入理解康复师的训练计划,与医疗康复系统的互动只能停留在表面阶段,整合更无从谈起。

2.3构建脑瘫儿童学校体育教育的支持系统

传统以医学模式为主的残疾人观念将残疾人的障碍视为其自身生理缺陷的产物。随着生态化及功能本位思潮的发展,学者不再将残疾仅仅归因于个体的内部原因,开始关注环境对残疾人日常功能实现的影响,提出障碍的产生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若能够对环境施以调整,残疾人功能受限的程度将大大降低。支持系统正是在此种观念转变中应运而生。2002年,美国智力障碍协会根据支持服务提供者的不同,将支持系统分为自然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两大类。[4]自然支持系统主要由特殊儿童的家人、朋友等非专业人士组成,提供免费持续的支持,但专业性不强。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教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组成,提供非免费的专业支持。将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整合到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去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专业人员的配备、专业器材的购买、专业场地的建设,特别是专业的诊断评估、专业计划的制定等方面。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学校各部门甚至社会相关力量的相互配合,仅凭单一体育学科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包括多方面力量的系统化的支持系统。在该支持系统运作的过程中,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协调医院、家庭、社区的参与和支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与家长的深入沟通不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脑瘫儿童的发展状况,为准确的制定教学计划打下基础,更能将课堂中的训练计划延伸至家庭环境,增强训练效果。此外,在支持系统中无障碍环境的构建也十分重要,这不仅包括物理环境的无障碍还包括心理环境的无障碍。学校除因应学生的需求配备必要的康复器材和进行必要的场地改造外,教师还应在课前做好班级其他同学的心理调适,营造一个接纳的课堂氛围。

3结语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第4篇

2010年,全省残疾人康复工作要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认真抓好社区康复、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康复机构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四个重点;加快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十X五”各项康复工作任务;谋划、制定“十X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推动我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全面快速发展。爱思25fanwen.is97.com

一、全面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

(一)印发《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配套实施办法》,“工程”各个子项目都要严格按照配套实施办法来操作。

(二)确定定点医疗康复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主要由卫生部门确定,定点康复训练机构主要以残联系统为主导,尽量把残联的康复机构纳入其中,承担后期康复训练任务。

(三)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先抓好试点,在试点成功地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

(四)实行精细化管理。依托“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管理系统”这个软件,对“工程”实施实时、高效精细化、销账式管理。

(五)抓质量控制。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抢救性”。可抢救性的内在要求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残疾的可逆性,二是康复的最佳期,三是康复效果好。这就要求,在康复对象上,要选择低龄的、最具康复潜力的、家庭配合的;在医疗康复机构上,要选择优质价廉的、积极性高、负责的;在康复质量上,康复有效率和家长满意率都要达到优良以上;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康复效果评估;在康复完成后,要追踪问效、定期回访,真正把好事办好,办成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残疾人及其亲友满意的“民心工程”。

二、加快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一)强化康复人才培养。以国家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结合我省实际,投入专项经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的培训班,抓紧培养0-6岁实用性康复技术人才。二是抓县级社区康复协调员师资培训,为每个县、市、区培养2名骨干师资。各地要高度重视康复人才培养工作,积极选送康复人才参加省里学习培训;要充分发挥康复人才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要留得住人才,防止康复人才流失。此外,各地要按照省里下达的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任务,制定培训计划,扎扎实实开展培训,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二)为基层残联培植一批能承担儿童康复训练任务的康复机构。配置一批已有专业人才、有训练场地、有相应资质的残联康复中心,作为0-6岁工程的定点康复机构,在人才培养、康复设备、任务计划下达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迎接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检查验收

2010年是创建国家社区示范区验收年,拟创建全国社区示范县、市、区的XXX个地方,要按国家制定的验收标准,抓紧准备创建验收工作。各市要在第一季度先行进行督导,省里将于上半年进行检查督导,迎接国家检查验收。

四、确保全面完成“十X五”康复工作任务

根据2009年康复数据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合理调整任务计划,重点攻克任务完成有困难的项目,确保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各项康复任务。

(一)做好终期检查、验收准备工作。按照国家残疾人事业“十X五”规划和国家彩票公益金项目,对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聋儿康复训练、残疾人辅助器具发放、假肢安装等项目的要求,完善受益对象的数据库和档案资料清理归档,在各地做好自查工作的基础上,由省康复办择期进行抽查。配合卫生部门一道实施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做好贫困白内障患者筛查工作。

(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典型事迹和康复成果资料,为将要进行的“十X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表彰做准备。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第5篇

[主题词]孤独病/康复;孤独病/针灸疗法;针刺疗法/方法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迄今为止,它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社交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及刻板行为和怪异动作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普遍采用行为矫正和特殊教育训练。笔者近年来对部分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包括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孤独症儿童采用针刺治疗,并与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进行疗效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将2004―2006年期间经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图片词汇测验(PPVT)等测评并结合其临床表现而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后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40例按接受训练及治疗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2.5~8岁,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均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E1 7测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C-PEP发展总分上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治疗

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脑户、强间、内关、神门、劳宫、足三里、复溜、太溪、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感觉区、精神情感区、视区、晕听区、额五针(前额发际上2cm处,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5针间距相等)。配穴:多动加后溪、支沟、列缺、太冲、冲阳、飞扬;喜静而喃喃自语、疏懒加丰隆、太冲;声音嘶哑或声音不扬加鱼际、照海、廉泉、哑门;不寐加照海、申脉。每次治疗时选取主穴,随症选取配穴,针刺每日1次,留针25分钟,间歇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30次为一疗程,共治2~3个疗程。

(2)康复训练

采用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各训练45分钟,共训练90次。

ABA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将行为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测量的单元进行系统教授,小到注视别人,大到复杂的互动交往行为及社会交往互动,都被划为若干个步骤。在教授每一个步骤时(通常以一对一的教学开始),都伴随有提示和指令,有时要从手把手开始;教授活动要重复多次,直到患儿达到要求,将患儿已学会或已消失的行为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巩固性练习,并注意将在课堂上学会的行为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教学活动从一对一开始,逐步变成小组上课和集体上课,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内容包括体能、智能、语言、性格、社交等;学习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即知识、语言和动作是连在一起的;通过习作分析或称动作分析,将复杂的动作分成简单的步骤,并用节律性的语言(如儿歌游戏)贯穿起来,让儿童容易掌握动作中的每一个小节;采用节律性的语言来增强儿童在时间上的接受能力,让儿童容易记下语言内容,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贯彻性,学习机会可以是每时每刻,而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

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感觉统合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感觉统合检测,以了解患儿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根据感觉统合检测结果制定出感觉统合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和训练量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在玩乐中通过各种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系统,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出现的各种情绪、行为、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2 对照组

每天行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各1次,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同治疗组,不进行针刺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测评: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戏活动组成,在测试的同时,对患儿的各种反应按一定的评分标准作记录,C-PEP之功能发育量表能提供患儿在模仿、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及口语认知等功能领域发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观察的患儿(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和训练前后均进行C-PEP量表测评。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16分;显著进步: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2。

表2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X2=7.03,P

(2)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在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上的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治疗组,其组内训练治疗前后差异性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将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在发展总分、模仿、口语认知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ABA训练法,也称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发展和运用的一种专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体系,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矫正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

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而引起的不当行为。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系,它通过一系列仔细策划的活动,使儿童在运动机能、言语、智能、社交及情绪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引导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运动功能障碍者如脑瘫儿,以后逐渐扩展施行于因中枢神经受损而引起多类弱能的成人及儿童。ABA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为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而设计的一套通过游戏和各种玩具器械来提高或增强感知运动各器官协调发展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因而感知觉运动方面的训练也是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觉统合训练也因此而成为孤独症儿童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迄今为止,儿童孤独症依然是I临床而非实验室诊断。中医对于儿童孤独症的论述散见于“五迟”“痴症”“癫狂症”等病中,认为其病因多属先天胎禀不足,髓海空虚,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致,与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治疗大法为益肾调督填髓,健脾宁心开窍。近年来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已取得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