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教学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当今高等院校所应承担的三项基本职能。这三种职能一脉相承、共同促进、相互提高。高校的这些职能是通过教学和科研相互协作实现的,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是挖掘和生产知识。搞好教学就传播了知识,培养了人才。做好科研就发展和丰富了知识。这两项工作做好后,把培养好的人才输送到用人单位,搞好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也就服务了社会,完成了高校的职能。所以,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的理想状态。然而在实践中,出于种种原因,容易将教学与科研这对统一体割裂开来,理解成矛盾的对立面,不时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偏颇现象,进而产生诸多困惑,因而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学既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又能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我们从事科研活动,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牛顿在取得巨大成就后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我们应该注意到,高校提供了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需要用到从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科研活动的基础。

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对于自己学习过、研究过的理论知识,如果需要讲解给学生、讲解给他人时,为了让他人也能顺利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需要对已熟悉的理论进行再思考,需要再问自己以前是如何学习掌握的,这个理论知识出现的历史原因是什么,目前状况如何,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也许还会有一些原来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此刻就会做更多、更细致的思考。因为要面对他人(主要是学生),所以常常做一些预想,设想听讲者可能会碰到什么障碍,可能会遇到什么难点,可能会对什么缺乏兴趣,能够唤起学生兴致和注意的要点在哪里。设想了这么多,思索了这么多,能够使自己从不同的方面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思考,为科研活动提供新的思维方向及创新思想。

二、科学研究成果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能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科研和教学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研究活动直接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在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科学家共同呼吁,彻底改革高校理论课教学,注重自然科学课程的讲授,并开始设置工程技术专业。这次改革,一方面受到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另一方面又为第二次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时期,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改革,试图把教学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美国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创立农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由于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60年代对教学内容又进行了很大改革,这是科研对教学反作用的又一次具体表现。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了科学知识总量的成倍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科学技术综合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科学研究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整个体制的变化,对于完善教学理论,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教育实践等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及时地补充一些新的科研成果,会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当前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课本中一些陈旧的观点也需要得到改变,同时新的内容和观点应该被及时补充进来。作为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与补充。如果不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活动,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成熟的学科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只有用国内外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必须重视科研工作。例如,在讲解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时,由于一种语言从流行到编成教材被高校使用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当教师给学生讲解时,实际情况可能跟编写教材时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做科研,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和编译软件的不断发展,给学生介绍当前企业中使用的最新的开发工具。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教“活”“死”的课本知识。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创设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理想的状态是学校中的教师既是科研的专家,又是教学的能手。但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个人素质的局限,不可能每个教师都才思敏捷,善于做科研并做出成果,又善于表达,能够言简意赅、富有激情地表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需要高校从以下两方面创造有利于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

1.区别科研的两种目的,放宽一般教师的科研要求

高校科研有两种目的,一种是通过开创性研究攻破科学界难题,以出成果为目的科研,这种科研强调成果的原创性,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只能适用于少数教师。另一种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科研,这种科研注重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本学科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科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习惯。必须认识到,对大多数教师而言,从事科研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因此,对一般教师的科研要求不能太高,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研,不等于迫使所有的教师不断出成果。每年不停地考核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既背离了教师从事科研的本来宗旨,也违背了精神创造活动的内在规律,还容易滋生出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炮制出大量的学术垃圾,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2.改革现行职称评定标准

高校教师的声望和价值应通过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来体现,但在现实中主要是靠职称来体现的。我国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存在着不合理性,其突出特征是把科研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最主要构件,很少把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这导致有些高校教师尽管在学生中获得了极好的教学口碑,也不会对其职称评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教师可能会对于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不够关注,把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申报、经费的申请、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以及奖励的获得上。甚至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不关心教学工作,不愿意从事课堂教学,不愿意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愿意从基础教材的编写,片面认为“搞科研名利双收,搞教学,既无名,也无利”。

如果把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定标准,也存在着评判标准的可操作性问题。现行的科研评定标准较容易量化,通过简单的统计发表了多少论文,承担了多少课题,出版了多少专著,发明了多少专利等,可以明确地对被评定者排队。但是对教学能力的评价,却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如果从教学工作量方面比较,教学能力差的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完全可能比教学能力高的教师多,所以不能以工作量为指标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应该从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上去衡量。但教学效果和质量是其他人对教师的一种主观评价,主观性很强,很难有标准的尺度,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读者能够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讨,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宋玉香,贾晓云,刘勇.强化科研提升隧道工程教学品质[J].高等建筑教育,2010(04).

[2]武丽艳,李琰,程鹏.科研促进教学的实践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9(04).

[3]孙雷.地方高校科研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4).

[4]米晓云.论科研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5]张会清,任明荣,高学金,等.专业课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J].教学研究,2008(05).

[6]赵玲,许志美,曹发海,等.科研提高教学品质:科研成果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建设中的“四进”[J].化工高等教育,2008(04).

[7]郑秀芳.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2011(31).

[8]王政富.中国农业银行长春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第三次科研成果展览[J].农金纵横,1991(06).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功用视角;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探究精神的有力支撑。人们通过不断地探究,在学科实践与探索中拓展学科认知,从而实现学科质和量的丰富与拓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这就使得知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对实践的指导、促进功用等。可见,功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基于功用视角,本文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要注重研究的实用性

从功用视角来分析,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研究要注重实用性。具体来说,这一研究实用性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果对实践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价值

功用视角下,高等教育学学科要从重视理论成果向重视实践转变,注重学科研究成果对接实践,能够针对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既要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理论,又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针对实践活动中突出问题、典型矛盾等展开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要快速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新的时代要求,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发展新趋向,高等教育学则要开拓新的发展任务。只有在功用视角下开展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与新时展匹配且具前瞻性的研究,才能持续扩大高校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力,从而对学校教育改革、决策、课程建设等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学科研究的信度

高等教育学功用目的的实现,需要调整研究思维,除了关注宏观研究外,还要聚焦微观研究,从某一个微观的问题入手,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宏观研究造成的大而空的现象,有助于围绕微观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学科研究的信度也将得到有效提高。近年来的研究,着眼微观的研究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足,涉及的领域不全面,体现为着眼于解决问题的学者还未达到一定数量,其相关研究的深度自然处于成果相对薄弱的非系统状态。聚焦微观并不是否定宏观,微观和宏观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微观研究要紧紧围绕宏观研究展开,从而发挥微观研究对宏观研究的支撑作用。如果宏观和微观不能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高等教育学的功用目标就难以实现。

(三)强化实践问题研究意识

目前,我国学科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忽视或弱化实践问题研究。这就需要基于功用的视角,强化实践问题研究意识,将学科研究的重心转向学校教育实践问题,并紧紧围绕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实践,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针对学校重点领域,帮助学校切实解决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改革等领域存在的典型的实践问题。目前,国家已经启动“强基计划”,也是基于国家科技和人文发展领域的长足发展,着眼于高端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为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和研究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任务,即必须要着眼于实践问题,克服忽视和弱化实践研究的导向。

(四)提高学科研究的规范性

高等教育学要发挥功用效果,研究的规范性是基本的保障。因此,高等教育学要注重研究的方法,对当前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传统方法主要以思辨为主,过于侧重理论研究,实证性研究相对薄弱。通过规范化研究,逐步增加实证性的教育实践研究,逐步采用数学中的相关工具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科研究的实证性,可以提高研究过程中的数据信度,在研究团队中增加拥有扎实统计学功底的成员,利用大数据平台技术,为高等教育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从而保障高等教育学的功用目的。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要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教育服务力,新时期高等教育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完成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任务。

(一)保持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前瞻性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力,前提是做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要着眼于全球教育竞争白热化的趋势,紧跟时展走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辅助手段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打破囿于学科化本身开展研究的传统思维,主动走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引导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在进行理论研究创新的基础上,紧跟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研究步伐,使更多的学科领域接受和借鉴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成果,在相互结合和逐步融合中实现共同促进和发展的同向同行的发展局面。

(二)打造人才培养高质量特色

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侧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专业型人才资源配置不足、培养力度不够、社会认同度与国家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适应。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必然需要主动发掘新时代的发展任务,根据社会转型期人才需求,扩大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比例,对学术型人才培养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人才适应时展的职业能力

鉴于专业型人才培养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职业能力。例如,管理型人才培养要主动对接人事管理岗位、教学管理岗位、科研管理岗位以及综合管理岗位等。旨在发现高等教育学在实践中面临的困惑,从宏观着眼,立足于微观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要夯实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必须立足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职能转变的现实,更好地融入新时期高等教育三大职能,要打破单一化发展的思维,强化功用意识,立足于多元化发展思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为基本方向,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实践服务[J].高等教育研究,1997(4).

[2]李俊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困惑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6(5).

[3]洪文建.高等教育学视角下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研究——基于福建省八所本科高校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3(5).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明晰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核心,确定临床中药学的学术内涵,需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成长过程。临床中药学是在大中药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药学二级学科,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学术特色与科学内涵。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科具备以下三个学术特点:首先,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医药交叉的学科。大中药学科经过分化,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临床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一系列二级学科。同时,随着临床用药问题的大量涌现,病患呼吁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促进了药学服务理念逐步深入,要求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面向医疗机构、面向整个社会,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药学服务。这种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同样对实现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医药交叉学科———临床中药学的建立。在中药学一级学科中,临床中药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中药基本理论等中药学基础知识,也包括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药物警戒等中药临床使用知识;它既为中药研发提供理论和临床支撑,同时更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知识体系。第二,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专业基础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临床中药学继承发扬中药学基本理论,强调医药交叉、基础与临床交叉的学术特色,具备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是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目的是实现中药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性,主要任务是推动全程化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与中药应用理论两大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面向患者,面向中西医临床医师和药师,而且还面向药品生产及管理部门。第三,临床中药学是中医中药的纽带学科。临床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交叉,但临床中药学是以指导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根本目的的学科,具有链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纽带特点,是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的桥梁。

2界定学科外延,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

随着临床中药学科的成熟与发展,明晰其学术外延,推动学科的次级分化是必然趋势。首先,临床中药学科具有医药交叉的学术特点,与中医学、中药学的学术联系密切。应该明确的是,临床中药学以中药学为基础,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换言之,中药性能理论与应用理论是临床中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依靠这些理论辨识中药性效特征;同时中医学病生理观、辨证论证是临床中药学认识人体、指导用药的前提。第二,在学术外延上,临床中药学科与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药学有学术交叉,但又有显著区别。如临床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相比,中药药理学侧重于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病原性生物及实验动物)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但临床中药学立足于发展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旨在阐明中药及其配伍功效的现代药理学含义,用以深化传统认识并拓展临床应用,并不刻意追求全面揭示药物的全部药理作用和机制。再如临床中药学与现代临床药学从内涵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之处是都是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为核心,均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目的,研究手段也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临床中药学以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而现代临床药学则以化学药品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第三,根据临床中药学科特点与研究任务,可逐渐次级分化为中药基础理论、中药临床监测与评价、中药临床治疗学、中药临床信息学等三级学科。相关分支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拓展为临床中药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临床需求,确定研究方向

临床工作需要是确定临床中药学科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临床工作对临床中药学的要求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鉴于学术特点与临床需要,确定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对于发展临床中药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与指导原则,是中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将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根本。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继承挖掘与科学实质研究,阐释中药药性基本理论和中药应用特点与实质。第二,中药药物警戒是现代药物警戒理论与传统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相互融合而成的中药安全用药理论体系,是与中药安全相关的科学与活动,是临床安全使用中药的保障。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药物警戒具体研究工作包括深入挖掘中药传统的安全用药思想,探讨中药临床安全用药理论与中药安全性实验研究,开展中药上市前与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与评价,进行中药安全用药普及宣传等。第三,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采用先进手段,阐释某类中药在临床优势领域的作用机制、相互作用,进行中药疗效评价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将中药防治相关优势病种的基础研究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有利于促进中药的临床应用,促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第四,中药的经济学评价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中医药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中药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这些少量的研究也大多照搬传统的西药经济学评价模式,没有体现中药的特色。中药经济学评价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符合中药特色的经济学评价模式,全面衡量中药的价值,促进中药应用经济性。

4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4.1完善临床中药学科学术思想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全程化药学服务”作为一种新的药学观念、理论、策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临床中药学关注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以“全程化药学服务”为宗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临床中药学在新形势下中医药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临床中药学学科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好时机,临床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机遇,抓好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与学术队伍建设。完善与发展临床中药学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加强学术对话与交流,继续深入探讨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内涵与外延,完善学科的次级分化,打造学科特色。

4.2探索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临床中药学科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参考国外临床药师标准化训练模式,并结合中医药学特色,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①设置医学相关课程。适当增加医学课程如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具备较好地与患者和医师交流沟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②调整药学相关课程。在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医药交叉的实用性课程,如中药治疗学、临床中药学专论、中药药物警戒等。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作为能够解决临床药学实践环节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④增加法规、信息与沟通交流类课程。使学生熟悉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培养学生评价临床用药的能力和制定临床用药方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3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提高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支撑。临床中药学科应积极与生物信息学、药物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学科合作开展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且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药学科学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科学研究在多学科交融中绽放新的活力,推动临床中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应用研究,增强学科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临床中药学科可以与信息学结合,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开展临床决策、处方挖掘、药性探索等领域研究;可以与药物流行病学结合,开展具有中药临床特色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可以与循证医学结合,开展体现中药特色的循证药学研究,对中药有效性进行评价。

4.4探索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新手段

近年来,包括临床中药学在内的中药学各二级学科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特色研究方法的形成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临床中药学科而言,探索形成突出中医药特色,凸显临床药学特点的研究方法是进一步促进学科研究发展,完善学科研究手段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应在服务临床原则的指导下,借鉴现代临床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探索形成体现中医药理论内涵与特色的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如可以借鉴药物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等研究方法,循证医学中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开展中药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探索这些研究方法与中医药特色元素的结合点,逐步形成中药流行病学、中药循证药学研究新方法。换言之,欲真正形成体现临床中药学特色的研究方法,需要将中医药元素植入这些现代研究方法之中,充分考虑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特点,探索形成中药循证药学、中药流行病学等独特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实现和推动临床中药学特色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提升。

4.5促进临床中药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聋人 教育课堂 手语 规范化

[作者简介]李凯(1969- ),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聋人高等教育。(天津 30019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规划基金“中国手语数据库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12YJA740037)、2011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项目“聋人手语动漫教学系统”(项目编号:11C26211200275)、2010年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聋人手语动漫教学系统”(项目编号:10ZXCXGX22100)和2012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聋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B12-4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91-02

一、聋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手语规范化的必要性

根据世界聋人联盟会的资料,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的手语得到公认并出现在该国家的法律和教育政策文书上。手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和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在教学和社会交往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必须通过手语的融会贯通辅助讲解才能达到效果。手语在聋人高等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手语也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分。初入学聋生与中高年级聋生的手语有差别,离群聋人与受过教育的聋人之间的手语也有差异,聋生与教师交流运用的手语与聋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手语又不一样。差异包括运用场合、范围、词汇数量与表达方式等,因此我们把手语分为标准手语和自然手语。在聋生的课堂教学中,同一个词语不同的聋生或教师都可能打出不同的手势。由于地域不同而导致的手语表达差异使一些聋生在课堂上难以完全看懂教师所表达的意思。根据《关于聋人语言沟通方法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实际教学中30%左右的聋生与教师沟通有障碍。这种现象在聋人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更为严重。由于课程专业性较强,许多专业性词汇聋生不知道如何描述,教师自创的手语聋生看不懂,因此不能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聋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摄入水平与专业素质,进而影响聋人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使用规范化手语教学是提高聋人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

二、聋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手语现状

1.聋人大学生使用手语现状。我国的聋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有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河南中州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开设了聋人本、专科教育。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于2004年6月至8月间在全国范围就手语问题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42.0%的聋生和56.8%的社会聋人更愿意使用聋人自然手语方式。《中国手语》书在聋校学生和社会聋人中持有率很低,在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每年招收的几十个聋生,很少有《中国手语》的。仅使用自然手语的学生近90%,能够使用中国手语的学生仅占7%左右,还有极少数的学生根本不会手语,这些学生的中、小学阶段是在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度过的,主要靠看教师的口型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在聋人大学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教师使用的中国手语(表达的意思)似懂非懂,有时甚至会相互误解,影响教学效果和进度。

2.聋人高等教育学校教师使用手语现状。由于没有规范的手语翻译培训、评价体系,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师进校后没有经过系统的手语培训,上岗前主要参照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中国聋人协会在2003年出版的《中国手语》教材自学手语。《中国手语》中提供的是单一字、词的手语手势,教师按照汉语的语法习惯组词成句,忽略了聋人的手语语法、语序都不同于健听人的特点。如在描述“男孩扔球”时,他们会先描述“球”,再描述扔的对象“男孩”,最后是“扔”。在聋人手势中的最后一个动作表示球已经扔出去了。用标准手语打出的手势“男孩扔球”,最后打的手势是“球”,聋人会认为“球”没有扔出去。我们如果了解了手语的规律和聋人的思维方式,就更能理解聋人平时打出来的意思不通的手语和写得不通顺的句子了。当学生看不懂教师的规范手势时,有的学生会对教师提出疑问并纠正教师的手势,经过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的“纠正”,许多教师学会了不同地域的“混杂的手语”,久而久之,教师丢弃了自己初学时的标准手语。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机制对教师手语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造成许多不标准手语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课堂教学中手语使用混乱。

三、国外聋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手语使用的启示

手语由于地域、政治、宗教等因素导致的多样性影响人们的交流与沟通, 也给聋校和聋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不便 。“双语双文化”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和挪威等国家的一些聋校和聋人高校兴起并逐步盛行起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倡者认为,双语者(聋人的自然手语和标准手语)的两种语言熟练程度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可以是双语都熟练的,也可以是其中一种熟练而另一种不熟练的。美国两位聋人教授 Bailes和 Tompins指出人们成为双语者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地理和政治的原因,在双语制度的国家和社会中,少数民族人士为了便于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自然就掌握和使用双语(即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和一种主流语言);二是身体的原因,聋人通常需要使用自然手语和主流语言(多以书面形式呈现)两种语言,以便充分地、广泛地与外界交流。

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是American Sign Language(美国手语)、British Sign Language(英国手语)和Sign English(手势英语)这三个术语的运用。美国和英国都使用英语,在美英两国,与有声语言具有对应关系的手语都叫做“手势英语”。而与有声语言不相对应的手语则分别叫做“美国手语”和“英国手语”。两个国家使用相同的有声语言,却使用不同的聋人手语。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采用手势英语,聋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美国手语”或“英国手语”,既保留了聋人的自然手势,又给聋生参加国内交流提供了标准的手语。方言手语也有地域文化特色。应该把标准手语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手段与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功能分开来。在高等特殊教育课堂教学上,尽量使用规范化的标准手语,训练学生嘴里怎么说,手势怎么打,使学生的手语尽可能成为有声语的转译形式。学生在课余的学习生活中,保留聋人最愿意使用的方言手语。标准手语与方言手语可以视不同场合、不同交际目的和需要而使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手语方言并存。

四、聋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手语规范化的方法

1.规范学生手语,在聋人高校开设“中国手语”课程。《中国手语》是一部学习中国手语词打法的工具书,反映的是中国手语中的部分标准词汇,而中国手语是一门语言,包括手语语形、词汇、语法、语用等,并不是每个聋生人手一本《中国手语》书就可以解决聋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自然手语有自己的手语语法,由于聋人自然手语的语法中存在词语表述次序的颠倒现象,因而导致聋人难以形成正确的语言思维,出现各种病句。因此,《中国手语》课程应结合“大学语文”课程,讲解规范的手语语法基础知识,向聋生讲清楚自然手语与汉语之间的语法差别,以及如何进行两者的转换,让手语成为一种更好的汉语表达形式。中国手语语法的规范化,可以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让聋生提高交际功能和语言传译的质量,有利于提高聋人自身的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的条件,毕业后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2.规范教师课堂手语。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应做好上岗前的中国手语培训,并安排定期的教研活动时间交流和学习规范化的标准手语,避免教师使用聋生的方言手语。对于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术语和抽象名词,由于《中国手语》中没有,可定期安排有聋生和教师共同参加的专业手语交流会,共同确定这些词汇的最佳手势,做到同一个专业的教师在课堂上用到这些词时手语表达一致。

3.建立中国手语数据库,推广规范化手语。随着计算机、通讯、多媒体、高密度存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已经成为手语研究方向。中国手语数据库可以包含针对日常生活的常用手语词汇检索,也可以将常用的课堂教学用语及专业词汇以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存入数据库,方便教师和聋生查询。检索标识采用文本的方式,实现文本和手语手势动作之间的浏览。用户输入要检索的手语词汇,可以检索出该词手语中包含手势动作的视频及语音信息,还可以将用户输入的课堂用语对话进行分词,通过查询手语词汇数据库,按照顺序调用并播放相应的手语视频,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是该句完整的手势表达。手语数据库的建立便于教师和学生学习规范化的标准手语,交互式可共享的数据库系统有助于提高聋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进度。

[参考文献]

[1]杨军辉.国际双语聋教育产生的背景、现状与前瞻[J].中国特殊教育,2009(6).

[2]沈玉林.手语多样性、标准化及手语语言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8(6).

[3]哈平安.两种不同的手语[J].中国特殊教育,2002(3).

[4]王东.自然手语与规约手语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3).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创新型人才 科研教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则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对高等教育科研教学互动研究,必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一、找准定位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从目前情况看,在相当多的高校中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尽管也有一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但是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高校里存在着“教学与科研”关系处理不当之倾向。目前,根据教学与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定位不同,本科院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把科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往往科研实力雄厚,有众多的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侧重于研究生的培养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科研与教学内容的切合度较小,这种类型的大学往往是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并重,学校对教师在专业方向上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切合度。教学型大学一般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地方性大学,包括刚升格本科不久的地方性大学,教师的科研容易和教学改革相结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类型的大学往往是重教学轻科研。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找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二、高水平的科研能够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首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是教科书,但现有教科书实例或资料性内容较少,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缺乏学习兴趣,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科研工作有助于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使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不仅能比较有效的解决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而且“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创新,还可极大地丰富和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拓宽本科生的知识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其次,科研工作有助于提升教师品位,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更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而且需要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细致缜密的研究程序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此,高等院校的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既可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品位,又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还有利于教师把在科研中养成的治学态度、思维模式、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以及怀疑精神向教学转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高水平的教学又促动科研水平的提升

高校教师的科研动力,往往源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改革的需要。一方面,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应掌握的应是处在不断更新之中的知识,而大学教材上的知识却是固定的,常常满足不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中间的断层就需要教师来填补。而要胜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使自己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上,不断地汲取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就促使教师不得不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大学生正是充满好奇的年龄,教师面对他们提出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想处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思考并努力解决这些新问题,这也促使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可以说,师生互动的教学对高等院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课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可以使自己的科研不流于低级的为做科研而科研,提高科研水平。

总之,高等院校科研与教学“不应该是一对矛盾,大学教师参与科研,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亦能发现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四、科研教学互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科研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高等院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创新的生长点,问题意识是促动主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尽管当代大学生出生成长在一个相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相对具有更为开阔的思维和视野,但长久受制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使他们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性学习思维,大部分学生既提不起发现问题的兴致也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广博的本学科科学知识,而且,要把自己在科研中形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不满足和怀疑精神等。”传授给学生,积极尝试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

总之,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不仅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升学生创意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后,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掌握学科最新成果,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深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