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语言的好处

学习语言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语言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语言的好处

学习语言的好处范文第1篇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更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的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适合初中学生年龄认知的谚语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east said, sooner mended”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语第五册曾有过的故事,简单涉及了所罗门这位智慧之王的故事,但这类的典故并不多见。根据年龄与接受力的因素,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多几个常见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为了解和阅读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 ,heel等。另外,在英语中,颜色的运用,特别在语言中作比喻和联想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我们在教材中见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而受年龄和思维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约,委婉语、禁忌语和英语文体等在初中教材中极少出现是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样才是有礼貌、怎样用适应的谦辞和敬辞同样很重要。虽然在教材中有出现,但仍要补充。尤其能结合现实中,中国人汉文化与欧美人英语文化在交往中出现的各种失误与冲突的材料,在教科书中应有充足的安排,这样的例子才有说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际中,我们接触得最多的还是人,我们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国人,必须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须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种人物传记中,新旧版两套人教版教材所选的内容都非常好。人们都总想从下面的、有积极意义和成功的奋斗经历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华,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如: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其名言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仅仅只有一次生命贡献给我的祖国”),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的动人故事;反映有骨气的歌唱家;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发明家富兰克林;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现代护理制度创始人佛洛?萨南丁格尔;在丛村中因飞机失事而幸存,并顽强求生的德国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这些反映了历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教材中应适当补充现代著名的体育运动员、艺术家、政治家或社会以至为全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的轶事。所有这些材料,给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的心灵教育起着极大的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中吸收其精华。另外,体现欧美人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乐观主义和与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探索精神的人物传记与体裁,应考虑到教材的更新和补充中去。

        语言中,包含着文化领域中的民族性格部分。如欧美人所崇尚的幽默感。这类题材文章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并不多见。作为更深入地了解和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应参照(第二册)等有关教材中的文章选取适当的扩充到初中的教材中。

学习语言的好处范文第2篇

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的关系是对话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有一段这样的原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现实的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的,有的只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的一味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那么如何让二者有机地统一融合?我认为前提是老师要真正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因为教师所处的特殊地位,教师的独特体验往往能够左右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何为真正把握?具体就是老师要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在当时情景下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并且在把握文本原本内涵的前提下,做到以下几点:

一、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对文本内涵做出新的理解。

如《落花生》一文,当时的写作背景是,国家正处于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国家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各类有用的人才,而当时许多有条件有能力的公子少爷们天天醉酒欢歌,置国难于不顾。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地山的父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民主人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扎扎实实地学点本领,为国家为民族做点实事,做个有用的人。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这是文本在当时情景下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但是时过境迁的今天,国运昌盛,国家人才济济,社会充满激烈的竞争,客观上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老师对文本内涵要有新的理解,学生如果表示要做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不要给予否定。这种超文本的阅读就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体现,应该大力提倡。但是,这只能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教学与时俱进,追求的是发展,而不是否定。

二、与生活同行,结合学生实际允许对文本有多元理解。

鲁迅曾谈道:同样是一部《红楼梦》,多情的男女看到了缠绵,易学家看到了阴阳,道学家看到了……因此独特体验有时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应给以尊重。

记得窦桂梅老师教《宋定伯卖鬼》一文时,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谈谈“这是一个( )的鬼”时,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贪心、可恶的鬼,有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个胆小鬼,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善良的鬼,有的……面对学生不同的理解,窦老师没给学生定下唯一的答案。

还记得有一位老师在上《秦始皇兵马俑》的课上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谁是最伟大的?”生1说:“秦始皇最伟大。”生2说:“文章的作者是伟大的。”生3说:“古代那些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生4说:“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的农民。”当时老师都给予了肯定。这些答案都是孩子的阅读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些感受合情、合理、真实,虽然有的和教参不一样,但我们应给予保护,允许多元理解同时存在。 转贴于

三、从认知出发,提高学生正确认识文本价值取向的水平。

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认识事物的能力偏低,对文本价值取向的理解水平不高。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些情况下,虽然是学生的真实体验,但是因为不符合“基本道德素养”,这时教师应驾驭文本的价值取向,采用“精读感悟、问题探究、课堂辩论、联系实际”等策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本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一面五星红旗》时,课堂上老师提出:“当老板告诉我,可以用鲜艳的五星红旗换面包时,我是怎样做的呢?假如你就是这位留学生,会怎么想?

[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言]

生1: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不能用国旗换面包。生2:生命是重要的,我三天没吃饭了,我多想得到面包!生3:我把红旗给了老板,我心中仍然可以是爱国。这时老师抓住文本的价值取向——“爱祖国,爱国旗,从一点一滴的言行开始,无论人在何方、身居何处。”先引导学生阅读下文老板的态度变化的句子,然后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是留学生的爱国品质打动了他的心,懂得了自己应怎么做。

四、从是非着手,引导学生丰富与发展文本的价值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但尊重不等于迁就,要注意文本的本义和教学的价值取向。学生在阅读中的多元理解是客观存在的,但绝非越多元越好,那种不顾文章主旨、牵强附会、借题发挥的“多元理解”徒为何用?作为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学习语言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堂新生活语文运用论证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提高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而要提高运用语言表达,就必须经过语言训练,尤其是在老师引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在课堂上训练。训练说话,训练造句,训练写文章。

但是如今新语文课堂中的语文训练,目的在在于拿高分,于应试,在于升学;而不是训练说话,不是训练造句,更不是训练写文章。因而在新课堂上学习语文,就带有很多功利性,乃至急功近利性。这是一种错误的学习语文的态度,是一种脱离新生活而学习语文态度。

真正想学习语文,就应该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是相辅相成;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应是必不可分的;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目的是很明朗的、清楚的。学习语文是为今后更好地运用语文,更好在生活与工作中准确运用语文。

一、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应是相辅相成。

我们学习语言目的在于交流,在于沟通,在于表达个人情感,有甚的是在于更好地生活。从这些方面来说,学习语言与生活就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语言就是追求更好更高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甚至达到诗意的生活境界。

相反,如果学习好语言,不是为了自己的交流与生活,那么学习再多的语言,语法,都是一种枉然。因为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需要与别人互相交流,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学识等。所有这些都应该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训练;相反,如果一个人不会运用相应语言或语文去与对方进行交流,那么他就不可能与别人互相沟通,更不能互相达到认知,甚至相互了解,而要谈到人生或工作上得相关问题,那是天方夜谭。语言是每一个人的终身生活艺术。如果说中国人说好普通话与学习好外语是一生中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那么这对每个人的未来或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自己与事业,为将来要学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展现我们语言的魅力所在,如今更要学好英文,更是每个人走上更高的人生境界的垫脚石。因为国际交流的繁多,国际贸易更加频繁。而英文作为一种外文“语文”,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应是不可分的

人如果不去说话,就会失去说话的能力,就象你打字打久了,再写字,你会发现你写得字很难看,是同样的道理。也许你会感觉你心理所想的东西也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说出来那么难听,那么别扭,那就是你说话说的太少了,说明平时不注重说话,只是随便唠叨,既不在意听者,也不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如果这样长期保持下去,那么说话的习惯形成之后,或形成自己的风格,就会对自己语言交流不利了。建议大家还是邀请有几个好朋友,经常聊天,运用自己以前在课堂上或刚刚学习过词语或句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样对你的说话练习很有好处。因为在生活中或学习中,还有工作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压力,说出来,你就可以减少压力!不信试试看。

其实,每个人在课堂上所学习的词语,都不够他自己在生活的运用,因为每个人也会生活中遇到自己用来传递自己的情感或信息,有时候想找一个最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内心话,但找遍整个脑袋,结果还是找不到。这说明什么道理呢?在我看来,应该是在新课堂上,没有好好地配合老师,而训练自己的语文素养,于是就缺少运用词语的灵感,结果他本来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只是在自己的嘴边,而自己没有词语表达,那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所以在课堂学习语文,而也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随时随地地都可以学习语文。这样一个人的课堂语文与生活中语文就不会脱节了。

三、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目的是很明朗的、清楚的

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是运用语文,甚至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至于学习语文是为了应试,那是不符合每个人的生活要求的。因为学习语文为应试,那是毫无道理的,因为一个人应试次数大概不超过10次;但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在运用语文,运用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学习语文是为了工作,为了自己在工作中与别人合作或交流。如果一个人语文水平很差,那么他或她会在生活因语言表达,而就会影响他生活或工作,由此看来一个人去认真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与工作。

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其目的都很明朗的,清楚的。

学习语言的好处范文第4篇

Abstract: Idioms is core and essenceof language and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a nation's customs,history and culture .It is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culture,reflecting national customs. Idiom is also influenced by culture,reflecting its cultural identity. The cultur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gave birth to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dioms. This paper describ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living environment,customs,history,culture,religion and proposed how to lead in teaching and make studentslearn well.

关键词:英语教学;习语;民族文化;差异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idioms;national culture;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12-01

1英汉文化差异在习语中的体现

1.1 生存环境差异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英国四面环海,以渔牧业为主,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相关习语。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ake the ropes了如指掌,to trim one' sails to the wind随机应变,a poor fish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冷淡的人,queer fish怪人,a shy 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以农业为主,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水到渠成、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骄阳似火,赤 日炎炎似火烧。而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常与可爱、温柔、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做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在汉语中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语中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1.2 生活习俗差异生活习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1.3 历史文化差异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毛遂自荐、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而英语中也有许多丰厚文化底蕴的习语。如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实话实说),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无穷的灾难)等。

1.4 宗教差异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人中国已一千多年,人们相信佛主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很多习语如“万事皆空、五体投地、借花献佛、回头是岸”等与此有关。在英美,人们多信奉基督教,习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 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the sword of Damocles(即将临头的危险),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等来自《圣经》。

2英汉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导入

英语教材课文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也包括了许多跨文化的习语。所以,应该结合教材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2.1 设置选修课程开设如《圣经》、《欧洲文化》、《古希腊神话》等课程,或就有关专题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全面介绍西方国家的民族特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使学生对这些国家、民族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和了解,并从中比较出它们与本国、本民族的总体差异所在。

2.2 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在英语教学中,外籍教师有着中国教师所无法企及的优势,这就是英语是他们本民族的语言,甚至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因此利用外教的这一优势,让他们在课内外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时候,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到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东西。

2.3 广泛运用英文电影和歌曲的教学方法运用英文电影歌曲教学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抱有排斥甚至恐惧心理的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使用图文并茂,有情节有故事的电影无疑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而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选择的影片应该是具有西方文化底蕴,影片的故事情节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文化内容,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语言取材于现实生活,更加生动和规范。歌曲应该通俗易懂易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提炼影片歌曲里的文化内涵以及语言习惯,将之与中国文化和汉语语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巩固学习的效果。

英汉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语言里的结晶,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教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文化教学,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帮助学生从习语中发现文化,再通过掌握文化去指导我们外语学习与实践,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他们文化差异敏感度,从而使学生能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刘艳芹.从英汉习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J].平原大学学报,2006(4):87-89.

[2]卢梅.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147-148.

学习语言的好处范文第5篇

英语教师既是讲课者又是示范者,教师要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简明清楚地介绍语言材料,并做出示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操练和实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创设情境。在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丰富多彩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教学情态动词can、may、must时,就可以让学生猜实物谜语的对话表演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学生在猜实物谜语的对话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情态动词的用法,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教师是指挥者又是组织者,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所介绍的语言项目进行训练。教学中坚持情境教学,创设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在教学“Could you help me,please?”一课时,我抱了一个看似十分沉重的大纸箱进入教室,随口就说“The box is heavy,who can help me?”许多学生都举手要来帮忙,于是我把这个箱子交给了一名男同学问他“Could you help me,please?”他接过箱子便说“Certainly”,然后我又问他:“Is it heavy?”他掂了掂箱子说:“No ,it’s light.”

接着我如同变魔术一样从箱子里拿出足球、小盒、娃娃等东西,并要求学生描述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用英语寻求帮助和描述事物,学生也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

教师是指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说话内容。教师每周可以抽出一节课专门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卧室、学校、家庭等。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师可以提前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句型,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句型轻松自然地描述出大脑里的画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当时的学习内容适当选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根据一定的交际情境试着让学生独立地使用所学的语言。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在语言交际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