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训练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荨麻疹;养血祛风法
荨麻疹,中医属于瘾疹范畴,是一种以风团为主要表现的,时隐时现的瘙痒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程超过6周者,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瘙痒程度不一,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课题组使用养血祛风法中药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观察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源为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门诊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2],排除真菌、细菌等感染,共招募112人入组。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2~56岁,平均40.8岁。对照组56例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23~29岁,平均41.7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以西药治疗为主。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1次/d;酮替芬片1 mg,1次/晚。治疗组在服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养血祛风法中药复方: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防风,荆芥,丹参,鸡血藤,甘草,随证加减,水煎服。服药过程中定期查肝肾功能。两组均使用炉甘石洗剂外用。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标准
治愈:皮损数目消退≥90%;显效:皮损数目减少60%~89%;有效:皮损数目减少30%~59%以上;无效:皮损数目减少30%以下或增多。总显效率为治愈例数与显效例数之和所占的比例。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反复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疾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办,堆累成片,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是由于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加之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侵犯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病程日久,血虚风燥而发病[3]。根据本课题组临证经验,对于病程超过6周的慢性荨麻疹,治疗宜以养血祛风润燥为法。因此,本课题以临床上反复风团发作的慢性荨麻疹为研究对象,观察养血祛风为法的中药复方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对照组相比,联合使用中药复方的治疗组患者显效率较高,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中药复方以养血祛风为法,方选:当归12 g,白芍12,川芎15 g,生地黄12 g,防风15 g,荆芥10 g,丹参10 g,鸡血藤8 g,甘草10 g,随证加减。本方中,当归、鸡血藤补血活血;白芍、生地黄滋阴养血;川芎活血祛风;防风、荆芥祛风解表;丹参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整处方共同产生养血润肤,祛风止痒的功效。经过3周临床观察显示,养血祛风法中药复方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产生了协同的功效,提高了单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显效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需注意的是,两组中均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提示慢性荨麻疹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还有较多影响因素,诸如积极查找过敏源、避免接触致敏物等方面,需要患者积极的配合。
参 考 文 献
[1] Bolognia(著), 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项蕾红(主译). 皮肤病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膝关节纤维性僵硬;关节镜;康复
[中图分类号] R6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a)-102-03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rehabilitation of knee joint fibrous stiffness after knee arthroscopy
YANG Che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izhou 221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pplication of knee joint fibrous stiffness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with knee arthroscopy. Methods: 92 patients with knee joint fibrous stiffness received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with knee arthroscopy from February 2007 to February 201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6 cases for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conventional primary nursing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additional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management.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hospitalization costs, knee joint func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hen discharg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χ2=4.521, P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 Knee joint fibrous stiffness; Arthroscopy; Rehabilitation
膝关节纤维性僵硬可以是关节内也可以是关节外病变,或二者同时存在,严重影响着膝关节功能,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一种新的医疗护理模式,目的是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使患者达到最佳康复的效益[1]。我院于2007年2月~2010年2月,将CNP应用于膝关节纤维性僵硬膝关节镜微创治疗术后患者的康复,以改善患膝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行膝关节镜治疗的膝关节纤维性僵硬患者92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在治疗组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33~78岁,平均(36±6.4)岁;膝关节僵硬原因:胫骨平台骨折17例,股骨髁上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髌骨骨折2例;关节僵硬时间:3~10个月,平均6.2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0°~40°,平均18°,屈曲0°~70°,平均30°。在对照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29~76岁,平均(38±2.3)岁;关节僵硬原因:胫骨平台骨折19例,股骨髁上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髌骨骨折3例;关节僵硬时间:2~12个月,平均7.1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0°~45°,平均15°,屈曲0°~80°,平均3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僵硬原因、屈曲挛缩度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样本纳入标准:因下肢骨折引起关节纤维性僵硬行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膝关节感染性疾病,退行性膝关节疾患,合并危及生命的其他并发症,如心肾功能衰竭、脑卒中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病症。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采用腰硬联合阻滞或全麻。对关节活动度>40°者,有一定的残留关节间隙,直接刺穿置镜观察,钝锥和刨削器进行粘连松解和切除,镜下扩大髓腔松解髌上囊、侧沟、髁间窝并扩大成形,再切除挛缩的髌下脂肪垫,手法松动即可达满意的关节活动度。继发低髌者需松解内外支持带,切除挛缩的骨中间肌瘢痕。对关节活动度<40°者,先将钝锥送入关节腔分离创出关节活动空间镜下切断和清理粘连带,其余操作同前。术后预防感染和镇痛治疗。
1.2.2 对照组 采用膝关节镜微创手术责任制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及家属实施患肢康复训练。出院3个月随访时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检查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
1.2.3 治疗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CNP管理。①制订康复训练方案:针对患者和家属不同的文化层次,由CNP小组指导,结合医生手术治疗计划对患者在院期间不同阶段存在的健康问题需求,制订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案,具体内容见表1。②由CNP实施小组对患者实施康复宣教,从入院到出院按CNP方案各个不同的阶段进行,要求具体化、个性化、灵活性实施。笔者安排统一病种、统一治疗方法的患者住在一个病房,以便于护理人员宣教,又利用患者之间交流和促进。每一位患者发放一本CNP宣教手册,结合医院健康频道录制的宣传讲座,护士利用每次深入病房机会不拘形式进行健康指导。③由护士长、主管护士、管床医生、患者家属共同组成的监督小组在每日下班前对当日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康复训练者存在哪些不足,再分别予以补充和强化教育和训练。评价时特别关注患者对不良行为的转换,及时分析患者的改进和进步,并给予相当的鼓励和褒奖,激发患者对康复的热切愿望。不断完善康复训练方案,使之更趋于合理,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④患者出院前对其康复效果进行评价,教会出院后的康复训练、随访时间、注意事项、联系电话等;有问题电话咨询或及时复诊,出院3个月随访时,检查膝关节康复训练效果,填写满意度调查表。
1.3 评价指标
住院天数,入院第1 天至出院的天数;住院费用(除餐费之外的所有住院费用);患者康复结果评价:术后首次锻炼和下床时间,出院3个月膝关节功能情况;3个月随访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就医环境、服务态度和质量、功能恢复、住院费用等方面。分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较满意人数)/总人数×100%。治疗依从性:优为遵照医嘱要求执行,执行率≥95%;一般为大部分遵照医嘱要求执行,80%≤执行率<95%;差为不遵照医嘱要求执行,或执行率<8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数据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比较
从表2 可见,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和费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比较(x±s)
2.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首次锻炼时间、出院时关节活动度、3个月随访时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3 两组患者综合满意度比较
由表4可见,治疗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1,P
2.4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从表5可见,治疗组实施CNP管理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2.358,P
表5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2.358,*P
3 讨论
膝关节纤维性僵硬是下肢骨折和膝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多为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肌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2]。开展针对性的膝关节纤维性僵硬关节镜微创术后的CNP,对于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3.1 临床护理路径可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
CNP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开发的标准化诊疗、护理模式,作为医疗护理的最终目标,它有力地抑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促进了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3]。在未实施CNP管理前,对膝关节僵硬患者行关节镜治疗、护理和康复的观点有较大差异,诊疗方案不统一;患者把满意的疗效如何完全归咎于医护人员,缺乏针对性强、系统性完整的康复训练方案。CNP使患者在最佳的康复时间开始康复训练,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杜桂珍等[4]报道,对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干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和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
3.2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康复效果
膝关节僵硬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并不困难,但在其治疗后果上,康复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临床上笔者经常看到,患者经微创治疗后近期效果很好,远期效果不理想。早期正确的、持续的康复治疗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促进骨关节损伤的愈合,防止废用性肌萎缩、骨质疏松,减少粘连,缩短疗程,增进关节范围活动,促进伤肢运动功能恢复。患者行关节镜手术后,护理人员按照CNP的标准化进行护理指导,容易掌握,患者按此标准早期实施康复训练,下地康复治疗,更专业、系统、科学和规范,避免术后早期再粘连,使患肢康复水平和强度显著提高,从而提高康复效果。本组资料显示,患者下地时间提前,3个月随访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3.3 临床护理路径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满意度
CNP是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的一种治疗模式,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此模式接受治疗和护理[6-7]。通过对膝关节僵硬关节镜术后患者的CNP管理,提高对本病知识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文化层次低的患者,认为劳动就是功能锻炼,有的患者认为关节僵硬是老年病,伤后遗留关节功能障碍是必然的,严重影响遵医行为的实施。因此更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发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敦促患者的遵医行为,加强膝关节长期的康复训练。从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遵医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正华,高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意见和方法[J].中华医药管理杂志,2002,18(9):513.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4-748.
[3] Cheah J.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linical pathway programme in an acute care general hospital in Singapore [J]. Int J Qual Health Care,2000,12(5):403-412.
[4] 杜桂珍,刘雁,张劼,等.临床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9):40-42.
[5] 余绍卫.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用手册[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5:822-823.
[6] 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1.
摘 要 本研究对一名北京体育大学篮球爱好者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采取保守治疗到重返赛场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康复训练跟踪研究,总结并分析本次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旨在分析出如何使运动员尽快实现功能康复。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保守治疗 康复体能训练 篮球爱好者
一、前言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ACL断裂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称ACL缺损膝,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篮球运动爱好者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多发人群,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前十字韧带保守治疗后立即进入康复治疗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实验预通过从术后到恢复竞技能力全程的康复治疗来评价康复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为以后的ACL重建术后运动员的损伤康复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研究普通篮球爱好者ACL断裂临床表现和保守康复治疗措施,探讨其发生机制及伤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医务监督水平,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尝试对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及伤后恢复手段进行探讨,使运动员了解更多正确、科学、有效的伤后恢复手段,让运动员尽快摆脱伤病的困扰,快速恢复到以前的竞技状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伤后恢复训练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并且寻找训练和比赛中导致损伤发生的风险。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项本科生李×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出发点,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阅读一些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寻找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更好地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2.实验法。通过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专项康复训练,探讨专项性康复训练对篮球运动员ACL保守治疗后膝关节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3.数理统计法。测试结果各指标以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同一指标,康复锻炼前后使用配对样本,健侧患侧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相关分析观察康复锻炼前后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下肢围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下肢大小腿纬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但通过12周的康复训练两侧小腿围度逐渐增长,较康复前患侧增长1.7cm健侧增长1.4cm。两侧大腿围度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髌上5cm处患侧增长1.8cm健侧增长0.7cm,髌上10cm处患侧增长1.6cm健侧增长1.2cm,髌上15cm处患侧增长2.0cm健侧增长了1.5cm。
(二)膝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两侧膝关节主动屈被动屈均存在轻微程度受限;康复训练后,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提高14度,患侧膝关节被动屈提高17度。
(三)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康复训练后,患侧腿股四头肌向心和离心肌肉量不仅和健侧腿没有差距还略高于健侧腿。患侧腿股后肌群向心力量恢复到健侧腿的81%,离心力量恢复到90%,基本完成康复目标。健侧腿和患侧腿的股四头肌的离心力量/向心力量(E/C)都达到了140%以上。
(四)疼痛测试结果:实验对象疼痛值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逐渐减小。静息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彻底消失,膝关节区域按压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消失,术后第10周起走路时无疼痛出现,术后第12周起进行跑跳训练时,无疼痛感。康复训练第12周实验对象进行专项踢击时,会感觉到轻微的震痛,14周痛感消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经过为期24周的康复治疗及训练,实验对象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膝关节肌肉力量加。
2.实验对象可进行跑步、跳跃、变向等运动员所需要的基本功能性活动,且可以进行篮球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患者已经开始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并且无不良反应。说明在本次后交叉韧带保守治疗康复训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建议
1.康复训练要尽早进行,实验对象由于在受伤后4周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健患侧肌力都有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也比正常值偏低。
2.在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方法单一,枯燥,应该充分考虑到运动员兴趣,制定一些有趣味性的康复训练项目,希望在今后的训练方案设计上要做到系统化、多样化,严格规范运动员每个康复动作,使康复训练练好。
参考文献:
脑是人体非常
重要,同时又十分脆弱的器官。众所周知,一些危重患者,能抢救回生命(即呼吸循环功能),却抢救不回大脑,成为所谓的“植物人”。在这里,时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间就是大脑
脑组织与身体其他器官不同的是,它对缺血、缺氧性损害非常敏感。只要完全缺氧超过3~5分钟,脑神经细胞就会死亡,并且不可再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真正安全有效的抢救神经细胞功能的时间是3~6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间采取溶栓治疗,将会冒很大的继发脑出血的风险。所以国际上早就提出“时间就是大脑”,强调卒中是“急诊症 中的急诊症”。
因此,当出现脑卒中的表现时,就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叫救护车去医院!
对付缺血性脑卒中三法宝
让瘫痪的患者站起来,这是患者、家属及医生的共同心愿。怎样实现呢?
法宝之一:溶栓治疗
只有在发病3~6小时内,才能采取溶栓治疗手段。那么,超过这个时间就诊的患者还有救么?当然有,但原则仍然是“越早治疗越好”,来晚了,病情往往加重,治疗更加困难。
法宝之二:细胞保护
卒中后应用细胞保护剂是保护在“死亡边缘”神经细胞的重要措施。令人高兴的是,新近完成的“恩必普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V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证明了恩必普软胶囊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要强调的是,细胞保护剂应尽早、足量应用。
法宝之三:康复治疗
【关键词】 运动疗法 肌张力 共济失调 康复训练
【Abstract】 Cerebellar ataxia sex is the cerebellum injury after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its main symptom for neural control disorders, balance ability is poor.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extensive research, there is no effective cure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s to find an experiment, 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 to alleviate cerebellar ataxia sex.
【Key words】 Exercise therapy Muscle tension Atax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运动疗法是指采用物理治疗方法时主要以力为因子的治疗方法[1][2],其优点为通过设置合理的运动处方来使患者得到身体功能的全面改善,此方法作为康复治疗的核心方法,在康复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可以使患者尽快的康复[3],因此如何设置合理的运动处方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介绍针对一例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人设置的运动处方,为学者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1 实验对象资料
实验对象,男,15岁。2006年因车祸导致小脑性共济失调,曾在车祸中左侧锁骨,左侧股骨骨折,车祸后患者住院昏迷四个月后苏醒,患者主要症状为:左侧手臂与腿出现肌肉萎缩,左侧肱二头肌与股二头肌肌张力明显增大。颅脑MRI显示,患者小脑部有淤血,全身CT图像查示,患者骨折处预后良好,骨折愈合处无偏移。右侧手无法完成指鼻试验,出现神经性放电现象。具有典型的闭目难立特征,患者双脚平行并立时,无法闭眼超过1秒。
实验前对患者进行的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前的测试数据
测试项目成绩(单位)
坐位体前屈-18.9(cm)
俯卧撑7次(膝关节着地)
选择反应时1.112(s)
握力左手:13.2(kg)
右手:23(kg)
单脚站立左脚:2.7(s)
右脚:7.1(s)
2 运动处方方案
运动处方的设置主要围绕如何降低患者肌张力,增强肌肉的力量,并通过进行平衡练习来达到缓解患者闭目难立的症状,增加指鼻的稳定性。运动处方实施的时间为2010年1月4日到1月17日上午9:00-11:30、下午2:00-5:30,每天训练时间为6小时。
2.1柔韧性练习
柔韧练习之前患者需进行10分钟的热身活动,热身器械为跑步机,负荷起始为3.5,逐渐增加,通过心率监控来确定热身的负荷,心率应控制在120-130次/分。热身结束后马上进行柔韧牵拉,股二头肌的被动牵拉:患者取坐位,双腿伸直,髋关节弯曲,双臂伸直用手触摸足尖,康复师用力压于患者的背部,使其腿后侧股二头肌得到充分的拉伸。每天6次,每次3组,每组至少牵拉90秒。肱二头肌的被动牵拉:每天6次,每次3组,每组至少牵拉30秒。
2.2力量训练方案
2.2.1肱三头肌的训练
对患者设置三种肱三头肌锻炼方法,其锻炼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肱三头肌训练方案
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坐位胸前推推臂器455
坐位伸肘关节哑铃155
颈后臂屈伸哑铃55
2.2.2 股四头肌的训练
训练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股四头肌训练方案
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坐位伸膝关节M4仰卧式倒蹬训练机785
负重单腿蹲起哑铃685
2.2.3其它肌肉的训练
其它肌肉的练习包括:背阔肌、伸腕肌群、胫骨前肌、胸大肌。
锻炼方法如表4所示:
表4 其它肌肉的训练
锻炼的肌肉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背阔肌直臂下压拉力器285
胸大肌夹胸夹胸器 285
伸腕肌负重伸腕哑铃2.55
胫骨前肌负重足背伸哑铃305
2.3平衡训练
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正常及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的基本保证[4],平衡功能的维持依赖于感觉器官对人体所处位置信息的正确接受及输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及整合,还有运动系统对中枢信号指令的正确反应等等[5]。
训练时患者在具有上肢支持功能的椅子上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并逐步缩小基底支持面;同时还要叮嘱患者积极活动头部、上肢及躯干以改变身体重心,并指导其进行动态平衡训练及骨盆控制训练。训练时,治疗师一手扶持患者倾斜侧的上肢或躯干,另一手则扶持患者肩部向倾斜侧方向加力,以加强其头部的调整反应及健侧躯干的侧屈功能,如平衡积分小于7分的患者应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30 min。
3 治疗后的评价
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两周后进行一次测试,指鼻试验时,患者可以稳定的指鼻时间超过100秒;闭眼单脚站立超过10秒。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如表6:
表6 治疗前后测试数据对比
测试项目测试前成绩(单位)测试后成绩(单位)对比(+提高 -降低)
坐位体前屈-18.9(cm)-5.7(cm)+13.2(cm)
俯卧撑7次(膝关节着地)16次+9次
选择反应时1.112(s)0.634(s)+0.478(s)
握力左手:13.2(kg)左手:18.8(kg)+5.6(kg)
右手:23(kg)右手:34.4(kg)+11.4(kg)
单脚站立左脚:2.7(s)左脚:7.46(s)+4.76(s)
右脚:7.1(s)右脚:16.82(s)+9.72(s)
如表6所示: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后,其身体形态与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坐位体前屈显示的是患者的柔韧功能,提高了13.2cm;俯卧撑与握力显示的是患者的力量素质,分别增长了9次和5.6kg、11.4kg;选择反应时显示的是患者的反应能力,提高了0.478s;单脚站立显示的是患者的平衡能力,左右脚分别提高4.76s和9.72s。
4 讨论
柔韧训练是为了提高患者的柔韧性及关节的活动度,在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前提下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这是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5],本文的柔韧训练采取多次牵拉的方式,保证了牵拉的时间与频次,可以使患者的柔韧性得到有效的恢复。
力量训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分析患者症状后,选择所要锻炼的肌肉进行专项训练,欲通过肌肉力量的增加来降低患者的肌张力,从而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针对患者的目标训练肌肉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中通过器械的刻度来监控患者的力量变化情况,使力量练习量化。肱三头肌的训练主要是降低患者上肢肱二头肌的肌张力,改善患者走路时手臂的紧张状态,同时稳定与肱二头肌配合稳定患者的肩关节与肘关节,从而改善患者的指鼻稳定性[6][7][8][9]。
平衡训练是共济失调患者训练的主要内容,完整对称的人体结构组成、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功能、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肢体肌力、肌张力平衡等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两周的运动疗法的实施,可以看到患者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左右脚闭眼单脚站立的数据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指鼻试验的时间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原来的无法完成指鼻增加到指鼻时间稳定100s,由此可见,采用运动疗法,以力量训练为主,改善患者肌张力来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的方法是可行的。
5 结论
5.1通过目标肌肉的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减少肌张力。
5.2平衡训练能改善患者走路的稳定性。
5.3通过力量训练为主的运动疗法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作用明显。
参 考 文 献
[1] 毕胜.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起源与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739-743.
[2] 励建安.运动疗法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30(5).
[3] 王文清,晁志军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损伤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
[4] 陈惠君,朱雨岚等.平衡训练对不同年龄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3).
[5] 张轶美.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2(27).
[6] 李欣.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1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4(3).
[7] 刘宁疆,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