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哲学方法论

高中哲学方法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哲学方法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哲学方法论

高中哲学方法论范文第1篇

1.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无止境。学习的知识终身受用一劳永逸的事很难办到的。目前,初、高中生以及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普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自学能力比较低,他们自己不会自学,也不习惯自学。老师不上课就没事可做,甚至会干出无益之事。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已经不是我们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必须这样做。在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凡是教育,其目的达到不教。”这是很有到理的。如果学生不会自学,一步离不开教师的教,这样的教学应该说是失败的。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是辩证关系,学生的学习方法,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制约,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所产生的效果反过来又推动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自学能力,正反应了我们教学工作需要改革。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际活动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语言则是各种交际的最直接、最方便也是最重要的工具。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成为一个有觉悟、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语言表达能力是关键的一个环节,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的,语言表达不清楚,往往说明思维也不清楚。因此,语言表达能的培养必须与专业的知识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进行。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时时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同时必须要求教师的语言简明、扼要、生动、活泼,词汇不但丰富还要富有感染力;语言必须语法正确、逻辑严谨、流利畅达;语音、语调也要讲究,讲解不能平铺直舒,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其情感色彩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灵活运用。

另外,多组织些课外活动是训练培养语音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适当组织讲演比赛,朗读比赛,谈读书心得,座谈实习收获,参加郊游,汇报思想等活动,并事先要求学生自己做好活动准备,即自己写讲演稿,写朗读文章或诗句,写读书心得,写实习计划和实习报告,写书面汇报材料。活动中对较成功的作品要组织学生反复读、反复听、使多数同学能取别人之长以补己之短,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对比较差的作品也要挑出典型反复读反复听,使部分同学避免在语言上再犯同样错误。

3.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一个合格的人们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还要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教育上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品德教育,则是失败的教育,当然,相对来说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项工作主要应由班主任来抓。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通过细微的观察了解,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活动的脉搏,根据思想品德出现的“苗头”把工作做在前面。其次善于运用品德教育的心理规律进行工作。道德行为是受道德意识调解支配的,要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应当首先进行说理教育使学生懂得事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动机和道德意识。而形成了获得良好品德的动机,可以说品德教育工作一半已经完成了。第三要具有品德教育的机智既善于巧妙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紧急状态下做到遇事不慌、镇静、从容、头脑清醒,能快速进行分析判断并巧妙提出正确教育的办法,使犯错误的学生心悦诚服的承认错误,并使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高中哲学方法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辨能力 条约 外交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34

1 概述

什么是思辨能力?“中国批判性思维学科”第一人谷振诣认为,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思辨能力就是指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现实问题和预知未来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如何贯彻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呢?笔者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高三教学实际,确定以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为教学内容,试图从概念入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使学生全面认识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以期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过程

教学片段1:不平等条约概念

师:条约是国家间关于它们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是国际社会交往的法律形式,是近代国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1]以后,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条约来规范中外关系。因此,有学者把中外关系的这种做法称之为条约制度。按国际法专家王铁崖的统计,中外条约和规章共计约1180多条。高中教材涉及了哪些重要条约?(要求学生呈现课前准备的不平等条约大事年表。)

生:……(此处可用浓缩法指导学生记忆主要条约的内容)

师:但受二元对立思维影响,我们往往认为近代中国只要与外国签订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投影材料:

材料一:今大皇帝恩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约束己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按己国律例办理。――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

设问:要求学生判断是平等条约还是不平等条约,并说明理由。

生:……

师:要求学生讨论不平等条约的评判标准后归纳:①条约的缔结形式和程序是否平等;(城下之盟)②条约的内容是否对等,是否损害了中国。

教学片断2:通商口岸――中国近代化的窗口

师:投影材料

材料一: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下图表示两次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图略)

设问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生:……

【预设答案】: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设问2:假如你是当时朝中大臣,你对通商口岸的设置向皇帝提供何种建议?请模拟写一份奏折。

设问3:这些地区今天发展如何?联系今天现实,如何看待通商口岸的开放?

【预设答案】:从当时看利弊并存,从长时段来看,中国必须对外开放;说明了历史的进步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既要维护国家,又要有妥协。

教学片断3:协定关税――让人欢喜让人忧

师:投影材料

材料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材料二:按中英《》的规定,对1843年税则作了修订,重新订立海关税则。进出口货物,一般“均以值百抽五为基础,换算为从量税”。

设问1:阅读上述材料后,你能获取哪些主要信息?

生:……

【预设答案】:中国关税需同英国议定,关税遭到破坏;外国进出口关税税率为5%,税率低。

设问2:你认为关税税率是低好还是高好?协定关税好不好?

生:……

设问3: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中关于关税的规定,问题出在哪?

生:……

【预设答案】:不对等;税率过低。便利西方掠夺中国财富,也使中国脆弱的近代工业失去了关税的保护。

师:关税问题既不能完全按照西方规则开放,也要有妥协,还要符合中国国情。

教学片断4:条约视角下的近代中国外交

师:投影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 ――《汉书》

材料二:“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设问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前后,中国的外交观念和外交制度有何变化?

【预设答案】:外交观念:华夷秩序观(天朝上国)到国家观。

外交制度:朝贡制度到条约制度。

设问2:你是如何评价蒋廷黻的观点。

【预设答案】:第一层次:是正确的。前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坚持中国为中心,形式上不平等;后通过条约获取特权,侵犯了中国,掠夺中国财富,是不平等的。

第二层次:是错误的,前中外关系(来者不拒,往者不追)的实质不干涉别国内政,是平等的。后用条约关系规范中外关系国际规则,在形式上是平等的。

第三层次:具有片面性。理由略。

3 感悟

高中历史思辨思维是一种较为高层次的历史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和开放性思维品质。这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加强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也符合高考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从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出发,采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这一能力的习得和培养,因此教师课堂设问的策略和有效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情况,从历史学科自身思维特点,谈一谈笔者对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培养的体会。

第一,密切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历史感的培养并非总局限于历史本身,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的帮助我们了解过去。”[2]在教学片断2和3中,对通商口岸的认识就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开放意识;对协定关税的认识,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讨论协定关税和关税高低的利弊,进而引导学生认识近代史上中国的关税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3]

第二,合理运用历史的想象力。

要使历史知识变成活的知识,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有创建,就必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也经常使用这一方法,例如对史前社会研究,学者往往根据考古和文字资料,展开合理想象,为我们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在新一轮课改过程中,很多老师已进行了这方面课堂教学实践,例如教师在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时,设计了伊阿宋的一天。在教学片断2中要求学生对开放通商口岸的利弊写一份奏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历史老师一定要清楚“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是他们追求历史的动力,而抹煞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阻断了他们继续学习历史的道路”。[4]因此,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学习历史兴趣的不断提高,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思维展开。

第三,全面历史的分析能力。

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在教学片断1中,对不平等条约概念教学,首先从条约概念出发让学生全面认识有平等条约,也有不平等条约,然后对中国近代条约进行历史的分析,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平等条约的概念内涵。在教学片断4中,对蒋廷黻先生对中外关系观点的评价,首先要求学生从历史角度对中外关系进行考察,古代是朝贡外交,近代是条约制度。然后结合材料和史实从唯物主义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中外关系实质,古代中国外交形式上不平等,实质上不侵犯别国内政和;近代中国外交形式上平等,因为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始,条约关系是近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但实质侵犯了中国,掠夺中国财富,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关系。茅海建先生对此有过精彩论述:“进一步地研究又使我吃惊地发现: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平等或不平等,都是以18世纪在欧美产生至20世纪在世界确立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尺度;而生活在‘天朝’中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因而在外交上举措大谬”。[5]对于历史研究和现实生活而言,这句话仍然令人深思,耐人寻味。蒋先生的错误在于没有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没有进行全面历史的分析。考虑教学和学生实际,此题答案预设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对观点合理解释能力;第二层次考察学生独立和创造性思辨能力;第三层次考察学生全面历史的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史论结合进行分析都应给予肯定。因此,全面历史的分析思维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和开放性思维品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刻性,对学生思辨能力形成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科学,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教育是哲学,她需要我们传给学生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教育也是艺术,需要我们创造性的工作。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历史学科教育的独特作用吧!

参考文献:

[1]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序言)[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3][4]于西友等.历史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