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与规划

人才培养与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与规划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特性及其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地理学为背景,以人地关系与区域规划理论为依托,以现代信息管理和3S技术为支撑。其核心知识体系涵盖地理学、数学与信息学、规划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有着丰富自然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该学科具有地理学的三大学科特性:综合性、区域性和社会实践性。

人文地理c城乡规划专业区域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道路。国家教育部2012年专业目录,已清晰地为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构建了“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在此专业指引下,毕业生应具备三大基本技能:通用技能,即所有专业学生大学教育阶段均应具备的共性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即学生必须掌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专业创新技能,即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2]。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例

韶关学院地处粤北山区,为典型的地方高校。该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要求拆分,于2013年开始专业招生,目前已招收在校生近150人,制定并实施了2013版、2014版、2015版共3个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指引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明朗、清晰。

1.以“三性、两需”为目标凝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植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和未来需要,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需要认真分析专业和社会需求关联性,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未来。以“三性”(即地方性、实践性、创新性)、“两需”(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急需和未来潜在需要)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急需和未来潜在需要,遴选、调整专业方向,凝练专业特色。

充分考虑到粤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对人才需求,以及珠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不愿入职粤北的现实情况下,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确立了“立足粤北、面向广东”、“强化应用、凸显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扣粤北山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主动对接粤北山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为粤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专业方向与地方特色的凝炼,紧紧围绕粤北山区城乡建设、旅游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学院实际,以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遴选出“社区规划与房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2个专业方向,得到韶关市城乡规划局、韶关市城乡规划与市政工程设计院相关专家的认可。

2.以“依托学科、注重实践”为原则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建设。地方高校“依托学科、面向应用”,坚持“厚实基础、适度口径、注重实践、提炼特色”的总体原则,通过厘清职业岗位、专业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起面向职业需要的、培养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3],以及基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突出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在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减少或删除与专业能力培养无关的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校内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训(实验)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校外课程比重。通过“三减”、“三增”,进一步优化课程群内部“基础”、“技能”和“应用”结构,形成一套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行业特色的理论基础适度、专业技能厚实、应用实践凸显的专业课程体系。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地理学科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为原则,构建起具有专业适用性的“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实践应用”、“2年厚实基础、1年专业方向分流、1年实习实践”的211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减少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性课程课时数,增加数字测图、画法几何、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技能型、实践型课程。突出快速手绘、微观空间设计与宏观空间规划在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构建从单功能景观设计混合型街道(片区)规划设计城镇总体规划设计的自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实践、实操性课程体系。增强三性(即“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三型(“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在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

3.以“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改变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体系,重理论教学考核、轻实践教学评价的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起课内外联动、校内外协同、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需要更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强大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需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实训(实验、实习)与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促成课程实验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实习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的体系化。课程考核需要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考评制度,增强考核自主性、过程性和创造性。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通过将常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结合、教师主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三结合”,积极探索和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竞赛教学”等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性学习、《城市设计》的“经典著作阅读”和“小组学习汇报”、《村镇规划》的“真题剖析”与“规划实践”等,即是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科技创新、暑期“三下乡”、“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等为平台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具体科研、教研和行业规划项目实践,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校内院系间、校地间教学资源、实习实践基地的共建共享,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实用型课程的共同分担,规划实践活动、规划项目、人才培训的校地对接,促进了本专业教学模式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

4.以“双师、双证”为重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水平

“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任教师既具有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科技开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实践能力[3]。“双证型”教师是指专任教师拥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又有行业岗位所需要的执业资格证书。“双师双证型”教师是支撑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相比较而言,他们跟行业联系沟通密切,熟悉行业动态、操作流程,更容易把行业、岗位上的相关信息、知识和技能带入课堂,指导实习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师资队伍中拥有众多“双师型”、“双证型”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实习实践中的骨干作用。这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依以实施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发展中提出建设一支行业职业素质高、教学科研水平高、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双证型”教学团队的师资培养方案。一方面,通过外聘途径,邀请规划、测绘、园林、地理等专业专家学者以及政府行业相关专业人士来校授课、实践指导,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随岗培训和挂职锻炼,激励专任教师考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人才招聘注重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历或具有行业执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教师。目前,本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其中,3人拥有“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证,2人被聘为“韶关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4人有在规划设计部门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随着“双师双证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高,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服务”的特性和水平进一步得到加强。

5.以“两体系、一办法”为抓手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管理

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过程管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这需要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特点,提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督导监控与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等,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机制和质量反馈机制。尤其是需要“两体系”、“一办法”教学过程管理,即建立和完善基于“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三维专业评估、人才评价体系,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师生评价、实习实践、教学竞赛、毕业论文、社会反馈等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奖惩激励办法。

为此,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改变了传统课程成绩的3∶7(即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考试)比例设置,创新考核模式,设计开卷考试、小组作业、课程设计、实践实训等多种考核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绩。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30%∶50%∶20%”的三维评价体系,突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型(技能型、应用型)和两性(综合性、设计性)的专业特色。建立起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师生评价、实习实践、教学竞赛、毕业论文到社会反馈等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奖惩激励办法。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校地协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与变更制度;教师教学效果的学生、同行与督导专家的“三S”考评制度;学生能力考核的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规划;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08-02

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物流教育自2002 年以来迅速升温。截止到2007 年,我国能够提供物流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有200 多所,在校接受物流教育的学生达50万多人。许多高校开设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等物流规划设计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内容体系往往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审视企业对物流规划类人才的需求特点,探讨基于企业需求的物流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物流规划人才需求特点及其对教学的要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降低物流费用(第三利润源),如何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是许多企业直接面对的战略性问题之一。各企业急需能够站在战略角度,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帮助企业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中高级物流人才。这种物流规划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目前市场最为紧缺,培养的难度也最大。

一方面,物流规划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业务素质。一是掌握物流基本理论、技术设备、政策法规以及物流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动态。二是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现场管理以及在制品的保管和成品包装与存储,能够合理调度企业车辆和人员、选择最优行车路径、规划进出货等。

另一方面,物流规划人才需要学习的知识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必须通过反复的物流项目和物流案例的实践、提升,才能逐渐积累出为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物流解决方案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仅靠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满足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该课程应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采用课堂授课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都遭到压制,同时存在着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弱,不能适应企业需求。

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重理论轻实践

大部分高校沿袭传统教育理念,注重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呈现出纸上谈兵的教育状况。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注重知识、忽视应用等,直接造成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不缺知识,而欠缺企业最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体系和教材不完善

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联系不紧密,实用性较差。许多高校没有对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导致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理论解释与分析,缺少对企业物流规划案例的分析。

教材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已有的许多教材,主要介绍基本的概念和方法,虽然理论性较强,但是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不能结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最新实践和发展需求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因此,现有教材不能够满足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缺乏创新与改革。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教师填鸭式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充当知识接受器,课后学生对所学知识漠然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流规划人才的培养。

(四)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国内缺乏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实际经验的教师。物流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专业,大多数高校教师从交通运输、管理、经济等方面转型而来,整体水平不高,无物流行业实际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够从书本上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实际应用讲解物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操作。

三、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建议

(一)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精心编写讲义,对书本知识进行模块化整合,从“重知识”转变到 “重能力”。鉴于目前国内没有较好的教材,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物流规划设计的经验,以“立足基础、突出重点、联系实际、构建理论体系”为原则精心编写了近十万字的讲义。该讲义既借鉴了国内外大量经典物流规划教材的编写理念,又在内容编排、呈现方式上与已有的相关教材有较大差异。其具体特色体现在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一是从理论上提出物流系统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方法,用于指导物流规划实践;二是给出实践上的范本和样例,以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参考。具体包括物流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物流系统战略规划、物流网络规划、物流节点规划、运输系统规划、物流系统优化与方案评价等大模块。

(二)以核心项目贯穿,引领整个教学内容

项目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兴趣,笔者先后依托国家电网河南公司物流发展战略项目和河南阳光物流公司仓储系统规划项目来实施教学。学生首先分组查找资料,围绕企业物流业务流程,对整个项目的内容进行探讨。然后各组再派代表到企业核实真实情况。最后在课堂上,各组提出物流规划项目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价和改进。

(三)适当应用案例教学

选择和编写好物流规划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例如,笔者在讲述完“物流节点选址”知识点之后,引用了“大连北良粮食物流中心”的案例。在描述了基本情况后,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关部门宁肯炸山穿洞,也要在大连建设粮食物流中心”,学生们为此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的发言还很专业。

对于选好的物流规划案例,要拟定合适的研讨题目。例如,对课程中某些重点问题教学时,可选择相对简单的物流规划案例,案例蕴涵的问题比较集中,指向性明显。这样,拟定的研讨题目可以具体些。当课程进入到中间阶段时,选题时要着眼于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拟定的研讨题目应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深入思考、交流,才能比较充分理解案例蕴涵的道理,拿出自己的决策方案。当课程临近结束时,选择的物流规划案例应着眼系统性和复杂性,拟定的研讨题目应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对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

课堂讨论是参与式教学法中最常用的手段。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教学中,笔者运用了三种讨论方式。一是即兴讨论。在每次课刚开始时,或者是离结束还差10-20分钟左右的时间,提出一个紧扣教学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二是小组演讲。将教学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10个学生,围绕某个主题,由各个小组事先组织稿件。在课堂讨论时,学生争相上台演讲,还有学生小组准备了精美的演讲幻灯片。三是“师生互换”。考虑到很多学生在平时并不阅读讲义、教材,因此在课堂上就某个知识点,让学生速读10-20分钟左右的时间,然后请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教师坐在下面听讲,并最终评议和补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形式的组织指导,实现师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学生之间多对多的学习,从而实现多元互动,做到导中学、学中导、导学同步。

(五)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作用,建设课程网络资源

建设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平台,在平台中设置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直播课堂、IP课件、案例精选、导学PPT、行业动态等多个子栏目,及时补充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增强学生对物流业发展实际的了解,保证学生学习到最新鲜的知识。

积极开展网上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借助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网上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程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巩固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少平时讲课过程中未能面面俱到的内容,可以通过网上教学,逐个讨论,解答学生平时的疑问。

(六)引导学生参加物流规划实践,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笔者辅导的学生先后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决赛中获奖。在课程教学期间,邀请具有丰富物流规划经验的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传递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增强学生对物流规划实际情况的了解,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甘红云.关于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

[2]黎冰,武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物流技术,2010(1)

[3]刘健敏.浅议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中的运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5)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十二五”规划;高校;创新型人才

2011年3月16日,新华社授权全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纲要》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特别强调要:“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为我国如何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成就斐然,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栋梁。但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逐步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建立和完善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和激励机制。

一、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念陈旧。在我国高等院校中,长期统治课堂教学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抑制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在这种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和活动必将受到限制,并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创新精神缺乏。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清晰。跟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等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念。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有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可衡量、可操作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执行。

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体系不科学。目前,我国高校的考核制度实质上是知识本位的考核制度,对于学生而言,学校考什么,学生学什么,学校如何考,学生如何学。现行的大多数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手段,仅从分数结果把学生从知识水平分为三六九等;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则是以考察教师是否传授了课程体系的知识为主,较少考核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与学生交往的情况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

4、缺乏优秀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师队伍。在现有的高校用人机制中,对于专职教师的招聘多数停留在高学历专业对口的要求上;多半是应届毕业的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很少鼓励学生向自己,或就基本知识提出“为什么”,很少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和余地。

二、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确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种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因此,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我们既要强调大学自身的特色及个性,也要重视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有的共性,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类、国家、社会、环境负责的精神;自我发展和创业、创新的能力等。

同时,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传统的“教师借助于课堂教学,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是束缚和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不是排斥教师,降低教师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教师的指导要求更高,教师的指导难度更大。在现代教育中,确立和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那么各种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专制现象就会消失;学生学习过程中课程选择、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将会加大;个人专长将可以得到充分展现的机会。这样将可以培养出具有创造活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培养模式

(一)加强自学引导式、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1、构建课堂讲授与自学引导、讨论研究等相结合的整合化的教学方法模式,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探索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对高校中低年级的现行教学计划进行局部调整,适当减少讲课时间,增加自学、讨论、练习时间,使学生的独立学习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得到加强。

第二,在前一阶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高校高年级的现行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逐步形成以自学引导为主的高校教学方法结构的新体系。

3、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研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和“学会创新”,从而建立起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新模式。

(二)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对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特点,已基本形成了共识,但是,从高校教学过程的整体来看,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状况:教学与科研多则是分段进行,上课就是上课,课程结束后才进行科研训练,学生到了大学高年级才搞些科研活动,这种机械划分的做法,不利于全程性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能力。因此,应从一年级开始将科学研究的宗旨、方法、手段及成果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科研化。

1、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程和提高性的选修课程,在经常性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实现,如教师把新的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引进课堂教学,结合学科教学向学生介绍治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等。

2、通过课程论文或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以及某些为培养科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如文献检索、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3、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生产、社会调查及服务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科研训练。

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的全过程,营造良好的培养渠道和培养环境

(一)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应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化,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优秀的人才从事创业教育,向学生系统讲授创业教育的内容,分析和研究创业活动、创业过程的构成要素,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熟悉创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面向大学生开展企业家教育,帮助个人树立创业观念和掌握创业技能的过程。

(二)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

1、实施多样化激励。如: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学校可经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灵感的激发的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等,对表现突出者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嘉奖。

2、设立专项基金。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多方面的项目资助,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如设立创业基金、创业促进会等组织;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优惠和便利。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启示

2014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按照《规划》中的说法是“要逐步形成以应用科技大学(学院)为龙头,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为骨干,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与专业学位研究相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体系。”因此,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用科技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领先一步,始终致力于“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此次《规划》对学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专业的代表,从《规划》当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应用科技大学有七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即应具有为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模式是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拥有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多样选择的学习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以此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旅游管理专业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够用、外语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极具竞争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外语”的学科建设理念;创新性地构建起能力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国际化办学思路,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深入走访、调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毕业生、在校生和兄弟院校为调研对象,调研方法主要采取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会、搜集资料等方式。

主任教授带领本教研室教师实地走访用人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走访的企业多达10余家。这些访谈,一方面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各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实地走访外,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问卷调查方式。我们使用了“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根据本专业特点,分别对企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然后将问卷广泛到企业邮箱和在校生及毕业生各班的QQ群中,对于收到的问卷,软件自动统计,显示统计结果。这就大大加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和客观性。

2 提出优化每一门课程内涵建设的设想

“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是在搭建一个框架,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 我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搭建好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优化每一门课程的内涵建设。每门课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更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涉及到课程学时、课程大纲、授课方案、理论知识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授课方法、考核方式、教材编写、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一些列问题;并强调:一门课程的建设实际上是一门系统工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将每一门课程规划好,经过主任教授审核后,方可开课。

3 构建能力培养体系及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在全院开创式构建了能力培养体系,明确了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即饭店服务技能、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了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将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逐一落到了实处,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现。

饭店服务技能通过《饭店服务学》的实践课程环节在旅游模拟实训室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将实际操作作为考核的方式和标准。

旅行社管理技能通过使用“金棕榈”旅行社管理软件,配合《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是有10余年旅行社管理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导游服务技能通过《现场导游》课程,对学生进行现场导游的模拟及训练,还原真实的导游场景,使学生能够熟练并有个人风格地讲解哈市的各主要景点,了解实际带团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稳定的专业思想、养成教育、职业礼仪、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我们通过入学教育、“着装月”、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座谈、企业家讲坛、导游之星大赛、读书计划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开设礼仪培训、旅游美学、演讲与口才、摄影、音乐赏析等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4 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在总结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亲自布置教务和学务两方面的力量,挖掘一切社会关系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旅游管理专业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到旅游企业实习。我们已经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提前实现了专业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连接的目标。尤其是,我们与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万达集团旗下三家企业实现了紧密型合作。联系两年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实习后直接就业,并已经进入到管理岗位,或成为后备干部,就业层次空前提高。此外,我们与世界500强“万豪国际集团”签约合作(该集团在大陆现有64家五星级酒店,2016年将达到125家),合作主要内容包括:

a.成立我校第一个真正的订单班――“万豪班”,每年接受35名学生,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服;

b.获得“万礼豪程”基金支持,免费提供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和酒店英语等教材;免费提供部分专业课程;免费提供教师挂职培训等。

目前,已经签约有“万豪班”、“万达班”、以及将要签约的“嘉华班”,可以安排120~160名学生实习就业。明年可以真正实现定向招生。这标志着我校“开放式”办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欧美标准的应用技术大学的雏形已经出现。

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海外实习项目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分培养 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专家队伍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o cultivate more excell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so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been explored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lassified training". The classification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ccupation career tendency,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rofessional oriented job occupation and other factors, from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s, so as to meet the students' position to adapt to the different occupation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needs. In the classified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need to be more specialized in the guidance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ducation.

Keywords classified cultiv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xpert team

1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现状

1.1 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缺乏专业化且力量单薄

在高职院校内大多数有辅导员和就业辅导老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务,而这两类辅导老师平时做着行政工作,很少有时间好好研究生涯规划的理论,并且实践教学经验也较浅,因此对于教授本门课程不够专业化,导致了该门课程教师很紧缺,也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分类培养,因校内无专业化的专家队伍,那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根据学生的类型开展个性的指导工作。专业化、类别化教师队伍的缺乏,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分类培养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①

1.2 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过程化指导缺乏完整性

我国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普遍较晚,简单的指导生涯规划内容,一般在大三临近毕业前,集中性进行最后的就业辅导为主,在三年期间并未有过程化、模块化的全面指导。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内进行的分类培养模式下,我们需要对学生从大一入学到大三毕业,进行分阶段、分不同的培养类型进行过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由于兼职的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并且人员的流动性也较大,而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指导不够完整,学生的收获也会很少。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的意义

建立一支强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教师队伍,要依赖于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对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组织机构建设采用的模式为,学院与相关的就业指导部门统一管理机构;专家、教师队伍建设采用校内招聘有生涯规划经验、有资质的兼职教师,培养一批专职的生涯指导教师,聘请校外各行各业有相关经验的专家组成;必须制定各种类型专家队伍的职责制度,以及明确的分工,后期的培训、考核制度,以保障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的整体有效运作。生涯规划专家队伍的建设,是完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组织体系的重要一部分,但是专家队伍中的高质量水平,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②

3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应多元化的原因

学院根据分类培养人才模式,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将对他们进行不同类别、不同目标培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类别,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可以按照学生的分类培养类型,建立一支相对应的队伍,可以全身心的专注生涯教育研究。在开展生涯测评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未来目标职业的不同,进行相对应的专业测评。对于有生涯困惑的同学,可以进行专业的辅导加咨询。

以宁波城市学院信息学院分类培养学生类型为例,五类同学在校期间需要达到的目标是:

(1)专升本型同学,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标志。大三时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英语”这两门课程。英语方面,要努力通过应用英语A级、大学英语三级、四级等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对自己在大三时期考取专升本有很大的帮助。高等数学的学习,要选修校内的数学课程,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

(2)创业型的同学,以大赛获奖或注册创业或创业就业或横向科研项目为标志。在校时要多加强有关创业的相关政策学习;我校成立创业学院,为全校的师生提供创业服务,定期邀请企业创业大师开展创业讲座。每年有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有创业项目的同学,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好好准备参加创业大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别人优秀的创业精神,对提高自己的创业项目有一定的帮助。

(3)技师型的同学,以技师等高级别证书为标志。大二时期要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信息学院技师型的同学可以考取的证书有:程序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汽车服务与营销员;汽车维修技术员;智能楼宇管理师。这些所有证书的获得,在以后的就业岗位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

(4)国际化型的同学,以中外合作培养为标志。该类型的同学,必须加强英语的学习,达到出国学校要求的英语水平;其次自身的专业课,也要加强学习。

(5)复合型的同学,以辅修专业或辅修双专业为标志。在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学习。

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汇总表(以信息学院为例)(见表1)。

4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的策略

4.1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

(1)根据学生不同分类培养类型(专升本型、创业型、技师型、国际化型、复合型)的特点,组织校内招聘五个类型的专业教师,在专业上要求相关的人力资源学、生涯规划指导等,并且有相关企业经验的教师。这些老师不但具备职业指导的理论水平,而且综合素质高,最好在以上五个类型中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③

(2)对学校现有的兼职生涯指导老师进行全面专业的培训,才能有效的发挥大学教育职能。根据学生的五个培养类型,对老师们也进行分类,建立了经验丰富、文化素养高、知识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和进修,平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咨询辅导工作,加强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水平,有针对性的开展的教学实践指导,将学院的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更加完善。

(3)充分利用校外丰富资源。选择知名度好的企业相关HR、职业生涯理论高的专家,加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中来。校外的专家队伍成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定期的、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讲座。选择企业最需要的人员素质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的素质会不断提高。

4.2 建立多类别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

基于当前社会严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高职院校在分类培养下,积极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境的重要途径。而多类别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能根据五类培养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广大高职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就业目标,好好规划在校期间三年的学习目标。④

4.3 建立多阶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

通过学院的人才分类培养,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院的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必须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教师的职称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生涯规划资格证书的等级来分类别。学生的五个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生涯规划指导,采用不同类别的专家进行相应的教学与指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非常有利。⑤

5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晚,国外生涯规划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也有很完善的教育w系,在社会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为我国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在分类培养中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内的研究较少。我们建立一支各方面素质高、专业强的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非常切实有效。

在高职院校分类培养下,让学生选专业、选提升类型、工作岗位方向、分类衔接模块课程或选修课程、选课程、选教师等方面尊重学生的自,这样才能建立素质专业高、层次梯级分明的专家、教师队伍人员,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分类培养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Y201534424 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

② 崔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