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班级团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即时网络 易班系统 即时网络团建
课题项目:本文系上海大学2011年思想理论研究立项课题“即时通讯时代高校网络团建有效阵地建设探究”的研究成果。
阵地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依托、载体和抓手,只有抓好了团的阵地建设,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团组织在高校青年团员中的引领作用。当下,高校各级团组织在阵地建设中面临着新的形势――以互联网与以手机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的结合为表征的即时网络时代的到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在即时网络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传播的速度更加迅捷。在思想活跃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手机普及度非常高,手机上网越来越广泛,以微博、人人网、易班系统和手机QQ群等各种手机信息平台为载体的即时通讯网络应用广泛,这种交互性的即时通讯网络平台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媒介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网络团建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利用网络对于党团建设的积极作用,拓展网络团建的载体,提升网络团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高校团组织亟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以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推出的易班系统为例,探讨即时网络条件下的高校网络团建工作得一些基本问题。
一、加强即时网络时代高校网络团建的目的和意义
2007年8月起,易班(E-Class)系统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依托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在上海市各高校中重点推广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易班系统集成了时下流行的各种新媒体应用,比如包含了新闻、通讯录、校园应用、博客、微博、相册、互动社区、论坛、邮箱、网盘、掌上易班。等,其主要特色在于班级功能,全市高校的班级都可以建立对应的网上班级。截止到2011年5月,在经过三次试点工作以后,几乎覆盖了上海所有的高校学生。从其新媒体应用的聚合性上就可以看出,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建立易班系统的目的旨在尝试在教育系统内搭建一个网络平台,为辅导员、教师、学生提供一个网上交流和信息共享的阵地。易班系统的建立,对于聚合分散在各个网络平台的青年大学生、形成高校师生间和高校学生间的互动是这一种重要的尝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其具有的短信推送功能,将网络系统与手机短信结合在一起,具有即时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典型特征。
在易班系统中,青年大学生团员网上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元,也更加复杂,这给高校团的阵地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坚持传统团建的同时,又能适应即时网络的发展,在团建工作上及时跟进,充分利用好即时网络的及时便捷的特点,做好新形势下的网络团建,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即时网络时代高校网络团建阵地建设,首先就要统一全体青年团员特别是高校各级团组织领导干部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意义。
1、实现团组织在即时网络上的存在的必然要求
2009年7月,陆昊同志在“在统筹城乡、青年自组织和互联网团建试点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就特别强调,“要通过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团的组织载体在互联网上实现的有效途径,充分依托互联网实现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联络、吸引和凝聚。”作为互联网不断向前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重要表征,即时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团建工作是互联网团建的进一步探索,也是通过网络途径有效联系团员青年的必然要求。以易班系统为例,依托易班系统开展即时网络团建,通过易班班集体建立对应的团支部,通过易班社团建立特殊团支部,依靠易班短信推送功能紧密联系青年团员,这些措施可以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团建工作的着力点。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易班系统也是实现了团组织在即时网络上的存在。即时网络的关键一点就是联络的方便,让即时网络成为联系团组织和团员大学生之间的载体,符合高校大学生个体较为分散、高校多校区的实情;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与其让大学生团员分散在人人网、手机QQ群等其他各种即时网络载体上,不如在组织的规划下做到相对的集中,以利于发挥团的引领作用。
2、高校共青团工作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
即时网络具有即时性、生活性和交互性的典型特征,使其迅速成为大学生团员频繁联系的工具。当大学生团员成为易班、微博、人人网和手机QQ群等即时网络的生力军时,即时网络媒介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聚集在网络上发生频繁的互动,我们很难想象一名不了解即时网络的老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团员的所想所感、关注对象和内心需求。要想关注大学生团员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就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从为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出发。通过即时网络,我们也可以从侧面来了解团员青年的利益诉求,比如在易班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热点问题讨论、网络投票调查、设计网络问卷调查等,调查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中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反作用于我们的思想引领工作,这也是思政工作理念上的一种与时俱进。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即时网络开放性和即时性的特征,在拓宽大学生团员的视野、加强交流互动的同时,一些消极的、不客观的、断章取义的信息和不健康、负面的、脱离实际的思想观念,也会不时地出现在即时网络上,容易误导广大大学生团员,甚至影响其学业。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团组织在即时网络上及时积极的跟进,把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渗透到网络信息中去,加强对大学生团员的正面引导。
3、加强团内民主建设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于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组织来讲,团内民主也是团的生命。加强团内民主,从本质上说是共青团组织属性的要求,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是保障共青团活力的重要措施。加强团内民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把团的声音发散出去,让团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受到广大团员青年民主监督。由于选课制等制度的实施,大学生上课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流动性、分散性和自主性明显加强,班级的概念相对弱化。而借助易班系统,可以更好地进行团务公开,使大学生团员更好得了解和参与团内事务,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使团的决策更加完善科学。与传统团建相比,易班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可以在团员个体分散的情况下将团的声音传播出去,比如通过班级、团支部和短消息的平台,及时地将最新的政策、决定和精神等传达给每一位团员。更为重要的是,在民主信息的反馈上,易班系统可以为团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建议和讨论的平台。使即时网络成为加强团内民主建设的载体,网络性团组织也得以实行了团的职能,这也是即时网络团建的出发点。
二、即时网络团建阵地的职能定位和新途径探索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指出:“即时网络浪潮的真正威力,在于媒体、通信、娱乐等原本相对独立的产业真正全面融合。”即时网络集合各种网络功能,即时性强,交互性强,倘若能使即时网络团组织成为联系团组织和团员之间使用率频繁的联络手段,定会给网络团建工作带来一些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保障信息畅通,提高高校团工作的实效性。在传统团建中,团的信息的传递主要有向下发散和向上反馈两个渠道。最基层的声音要想反馈给团组织,其中要经历多次传递,其中的材料多以书面为主,这种反馈往往是步骤繁多,反馈出的信息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最主要的是因为时空的限制,上级团组织与团员之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的缺乏。易班系统可以较好地纠正这一缺陷,打破这种多层次的传递和反馈,能够保证团的各种通知、精神和决定的及时传达到广大团员,同时也能够了解基层团员青年的意见、建议和心声,提高团的工作的实效性。
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团员的利益诉求渠道。高校团组织相对比较完备,校院系班级甚至是社团都有自己的团组织,各级团组织的功能作用体现得较为明显。但在繁忙的工作中,高校各级团干部在与团员同学之间的沟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够深入的现象,无法准确倾听团员同学的想法,进而导致一些团员同学进一步疏远组织,导致团组织无法更多地满足团员青年的利益诉求。而即时网络打破了这种隔阂,学校团组织的各级团干部可以和团员同学建立单线的沟通,也可以和基层组织如团支部和团小组建立直接的联系。互联网的开放型、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有助于团组织在点多线长、青年分散的情况下,超越时空限制,拉近与团员青年的距离,及时发现和解决青年团员的利益诉求。
易班系统为网络团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但在现实操作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易班系统在网络团建中的职能定位问题。首先要明确传统团建和网络团建的关系,传统团建是开展网络团建的基础和保证,网络团建是传统团建的拓展和延伸,网络团建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传统团建工作,增强团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网络团建可以说是传统团建的一种新载体,只有其所承载的内容与这种载体相对应,这种载体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对于易班系统下的网络团建来说,所承载的内容是能否发挥易班系统的关键,也是即时网络团建能否发挥成效的关键。整体上看,我们认为易班系统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起到平台作用。
1、师生沟通的桥梁,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平台。
易班系统作为一种交互性、开放性和随意性强的平台,有助于打破团员青年与团干部和团组织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的那种心理界限,可以在一种平等的语境中与团干部和团组织进行沟通,有利于消除团干部与团员之间无形的“对立”,在相对平等的状态下进行对话。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诸如微博、易班这样的系统平台,也是表达自己观点、发出自己心声的平台。在辅导员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中,因为彼此身份的不同,学生很多时候不会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而在即时网络环境下,由于身份上相对的隐匿性,学生可能会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反映出来,或者是在有意无意中表露自己的心声。即时网络的虚拟性恰好可以弥补这种缺憾,让师生间的沟通更加直接和高效。
2、 传达团情,扩大团员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平台。
如何实现团员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覆盖面,一直是高校各级团组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易班系统下,各级团组织可以建立网络团支部,利用易班系统的特点开展团的活动,比如宣扬共青团的基本知识,举办网上团史专题学习活动,及时传达团情快讯,进一步深化团情团史教育;及时将团组织策划的各种活动信息在平台上,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团员青年加入到活动中来;对于团支部书记的选举,合理地利用易班网络系统,在公开推荐、竞选陈述、民意测验、差额选举等各个环节通过即时网络让广大团员有充分的机会直接参与,有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投出自己信任的一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此外,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易班手机短信推送功能,将团组织、团干部与团员青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扩大团员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引领作用。
3、方便团组织活动的动员和组织,发挥团员积极性的平台。
在传统团建下,团的活动的策划和开展都有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是不能广泛发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活动策划上往往靠部分团干部的拍板,缺乏普通大学生团员的建议和参与;二是在动员组织上,往往需要靠组织的命令式的动员和团干部个人的魅力。易班系统集合了博客、微博、相册、互动社区、论坛等的功能,并且带有短信推送功能,为团组织与团员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高校团组织的各项活动要很好地利用易班系统的这些特点,及时活动的信息,通过网上参与为团活动的组织提供便利,在前期活动策划上广泛征求广大团员的意见,发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使活动本身符合团员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而在活动的动员上,可以通过易班反馈给给全体团员,让他们自己做出参与活动的选择。以志愿者活动的动员组织和招募选拔为例,前期的招募通知、中期的选拔参与、后期的总结表彰,都可以通过易班系统建立专题项目,与传统做法相比,节省了人力和通知的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志愿者活动的影响力。
4、宣传各种模范典型,激励大学生团员积极向上的平台
发现团员青年典型,宣传优秀团员的先进事迹,用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激励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多年来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手段。在传统团建中,宣传典型的做法是靠各类板报、宣传栏和自办报刊,宣传载体容易受到限制,受众面也不够广,而即时网络则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够把典型事迹传播给全体团员,扩大模范典型的影响力。在如优秀团员、百优团员、优秀学生、优秀志愿者、优秀义工和各类典型事迹的评选和表彰上,加大网上评选和展示,让广大团员青年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身边的先进同学和先进事迹,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引导人,突显团的引领作用。
三、 即时网络团建阵地建设中的机制化建设
信息平台建立之后,要想发挥其预想的效用,还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来保障其运行。在即时通讯系统下团建阵地建设能否起到长效作用,关键一点在于加强即时信息平台在广大团员中的应用,提升即时信息平台在广大同学中的黏度。因此,在构建即时通讯系统下团建阵地建设长效机制过程中,应该着重从铺展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四方面入手,形成系统的制度化保障。
1、 铺展机制:建立易班团组织,有的放矢地利用易班系统开展工作
在即时通讯系统网络团建阵地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最为根本的是建立起组织框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将即时网络团建工作铺展开来。在工作开展的初期,要利用易班系统建立起全校团组织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团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团的活动的宣传和动员,对各级团组织的重要活动比如评奖评优、志愿者招募等建立专题页面,充分利用好网络团建阵地宣传的优势。同时,要重视信息反馈和交流,把团的工作动态及时传递给团员大学生,认真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工作;利用班级和团支部置顶信息等,将团干部的选拔、选举和任命进行公示,特别重要的公示也可以用短信推送的方式,确保传达给每位团员,接受团员大学生的监督;注意网上互动,认真听取团员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基层团员。
2、 培训机制:组织和培训各级团学干部利用易班平台开展工作
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是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保证易班系统团支部团建内容的思想性和引领作用,首先要保证信息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因此要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即时网络下的团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还必须对网络团建的这支队伍进行培训,并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培训制度。以理论学习制度为例,专人组织学习活动,对于党团重要的精神文件要集中学习、现场讨论,对于专题性的讨论学习,可以在易班系统上开辟专栏,供广大团员学习和讨论。这种培训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仅仅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团工作的中心,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形成与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相适应的培训制度。
3、 监督机制:构建团员与组织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
良好的监督制度是构建即时网络团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即时网络团建能否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本身鱼龙混杂,大学生团员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上易受到冲击,大学生团员思想活跃,易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即时网络语境下,团员本身就更需要组织的引导和监督;同时,要保护和尊重团员青年的批评权,尊重团员对组织的监督,这也是充分发挥团内民主的重要途径。在易班系统中,可以开辟专门的监督栏,通过不断完善团情通报、团员评议组织、团干部联系基层团员等制度来保证监督的进行,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监督真正发挥效用。
4、激励机制:实施合理的激励措施,调动大学生团员的积极性。
激励机制指的是通过外部因素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调动相关人员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即时网络团建在推进过程中,关键的一点是加强黏度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网络越来越多,大学生团员热衷于不同的即时网络,因此就需要采取多样的激励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团员利用和使用易班系统的频率。这些激励可以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荣誉激励等针对性的方式。特别是迅速培养一批诸如易班系统网络团建的核心团员,就成为推进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分阶段进行评比和表彰,对于表现突出的团员和团干部,给予奖励,肯定其工作和成绩。
即时网络能够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拉近各级团组织与广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让青年大学生及时能与团组织建立联系,以最便捷的方式实现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即时网络团建一定要反应团员群体利益,服务于团员,注重导向性,把积极健康的内容渗透到即时网络信息中去;二是积极开拓即时网络团建新功能,尝试结合大学生的学习任务,提高即时网络平台在大学生中的应用普及度。
参考文献
[1]陆昊,陆昊同志关于统筹城乡统筹团建试点的讲话,引自省略.cn.
[2]方兴东,“即时网络时代”来临[J],中国经济周刊,2010(2).
一、实施“书院制”模式改革,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深化,以专业院系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与完全学分制体系之间会出现不相匹配现象,学生管理与课程管理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功能的发挥。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面临着选择机会多,选课多元化、专业调整跨度大,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虚拟化,学生业余生活的自主空间增大等新问题,原有学生评价体系遇到挑战。学生工作则要改变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行政序列垂直向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和仅以专业学习为背景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模式与机制[1](见图1)。
书院制,本是源自古代四大书院,在当时的中国是藏书传承、名流学者们讲经论道的地方。国外剑桥大学也举办过书院制,是为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很多院校都在实行住宿书院制度,以耶鲁大学为首,它意在培养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有效实现了德育、智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哈佛大学的新生进入哈佛学院集中住宿,住宿学院内设有教授工作与起居室,咖啡厅等学生公共活动场所,定期组织特色活动,老师学生亲密接触,是学生成长、交流、自我管理的重要社区。在香港中文大学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复旦学院实行的四大书院制度,其主要特点是进行通识教育。我们建立的书院制,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书院,借鉴了古今中外,既突出了传统书院的文化培育功能,又体现了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功能,并以此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我们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度。各书院内学生的组成,则体现出文理交融、专业互补原则。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编入若干个书院,使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文理相长。这种形式下的书院制学生工作机制,其内涵集中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变化:一是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改变;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功能的提升;三是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有5400多名学生,分布30多个专业,按照常规院(系)的管理体制运行显得比较困难。我们成立了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凌州书院、环洲书院等五个带有地方文化底蕴的书院[2]。东港学院实施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不同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差异上,其它高校的书院制改革是以通识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宽视野、厚基础、通才为主要目标,东港学院的书院制改革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能较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在国内尚属首例。书院制建立五大工作平台,优化创新学生教育管理载体。即通过建设信息传送处理、学生学习进步、学生道德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生工作评价五大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的优势作用[3]。书院制以书院组织为架构、以社区管理为重点、以个性培养为方向、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班级管理,重构学生个体评价体系,建设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管理形态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才能达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一致的教育教学效果。目前,我们的书院制管理模式,五大书院所有管理人员全部在学生公寓办公,毕业班级全部放在环洲书院。有住宿书院的改革,也有博雅教育理念的、还有通识教育的借鉴。建立了学区管理、社区管理等分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设教育主管、设学业主管、社区主管等教育管理岗位,由学生辅导员兼任,明确分工,强化责任。
二、立足自我管理教育,建立社区党团组织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把社区建设推向了突出位置,社区从单一的生活、休息场所变为辅导员工作、导师导学和学生生活、学习、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社区功能迅速扩展,这也要求党团建设创新工作方法、转移工作重心,为两项改革和社区建设保驾护航。对此,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团组织。为了便于社区工作的开展,建立了社区委员会——各职能部门——楼层长——社区班——宿舍长的社区组织架构,承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围绕这一架构和各项工作任务,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总支,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了党小组、学小组,社区班建立团支部,团小组建在宿舍。(见下图)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党团建设紧紧围绕文明社区、文明楼层、文明宿舍的创建和社区各项工作来进行。目前各书院组织架构完善,社区功能显著提升。各书院普遍建立社区委员会,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学习交流、文化建设、学生管理、自我服务等功能日益显现。郁洲书院带头建立女生社区,还制订了辅导员、班主任为责任人的学业预警分级谈话制度。各书院还举办“学生宿舍文体活动周”、“读书节”、文明宿舍摄影比赛、宿舍文明标语征集、宿舍走廊画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宿舍文化层次。第二是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工作。在制定社区各级党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明确各级党团干部的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把开展学生党员责任区工作作为社区党建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切实加强、改进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管理,促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社区思想动态的信息员、安全稳定的宣传员、文明之风的领航员、帮扶同学的贴心人。根据党员所在班级、宿舍、学生组织,结合党员自身情况划定责任区,并从政治思想、安全稳定、心理健康、自律示范等四个方面规定了十一项责任区职责。同时,每个学生党员联系一到两名重点学生,团结其他同学一起,针对存在问题,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贴身帮扶;联系一个落后宿舍,配合社区学生干部做好细致的转化工作。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辅导员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得力助手,成为社区管理的有力帮手[4]。
第三是团建创新。面对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所带来的全新问题,我院团建大胆创新,探索实践出一种新的团建模式。我们巩固现有“行政班级”团支部组织建设,增加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区团建。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团团建。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育人作用,推进专业班级团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推进网络团建。这样,就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并带有立体交叉的团建创新体系[5]。
改革团组织推优办法,制订新的发展党员基本条件。完全学分制、书院制改革,传统的同专业、同课程、相同作息的传统班级已经不复存在,现行的行政班级淡化,学生集体由学区向社区转移;仅以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为基础的原有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也暴露出了片面性和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成果的不足。因此,原有的以行政班团支部组织推优的办法和以综合测评是否过班级半数、是否有不及格课程作为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已经不能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团委将过去单一由行政班团支部组织的推优工作,转变为以社区班团支部、行政班团支部共同推荐,依据社区、学区的平时检查考核记录和评价,确保把真正优秀的团员推荐入党。在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上,依据改革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在道德素养、学习成绩、素质拓展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把个性化发展突出的学生也列入发展对象。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时,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量:总学分绩点,也考虑学生学习的质:平均学分绩点,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建立番号班级,强化相互沟通文理交融,以老带新
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全面全新的舞台。东港学院的五大书院面对虚拟专业、行政班级、专业班级、教学班级等新的情况,传统的管理评优、发展党员等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情况。书院制管理模式改革了传统的按专业、按班级的学生管理模式,实施按专业大类管理、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管理新思路。由于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学生通过选课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使得学生在传统的以专业班级条件下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被打破,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减弱。原有的学校到院系,院系到专业,专业分班级,以班级为建制单位,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测评为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东港学院2008年试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设想学生在进校时按专业大类、按照男女生相对均等的比例分配到各书院,随机建立“行政班级”,如海州091班。学生在第一学期或学年自主选择文化基础课以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专业,这就出现了一个专业班级。“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自己。由于学生选课、选教师不同,又会出现教学班级的不同,也会出现了一个“行政班级”的同学因为专业不同不在一起上课或者不同时上课的现状,于是就出现了“行政班级”、“专业班级”和“教学班级”。[6]
为了进一步加大书院制学生管理的改革力度,东港学院在2010年新生班级采用了类似部队“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形式,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学生被编在了同一个班。1050名新生形成了以四大书院为基础的36个番号班级,一个班级包含至少三个专业,一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属于不同的书院,不同的班级。一个宿舍也可能出现多个专业的学生。随着以后逐年招生,班级中将还会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番号班作为学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除了番号制的行政班以外,还有为教学组织、导师导学而产生的专业班,为学生选课而产生的教学班。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大大丰富了书院的内涵,更强化了专业互补、文理交融,扩大了人际交往,同时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宿舍为主阵地的社区学生管理新理念[7]。番号班级也得到了老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可,在校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学分制下对学生的评价办法,与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同,学生由于自由选课使其课程数量、科目不同,带来了学习优劣评定上的变化。变换不定的组织活动形式,如社区、社团、社会实践、行政班、课程班、专业班,学生分属不同的集体,评价参照系不同,对学生所表现出来思想道德水平、个性特征、遵纪守规、综合技能等内容的评定都有新的变化[8]。
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全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和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对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也提出了变革要求。为此,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学生评价体制。一是制定《东港学院完全学分制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导向体系。新的考评办法中,设立道德文明素养、学习成绩、拓展素质三个考核大项,根据实际考评内容,采取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个人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平时表现和实际成果,进行单项考评、综合评价,以客观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表现。改变过去人为地将不同性质的考核项目量化合并计算,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体现,为考评而考评的错误做法。二是制定奖学金评定办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过去的奖学金评定,根据以学习成绩为主的综合测评排名,按比例设定一、二、三等奖。因此,奖学金被误读为就是奖励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片面地把学习单纯看作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奖学金评定看作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事情,与己无关。对此,制定新的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置“敦品励志之星奖”、“求知励学之星奖”、“拓才励能之星奖”三个奖项,对在道德行为、知识学习、拓展素质不同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同等奖励。其中,拓才励能之星奖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成果,分别授予科技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社会实践之星、志愿服务之星、创业之星等称号,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成材。
三是在组织程序上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过程管理。使考核和评奖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总结评价、相互学习提高、能力培养锻炼的过程。综合素质考评改过去由班级少数学生干部组织,为辅导员、班主任指导,班级民主推荐成立由班团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考评小组负责组织。在考评的程序上,从个人自评开始,经过民主测评(互评)、考评小组考评,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审核、书院考评领导小组审定。在奖学金的评定程序上,改过去的授予为个人申报与班级等学生组织的推荐相结合,根据综合素质考评结果和取得成果公开公正审定[9]。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考核和评奖的全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一、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开创我校团委工作新特色。
本年度我校团委共有团支部15个,包括14个班级团支部和一个教工团支部,各团支部班子健全、制度完善。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团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团前教育,严把团员入口关,发展团员走上规范化轨道。近年来,学生人数增多,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这要求我们的工作做实、做细,实行分层管理、分级管理。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团委决定实行分年级管理。由团委委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年级工作,实行年级委员负责制,负责各个级的团支部具体工作,各年级可依据本级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不同,独立开展各类型的团主题活动。经过努力,团工作有了明显的突破,使团工作变得更加灵活,分工明确、组织方便、管理加强,兼容了各级团工作的独立性和级与级之间的统一性。既保证了团委对学生的纵向管理,也加强了各级的横向管理。校团委严把新团员入口关,对于想入团的学生,需经个人自荐、班级团支部、班主任层层推荐,经团委审核后进入团校学习共青团知识,进行综合考核,合格者确定为预备团员,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合格者填写入团志愿书光荣加入共青团。全年共培训入团积极分子名。这样,通过坚持不懈的学政治理论、搞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2、健全团委的规章制度。
【论文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自主开展活动的主要形式。当前学生社团的发展存在着短期、无序、零散现象,因此,规范管理是学生社团存在的前提条件,科学引导是促进学生社团有序发展的必要保证。
一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内学生社团越来越多。学生社团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学生社团是一道不可缺少的独特风景。但是,热闹纷繁的社团活动中也时有不谐之音传出,应当引起学生工作者的注意。
1.学生社团的无序现象
学生社团多是学生自发建立的,有时一夜之间,会出现几个社团,一张海报的张贴之时,就是某个社团成立之日。有的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严格,制订社团管理办法,社团的成立、变更、注销都需要登记。有的高校由于扩招,已无力顾及学生社团的管理,究竟有多少学生社团,社团属何种性质,社团内部管理如何,既无统计,也无指导,完全是一种自生自灭的无序状态。
2.学生社团的短期现象
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应时性社团,因一时流行或一时兴起建立了社团,结果时过境迁,社团也就不存在了;二是社团负责人的时限性,负责人毕业了,社团也“毕业”了;三是社团建立的随机性,本来建团就无基础,一旦话不投机,互不欣赏,大家便会各奔东西,社团也随之消失。
3.学生社团的功利现象
由于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也会带有功利色彩。有的学生没有当上班级、学生会干部,就通过其他途径为自己寻求一个表现的机会,认为组建社团一样可以表现自己。有的学生认为,组建社团可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做好了可以入党、受到表彰等。给自己找一条表现途径,这本无可厚非,但人为地加入功利色彩,则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是一种过分的表现欲。
4.学生社团的小团体现象
三人五人一个社团,几十人一个社团,文化、艺术、科研、体育分类不明,无章程可循。尽管多数社团的组织是规范的,但也的确出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小团体社团,有些社团成员全是同乡,是实质上的“同乡会”。有的社团成员间重私人感情、讲朋友义气,这些小团体会直接影响班级和系科的正常工作,在评先、评优活动中产生负面影响。
二
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对学生社团进行规范管理和科学引导。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对社团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1.学生社团具有自育性
学校一切工作都具有教育性,大学教育是灵魂教育,“是一个让你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的地方。”大学生的培育方式分为他育和自育。学生社团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的自育性。一是社团有集体主义培养功能。由于现在高校上课普遍使用流动教室,班集体已失去了某种固定基础,按时入教室,准时离课堂,互相之间缺少交流的机会。同学几年,叫不出名字的现象每每存在。而学生社团联系紧密,团结较好,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大家为这个集体的建立和发展付出努力,集体的整合力和凝聚力也因社团而生。二是培养了协作精神。一个社团是一个“团队”,无私的协作、帮助是社团精神的表现,“一切为了我们的社团”,是社团成员的共同心声,他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以求得本社团以最佳形象立于校园。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社团成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在社团的基础活动中也有所加强。社团成员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班级、学生会组织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有益联系,既锻炼了社团成员能力,又完善了他们的人格。
2.学生社团的自主性
学生社团的初建,完全源于学生的自发行为。部分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对某一学科的共同偏爱,都会直接促成一个社团的建立,他们之间的约定也都是出于自发、自愿。从学生社团建立的实质来看,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信、自立的直接产物,是独立于班级、学生会之外的自发组织,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诸如社团章程的建立、社团的发展规划、内部管理、经费来源、活动内容的确定、社团负责人的选拔以及社团成员的吸收原则等,几乎都是自主完成的。此外,学生社团成员大多来源于学生,活动又是在学生之中,所以,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志趣、愿望和“喜怒哀乐”的最直接“展板”,社团成员也因其学生身份可以和周围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迅速、生动地反映学生自己的心声。院系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仅仅体现在引导上,而不是在领导方面。
3.学生社团的专业性
学生社团多建在院系、年级或班级中。一方面,各成员之间专业相通,彼此熟悉,联系便利,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有些社团依据现实条件成立,有的仅限于本班级、本系科中组建,这就决定了学生社团的专业性特点。另外,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使学生社团带有“从师”的印迹。在成立社团之初,他们会征求许多老师的意见,社团建立后,他们又会聘请德高望重或学有专长的老师做社团的顾问和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的发展与老师的关注和指导密不可分。
4.学生社团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培养,应“具有思想上的创造性”。学生社团已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现在的学生社团活动已包含了对文化发展方向的展望,对艺术活动形式的进一步探索以及对科研活动形式的最新尝试,这些较以前的社团活动都有一定的提高。一些老社团,也时时注意以崭新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使老社团长存常新。这些,靠的就是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又往往会直接推动院系校园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5.学生社团的科研性
学生社团的科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科研氛围,科研氛围浓郁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科研色彩随之而浓厚。各种类型的科研讲座、课题立项、学生协助教师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的科普宣传等,都是学生社团体现出的科研性特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社团都具有科研性质。
6.学生社团的服务性
立足校园、服务社会,是众多社团的组建原则和办团宗旨。义务宣传、义务咨询、义务传递信息、义务搬运服务等是完全意义上的服务,而文艺社团、表演社团、科研社团所进行的各类活动,更多地表现出服务的间接性,是一种以表演或传播为形式的精神文化辐射,是更高意义上的服务。
三
针对以上学生社团的客观特性,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已不容忽视。如何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如何使众多社团渐入佳境,需要学生工作者共同探讨。
1.建立章程、定期检查,注意学生社团管理的规范化
任何社团,都需要用一定的章程进行约束和管理,避免随意性,增强规范性。所有社团必需在以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开展活动,要建立社团管理的章程,要规范学生社团的各项活动,做到有章可依。二是要注意对学生社团的科学引导。社团虽为学生组建,但不能听之任之,要注意及时加以引导,使组织措施具体落实。思想工作一定要跟上,尤其是一些表演性很强的社团,更要注意纪律要求。三是要注意对社团工作的检查、总结和评比。按照一定的时限要求,定期对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估、检查,使社团各项活动上“道”上“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社团”、“明星社团”。四是注意社团的更新与淘汰。学生办团的积极性要予以保护,但也不能任其发展,对于一些时限性很强、管理不规范、活动不正常的散乱社团,要及时清理。
2.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注意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化
规范化与制度化有区别又有联系。这里的制度化主要指两点:一是社团的组织制度,包括对社团章程的认定、组建原则、活动形式的认可、时间场地的安排、经费来源的确定等,都必须按制度进行规范管理,讲求实效,实事求是,切实把好组建关。二是社团内部的管理制度,要帮助社团建立一套有序的、民主的内部管理制度,从社团负责人的选拔、确定到各社团成员的发展以及活动经费的管理等都要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3.活动公开、群众参评,注意学生社团的公开化
社团面对的是广大同学,社团的对外形象也是社团全体成员集体行为的直接结果。因此,社团的活动要公开,要做到广而告之。社团的自治和发展要通过活动公开实现,让大家参评,切实达到约束和提高的目的。
4.纵向发展、横向联系,注意学生社团的联通化
由于社团的建立多在院系或班级基础上,所以社团的活动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学生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鼓励和支持一些优秀社团走出院系,走出校门,加强对外联系,在自身纵向发展的同时实现横向联系。这种横向联系也将打破专业和学校界限,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各社团在加强联系的过程中,也要切实从本社团的实际出发,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努力。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别人,促进自己。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团文化;建设;对策
社团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指大学的各种社团组织的建立、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态等。社团组织涉及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社团组织依其性质分为三大类:(1)学术研究组织,如文学研究学会;(2)娱乐性组织,如京剧社等;(3)公益性组织,如爱心服务社等。大学生社团在学校有关机构指导下或自主开展各类活动,如征文比赛、辩论会、艺术节、读书月活动、学术讲座、志愿者活动等,不仅能增强师生、同学之间的联络,加强思想、感情的交流,更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健康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还能促进学生的学术进步和专业兴趣培养。不仅如此,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同学们的自主办事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此外,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需求自主选择活动形式,没有感觉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社团文化活动比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具有教育效果,尤其是对于学生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生机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不如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术型社团无人光顾,兴趣型社团、娱乐型社团只注重娱乐功能;自治型社团未能尽到学生自我管理的职责;还有许多高校社团活动都局限于校园这个小环境中,没有与社会联系结合;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的状况比较明显。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没有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目前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务不足的情况,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总体财政支持不可能无限,另一方面,一些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也有限,使社团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社团活动场地不足。据笔者对湖南某高校做的不完全统计,80%的社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并且因为学校各方面改革后,学校的一些场地活动需租赁,社团捉襟见肘的财力无法支撑,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如果社团有一定活动场地的话,它的活动的力度将会大大增加;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所以需要加大对社团指导的专业力度,使社团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社团的继承与发展不够。目前许多社团比较轻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一些社团前几年活动轰轰烈烈,但近几年却销声匿迹,很大原因是由于该社团的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活动怎么样,而不关心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以至于往往一些核心成员毕业后,使得一个社团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这是在社团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使社团及其开展的文化活动名副其实地发挥育人的功能迫在眉睫。
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对社团的指导与管理
当前大学生社团出现的一些不良趋势,与学校对于社团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因此,重视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是保证社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团委应根据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发展需要,设置学生社团联合会,由团委配备专职团干部指导学生社团联合会开展工作,如学生社团成立的审批,活动的考核,社团负责人的考核以及优秀社团的评选等。同时要求各系设立社团部,指导本系挂靠的学生社团开展工作。这样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全校的学生社团合理化运转,具有促进和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学校团委还要健全社团档案,定期向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社团工作情况,以保证社团合法、有序、健康发展。
(二)将社团建设真正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并保证充足的社团活动经费
以前有的大学生社团无法长期开展活动,落入自生自灭的境地,有一个原因是学校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社团开展活动困难。当前,学校可以将社团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划拨一定的经费;同时社团应主动与校外企业联系为社团筹集活动资金,保证社团活动开展顺利。当然,学校还要加强对校园社团的财务管理,确保资金运用不出现问题。
(三)重视高校社团工作干部的选拔、培训,为社团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高校团委分管学生社团工作的专职团干部,首先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修养、要经常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对党的有关政策和学院的政策要熟悉;工作上要不断探索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注重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同时要多思考、多研究、多调研、多总结。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社团骨干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言行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社团。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对社团骨干的培训,依托学校团委团校由领导、专家、学者传帮带,就文化艺术素养,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技巧等方面开展专门培训,使他们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下转第86页)(上接第71页)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同时,由于大学生流动性大,变化快,造成队伍的不稳定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力图保持业余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又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新人,不断充实这一队伍,以保证其连续性和旺盛的活力。
(四)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实施无形的教育
学校团委要注意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育、研究、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课余性﹑群众性,它的直接目的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素质,所以深为广大师生喜爱。五天工作制使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给开展社团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强身健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管理部门要重视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力求高品味、 多层次、 重参与、 求实效。同时要注意对思想意识类、科学知识类﹑文化娱乐类等各类活动分类引导,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五)加强社团活动与社会的联系,为大学生社会化打好基础
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实践成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级学生社团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精心安排,订立制度,并派教师、干部参与指导,给与政策保护和适当的经费支持,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在实处。(1)学生社团应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下农村到企业,搞社会调查,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了解社会、服务基层,将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回报父老乡亲。(3)社团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社区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社区的各种实践活动、宣传活动、文明建设活动、义务支教活动等;特别是与街道、企业、中小学、敬老院等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互助团体并长期坚持下来,形成特色与品牌。
(六)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组织
共青团具有较强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在社团建立团组织,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社团中去,对于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培养会员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改善社团松散的状况,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团中建立团组织,意味着参加社团的大学生团员既是所在班级团支部的团员,又成为社团团支部的团员,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对团员实行双重组织覆盖的有效方式,建立起团员参加社团登记制度、团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社团中的团员定期向班级团组织汇报等制度,避免在团员管理中出现混乱。另外,社团是依照民主方式建立起来的组织,社团建立团组织后,正确处理社团理事会与团组织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关的协调机制,既保护社团自治的内在活力,又确保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
总之,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相信通过更换思维,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一定会成为新世纪中国大学校园内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
[2]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Z].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