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身跑;女大学生身心健康

1、前言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的重要成员,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康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对于学业压力较大的大学生,尤其是对女大学生来说健身跑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身体素质下降,心理不健康者较多。因此,深入研究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制定并实施合理的体育锻炼措施,对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健身跑是一项运动量中小强度,不受年龄、场地、器材限制、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健身跑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体的心肺以及其它器官的功能,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人们心理素质的发展。近年来,健身跑对人体的健康效果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对于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健身跑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改善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广州体育学院一周至少进行三次健身跑锻炼的150名女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5份,有效问卷123份,回收率90%,有效率82%。

2.2.2文献资料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健身跑对女大学生身体影响的相关资料。

2.2.3访谈法

通过对女大学生参加健身跑锻炼前后心理的变化进行访谈及自我评价,并详细记录,作为衡量女大学生体质变化的客观依据。

3、结果与分析

3.1健身跑对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健身跑的出发点是以健身为目的、长期进行的一种有氧运动,是最有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的有氧代谢运动。通过调查,有一年以上的健身跑经历的学生,他们的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明显优于没有经常健身跑的学生。通过健身跑,腿部肌肉力量得到了锻炼,心脏和血管的弹性增强,提高了心脏收缩力和血管的舒张力,心容量增大,搏出量提高,促使呼吸肌有力的收缩,提高了呼吸系统的功能。

3.2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自我评价

对女大学生进行健身跑锻炼后身体的协调性,灵巧性、耐力、身体控制力,腿部力量、腰部力量、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状况的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通过健身跑锻炼,女大学生对身体素质发展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在协调、柔韧、身体控制、腿部力量、耐力等素质方面,感觉提高和保持原有水平的同学几乎是100%。在灵巧性和上肢力量两项分别有1.2%和2.9%的学生感觉下降。说明女大学生通过健身跑练习,在身体健康水平的保持和提高上自我感觉良好,对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健身跑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通过对女大学生的睡眠质量、食欲、学习效率、控制情绪能力、抗疾病能力等几项心理素质自觉状况进行调查(见表2)。由表2知,心理素质自我感觉保持或提高的女大学生85%以上。特别是在睡眠质量、食欲、情绪控制力、动作的记忆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提高及保持率在95%以上。说明健身跑锻炼对于女大学生提高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也说明了健身跑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作用也毋庸置疑。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健身跑是体育项目中个性化比较强的一项,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特点、年龄、以及不同体质进行区别对待。只有因人而异地合理安排运动量,才能使生理负荷达到不同个体的生理范围,收到最佳效果。健身跑易于掌握,不受场地、器材、季节性条件限制,是一种温和的全身运动,它能活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机能,是一种比较适宜于女大学生身体锻炼的方式。

4.2建议

4.2.1在学生中开展健身跑,关键是掌握健身跑的强度,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跑,运动强度由小到大逐步适应。

4.2.2在平时身体锻炼中,健身跑是比较枯燥的,需要要精心设计,选择适合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方式,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充分调动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使自己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使耐久跑的乏味变得有趣,让自己在欢快的气氛中练习,从而达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

4.2.3健身跑作为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锻炼手段,其价值是非常显著的,然而能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并养成习惯,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健身跑的意识,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利用课余及闲暇时间参与健身跑,并作为一种终身体育的锻炼方式。

4.2.4目前,健身跑的发展趋势是跑的速度越来越慢,跑的距离越来越长。用慢跑来刺激全身肌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必须转变观念,意识到“只有适度运动才有益于健康”和“低能运动更有益于健康”。(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霍兴华,闫长虹.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实践,2011,24(12):1385-1386.

[2] 廖金琳.健身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报,2010,49(4):123-125.

[3] 宋述雄,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2):46-48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OS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证实学生步入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但随着学生步入高年级而身体素质则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又是逐年下降的,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早在20年前就有人提出,用牺牲学生的健康去换取文化知识是错误做法,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又违反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是不可取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1年的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均下降。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选取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05级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本校03级、04级、05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握力(男)、台阶实验。

从表1可以看出,03级学生1一3年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及格率为一年级是71.7%,二年级是74.6%,三年级是73. 1 %。这说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型的发展态势,即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三年级开始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大学生步人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随着学生步人高年级,对其身体锻炼约束减弱,因此高年级呈现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

从表二可以看出,03 ,04 ,05级学生大学一年级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及格率分别为71.7% ,70.9% ,69.8%。这说明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逐年下降的。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

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这说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体育锻炼缺乏,是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过程,身体的活动是采用某一形式、遵循某一运动规律来完成的,是需要一定技术技能支撑的。简单的游戏只适应于某一年龄段,是不能相伴一生的。中学体育教学应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现在的初中、高中,学校只注重升学率,体育课教学名存实亡。据调查,83%的大学生在中学没能掌握应有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也没有经常锻炼的项目。由于家长和教师及周围环境都关心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学生学习压力大,忽视课余体育锻炼,造成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

(二)健康意识淡漠

青少年时期是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持续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体质状况从个体而言是人生中体格最强壮的时期,身体的各系统发育和机能能力都达到一生的最佳状态。不坚持体育锻炼,短期内机体并无明显反映,但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淡漠,人们便失去了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只是根据自己的一时喜好偶尔运动一次,这势必造成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在体内积累,最终产生质的变化,使体质健康状况下降。

(三)体育教育的脱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这说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年级开始逐渐开始下降,则说明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不足。有些专家认为很多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是因为体育教学太格式化,太僵化了。我认为这只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诸多因素之一,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突出健康和素质教育,努力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接受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了呢?体育教育是借助某一运动项目来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它需要一定的运动技能来支撑,因此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脱节,中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完成,而大学的培养目标又是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而无法衔接。面对运动技能偏低、培养目标较高的形式我们的教师也很茫然,无论是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是三自教学模式,都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多层次需要,更无法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顾此失彼势必造成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不喜欢运动,造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学龄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大学阶段能否养成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以及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将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健康意识

大学生健康意识淡漠,势必造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动力不足,要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其健康意识,但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单靠讲几次理论课是不够的,应该营造一个具有浓重健康氛围的环境,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并把健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健康意识,并积极付诸于行动,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二)大学体育教学应力求务实

1.为中学体育教育补课。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有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技能做支撑,任何一堂体育课都是以某一项目为主线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如果没有基本技能做支撑,要实现高一层次的培养目标(提高参与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增进身心健康)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学体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学体育补课,先完成中学体育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再去实现大学体育培养目标,这样才符合锻炼习惯形成的规律,由兴趣开始发展至爱好最终形成习惯。

2.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完成《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五项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体育素养的具体情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必定是多样的、复合的。根据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体育素质等情况,设定每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如第一学年注重第一学年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余锻炼中来,为其提高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奠定基础。第二学年注重体育道德、团队精神和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培养,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并根据学生体质状况、运动技能水平分层次按不同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如在传统项目教学选项分班时可同时开二至三个班,在第一次课上按学生的运动技能分成高、中、初三级授课,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出现。只有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从中获得快乐,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在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完善体质健康监管机制

为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落到实处,使体质健康检测不再是各项指标简单的测试和数据的统计,而是让学生切实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依据所学健身知识、运用多种与健康相关联的运动手段,为自己制定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并自觉实施,真正实现对自身健康的维护,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建立监督辅导机制,对学生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的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的可行性给予指导,定期对学生制定的健身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结合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结果加以评价和调整,使学生具备在人生不同时期都能保持、调节健康状态的能力,维护自身健康,真正拥有健康。

(四)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有惰性,当你具有自我锻炼的愿望,并具备自我锻炼能力的时候,能否长期坚持自我锻炼并行成习惯,主要看你是否能够克服自身的惰性。据调查有74. 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锻炼不足3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有必要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监管力度,做到体育部与学工处、教务处、各院系协调配合,把课外体育锻炼的出勤率与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加分、综合评定,甚至与学分挂钩,使学生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强制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克服惰性最终形成习惯。为使课外体育锻炼更具实效性,安排教师现场辅导,随时对学生在锻炼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辅助各院、系、班组织小型多样的娱乐性、协作性强的群体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在体内形成良性积累,最终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的健康理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从“生物学-医学-社会学”模式的角度对健康内涵和外延重新定位: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资料表明,最初的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也停留在“无病、无残、无伤”的水平上。近年的调查表明(见表1):大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但还不够全面,基本停留在“生物学-医学”的模式下。他们有现代人的文化素养,但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体育意识和保健策略。

我国学者的论述可概括为:健康应是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增进他们自我保健能力和对社会健康的责任感;促进有益于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养成;预防疾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生率;促进其身心健康和提高对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我国现阶段体育发展水平及社会发达程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健康素质”测评标准,不仅包括体质,还应包含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强化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以达到激励和导向作用,使大学生认识到提高生命质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核心,把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当作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首先,大学生形态指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据2000年全国第4次学生健康调研显示:1995-2000年全国城市男生超重肥胖者由6.97%上升到10.70%,5年来上升3.73%;大学生形态指标低于全国常模,胸围出现负增长。山西省大学生体脂缓慢增长,而去脂体重(LBM)却呈下降趋势。陕西省大学生的BMI指数的统计,只有56.5%的男生的体重基本在正常体重范围内,54.9%的女生偏瘦。天津市大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逐年增多。上海市大学生的BMI指数呈上升趋势。

其次,大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水平呈下降趋势。据来自天津、山西、陕西、江苏、辽宁、甘肃、浙江、海南等省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肺活量下降,心肺功能出现较大“滑坡”;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均有所下降,且耐力素质下降明显, 2000年比1995年,1000m跑(男)和800m(女)平均所花的时间分别增加20s"和15.01s"。

研究表明:合理参加体育锻炼是改善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最有效途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也是基于体育对人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研究表明:大强度运动可以明显改善心肺功能的状况,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80%~90%(人体的最高心率的计算方法是“220-年龄”)。

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不容乐观

据1988年对天津三所高校近400名大学生的调查,患神经衰弱的人的比例为1.05%,其中女生为1.23%,男生为0.81%。1989年教育部曾对126所大学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有20.3%的人患有心理障碍,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地区的调查统计数字表明:部分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达30%-40%,其中严重障碍者约占10%。

神经衰弱比例明显上升,其他心理障碍状况加剧。通过对西北 36所高校健康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抑郁发生率为36.11%,焦虑发生率为21.45%。性别、专业特点、在家排行、家庭经济收入对焦虑、抑郁的影响均有显著性。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从发展自我意识,帮助其理解并形成社会规范意识,完善个性,培养意志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入手。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活动后的受试者其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够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中等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 65-75%。锻炼者每次从事20-60分钟的活动有助于情绪的改善,长期坚持2-4次/周的活动频率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效应。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分析

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2006年的一份调查结果[2]显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敌对、抑郁等因子可能有较重症状的分别为9.4%、6.8%、4.5%、3.3%和 3.1%。另据资料,在被测试的大学生中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的只占3.01%; 能良好适应环境的占9.97%;经过努力基本能适应一个新环境的占41.23%; 而遇到困难怨天尤人甚至消沉的占29.13%;还有16.66%的人适应能力很差。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适应愈加复杂的学校和社会环境。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节奏的改变有较强的适应性。运动中的竞争与协同、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强烈的情绪体验、复杂的互动关系等,对克服认知、情感和人格的障碍,培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有较好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首先,高校体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指针,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确立增进身体健康、改善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课余体育意识,敦促大学生的体育行为;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与余暇体育活动,包含体育表演、校内运动会及各项运动比赛,加大对课余体育项目的开发,加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科学引导,建立适应课余体育运动的俱乐部形式;创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医专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人格问卷

论文摘要:目的研究医专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医专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天水卫校2008级608名新生入学3个月后进行调查。以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大学生人格问卷等级为因变量。研究其相关性。结果一类问题的检出率为7.89%,二类问题的检出率为29.93%,三类问题的检出率为62.17%。结论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择业方式的改变,人们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而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生要接受大量知识,导致其心理冲突乃至心理疾患的产生,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本文通过调查医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影响其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分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天水市卫生学校2008级608名医疗、护理专业专科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45名、女生363名,年龄(16.00~1.96)岁。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樊富珉等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新生为对象,调查新生入学时的精神状况,以了解学生是否有神经症、身心疾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状况(烦恼、迷惘、不满等)。upi问卷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4个项目是测伪尺度,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另有4道附加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等。upi得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

1.2.2调查方法新生入校3个月后由统一培训的班主任对其说明调查目的、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当场发放问卷并收回。发放问卷608份,收回有效问卷608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

由表1可见,二类及以上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7.83%,值得高度关注。

2.2医专新生常见心理问题(见表2)

由表2可见,医专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于父母期望值过高也导致其出现自卑等负性心理,影响医专新生身心健康。

2.3医专新生upi评分性别、生源地比接(见表3)

由表3可见,女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男、女生之间up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新生心理问题较农村突出,城市、农村医专新生up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医专新生忌体心理健康状况

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不少医专新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严重的精神疾病。有资料显示,大学一年级新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5.75%t,1,并且大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次调查发现,二类及以上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7.83%,主要表现为各类神经症,如精神分裂症倾向、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

由此可见,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应密切关注并建立各级预防机制,做到早预防、早知道、早干预,以保障医学生心理健康。

3.2不同性别间曲比按

调查表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严重,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与有关研究一致圈。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受传统教育影响较大,相对多愁善感、胆怯、退缩和懦弱,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另外,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女生的独立性发展稍慢于男生。因此,医专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得到关注。学校应帮助女生客观认识自我,认识性别差异,克服自卑心理。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身心发展 体育舞蹈 舞蹈教学

身体的表现结合了肉体和精神两方面,而身体其实也是人们情感的表达工具。在大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开设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课程,来突出大学生的形体美和韵律美,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抒感,以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本文就体育舞蹈教学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进行以下探讨。

1 观察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

本文从1所综合类师范院校,1所理工科类大学选取4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对其进行连续3学期的随访。

1.2方法

1.2.1资料查阅法 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身体运动及体育舞蹈图书、身心健康方面相关文献。

1.2.2试验法 应用电子肺活量计、测试注意力稳定性的软件

1.2.3调查法 使用身心健康调查表和自制调查问卷,其中自制问卷调查项目包括: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学习体育舞蹈原因、对体育舞蹈教学评价

1.3数据处理 Spss.18和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通过T检验进行数理统计。

2 结果

2.1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2.1.1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

从调查结果显示:400名大学生中有68名对体育舞蹈非常感兴趣,占调查人数的17%;229名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基本感兴趣,占调查人数的57.25%;在调查的400例大学生中感兴趣比例为74.25%;另有103名大学生对体育舞蹈不感兴趣;占调查人数的25.75%;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女生对体育舞蹈感兴趣的人数多于男生,

2.1.2学习体育舞蹈的原因

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原因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2种。从问卷调查反馈信息来看,排名靠前的3个原因包括: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人数为196名、占比49%),有利于人际交往(人数为152名、占比38%)、提高综合素质(52名、占比13%)。从以上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接受体育舞蹈教学的原因比较正面。

2.1.3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学的评价

从问卷调查中可知,学生对教师体育舞蹈教学中专业技能比较满意人数有230名,占比为57.5%,而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表示满意人数达到了316名,占比为79%;另外据调查可知学生对教学体育舞蹈教学组织能力满意度调查,有252名同学表示满意,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师组织能力满意度为62.5%;由此可见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学总体评价还是比较高。

2.2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体育舞蹈教学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作用,可通过电子肺活量计进行测量,以了解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后,肺活量和心率发生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795.42±331.03ml),与参与体育舞蹈锻炼前的(1796.34±362.31ml)有了明显改善(p

2.2.1体育舞蹈教学能促进学生注意力提高

体育舞蹈教学具有较强的排他功能,能够在较短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应用注意力稳定性测试软件,从上述参与调查对象中选取了60例学生进行检测,调查结果显示,形体锻炼能起到促进大学生注意力的稳定作用。参与体育舞蹈锻炼前因子得分值:9.56~13.95,通过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形体训练,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睡眠时间少、心理压力因素、以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潜在影响,使得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了,其中上述60例观察对象中注意力稳定性因子得分16分以上的占多数,最高分值达到了24分只有2名是10分以下。可见,体育舞蹈教学增强了学生注意力,并对其注意力稳定性有明显提升作用。在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瑜伽锻炼的方式,让学生将呼吸、姿势和冥想结合起来锻炼,指导学生呼吸练习时,应将注意力投射进呼吸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特定心理状态下,提高自身注意力,通过体能训练和形体训练等,大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升[2]。

2.2.2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心理健康发展,所调查项目包括:

躯体化、强迫征象、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状况、焦虑状况、敌对情绪、恐怖心理、偏执心理、精神病性9项,从调查数据来看实施体育舞蹈教学前后,上述9项调查项目中,学生均有较大程度改善[3]。由此可见,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身心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之间关系更协调了,通过形态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还缓解了人际关系敏感度,改善了大学生强迫症,通过体育舞蹈锻炼学生在跳舞过程中,增加了与舞伴的协调,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4]。

3 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3.1体育舞蹈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体育舞蹈教学通过教学比赛,教师专业技能进修等提高教学师资力量,运用多种方法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以推动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不断增值。同时还应做好体育舞蹈 教学的宣传工作,定期举办观摩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大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另外,体育舞蹈教学还应增加资金投入,从性能方面改进教学设备,并完善体育舞蹈教学场地,便于体育舞蹈教学能顺利开展。

3.2体育舞蹈教学具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

体育舞蹈课程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发展,在生理方面体育舞蹈锻炼中的蹲、跳、转体等运动动作,增强了人体呼吸肌力量,使大学生胸廓活动量增加,改善了其呼吸方式并促进了身体技能水平提高。在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学生将呼吸、姿势和冥想结合,在特定心理状态下,不仅通过体育舞蹈锻炼提高了自身注意力,还促进自身注意力的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升[5]。在心理健康方面,体育舞蹈教学让学生之间关系更和谐了,这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还缓解了人际关系敏感度,培养了同学与人合作的习惯。所以说,体育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作为程度中等的有氧运动,体育舞蹈不仅提高了提高大学生心肺功能,还使得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达到了减脂、减肥的目的。同时体育舞蹈锻炼使得大学生肺活量明显提高,缓解了学生身心疲劳和心理压力。

结论

综上,体育舞蹈教学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师实践中,通过结合体育舞蹈锻炼各项目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实行针对性较强的干预训练,使得大学生身心两方面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还应看到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锻炼才能达到上述效果,文中用了3个学期时间对大学生进行观察,以观察大学生通过体育舞蹈教学对其身体的影响作用,另外体育舞蹈课对学生社会性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金伟,姚梅林.学业自我概念对技工学生学校投入的影响:群体内部认同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1):59.

[2]姜桂萍,李青,纪仲秋.等. 身体表现类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49(1):99.

[3]吴绪敏. “阳光体育”背景下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