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发展的意义

科学发展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发展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发展的意义

科学发展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民生问题; 重庆;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03-01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效在重庆市的发展中体现的十分明显,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是改革所造成的问题也在重庆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例如日趋突出的贫富差距,重庆市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2,逼近0.5;城乡矛盾不断扩大,有人戏称“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无论是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还是内部各区县与主城的差距都在扩大;再加上体制机制不完善,重庆的民生问题不容忽视。民生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导致社会心理失衡、社会矛盾加剧、经济难以平稳发展。”由此可见,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对重庆市实现科学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些年,重庆通过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五个重庆”等措施的有效实施,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已经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这些有益的探索也为重庆市实践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民生问题有效解决有利于化解发展与稳定的矛盾

在国际上被广泛讨论的拉美现象是在“重效率、轻公平”的情况下造成了“国内矛盾加剧、社会伦理问题不断爆发,社会冲突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了社会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物质危机。”[1]近些年重庆也发生了一些,很多都和政府没有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有关。这些都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均衡的发展。这个阶段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是农民工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在西部地区具有普遍性而且表现比较突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由过去强调的增长与效率转向公平、正义、共享、民主法治等等。只有均衡协调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社会、人民的生活真正得以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自2008年以来,重庆市把民生当做经济建设、政治进步、社会发展的拉动手段。从政治的角度讲,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发展民生也能扩大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人民群众的支持能使党和政府的政策顺利执行;从经济角度讲,民生就是内需,就是消费。保障和改善民生能有效地拉动消费,驱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从社会发展角度讲,全面的民生发展,能够促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素质得以提升,最终能够提高人民的幸福和尊严,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有了正确的发展思路,才使重庆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向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大山区、大库区的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地区2010年的GDP分别是1099.79亿元和356.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7.7%和16.8%。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收入20824.7元,可支配收入19099.73元;其中最低收入户人均10271.32元,可支配收入9148.78元,有效地缓解了地区差异,初步化解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2]

二、民生问题有效解决有助于重庆快速成为西部增长极

2007年总书记为重庆制定“3.14总体部署”时就指出了要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举措旨在使重庆成为西部地区的城市集群区、产业高地、综合交通信息枢纽,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解决民生问题成为重庆发展的突破口,使其较为成长为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带动西部发展。

重庆是一个有着特殊市情的直辖市,地处西部,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与一体,开发与建设都不容易。而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突破口促进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成西部增长极,这突出表现在解决民生问题对于经济拉动的作用显著。重庆直辖以来经过几届市委市政府努力,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两极分化等矛盾十分突出。重庆市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2,已经超过了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逼近0.5的收入差距悬殊行列。如果不能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解决城乡、贫富、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将对重庆的协调发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马克思讲“消费直接也是生产”,[3]只有有效促进消费,刺激生产才能有效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民生与拉动消费的关系就在于老百姓有了钱才能有购买力,购买力刺激市场需求进而带动生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再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此循环才会有利地推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个过程有效运转又会活跃市场、带动就业,降低失业率,稳定社会关系,从而有利于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重庆市今年来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越来越多,这些都投入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公租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等领域。而这些投入也适时得到了回报,我们要看到重庆市财力也在不断增加,2011年的GDP已经达到了10011.13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跃居全国第一,位居中国大陆第七;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也达到2980亿元。这是民生拉动经济的有利证据。

三、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重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重庆经过10多年发展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有些问题仍十分突出: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地区之间差距呈现扩大化,不同阶层的人不能够合理地分享发展成果,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等,都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要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成功解决好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或分享问题”。[4]这不仅涉及到发展观念问题,还涉及政策调整问题,重庆也不例外。

当前,重庆市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缩差共富的突破口,从而修正了偏颇的政绩观。我们要将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成果更多地用于解决民生问题,使中低收入层获益,最后基本都变成消费,而消费既会创造就业岗位,又能创造GDP,民生问题改善了,经济增长了,贫富差距扩大化的趋势也会得到抑制。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钱“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政治效益应当是倍数效应”。[5]前几年重庆做了很多民生工程,经济不仅没有出现困难,GDP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10年财政增长了49%;2010年重庆成为四个直辖市中唯一当选中国最具幸福感的直辖市。这些增长的财政收入又为重庆政府进一步投入民生建设提供了财力支持,真正做到了来源于人民,用于人民,为人民共享。

当代的“发展”已不是单纯的GDP增长和经济发展。“只强调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而让全体国民分享发展成果并逐步迈向共同富裕的时代已经到来;单纯强调经济发展乃至GDP增长至上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6]所以要使重庆实现“缩小三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继续坚持以民生为导向促进发展的路子,切实有效地解决好民生问题也是促进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应有要义。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民生问题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2] 根据重庆市2010年经济年鉴整理所得.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4] 郑功成.民生问题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

科学发展的意义范文第2篇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重从哪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第六,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论

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力、解决我国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得重要而紧迫。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有效应对危机与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认真贯彻群众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实践活动既是一个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过程。

科学发展的意义范文第3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条主线,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对以人为本作了科学的、深刻的阐释。其基本思想,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反映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也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认真品读《读本》的阐释,有助于加深对以人为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读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对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作了明确的界定。历史活动首先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读本》阐明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界定,使以人为本含义更加明确,可以避免人们对以人为本产生泛化的理解和抽象的解读。人民群众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个体的联合;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的群体利益,还有个体的要求。对此,《读本》分层次作了阐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的群体利益,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既不是把个人权益置于社会的首位,也不是只重视整体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权益,而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读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也进一步划清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界限。

《读本》根据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阐明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因此,《读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实质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没有这样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就会成为抽象的原则,失去它的现实意义。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和把握,要同对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联系在一起。

科学发展的意义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价值

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从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当代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总结,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指导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包括教育价值观在内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变革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包含三个基本要点,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协调发展观。这三种理念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论意义,将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教育价值观念的提升。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提升生命价值和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教育领域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提升生命价值和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价值

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最根本的起点也在于生命本身,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发生。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是短暂的,但可以创造生命价值的不朽;生命是脆弱的,但血肉之躯塑造了强大的历史。生命以其社会性、精神性超越自然性和个体性,获得生存的永恒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提升和扩展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然而,被现实功利和扭曲的质量观迷惑了视线的教育,只是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获得,把人异化成了工具和手段,学生成为了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教师则成为了制作这种机器的机器,漠视了生命及其价值的实现,致使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和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激情,甚至酿造出扭曲生命、残害生灵的种种悲剧。因此教育更应负起自己的使命,关注学生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的教育。

(二) 尊重生活,激发学生主体性

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生活是教育的现实基础和知识来源,教育是生活的表现方式之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形式。但由于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形而上走捷径重灌输的教学模式,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的条文背诵,抹去了其中有丰实内容的思维过程。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但回归生活本身不是目的,回归生活还要穿越生活,培育具有主体性和价值感的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应在生活的层面上展开,要重构学校教育理念。学校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学校即社会,要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生活氛围。教师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创造能力以及知识对于学生生活的意义,允许他们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三) 尊重生存,培养完整意义的学生

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在教育内容方面必然要求发展学生智育是重中之重,而这种传统的重学生智育发展而轻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整体发展的教育结果只能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其产生的不良教育结果是:学生的道德水准滑坡;学生身体健康的危机;学生心理健康危机。认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统一的人。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人既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个性化要以社会为基础,同时个性发展又是社会化的前提条件。“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正是要求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协调发展。

二、坚持生态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加强人与其他生命体关系的关注

以往的传统道德教育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其观点主要表现为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是道德教育价值的唯一主体,教育只考虑人的需要和利益,人以外的其他生命都是人类的附庸,它们没有权利可言,没有自在价值。这种教育价值观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相适应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他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 转贴于

然而,在面临大自然的强烈报复行动的当代,随着全球性的物种、能源、环境等生态问题的产生和不断恶化,人类已逐步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危害性,开始反思和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生态主义的自然观应运而生。这种自然观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要求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界价值相统一,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相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自然观的转变相适应,教育必须确立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生态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把是否讲求生态伦理,有无环境道德,能否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作为现代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既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性,又恰当地肯定了人类伟大的能动作用。生态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在当代存在操作上的可能模式,就是生态素质教育。

三、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1)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进步;(2)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确保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价值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党和政府在处理教育与非教育的相互关系时,主动采取优先考虑教育、超前发展教育的这一原则。确立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1、教育优先发展基于关于社会化生产和消费的理论。认为,人作为生产的主体,而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必须依靠科学文化和人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社会化生产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无论是实现社会化生产,还是实现对社会产品的消费,都离不开具有高度文明的高素质的人。这种人在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必须接受社会的培养,而教育则是完成这种培养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和形式;2、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等生产发展了再发展教育,而是使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先于生产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必然是长期性的、超前性的;3、教育优先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则有赖于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像许多发展中国家那样,单纯依靠引进资金、设备搞建设,而是要自力更生,依靠人民的力量,依靠发展教育、开发巨大的人力资源,使之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 统筹教育内部协调发展

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首先在于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其次在于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逐步扩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域范围。对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如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统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也是需要我们整体推进的工作。

科学发展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深刻理解认识在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前,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市在发展中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面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矛盾,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利益调整,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我们武装脑、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统一思想、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一个先进的政党,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样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引。科学发展观既是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将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巨大动力。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形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体制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探索建立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尽最大努力把试点工作做得更好、更具特、更有实效,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当好先行、做好示范,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市的更好更快发展,取得更多的实践果、理论果、制度果,这样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望。

(一)要使活动为推进新一轮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是我们要更加深刻地领会科学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结合我市的实际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旧思想,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理念,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获得新解放。二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自觉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强化工作措施,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全市的科学发展平得到新提升。三是全市广大员干部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民群众的新愿望、新期待,强化以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着力解决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市民的生活实现新改善。

(二)要使活动为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广阔平台。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采取学习科学发展观读物、组织专题调研、听取专题辅导报告、举行学习讨论、设立科学发展观论坛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员干部进一步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掌握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深入探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平与政治素质。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紧密结合我市的实际,科学分析市、县和单位的况,创新思维,努力找到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使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要使活动为探索建立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制定一整套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根本要求融入到抓工作、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中,形有效的、长效的制度保障。

三、突出社会保障工作特点,扎实搞好学习实践活动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关系全局、关系长远、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突出实践特,坚持做到六个“贯彻始终”,就是把理论学习贯彻始终,把查找并解决突出问题贯彻始终,把创新实践贯彻始终,把创新体制机制贯彻始终,把发动和领先群众贯彻始终,把促进当前工作贯彻始终。

一要坚持深化学习与深入实践相结合。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围绕“背离科学发展的现象有哪些,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和进行个案分析,查现象、找原因、谋对策、写报告,促进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为统一思想、解放思想,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进一步推进“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过程。

二要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

三要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又要着力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大胆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积极探索建立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参加活动的单位和对象要认真对照中央提出的要求,查找差距,剖析原因,解决问题,做到边学边改、边议边改。重点解决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问题、解决利益驱动问题、解决服务效能问题,引导广大员干部增强发展意识、增强大局意识、增强服务和效率意识。

四、突出实效,着力解决困惑工作的实际问题

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重点解决各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实际问题,务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新效。

一要在加快思想解放、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求效。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我们要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认真查找和解决思想观念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认真查找和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认真查找和解决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开拓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树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