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第1篇

高校新生 UPI检测 心理健康调查

自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文件)以来,高校对新生入学心理筛查工作尤为重视,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各高校针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查新生心理障碍有着一套较为系统的方式,论文以UPI检测为例来了解A学院2011年新生入校的心理健康情况。

该测试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点:(1)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研究和掌握该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资料;(2)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3)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一、测试对象

2011年11月中旬,该学院2011级所有新生(男生542人、女生161人)进行了大学生人格测试(UPI)问卷调查。

二、测试结果

1.从UPI的得分情况来看,最低分为0,最高分为38,平均分为2.36。其中,有52人(男生:26人;女生:12人)总分超过20分占总人数的7.40%;有14人(男生:6人;女生:8人)超过25分,占总数的1.99%,总体来说情况良好(见表1)。

2.表2、表3显示UPI测试在正常指数范围之内的人数为506人,占总人数的71.98%;平时需要多关注的人数为167人占总人数的23.76%;异常的为15人占总人数的2.13%。第一类正常60人,异常15人;第二类正常167人,异常人数为0人。从数据上分析,该院情况总体良好,但需要平时多关注的学生数量还是较大,异常人数任然存在,需要提供不同程度的咨询辅导。

3.对于关键题的筛查统计(见表4、表5)家庭不幸的人数为44人(男生:34人;女生10人);常常失眠的人数为25人(男生19人;女生6人);从判断自杀意念的标准“想轻生”的人数1人为女生。对任何事没有兴趣的人数为22人(男生:16人;女生6人);感觉自身健康方面有问题的人数为94人(男生:75人;女生:19人);曾经觉得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的人数为39人(男生:23人;女生:16人);曾经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数为28人(男生:26人;女生2人)。从这方面看,首先关注“想轻生”的1名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该院以为其建档立案,随时跟踪。其次是对于家庭不幸的学生,在生活情感上多给予关注和慰问。对于任何事没有兴趣和常常失眠的学生也做好了统计备案,将进行单独谈话了解情况。

三、结果分析

从结果分析,A学院新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人际交往敏感、抑郁、偏执;

(2)性格内向、自卑感强;

(3)适应障碍伴随焦虑。进入大学生活学生角色开始转换,高中生活简单目标明确,而在大学他们要面临自主学习、自主交友、承担责任、遇见爱情等等诸多问题。角色的跨越会造成部分学生的混乱,当他们不能承受这份混乱时就会出现烦恼甚至是痛苦从而产生矛盾,严重的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四、困难与对策

对于种种问题,作为年级辅导员确实有必要建立有效的预防性心理教育、咨询机制。但对于该院这样一个人口大院,这项工作的开展必定带来不可避免的困难。首先,对于心理问题学生的侦察就是一个难关,要求有充足的时间。其次,面谈的机会,大部分心理问题学生的面谈工作需要进行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最后,质量的保障,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专业老师一次面谈也许就能一针见血,但非专业人士可能需要消耗更长的时间也不一定达到效果。

这些问题的出现,目前最简单有效的对策要靠辅导员对筛查出的问题学生建档立案,定时跟踪,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探索适应本年级的方式方法。心理问题复杂繁多,但新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始终就是一个方向。研究新生心理就是研究这一代学生的性格特点、生长环境、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等,在学生的生活中、学习中发现典型、突出现象建立好这些问题档案来做研究,问题积攒的越多解决的越多,经验也会随之丰富,之后遇到问题才能得心应手,该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将继续努力下去。

参考文献:

[1]教社政[200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3.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43-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日益渗透,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资料表明,目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的社会群体,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此,教育部于2011年2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阐明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体制机制建设等7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差异。有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比较重视,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各校在经费投入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几乎为零。有些省份则明文规定,要求生均不得低于10元的标准,但仍有高校没有专项经费。

第二,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得较快较好,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偏远地区尚未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高校从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科背景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教育理论底子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少。

第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设施不完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推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硬件情况来说,心理辅导室、自助阅览室、团体辅导室等建设正日趋发展并不断完善,多数学校有心理测试软件,少数学校具有拓展训练设备等专业仪器设备,但仍有高校没有心理咨询机构、专用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且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但在课程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距离教司政厅2011[5]号要求仍有差距,内容仍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覆盖面小,教学缺乏完整性等。

第六,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偏低。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接受心理辅导存在偏见和误解。他们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可能有不正常行为或见不得人的隐私,甚至精神疾病,这种看法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或不敢接受心理辅导。

二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探讨

第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拥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是开展工作的必要保证。今后工作中,应逐步规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保障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不断优化教育手段,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第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是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从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高校要切实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心理环境,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干预与监控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通过建立心理普查制与常规预防教育工作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营造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宪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教书育人,2002(12):29~32

[2]张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J].学理论,2010(11)

[3]徐光兴.学校心理咨询优秀案例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时代性的变化。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学习许多的知识,同时有些东西是误导学生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成迷于电视电脑。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

2.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性格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

3.缺乏亲情教育和有效的监督

4.农村心理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

5.缺乏师资力量,工作形式化

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既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2)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2.学科课程教学要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对课堂教学策略、方法、手段和学生学习的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困惑。

4.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少学生家长的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创办家长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家长学校授课的重要内容。

5.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与家长很久都不见面,大多数学生一年和自己的家长见一面。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可知,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进而提高我国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专业技能。[1]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时期他们渐渐地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若这一时期教师给予他们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将有益学生的一生。然而,大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一致,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根据相关调查可知,65%左右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0%左右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差,20%左右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只有5%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很好。从这几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少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这就需要我们提出具体的措施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职生的学习与生活由以往的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换为就业为主,这些转变让他们在心理上容易困惑和冲突。面对职业的竞争,他们的压力日益增大,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及成长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发展。那么,下面将具体阐述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情况。

1.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不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大多数中职生都是未成年人,思想和行为都不够成熟,敏感且易受伤。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中职生都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及离异家庭等,由于家庭方面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这部分中职生在性格方面、人际交往及心理方面等都有所不足。总而言之,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不足是受三大因素的影响。[2]

1.1家庭环境。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然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度和重视度的倾向发生了偏差,他们认为教育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当父母的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好,这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如:家庭离异或单亲家庭,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未来,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容易让孩子对他人产生一种怀疑的态度;父母忙于工作不关心孩子的家庭,孩子比较内向,没有安全感,害怕孤单,容易在爱情观上出现偏差;父母的性格容易影响孩子,如果父母性格好容易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相反,脾气不好的父母容易给孩子坏的印象,进而给孩子造成了父母的影响。

1.2学校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首先,学校办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有的中职学校注重学校本身的发展利益,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很少有中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打开学生的心扉,这不利于学校做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教师综合素养不够。有的任课教师只顾给中职生讲授知识,没有捕捉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让课堂的教学效率很低;有的心理教师只顾心理知识的讲授,却忘记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有的心理教师教学风格不具有人格魅力,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心理教师缺少课后培训,为学生讲授的知识贫瘠。

1.3学生自我认识和自身调节不够。如:大部分中职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没有成就感,来到中职校更加自卑,进而影响了人际交往;有的中职生认为自己长大了,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对,进而让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2.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情感问题。由于大部分中职生处于青春期中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慢慢对异性产生兴趣,对异性产生一种情愫。在这个情感产生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问题,如:单恋,这种情况就会让主动喜欢的那个人处于一种痛苦的局面;失恋,有些中职生由于思想比较极端,就会让其心理出现问题,有寻死的行为。

2.2学习心理问题。大部分中职生在来中职校之前都认为自己将来可以上大学,可是来到中职校之后心理落差很大,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三差生,学习与不学习都一样。由于这种思想,让他们出现焦虑、紧张考试等负面情绪,渐渐地他们的成绩下降。

2.3环境适应问题。中职生由以往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些独立解决的问题有些不知所措,进而产生了压抑、焦虑、烦躁及不安全感等心理障碍,有的学生甚至还会导致神经衰弱。

2.4人际交往和择业问题。首先,人际交往问题。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卡耐基说“人的成功80%源于人际交往”,这就说明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然而,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中职生害怕与同学交往;怀疑同学在交往过程中会伤害自己等,进而出现了自卑、孤独、嫉妒、猜疑及社交恐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其次,择业问题。大部分中职生读中职是为了获得中职证书,对工作迷茫,毕业时出现了几种心理:自卑心理、逃避心理、依赖心理等。[3]

二、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首先,提高中职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有六种需要,中职生需要得到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心理关注度。中职生需要结合教师所讲知识,合理分析自己的心理缺失,进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和提高心理教师的综合素养。第一,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打开学生的心扉。第二,提高心理教师的综合技能,积极帮助学生。

最后,定期实施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是学生是否健康成长的一个前提。那么,我国教育部需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家庭制定一个培训方案,将这个方案下放到不同的市、区及镇,让不同家庭的父母得到教育,明白自身性格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的意义。

总之,要想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还需要找到优化的策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现状范文第5篇

(一)由自卑产生的孤独、排斥心理,造成人际交往困

难贫困大学生往往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政治参与、社会参与较少与人群格格不入。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有着与同学和不来,感觉自己很孤独,交不到朋友想法,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其自卑的心理,又由于早熟使其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两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

(二)敏感、早熟的特点容易造成性格缺陷

由于家庭的原因,贫困大学生往往容易早熟。对自身和家庭的客观认识使其明白只有发奋努力才能改变现状。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导致受教育的不平衡使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对涉及他们自身、家庭的事情。他们会变的非常敏感,怕被同学嘲笑,对同学产生戒备心理和怀疑心理。对受教育的渴望和现实的困扰使其身心备受折磨。甚至产生性格缺陷。在生活中若谈及家庭方面的因素,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主动的回避和掩饰。如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的收入等。

(三)抑郁、自闭以及消极的生活态度

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或者贫困大学生想要改变自身的这种现状,他们往往会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往往表现出信心不足、逃避等态度。据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症、自闭症的比例比正常群体子女要高很多。不少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导致自轻、自贱,抑郁孤僻,自我封闭对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消极的生活态度。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家庭原因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家庭原因又分为经济方面的因素、家长文化水平方面的因素、家庭环境方面的因素。贫困家庭的子女虽然大部分能够正确的面对贫困,发奋图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正确面对,从而产生消极的心态,从而产生很大的压力,又不知如何处理、缓解压力,从而形成自卑、孤僻的}L}理。而经济贫困往往导致知识贫困。经济影响一个人生活等方方面面,贫困家庭为供子女上学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父母由于没有或少有经济来源,提供给子女的经济资源也很有限。家庭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家庭的不和睦、父母离异等,或多或少会对其子女造成心理阴影,长此以往,导致其子女出现孤僻、自闭等症状。

(二)自身方面的原因

弱势群体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指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生理上的缺陷会造就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出现问题。由于家庭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往往过早的面对社会,导致其早熟,与同学格格不入。不善于与人交流,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三)学校教育不当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重

学校的教育不当也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片面的追求教学质量,不重注素质教育,只重视尖子生,忽视甚至歧视差生等。教师的言行往往会影响到学生。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恶言相向,不仅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己有问题”的想法,也会造成其他同学对其的排斥。从而更容易使其形成自闭的心理。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是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延伸

贫困大学生由于其自制力差,加上自卑的心理,很难抵御来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和人格的发展。而人们往往对贫困大学生有着种种看法,将贫困大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大网之中,使其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而贫富差距会使其差生不公平感,对生活和目标失去信心,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三、解决弱势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探讨

(一)学校对贫困大学生教育起主要作用

学校是贫困大学生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老师、学校环境、同学对其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由于其各方面的限制,使其很难和正常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权。教育投入的不足及利益驱动,造成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用钱能够弥补分数的不足。贫困大学生家庭则很难有选择的机会,甚至承受不起高额的学费。因此,解决问题要从如何保证平等的受教育权说起。规范学费,禁止择校,保证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让所有的孩子读得起数,上的起学。在保障了平等的受教育权的同时,也要保障贫困大学生在学校内享有的各项权利。在学校有着完善的制度保障也尤为重要。如,建立心理预防措施,开设心理辅导机构,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的对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偏差进行疏导和纠正,开设心理辅导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等,便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作出预防措施。

(二)家庭因素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提高家长素质尤为重要。家长素质决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任务,是成功教育下一代的前提保证。政府应当建立家长学校,提高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家长素质,组织贫困大学生的家长接受教育,免费为他们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文化素养。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就可以有效克服贫困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和家庭教育的偏差问题。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自觉纠正或防止导致子女出现不良心理的家庭诱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子女走出心里的困境。

(三)社会环境对贫困大学生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