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币流通;经济常识;汇率

中图分类号:G6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21-01

一、价值量、价格的计算

例1: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分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其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大部分考生不知道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30%转化为单位商品价值量是如何计算的。

解:今年单位商品价值量为260/(1+30%)=200元。

甲1小时生产2件,则其价值总量为200*2=400元。故选B。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价值量为商品数量;价值量指单位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非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二、物价、货币币值的计算

例2:一年前,某商品的价值为30单位白银,若2010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白银升值了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今年购买该商品需支付的白银为( )

A.约为18.18单位 B.为18单位 C.22单位 D.18.5单位

解:2010年该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其价值为:

30/(1+50%)=20单位白银

白银升值10%后,其价值为20/(1+10%)≈18.18单位白银。答案选A。

三、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计算

公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单位商品价格*商品数量/货币流通次数

例3:如果去年全社会销售商品总量为1000亿件,平均价格为110元,按实际需要发行纸币1万亿元。今年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额提高10%,实际发行纸币1.21万亿元。其他条件不变,这会引起( )

A.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5% B.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10%

C.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15% D.通货紧缩,物价水平下跌5%

分析:根据材料,可先解出去年货币流通次数,然后算出今年所需货币量,最后算出通胀率。

解:去年货币流通次数为1000*110/10000=11次。

今年商品价格总额提高10%,则今年需要货币量为1000*110*(1+10%)/11=1.1万亿元,今年实际发行1.21万亿元,故会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为(1.21-1.1)/1.1*100%=10%.故答案选B。

本题易错点为部分学生数学计算不过关,不知道是用(1.21-1.1)/1.1,还是用(1.21-1.1)/1.21。所以往往得不出正确答案。

四、汇率的计算

例4:如果以前一件10元人民币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

A.80,84 B.84,80 C.84,64 D.84,100

分析:本题考查关税、汇率与商品价值量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前用N国货币表示为(10+10*5%)*8=84单位,

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后用N国货币表示为[10/(1+25%)]*8=64单位

答案选C。

五、存贷款利息、债券利息的计算

基本公式:

存款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贷款利息=本金*利率*贷款期限

债券利息=本金*利率*债券期限

例5:如果你以7.70的汇率卖出1万美元,并将换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期三年,年利率为4%,利息税为20%,存款到期应得本息合计为( )

A.7392元 B.79464元 C.84392元 D.86240元

分析:第一步先算出1万美元=77000元人民币

第二步算出存入三年应付利息为77000*4%*3=9240元

第三步算出税后利息为9240-9240*20%=7392元

第四步算出本金+利息为77000+7392=84392元。答案选C。

六、股票价格、股息计算

股票价格公式=预期股息/银行利率=(票面金额*股率*股数)/银行利率

注:票面金额与股票价格是两回事。

例6:李先生在深圳股市购买了某股份公司上市股票100股,每股票面金额20元,预期每年可获3%股息,而当时银行存款利息率为2%,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年后李先生购买的100股股票价格应为?如果一年后李先生将这些股票转卖掉,其收益一共为多少?

解:根据公式可得:

一年后李先生购买的100股股票价格为(20*3%*100)/2%=3000元,

与购买时的差价为3000-2000=1000元,

一年后的股息为20*100*3%=60元,

所以,一年后李先生将股票转卖后共获收益为1000+60=1060元。

七、经济效益的计算

公式:企业利润=总产值-总成本=生产性投入+毛利润-各项成本总和

经济效益=总产值/总成本=成本利润率+1

例7:某企业年初自有资本4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当年贷款年利率为8%,企业毛利润率(毛利润/总资产)为10%,则企业的年净利润为( )

A.29.2万元 B.32万元 C.39.2万元 D.42万元

解:企业当年总资产为400+100=500万元,

毛利润为500*10%=50万元,

支付贷款利息100*8%=8万元,

经济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经济常识计算题 商品价格 货币问题

在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价格现象是一种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经济社会现象,但价格现象不是孤立的。价格现象由其他因素和现象的影响而产生,而价格现象也会成为一个因素引起和影响其他现象的产生。近几年来,有关商品价格与货币问题的综合计算是高考的重点题型,表现为把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率、纸币贬值率、本外币汇率等放在一起综合计算。经济常识计算题在高考中本来就难度很大,这样一来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以下总结归纳的有关知识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商品价格与货币问题关系的认识。

一、通过表格形式分析和认识有关商品价格和货币的关系

二、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计算的基本策略是“提高加,降低减;正比乘,反比除;先加减,后乘除”。

2.当题目没有具体相关的基本数据时,注意引用数学上“看作1的问题”的计算方法。

3.货币本身价值与实际发行的货币量成反比,货币本身的价值与货币的购买力成正比,货币本身价值与物价指数、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幅度成反比。

4.货币价值存在货币升值与货币贬值两个方面。

5.物价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方面。

6.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通货膨胀幅度、纸币上涨幅度的计算方法相同,在实际生活中也往往用消费品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表示通货膨胀的程度和纸币的上涨幅度,即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纸币上涨率。

7.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本币升值和外币贬值,它们变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它们的变动幅度在理论上似乎相等,但从实际计算结果来看并不相等。我们一定要更正观念上的错误和认识上的误区。

8.汇率的直接标价法换算成间接标价法,即不同时期1元本币兑换的外币的数量。

9.我们在做题时要灵活应用,思路要清晰明确,公式要牢牢记住,步骤要适当简化。在应用中,我们要根据试题信息和相关条件灵活把握计算方向。特别是有关通货膨胀率与货币贬值率的计算,当题目涉及到纸币和货币量变化时运用表二中第一个方法计算;当题目涉及到价格指数变化时运用表二中第二个方法计算。第一个方法的计算公式要谨记。

第二个方法可以简记为:“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成正比”;“纸币贬值率与价格成反比”。由此,我们才能正确地计算出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三、典型解析

例1:假定某国2008年生产的商品数量比上年增加20%,物价水平比上年上涨5%,如果货币流通次数不变,则该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该比上年( )。

A.增加20% B.增加26% C.增加100% D.减少25%

解析:依据基本流通公式进行计算,假设原来的商品数量为1,物价水平为1,货币流通次数为1,则原来需要的货币量为1。那么现在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次数=(1+20%)×(1+5%)÷1=1.26。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该比上年增加26%。答案:B。

例2:如果一个国家去年的商品平均价格100元,今年商品的平均价格150元,那么通货膨胀率为( ),纸币贬值率为( );如果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那么通货膨胀率为( ),纸币贬值率为( );如果现在一件商品A价格5元,货币贬值20%后,商品A价格应该是()元;如果现在一件商品A价格5元,通货膨胀率为20%后,商品A价格应该是( )元。

解析:①通货膨胀率=(150-100)/100=50%,纸币贬值率=(150-100)/150=1/3。

②通货膨胀率=(200-100)/100=100%,纸币贬值率=(200-100)/200=50%。

③理论依据:“纸币贬值率与价格成反比”。具体算法:5/(1-20%)=6.25(元)

④理论依据:“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成正比”。具体算法:5×(1+20%)=6(元)

例3:2009年,某国待售商品20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售价15元,该年度货币流通次数为3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该国政府多投入2500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当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幅度分别是()。

A.20%25% B.20%20% C.80% 75% D.25% 25%

分析:(1)物价上涨幅度的计算:

方法一:根据纸币和货币量计算(10 000+2500 -10 000)/10 000=25%。

方法二:可通过价格指数变化计算2 000×15/3=10 000亿元;2 000×A/3=10 000+2 500,A=18.75元;(18.75-15)/15=25%。

(2)货币贬值幅度的计算:

方法一:根据纸币和货币量计算(10 000+2 500 -10 000)/(10 000+2 500)=20% 。

方法二:可通过价格指数变化计算2 000×15/3=10 000亿元;2 000×A/3=10 000+2 500,A=18.75元;(18.75-15)/18.75=20%。

结论:可见,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意味着货币贬值,但通货膨胀的幅度并不等于货币贬值的幅度。虽然通货膨胀率和纸币贬值率都可以用来反映货币贬值的程度,但二者表现形式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计算结果不同。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同样的通货膨胀率和纸币贬值率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幅度是不同的。

例4:假设2007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A.1∶4.95 B.1∶5 C.1∶5.6 D.1∶6.05

分析:2007年,1M/1N=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N国货币购买力不变,由于汇率与物价涨幅呈正比关系,所以,1M/1N=1×(1+10%)/5.5,1M/1N=1/5。

答案:B。

例5:假设2010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2011年,M国的货币贬值率为2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A.1∶4.2 B.1∶5 C.1∶4 D.1∶6

分析:2010年,1M/1N=1/5。2011年,M国的货币贬值率为20%,N国货币购买力不变,由于汇率与货币价值呈反比关系,所以,1M∶1N=1/(1-20%)∶5,1M/1N=1/4。

答案:C。

说明:(1)汇率指的是两种货币的价格比例关系。由于汇率变动与商品价格成正比关系,而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关系,所以,汇率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关系。

(2)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与商品价格成正比关系。货币价值影响但不能决定货币价格,货币价格由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决定。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关系。

例6:2009年2月9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当天人民币兑换美元中间价为人民币6.834 6元。按照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美元贬值已达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解析:(1)可运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计算美元贬值幅度:(8.11-6.834 6) ÷8.11=15.7%。

可运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换算成间接标价法计算美元贬值幅度:

(1/8.11-1/6.8346)/1/6.8346=15.7%。

(2)可运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计算人民币升值幅度:(8.11-6.8346)÷6.8346=18.7%可运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换算成间接标价法计算人民币升值幅度:

(1/8.11-1/6.8346)/ 1/8.11=18.7%

例7:2008年1月28日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是1美元=7.2元人民币,假如6年后人民币升值20%,而美元又贬值10%,那么6年后,1美元可交换?摇?摇?摇?摇人民币。

A.5.4元 B.8.64元 C.7.776元 D.6.6元

分析:由于汇率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关系,因此1/(1-10%)美元=7.2/(1+20%)人民币,1美元=7.2/1.2×0.9=5.4元人民币。

例8:假如国际市场上某商品的价格从60美元涨到90美元,同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8∶1变为7∶1。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如果用人民币购买该商品,该商品价格( )。

A.约降了14.3% B.约涨了31.3% C.约涨了14.3% D.约涨了50%

解析:过去买为60×8=480元人民币;现在为90×7=630元人民币;上涨630-480=150元人民币;上涨150÷480,约涨了31.3%。

四、结语

可见,当本币升值时意味着外币贬值,但本币升值的幅度并不等于外币贬值的幅度。它们计算方法不同,计算结果不同。但不管本外币汇率如何变化,其最终都会影响到商品的价格,使商品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影响企业生产、居民生活,以至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芳萍.例谈政治计算题的解题技巧.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3).

[2]李振康.商品价值并不是价格的唯一基础.商业研究,1990,(2).

[3]刘敢.对纸币认识的几个误区.中学文科:高中,2000,(8).

[4]黄邦根.传统货币数量论与货币流通规律的比较研究.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3).

[5]陈卫华.从概念入手解析外汇与汇率教学中的难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经济常识范文第3篇

《财经》学术顾问 汪丁丁

伴随着每一个文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是“市场”,它从来没有消失过。成为问题的始终是:市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

市场的自由程度,依赖于市场参与者们的责任伦理。这是关于市场自由的一项基本原理。市场自由要求市场以外的社会生活不服从市场规则。哪怕是“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也会产生两类不良后果:(1)“消费者至上”(consumer sovereignty)原则对大众欲望的腐蚀不可避免地导致文明生活的衰败;(2)经济权力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几乎不可避免地两极分化,最终可使自由完全消失。

奈特的弟子阿罗在1970年代初期,以类似“不可能性定理”的方式再次阐述了这一原理――“当市场将它的运行环境纳入市场的时候,它不可能是有效率的。”这里所说的市场环境,就是资本主义的“支撑系统”――法律、审计、会计以及信用评估与监督的其他手段。

一般而言,可以将交易参与者们可利用的监督方式划分为三类:依赖于每一参与者的道德自律的“第一方监督”;依赖于参与者相互之间威胁能力的“第二方监督”;依赖于不参与交易的公正旁观者维持正义的能力的“第三方监督”。在真实世界里,任何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总是上列三类监督方式的某种混合,关键是寻求这三类监督方式的“最优”(成本最小的)混合从而实现经济效率。

目前被卷入所谓“金融海啸”的自由市场的困境,归根结底,导源于下列三项因素的联合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生的西方人的核心价值观,自1960年代以后,发生了极大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由“价值多元化”转变而来的“价值相对主义”的人生态度,取代了由“上帝的律令”转变而来的“古典价值观”指导下的人生态度,从而导致行为主体的责任伦理的衰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指导西方金融秩序建构的关于自由市场的基本信念以“个人主义”(有责任感的个人及其财产权利和政治权利)为核心。这一信念始终没有发生重大改变,基于这一基本信念而产生的上列三类监督方式的混合体系,也没有发生重大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着工业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信用监督出现“抽象化”过程,信用关系可在完全陌生的情境内被创造出来。这使市场参与者们相互之间的不断延长的信用关系链条所涉及的真实情境迅速地复杂化,以致对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的估计最终超出任何人脑或电脑的理解能力。

西方社会怎样走出这次金融危机?上述理论,逻辑地意味着下列三种可能性:

――由于道德自律力量普遍减弱从而使得“第一方监督”成本太高,最直接的救助办法是依靠“政府力量”。但作为“第三方监督”的一种手段,“政府”的成本很可能更高,除非长远而言政府规模受到民众的理性共识的制约――假如“法治”和“民主政治”不被损害到无法挽回的程度的话。

――倘基于理性共识所允许的政府力量不足以救助危机,那么,信用关系的复杂程度就应极大地降低。这意味着,“金融深化”趋势必须逆转,意味着资本市场的总市值下降50%或更多。

――更长期而言,市场的全球化其实要求市场参与者们具有更高级的责任伦理。否则,良序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消失。

作为市场运行环境的一部分,并决定市场自由程度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良知(consciousness)。所谓“良知”,在西方思想传统里,就是阿伦特(Hannah Arendt)阐释的作为“公共感觉”的常识――sensus commus。“常识”这一语词的英文“common sense”的拉丁文涵义,指称的是五种私人感觉之外的公共感觉。当民众丧失了公共感觉的时候,古典意义上的政治生活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仅仅是“权术”――每一个人都以他人为手段,从而全体陷入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

经济常识范文第4篇

国内很多人天天说市场经济,但是我翻看国内外很多经济学教材,都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解释、定义、内涵的介绍,这么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些经济学家们怎么会忽视呢!另外市场经济这个词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最早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似乎也是未知之谜,起码在中国不是个学术常识。

现在唯一有市场经济定义的就是贸易领域,也是作为贸易壁垒的一个手段,即所谓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是这个东西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国国家五花八门。市场经济更多的是个政治学词汇,而非经济学概念。

其实真正的经济学也根本不支持所谓市场经济的提法。经济学中有很多经济学原理,但是没有一个所谓“市场经济原理”,经济学原理中既有支持市场调节的,但更多是是反市场的,市场失灵很早就成为一个基础的经济学概念,而且经济学中反市场,指出市场失灵的理论远多于论证市场均衡的理论,其实越到后期,经济学理论就越是解决市场失灵的,因为市场失灵是明摆着的,任何经济学家都不可能视而不见。

很多人认为用市场解决问题,但市场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问题都是市场制造的,市场制造的问题还用市场来解决,这怎么可能呢,市场调节和市场失灵都是市场的本质,都不能忽视,市场失灵多种多样,比如信息经济学指出,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缺乏信息市场也会导致市场失灵,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过高会导致市场失灵,产业经济学认为生产能力有限,资源稀缺会导致市场失灵,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物品会导致市场失灵,企业经济学认为,自然垄断,寡头垄断会导致市场失灵,社会经济学认为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而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远不止这些。

如果一个经济学者面对这些市场失灵的因素视而不见,那不是科学的态度,或是根本就不懂经济学,或是别有用心。

政府和市场要分工明确,这种分工在经济学中是有界定的,也是有共识的,真正的经济学从来就不排斥政府干预,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学也是一种帮助或是教会政府如何通过适当干预来维持市场稳定运行的学问,政府没必要大包大揽,但该政府干的政府就大胆干,千万不要受很多伪经济学家的干扰。

政府大胆的矫正市场失灵,改善民众福利,维持市场稳定都是分内之事,都是责无旁贷的。

市场经济是在中国转轨的过程中提出的,更多是一种政治语言,而非严谨的经济学概念,中国很多经济学家,特别是那些后经济学家,曾经对中国经济转轨做出过贡献,但是现在他们还用自己那点陈旧的,浅薄的,错误的知识指导中国经济那必然会酿成灾害。

市场经济并非经济学一开始就有的词汇,起码亚当斯密没用过这个词,李嘉图没用过这个词,马克思没用过这个词,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也没用过这个词。萨缪尔森也极少用这个词,其实知道现在,一切严谨的经济学家都不用这个词,而中国经济学家虽然频繁运用这个词,但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可以用“经济”这个词代替。

根据观察,市场经济这个词年老的经济学家用的多,年轻的几乎不用,不懂经济学的财经评论员喜欢用这次词,但是真正受过经济学正统教育的经济学者几乎不用这个词。

市场经济这个词的出现大概也只是冷战的产物,很多冷战学者将资本主义称为市场经济、民主国家,将中国称为指令经济、极权国家,这些都是冷战的产物,即使冷战期间真正的学者都耻于用这次词汇,而冷战之后这次词汇就更是被打入了冷宫。这个词汇目前只在少数公知中流行。

经济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市场经济;国有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27-03

本文以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载体――国有商业银行的视角,来讨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因素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环境

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以及各项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主要利用金融体系控制经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并且特殊的作用:又由于我国的金融结构是银行主导型,银行是国家利用加以控制经济的载体和工具。那么首先来初步了解转轨经济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环境。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显示声誉方面(安全性)和低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存款优势。近年来在我国的银行业中,股份制银行相继发展壮大起来,其产品、服务或是业绩方面都比国有商业银行好得多,也分流了相当一部分社会资金,但大部分的资金仍然偏好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似不正常的现象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是以国家作担保为背景的。在国家为其提供隐性担保的背景下,即便在经济危机时期国有商业银行也不存在任何被挤兑的可能性,银行也就不会失去清偿力。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显示声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此前提下,非国有银行为动员储蓄将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即国有金融制度安排则在吸收存款的成本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事实上,国家控制银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可以低成本地融资。而国家则以名誉作担保等于是对低利率的一种补偿。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正是由于国家控制的金融制度安排的存在,才为改革过程中的经济提供了足够数量并且低成本的货币供给,从而使渐进改革金融需求得到及时满足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全社会使用资金的成本过重。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对应关系

较之非国有商业银行,一定时期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以支持渐进式改革和国有企业为主,其特征为长期性、低回报性。根据预算软约束模型(DM模型,M.Dewatripont & E.Maskin,1995),金融资源配置权利相对集中且预算约束较软的政府主导型银行制度选择长期项目的概率较高。并且,我国间接融资的垄断地位决定着一定时期内仍然需要以银行体系为主要路径支撑体制内增长及改革。既然改革存在着长期性,决定着商业银行不能在短期内收回回报;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项目货币回报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扶持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任。国有企业的效率总体来讲相对较低,那么作为国企贷款人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项目回报低则是必然。此外,国企的项目中相当一部分看似无效的项目其实对社会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讲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它的存在是有效的。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项目时常会产生呆坏账及不良资产,但并不能因此否定项目的意义。主要要看它处在什么样的逻辑上。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以吸收存款为主。即便抛开银行吸收存款动机的问题不谈,我国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也客观存在着。储蓄存款是银行体系最需要的互补品,并且与商业银行项目的特征恰好相对应(见图1)。即金融环境所决定的金融需求。

我国金融制度的核心是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之间存在着长期对应的关系。这正是我国特定背景下深层次金融制度的内在制度、内在逻辑之所在,与制度特征及比较优势相符。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与其它转轨经济相比之所以会成功原因在于,自改革以来中国的巨额储蓄存款为满足改革的资金需求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国有金融制度又使得国家也拥有强大的控制经济的能力,可以使这部分资金能够依据国家的意愿用以满足改革的贷款需求从而支持产出增长――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根源。可见,金融环境对于改革的重要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定位

(一)国有商业银行职能追求

以制度有效组合框架为基础进行扩展。由政府因素和个人因素构成的OAI制度有效选择集中,二者权重的对比决定了我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类型,这就等于将其定位为对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双重职能的追求(见图2)。现阶段,由于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国有权重较大且制度较为僵硬。当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追求为固定比例K时,制度偏好线F1为K的函数:多年后随着市场配置不足及市场失灵逐渐被弥补,政府因素权重将逐步减少,制度偏好线逐渐倾向个人因素。并且如果经济中存在一个最优宏观、微观效益比e*,为了使函数保持最优比例的同时又倾向追求微观效益,制度将逐渐灵活,从而形成一个关于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的函数F2=f(A,I)。此时宏观效益继续存在,而微观效益较之宏观效益会加速得到满足。

双重职能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本质。不应该忽略对微观职能的追求。虽然不同的银行类型政府因素与个人因素的权重不同,但盈利性应该是商业银行的性质之一,商业银行的本质不该被背离。我们承认追求宏观效益和追求微观效益之间存在冲突,但不能因为有冲突而放弃追求双重职能的努力。这一矛盾是国有制与生俱来的。此外,应运而生的组织将反映制度母体所提供的机会。当制度提倡追求微观效益,将使追求微观效益受益,那么银行就会更多地重视发展有利于微观效益的项目。这样将有利于银行整体的发展。

(二)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