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首先,建立与其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体现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差异。我国理工农医类高校现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基本上是对自然科学学术评价制度的简单模仿,忽视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门类之间的学科差异,存在着以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裁量、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其后果是造成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都从属于自然科学,丧失自己的学科特色。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民族性、阶级性、本土性以及真理检验的直观性,价值实现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成果多样性及引文的长周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要求我们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予以尊重。

其次,建立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同行评价制度。当代学术研究中,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并存的趋势使学科分化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插上嘴说两句,但事实上,只有同行才能作出真正科学、客观的评价。在进行研究项目的评审时,也只有同行才能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如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意义的大小等等。尽管同行评价可能受到个人学识水平、主观倾向或学术成见的影响,也可能因为利益关系而失去公正性和客观性,并非无懈可击,但相对于行政评价和量化评价,其优势也是明显的。近年来学术界所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的批评几乎都指向量化法,因为量化法重量而不重质,将学术研究等同于工厂里的流水线,是根本违背学术发展规律的。行政评价体现的是行政思维而不是学术思维,行政思维凭借行政力量会极大地妨碍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学术自由几乎就等于学术生命。同行评价虽然并非无懈可击,但其弊端的出现是非本质性的,可以通过单盲法、双盲法、公开式、交互式、集体法等多种方法来尽量保证评审的客观性。只不过同行评价程序的复杂性需要增加评价的成本投入,延长评价的时间,这需要得到高校领导和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

再次,建立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校特点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还要求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内部差异。哲学社会科学或通常所称的文科各学科之间的差异并不比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小。以哲学和社会科学为例,以前我国学术界、教育界普遍不承认二者之间的差异,而统称之为社会科学。近年来,尽管哲学不属于科学,自然也不属于社会科学的观念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在学术评价制度上没有相应的体现。我们现在将所有的学术研究统称为“科学研究”或“科研”,而哲学并不属于科学,对它的研究应不应该属于“科研”呢?如果不是,我们每年申报那么多的科研项目,填写科研成果,是否名不副实?不仅哲学,其他传统人文学科如文学、史学、历史学等能否称之为科学也一直存在争议,这个争议不仅仅是名义之争,更本质的是学科研究方法之争。社会科学从一开始就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并向其借鉴研究方法,强调研究成果的可量化和可重复性,而这些特征不可能在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中体现出来。理工农医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师资力量薄弱,往往难以独立组建院、系、所等二级单位,某些理工类高校的人文学院或社会科学学院因此成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差异很大的学科的杂烩。这一特点反映到学术评价制度上就是忽视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往往只根据某个强势学科的特点来制定学术评价标准,并对其他学科进行评价。而这些强势学科往往是实用性的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它们的学科研究方法已经完全自然科学化,讲求实证、定量分析、模型分析等,与传统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相比,差异巨大。用这些学科的学术评价标准来评价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会造科的研究成果因为无法“科学化”、“实用化”而遭到忽视甚至歧视的状况。

三、尊重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校教师的贡献,为他们潜心学术提供必要的保障

基本的物质利益是保障学术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如果研究者整天要为稻粱而发愁,是不可能沉下心来做学术研究的。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普遍偏低,尽管其总体收入水平居于社会各行业中等偏上的位置,但与其他行业的同等学历人员相比,高校

转贴于

教师薪酬明显偏低,而且增长速度缓慢。王勇明等人对我国40所高校教师所作的一份薪酬满意度调查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对于薪酬“较满意”和“很满意”的仅仅只有14.84%,而表示“较不满意”和 “很不满意”的却占到被调查教师总数的41.01%,另有44.15%认为“一般”[8]。2010年10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直言不讳地指出,仅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教师的待遇就太差了[9]。目前高校教师的收入之所以还算体面,主要是建立在“创收”和“项目提成”的基础之上。但并不是每个学科都能够有足够的“创收”机会,因为不同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决定了与市场需求联系的紧密程度。一些应用学科因为天然地紧跟市场需求,更易产生经济效益;某些传统的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则很难通过市场获得“创收”。但这些教师同样面临住房、婚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经济压力,如果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他们可能就会“潜心创收”而非“潜心学术”,或者急功近利,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学术资源和研究经费,从而引发学术道德失范等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 体育社会学 发展趋势 时策 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开始涉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算起,我国体育社会学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本文旨在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回顾,理清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我国体育社会学未来研究发展将如何走向?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能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来发现问题,以利于开展我国新时期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把握今后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方向,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本课题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体育社会学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陆地区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涉猎这一领域。除台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体育社会学专著问世外,最早是北京大学林启武先生编写的《体育运动社会学》讲义,在小范围内向国内体育理论界介绍了体育社会学的框架。1983年,由厉鼎禹先生组织江苏省省内的体育工作者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省级体育社会学学术团体—江苏省体育社会学研究会;1986年沈阳体育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社会学教研室;同年,《中国体育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这也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第一次被纳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理论学会中随之设立了体育社会学学组。然而,国内的研究尚处在摸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相对较小。1990年我国第一本《体育社会学》专著问世,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学科进人了独立发展阶段。此后陆续有5部《体育社会学》专著或教材出版。1994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1997年体育学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一时间,体育社会学的学术活动频频举行,各体育类刊物发表众多体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学科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国际上,自1995年起至今,刘德佩教授一直担任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的执委会委员,对我国体育社会学在国际上的沟通、交流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中国体育社会学发展趋势分析

2.2.1体育社会学学术队伍趋于不断发展壮大

    任何一门学科,学术人才梯队是该学科发展的有效人力资源。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启蒙由一些学者如林启武、蔡俊五、刘德佩、牛兴华等发起。随之,北京体育学院率先在体育理论专业中招收了体育社会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开始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阶段。2001年北京体育大学开始招收体育社会学研究方向的博士。这些先后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有很大一部分已成为各院校或单位的学术带头人。目前,各体育院校(系)都已将《体育社会学》这一课程纳人了教学计划。《体育社会学》课程在各体育院校(系)的拓展,使更多的人了解该学科的意义和价值。一支有理论、有能力、勇于献身的体育社会学专业队伍和一批有兴趣、有热情、不断壮大的业余力量正在形成,预示着体育社会学的队伍在不断发展兴旺,这股强大的力量将持续推动我国体育社会学向前发展。

2.2.2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城趋于逐步拓宽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链;内容产业;设计产业

作者简介:周彬(1966-),女,安徽六安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25-02

一、文化创意产业链解析

在文化创意产品交由消费者使用之前的所有环节,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组成部分。同其他产业类似,文化创意产业链也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等环节,包括内容产业、设计制作产业和营销服务产业等层面。经过创意、设计制作和营销服务等阶段,产业链延伸性非常强,扩展空间随创意而不断衍生和扩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开放性的产业,很难完全描述该产业的发展链条。但是,按照产业链条的基本原理,可以轮廓性地展示文化创意产业,以便启发政府、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更好地制定产业政策,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做好文化创意企业经营。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及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究成果,本文初步形成了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框架结构,具体参见图1。

(一)内容产业

按照欧盟“Info2000计划”,内容产业的主体是“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包括各种媒体传播的纸质印刷品、音响电子出版物、音像传播内容、用作消费的各种数字化软件等。笔者认为,内容产业是以哲学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和实质性内容,借助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天赋、智慧和科学知识,运用创意方法和技术,对历史素材的挖掘和再创新、对社会现实的提炼和创新升华、对人类未来的畅想和创新性想象,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内容素材的产业活动。它位于产业链的顶端,控制整条产业链的有效运作,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上游“原料和能源”,在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最顶端,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内容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核心和源泉,没有好的创意来源及能力,设计制作产业和营销服务产业便无从谈起。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产业化导向,积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面向社会大众市场需求,研究开发符合社会大众需要的科研成果,并积极推进其产业化。

(二)设计制作产业

即根据剧本、方案、创意想法等,设计制作出具体的文化产品的产业活动,就是把创意产品产业化的过程,是连接上下游产业的枢纽。其中,设计产业具有高附加价值,制作产业有低附加价值。包括传统设计制作产业,如编辑出版印刷、影视制作、工艺品设计、美术设计、戏剧曲艺编导等,还包括现代设计制作产业,如动漫制作、网络制作、广告设计制作、装潢设计制作、主题公园设计制作等。在设计制作产业活动中,需要内容产业支撑,没有内容也就无法设计制作,两者都需要创意、创新,才能生产出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制作产业的正常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平台支撑,它们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载体,包括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的企业、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在设计制作产业中,高新技术的运用也应摆在突出位置。无论是编辑出版、影视制作,还是动漫及网络,都越来越多地运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动漫技术等。这使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制作成为可能,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营销服务产业

即借助于各种媒体及流通渠道,将文化创意产品传达或送达到社会大众消费者手中、眼中和脑中,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服务活动过程。要想将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交由消费者使用,必须系统研究消费者对于创意产品的需求及偏好,制定可行的市场分析,并精心设计具有竞争吸引力的产品定位,以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品化。这一产业活动过程蕴含着品牌价值,越是有品牌的服务,就越能够获得高附加价值。另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特点是衍生性。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即衍生出新的商品市场。如动漫及其衍生品,包括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文具、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链可以简要分解为:内容产业――设计制作产业――营销服务产业――衍生产业。各环节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且各个环节都有增值,都能带来利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对如何打造整个产业链进行了概括:首先要有好的创意,接下来是产品要有真材实料,有内容、有价值,之后是建立良好的传播渠道,有效地传播宣传产品,赢得一批忠实的观众,使人们消费,这样产业链才有可能延长。

二、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内容产业发展。在产业链中,创意和流通环节附加值高,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低,高端环节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产品利润的90%-95%,而低端环节只占5%-10%。可见,创意来源及创意能力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一直以来都只注重以加工制造为主的设计制作产业的发展,忽略了其上游――内容产业。因此,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制定政策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及文学艺术工作者,既要深入研究基本理论问题,又要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成果。要面向社会大众,深入了解其文化需求,创作出优异作品,使内容产业真正得到充实和丰富;要以产业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要以组织产业发展的办法组织强干团队,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创新内容产业成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和优质的“原材料和能源”。

2、为设计制作产业构筑发展平台。根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若干个文化创意、设计制作园区,整合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源,集聚一批企业和优秀人才,促其形成集群效应。各省主要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或专业方向,将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老专业调整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或方向上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与海外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为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提供综合型人才支撑。各级政府要借助“十二五”规划之机,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地域文化资源,集中政府、企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力量,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3、引导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主体增强营销和品牌意识。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开发和营销文化产品。引导文化企业建立营销队伍和营销渠道,加大文化企业营销人员培训,抓好全国甚至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鼓励各省文化企业以多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举办文化会展,开展文化产品营销。

4、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改善投资融资环境,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市场进入门槛,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建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不仅在法律方面提供保障,还要积极刺激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在融资、税收、进出口等方面适当的优惠和支持;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投资,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模式。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职能部门应颁布条例规定,加强政府监管和舆论监督,规范经营操作,整顿市场秩序,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以法律手段保护创意理念。

参考文献:

[1] 白远、迟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理论与产品的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 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顾作义、严永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提高文化创造力――广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2010,(01).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碳排放 风险溢价 驱动因素 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

本文碳排放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数据样本取自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 Pool, 简称为NP)和欧洲气候交易所(简称ECX)。Montagnoli等(2010)指出, 试验阶段的碳排放市场效率低下, 在欧盟宣布禁止碳排放跨期“储蓄”的规定后, 碳排放价格在2007年4月至12月间下滑至零, 碳排放现货丧失了真实价值, 碳排放期货价格期限结构的表现也较不明显。 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及价格连续性,对于NP市场的碳排放现货与期货价格,选取从2008年4月15日至2010年4月30日共计511个交易日的数据,对于ECX市场的碳排放现货与期货价格, 选取从2009年3月13日至2010年7月30日共计352个交易日的数据。

二、市场风险溢价

碳排放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若碳排放市场富有效率, 且投资者具有风险规避和理性预期的特征, 则碳排放期货价格与正或负的风险溢价之和等于投资者持有碳排放的未来现货价格预期值。碳排放价格会呈现较大的波动性, 风险溢价为碳排放持有者规避市场价格波动获得额外风险补偿。

RPt=Et(ST)-Ft,T (1)

Kremse和Rammerstorfer (2010)提出, 风险溢价与现货价格及其波动率、期货价格及其波动率、利率及便利收益等因素有关。Chevallier (2010)验证了碳排放风险溢价与距离期货合约到期日呈现相关性。根据上述文献, 本文假设碳排放风险溢价与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及其波动率有关, 检验结果见表1和表2:

RPt=α0+α1St+α2σ2St+α3Ft+α4σ2F

(2)

表1和表2中, RP1为2008碳期货合约距离到期日最近的碳排放风险溢价, RP2为2009碳期货合约距离到期日第二近的碳排放风险溢价, 其余等依此类推。可以看出, NP和ECX市场中,碳排放的风险溢价与现货价格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与期货价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NP市场中碳排放的风险溢价RP2-RP5与现货价格的相关系数随距离到期日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与碳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随距离到期日的增加呈递增趋势。 RP2-RP5与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拟合效果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但与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的波动率相关系数拟合效果均不显著。ECX市场中,碳排放的风险溢价RP3-RP7与现货价格的相关系数随距离到期日的增加呈递增趋势, 与碳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随距离到期日增的加也呈递增趋势, 且RP3-RP7与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的相关系数拟合效果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但与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的波动率相关系数拟合效果均不显著。此外, 在ECX和NP市场中碳排放风险溢价与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的相关性的t检验值呈现较大值, 回归系数拟合效果均较好, 但碳排放风险溢价与价格波动率相关性的t检验值呈现较小值, 回归系数拟合效果均较弱。由于碳排放权的现货与期货价格变动频繁, 因此, 准确地掌握碳排放权信用资产价格及其风险溢价的变化规律, 对于增强市场实践者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实现套利收益,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Montagnoli.A., Vries.F.P.Carbon trading thickness and market eficiency[J], Energy Economics, 2010(04):1—6

②Kremser.T.,Rammerstorfer.M..Convenience yield and risk premium-Comparison of the European and US natural gas markets[C],23rd Australasian Finance and Banking Conference 2010 Paper.2010,11:1—42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日语;语气隐喻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90-01

语气可以归属于自然语言的主观性范畴,是说话人在句中自我表达,是说话人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印记。将语气隐喻的理论应用于日语语气研究是可行的。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日语的语气隐喻系统。

一、日语语气系统

本文采用仁田义雄的分类方式对日语隐喻进行研究。仁田义雄将日语的语气分为两大类即“命题指向性语气”和“发话传递性语气”两大类。命题指向性语气指说话人在发话时对言表事项的认知方式的语法表达方式。发话传递语气是指说话者的发话传递态度在句子层面上的体现,及言语活动的基本单位句子所承担的发话传递作用和功能的语法表达方式。本文研究重点集中在发话传递性语气(以下简称语气)。

二、日语语气的四种形式

(一) 祈使语气:表示说者动员听者对说者的要求加以实现的发话传递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排除说者在外的只要求听者自己完成动作的类型。包括“命令”“托请”“禁止”等。二是以说者自身完成动作为前提,同时要求听者完成动作的类型。一般所指的是“劝诱”。

命令: こちらへこい

劝诱:一wに食べましょう

(二)表抒语气:指说者不是特意向他人传递,而是自然抒发自己意志、希望、愿望等情w的一种发话传递态度的语气表达类型。带有表抒语气的句子中有,“意志”“希望”“愿望”等句类。

意志/希望:今年こそBろう/水がみたい

愿望:明日天荬摔胜

(三)陈述语气:指说者将自己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获得的信息用语言进行叙述,并对事项进行说明,判断或者表示对说明、判断的疑念这样一种发话传递的语气表达类型。一般为“现象描写句”“判定句”“置疑句”三类。

现象描写: 子供が\訾沁[んでいる

判断句: 彼はuhTにxばれた

(四)疑问语气:表示说者向听者索取信息的发话传递态度的语气类型。可以分为判断性疑问和情意性疑问两类。

判断性疑问: 彼は|京大学の学生です

情意性疑问:水がみたいの こちらからしましょうか

三、日语中的语气隐喻

语言的形式侧面和意义侧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形式是意义的形式,意义是形式的意义。一种形式可以表达多个意义,并且一个意义也可以由几种形式来体现。例如下面的例子:

1.食べるな!(祈使语气)

2.食べないほうがいいです。(陈述语气)

3.我不希望你吃

上面三个句子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同样的语言功能。这就是日语中语气隐喻的典型形式。另外,还有这样的语气隐喻表达方式。当我们在一个开着窗户的房间里感觉很冷,我们可以自言自语用陈述语气说「寒いです。或者说跟对方用疑问语气说「寒いですか。尽管我们并没有向对方表达关窗户的愿望,其实我们想要表达的是希望对方关上窗户「を]めてください。再如,我们想要一件礼物,碍于面子我们会用表抒语气对自己说「そのパソコンがほしいな。但实际上我们要表达的是「そのパソコンをIってください。这些具有不同的语用意义的表达方式也是语气隐喻的一种。也是用一种语气域向另一语气域的转移,是不同语气域的映射。

在语气表达方式中日语中增加了表抒语气,这和英语以及汉语有所不同,尽管祈使语气和表抒语气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两个不同的语气。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原因是祈使和表抒都存在“期待”这一命题指向性语气,二者的言表事项对说者来说都是期待实现和符合心愿。有所不同的是,行为实施者在命令、托请、禁止等祈使语气中是第二人称,而意志、希望的表抒语气中人称则是第一人称。

参考文献:

[1]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J].外国语,2000.

[2]李战子.语气作为人际意义的“句法”的几个问题[J].外语研究,2002.

[3]王忻.新日语语法时体态语气[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4]彭宣维.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