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新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过: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的激发,你一言我一语,每人动脑筋思考,往往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营造质疑讨论的气氛呢?
1.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好奇好问好表现是青少年的天性。两岁的孩童就喜欢问这问那,然而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压抑了,而今就是要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
[课例一]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引言”教学片段:
在玻璃罩中放两支长短不一的蜡烛,点燃后观察哪个蜡烛先熄灭。
在实验前,教师请学生进行猜想。
生甲:长的先熄灭。
生乙:短的先熄灭。
(见没有学生举手了,教师正准备做演示实验。)
生丙(脸上带着笑容举手):老师,有可能是两个同时熄灭。(讲完后,学生就议论开了。)
生丁(听后迅速站起来):这是不可能的。
师:大家的猜想很好,很全面。下面我们就请这位同学(生丁)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
(生丁点燃两只蜡烛,盖上玻璃罩。一会儿,短的蜡烛就熄灭了。这时,学生都认为实验就此结束了。)
师:我认为一次实验结果可能不可靠,我们是不是可以多做几次呢?
教师接着分别把蜡烛放在了不同的地方,有的放在中央,有的放在边缘,学生发现它们先后熄灭的时间间隔并不一样。学生看得兴致勃勃,当高蜡烛放中央,短蜡烛放边缘的时候,高蜡烛突然先熄灭了。这时有的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教师示意大家安静,进一步改变蜡烛的位置。终于在某一位置,两支蜡烛同时熄灭了。学生鼓起掌来,都沉浸在自己的猜想被验证的喜悦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回避,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创造性实验,感到物理很新奇,从而激发了后续学习的兴趣。
2.激励学生质疑,营造民主氛围。
激发学生质疑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教师应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质疑的基础。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显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质疑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应该承认,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营造学生快速参与的民主氛围。
二、突出学生地位,提升学生技能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在讲清概念、规律、定律的基础上,教师要重视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物理过程,要确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变演示实验为学生的随堂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索、总结,找出规律。要吸取当今大量的科学信息和生活实践来创设情景、设疑,通过教师点拨,使学生参与,逐步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1.努力创设情景。
情景的创设可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良好的情景资源。教师适当的点拨能唤起学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因此,新教材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体现新的教学思想,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感性体验。
[课例二]“凸透镜”教学片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透镜”一章中,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内容。
主要器材是:平行光光源,凸透镜,刻度尺,光屏。
测量步骤:(1)凸透镜正对平行光光源,使光屏上呈现一个光斑。
(2)调节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使光屏呈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3)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在上这节课前,看到窗外灿烂的阳光,我突然想到这节课是不是可以到室外上呢?于是我到实验室,带着所需仪器就召集学生到了室外。在室外,我先给学生讲了实验的要求,然后分组实验。在室外,学生都比较兴奋。学生两个人一组,纷纷拿着凸透镜对着太阳在白纸上照,找光斑。我在旁边指导学生如何在找到光斑后,让光斑最小最亮。
就在这时,学生出现一片混乱。我走近一看,发现一个平时喜欢调皮的学生把一根火柴放在那个光斑处,一会儿火柴头被点燃了,旁边的学生纷纷来观看。看到我来了,那个学生低下了头。这个学生虽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不过我觉得这个实验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就对学生说:“有谁能解释这个现象?”学生立即议论开了,好几个学生说是太阳光集中的效果。我又启发学生:“你觉得通过这个实验,你会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发言。
生甲:“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集中太阳光加热,用来烧饭。”
生乙:“可以用来加热发电。”
生丙:“可以制成光武器。”
……
虽然学生的有些想法显得脱离实际,不过看到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并且个个兴趣勃勃的样子,我觉得这堂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通过一堂室外实验课,我给学生创造了本来是实验室不具有的实验条件和学习情境。
2.重视启发学生。
启发式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简答式的提问,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由于提问简单,不易激起学生兴趣,引发思考。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用眼观察实验现象,用脑总结实验规律。教师应进行启发式点拨,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会学物理,不是学会物理。在讲解“光的反射”一课时,我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位置变化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变化”,并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反射定律演示仪上做实验,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后,自己得出实验结论。我再借助实物投影仪将部分学生的实验结果用多媒体打出来,得出了光的反射定律。接着我问:“同学们,如果光线垂直入射,把入射光线从左边换到右边又怎样呢?请同学们做做实验。”学生又沉浸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实验后,学生都能自己得出光路可逆的结论。
总之,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我相信,通过课改和师生的努力配合创新教育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国教育大地,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关键词 市场营销学 实践教学 开放式 作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Open Practicality
Jobs in Marketing Classroom Teaching
HUANG Huiy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 Marketing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is to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of the key.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the school practice teaching conditions are not ideal circumstances, open jobs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ments and validation is a goo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it is worth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marketing; practice teaching; open; jobs
1 市场营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要求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兼备的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即在特定环境下,企业在以市场营销调研为基础的行为之上,选择目标市场,为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所实施的产品策略(product)、价格策略(price)、分销策略(place)、促销策略(promotion)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活动过程。研究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策略性等多种特点。其研究对象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关系、市场营销规律及市场营销策略”。
鉴于市场营销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论教学方面,要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营销的基本方法,包括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与动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关注时下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实践成果;其次,在整个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牢固树立以顾客需要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并以此观念为指导去研究和解决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最后,市场营销课程要紧密联系实际,不仅在老师的课堂讲授中要紧密联系当前的实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后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能自己动手设计、调查、分析并解决问题。
2 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形式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课程学习效果的衡量不在于学生理论知识学得如何,而更应该强调学生的市场营销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社会的需求决定教学方法,市场营销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实践性教学不仅让学生把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实践性环节能不断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再者,设计一些比较符合学生兴趣的容易操作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从而带来其自主学习的动力。总而言之,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实践性教学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教学模拟环境和网上模拟环境,课内实验,阶段实训,毕业实践,校企结合实践。教学方法也包括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学习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专题讲座、亲身实践等。教学方式则应该鼓励勤于思考,鼓励发散性思维,养成自己动手调查和写报告的习惯,摒弃仅仅布置理论作业的做法,以企业实际实施要求为考核标准,模拟企业环境,实施市场行为。
3 目前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和开放式实践性作业在目前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
要加强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首先必须要有基本的实践条件为基础。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包括经费方面和重视程度等原因,市场营销的实践环节大多是纸上谈兵,缺少必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软件上,缺乏完整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和系统的教学指导大纲,实践性教学教材、案例、背景资料、模拟实习等资料的建设不够,必要的专业课教学软件缺乏。硬件上,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我校经贸英语专业目前还没有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缺乏实施实践教学所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严重滞后于现代企业和用人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这些都是造成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开放式实践性作业是指没有固定格式没有标准答案,也不设定既定的操作模式,只给出题目并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流程和运用知识操作的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在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以PPT演示为基础,自己讲解作业准备的过程及其得出的结论。这种作业题目设计以课堂内容为基础,但课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自己钻研知识以及设计流程并形成结论,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操作的空间,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在目前软硬件教学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能较好地弥补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缺失。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79页)
4 开放式实践性作业的具体设计和实际执行情况
4.1 开放式实践性作业的具体内容设计
市场营销课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市场结构与行为、选择企业的市场机会、企业的营销策略、企业营销策略的规划和执行、企业营销控制等。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教材的章节安排,设计了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实际性操作的题目。如讲解营销范畴和营销哲学后布置了以亲身经历分析和演示营销和销售的区别的作业;讲解完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后布置了设计问卷做市场调研,分析现今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喜好以及适合的促销方式的作业;讲解完营销环境后布置了假定学校周围要新开一家餐厅,请分析其营销环境并对餐厅进行定位设计的作业;讲解完购买决策过程后布置了以自己最近购买的一件商品来分析购买决策过程及其受影响的因素的作业。
表1
4.2 学生的实际执行情况
以下是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目是设计问卷做市场调研,分析现今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喜好以及合适的促销方式。
(1)问卷设计如下:您的出生日期;您的主要职业;您的月支配额;您的网购经历如何;您是否有超前消费行为;您是否有理财观念观念;影响您选择购物场所的因素;您一般在哪里购物;您对产品的哪个特点十分注重;您对AA制的看法;每月支出在哪些方面上;您对80后、90后消费特征的描述。
(2)调查问卷反馈总情况:(表1)
(3)分析及结论:(如图1~15)
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其一,网上购物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其二,年纪越小,他的超前消费观越明显;其三,30岁左右的大部分已经成家立业有了理财的观念及行为;其四,交通便利和折扣促销是影响年轻人选择购物场所的主要因素;其五,年轻人多对不出名但是实惠的小店感兴趣;其六,物美价廉是年轻人选择的目标。年轻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对购买新产品却并不十分感兴趣;再者,对AA制普遍接受;最后,44位受访女生中,有33位认为食品是主要支出。与此同时,还有将近一半的女生认为,服饰也是每月的主要支出,而男性在这一选项上只有26%。而在社会交际上这一选项上,男性占28%而女性仅占13%。根据分析和结论总结出了几个营销法则:用互动体验激发8090;用网络圈子“圈”住8090;边游戏,边营销;让故事更动听。
5 结论
从以上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是完全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操作实际问题的,效果也比较理想。学生做完作业后,学习以及继续调查探索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种实践性教学在目前软硬件设施都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 常春.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学》课中运用的“五新”[J].科技信息,2011(18).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改;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41-01
引言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在21世纪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初中数学新课改是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提供很多数学活动的操作、思考和线索的机会,同时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发展的过程。许多初中教师已经做好了足够充分的准备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他们依照新的教学标准,努力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但是,由于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及新课程的理念比较抽象,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困扰着我们的现实问题,并且使一些一线教师走入了数学新课改的误区。下面针对一些常见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
1 新课改中常见的教学误区
1.1 课堂教学活动的牵强附会
新课程要求倡导问题情景教学,并且要重视教学和实践的联系,创设教学情景不但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里特点,同时要体现我们的时代气息。一些数学中的知识点较难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若是一些知识点硬是要从现实出发,会导致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受到损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是以简单的“活动化”、和“生活化”来冲淡“数学味”,是情景教学成为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包装和摆设,老师煞费苦心设立的情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成为了“花架子”,让情景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教学意义。
1.2 学生小组讨论学习流于形式
在大部分的数学课堂教学上,几乎都存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形式。这表明老师已经将小组讨论学习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但是,有时会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只有形式却没有实质,有的学生没有经过自己主动思考就被动的参加讨论学习,造成在讨论中缺乏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高的实际效率,并且“数学味”单薄,学生们会缺乏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思考,并且造成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教室里的每个学生都在张嘴,但是听不清说什么,只是单纯的为讨论而讨论。
1.3 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出现偏离
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出现偏离的现象在平时教学中体现的较比突出。老师对要教学的内容、知识点、技能和方法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对书中每个知识的重点、难点和不易讲解的点把握的不准确,导致在教学中随意性比较大,更有的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培养。
1.4 多媒体教学使用本末倒置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因文而定、因时而变、因课而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一些老师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使用教学课件。一些老师没有根据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讲解,而是在播放课件的过程中,希望学生按着课件进行学习活动,以便引导学生得到预想的结果。例如,有的老师在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时,会使用多媒体演绎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以便体现新课改中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同时为生活服务的精神。但有时侯多媒体绚丽的色彩,美妙的音乐会使学生陶醉于其中,忘却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出现本末倒置,使新课改走入了一个误区。
2 新课改中误区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教学目标与创设教学流于形式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过程及方法”、“知识及能力”、“情感观和价值观”[2]三个主要环节出发去设计自己课程教学中的目标。一些教师没有很好的掌握理解这个要求,有的甚至是理解混乱,这样导致了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还有一些老师盲目的设立不必要的、与教学无关的教学情景,偏离了设立的教学目标。
2.2 教学节奏凌乱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不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秩序,课堂成了老师故弄玄虚,同时教学的节奏也被打乱,使得老师们在新课改中走入误区。
3 走出新课改误区的策略
3.1 教师提高素质,精心组织教学素材
对于老师来说,新课改是一种新的挑战,在这个新的挑战中是否能取胜取决于老师自身专业素质的高低。老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应该做到很好的驾驭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所有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取舍、整合及加工。老师在数学专业知识上要认知规律,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讲解好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在教学中的难点上要有突破,同时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优点,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学艺术上,要认真研究,立足实际,争取做到把教学、学习和科研融为一体。
3.2 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至高的权威,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不正确的理念,老师应该主动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驱,要彻底摒弃陈旧腐化的教学思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教授数学教学问题,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因此,教师要督促自身的不断学习,要摸索实践,把新的教学理念化为自身的新思想。
4 结语
在素质教育中新课改的意义深远且重大。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避免走入新课改的常见误区,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形式。在新课改的误区面前,教师要积极的去挖掘教材,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更好的落实贯彻新课改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洪美.走出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误区的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0(25):188~190.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改革;对话形式;生生对话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甚至多边活动,不可能只是某一方的独白。在物理教学中,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等之间的对话。所谓对话,就是彼此之间合作、交流而促进知识吸收的一个过程。在各个对话的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归根结底都要围绕着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所以,围绕学生的对话是教学活动中最值得重视的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成才。
一、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
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开展的对话形式中有学生的参与,但是却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现行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对话形式主要有两种:
(1)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形式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着课堂,制订课堂的规则,评判着学生的活动,决定着问题的结果……这种形式的对话,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回答,僵硬地附和,主动性、能动性无从谈起,其实就是一种虚假对话。
(2)生本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形式也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的理解文本,甚至可以质疑文本,对文本作出自己独特的评价,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受到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教师也不愿意给学生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所以使所谓的生本对话就变成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和接受。
二、教学活动中的“伪生生对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主管部门采用了各种手段引导促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确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因为教师不能够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髓,或者不愿意改变多年来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或者对新课改的精神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课堂上出现了应付课改的现象,只注重形式的相似,但是实质上还是教师主导课堂,也就是笔者所谓的“伪生生对话”。
之所以给一些物理课堂中生生对话定性为“伪生生对话”,因为真正的生生对话强调学生是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学生可以多角度地参与课堂,形成小组合作,互相讨论、讲解、质疑,畅所欲言,教师少插嘴甚至不插嘴,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帮忙”,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对话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伪生生对话”还是教师提出问题,主导课堂,放又不敢全放,只引导学生往自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步骤、标准答案上迈进,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最终话语权还是要回归教师。这种“伪生生对话”式的教学上几节课学生还觉得新鲜,但如果上一个月、一学期的话,学生就会默不作声了,因为他们不能享受到合作对话探索真知的喜悦,还只是在围绕着教师的标准答案绕圈子。
三、物理教学需要真正的“生生对话”
真正的“生生对话”,是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的。“生生对话”赋予了学生在课堂上很大的话语权,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没有隔阂、拘束之感,他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1)教师“让一步”,给学生一点对话的空间。无论新课标的理念有多么先进,无论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强力推行,最后把这种理念和教学方式落到实处的还得靠一线的教师。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实现课堂改革的重点。实现真正的“生生对话”是落实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理念的关键环节,物理教师在课堂应学会“让一步”,不要总是冲锋在教学环节的最前面,要学会给学生留一些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知识积累去独立解决问题。比如学习“浮力”一节的时候,教师“让一步”,学生就从生活中的很多例子来证明了浮力现象,甚至有的喜欢军事的学生运用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潜原理找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地得来的知识会让学生难以忘记,而且学生在课堂上也体会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枯燥与乏味。
(2)教师“停一步”,提高生生对话的质量。很多教师自从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感觉自己在课堂上无所适从了,好像自己只是一位纪律的维持者了。在上课的时候,面对学生的分组讨论,有的教师在前面呆立不动,有的教师则正好相反,在小组间来回穿梭不停。教师在学生展开“生生对话”之前,应该对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重难点知识了然于胸,能够高屋建瓴。“生生对话”不需要教师过多干预,但也绝对不是教师无所作为。教师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既不能呆立不动,也不能来回盲目穿梭,而是要深入小组“停一步”,仔细倾听学生的对话,发现学生对话中的偏颇。如在“惯性”一节,笔者发现学生的讨论局限在生活中哪些现象是惯性以及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就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惯性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以提高学生对话的质量,把物理问题引向深入。
(3)教师“早一步”,创造多形式的对话途径。教师要想让生生对话具有多层次、多方式的特点,不但需要“让一步”和“停一步”,还要有“早一步”的意识。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不能只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要能够活用教材,用好教材。“早一步”是指教师要能够在备课之初,就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更为灵活的生生对话形式。物理课程的内容虽然概念和定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是物理教材编排却具有生活化的倾向。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于物理具体实际运用的兴趣,采用“生活物理情境模拟剧”“生活中物理小实验”等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对话,发挥集体的智慧,阐释物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辩性格开展“物理辩论赛”,但是不论何种形式,教师首先要明确目标,合理分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早一步”,教学的方式就可以多一些,学生的对话就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实现了。
1. 课堂教学开始前的“问而不答”,迅速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划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前、教学中和课堂小结,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都不同,为了实现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就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合理设疑,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运用“问而不答”教学手段,就可以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前的目标合理设疑。
现以牛津版初中英语“Natural disasters”为例,本单元主题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在人们生活的地球上,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在进行教材内容进行前,教师先试探性引入本单元主题,教师提问:“Do you know what is a natural disaster?”,有学生认为“earthquake”,也有学生回答:“Occurred in the nature of the adverse impact on human society of the anomaly”,学生观点不一样,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再次提问:“自然灾害是什么时态呢?”超出学生现有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对探究问题的答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此可见,在进行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前,合理设疑,运用“问而不答”教学策略,可以迅速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铺垫,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2. 课堂教学中的“问而不答”,集中学生注意力
科学表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时间为45分钟,学生不可能时刻集中注意力。而剖析教材内容正是关键性阶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这阶段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就会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不利影响。所以,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问而不答”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设疑的方式,再次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重要知识点。
现以“Natural disasters”为例,教师先将课前设置的疑问再次提出来,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可以准确作答案“过去时”。发现学生状态呈现疲态,为了再次点燃学生的热情,集中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力。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再次设疑“When I _______ (meet) Miss Li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I stopped ______ (talk) to her.”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过去时的掌握程度,学生错误答案:“When I meet Miss Li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I stopped talked her.”教师没有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教材内容分析,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就发现答案错误,对错误答案进行纠正,将meet 改为met,talked改为to talk,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堂小结中的“问而不答”,留反思学习的空间
课堂小结的重要作用分为两方面,其一,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框架;其二,联系新旧知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初中英语课堂小结中,需要充分发挥“问而不答”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留反思学习的空间。
例如在“Natural disasters”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自然灾害的名称,以及本单元重要语法知识点“过去时态”,为了检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要求学生举例,有学生举例为:“My father was reading newspapers when I got home.” 依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留下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外解决问题,“常见与一般过去连用的状语有哪些?”学生通过反思学习,回答问题,在学生再次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谢海燕. 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7).
[2] 王建群.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提问初探[J]. 基础教育研究,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