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部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青岛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青岛论文 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据统计,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1.12 亿。伴随老龄化过程中明显的生理衰退就是老年人四肢的灵活性不断下降,进而对日常的生活产生了种种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各种疾病而引起的肢体运动性障碍的病人也在显著增加,与之相对的是通过人工或简单的医疗设备进行的康复理疗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特殊群体已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治疗康复和服务于他们的产品技术和质量也在相应地提高,因此服务于四肢的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世界上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出于刚起步状态,各种机器人产品更是少之又少,在国内该领域中尚处于空白状态,临床应用任重而道远,因此对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意义。

目前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乏对关节位置、关节速度的观测和康复力的柔顺控制,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没有拇指的参与;感知功能差,对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和康复效果不能建立起有效地评价。本课题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实现手指康复训练的多自由度运动,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系统对人类自身的安全性和柔顺性,且具有体积小,运动的强度和速度易调整等特点。

课题的研究思想符合实际国情和康复机器人对系统柔顺性、安全性、轻巧性的高要求 。它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康复,研究一种柔顺舒适、可穿戴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辅助患者完成手部运动功能的重复训练,其轻便经济、穿卸方便,尤其适于家庭使用,既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训练,又不增加临床医疗人员的负担和卫生保健。

综上所述,气动人工肌肉驱动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设计是气压驱动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在康复医学领域内的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是研究气动肌肉机构最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大学。

华盛顿大学的生物机器人实验室从生物学角度对气动肌肉的特性作了深入研究,从等效做功角度建模,并进行失效机理分析,制作力假肢和仿人手臂用于脊椎反射运动控制研究。

vanderbilt 大学认知机器人实验室(cognitive robotics lab, crl)研制了首个采用气动肌肉驱动的爬墙机器人,并应用于驱动智能机器人(intelligent soft-arm control, isac)的手臂。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贝克曼研究所对图像定位的5自由度soft arm 机械手采用神经网络进行高精度位置控制和轨迹规划。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计了并联弹簧的新结构气动肌肉驱动器,可以同时得到收缩力和推力,并与工业界合作开发了多种用于不同部位肌肉康复训练的小型医疗设备。

英国salford 大学高级机器人研究中心对气动肌肉的应用作了长期的系统研究,开发了用于核工业的操作手、灵巧手、仿人手臂以及便携式气源和集成化气动肌肉,目前正在研究10 自由度的下肢外骨骼以及仿人手的远程控制。

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tituted national dissidences appliqués, insa)研究了气动肌肉的动静态性能和多种控制策略,目前正在研制新型驱动源的人工肌肉以及在远程医疗上的应用。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制作了新型的折叠式气动肌肉用于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实现了运动控制。

日本bridgestone 公司在rubber tauter 之后又发明了多种不同结构的气动肌肉。德国festoon 公司发明了适合工业应用的气动肌腱fluidic muscle,寿命可达1000万次以上,同时还对气动肌肉的应用作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作。英国shadow 公司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仿人手。美国的kinetic muscles 公司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开发了多种用于肌肉康复训练的小型医疗设备。

lilly采用基于滑动模的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了单气动肌肉驱动的关节位置控制。

2.2 国内研究动态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开始了气动肌肉的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宗光华较早开始气动肌肉的研究,分析了其非线性特性、橡胶管弹性及其自身摩擦对驱动模型的影响,并应用于五连杆并联机构,通过刚度调节实现柔顺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的田社平等运用零极点配置自适应预测控制、非线性逆系统控制以及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单自由度关节的快速、高精度位置控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祖温等分析了气动肌肉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气动肌肉的静动态刚度特性以及与生物肌肉的比较,提出将气动肌肉等效为变刚度弹簧,设计了气动肌肉驱动的具有4 自由度的仿人手臂、外骨骼式力反馈数据手套和6 足机器人,采用输入整形法解决关节阶跃响应残余震荡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的彭光正等先后进行了单根人工肌肉、单个运动关节以及3 自由度球面并联机器人的位置及力控制,采用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种智能控制算法,并设计了6 足爬行机器人和17 自由度仿人五指灵巧手。

哈尔滨工业大学气动中心的隋立明博士也通过实验得到了气动人工肌肉的一个更简洁的修正模型和经验公式并对两根气动人工肌肉组成的一个简单关节系统进行实验建模和采用位置闭环的控制方法进一步验证气动人工肌肉的模型。

上海交通大学的林良明也对气动人工肌肉的轨迹学习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学习的收敛性的初步结论为下一步的学习控制奠定了基础。其中田社平通过对气动人工肌肉收缩在频率域上的数学模型并对它的结构及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相应的静态力学方程。

2003年付大鹏等,以机械手抓取物体为分析对象,采用矩阵法来描述机械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以四阶方阵变换三维空间点的齐次坐标为基础,将运动、变换和映射与矩阵计算联系起来建立了机械手的运动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机械手运动系统优化设计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对机械手的精密设计和计算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2005年车仁炜,吕广明,陆念力对5自由度的康复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将等效有限元的方法应用到开式的5自由度的康复机械手的动力分析中,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分析方法建模效率高、简单快捷,极其适合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的除了机械臂的动力响应曲线,为机械手的优化设计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张丽霞,杨成志根据拿取非规则物品的任务要求,采用转动机构和连杆机构相结合,设计了五指型机器手,手指弯曲电机与指间平衡电机耦合驱动,实现了机器手的多角度张开、抓握运动方式,对实用型仿人机器手的机构设计有参考意义。

2009年杨玉维等人对轮式悬架移动2连杆柔性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与仿真,。采用经典瑞利.里兹法和浮动坐标法描述机械手弹性变形与参考运动间的动力学耦合问题, 综合利用拉格朗日原理和牛顿.欧拉方程并在笛卡尔坐标系下,以矩阵、矢量简洁的形式构建了该移动柔性机械手系统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

2009年罗志增,顾培民研究设计了一种单电机驱动多指多关节机械手,能够很好的实现灵巧、稳妥的抓取物体,这个机械手共有4指12个关节。每个手指有3个指节,由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指节结构确保手指末端做平移运动,这种设计方案很好的实现了控制简单、抓握可靠的目的。

从目前来看,国内对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有关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与国外还有相当的差距对气动人工肌肉中的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采用气动人工肌肉作为机器人驱动器的研究还不成熟。

三、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乏对关节位置、关节速度的观测和康复力的柔顺控制,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没有拇指的参与;感知功能差,对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和康复效果不能建立起有效地评价。为此,课题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穿戴,并且安全、柔顺、低成本,使用方便的气动手功能康复设备。对气动手指康复系统进行机构运动学分析、用mat lab软件对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进行仿真分析。

要实现上述的目标,系统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技术有:

(1)基于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部分的设计,对手指康复训练方法分析和提炼。 主要包括:人手部的手指弯曲抓握动作分析,气压驱动关节机构自由度的优化配置。使机械手能够实现手指的弯曲、物体的抓握等手部瘫痪患者不能实现的动作。

(2)对机器人机械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主要包括:气压驱动的手指关节外骨骼机械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机器人机构的力位信息仿真。主要包括:用mat lab软件进行机器人气压驱动终端的力位信息 仿真。

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工作量的要求,外附骨骼机械手系统是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是研究手指康复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

四、论文工作计划与方案

论文工作计划安排:

2010年9月——2011年6月准备课题阶段:

主要工作:学习当今最先进的机器人设计技术;学习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仿真及优化,查阅国内外的资料,对康复机械手作初步了解。

2011年7月——2011年9月课题前期阶段

主要工作:课题方案设计,拟写开题报告,开题。

2011年10月——2012年7月课题中期阶段

主要工作:开始具体课题研究工作,根据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部分设计,对手指康复训练方法分析和提炼。研究手指康复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

2012年8月——2012年12月课题后期阶段

主要工作:对手指康复机器人进行模拟仿真,对设计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题。

2013年1月——2013年4月结束课题阶段

主要工作: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准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2013年5月——2013年6月论文答辩阶段

主要工作方案:

1. 完成学位课与非学位课学习的同时,进行市场调研,对手指康复机械手作初步了解。

2. 查阅资料,了解气动手指康复机器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3. 分析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的部分设计。

4. 对现有手指康复训练方法设计进行分析和提炼,分析其优缺点。

5. 开始具体设计工作。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1护理

1.1严密观察有无出血

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症状、体征。观察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对突然出现的头痛、呕吐意识改变及肢体瘫痪加重等,应考虑脑出血并发症。溶栓后出血是最易出现的副作用,常见的有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泌尿系出血,严重者合并颅内出血,故在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皮肤黏膜、牙龈、脏器出血征象。同时,注意其他部位及全身有无出血,密切观察出血的动态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1.2心理护理

溶栓患者普遍存在心理负担重,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因此,溶栓前医护人员必须细心做好解释工作,将溶栓后肌力并不能立即达到健侧肌力状态的实情告诉患者,讲解密切配合治疗与预后的关系,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

1.3生活护理

为患者创建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应予以低盐、低脂饮食,进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卧床、消化功能减退及不习惯床上排便等造成排便困难,可反射性影响心率和动脉血流量而引起意外。因此,对于排便困难者除应用缓泻剂外,还应鼓励其适当多吃水果、蔬菜等,避免用力排便,应适当注意输液速度,以保证输液过程中的安全。采取恰当的措施,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早期康复治疗

溶栓后3天应卧床休息,第4天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2.1超早期护理

发病3天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加强基础护理,维持肢体功能位,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取健侧卧位,并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以利于健侧肢体活动。

2.2稳定期护理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规范的康复训练。护士对家属要详细解释,对病人要耐心开导,强调早期锻炼的好处和不肯锻炼的后果,并列举以往成功的例子,使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积极配合。肢体功能锻炼的原则:既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医患合作;又要方法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2.3溶栓后肢体和语言的康复

病情稳定后,溶栓患者若心功能好、无出血倾向要注意增强自我护理能力,并加强功能锻炼。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在早期应指导家属对病人的患肢多进行被动运动,直到患肢肌力有一定恢复后再进行主动锻炼。

2.4作业疗法

溶栓后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待以恢复,通过作业疗法来恢复上肢的功能,如小号插板训练等,目的是训练手部的精细动作及稳定性。让患者坐位时肘关节尽量不离开桌面,多做前臂的旋前、旋后,手的握伸动作。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效果一般比下肢差,要使上肢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训练下肢时,可让患者在平衡杠内屈膝15%,做双下肢、单患肢站立及下蹲训练等。在病房里,患者要主动用健肢帮助患肢活动,或家属帮助活动,或手掌撑在椅子上,肘关节伸直,尽量将身体的重力压向患肢,以增强肌肉张力。溶栓后语言的康复训练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语言障碍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让患者做构音训练、发音训练,对着镜子纠正口型。采取患者容易接受的语言,通过指图、指物等方法对患者反复进行听力训练,并进行口、唇、舌活动操训练。出院前将具体的训练方法、训练工具,作为出院康复指导的重要内容传授给患者及家属。

3讨论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手外伤;康复护理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对人类的功能及外观极为重要。受外伤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碍,有较高的致残率,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给社会也带来很大的负担。我院开始只采用手术治疗该病,只偏重于手术效果,对康复护理不够重视,术后效果欠佳。2009 年后,我们针对手外伤患者采取系统康复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自2009 年4 月至2011 年4 月收治的50 例典型的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系统康复护理训练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 例,男38 例,女12 例。年龄6~65 岁,平均33 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无其他疾病史。

本组术后随访6~12 个月后,按肌腱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TAM]评定[1]TAM(total active motion,TAM)=患指总屈曲度[掌指关节(MP)屈曲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屈曲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屈曲度数]-总伸直受限度[掌指关节(MP)伸直受限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伸直受限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伸直受限度数]。优:屈伸活动正常,TAM>220度;良:功能为健指的75%以上TAM达到220~200 度;中:功能为健指的75~50%,TAM达到200-180度;差:功能为健指的50%以下,TAM

2 治疗方法简介

手外伤患者在臂丛麻醉下行屈肌腱损伤探查修复术,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加规范的早期系统康复,预防感染等治疗措施。

3 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肌腱修复后应适当制动,但同时又要得到主动功能练习,以利肌腱愈合的可塑性及防止粘连形成。以往屈肌腱术后常采用保护性屈曲位,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增加了发生粘连的机会。术后早期保护性主动和被动活动,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

本组50 例按计划进行了系统康复训练,5 例因肌腱粘连严重,术后有3 例手指疼痛麻木症状明显,遵医嘱给予镇痛和抗炎类药物,3 天后即明显缓解;2 例患者出现患指肿胀、切口持续渗液症状,得愈患指抬高、每天换药20%甘氯醇日3 次静脉注射,4 天内症状均消失。在此期间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转贴于

3.1 早期

可选用超短波、超声波等物理治疗。主动充分的屈曲和伸直手的各关节,以减少肌腱粘连。术后第1 天至1 周的训练:行控制性保护性活动[2],患者戴着Kleinert Splint动力支具以被动屈曲,主动伸直的训练为主,即指导患者主动伸直手指,然后放松让橡皮条将手指被动屈曲,每小时完成5~10 个屈伸动作。在主动活动前,先被动屈曲活动1 次,使关节活动开了,以后再主动活动。取下支具,护士一手使患手握拳,一手辅助患侧腕关节5 次,以避免腕关节长时间处于屈曲位而发生僵直畸形。使患手腕关节及指间关节处于屈曲位,充分被动屈患指的掌指关节5~10 次,然后患指主动伸掌关节5~10 次。腕关节和掌指关节被动屈曲位,充分被动屈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5~10 次,然后让患者主动,被动伸指指间关节5~10 次。活动时应适度。患者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的原则。术后2~3 周的训练:每天坚持完成上述的动作,每个关节屈伸5 次。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疼痛范围内,逐步增加屈肌腱活动范围。3 周内白天必须穿戴,夜晚睡眠时去除橡皮筋的牵引。患者在此期间内不可以自主屈指活动,不能自行取下矫形器进行。

中期术后第4~6 周训练:取下支具,患指主动完成轻微主动手指屈曲练习,总主动活动度不超过30 度。每分钟5 次,连续25 分钟。此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上午、下午、晚上各进行一个单元的被动活动锻炼,如借助各种器械:分指器,哑铃,皮球等,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训练手的功能,如穿衣,系扣,使筷子等都可以锻炼。训练结束后仍需支架保护。此时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和活动恢复程度,取下支具,进行指屈肌腱进式,无阻力训练,手指屈伸至指间关节最大活动范围,但不能手指过伸或用力握拳。分别进行指深指浅屈肌腱运动,改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外固定解除后,进行患指的主动,被动活动,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直至患指屈伸活动正常。每次30 分钟,每日2 次。

晚期 术后第7~12 周训练:开始可不在应用支架保护,手指与手腕可自由主动活动,开始进行患指的灵活性和渐进性的抗阻训练,如对掌,对指训练,握力器训练等。每次30 分钟,每日2 次。此时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去除支具,进一步恢复肌肉力量的训练,作大力的抗阻运动。如用力提取重物,握拳等。每次训练40 分钟,每日2 次。利用不同的握法和握力进行功能锻炼,以帮助患者恢复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一2014年1月150例经过CT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男87例,女63例,年龄47-81岁,平均(63.27士1.26)岁。150例患者中脑血栓75例,心源性脑梗死28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47例。根据格拉斯哥(GCS)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级,其中轻型患者69例,中型患者58例,中重型患者33例。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突然,且多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失去工作、娱乐和生活自理能力,极易产生抑郁、烦躁和伤感等情绪。本研究针对150例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等不同,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以真诚、不厌其烦的态度保持与患者交流,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1.2.2急性期护理:①基本护理:保持所有患者在急性期绝对卧床1-2周,将床头抬高15-300,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和体温的变化2。如果出现如神志不清、瞳孔放大及其他指标突然升高的情15,应立刻通知医生进行诊断处理。在此期间保证病房安静,杜绝一切可能对患者产生的刺激。②呼吸道和口腔护理:询问患者是否排痰,并尽可能在患者每次排痰前进行气道湿化和雾化吸入,指导患者及家属止确的排痰方法,在必要时进行拍背排痰。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口腔护理。③饮食护理:患者发病当日禁食,使用静脉输液维持营养,48 h后根据患者情祝给予患者鼻饲或流食。鼓励患者自行进食以恢复吞咽功能,烹调清淡、少油、低盐和易消化的食物,禁食动物内脏、动物油脂,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适当多吃些水果和蔬菜。

1.2.3恢复期护理及康复指导:运动感知锻炼:对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翻身背后将下肢抬高,对患者进行按摩或者帮助患者进行四肢运动,并辅以多种方法进行感知训练:①患者坐起时,在支撑手掌下放置一些不同触感的材料。②训练患者拿放不同材质、较轻柔的物体。③将患者手掌放置在光滑的表而,向各个方向进行滑动。④指导患者利用手指写字。⑤指导患者闭眼触摸物体并辨认。语高能力锻炼:根据患者病情及恢复阶段,利用文字、肢体语高和高语进行接触与沟通,指导家属播放患者喜爱的歌曲、音频刺激患者听觉神经系统,由浅入深诱导患者发音。出院康复指导: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包括:①止确的仰卧、侧卧姿势。②止确的四肢活动方法,上肢抬高、屈伸1800,下肢屈曲900,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导致关节组织损伤。③平衡性、步态训练、上下楼训练等。

1.3疗效判定方法:采用Barthes指数法,评定法和神经功能缺损度评估法分别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9.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G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除4例患者住院期间逝世未作护理后统计分析外,比对其他所有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后发现,护理后患者神经功能指数较护理前有明显的提高,运动能力指数明显下降,生活自理能力指数明显上升,脑梗死发病机制为脑动脉硬化、狭窄后伴发形成血栓或栓塞,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其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主要分为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三类。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饮食不当和遗传因素等,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脑梗死发生前兆时间短、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致死率高,且由于脑部组织缺血,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即使抢救及时患者致残率仍很高。因此,止确的护理、康复训练对挽救患者生命、恢复患者止常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

心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尤为重要,由于脑梗死发病突然,致残率高,患者恢复意识后往往产生焦虑、悲观、烦躁的情绪,止确的安抚、引导患者配合治疗,为患者树立信心在护理康复的初期至关重要。而临床工作繁忙,缺乏有效的沟通方法,本科室针对每位患者建立档案,根据患者的性别、性格、职业等进行分类并建立高效的沟通方法,同时影响患者家属配合引导患者走出负而情绪,积极的配合治疗。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脑卒中后遗症;肢残患者;社区;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遗症是指是指发生脑卒中急性期过后所遗留下来的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口眼歪斜等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治疗及康复是减少脑卒中后遗症的关键[ 1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长,由于医疗资源的缺乏或因为经济、家庭等各种原因,大约有35%~60%的脑卒中病人未在正规的康复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回归社区和家庭。这部分病人大部分人仍有强烈的康复愿望。因此,帮助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增强家庭康复意识,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是每一个社区护理人员应尽的责任。

1 社区康复护理目标

社区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师,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改善ADL及活动能力,更好的融入家庭及社会生活之中。

2 患者评估

治疗师与护士利用Barther指数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测定;利用信封、钱包、雨伞等物品进行手功能的测定。根据评定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其个人康复档案,并与家属共同建立康复计划,护士做指导,由家属督促执行。

3 社区康复护理内容

⑴提供家庭环境的改造;⑵肢体功能康复指导;⑶家务活动训练;⑷生活方式的指导;⑸心理康复护理。

3.1 家庭环境的改造

3.1.1 住高楼层的患者如家庭条件许可,可租住一楼或平房。3.1.2 去除室内多余的物品、家具,去掉门槛。

3.1.3 卫生间推荐使用推拉门,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3.1.4 患者睡觉时床边放置2张高背椅,如条件允许可加装床档,以防患者坠床。

3.1.5 有条件的家庭也可沿墙壁安装一字型扶手,以方便患者行走时扶持及蹲站训练。

3.2 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指导3.2.1 上肢功能训练护理指导

3.2.1.1 患者健手握患手,十指交叉,患手拇指处于上方,掌心相对,由健手带动患手向前抬起,并上举过头。上肢要尽量伸直。

3.2.1.2 患手练习捡拾东西。可因地制宜,先大后小。嘱咐家属准备两个小箩,一个小箩里放入大枣,由患手捡至另一个小箩内。待练习熟练后,小箩内的物品可改为花生、豆类。

3.2.1.3 双手练习撕废旧的报纸、开瓶盖等。

3.2.1.4 指导患者利手交换。偏瘫患者手部功能恢复非常困难,当利手受影响仅恢复为辅助手或废用手时,要指导其通过使用非利手来完成利手交换。比如,原来使用右手吃饭、洗漱,改用左手来做。

3.2.1.5 有肩手综合症手肿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冷热水交替浸泡,按摩等以减轻手肿。

3.2.2 下肢功能训练护理指导

3.2.2.1 站位平衡训练 患者沿墙壁站立后,护士在患侧加以保护,一手握住患手,另一手扶住对侧腰部,诱使患者中心向左右方向移动,并要求患者保持平衡,训练重点是将身体重心向患侧移动使患侧负重。

3.2.2.2 患者能抓住扶手,向前后左右移动身体,练习平衡功能。

3.2.2.3 待能达到站位平衡2级后进行行走训练。有条件的家庭可建立简易平行杠;也可利用床档进行练习。健手握住床档,身体与床平行,健手前握,患脚迈出,健脚迈出。待患者能迈步后,由家属搀扶至室外进行锻炼,以训练患者步行能力。

3.3 家务活动训练的护理指导

3.3.1 协助病人练习穿脱衣裤,系纽扣、穿鞋。注意穿衣服时,先穿患侧,后穿健侧,脱衣服时相反。

3.3.2 指导病人自己洗漱。用脸盆或洗手池盛水,用健手持毛巾洗脸,然后利用水龙头拧干毛巾擦脸。也可将毛巾换成小方巾以方便健手挤水,擦洗。如果患手有少许功能,可利用患手持牙刷,健手挤牙膏,然后健手刷牙。如果患手功能完全丧失,可用健手单独完成。

3.3.3 指导病人帮助家人择菜,如择小青菜、菠菜等;帮自己及家人洗水果。

3.4 生活方式的指导

3.4.1 指导患者进食低脂肪、低盐、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多饮水。

3.4.2 指导其规律服药。

3.4.3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3.4.4 保持良好的心态,防止情绪激动。

3.4.5 注意保暖。

3.4.6 控制体重

3.4.7 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定时监测血压。

3.5 心理康复护理

家属应采取积极措施帮助患者克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培养患者的爱好与兴趣,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缓解其孤独感。

4 小结

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要求,制定符合病人的康复计划。我也发现有一些影响家庭康复的因素:⑴家庭成员缺乏对该病认识;⑵缺乏规范的功能锻炼及适宜的康复环境;⑶家庭成员不能正确看待脑卒中患者伴随的性格行为的改变而导致的矛盾;⑷患者因素:缺乏毅力,伴有语言障碍者不 能进行正常的交流。⑸家庭成员过于照顾患者,及患者自己角色强化等因此,要及时与家属及患者沟通,告诉患者康复锻炼应遵循科学原则,不可过急更不可偷懒。而家人的支持,是影响患者战胜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让每一个家庭成员理解和帮助患者。

5 思考

⑴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家庭和社区现有资源,更好的为此类患者进行锻炼;⑵能不能由政府、社区及医院提供一部分资金,让患者每年进入康复医疗机构进行专业锻炼;⑶能不能请心理治疗师定期给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指导。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手外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西南军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卫勤处

皮肤病与性病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昆明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