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国际化;培养模式;资质认证;人才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42-02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环境与资源、人口健康问题、工程技术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快,高等工科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各国也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有关专家指出,应通过研究和改革探索,形成一批工科高校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更紧密联系,提升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达到标准化、统一化和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将高等工程教育与当今工业企业的需求密切结合,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为工业提供合格的国际化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引起各高校高度关注[1-4]。

1 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路

自1996年,国家教委对国家招生目录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很多专业进行了调整和合并,有很多原来方向单一的专业被整合到了一起。原来的本科焊接专业就是其中一个,在调整中将其合并到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部分焊接专业课程内容被删减,在毕业生中已很难找到专门焊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另外,目前一直提倡的重基础、宽口径教育模式对国内高校焊接这一类专业的专一化技术人才培养也产生很大冲击。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毕业生到了工厂的生产实际当中,虽然知识面变宽,但却很难适应工厂对专业技术深入性及应用性的要求,更难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在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有必要引入价值工程的理念,价值工程指的是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有些人也称其为功能成本分析。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要的功能。价值工程可以以公式V=F/C表示,其中V表示价值,F表示功能,C表示成本。专业的调整与合并,方便了管理,节省了教学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节省了教育成本(C),但其负面的影响是造成了某些专业应有的功能(F)的降低,比如本科焊接专业,从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看来,这一专业教育的价值(V)降低了。为此,针对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结合目前国际焊接协会(简称IIW)的国际焊接工程师(简称IWE)培训体系,将IWE培训及资质认证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方面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6]。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新的培养模式不仅降低了教育的成本,还大大提高了教育应用的功能,实现了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2 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2.1 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顺应国际化的要求。同时将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及企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在校生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实行“专业+技能培训模块”模式,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国际资质证书的培训及认证引入到本科教学,提出“学历+资质”的培养目标。

2.2 调整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 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进行改革与实践。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和IIW的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要求(见表1)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的相关课程。将已有的符合IWE培训体系要求的专业课程的学时数调整为与IWE培养要求一致,将专业调整后削减的一些重要专业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中的必选课。这既强化和扩充了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虽调整了本科培养的课程体系,但课程种类和内容与IIW培训体系的要求仍相差约190学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专门技能培训安排在本科第八学期进行。授课形式采用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种。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有针对性的引入国际行业和专业标准作为制定大纲的主要依据,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工程能力的培养。当行业标准有了新的提升时,课程内容及大纲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培养人才的能力与水平真实地反映行业的要求。

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省属高校;环境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63-02

“卓越计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简称,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作为日益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环保产业,其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应以“卓越计划”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进行教学体系及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一、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由给水排水、化工、生物等专业派生出来,所以环境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涉及行业较广。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2—2006年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分配签约率逐年下降,有些学校甚至低至50%,虽然调查同时显示考研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就业率的下滑趋势仍相当明显[1]。这主要是因为自1999年开始我国扩大了本科生招生规模,使环境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对毕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除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外,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行业与环境工程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初步调查统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工程专业虽然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但大部分工资待遇比较低,学生更倾向于找其他非专业对口的高薪工作;二是环境工程治理单位多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远郊区,地点偏远,学生更倾向于找上班地点位于市中心的工作;三是环境工程专业从业人员的工资与工作经验有直接的关联,而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缺少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开始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家增强了环保的执法力度,同时也加大了环保产业的投入,这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政府环保部门、公司和企业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环保产业都需要大量专业的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2]。这些就业单位对环境工程毕业生的知识面、专业应用能力及实践经验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使新时期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虽然就业前景发展势头较好,但人才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要以实际工程为依托,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对教学体系及方法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 

为培养符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部分知名部属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对,以借鉴其培养方案中有利的一面,并结合省属高校教学条件,制订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通过选取4所部属知名院校,对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将课程体系分别按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分类,按其占总学分(不含实践学分)的百分比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在所选4所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达35%~50%,这说明各校对专业教育重视度较高。同时,在所选4所学校的培养方案中,都将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必修学分,并且各门课程学分都在4.0以上,充分说明了各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在开设专业必修课程的过程中,各校往往提供多个选项,以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也可以更有侧重的进行学习。各校的公共基础课所占学分比例为33%~47%,充分说明了各校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基础教育是学习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基础。在选修课程中,专业选修课程多集中于应用性质的课程,体现了各校希望通过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范围,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公共选修课虽门类繁多,但主要集中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现了各校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省属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环境工程人才。以湖北大学为例,在分析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并借鉴部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势的基础上,对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校的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为35%,与4所部属院校相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占38%,相较于4所部属院校较低;公共选修课占5%,低于所选4所部属院校的7%~10%;专业选修课占21%,高于4所部属院校的5%~10%。本校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重视公共基础课,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供了众多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深造提供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设置上需进行一定的调整,进一步强调专业基础的重要性,在公选课方面也应适当加大力度,以有利于学生社会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省属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要求 

作为省属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进和强化。 1.专业能力培养。作为工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扩展知识和提高知识,这是专业人才就业、个人提高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即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多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专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实验课程,还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好实践场所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企业。 

2.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就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递、环境熏陶,在人的气质、人格层面上内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育大学生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3]。作为工科学生,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这一方面是个人思想方面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的要求。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既要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又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提供多种讲座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动力,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 

3.心理素质培养。心理素质是人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等诸种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和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稳定乐观的情绪、较高的创造性、积极进取的精神、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明确的自我意识、优良的智力心理素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等。工科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通常缺乏感情释放的渠道,心理交流比较匮乏,进入社会后寻找工作的阻力以及各方面的压力,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功步入社会,争取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心理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掌握积极应对的方法。在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良好状态的同时,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4.个性特色培养。在原有的环境工程培养模式中,所修课程基本是固定的,学生没有选择性。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个人特色,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多门课程选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既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为学生以后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 

四、结语 

高校人才培养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后期学习能力等,这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以“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优化。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强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同时注意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实践动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武术文化产业 创意人才 培养方式

文化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于社会上,但是作为文化产业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形成却是开始于改革开放,文化部门逐步由国家专门经营走向市场化除少数门类外由全民自由经营大陆的文化市场开始形成,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创意行业,文化产业得到空前发展,武术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文化产业崛起。

一、从文化产业视角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创意人才需求

我们从文化创意创意人才的作用对武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从中国学者的观点来开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内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就现在的武术行业中的武术学习、武术培训等;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指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武术产业中存在的如武打演员、武术动漫的编剧、导演;武术表演节目的主创、导演等需要对武术文化进行创作的产业。因此作为武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一些可以划分到文化产业一些可以划分到文化创意产业,但是武术产业要发展壮大一定是全部走向创意化,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武术文化产业保持活力最强劲的动力。武术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与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创意人才扮演着智力资本的角色,是文化人才中的核心部分,武术文化产业的创新就是需要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武术文化创意人才。

创意人才具有创意精神拥有创造力、差异性、个性和实力的人才。一些学者把它分成四大类:文化创意生产者、创意设计策划人才、创意技术人才、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意生产者是创意内容的创造者和生产者,武术文化与影视、文学、绘画、动画、设计等结合后那些武术文化内容的创作者。创意设计策划人才是指把创意以完美、恰当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专门人才,武术产业中指武术文化项目的策划人员、设计者。创意技术人才是能够运用科技手段完成创意或为创意服务的技术人才,武术文化中有武术动漫的制作者,武术文化衍生品的制造者等等。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是对创意产品的设计、 策划、 生产、 销售全过程进行经营管理,武术文化产业中有武术文化艺术公司经理、 武术文化创意项目经理等等。

“策划、研发人才与仓意执行人员相比更为稀缺,对产业有通透了解,对社会文化有较深理解,能够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创新的高级创意人才与普通技能型人才相比更为稀缺,具有国际水准的更是风毛麟角。”有学者调查表明创意产业人才链上现状是第三类创意人才明显多其他高端原创人才和经营人才呈现明显不足的现状,武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份子表现出同样的症状,显然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成为该产业健康发展 的关键 。

二、从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视角看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特征

1767 年西方学者 Duff 在的著作中分析了创意的构成:一是想象力,二是判断力,三是品位。这三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创意人才所应具有的素质和特征。具体的说创意人才具备的素质特征有学者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 1.创新想象能力2. 综合人文素质综合人文素质,指创意人才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知识创新的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还要有一定的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熟悉消费者的心理等。3. 经济技术素质掌握必备的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营销策略,具涔硬的科学技术能力。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才特征的描述和要求,武术文化创意人才应该具备那些方面的特征呢?

(一)具备与武术相关的文化背景。

武术首先是一门技击的术科,但是中国武术由不只是一门单纯的术科,它根植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土壤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军事理论、中医理论、伦理观念等等深深影响和改变了武术的表现形式和修炼方式,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所理解和表达仅仅是武术外在的直观的视觉表达方式。以武术为载体开发文化创意产业,这些人才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知识及相关的历史、哲学等知识背景。武术馆校虽然培养了大批拥有较高水平的武术运动人才但是大多数运动员对武术文化的理解还较为粗浅;文学艺术科技等行业的人员虽有创意的技能但缺乏对武术技能的深刻体验表达武术文化略显肤浅,而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武术人才的重要场所,它具备了二者结合的可能。

(二)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除了与武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外,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也是养成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强调要培养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这个概念往往被曲解。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绝不是低水平、平庸的复合,而应该是具有精专技术基础上的全面高层次复合。”[3]因此武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既有武术技术及文化理论的基础知识,也要涉猎范围广泛具备跨界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具备的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和整合能力,对交叉学科和多元文化认知的广与博也是必备要素;最后还应具备相应的产业开发与市场推广技能,要充分了解以移动、互联、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传媒手段,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产业化专业知识。

(三)不断探索和尝试的好奇心与创新精神

武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都应该具备持续不断的组织学习能力、高超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等等。创新所指向的对象必须是原创的,独特的,未被前人发现或提出的,要想创新就要不拘一格,不被现有的专业和门类所束缚,能够利用一切相关的现有知识去挖掘探索。旺盛的求知欲正是创新的直接动力。

(四)了解文化市场有较强的市场洞察力

武术文化元素是创意的基础,通过武术文化创意元素生产出能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武术文化产品是关键,运用销售和流通等多种方式方法是手段,使武术文化产品即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武术文化创意产业。在武术文化元素和产业之间进行糅合创意,才能形成武术文化创意产业。把武术文化定位于创意产业,其目的是通过一种市场化的运作实现武术及其文化元素的经济价值。仅凭专业的、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这些元素纳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遵循价值规律,使武术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当今社会消费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使武术文化体现出其市场价值。

文化产业说到底是以人力资源创造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是先进生产力的表征,是人脑与电脑的融合,无形的资产高于有形的资产。在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中,人才、创意以及技术支撑下的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三、武术文化创意人才高校培养的现状

(一)武术院系重视技术培养忽视了武术创意人才的培养

2008年统计全国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的院校约80余所其中 37 .5 %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1]。武术由于技术性较强需要从小训练到大学时候技术已经处于高水平阶段了加上武术套路运动员本身就具有表现性,因此从武术运动员中走上演艺道路的还是比较多的著名的如吴京、赵文卓等都是体育学院大学生,其次武术院系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武术培训工作的居多,各个大中城市武术培训班、跆拳道培训班多是这些学生所为。近几年上海体院等院校开设了武术表演专业,这使原本在武术学校开展的武术表演班走上了高校的培养道路。许多体育需要开设体育经纪人的培养专业但是武术院系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相对于市场的反映武术院系走的要慢一些。

(二)缺乏把武术作为知识经济看待的文化理念

武术院系缺乏能够紧跟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还缺乏明确的市场意识,在武术课程设置上明显反映出对创意人才培养也局限于技能型的培训,不重视学生人文素等复合型素养的提高。据统计,韩国共有288 所高等院校设有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资助游戏专业的大学与研究院就有106个。韩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影响到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韩国高校的创意人才培养不无关系。相比而言,武术文化产业在社会上不断的发展壮大,我们的武术院系还缺乏培养武术创意人才的理念。

四、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看高校武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式

武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武术文化与其它行业、高科技融合才能推动武术文化成为文化产业,与此相适应各个武术院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推进文化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一)以武术为主的多学科的结合

武术文化产业学科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当在依托于传统的广播、影视、出版、艺术等专业培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意理念的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学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多个学科的简单融合,而是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结合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交叉融合出新的专业、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培养出的武术文化创意人才是复合的、全面的、兼容并蓄的,能够适应更多的业态发展和更快的产业发展。

(二)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教学的结合。

武术院系的学生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过度的重视理论教育致使专业与实践相脱离,导致学生们缺乏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最终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快地与社会和市场相适应。

(三)创造培育创意人才的平台

搭建并共享文化创意交流平台、举办开放性名牌高校精品讲座,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通过广泛的平台活动多方面的文化创意及知识,刺激创新精神的养成。武术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不一定是教育者刻意追求、周密计划、苦心经营就能够如期而至的,教育者煞费苦心地去编织“偶然性”之网,不如主动给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多样性发展留出广阔的空间。“适宜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想象和思想就地带来创造成就”。

参考文献:

[1]王龙飞.产业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武术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J].研究山东体育科技2014(04):1-5

[2]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76-79

[3]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何去何从[N]. 中国文化报.2012-11-22

[4]毕日生文化创意人才:未来世界经济的最主要推动力[J].文化艺术研究2014(10):39-44

[5]殷宝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9(10):126-128

[6]龚怡祖.从“李白现象”看教育创新之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4):103-107

[7]王习胜.创造力开发模式及其效用审视[J].中国科技论坛2003(09):111-113

[8]高校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摇篮[N].光明日报.2009-09-02第005版

[9]叶心明等.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武术发展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2(05):15-17

[10]张瑞英.文化产业发展视野下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0):74-76

[11]牛爱军.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武术产业发展[J].体育科研2008(01):70-72

[12]王雪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代传播[J].中国科技论坛.2014(02):106-110

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职业学校图书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素养、综合能力起着重要的渗透作用,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图书馆现状举措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书刊资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为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在职业学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图书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1图书馆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职业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情报中心,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拓宽知识面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在职业学校专业水平评估中,学校馆图书的生均面积、生均图书册数、年生均进书量是评估内容之一,是反映学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1]。图书馆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摇篮

图书馆是知识的源泉,是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图书馆收藏了许多教科书中未涉及的知识和信息,能帮助学生开发内在潜质,拓展专业教学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及心理素养;图书馆是学生自学的场所,学生从中能获取需要的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主观能动性。

1.2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校园文化是职业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浓郁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是传播文化,向师生提供精神食粮的场所。通过图书馆积极开展时政热点论坛、读书评论、教育资讯等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对文化的需求,使图书馆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乐园,让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准则、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3为师生获取各种信息提供平台

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现代化的形式为学生的学生和老师开展科研提供最新、最全的资料。图书馆通过订购、交换、复制等途径向师生提供各种文献资料,有的放矢地开展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2职业学校图书馆的现状

当前,职业学校图书馆建设,由于种种原因,尚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现状,达不到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1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办学资金缺乏的现状。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图书馆面积偏小,馆藏资料不能及时添置与更新,导致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匮乏和滞后,或虽然藏书量能达到评估要求,但过时、必须淘汰的资料占据相当比例,起不到图书馆应有的提供大量最新信息的作用。

2.2场馆设施落后

大部分职业学校图书馆现有硬件设施逐年老化,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部分学校尚未建立数据库,对馆藏文献不能采用数字化管理。

2.3人员素质偏低

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图书馆工作,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只要有人管理就行,导致管理人员人数不足,学历偏低,有许多人由转岗而来,业务素质偏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使图书馆的正常工作受到制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管理的需要。

2.4管理模式落后

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制订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僵化,如封闭式管理,业余时间、节假日不开放,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

2.5资源利用不高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占相当比例,他们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感兴趣,除了上课之外,空余时间宁愿上网也不愿进图书馆查找资料。学校学术氛围不浓,大部分教师忙于授课,忙于应付事务工作,只有少数人进入图书馆查找资料,浪费了图书资料。

3职业学校图书馆建设的举措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服务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图书室建设,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3.1健全组织领导

学校图书馆作为独立的职能科室,在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每年要有专款用于图书馆建设,确保生均面积、生均图书册数、年生均进书量达到专业水平评估指标要求。

3.2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图书室功能。如制定书刊采购制度、书刊外借阅览制度,书刊丢失、损坏赔偿制度,书库、阅览室管理制度和图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等,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确保图书资源的流通率,确保图书资源的充分利用。

3.3实施现代化建设

购置先进的计算机硬件、配套的软件以及数据库,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有指导性、专业性强、有收藏价值的图书、影像、多媒体资料数据进行收集,在校园网上为师生提供服务;根据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重视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设施建设,重视电子阅览室的软件监控管理;逐步推行馆际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图书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开通中文期刊数据库,为师生员工撰写论文、开展科研进行查阅资料服务。

3.4提高人员素质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建设。①严把进人关,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有大学本科及专科学历,且专业对口;②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拓宽知识面,了解图书馆管理的动态,提高专业知识;③开展专业技能如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④创造条件,鼓励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图书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要学习职业学校开设专业的基本知识,非图书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必须学习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并涉猎现代科学、艺术等领域,增加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当前,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积极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使职业教育收到实效,使图书馆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措施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是新世纪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热门话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具备自身的特征及规律,不仅要强调科学化、结构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还要求具备专业精深度。因此,高校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实践训练与综合知识等特征合理定位其人才培养,以适应专业的客观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

环境艺术具备自身内涵,它依托环境而存在,是一种通过作品来强调和环境的融合、依存关系的一种艺术形式,重视表达作者的艺术观念,通过空间体型、材质肌理、比例尺度以及光影色彩等表现出作品在环境氛围里的融合。现代教育迅猛发展,它不仅受到各个学科自身发展的推动,还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专业的教育,并对各学科产生反作用,使各学科更加完善,在持续的推陈出新中划分新的学科门类。从当下国内各个高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是一门最热门的专业,学生录取数量逐年攀升。高校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量本科毕业生投向社会市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大大刺激了其他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学科的发展。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取决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需求是优化培养专业人才的直接动力、必要条件。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还很年轻,但发展态势是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下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倾心的行业,该专业也被戏称为有前途、有钱图。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迎来了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最佳机遇。当下,社会所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从建筑学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美术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由具备接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会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职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且这同时也是社会判断该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重视培养和提升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质量非常有效,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也取决于社会需求。

三、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学科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在社会需求的导向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重视培养人才的复合型思维,而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前提。因此,教师要用联系的理念来看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结合,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拿艺术设计的理论课来说,传统教学内容有显著优势,对学生掌握中西方发展艺术设计的历史、设计创造思维及设计风格变迁、掌握艺术设计史料等至关重要。但教师不能受到传统教学内容的局限,要注意更新和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用现代知识来补充,以适应市场经济时代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留基础性的传统教学内容,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动态信息,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学术性。

(二)坚持因材施教,分组分层培养人才

基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教师可在同一个年级采取课堂互动以及独立快题练习的方式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专业水平及爱好、志向,并以此为依据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学生分组并合理设计课题。在分组时,教师从自己所了解的学生情况出发,把处于各个水平段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一组,实现以优带差,并在结束课题设计之后采取模拟招标答辩的手段让每一组选出代表,准确表达各小组真实的设计意图、实施手段,然后让各个小组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选出小组最成功的表达、最突出的设计作品。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分课题的形式,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题要求的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及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的区别,分派几类空间类型不同、难度不同的快题设计训练,让各个小组自由选择主题,并鼓励小组的每一名学生都要展示各自的长项,且教师要加以辅导,最终进行模拟招标答辩。

(三)参与教师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同时承载着教育和科研职能,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严格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要自觉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参加项目设计工作,这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是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在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中,教师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应鼓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主动参与自己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项目。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项目,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并不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确实无法在科学研究及设计创作中投入太多精力;第二,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较低,无法在教师的项目中发挥应有作用。但随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教师将会慢慢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身,调整更多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而高校对教师科学研究及设计创作的重视也会促使更多教师主动投身各种实践项目,并带动学生参与。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提高高校整体的科学研究水平,还能整体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优化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离不开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创新,即借助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等坚持创新和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校研的合作来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主要有4种:第一,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和企业签订合作教育的相关协议,约定当学生学习完3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之后,企业就到高校招聘,和学生签订协议,约定学生最后1年的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均在企业里完成,企业按月将补贴发给学生,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到企业工作。第二,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基于科研课题和同行的科研单位、企业等研究多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前沿学科的综合性理论及应用课题,通过科研成果使校企实现双赢。第三,高校举办专业讲座,鉴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名教师被企业、设计院等聘任为兼职的设计师,高校可邀请企业、科研院所等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期到学校讲学,做一做学术报告,在学校及专业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先进设计理念及现代管理经营理念、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第四,校企合作开办培训班,即高校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及企业高级设计师针对学生、企业员工开办培训班,按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课程的学时及内容,主要应针对学员的薄弱处来设置。这四种优化培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模式有机结合了教学、生产与科研三个方面,最大限度发挥出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优化,成功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五)创新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但很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都较薄弱,甚至很是欠缺。部分教师没有从业经验,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走上专业的教师岗位,尽管理论水平过硬,但缺乏实践经验,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约高校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造成学生在毕业后很难直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师资队伍亟待创新。但创新师资队伍并非否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有师资力量,而应针对问题将新鲜活力注入师资队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不但要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储备人才素质,还离不开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验经验。高校具体可从两方面创新师资队伍:第一,聘任一线设计师到学校兼职当教师,在解决现有师资缺乏实践经验这一问题的同时补强师资力量,从而时刻把握好社会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最新的设计潮流、理念及工艺等,使学生获得了解设计岗位实际需求的新渠道,帮助学生灵活应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改变。第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理念,自觉到一线企业兼职或调研,把握一切机会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市场趋势,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下产生的艺术设计类学科,与市场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社会需求是其根本出发点。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才、全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须对该专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定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优化人才培养,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

作者:蔡汝庄 单位: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邱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人才,2013(6):265-266.

[2]李安琦.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59-60.

[3]王海.以创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