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技术创新模式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98-04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Solving th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and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as well as propos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deas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difficulties and main issu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Technical innovation model;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2]。
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4]。
以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为例,分析当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技术创新发展思路。
1 科技服务业现状-以云南省为例
1.1 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云南省有科技服务业1 600家,在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建立了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
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532.1万人,累计实现增加值3 679.78亿元,占全省GDP的42.1%,上缴税金445.4亿元,呈现出良好地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具备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
1.3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3.1 人才队伍壮大
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吸引和造就了一批技术服务人才,全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9.6万人,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人数1.87万人,随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技术服务人员数、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如图2所示)
1.3.2 投入持续增加
经费投入是科技服务活动的核心,企业是科技服务活动的主体。科技服务业投入的各项强度指标是衡量企业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如表1)
1.3.3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从云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成果产出统计情况来看(如图3所示),累计申请专利2 680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 084件;获授权专利1 770件,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500;拥有软件著作权1 070件,制定企业标准4 960个,注册商标2 300个,获得新药证书87个。
2 科技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分析,挖掘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科技服务业存在主要问题分析模型,更好地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如图4所示)
2.1 内部因素
2.1.1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影响和决定科技服务业的关键性因素之一,KaoruNabeshima等(2007)分析了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5]。由于科技服务业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业,因此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科技服务业的动力核心,当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
2.1.2 人才团队
人才团队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目前在人才团队方面主要存在引进难,留住更难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相对薄弱,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困难,企业后备力量与开发潜力弱;另一方面企业虽然人才引进来了,但留不住,在“成材”后流失严重。另外,部分科技服务人员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和认可,在职称评定工作方面滞后,使技术服务人员的价值未得到体现,影响了人才的激励。
2.1.3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资源共享、协同作业、优质服务、高效管理等是主要的规模经济。Breandan 和Timothy(2007)认为:为探寻规模经济,大的科技型服务企业会提供复杂的定制服务,小的科技服务企业会提供标准化服务。通过对科技服务业现状的分析,规模经济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日益显得重要。
2.1.4 资金投入
创新资金欠缺、融资渠道不畅是科技服务业面临的资金问题。资金多用于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转,列入技术服务的资金不多,且多流于计划,导致科技服务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部分资金靠企业自筹,导致企业主动性不高,特别是处于技术研究开发、还没有新产品上市的公司来说,资金投入显得尤为重。
2.2 外部因素
2.2.1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会为科技服务业提供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的支撑。同时,经济发展程度,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科技服务需求,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服务的需求会相应提高。因此,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2.2.2 政府行为
(1)政策制定。
政策的失衡性和歧视性,造成了科技服务业竞争环境的非公平性,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因数和交易成本,不利于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在财政政策上,有关科技服务业相关服务没有纳入到制度框架内;在税收激励政策上,基本享受不到优惠;在金融政策上,缺乏相应的抵押品、信用记录和担保者,使科技服务业难以利用这些金融政策。
(2)融资体系。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支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提供了一系列的融资服务,支持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但同科技服务业急剧扩大的需求相比,融资体系方面的问题还十分突出:由于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高、风险很大,投资者望而却步;从经营安全性考虑,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予科技服务业贷款支持;科技服务业产权关系复杂,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风险投资缺乏动力。
(3)平台建设。
科技服务业创业初期,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体系[7]。科技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科技服务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此外,加之对科技服务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创新,导致科技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困难重重。
整体来看,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强烈,但创新能力却很薄弱,面临众多困难和问题,仅仅依靠自身难以完成创新的使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3 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分析
目前,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科技产业集聚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关系、科技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6]。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服务业创新的研究,始于Schumpeter[7]将创新视为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引入企业生产运营之中,Chesbrough[8]、David[9]先后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
3.1 创新模型的建立
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创建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发明原理、进化趋势和科学效应),为人们提供了科技创新思维的系统途径[10-12]。运用物场分析方法,首先确定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中的具物质、作用对象物质及将它们联系起来的场,然后针对问题搭建物场模型,通过物质、场的引入、改变和彼此搭配来寻求模型相对应的解,最后与实际结合,找出解决方案,具体如图5所示。
科技服务业的管理、技术和团队在技术创新模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其创新模式的作用或影响是相互的。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到,技术创新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外部的资源,包括资金、政策和发展环境。因此,创新模型中的作用对象物质,即创新模式的实现,需及时有效的资金、政策、技术和人才等。
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等,通过彼此搭配来优化企业对创新模式的作用,解决现有创新问题。协同创新可认为是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相互作用,来主导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突破陈旧模式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环境和市场学习与适应的过程,其在孕育技术进步与发展希望的同时,也包含着失败风险;管理创新则主要是为了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开展而对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进行调整。
3.2 创新模式分析
根据上述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模型,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科技服务业创新的具体模式,如图6所示。
(1)科技服务业在技术服务创新过程中,其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3个方面。
管理制度创新,能强化企业管理、服务和团队决策力与向心力,保障技术服务创新中重大决策的连续性和正确性,提升技术服务创新效率,减少创新成本;组织机构创新可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协调各部门行动,调动部门项目组成员积极性,是技术服务创新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服务方式创新是企业对技术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和整合,服务方式的创新或改造不只是意味着改变企业技术与标准,提供创新技术服务,还需转变包括组织生产资源、调配客户服务等在内的整个服务体系,从而提升企业技术服务创新效率。
(2)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整合。
面对技术服务创新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通过科技金融工具或手段,采用政府支持、以技引资等方式解决创新初期的资金缺口,充分考虑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有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面对技术缺口时,应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及时跟进了解国内外领域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合作开发方式消化、吸收和再开发新技术,从而及时弥补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缺位。
创新人才缺口是科技服务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瓶颈之一,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填补该缺口是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基础。创新人才缺口的填补方式主要有: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内部培养是在企业中选择有潜力的人员,以创新项目为载体,使之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专业人才;外部引进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引进所需的全部人才,在短时间内产生人力资源优势。
4 结语
科技服务业随社会对科技创新依赖度的提高而快速增加,科技服务业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场所和落脚点,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产生着极大引领与带动作用。然而,现阶段科技服务业在技术创新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科技日报,2014-10-28.
[2] 李建标,汪敏达.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51-56.
[3] 段利民.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非均衡性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MOT 2014)年会论文集.2014:438―447.
[4] 王中华,赵曙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7):45.
[5] Michael Schuman. Escap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J].Time, Aug 13 and Sept 1,2010.
[6] 张清正.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5(8):45.
[7] 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华宏勋,华宏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y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9] VIKAS A AGGARWAL, DAVID H HSU.Research artiele modes of cooperative R&D commercialization by startup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8):835-864.
[10] 霍国庆,刘丽红,杜智涛,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2):156-157.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步入增长速度的换挡期,不仅从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逐渐转向中高速增长,而且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发生相应的转换,进入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科技服务业是为科技创新活动全链条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行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请赵院长谈谈,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赵燕霞:好的。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主要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扶持下产生了一大批的科研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所等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业也由此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到2012年底,我国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32.49万家①,从业人员423.5万人;2011年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965.8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39%,初步形成了涵盖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咨询、市场推广等专业领域的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链。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德国等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科技服务业对国家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还远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记者: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赵燕霞: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着四方面突出问题。
第一,科技服务业创新产出效率较低,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科技服务业中的研发服务业、设计服务业是直接进行研发创新活动的行业业态,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弱,创新产出水平较低。2012年,我国科技服务业领域的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占我国的10.6%,R&D经费投入占全国的13%,但是专利授权数仅为全国的1.3%,发明专利授权数比重相对较高,也仅为5%,科技服务业领域的投入产出水平还很低。
第二,科技服务业市场化水平较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我国科技服务机构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占相当大的比重,非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研发服务业主体以国有事业单位为主,其研发经费投入主要以政府经费为主,而且由于缺乏对科技人员有效的激励机制,发展活力不足。受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技术推广、科技咨询等领域的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真正适应市场需求,能够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专业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还很缺乏。
第三,科技中介机构发育尚不成熟,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有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桥梁,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可缺乏的纽带。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整体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发育尚不成熟,服务能力较弱,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一是科技中介机构普遍缺乏专业知识丰富、服务技能及创造性强的高素质人才,市场观念、服务能力不强。二是大部分科技中介机构是从政府职能部门或科研院所分离出来的,对政府依赖性较强,服务内容单一,很难真正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第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业以提供研发服务、创意服务为主,其产品或服务内容主要以技术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形式存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全国关于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尚不健全,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技术交易、技术推广服务、科技融资等环节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科技服务业领域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专业领域缺乏明确的管理部门,行业规范尚需完善。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呢?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对策建议。
赵燕霞: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激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如科技服务机构转企改制不到,依然存在政企、政事不分、定位不清的现象;科技成果评价导向中普遍存在着重成果产出、轻成果转化的现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因此,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要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激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
一是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释放科研院所创新效能。要加强分类引导,对于基础研究类院所,重点在于加强科技评价制度、科技经费投入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高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对于技术应用类院所,要继续推进科研院所转企改革,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增强科研院所的研发服务能力。
二是放开市场准入,着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服务业领域。由于部分科技服务业具有研发投入大、创新风险高的特点,有些科技服务业具有准公益性特点,因此我国的科技服务业长期以来处于半官方状态,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服务业领域相对不足。因此,未来要加强政策扶持,激发科技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创办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科技服务机构。
第二,以完善科技服务链条为着眼点,提升重点领域科技服务能力。科技服务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渗透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小试)―中试―商品化―产业化”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创新链条中间环节非常薄弱,科研部门和产业部门分别形成了各自的“闭循环”,使得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整体创新能力不高。未来,应抓住科技创新链条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增强专业化科技服务能力。
一是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浪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部署各国的战略性产业,旨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争取技术主导权。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创新部署。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就是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服务机构发展,助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设计服务业,提升“中国设计”竞争力。设计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对于提升产品品质、提高附加价值和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未来要加快发展设计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设计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品牌;着力推动设计服务领域的模式创新,加强传统产业中的设计融入,带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中介专业化水平。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是完善创新链条中间环节、打通科技与经济通道的关键举措。未来,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行业协会、技术转移机构、技术交易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传统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提升其专业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产业联盟、创业服务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新型科技中介服务业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提高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如创业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36氪、天使汇等一批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投资、创业辅导、技术开发平台、创业社区等各种专业化服务。
第三,以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整合释放科技服务资源效能。当前,我国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因此,未来应着力推动科技服务模式创新,整合各类型科技服务资源,构建涵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支持产学研共建开放式科技条件平台。目前,我国的科技基础设施主要布局在科研院所和大型行业龙头企业,而且整体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还滞后于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未来要继续支持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集团以产业技术联盟、开放实验室等方式共建行业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平台等创新资源,开展联合创新,并为领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检验检测等各种专业化服务,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中试平台。中试环节是我国创新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制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来要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鼓励科研院所、大型科技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机构等成果转化载体,加大中试资金投入,提高成果中试服务水平。
三是鼓励社会机构建设创新创业全业务链服务平台。业务链整合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如清控科创致力于搭建覆盖全国的“应用集成化、服务网络化”的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整合平台,为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包括技术转化、服务资源整合、政府政策咨询、科技成果孵化与科技金融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未来,应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科技服务集团整合其他科技服务机构,搭建全业务链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集成化、高品质的科技服务。
第四,以标准化、规范化为目标,着力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为科技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是构建科技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鼓励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规范、行业标准、行业统计和信息制度,实施科技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促进行业规范自律。鼓励研发服务、设计服务等专业领域的龙头机构牵头共同开展行业标准建设,并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科技服务市场尤其是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存在着市场混乱、缺乏诚信的问题,对科技服务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因此,政府应着力加强科技服务业市场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要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科技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信用评定,培育一批信用高、规模大、实力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服务业中的研发服务业、设计服务业本身就是直接产生科技成果的行业,对知识产权保护也有迫切的需求。未来,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环境,为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建设,整体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与运用能力。
记者:您的谈话使我们认识到当前我国进入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核心就是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不仅要面对我国科技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要群策群力、积极应对,通过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务链条、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等方式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非常感谢赵院长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
注释:
【关键词】 产业升级 科技服务业 政策建议
一、引言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屡次抓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逐步实现了从出口加工大省向制造业大省的转变,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的转变。但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租金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经济成本由低向高的趋势不可避免,广东传统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此背景下,维持原有的低附加值、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已不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是为人才、成果、资金、市场等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专业科技服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因此,发展科技服务业是推动广东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二、广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广东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以及土地紧张、地租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增加,以及广东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凸显的众多弊端,成为阻碍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第二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总体上看,广东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维持在50%上下,发展逐渐趋于平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趋于稳定。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等指标看,广东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然而,珠三角大量外源型企业与民营企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个工业体系基本上还处于产业链低端,而珠三角以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仍较为落后。具体而言,广东第二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方面,尽管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广东企业的集中程度仍然偏低,规模经济仍有较大的不足。在竞争性部门出现大规模、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大量企业处于低水平竞争和过度竞争状态。各区域职能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造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由此引发激烈的竞争,导致地区间结构互补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资本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领域,从而加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均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从消费品工业到原材料生产工业的普遍产能过剩,生产资源不能得到高效利用,而且广东各类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资源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日益突出,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突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
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尚不能带动服务经济的发展。目前,广东传统服务业总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23.6%,上升到2011年的45.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多不足。第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虽然广东近年来服务业取得较快的发展,但其中低端服务占较大比重,对于高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和服务单一化、同质化、低端化,缺乏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第二,第三产业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广东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45%左右,与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差距很大。广东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能力仍较低,就业比重仅为33.7%,相比世界平均水平的50%仍有较大的差距。
3、产业结构水平低,缺乏核心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虽然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然而仅仅是承接了整个产业链中的制造部分,产品设计研发和终端销售等高端环节并未同制造部分一块转移。由于广东仅仅掌握了产品的生产环节,缺乏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等环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还主要依靠进口。所以广东产业体系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在广东各类企业中,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不足10%,绝大部分企业依靠引进技术或者缺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特别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基本上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为主,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
三、发展科技服务业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随着广东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经济不断向前推进,高成本、低产出的经济增长已不适合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产业大背景下,广东工业的发展已经跨入了“高成本时代”,迫切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技术、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来代替传统的劳动力、自然资源依赖型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提升广东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1、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产业升级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是技术结构升级,而技术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于技术创新。在科技进步提高效率的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扭转粗放型增长的局面,引导推动增长方式向节约型方式转变。所以,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从广东产业结构所显现的各种问题来看,归结起来其的核心问题就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虽然近几年广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连年大幅度增加,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广东产业发展的重要短板。长期以来,广东偏重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而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足,关键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致使整体的科技水平层次偏低,国际竞争力较弱。然而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基础,对科技创新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广东由于创新能力薄弱,难以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产业升级的进程。
2、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于推动技术与区域创新,而科技服务业是技术与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科技服务业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技术传播和知识技术应用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促进新技术开发、促进知识流动、改变创新方式和增强创新组合等途径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同时,科技服务业积聚了大批技术创新人才和新技术运用人才以及高素质产业工人,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和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周期,并促使提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服务产品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从而加速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企业创新活动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强大的科技服务平台。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控制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全部要素资源,必须依靠相应的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支持,以便获取所需的要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高新技术产业是科技服务业产出的主要消费者,科技服务业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科技服务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中间投入品”和附加值来源,高新技术产业依赖良好的服务来完成成果转换、专利申请、研发设计、市场开拓、物流、会展、融资、培训、上市等多项经营活动,借助服务,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不再是简单地加工制造产品,有望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售后、金融、咨询等业务于一身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而走向产业链的上游,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可见,科技服务业通过现代科技知识,技术手段以及研究方法,在企业的研发服务、技术成果应用、技术扩散和创新投资等方面具有引领性作用。同时也在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和商品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其优势。
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广东省现代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广东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正处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关键时期,抓住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就是抓住了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关键。科技服务业应当与高新技术产业一起被提高到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四、广东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广东科技服务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省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持。为更好的促进和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广东在2010年制定了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计划,重点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法规环境建设和科技服务机构能力建设。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科技服务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1、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
(1)科技服务业发展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广东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止至2010年底,广东传统科技服务业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超过2万个,研发人员增加到32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045.4亿元,占全省GDP的1.96%。技术合同项目数为1972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6.62亿元。全省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700亿元,增加值超过1700亿元,约占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14%,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8%,成为广东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2)科技服务业机构日趋完善、机构种类呈现多样化态势。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科技服务业不断发展完善,其机构种类和功能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广东各种类型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分类情况如下:一是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类,这类机构包括有各类科研院所、民办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学在粤研发机构等,约占全部科技服务机构的45.2%;二是科技交流与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类,这类机构包括有科技园区及基地、生产力促进机构及科技推广机构等,约占全部科技服务机构的21.7%;这两类机构已经占有超过65%之多。随着科技服务业机构种类和功能的发展完善,其发挥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为提升广东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2、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GDP的平均增长速度的态势。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地区及国内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相比,广东科技服务业在各方面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发展相对落后。
(1)发展时间较短,市场机制不健全。科技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发展历史悠久,市场机制等各方面健全和完善。广东科技服务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历史较短,科技服务业层次较低,从事于科技服务业主要还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拥有相应行政资源和优势的企业易形成垄断,过度的行政化也使科技服务部门因效率等问题与市场化运作背道而驰,阻碍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缺乏统一的科技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致使科技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既没有进入的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也没有不合格主体的退出机制。这些已成为制约广东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虽然广东近年来对科研经费的投入连年大幅度增加,从事科研工作人数逐年攀升,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广东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较低,造成了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够,人才储备机制储备不健全,加之国际跨国公司的人才抢夺等因素,使得广东目前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的严峻局面,进一步阻碍了广东科技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
(3)制造业层次低,科技服务渗透力不强。广东省制造业主要是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广东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同时,广东制造业企业自身转型意识较差,这些都从客观上制约了制造业企业对科技服务外包的需求。因此,广东制造业来自科技服务业的投入较少,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较弱。
五、结语与政策建议
科技服务业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及分析方法,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着力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可以推动广东的产业结构朝着更高层次转型,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服务支撑。针对广东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广东产业特色以及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市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科技服务业的政策体系
科技服务业政策体系分为规范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和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政策体系作用目标分为科技服务机构本身和科技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针对科技服务业机构发展参差不齐,企业竞争力低,广东省政府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实际,制定一系列完备的关于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政策服务体系,实施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发展规划,采取政策规范、标准制定、项目扶持等方式,对科技服务业进行宏观调控和有力引导。对于科技服务市场乱象丛生,行业标准混乱,政府应及时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业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政府与科技中介机构的相互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良好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2、注重培养专业的人才,建立系统的完备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众多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广东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快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激励、考核、选拔机制;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制定科技服务人员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增强行业的吸引力,吸引高端人才鼓励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与国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开发利用的制度创新,提供持续的人力激励制度保障,利用研究院、行业协会、大学等机构的力量,开设各类专业培训,探索在高等院校开设科技服务专业课程,培养专业型人才。
3、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整合产业链条,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集聚是产业价值链集合的有效空间载体和生产组织方式,具有资源共享机制和企业互动机制。产业集聚可以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有利于提升其产业整体竞争力。广东在发展科技服务业时可以选择专门专业服务业、科技中介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按照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专业服务业功能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功能区、信息交流中心区等科技服务业园区,各种功能区按照产业关联关系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大区。通过科技服务企业在集聚园区形成的产业生态环境内,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争机制,会形成强烈的外部集聚优势,能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创新网络,促进科技服务企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共同进化机制。同时,通过产业的集聚,可以对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为区内科技服务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r: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支撑要素互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李中民:广东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探求,2010(2).
[3] 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4] 林先扬: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历程与对策探讨[J].广东经济,2010(5).
[5] 刘勇:广东产业升级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管理,2007(7).
[6] 龙云凤、李栋亮:国外科技服务业政府管理模式及对广东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7] 梅强、赵晓伟: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2).
[8] 孟庆敏、梅强: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机理研究――基于知识转移与创新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0).
[9] 孙久文等:中国沿海地区经济转型重大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0] 覃剑、张文霞: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与优化研究[M].产经评论,2010(6).
[11] 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7).
关键词:解放思想;信息;科技;服务业
Abstract: With the Rusha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progresses,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s a maj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t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continued to show upwar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in promoting the city's economic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Key words: emancipating the mi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D922.29
一、发展现状
随着乳山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2012年,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3.2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2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联通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9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 7.5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8万户,并实现市区3G信号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近年来,全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以60%的速度递增;作为服务外包新的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2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
(二)政府牵头,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领行业发展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统一电子政务专网、统一政务处理平台、统一机房、统一管理机构“四统一”的发展模式成效明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以“中国·乳山”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县区、市直部门101个子网站群为支撑,重点突出政务公开、在线办事,“12345市长热线”、“114阳光政务”、“数字电视”等信息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降低了建设成本。
2、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初步建成乳山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中心”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技术、投融资等七大服务功能。“中心”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共建、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原则及公益性运作模式,在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辐射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实现了“找文献、找仪器、找项目、找资金、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功能。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近几年,我市陆续出台了《乳山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乳山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实施细则》、《乳山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并在服务外包、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介服务等领域给予税收、租金、土地、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国家和省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促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发达地区城市而言,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机构不佳,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人才匮乏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人均信息资源占有率方面,我市与其它城市也相距甚远,信息服务业产值低、行业资金投入小、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不大,而且产值相小,缺乏竞争力,缺少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生存能力较强,具有行业领先作用的龙头软件企业。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规模小、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科技人才公司、产权交易公司等要素类专业服务机构比重偏低。很多企业每年要申请专利,而全市专利机构少,专利申请时间过长,给企业权益保护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专利机构的信誉。由于科技风险的投资和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以及发展环境、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缓慢。
(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有待进一步整合
由于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及行政条块分割和行业利益的存在,造成信息语言和技术不兼容,信息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难以交流与共享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阻碍了信息服务业发展。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中心”资源体系还不够完善,与科技资源丰富的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资源分类不够清晰,科技服务机构入驻较少,缺乏个性化专项服务,社会各界对中心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宣传推广力度还有待大力提高。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涉及教育、劳动、财政、税收等广泛领域。目前,各级政府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但还没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关于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扶持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政策有些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些充分说明我市科技服务行业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制度建设缺少总体框架设计和有效执行环节的安排。
(四)人才资源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业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IT行业软件应用人才严重短缺。科技服务业缺乏既熟悉科技、又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高级人才的培训机构较少,社会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不足,产业部门与教育培训部门人才供需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在职教育、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不完善,也未建立有效的引进机制,致使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几点建议
1、制定信息服务业的专项规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计划,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验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扎实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健全完善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2、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政府牵头,鼓励电信运营商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并做好对企业的宣传工作;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现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推进移动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高新企业及电子制造等企业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对接,政府牵头制定高新、电子制造、系统集成等企业名录,为电信运营商在信息化服务项目中进行软硬件选型提供参考,有利于扶植本地高新技术企业。
3、通过政策扶持和重点投入,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在示范园区内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能对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企业。
4、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出台我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规范和促进全市各级行政机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支持业务协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面向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系统梳理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政策现状,为研究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政策措施奠定基础。
2 国家层面政策浅析
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明确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定位,引导地方科技中介服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1 我国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首次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2.2 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措施
2014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为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相关意见。
2.3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目前,国家对于技术转让以及科技孵化器等都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园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科技园的收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税收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4 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试点示范
开展试点示范是探索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的重要方式。2008年,科技部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确定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6家机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 地方层面政策浅析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引导下,各地方在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财政支持、金融资本、人才队伍、资质认定、评估评价、组织网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国家层面制定科技中介服务政策制定积累了重要经验。
3.1 地方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各地陆续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山东省技术市场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优化技术市场发展环境,建立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探索创新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促进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2 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绩效评估
为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部分地方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绩效评估。重点支持有明确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具备深层次专业服务能力的孵化机构发展。北京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参照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动科技服务机构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股权激励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山西科技咨询行业实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从事咨询业务的机构,由省咨询业协会每年进行一次检验,以核定次年执业资格是否继续有效。山东以服务诚信度、服务绩效和社会认知度为重点,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信用体系建设。
3.3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
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逐渐推进,各地开始重视通过政府采购促进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早在2004年,上海市杨浦区就制定了《政府购买科技中介服务试行办法》,规定包括专利项目评估策划、专利项目融资服务、企业市场拓展咨询、专业培训、工商登记、税务纳税申报和会计记帐等在内的科技中介服务项目作为区政府购买的范围。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对于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要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